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论文试图从语文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的人文性,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育人的角度加以剖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实现 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言之,教师的职业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照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学地把教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体现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
化、模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总是以所教的知识及一定的信仰、追求,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言行,对学生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意志性格等,施加一定的影响,起着形成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和思想体系的作用,语文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所有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语文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它反映着政治倾向和感情色彩。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把一定的观念、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仅学会了知识技能,他们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育人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的依据是课文和课外读物。课文是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现行的语文课文,思想内容健康,主题深刻而明确。有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一课》);有的包含爱心教育(《背景》、《送小龟回家》)有的揭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纪念白求恩》);有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进行意志品质教育(《谈骨气》);有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正所谓“文道合一”。文章中蕴含着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这是性质上和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地方。所以阅读课文与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不可分。因此,作为教师应发挥语文教育的导航作用,借助阅读及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具体做好以下两点:
1、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
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理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白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情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核心。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为语言发展提供借鉴。
三、作文教学中包含着育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作文是学生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感情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而学生的一篇作文,往往是他的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实际是教他们做人。看朱自清先生说得好:“固然,写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而实际上,学生作文,除了那些应用文之外,一般是评判是非、褒贬美丑、抒发感情、勉励个人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这块阵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作文批语中时时有“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这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便自然会有净化思想、陶冶性情的作用,达到了教书
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包含着育人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乐说、乐写,激发个性作文。在实践教学中建议努力做到: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乐说。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由此可见,口语表达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于作文水平相对低下的初学者而言,口语交际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充分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自觉地突破各类文体僵化的藩篱,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动口,再动笔,非常重要。
2、巧妙渗入,引导学生乐写。亚里斯多德说过:“人从儿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小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知识,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写作举。
3、丰富素材,激发个性作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觉得无话可说。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照搬照抄地套用别人的话。有老师讲:“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活,才能从生活中提取大量的素材。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带学生出去走走。春天到了带学生去春游,去发现春天。秋天,带他们去秋游。冬天,带他们去感受寒冷。学生发现光秃秃的墙壁上长出一颗草,发现大树杆上寄生的草开着一朵小野花,发现一块小石头很奇怪,他们都会很惊喜。无论他们发现了什么,我都会表扬他们。只要他们肯去观察,肯去发现,就会有收获,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语文活动中渗透着育人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育人目标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光靠讲读几篇
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课外知识。“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建成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年龄的活动方案。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座右铭、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迹等,往往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阅读和抄写名言警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意志。搞演讲比赛,让学生杂感、谈读书心得,对社会生活、周围世态有个更改的认识,学会以冷静、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如激发爱国情感的《国旗在我心中》和《心系祖国》,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踏着雷锋的足迹》等,促其具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形成优良的品格。“经典诵读”也是不错的语文实践活动。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专长。一部分在学习成绩上有失落感的同学,在语文活动中找准了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我肯定,增强了自信心。从这一点上讲,语文活动还具有“修复心灵”的功效。
由此可见,德育是灵魂,教书与育人不可分。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老师要从自身做起,首先是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加强自身修养。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讲授教材,发挥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因素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思想觉悟、作风和道德品质,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是先进思想的化身的时候,他们受到思想影响和教育必然是深刻的。再就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由于思想性蕴含在知识之中,教师必须自觉地去挖掘、领会,然后才能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做到有既定的方向,有既定的标准。
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所以,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下面诱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4]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何廷智四川省江油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二篇:刘娟《在语文教学中育人》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育人
刘 娟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格素养 道德培养 育人
摘要: 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架构语文教学桥梁,点燃学生情感火花;在细节中塑造灵魂;从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同时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感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了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育人,用语文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比枯燥的说理有感染力,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的培育,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以达“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具体如下:
一、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的课文很多,对自然美进行了尽情的描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教材可以让学生如画如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燕子》一文时,美丽的田野、高耸的群山就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可组织学生到田野观察、到山顶俯瞰,映入眼帘的是绵长金黄的油菜地、青青的麦苗、桃花红、梨花白,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含苞待放的花,蜿蜒的公路旁耸立着新修的楼房等,让他们体验春光的无限美好、生活的甜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再回到课文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植树造林等,在这个教学中,绿色意识已悄然渗入学生心灵之中。只有当学生沉浸于强烈深厚的情感之中,他们对课文渗透的思想教育才会是深刻的,也才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架构语文教学桥梁,点燃学生情感火花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是语文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来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活力的。细节虽微乎其微,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准时机,巧妙深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这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又如课文《将心比心》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可以让学生将心比心,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帮助,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告诉他们要把关爱回报给身边的人。
四、在细节中塑造灵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细节虽微乎其微,却能投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作为组成课堂教学世界的教学细节更是一种关注,一种观察、一种创意,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过去,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则要求教师成为“点燃”学生这把“火炬”的“打火机”、成为“一汪活水”,用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语文教学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授业解惑”,又要“传道”。围绕教材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各项语文能力,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真正尽到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义务和责任,这才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教师更应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对待语文作业上,可以给学习刻苦且作业认真的学生,送上一张笑脸,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对那些调皮马虎的孩子,也不要忘了给他们提出希望与建议;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让鼓励的爱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使学生明白事理,学会做人。
五、从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
写作文要说真心话,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是写作文的重要开端。通过课外阅读选取生动的故事,教育学生。明确说真话的好处说假话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说真话、办实事的习惯,让作文成为生活的“镜子”,教师从“镜子”中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做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教师可抓住一个个生活小事,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习作的水平,更使学生懂得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坚持引导学生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以“真善美”为作文教学的审美基础,实际是坚持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教师是一种以塑造人为己任的职业,根据其职业特点,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拥有育人的理念、育人的信心和育人的方法,努力创造育人的环境。几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成为学生的益友。但一人成木,众木成林,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德育素质,还需要更多的育人者出现,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要实施有效的语文创新教育,则应该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师者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为学生打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门,真正培养出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语文课堂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正文:
第四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育人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育人教学
汝城二中 邓青松
育人,先育德,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的人才能更好服务社会。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的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素材,是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很好的契合点,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果能结合化学课上的生动实例,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而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则不但不会影响化学教学,反而能促进化学教学。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
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三、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教师应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也要以身示范,做好有毒尾气、废液等的处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能停留在嘴上,而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五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育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育人
【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师;育人
教师塑造一个灵魂的同时,也传授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不乏成功运用一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引入一些这样范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目标在于应用,从而产生渴望获得该知识的欲望。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更好地服务。教师应该灵活应变,善于因势利导,合理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恰当组合,形成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力争教与学双方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必须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因此我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多提问,课后作业的布置,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A、B两份题目,甚至A、B、C三份题目让学生选择。作业面批面改外还利用下午放学后多辅导,用爱心,耐心转化他们。我的工作量增大了很多。但通过努力,优生差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学生都具有可开发的潜能,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但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往往想表现,但又畏首畏尾不敢表达。教师要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表现自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解题思路与方法,激励学生认真地探究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答出来,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使学生能够成功地展示自己,坚定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自我加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究性学习。
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引领学生走向一条知识的河流,从而奔向知识的海洋。因而我除了认真教学之余,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懂的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平时也常到其他班级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进一步提高。我能利用非工作时间去阅读一些书刊,并及时总结心得体会。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概念课的教学特别要讲究概念的形成,通过大量的生活知识的堆积,才能达到理解概念的含义,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以及概念的灵活运用。比如:在九年级的《圆的有关概念》这一节中,就有12个定义,要学生理解和记忆,就得结合图形来分析和讲解;计算题的教学,学生难于理解算理,正确地掌握较复杂的书写格式;应用题的教学,学生难于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其思路,解法及特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学生难于建立抽象的空间观念。总之,数学课教学的难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准确地把握。使教学难点明确在教学之前,突破在教学之中。让我们知难而进,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 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为了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升华,作为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数学老师更是如此。
学生进入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中心动机和迫切需要。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老师时时刻刻给予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其就有强烈的感情,那么学生在老师面前就会感到“心理安全”,容易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
但是,学生和老师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有错误教师一定要指出,让其改正,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到正道上来,同时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况且,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创和谐、美好的校园!
工作二十多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在教学工作中,只有把批评和处分建立在关心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与期望。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会更倾心于老师,更乐于接近老师,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可见育人中“爱”是如此的重要,经验告诉我们当面对有困难的学生时,这种现象更是明显。特别是后进生更容易遇到困难。
最后,我们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亲人,不但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与他们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福兴.《谈数学课的导言设计》.梧州师专学报,1995.04
[2]梁荣照.《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2(5)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G],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