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教书与育人紧密联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教书与育人紧密联系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一项最关键、最核心的道德要求,是师德修养的关键核心,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力地说明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我看来,教师教书育人归结到一个字,那就是“爱”。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而要善于激励孩子、唤醒孩子、鼓舞孩子,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我们的教育需要爱,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爱更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础,是架起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赞歌。有人曾经这样说过 “ 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了爱而精彩,因为有了爱而感动,更因为有了爱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 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 “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做一名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用爱的火花去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灯。教师要用爱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潜力和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地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一颗关爱的心,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关于小学教师如何教书育人,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让学生有爱的滋润。教师要真切的关爱孩子、理解并尊重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师无论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智慧、品德、修养等,做好的孩子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到心中有爱,内涵丰富,课上有情,张扬个性。四者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爱是前提,内涵是基础,情是途径,个性是特色,把教书育人的效果落到实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我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操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教,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前提。思想人品,语言风格,书写习惯,以至你的仪表风度,随时都在影响着他们。因此,表率意识愈强,思想道德水准愈高,学识愈渊博,作风愈严谨,那么,陶冶出来的学生就愈优秀。因此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已越出了课堂的范围。
小学课本里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笔饱蘸着心血、泪水写成的名篇,其间凝聚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独特的人生感受。教学中只是对那些字、词、句、篇、结构、主题等作单一的概念化的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兴味索然,泯灭了初读时已燃烧的情感的火焰。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从分析人物个性化性格入手,感受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喜怒哀乐及其命运的悲欢离合,进而或对作品中表现的人物寄以深切的同情,或对正直坚贞的作品主人公表示由衷的尊敬,或对制造种种灾难悲剧的反对统治者显示极其憎恶,或对作者期待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的向往。正是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他们从而认识到应该爱什么,应该恨什么;应该同情谁,应该鞭挞谁。
通过指导阅读影响教育。阅读,向来是小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当今时代,影视书刊大量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予学生完善的阅读指导,无疑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的大事。这也有赖于我们自身多读、多了解、多接触,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使他们分清良莠,掌握方法,提高效率,做到“开卷有益”。“我们要爱书,要读书,但不可漫无选择。”的确,有选择地阅读对学生益处极大,而盲目地阅读只会造成不良影响和污染。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对进行良性影响和教育至关重要。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抄录优美的诗文片断、格言警句。当学生满怀激情地吟颂诗文的时候,他们会受到一次次美的熏陶,美的感染。更有那些经过几百、几千年历史波涛的荡涤,至今留存的放射异彩的格言警句,对小学生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语文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我也注意第二课堂的作用,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教书育人是一项持久而艰苦的工作,然而,只要我们有崇高的责任心,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代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新人将出现在我们的社会,我们将为自己做过的努力而自豪,而骄傲。我们将不愧为一代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论文试图从语文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的人文性,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育人的角度加以剖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实现 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言之,教师的职业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照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学地把教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体现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
化、模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总是以所教的知识及一定的信仰、追求,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言行,对学生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意志性格等,施加一定的影响,起着形成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和思想体系的作用,语文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所有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语文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它反映着政治倾向和感情色彩。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把一定的观念、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仅学会了知识技能,他们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育人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的依据是课文和课外读物。课文是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现行的语文课文,思想内容健康,主题深刻而明确。有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一课》);有的包含爱心教育(《背景》、《送小龟回家》)有的揭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纪念白求恩》);有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进行意志品质教育(《谈骨气》);有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正所谓“文道合一”。文章中蕴含着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这是性质上和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地方。所以阅读课文与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不可分。因此,作为教师应发挥语文教育的导航作用,借助阅读及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具体做好以下两点:
1、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
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理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白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情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核心。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为语言发展提供借鉴。
三、作文教学中包含着育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作文是学生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感情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而学生的一篇作文,往往是他的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实际是教他们做人。看朱自清先生说得好:“固然,写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而实际上,学生作文,除了那些应用文之外,一般是评判是非、褒贬美丑、抒发感情、勉励个人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这块阵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作文批语中时时有“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这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便自然会有净化思想、陶冶性情的作用,达到了教书
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包含着育人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乐说、乐写,激发个性作文。在实践教学中建议努力做到: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乐说。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由此可见,口语表达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于作文水平相对低下的初学者而言,口语交际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充分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自觉地突破各类文体僵化的藩篱,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动口,再动笔,非常重要。
2、巧妙渗入,引导学生乐写。亚里斯多德说过:“人从儿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小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知识,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写作举。
3、丰富素材,激发个性作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觉得无话可说。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照搬照抄地套用别人的话。有老师讲:“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活,才能从生活中提取大量的素材。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带学生出去走走。春天到了带学生去春游,去发现春天。秋天,带他们去秋游。冬天,带他们去感受寒冷。学生发现光秃秃的墙壁上长出一颗草,发现大树杆上寄生的草开着一朵小野花,发现一块小石头很奇怪,他们都会很惊喜。无论他们发现了什么,我都会表扬他们。只要他们肯去观察,肯去发现,就会有收获,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语文活动中渗透着育人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育人目标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光靠讲读几篇
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课外知识。“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建成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年龄的活动方案。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座右铭、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迹等,往往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阅读和抄写名言警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意志。搞演讲比赛,让学生杂感、谈读书心得,对社会生活、周围世态有个更改的认识,学会以冷静、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如激发爱国情感的《国旗在我心中》和《心系祖国》,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踏着雷锋的足迹》等,促其具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形成优良的品格。“经典诵读”也是不错的语文实践活动。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专长。一部分在学习成绩上有失落感的同学,在语文活动中找准了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我肯定,增强了自信心。从这一点上讲,语文活动还具有“修复心灵”的功效。
由此可见,德育是灵魂,教书与育人不可分。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老师要从自身做起,首先是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加强自身修养。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讲授教材,发挥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因素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思想觉悟、作风和道德品质,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是先进思想的化身的时候,他们受到思想影响和教育必然是深刻的。再就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由于思想性蕴含在知识之中,教师必须自觉地去挖掘、领会,然后才能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做到有既定的方向,有既定的标准。
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所以,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下面诱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4]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何廷智四川省江油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四篇:刘娟《在语文教学中育人》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育人
刘 娟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格素养 道德培养 育人
摘要: 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架构语文教学桥梁,点燃学生情感火花;在细节中塑造灵魂;从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同时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感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了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育人,用语文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比枯燥的说理有感染力,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的培育,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以达“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具体如下:
一、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的课文很多,对自然美进行了尽情的描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教材可以让学生如画如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燕子》一文时,美丽的田野、高耸的群山就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可组织学生到田野观察、到山顶俯瞰,映入眼帘的是绵长金黄的油菜地、青青的麦苗、桃花红、梨花白,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含苞待放的花,蜿蜒的公路旁耸立着新修的楼房等,让他们体验春光的无限美好、生活的甜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再回到课文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植树造林等,在这个教学中,绿色意识已悄然渗入学生心灵之中。只有当学生沉浸于强烈深厚的情感之中,他们对课文渗透的思想教育才会是深刻的,也才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架构语文教学桥梁,点燃学生情感火花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是语文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来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活力的。细节虽微乎其微,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准时机,巧妙深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这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又如课文《将心比心》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可以让学生将心比心,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帮助,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告诉他们要把关爱回报给身边的人。
四、在细节中塑造灵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细节虽微乎其微,却能投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作为组成课堂教学世界的教学细节更是一种关注,一种观察、一种创意,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过去,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则要求教师成为“点燃”学生这把“火炬”的“打火机”、成为“一汪活水”,用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语文教学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授业解惑”,又要“传道”。围绕教材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各项语文能力,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真正尽到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义务和责任,这才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教师更应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对待语文作业上,可以给学习刻苦且作业认真的学生,送上一张笑脸,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对那些调皮马虎的孩子,也不要忘了给他们提出希望与建议;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让鼓励的爱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使学生明白事理,学会做人。
五、从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
写作文要说真心话,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是写作文的重要开端。通过课外阅读选取生动的故事,教育学生。明确说真话的好处说假话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说真话、办实事的习惯,让作文成为生活的“镜子”,教师从“镜子”中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做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教师可抓住一个个生活小事,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习作的水平,更使学生懂得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坚持引导学生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以“真善美”为作文教学的审美基础,实际是坚持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教师是一种以塑造人为己任的职业,根据其职业特点,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拥有育人的理念、育人的信心和育人的方法,努力创造育人的环境。几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成为学生的益友。但一人成木,众木成林,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德育素质,还需要更多的育人者出现,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生字、词语,多读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培养学生遇到生字、新词会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积累好词佳句。课外让学生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并积累好词佳句。
工作和学习同样重要,工作中要注意调节,努力工作的同时要挤出时间加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期简报设计太巧妙,让我开阔眼界,丰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