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时间:2019-05-13 03: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第一篇: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严格来讲,在各学习领域中,重要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感受与欣赏,一个是表现,创作和音乐与相关文化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学习领域展开的。另外,从世界各国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来看,国外也非常重视这两个领域的学习,因为人类接触音乐的主要方式就是欣赏和表现,音乐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在讲解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有关于音乐欣赏的几个要点:

1.审美性与音乐欣赏

2011 版音乐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性质”部分,而音乐课程性质对实施欣赏教育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新版音乐课程标准继续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审美”则更多的是跟欣赏教学相关联的。在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其实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所以在感受与欣赏领域中,我们提到了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2.人文性与音乐欣赏

在课程性质人文性这一部分中,第一句话就提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经常在音乐之外利用文学、文字和标题来解释音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新课标中增加了人文性的内容,特别阐述音乐本身的文化属性。一线音乐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可能使音乐课背离音乐本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变成其他学科的工具。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习惯围绕作品标题进行解释,如果没有标题就不知从何讲起,我们在课标培训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要避免对音乐望文生义的理解。也有不少老师认为只有文学、文字才叫文化,所以音乐课就变成了地理课、历史课、文学课或社会课。因此,这个问题是在人文性这一课程性质中特别强调的。

3.音乐音响的特性

有一句话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曾经两次出现,就是“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这就是说,音乐中很少有我们的生活经验,音乐本身是一种产生丰富联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直指人心的情感体验,它本身并没有提供我们生活中具象的生活经验。所以,老师们在进行欣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4.音乐欣赏的特征

很多人把欣赏作为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实践主义哲学曾经批判过欣赏、审美这些活动过于被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其实,在课程性质实践性中讲了四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和音乐欣赏。这几个方面都带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都属于实践的内容。所以,音乐欣赏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实践不同于唱歌和乐器演奏,它主要强调“动于心”。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热衷于参与性的欣赏方式,尤其在小学阶段,用身体的方式、乐器的形式、文学方式或者其他艺术形式参与欣赏。其实,音乐欣赏是从动的欣赏逐步转变为静的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从“身动”到“心动”的过程。参与欣赏对学生最初理解音乐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班级教学来说,是可以观察的。但是老师们要明确,音乐欣赏最终是要通过静的欣赏,通过用心聆听,通过与音乐对话的过程来实现。所以,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音乐欣赏课就不能纯粹为了动而动了。

大众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人。人们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方式,一个是表现,包括演唱、演奏,一个是音乐欣赏。但是,欣赏音乐并不是盲目的欣赏,要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提升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由于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每个人听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展这种对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对音乐的理解。所以,从动的欣赏向静的欣赏转变,就是从“身动”到“心动”的转变。

因为很多人批评欣赏是被动的,所以很多老师就进入一个误区,认为欣赏课就要动,不动就不是好的欣赏课,不参与就不是好的欣赏课。其实,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感觉,“心动”是心灵的参与,最终的目的是听了音乐以后内心能有所感动,有所感觉。老师们要注意欣赏课不要过于程式化和形式化,过于追求“动”,而是要关注“身动”向“心动”的转化过程。

在教学当中,让学生参与并没有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必要通过参与的方式帮助他们获得音乐体验。但是,教师还是要考虑欣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其实,“动起来”是非常外在的,它仅限于对节奏、速度的一种理解,而不是音乐的全部。年级越高的学生越应该注重内心的参与,所以在高年级欣赏课上一定是要在内心参与上下功夫,关注音乐的细节。

5.音乐作品的内容

有一个问题始终在争论,就是音乐作品的内容到底指什么。有些人认为是音乐之外的一些情境,或者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种生活经验,或者是作品标题所提示的一些内容。还有人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人体验到的一种情感,或者是音乐的形式要素。这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我们支持了形式要素作为音乐作品主要内容的观点。通过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对音乐产生的共鸣和理解是个体化的行为,不能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和追求目标。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一改我们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做法,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这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认识,也是音乐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的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和认识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音乐要素 在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的时候,就不仅仅要关注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这么简单了,而是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织体、曲式等等。这些就是音乐要素,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

老师们不应仅局限于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讲解,而是更应该关注这些要素逐渐发展的内容,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把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的时候,音乐作品的深度就被挖掘出来了。

二、如何关注音乐要素

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能关注到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和节奏的变化,所以这些音乐要素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关注。至于旋律的高低,可以稍微晚一点再加入进来。初中以上,就可以深层一些,关注到和声、曲式、调式等方面的内容。音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分辨的。乐器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在经验当中获得过,学生就能有所记忆。当然,音色本身并不是孤立的,音乐欣赏是欣赏综合起来的音乐要素。对于音乐本身,如果没有听众,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它就只是一个作品。有人去听,但不同的人去听,就会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了。

1.音乐语言

音乐不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个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它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不同音乐文化中的音乐,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教材建设者把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而不是提供同样类型的音乐作品,就是这个道理。音乐不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从这个层面来说,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除了弘扬自己本民族文化之外,还要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是了解风土人情,建筑,生活习惯,生长环境,而是了解音乐本身,了解音乐的语言。

2.音乐情感

音乐直指人的心灵,音乐本身是有情感的。以审美为核心、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的培养,其实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类情感。

音乐没有具体的情感,也就是说音乐中没有确定的情感。在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只能说明他个人的反应,并不代表这个作品固定的情绪和情感。当然,一首作品可能会有一个大家都倾向的情感,比如欢快的,或者悲伤的。

音乐中的情感从哪儿来?音乐中的情感是听赏者被唤起的情感,所以要调动学生,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影响情感的是音乐基本要素,对情感的判断,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育来获得。但是对情感的丰富体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因为他需要有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

三、如何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 1.深入理解音乐要素含义

关于音乐要素的构成,2001版音乐课标中是六个要素,2011版音乐课标增加了节拍和调式,这些都是广义的要素概念,不是狭义的。音乐欣赏者首先要把音乐的问题搞清楚,老师们不要经常拿一个广义的概念来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要素的认识要清晰。一个作品中有典型意义的要素并不多,如果说这个作品中有八个要素,那么并不是这八个要素都具有特点。

2.善于发现有独特性的音乐要素

敏锐的感受音乐要素,而且是独特的感受,这个“独特的”就是要求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要理解这个作品中音乐要素的独特性,只要掌握住这个原则,欣赏课就没有上不好的。一个作品中有独特的要素特点,但并不是所有要素都有特点。音乐课标感受与欣赏部分提到音乐风格的问题,音乐风格就是音乐要素的独特性,音乐要素的独特性构成了音乐风格。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音乐作品中有独特表现性的音乐要素。

教参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引领和启发,但是老师们不能完全依赖教参进行备课和教学。李存老师是在教参的基础上,关注教材本身,再通过研读总谱来备课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聆听、关注总谱,深入的研究作品,带给学生更多的是音乐本身的体验感受和相关的文化,挖掘的是作品的内涵。

四、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欣赏音乐 1.记住音乐主题

音乐欣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在听过音乐作品以后,要能记得住音乐的主题,再次听到的时候能知道自己听过,老师讲过。其次,能说出这个音乐的特点和一些相关的时代与创作背景。

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百听不厌,所有艺术形式当中只有音乐具有这种特点。无论是看小说、看舞蹈,还是看电影,看得多了都会厌烦,五遍之上不会有人再主动想看了,但是音乐听五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音乐作品听90次之后就永远不会忘记了。所以,音乐经验的积累代表一个人音乐素养的基本状态,而音乐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听来获得的。为什么记住主题是第一位的?因为对音乐修养来讲,储备音乐经验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跟音乐经验的积累有直接关系。这个人很有音乐修养,音乐素质很高,但是他只知道理论和道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大众来说,头脑中积累的音乐主题越多,就代表着这个人的音乐修养越好。记住音乐主题,甚至可以唱出许多交响乐的主题,就说明一个人很有艺术修养,而且很有音乐文化。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全都记下来,因为这太难了,特别对于大型音乐作品,例如交响乐,主题不止一个。对于欣赏者来说,能记住这些主题就真的是有音乐修养和音乐素养。但是,如果记住很多曲名,但记不住主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特别是在经典音乐当中,主题的创作是首位的。

很多年轻人愿意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句,会在音乐中多次重复。所以,大家记住主题的方式肯定是通过多次的重复来记忆。一些流行歌曲的主题就是通过反复和弥漫的方式让大家记忆深刻的。

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是音乐教师的任务,教师需要运用一切方法,一切手段,让学生熟记音乐主题。首先,教师应该研究音乐内容,因为教师要传播的就是音乐内容。有很多老师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完全为动而动,完全不听音乐。其实,动的本身就是为了关注音乐,如果教师设计的参与活动和音乐主题没有关系,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身体行为上的时候,就会忽视对音乐的持续关注,那么这个参与活动就是无效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明白参与本身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内容才是要永远放在首位的,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

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对人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有好的记忆能力。因为时间的艺术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必须有良好的音响记忆能力。记忆的是音响,不是乐谱,音响是可以分辨的,不仅要记住旋律,更要记住它的音响。

对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在头脑中记忆高质量的音乐,一个人能记住高质量的音乐才可能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很高的音乐修养。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唱歌唱的好不好,乐器演奏的好不好的时候,是因为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好的标准。如果今天听到的二胡演奏你认为是你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那是因为你拿头脑中记忆的标准和音响来衡量你现在听到的这个音响所得出的结论,这也叫做审美能力。

记住主题和音乐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音乐是时间艺术,所以记忆对音乐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记忆就没有音乐,没有记忆力的人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所以记住两点,一是记住音乐的旋律,这是经验积累;另一个是记住音响的质量,这是审美的标准。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总是拿着乐谱让学生唱,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只能作为手段,其实记住音响比记住旋律更重要。也有不少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这种在实践中解决识谱问题的方式是非常好的。但是,这种识谱和记忆主题还是有差异的,利用欣赏课来解决识谱问题也不是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们理解的课标精神经常和我们所提倡的相距甚远,看着乐谱本身记住的主题和在音响当中记住的主题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唱主题的时候,脑子里可以有谱子,但是重要的不是谱子,而是它的旋律。

音乐主题是一个音乐作品的标志。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创作的就是音乐形象,就是音乐主题。这也是所谓的高雅音乐、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和经典的音乐创作方式不同。流行音乐开始几句的旋律通常不太容易记忆,但在高潮处一定会出现一个特别能让人记忆深刻并能打动人心的旋律,这是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经典音乐和高雅音乐一般要先写好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发展。教师的价值取向是传播者,并以传播高雅音乐、经典音乐和传统音乐为主,基本不传播流行音乐,这些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记住主题显得格外重要。

2.听出主题变化

大型作品的音乐主题,一般都有一个原型,之后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能够听出主题变化,始终抓住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听出主题变化呢?因为经典音乐、高雅音乐和传统音乐中,一个主题呈现之后,一定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那么,音乐主题是靠什么来发展变化呢?就是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变化了以后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情绪情感的不同体验,这就叫音乐学习,是从音乐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感悟音乐的。

首先,作为教学,记住主题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听出主题的变化则是人的一种能力。音乐有主题,主题会变化,要听出是主题的变化,还是主题的发展,或是新的主题,这就是在培养人的音乐欣赏能力。相反,这个过程中人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就形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可能不知道,但老师要让他们听的出来,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的变化。比如讲《梁祝》,《梁祝》有爱情主题,很多老师一讲就是爱情主题,这对音乐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这种说法是有风险的。因为音乐是非语义性的,爱情主题是人们后来加上的标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听完音乐作品的第一感受。这就用概念对学生自由的理解音乐造成了束缚。数理化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间接经验,但和数理化不同,音乐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唯一一个需要获得直接经验的学科。

听出主题变化是学习音乐的要求,并不是只知道作品标题和背景就可以了。听出主题的变化实际上是听出音乐要素的变化,听出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美国音乐课程教学中也提到,音乐教学中,记住主题只是一般性目标,听出主题变化才是我们要进一步完成的任务,是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内容的要求。听出主题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听出主题变化则是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才能实现的。

3.听出体裁结构

李存老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不说音乐结构,但是在肢体上给予提示。这里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用肢体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所以学生能直接获得情感体验。音乐教师的语言是“金”,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用肢体语言表述会比语言陈述效果要好得多。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师的第二语言,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有时侯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动作,挥一挥效果就出来了。我们过去所说的民歌体裁、交响作品体裁、民族音乐体裁属于知识范畴。在欣赏教学中,体裁既是知识,也是体验。这里所讲的音乐体裁,不是高师教育里所讲的音乐形式,需要把结构讲得特别清晰,分析的很细致,包括几个乐句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作品体裁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不是说这是民歌、这是进行曲、这是戏曲等等,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音响和概念相统一的原则,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作品结构,但是要听出这些部分的变化,把它变成一种审美的要求。因为音乐结构的变化其实就是音乐情绪的变化,或是情感的延续与对比。结构本身是知识,结构很清晰,就是通过听赏、体验的方式以及运用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这样内容、过程、目标、方法就都具备了。李存老师的课始终跟音乐紧密相连,整个过程没有离开过音乐本身。这就是概念和音响相统一的原则。

其实,上音乐课很简单,是我们教师把它复杂化了。学生主动感受了印象才会更深刻,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的很好。所以,体裁跟音乐的内容是相关联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角度是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的。虽然体裁结构属于知识的范畴,但是它是通过音响来体现的。

如何把知识概念音乐化,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的教学其实是内容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过程,过程决定效果。从内容出发,思考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这个传递者。

第二篇: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鹦鹉溪小学 梁霞

摘要: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可语文中的课文的课题是文章的窗户,紧扣这扇窗户,透过这细小的面积能看到更宽广的世界。本文从先了解课题类型再从抓住课题关键词语;从题目的特点入手,猜想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分析题目每个词的含义,从文章的思路入手;分析比较整个单元的课文题目的特点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关键词:课题 类型 教学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下面就以我现在任教的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从课题的类型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这册书的课题可粗略地分为下面的几种类型:

(1)用地点作题目的有:《小站》、《大理石街》、《记金华的双龙洞》、《蟋蟀的住宅》、《可爱的草塘》。

(2)以上人物作为课题的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挑山工》、《齐天大圣》、《老水牛爷爷》。

(3)用相关联的人或物作为题目的有:《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狼牙山五壮士》《落花生》《梅花魂》、《走遍天下书为侣》、《新型玻璃》。

(4)用动物作为题目的有《鲸》、《松鼠》、《珍珠鸟》。

(5)用景物、景观作为题目的有:《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6)以事件作为题目的有:《窃读记》、《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圆明园的毁灭》、《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

(7)用喻理命题的有:《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师指导学生弄清题目的类型,有助于他们了解课文,有助于他们对同类型题目的课文进行比较学习。

二、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学习课文

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讲授讲读课文《难忘的一课》,教师设问:题目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再问:课文通过几次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来写课堂的难忘?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归纳出课文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然后,教师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读出感情,体会作者每一次感情的变化,感情加深,进而体会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再如:学习借物喻人的课文《落花生》,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题目是落花生。课文又是写了落花生的样子还是好处还是关于它的事?你能读课文后找到答案吗?

三、从题目的特点入手,猜想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

例如:学习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会运用什么表达方法,重点写什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阅读课文,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作者写作技巧。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懂得通过一件事或物来提炼出某个道理。

又例如:学习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长生果” 是果子吗?课文究竟指的事什么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指导学生看书,弄清这个名字到底是不是指的果子——长生果。

四、分析题目每个词的含义,从文章的思路入手,指导学生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抓审题,揭思路”

以讲读课文《梅花魂》为例。

(1)理解课题的含义。“魂”在课文中是梅花的气节。

(2)揭示文章思路,从题目可知:文章写的是梅花的气节,是外公告诉我中国人要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迎难而生,永不屈服。

(3)整体入手,指导学生紧紧抓住“魂”字来学习课文。

这样通过具体字词的教学,揭示文章思路,既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课文,又掌握了单元的训练重点。”

五、分析比较整个单元的课文题目的特点,从单元训练重点入手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

例如:学习完讲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单元的三篇课文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发现《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都是以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命题的,初步感知这三篇课文都是描写父母是怎样教育子女的。教师再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运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方法来学习后两篇课文,体会课文时怎样体现亲情的。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用心体会情感,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表达深沉的母爱或父爱,这样,写文章就可以把情感描写得真实生动一些,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一些。

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有时候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如果用得好,无疑能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学习课文的线索,以达到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如何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心得体会

如何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心得体会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1.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表现了什么什么。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地说“回答地太好了”、“你真棒”,而没有去提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在《爱劳动》一课中我们注重了音乐场面、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如在一上课时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你从什么地方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的音乐教学大都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地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是时生说出了慢的音乐表达了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则表达了和尚们救火、打架的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段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2.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

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情力量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了音乐要素的变化。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表达了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则表达了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3.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药嗨--药”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进行曲的行进步伐节奏,突出了音乐要素中的节奏。

通过以上,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音乐教案-音乐欣赏-教学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曲有三段歌词其中渗透着妈妈对宝宝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

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种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幼儿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幼儿欣赏我的演唱,因为通过声情并茂,面带微笑的演唱,和幼儿面对面能将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妈妈对宝宝的爱传递给每个幼儿,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在孩子安静欣赏录音时,我会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幼儿,用轻柔的动作适时给予提示,与幼儿之间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

1、根据新纲要中“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比如在导入部分,用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夜空”为背景,运用大型软积木搭出颜色鲜艳的房子、花朵、月亮船,引导幼儿在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好情境。让其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的去欣赏。

2、在重复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妈妈在摇篮曲中唱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首先,我采用了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视听欣赏的形式能调动起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赏过程也在不断地暗示幼儿,应从哪里入手,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另外,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动作使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音乐作模仿动作,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这样,幼儿初步学习了欣赏的方法还会激发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陶冶了性情。为幼儿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会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富于音乐作品更丰富更丰满的思想内涵。这也符合了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音乐情景表演“小白船”导入课题。在这里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软积木两种教具。教师制作出动感的夜空美景课件作为背景,再用大型软积木摆成各种可爱的房子、花朵、弯月亮的造型,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进行表演唱,引导幼儿进入夜晚的美好情景。教师同时运用描述性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天黑了,整个大地变得静悄悄的,月亮姑娘来唱歌了,星星来为他伴奏,他们的歌声让静静的夜显得更美丽,你听--。”然后请幼儿边演唱边表演,这样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以便进入摇篮曲的欣赏过程。第二部分全面展开欣赏,包含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完整欣赏,运用引导语:“夜晚真美呀,就在这时不知从那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了优美的歌声,仔细听--。”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窗子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放录音伴奏教师进行演唱引导幼儿进行第一边完整欣赏(教师演唱),通过欣赏教师的演唱,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和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接下来运用提问:“这首摇篮曲有几段?妈妈都唱了些什么?”进行第二遍完整欣赏,运用了课件演示。第二个环节分段欣赏,这一环节要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根据歌词将歌曲分为三段每一段都分别欣赏两遍。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在提问上下功夫,力求问得巧、问得妙。设计了两种提问,第一种是再现性提问,如:“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小宝宝做了一个什么梦?”一种是启发联想式提问,如:“你想想妈妈会怎样哄宝宝睡觉?”“宝宝为什么会在梦中露出微笑?”用这样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帮助幼儿理解三段歌词反应的三层意思。除了用语言表述外,每一段都引导幼儿进行动作表演。比如第一段妈妈是抱着小宝宝轻轻的摇;第二段为了表达妈妈对宝宝的殷切希望会轻轻的拍拍宝宝,抚摩宝宝;第三段看到宝宝睡梦中都露出了笑容,妈妈会情不自禁的亲亲小宝宝。层层深入引导幼儿体会歌曲中那浓浓的母爱。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德育的影响功能,自然的将重难点一一突破。第三个环节是情境表演,孩子们每人抱一个宝宝通过扮演妈妈或爸爸,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第三部分结束,让幼儿在摇篮曲宁静温馨的意境中,教师引导幼儿:“看宝宝睡的多香啊,让我们一起轻轻的把宝宝放到床上去吧。”教师和幼儿轻轻的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摇篮曲,组织美术活动为妈妈亲手制作“爱心卡”表达对妈妈的爱。体现了各课教学的整和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

第五篇:音乐教案-音乐要素-教学教案

执教:笋岗中学 许以远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2、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

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长城谣》

1、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

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1、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

3、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

(五)教学总结

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要素,了解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并从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下载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之《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

    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作者 许以远 年级:高一年级 执教:笋岗中学 许以远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

    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地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就......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五篇范文]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由一篇博文引起的争论说开去 当前,市面上靠作文教学指导生活的人真不少,响亮的名头的就有什么“科学作文”、“全脑作文”之类的,最为吸引人的恐怕就是......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资阳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方案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研究组2011年3月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一、提出问题 新的......

    从培养小干部入手,进行班主任自我减负大全

    从培养小干部入手,进行班主任自我减负 内容提要: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班主任要担当的角色也越来越多,班主任可以从培养小干部入手自我减负。首先......

    德育从细微处入手

    德育从细微处入手 让爱的阳光投射进每一个角落,把爱的春雨滋润每一个心灵,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以体验教育、环境教育为主体,爱国教育为旋律,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家庭、社会教育为......

    从细节入手5则范文

    从细节入手逐渐攻破学生作文难关 ——四年级作文有效教学探究 宁夏隆德一小孙小燕 习作教学一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一年的学习中对作文有了初步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