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学习内容分析入手做教学设计
从学习内容分析入手做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0-04-26 浏览次数:3541 ■杨玉东
在参加学校各种教研活动时,常常可以听到老师们类似这样的抱怨:“现在用的教材版本改来改去,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上课了”。于是,不少老师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时,往往是只做“加法”——宁可把不同版本里内容全部教完,而不敢大胆取舍。站在教师的立场,教材是老师身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一个专家团队在较长时期内的智慧结晶,要老师自己跳出教材束缚去开发和整合资源,目前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没有理念定位明确、整体架构合理的教学设计,学校这一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教育场所将逐渐丧失其教育价值和基本功能。如何基于教材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活动呢?
在微观的课堂教学设计前使用前端分析技术
很多教师在备课阶段,往往惯性地一下子会想到很多具体的教学细节,如使用什么情境导入、可以使用哪些材料与习题、如何安排学生小组互动与讨论等,然后再依据经验把想到的细节问题串接起来,恰恰缺乏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设计方法——即先整体确定教学目标和思路、再逐步细化使用的教学材料与习题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前提是“方向和思路正确”,否则细节越扎实越是南辕北辙。
教学论里的“前端分析”技术,是指在教学设计开始的时候,对一些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进行但又不属于具体事项的问题的分析过程,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前端分析提出的原意,主要是对某学科、某学段、某教学对象的一种整体把握,往往是对一门学科教授之前的总体分析,属于教学设计的中观研究。针对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同样可以应用于一节课的微观教学设计,它可以帮助教师在处理教学细节之前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完整思路和理念架构。
前端分析中从学习内容分析作为切入点
对应于一门学科的前端分析,一节课的教学同样可以使用前端分析。其中学习需要分析侧重在分析学习者现实状况和教学理想之间的差距,由此确定学习者学习的总体目标;学习内容分析侧重在进一步明确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由此确保学习内容的外延、内涵与深度;教学对象分析侧重在对学习者学段特征、认知特征、心理特征等诸方面的共性和特性分析,由此明确教学中期望所有学习者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和分层次的差异目标。
这三方面,实质上囊括了教学设计时几乎要考虑的所有因素。而在这三方面中,学习需要分析基于的是寻找“差距”,而“差距”往往需要一些调查和实证;教学对象分析需要掌握一定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并不断了解其最新发展。一线教师囿于日常教学的繁忙事务,如果直接从这两种分析切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教师来说,最容易的切入点就是利用手边的教材开展学习内容分析,由此延伸到学习需要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当然,一节课的前端分析毕竟不同于一门学科的前端分析,当它被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工具时还需要对这三种分析的具体内涵重新理解。
以学习内容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我们认为有如下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策略:首先,教师要通读本学科全套教材,分析这一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以前学习过的、今后将要学习的哪些内容有联系。这种“联系”包括三个层次:本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教材体系(从小学到高中)的位置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在所教学段中的所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在这个知识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关系和作用。其次,教师要精读本册教材和教参,分析这一节课的内容期望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即在上述整体联系的理解之下,确定本节课中学习的内容与其他哪些内容要建立宽泛的观念联系、哪些内容需要达到一定的理解深度。第三,教师要梳理和研究诸多内容目标,分析在这么多宽泛的、深刻的或者说知识技能类的、过程方法类的和情感态度类的内容目标中,哪一个是本节课有限时间内需要重点完成的、哪几个是附带完成的。通过这样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内容分析策略,教师最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清楚地知道制订出的这些目标背后的知识脉络关系。尤其是需要重点完成的内容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科内容实质的。
形成用学科本质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框架
以学习内容分析切入做教学设计,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以学科本质问题为突破点的设计教学的思路。有人说“学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想清楚“为什么这样教”最重要,实际上这三者的关系远非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任何一个角度分析的缺失都会使教学活动陷入盲动或低效。对一线教师而言,使用身边的教材从学习内容分析角度切入,站在学科内容体系的整体理解基础之上、来设计一系列教学任务不失为一种策略。
具体以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相似变换》一课为例。相似变换(图形的缩放)通常被安排在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之后学习(大多数版本教材上也是这个顺序)。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把相似变换仅仅定位为本章要学习的“第四种变换”,潜在的想法是相似变换与其它三种变换一样处于并列平行的位置关系。但相似变换真的仅仅是第四种变换吗?我们尝试运用从学习内容分析切入的前端分析法来重新理解和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分析这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以前学习过的、今后将要学习的哪些内容有联系。通读浙教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第二章“图形与变换”之前学习的是关于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的第一章内容;往后看,学生将在九年级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判定这一章。这时就会发现,“图形与变换”一章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更进一步会发现本章前三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均是全等变换——即变换前后的图形是全等的、具有保持边和角不变的特征,而相似变换只保持角不变、边却同等程度地放大或缩小了。站在高等几何角度,我们马上会意识到,全等变换是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的相似变换,而整个初中阶段的平面几何(欧式几何)其本质特征就是保角性。
其次,分析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期望达到何种程度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前面从这节课内容所认识到的平面几何的本质特征和知识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进一步可以确认:通过学生对相似变换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到相似变换与前面三种变换的共性(角保持不变)和区别(边却同等程度地改变),以此为学生后续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后建立统领性观点做好铺垫——因为9年级学过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教师往往会总结“全等是相似的特例”、“边决定大小、角决定形状”,而这些观点在这里已经蕴含。
第三,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诸多内容目标,分析哪些内容目标是本节课有限时间内的重点、哪些是附带的。考虑到这是相似变换的第一节课,有限的重点目标确定为三个: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知道相似变换的性质(知识目标);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相似变换的图形(技能目标);通过作图和对比辨别,感悟到相似变换与其它几种变换的联系和区别(体验目标)。而附带的目标,诸如让学生体验到前三种变换可以归纳为全等变换、全等变换是相似变换的特例、边和角决定了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等可以根据教学情况点拨。
当然,上述三步仅仅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学习内容分析开始做前端分析,接下来还需要教师根据经验做教学对象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图2是完成前端分析后驱动本节课的一种主要教学问题(学习任务)设计示意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一节课教学设计活动中,学习内容分析可以相对独立地发生在其它两种分析之前,根本目的是找出本节授课内容的学科本质并由此确定教学目标。而学习需要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则几乎是交叉式考虑,不可能截然分开。而且后两种分析,绝大多数教师往往依赖于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积累,凭经验估计学生可能的认知困难并设计教学活动序列。实际上,在我们尝试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已经可以借助一些课堂观察和诊断方法来辅助完成后两种分析。例如,可以应用前测技术——使用两三道开放题测量五分钟左右,来确定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困难所在;可以运用问题思维跨度分析技术来检核师生互动中学习任务序列在认知水平上是否恰当。
总之,以学习内容分析入手、应用前端分析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使教学设计从整体定位再到细节工作有的放矢、抓住学科本质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篇: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水果沙拉,设计水果拼盘。知道水果的营养价值。
2、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学习内容分析: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水果沙拉,设计水果拼盘。并能简单说出各种水果的营养
教学重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水果拼盘。认识各种水果。知道各种水果的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注意制作沙拉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学生学情分析
在活动中引领学生了解水果世界中的奥秘,更加喜爱吃水果。并制作有创意的“水果拼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导入、并板书课题。
2、创设情境:师出示“水果宝箱”,里面装了不同的水果。问:“同学们,想知道里面装了哪些水果吗?”3出示谜语:看看圆,摸摸麻,包着一肚小月牙(橘子);看是绿的,肉是红的,吃是甜的,吐出的是黑的(西瓜);青幔子,绿幔子,滴哩嗒啦挂珠子;珠子绿,珠子紫,吃它吐皮又吐籽。(葡萄)
(二)实践活动
1、认识水果的特征 摸水果
请几位学生到“水果宝箱”里摸水果,说感受。要求:不能用眼睛看,只用手摸,并把摸到的感觉告诉大家,如果谁能猜出是什么水果,并能说出水果的颜色,这个水果就送给他所在的小组。猜后品尝
2、研究水果的吃法
我们探究了这么多有关水果的知识,那你知道水果有哪些吃法吗?(学生自由畅谈)
(三)、制作水果拼盘
1、同学们,你们愿意用你灵巧的手制作一个别具风格的水果拼盘吗?要制作拼盘,首先做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得出制作方法和要求:(a卫生安全。小组分工明确,拼盘设计新颖。)
2、小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
3、展示水果拼盘作品。
4、师生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具体目标: 引领学生了解水果世界中的奥秘,更加喜爱吃水果。
师生活动:师出示“水果宝箱”,里面装了不同的水果。问:“同学们,想知道里面装了哪些水果吗?”
请几位学生到“水果宝箱”里摸水果,说感受。
师生活动:看谁能说出水果的营养价值。大致说出即可。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与工具: 制作作品
评价量表内容:制作有创意的“水果拼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备注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第三篇:关注学习,从改变教学目标叙写入手
关注学习,从改变教学目标叙写入手
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太多的理念与尝试,但集中到课堂教学领域,是否可以这样判断,人们的种种努力都在追求由比较注重“教”切实地转向注重“学”,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习者在历经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后,是否有实在的变化。道理也许非常简单――如果不能有效促进学习,我们的改革意欲何为?
问题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始终认为,一种新的观念或追求如果不能寻找到技术路径,积习的牵拉也许会使人们难于前行以致无功而返。因此,在思考课堂教学的改革时,我们锡山高中首先探讨的是技术路径的选择问题。我们感到。形式性的课堂变革,比如学生是秧田式排坐还是茶馆式围坐。教师是多讲一点还是少讲一些,上课是用的教案还是学案,似乎都不是促进转变的首要因素:关键问题,还是要解决上课之前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明晰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话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有时援弓而射,而“的”呢,渺然在水一方;有时打一枪换一个目标,东奔西突;至于“引挽雕弓如满月”而“射天狼”者,除了让学生观赏“神射手”的架势,天晓得射中了哪颗星星。更令人焦虑的是,有时教学目标一项。竟是为应付检查而罗列纸面,或是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来充足教案。对目标的思考斟酌漫不经心,更遑论对目标导向功能、评价作用的深思了。
实际上,翻翻自己多年来的教案。叙写的目标又有多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明晰度”!什么“深刻理解……”(知识、概念)、什么“掌握……方法”(技能形成)、什么“培养……的精神”(情感态度),凡此种种,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传统教学目标叙写的主要问题是,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切实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否观察到,则没有设定。因而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多半可能要落空的。
在与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氵郭)博士等专家的合作中,虽然也接触了教学目标叙写的一些理论,也想进行探索尝试,但由于还缺少一种直观的样式,心动之后还是无法迈步行动。后来,看到了香港“电子与电学”的课程纲要。其中关于课程“目的”与“目标”的叙写方式,一下子让我茅塞顿开。清楚地发现了两者的区别,看到了我们多年的糊涂!“目的”英文作goal,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常常是一种指针和方向,是应然状态的理想;“目标”英文作obiective,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用于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目标是目的之具体化,是可观察、可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是实然状态的实践。不禁感慨。多少年来,我们走进课堂开始教学的时候,预案设定的可能只是整体的“目的”,而不是具体明晰的“目标”,这是否也应视为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呢?进一步想,有了下面这样明晰的目标,我们还会担心教学中不关注学习者切实的发展与变化吗?我们还愁找不到评价教学效果的工具和方案吗?
目的通过电子与电学课程的学习。旨在: 提高学生对电子与电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应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电子与电学作为一门实用科目的兴趣。鼓励学生在电子与电学课上发展有关技能及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电安全的意识。提供给学生电子与电学的基本知识,以备将来在有关科目上进修。
目标
完成此课程后。学生能够: 描述课程提及的电子器件和元件的特性。描述电子器件和元件在简单电子线路上的功用。运用在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设计、制造及测试一简单电子或电器装置和报告该装置的制作过程。选择适当的电子或电器元件和仪器来有效及安全地去完成设计作业。遵守电子和电器装置的操作安全守则。
通过深入学习研究。我们逐步了解:如何设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叙写的技术问题。而40多年来,教学目标的分类与陈述一直被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其成果被视为心理学对教学科学化的最重要贡献。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Auo diene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四项要素,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首先。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书面上未必按照技术规范在目标开头写上“学生能够如何”,但思想上必须明确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习者。其次,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再有,应叙写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最后,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我曾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布卢姆的、马杰的、加涅的、格伦兰的理论,在一次次受到启蒙之后。又不禁对这一套经院化的、严密科学而又显繁琐的理论在我们学校广大教师中的推广应用产生了疑虑。但我又在想,如果我们不陷于学理的论争。致力于探索一种便捷的应用形式,那么这种理论必将对课堂教学目标明晰化产生重大影响。概而言之,现代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后来,崔允(氵郭)博士等专家将教学目标叙写的普及化样式渗透进了一些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有了一个非常简约的表格。我们的做法,就是让老师对着这样的语词系统,去尝试将传统的教学目标转译为新的叙写方式。
我拿出从前的教案,对比分析传统叙写方式的问题,展示给老师以帮助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老教案中《难老泉》的目标这样叙写: 使学生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状物散文“意蕴其中”的特点。提高学生写景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
分析:且不说目标3、4多半只是空话而已。就还较具体的目标1、2而言,问题也不少。在此,“理解”“掌握”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怎样才算达到目标,怎样才算达到“理解”了、“掌握”了甚至“进一步掌握”了,我们都无法知道。
要按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修改使之明晰化,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况且如目标3、4也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近期目标,要立竿见影地测量更无可能。格伦兰提出的折中方案即内部心理加上外显行为的方法。或许便于我们操作。
试修改目标1、2如下: 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内部心理描述)。
(1)学生能够依次找出课文中选用了哪些材料。
(2)能够找出体现文章意旨的句子。
(3)能够说出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难老泉”文题的含义和作用。
(5)能够说出对本文行文顺序的评价(外显行为描述)。
就集中性和达成的可能性而言,一个教时内完成目标1已经不错,目标2可以删去;如果要保留,目标2用外显行为可以表述为:
(1)学生能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两篇同类文章,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能够结合本单元其他文章。具体说明其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阅读所提供的新篇目,能够准确概括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目标3应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并通过作文来评定写景能力问题,至于目标4属体验性目标,可以转化为某个有目的的具体活动。比如:参观家乡的一处古建筑,写一篇周记,主要写出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作为实践者,我们无法在熟稔了庖丁的技法后再解,只有在操刀中提高。在目标设定时,我常用两个问题追问自己: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呢?这不一定科学,但至少可以使笼统、模糊向具体、明晰靠近。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教学目标叙写中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误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总体目标的宏观思维框架,并非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时都必须兼备这些要件。三维是从不同视角对整体目标的描述,不能简单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
这样一来,老师们参照着具体的操作样式不断反思,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手从公开课教学简案中再选几个例子:
尽管每一则目标的叙写。未必完全合乎规范格式的要求,但起码让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目中有人、关注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叙写方式的变化,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基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展开,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第四篇: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的第二部份――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它是在上节课学生学习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后,以简易相片架的设计作为案例,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结构设计中应考虑各主要因素,也是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一个认识结构设计的反复过程。
结构设计和技术设计一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案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多方案的形成和強调设计的创新。
运用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从而初步体验结构设计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增加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设计相片架的内容,让学生亲历简易相片架设计过程,加强学生对结构设计方法的体验。
二、学情分析
虽然结构无处不在,但结构设计往往涉及较复杂的数学、科学的知识和原理,而且学生初次接触结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具有多元性,而且这些因素都不可缺少。在一个具体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确定侧重哪些主要因素,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结构简单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实物演示和动手实践等活动,要加强设计目的的明确性,要仔细分析结构的功能,同时需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比较,分析和权衡,才能正确地把握侧重因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简易相片架设计和制作,让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过程,把握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通过对简易相片架的多方案中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分析、比较和权衡,学会对影响结构设计中侧重因素的选择,并能做出模型。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式相片架、相片若干张、相片架学具等
五、教学组织形式:
每3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和制作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校要建体育馆在建之前要干什么?结构的设计。
(二)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结构设计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都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 没有丰富的结构设计, 产品将会造型单
一、功能单调, 那些大型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等 更是无法产生;生产活动中, 产品制造技术、结构安全性及耐久性评估、维修加固技术等, 都离不开结构的设计和研究。
(三)结构设计的目标及要求
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 应满足设计规范, 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例如, 儿童自行车的结构设计, 首先应以代步、锻炼儿童的手脚协调能力为设计目标, 同时要满足童车结构设计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如自行车的链轮、链条、车把、车闸有一定的要求,否则设计应视为不合格。
(四)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 安全因素, 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 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 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 的使用寿命等。(五)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
1、“相片架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下图的填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选择相片架, 不仅考虑造型、材料、稳定性等因素, 还考虑相片架的颜色、造型与房间的整体是否协调,相片架的摆放方式与房间的空间关系等。例如,房间内的桌子比较小,而房间的墙上有大面积的空白,此时就可能会选择悬挂式的相片架,而不会选择用支架式的相片架
2、先分析相片架的结构中的构成(通俗地讲组成):
先出示几个典型的相架,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一般相架的结构组成:
框架、玻璃面板、底板、支架等组成(其中相框与支架这两个是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部份,接下来就分别就相框和支架分别展开讨论)
3、分析相框的结构设计(主要是强度)
在取放相片时,相框的构件需要承受一定的外力,所以在相框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相框的强度。
一般相片都是长方形,所以见到的长方形框架为最多,但它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强度较差,容易变形。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第27页上面彩图与方案A,讨论方案A的设计者是如何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可能会影响相片架美观的问题,这两者是有关联的,有一个相互制约的问题。分析彩图中相框是如何妥善解决的:综合考虑,在框架连结处加了一个小三角,既增加了强度,又不影响美观。
提问:如何增加强度,你有何高见?(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老师展示方案B相框与底板镶嵌结构,增加了强度。
● 展示无框架相片架!(观察实物和图片)
这一展示引起一番议论。老师就应抓住机会,强调创新是设计的本质。无框相架是一种创新!设计没有框架的相架的关键是采用了一种新的连接方法:采用了有弹性的金属夹(见附照片),把玻璃和底板夹住。结构设计上有改进,往往可以形成相片架的创新。(展示几个无框相片架及材料创新的学生作品——牙签相片架)
⑶分析支架的结构设计(主要是稳定性)
在讲支架时,通过可以展示实物或PPt图片几种支架的结构。
○讨论支架的功能(支架的作用在于能支撑起相框并使之不易翻倒)
○要增加支架的摆放稳定性,用什么方法?(这里组织学生讨论,得出:降低重心的位置、增大支撑面或改变结构的形状。)
小试验:给相架一个大小相同的力F,看下面哪个相架容易倒。
结论:改变形状、降低重心可以增加稳定性。
○展示新型的支架。(实物和图片)
先出示一只支架。问:这象什么?(实物长板凳相片架)
再出示一个支架的相框,将相框放在支架上
教师旁白:其实它就是一个支架。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组合,不仅支架有创意,而且它还是一个无框相片架。
○最后展示一个有人文特色的作品(小鹿相片架)
(4)相框与支架之间的连接
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相框与支架间可以是铰连接,也可以是刚连接,或是其它连接方式。
(三)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分析,构思一个简易的相片架方案,提出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1.能方便地取放相片。
2.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强度。相框不易松动;相框与支架连接牢固。
3.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4.相框的尺寸合适。
(四)小组交流评价
小组交流与评价要求:
(1)功能的实现;
(2)如何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有何创新之处?
(4)合作的感受……
(五)小结、布置作业
老师小结:相片架的设计最侧重的是功能、强度和稳定性。在一个具体的结构设计过程中,侧重考虑哪些主要因素,必须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确定。
作业:请你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板、木条、竹子、牙签、贝壳等,制作一个相片架。
第五篇: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一片树叶.》写的是一群小动物采用了不同方式爱护一棵小树的故事,小兔子、小熊、小猴都喜爱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懂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能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大道理却原谅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不统一。这篇课文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教育意义都很大。它还采用拟人手法,让小动物用人的语言方式去交流,符合了孩子们心理特点,内容童趣盎然,语言生动活泼。孩子乐于接受,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并在生活中知道爱护树木。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设疑导入。
(课件演示)小黄牛最爱植树了。你看它在山坡上栽了一棵小椿树,小树长的多好啊,为了保护这棵树,小黄牛特意设置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爱护树木”,可是仅仅过了一天,当小黄牛来浇水时却发现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树叶哪去了?你们想不想帮帮小黄牛?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片树叶》,你就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读读课题。
二、生字、生词
1、请同学们翻开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一认,记一记。(学生读文)
2、春姑娘今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叶子朋友,如果你能准确地念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交上朋友,就能让小树长出叶子,让小树更漂亮。你们愿意帮助小树吗?(原意)(课件出示生词,前四个带背景解释图片,所有词均出现在树叶上)椿树嫩叶画册书签抖动一阵秀丽攀登醉人香味
尝尝滋味仅仅目瞪口呆剩下欣赏(这个词最后出现,另开一片在田字格中)
3、带背景的词语结合一下图片简要的理解:椿树嫩叶画册书签(直观演示)
4、(出现“欣赏”)这是本课的两个生字,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记住它(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你真有办法,生字记得准,但能不能写好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完整的把这个词写在田字格里(学生书写“欣赏”,但必须观察全后,一起写)“赏”字是个常用字,想一想还能组哪些词?(随着学生说,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词语)你们知道得真多,那就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词语完整的写一写。看谁写得准。
三、课文
1、孩子们,你们真是一群春天的使者,在你们的呵护下小树长满了叶子,嫩绿的树叶在春风中欢快的抖动着,你们瞧,小树高兴极了(课件出示录音加小树抖动树叶的图像)(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把春天带到了我的身边,让我也能长得这样茁壮,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小黄牛,是它把我栽到了这里,你们瞧,为了保护我,它还为我立了一块木牌呢?(课件出示木牌及内容:请爱护小树)(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
2、看,小黄牛对小树多好哇,它一定很喜欢小树,那你们呢?你们喜欢它吗?(喜欢)老师告诉你,不知你们喜欢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也很喜欢它,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找一找都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小椿树呢?(学生自己读文)
3、(汇报:小兔、小猴、小熊。)(板贴:三个动物头像)你们喜欢谁呢?(学生随意回答)就请你选择它的话多读几遍,读出赞叹、夸奖的语气来(学生练读)
4、小兔:互相评读,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全班齐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进步的快乐。
小猴:自评,开展朗读比赛,同桌之间比一比,如果他读得好,请你用赞叹的语气夸夸他。
找一人读,然全班夸他,以此来感受赞叹的含义。
小熊:(表演读)女生读小熊,男生做动作,老师读旁白。
5、小结: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真棒!看来大家都非常喜爱这棵小椿树(板书:喜爱)
这三个小动物这么喜爱小椿树,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的在文章中找一找
(汇报:小兔:小心地摘下一片叶子;小猴:仔细地掐下了一片树叶;小熊:捋下一片小椿树叶,并将上面三个句子板贴在相应的动物头像后面)
6、找三个同学来扮演这三个小动物,找一名同学来扮演小椿树,看一看小动物们是怎样做的?小椿树又有什么反应?它会说些什么呢?我们全班来帮他们读句子。(简单评议,强调出三个动词:摘、掐、捋,以及小椿树的痛苦)。
7、(发现他们的动作都很轻,这是为什么呢?)(说明他们都没想要伤害小椿树,认为自己的错误很小)
8、孩子们你们表演得真棒,还有两个小动物也来到了小椿树下,那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板贴小羊和小猪的头像,练习换动词说句子)除了小羊和小猪外还有谁来过?(学生随意说)你是从哪发现的?(讲解„„的作用)那么它们都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戴上老师给你准备的头饰,在小组内练习练习,其他的同学可以帮他们出主意)
9、(上台表演,进行评议,发奖)
10、小结:就这样,许多小动物们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小椿树的伤痛,各自取走了一片树叶,这种行为真的是喜爱小椿树吗?(在板书喜爱中间画?)可怜的小椿树现在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出示板贴枯树)小熊也像同学们一样目瞪口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最后一段)你是小黄牛,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有什么要说的吗?(学生表达出惋惜,悲伤,愤怒的感情)你们真理解他,小黄牛心里百感交集,你能把小黄牛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自己处理,但教师评价要有所不同,比如说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悲伤;看来你很生气;听了你的朗读,我也为小椿树惋惜等等)
11、小结:这些小动物们认为摘一片树叶是一个很小的错误,没想到小错误累积酿成了大祸,使这棵小椿树面临死亡的威胁。
12、看了这样可怜的小椿树,你们知道小动物们会怎么想吗?(很后悔,很震惊,很伤心)那就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营救计划来帮助他们,让小椿树重新长出叶子,还给小椿树一个崭新的生命。(学生谈)
13、全班上台上来给小椿树沾树叶)
14、孩子们,谢谢你们,尽管你们刚才只是出了一个主意,想了一个办法,但这是个善意的举动,每一个善意的举动累积起来,凝聚成爱的力量,它让小椿树又拥有了新的生命。(课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同学们把这个道理牢牢的记在头脑里,深深地铭刻在心里,常常地用在行动里。
四、思维训练
1、小椿树被摘光了叶子,心情会怎么样?他会说些什么?如果这时候小猴、小兔、小熊回来,看到光秃秃的、难过的小春树,会怎么想,怎么说?演一演。
2、看来小动物们知道自己错了,那我们能为小树做些什么?(相机板书)
3、小结本课的收获和体会。作业设计: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