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资阳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方案
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研究组
2011年3月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一、提出问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纵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一方面不少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疼,要么腹中空空无可述之事,无可写之物,要么脑中总是找不到丰富的词句来表达想写之事,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空洞无物或照抄成一个模式。学生感到写作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久而久之,也就任由学生“自生自灭”或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范文以应付考试,还要不断的抱怨学生不会作文。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让学生爱上作文,能有“文”可作,我们认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是作文教学的开门砖,而“日记”无疑是这一开门砖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最好载体。因此,我们以“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为题,对小学作文教学做一些研究,力求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二、研究范围、方法、周期、步骤
1、研究范围:小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方法、技巧培训,提高作文水平
2、研究方法:以写日记实践研究为主,以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为辅。
3、研究周期:1年
4、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个月)激发日记的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二阶段(九个月)以日记为载体,指导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阶段(二个月)总结日记的方法,养成日记的习惯,提高习作的效率。
三、改革措施
认真学习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相关理论,对照过去在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习作实践为主,以指导学生日记的方法和技巧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场面情境、创设想象情境等,不遗余力地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日记作文、乐写日记作文。
2、积累材料的方法,如何选择材料,让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有趣的动物、植物、景物、人物和事情写进日记本,或将有趣的图片、照片贴到日记本上并配上文字说明,把自己从报刊、杂志、图书中的好词好句摘录到《采集本》中去,教师定期批改,定期展出,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
3、指导学生日记作文的方法,要求学生说心里话,以真实的情感写出真实的文章,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4、指导学生对日记进行修改,做到多看、多读、多想,多和同学相互交流日记心得。
5、教师对学生日记作文评语的艺术。教师对学生日记要有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多用鼓励性的评语。
6、通过日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完善学生的人格。
7、研究策略:以实践研究为主,分阶段进行研究。
四、预期效果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使学生乐写。
2、培养学生日记习惯,从日记中积累素材。
3、改进指导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做一些方法的指导。
4、通过日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完善学生的人格。
五、预期成果及形式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总结,使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成果对全校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形成研究报告1份,有关论文2篇以上。
第二篇: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第三阶段总结
资阳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阶段总结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3月)
工
作
总
结
中和镇白云寺小学课题组
二0一二年三月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课题
第三阶段 工作小结
(2012年3月)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本校师生的通力合作配合下,通过参研人员艰辛努力,顺利完成了第三阶段研究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多读名人佳作,名人日记,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一种和谐欢快的氛围,处于一种自然、自由、快乐的心态之中。通过名作品读,名人日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日记的好处,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由于学生日记的兴趣与日俱增,已形成了老师要我写为每天我想写。校园里发生的小闹剧,课堂外的好人好事,家乡的新变化,山野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孩子们笔下的可写乐写之物。
2、善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写日记看似简单,但是每天写,时间长了,学生们写日记的兴趣也没有那么高涨了。大家都希望有新的元素激发学生持续写日记的兴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于是我对日记的评改方面下了工夫。首先,在对学生日记的批改讲评中多运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小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渴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表扬,因此,一个高明的老师在批改日记中,不是只用挑剔苛责的眼光找出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而是细心地去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褒奖。“这句话写得很精彩!”、“这个词用得贴切。”、“这一段描写细腻、生动、传神,真不错。”如此批语,学生看了肯定会备受鼓舞,增强对写作的信心与积极性。教育家赞科夫就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第二,在评语中多一些商量式的语言,少一些武断式的结论。小学生写日记,难免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当然不能放过。但要尽可能地多用启发式和商讨的语气“要是换了我的话,我就要这样改一改„„”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容易接受
你的意见。否则,如果使用“语句不通”、“文不对题”等武断式的语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第三,在日记评改中,要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写作水平稍差的学生,在批改中要把要求放低,重点检查他的基本功。如字、词的运用,句子的通顺与否等。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发现、肯定和褒奖。哪怕评语仅仅是一句:“老师认为你的做法是对的。”他们都会兴奋半天,而这会成为继续写日记的动力,因此,我认为日记评价中的赏识比修改更重要。
3、多种形式训练,提高学生日记水平。通过“答记者问”等形式的训练,学生日记水平由原来的无话可说写不具体到生动具体,由口语多到语句优美,由只看到事物表面到能写出真实感,体现真善美„„学生写日记的水平提高激发出学生写日记的热情,学生写日记的热情进一步带动着学生写出更多更好的日记。
4、日记分享,共同进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了,而且进步很大。最明显的就是错别字日趋减少,无论写什么,表达的得都比较清楚了。但是局限在师生之间和同桌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收获是很有限的。日记分享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日记分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优秀日记的评选,另一方面是优秀日记的阅读。
评选优秀日记的过程是“一读、二品、三评”。“读”就是选择自己最得意的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日记朗读;“品”就是阅读后大家来品评。可以给出修改建议,可以对日记中的人或事作出评价,还可以赏析精彩片段;“评”就是学生投票评出优秀日记和日记成长之星。
5、迁移引导,将日记中积累的材料和方法运用到作文创作当中。在作文课上,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日记中积累的材料。有的日记稍加改动就是一篇特别好的作文。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日记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懂得了日记不同于作文,但是日记和作文都源于生活,都是表达我们们真情实感的工具。后来学生的许多好作文都是从日记中受到启发写成的。甚至包括神奇的想象,美丽的童话,简短的寓言,儿童诗等。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爱上了写作,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提高了。对学生而言,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发表日记,成了兴趣爱好;修改日记已经成为习惯,日记分享也成为学生心灵沟通的需要,推荐日记为学生走向成功搭建了桥梁。每名学生都写了厚厚几本日记,记录了童年多姿多彩的生活。孩子们经常会对我们说,他们老了的时候,也还会拿
出这些日记来看的。《学生优秀日记选编》也受到在校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伴随着孩子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我们也有不少的收获。不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作了读书笔记,撰写了计划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以及其他过程性材料。研究了“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写作热情的方法和策略”等问题,积累了部分教育教学经验,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我们自身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组
2012年3月
第三篇: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由一篇博文引起的争论说开去 当前,市面上靠作文教学指导生活的人真不少,响亮的名头的就有什么“科学作文”、“全脑作文”之类的,最为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快速作文”了,曾在牌头很大的一个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绍某语文教育专家的文字介绍说,他一个亲戚原本孩子的不会作文相当苦恼,但在他老人家的指导下,不下一个星期居然会写作了,几个月下来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这林林总总的作文秘诀与经验着实让我辈望尘莫及。
一、作文教学的源头在哪里
作文教学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是在类似上述的宝典里、教室里、学校里,还是在更为广阔丰富的生活里,这恐怕是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搞明白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 如要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生活才不可能在言语上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光有生活也是不够的,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用真实生动的言语将生活与思考呈现出来。“只有当我们不是故意遣词造句时,语言才是真实的。但是要有纯熟的语言,我们就必须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最有力的、最真实的、最坦白的语言是我们完全成为自己并且熟悉事物时,自然流露出来的语言”。
做教师的不仅不能用言语欺骗学生,还要提醒学生警惕言语的欺骗性。
(二)有怎样的生活,才可能有怎样的文字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先贤早就这么告诫我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等说的都是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老舍先生在谈如何学习写作的时候,也主张“要学习写作,须先摸摸自己的底”,“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在动笔写的同时,我们要“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把那点生活经验记下来”,当我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只有我们知道得多了,“我们才能随时地写人、写事、写景、写对话,都活泼生动,写晴天就使读者感到天朗气清,心情舒畅,写一棵花就使人闻到了香味!”
再回头看看我们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吧?在应试功利的蛊惑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唯“考试”是中心,“什么拿高分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被“圈养”着灌输获得高分的作文模式、套路和技巧。更有甚者,完全用一次接一次的模拟的作文考试取代正常的作文训练模式,在固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一篇作文。作文的内容完全是与中、高考试卷作文接轨,既脱离学生生活,又不能调动学生感情,也不能针对良莠不齐的学生作文水平;评价是根据中考评分标准打一个分数;指导是根据应试作文的拿高分要求,进行作文形式的技巧点拨,如开头法、结尾法、选材法、结构法、点亮语言法等。这样的作文教学违背了作文训练的规律,存在诸多弊端。学生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正如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于是,学生作文的态度不端正。一些原来写作基础好的同学,觉得作文只要混个分数就可以了,写作时敷衍了事,热情渐渐耗散。一些原来写作功底就差的同学,饱尝了写作屡战屡败的烦恼,进而厌倦、焦虑,只好去拖,去抄,去应付。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文字。作文教学也必须依托丰富的生活,才可能形成有血有肉的文字!当然这生活,更多的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娱乐的、休闲的)。
不难看出,学生惧怕作文就是因为总要面对没话可说的题目;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有地方说,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作文教学,不妨要先给学生一片“广阔的蓝天、草地”,让他们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描述生活的本身。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我们的同学可以把当周每一天与父母在一起时的所言、所行、所感,真实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等到周末写作时,再对记录进行删减。这样你会觉得有很多事情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还特别有生活味道,特别感人。当然,但是目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总是在“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上重复,几乎处于半封闭状态,因此我们的同学要特别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多参与校园活动,多走出校园,亲身感受大千世界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勤练笔,把这些内容表述出来。时间久了,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这才是应该追求的作文教学的本真。
二、内容与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是不是我们强调了生活是作文的基础,有怎样的生活,就有可能有怎样的文字,就不要讲究作文的形式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究竟该如何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恐怕也是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关注的另一个基本问题。能够“我手写我心”就行了。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乃至于整个教育,都处在作技术崇拜时代,作文教学,从审题到思路,从谋篇到布局,市场上各类指导书籍琳琅满目,教师在课堂上也是娓娓作谈,头头是道,有章有法。问题在于这样的作文教学偏于形式,同学们有话不敢随便说,只会把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当做是写作形式和技巧的叠加,带着镣铐在跳舞,反而忘记自己的内心表达,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感到无所适从、望而却步。比较搞笑的是,许多作文课堂上自以为是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述一塌糊涂。我曾经要求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开博客,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教育点滴进行记载,但真正能够比较流畅的表述,以及坚持每周更新的老师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们的教师只是空有那些看似有用而实则无用的写作知识,而不是写作本身。
写作不是形式和技巧的叠加,而是内心本真的表达。《尚书·尧典》有言:诗言志,歌咏言。《汉书·艺文志》上也讲“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所以,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叙事,或者论说,无非心发。作文时让学生说能想说之话、本真之话、能说之话了,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感情得以抒发,天性得以舒展,这样写作方面的潜会得以释放。
(二)不必拘泥形式,并不等于不需要写作的基本规范的指导与训练
我要强调的是,世间并无提升写作的能力“屠龙之术”,作文教学,还是要在指导学生老老实实的去阅读、模仿并不断地思考上花工夫。在阅读中积淀,这是写作的命脉。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人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指称世界的过程,因为语言是人们思考世界的工具。我们的先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会给作文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选择的过程,一个作文眼界提高的过程,一个对好词佳句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思考和选择的眼界也会不由自主地得到提高,语言水平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也许,这就是阅读的最大益处。当然,通过博览群书你可以间接地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活思维的火花,激发写作的热情。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中国书法教育就相当重视规范化训练,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影响较大的就是“描红”“入帖”“出帖”之说。借鉴到作文规范化训练中来,我们认为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了解各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背诵名段名篇,别人的精华融为自己的血液,进而通过训练形成初步的能力,把然后引导他们摆脱范文,灵活地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来。
文无定法,但并非无法。各类文体总有它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我们作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基本的要求和方法教给学生。形式上达到了要求,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不能到此为止,必须向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求“神似”。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社会以积累素材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形成自己具有独特个性的思维品质。我们阅读秦牧等人的散文,常常会被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所感染,阅读《雨中登泰山》等作品,则为作者观察点的确立和描写顺序所叹服。我们要以这些名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让他们明白观察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我们:“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学生却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这一步做好了,“写自己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及“写真情实感”的要求才有可能达到。
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在一般人所不注意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就在于他们有独特的感受。在教《荷塘月色》这样的作品时,就要通过朗读、点拨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剖析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明了“情动于衷”才会“发之于外”,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因此,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感受,并“留心”体验自己的生活,以求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来。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常常有较大的盲目性,难免失之肤浅,教师就要循循善诱,以帮助学生抓住要害。如当有学校出现《女生行为守则》之类的现象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辨的武器观察、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对诸如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允许学生自带球类进校园之类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都要有目的地、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分析。久而久之才能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所谓“文之作,必得之于心而成于言”(孙复《答张之洞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要有什么作文之法,我以为,就是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心里想的话——喜欢的人和事、不喜欢的人和事,不说空话、假话和套话。写了自己想写的人和事,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抒发了自己想抒发的情感,文章,就有内容了,情感就有依托了,如果再在语言积累上下点功夫,学生的作文也许就可能入门了。
第四篇:《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第二阶段 工作总结
资阳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阶段总结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
第二阶段
(2011年4月——2012年1月)
工
作
总
结
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组
二0一二年一月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第二阶段
工作总结
(2011.4——2012.1)
我校《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课题研究至今已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各项任务。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调动了参研人员的积极性,各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参研人员进行了理性思考、真诚合作、务实研究、使课题研究步入了新阶段,进展迅速,初见成效。现就第二阶段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教学研究要站得高,看得远,整理起研究成果来道理充分,材料确凿,发人深省,那就要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并借鉴别人的经验,以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的实践能力。如果闭门造车,只研不学,那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学校每月组织参研人员集中学习两次,自学3-4小时。我们先后学习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作文教学》、《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改革》、《精心设计、多法并举、启迪学生思维》、《如何选用教法和教学手段》、《国内现代教学方法十一种》、《努力构建学校高效“教研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许多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精心计划,确保质量。
研究计划是在研究之前预先拟定的目标,具体任务和实施步骤,也就是研究的打算和安排。研究目标是研究要达到的宏图,而计划则是使宏图得以实现的具体步骤,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手段。研究有计划,可以减少研究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可以减少浪费,提高研究效率。因此,我们在总结第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第二阶段实施方案,每期又制定了
具体的研究计划,保证了正确的方向性和前后的连续性,既考虑全面,又突出重点,既有新要求,又留有余地,便于执行和检查,保证了课题研究价值的实现。
三、激烈讨论,达成共识。
“水尝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本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组织了“选择日记材料”、“指导日记方法”、“指导日记修改”三个专题的讨论研究。每个专题我们都采用:“拟定讨论专题—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深入反思自身实践—积极讨论,抒发己见—形成材料达成共识。”五步有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研究人员的协作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感知和见解,集思广益,拓展思路,深化研究,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四、创新模式,指导实践。我们在现代教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建立了“激发学生日记兴趣的策略”、“指导学生日记方法探索”、“学生日记评语的艺术”等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这些研究模式,比教育理论的层次要低,但又比教学经验的层次高。我们设计的方案既有假设性和完整性,又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既能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方案,使他们教有所据,使教学质量得到必要的保障;又为老教师的教学更加多样化提供了方便。这些框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具体化、完善化,从而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五、认真总结,再创佳绩。
总结不仅意味着了解过去,更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可贵的依据,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使我们认识规律,积累经验,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在第二阶段的研究实践中,由于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专家精心指导,研究人员协力同心,使阶段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取
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年青教师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认识不够,怕影响教学质量,不能全身心投入;其次,占有的理论和信息量不够,使课题系统性不强。第三是研究与实践结合上存在问题,有的研究成果停留在认识上,而未落实到行动中。
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并取得成功,我们决心加强学习,加强研究,深入实践,实现研究与实践的互补,达成预定目标,为今年三月的结题验收而奋斗。
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组
2012年1月
第五篇: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地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科学知识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去探究学习。
一、为学生创设显示自我的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科学课有着很多的好奇与兴趣,教师的诱导与鼓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比如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在学生观察一棵大树之后的交流中,哪些学生记录并汇报的特点多,就及时表扬。大家都显得很兴奋,对观察大树的兴趣也浓了,能利用各种办法观察大树的特征,都想比别人观察得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之后的几节课里,第一次受到了表扬的那些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在课堂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在科学课的起始阶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这对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激发是很有意义的。再如《蜗牛与蝗虫》一课中,教学“比较蝗虫与蜗牛,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老师就让说对了同学到黑板上写,这样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证明、自我显示的需要,而老师的指导表现为不经意间的建议,使之成为学生自我证明,自我显示的需要。同时学生把它看作是一种竞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呢?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创造各种教学情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寻访小动物〉一课时,老师利用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既达到了目的,又将兴趣、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融为一体。蜗牛在孩子们眼里无疑是可爱的小精灵,怎样才能把这一课上好 呢?我们就将录相、书本、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观察记录得密密麻麻,汇报时七嘴八舌,唯恐别人抢先。下课了,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在教学〈《蜗牛与蝗虫》一课时,我利用童话的形式将观察比较的内容窜联起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猜谜语、唱儿歌也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将知识教学融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百上不厌。我们就号召学生收集谜语、儿歌,或者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或者儿歌让学生学习,这样既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也有得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自行研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实施的主要形式,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这和自然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老师要尽可能的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究活动。这就要求在自然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究知识,这是自然课向科学课转轨的前提,我们在教四五年级的自然课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发展。如教学〈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我们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如教学《种子》一课,老师的导语是一段激情的朗诵,然后让学生用心灵感悟种子,接着把混合的种子发给大家,让他们以组为单位给种子分类,并说出理由。学生不但从感性上认识了种子,而且体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探究。这时再让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种子拿出来,用多种方法认识种子,采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