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由一篇博文引起的争论说开去 当前,市面上靠作文教学指导生活的人真不少,响亮的名头的就有什么“科学作文”、“全脑作文”之类的,最为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快速作文”了,曾在牌头很大的一个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绍某语文教育专家的文字介绍说,他一个亲戚原本孩子的不会作文相当苦恼,但在他老人家的指导下,不下一个星期居然会写作了,几个月下来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这林林总总的作文秘诀与经验着实让我辈望尘莫及。
一、作文教学的源头在哪里
作文教学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是在类似上述的宝典里、教室里、学校里,还是在更为广阔丰富的生活里,这恐怕是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搞明白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 如要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生活才不可能在言语上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光有生活也是不够的,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用真实生动的言语将生活与思考呈现出来。“只有当我们不是故意遣词造句时,语言才是真实的。但是要有纯熟的语言,我们就必须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最有力的、最真实的、最坦白的语言是我们完全成为自己并且熟悉事物时,自然流露出来的语言”。
做教师的不仅不能用言语欺骗学生,还要提醒学生警惕言语的欺骗性。
(二)有怎样的生活,才可能有怎样的文字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先贤早就这么告诫我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等说的都是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老舍先生在谈如何学习写作的时候,也主张“要学习写作,须先摸摸自己的底”,“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在动笔写的同时,我们要“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把那点生活经验记下来”,当我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只有我们知道得多了,“我们才能随时地写人、写事、写景、写对话,都活泼生动,写晴天就使读者感到天朗气清,心情舒畅,写一棵花就使人闻到了香味!”
再回头看看我们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吧?在应试功利的蛊惑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唯“考试”是中心,“什么拿高分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被“圈养”着灌输获得高分的作文模式、套路和技巧。更有甚者,完全用一次接一次的模拟的作文考试取代正常的作文训练模式,在固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一篇作文。作文的内容完全是与中、高考试卷作文接轨,既脱离学生生活,又不能调动学生感情,也不能针对良莠不齐的学生作文水平;评价是根据中考评分标准打一个分数;指导是根据应试作文的拿高分要求,进行作文形式的技巧点拨,如开头法、结尾法、选材法、结构法、点亮语言法等。这样的作文教学违背了作文训练的规律,存在诸多弊端。学生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正如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于是,学生作文的态度不端正。一些原来写作基础好的同学,觉得作文只要混个分数就可以了,写作时敷衍了事,热情渐渐耗散。一些原来写作功底就差的同学,饱尝了写作屡战屡败的烦恼,进而厌倦、焦虑,只好去拖,去抄,去应付。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文字。作文教学也必须依托丰富的生活,才可能形成有血有肉的文字!当然这生活,更多的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娱乐的、休闲的)。
不难看出,学生惧怕作文就是因为总要面对没话可说的题目;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有地方说,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作文教学,不妨要先给学生一片“广阔的蓝天、草地”,让他们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描述生活的本身。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我们的同学可以把当周每一天与父母在一起时的所言、所行、所感,真实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等到周末写作时,再对记录进行删减。这样你会觉得有很多事情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还特别有生活味道,特别感人。当然,但是目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总是在“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上重复,几乎处于半封闭状态,因此我们的同学要特别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多参与校园活动,多走出校园,亲身感受大千世界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勤练笔,把这些内容表述出来。时间久了,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这才是应该追求的作文教学的本真。
二、内容与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是不是我们强调了生活是作文的基础,有怎样的生活,就有可能有怎样的文字,就不要讲究作文的形式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究竟该如何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恐怕也是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关注的另一个基本问题。能够“我手写我心”就行了。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乃至于整个教育,都处在作技术崇拜时代,作文教学,从审题到思路,从谋篇到布局,市场上各类指导书籍琳琅满目,教师在课堂上也是娓娓作谈,头头是道,有章有法。问题在于这样的作文教学偏于形式,同学们有话不敢随便说,只会把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当做是写作形式和技巧的叠加,带着镣铐在跳舞,反而忘记自己的内心表达,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感到无所适从、望而却步。比较搞笑的是,许多作文课堂上自以为是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述一塌糊涂。我曾经要求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开博客,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教育点滴进行记载,但真正能够比较流畅的表述,以及坚持每周更新的老师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们的教师只是空有那些看似有用而实则无用的写作知识,而不是写作本身。
写作不是形式和技巧的叠加,而是内心本真的表达。《尚书·尧典》有言:诗言志,歌咏言。《汉书·艺文志》上也讲“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所以,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叙事,或者论说,无非心发。作文时让学生说能想说之话、本真之话、能说之话了,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感情得以抒发,天性得以舒展,这样写作方面的潜会得以释放。
(二)不必拘泥形式,并不等于不需要写作的基本规范的指导与训练
我要强调的是,世间并无提升写作的能力“屠龙之术”,作文教学,还是要在指导学生老老实实的去阅读、模仿并不断地思考上花工夫。在阅读中积淀,这是写作的命脉。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人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指称世界的过程,因为语言是人们思考世界的工具。我们的先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会给作文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选择的过程,一个作文眼界提高的过程,一个对好词佳句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思考和选择的眼界也会不由自主地得到提高,语言水平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也许,这就是阅读的最大益处。当然,通过博览群书你可以间接地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活思维的火花,激发写作的热情。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中国书法教育就相当重视规范化训练,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影响较大的就是“描红”“入帖”“出帖”之说。借鉴到作文规范化训练中来,我们认为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了解各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背诵名段名篇,别人的精华融为自己的血液,进而通过训练形成初步的能力,把然后引导他们摆脱范文,灵活地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来。
文无定法,但并非无法。各类文体总有它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我们作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基本的要求和方法教给学生。形式上达到了要求,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不能到此为止,必须向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求“神似”。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社会以积累素材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形成自己具有独特个性的思维品质。我们阅读秦牧等人的散文,常常会被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所感染,阅读《雨中登泰山》等作品,则为作者观察点的确立和描写顺序所叹服。我们要以这些名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让他们明白观察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我们:“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学生却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这一步做好了,“写自己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及“写真情实感”的要求才有可能达到。
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在一般人所不注意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就在于他们有独特的感受。在教《荷塘月色》这样的作品时,就要通过朗读、点拨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剖析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明了“情动于衷”才会“发之于外”,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因此,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感受,并“留心”体验自己的生活,以求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来。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常常有较大的盲目性,难免失之肤浅,教师就要循循善诱,以帮助学生抓住要害。如当有学校出现《女生行为守则》之类的现象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辨的武器观察、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对诸如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允许学生自带球类进校园之类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都要有目的地、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分析。久而久之才能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所谓“文之作,必得之于心而成于言”(孙复《答张之洞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要有什么作文之法,我以为,就是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心里想的话——喜欢的人和事、不喜欢的人和事,不说空话、假话和套话。写了自己想写的人和事,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抒发了自己想抒发的情感,文章,就有内容了,情感就有依托了,如果再在语言积累上下点功夫,学生的作文也许就可能入门了。
第二篇:治理利益驱动从何处入手
利益驱动是影响当前司法、执法公正最核心的问题,是司法腐败和执法腐败最直接的表现形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治理利益驱动从何处入手。利益驱动问题,根在机制,治理必须从机制入手。利益驱动问题主要源于机制上的矛盾:一是依法办事与政出多门的矛盾。我国还处在转型时期,改革初期积累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些成功经验,在法律与党的新政策发生矛盾时,往往忽视法律的权威而让位于这些新政策;二是严格执法与保障乏力的矛盾;三是公正执法与监督乏力的矛盾;四是办事公开与暗箱操作的矛盾;五是有法必依与查究不力的矛盾;六是追求法治与责、权、利模糊的矛盾。利益驱动之所以大行其道,与当前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不规范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必须从严规范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一要解决好多头执法的问题;二要全面推行执法行为规范的事前公示制度;三要建立群众办事举报、查证和咨询系统;四要规范执法主体收费行为,调查报告《治理利益驱动从何处入手》。对执法司法机关来说,利益驱动问题之所以如此难以解决,是与其社会角色所依附的特定权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对执法司法机关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以严防其权力的滥用:其一,必须实行“阳光作业”;其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畅通无阻的执法监督体系;其三,监督主体社会化;其四,监督主体和被监督主体责、权、利要法制化。执法司法机关经费保障乏力,是利益驱动问题的主要成因。因此,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好执法司法机关当前运作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一,应全面建立岗位需求经费评估制;其二,根据履行岗位职责成本评估结果对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公开竞争招标;其三,全面建立国家负担的执法成本支付体系。利益驱动的产生,绝大部分是由于执法司法主体没有严格按照执法司法程序办事引发的。因此,必须切实维护程序正义:首先,要建立维护程序正义的相关法律;其次,对违反程序正义的行为要严格进行查究;其三,要建立程序违法的国家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篇:治理利益驱动从何处入手
利益驱动是影响当前司法、执法公正最核心的问题,是司法~和执法~最直接的表现形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利益驱动问题,根在机制,治理必须从机制入手。利益驱动问题主要源于机制上的矛盾:一是依法办事与政出多门的矛盾。我国还处在转型时期,改革初期积累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些成功经验,在法律与党的新政策发生矛盾时,往往忽视法律的权威而让位于这些新政策;二是严格执法与保障乏力的矛盾;三是公正执法与监督乏力的矛盾;四是办事公开与暗箱操作的矛盾;五是有法必依与查究不力的矛盾;六是追求法治与责、权、利模糊的矛盾。利益驱动之所以大行其道,与当前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不规范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必须从严规范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一要解决好多头执法的问题;二要全面推行执法行为规范的事前公示制度;三要建立群众办事举报、查证和咨询系统;四要规范执法主体收费行为。对执法司法机关来说,利益驱动问题之所以如此难以解决,是与其社会角色所依附的特定权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对执法司法机关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以严防其权力的滥用:其一,必须实行“阳光作业”;其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畅通无阻的执法监督体系;其三,监督主体社会化;其四,监督主体和被监督主体责、权、利要法制化。执法司法机关经费保障乏力,是利益驱动问题的主要成因。因此,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好执法司法机关当前运作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一,应全面建立岗位需求经费评估制;其二,根据履行岗位职责成本评估结果对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公开竞争招标;其三,全面建立国家负担的执法成本支付体系。利益驱动的产生,绝大部分是由于执法司法主体没有严格按照执法司法程序办事引发的。因此,必须切实维护程序正义:首先,要建立维护程序正义的相关法律;其次,对违反程序正义的行为要严格进行查究;其三,要建立程序违法的国家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篇: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资阳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方案
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研究组
2011年3月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一、提出问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纵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一方面不少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疼,要么腹中空空无可述之事,无可写之物,要么脑中总是找不到丰富的词句来表达想写之事,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空洞无物或照抄成一个模式。学生感到写作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久而久之,也就任由学生“自生自灭”或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范文以应付考试,还要不断的抱怨学生不会作文。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让学生爱上作文,能有“文”可作,我们认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是作文教学的开门砖,而“日记”无疑是这一开门砖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最好载体。因此,我们以“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为题,对小学作文教学做一些研究,力求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二、研究范围、方法、周期、步骤
1、研究范围:小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方法、技巧培训,提高作文水平
2、研究方法:以写日记实践研究为主,以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为辅。
3、研究周期:1年
4、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个月)激发日记的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二阶段(九个月)以日记为载体,指导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阶段(二个月)总结日记的方法,养成日记的习惯,提高习作的效率。
三、改革措施
认真学习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相关理论,对照过去在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习作实践为主,以指导学生日记的方法和技巧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场面情境、创设想象情境等,不遗余力地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日记作文、乐写日记作文。
2、积累材料的方法,如何选择材料,让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有趣的动物、植物、景物、人物和事情写进日记本,或将有趣的图片、照片贴到日记本上并配上文字说明,把自己从报刊、杂志、图书中的好词好句摘录到《采集本》中去,教师定期批改,定期展出,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
3、指导学生日记作文的方法,要求学生说心里话,以真实的情感写出真实的文章,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4、指导学生对日记进行修改,做到多看、多读、多想,多和同学相互交流日记心得。
5、教师对学生日记作文评语的艺术。教师对学生日记要有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多用鼓励性的评语。
6、通过日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完善学生的人格。
7、研究策略:以实践研究为主,分阶段进行研究。
四、预期效果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使学生乐写。
2、培养学生日记习惯,从日记中积累素材。
3、改进指导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做一些方法的指导。
4、通过日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完善学生的人格。
五、预期成果及形式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总结,使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成果对全校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形成研究报告1份,有关论文2篇以上。
第五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发展成一种严重的“综合征”,并渗透至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对这样的综合性问题,显然必须“辩证施治”,而不可“单独求解”。
收入分配不公,从浅层次看是经济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所酿成;但从深层次看,却主要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形成原因,是权力运作不规范,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须从保障权利、规范权力入手。
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是收入分配不公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权利得不到保障,致使一部分人的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譬如在许多省份都存在着“最低工资标准”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当前的最大问题,或许也并不在于收入差距扩大本身,而在于许多低收入者失去了保障——甚至连收入不菲的白领也感觉自己的生活是“易碎品”。因此,问题并不单单是收入水平的高低,而是低收入者的福利有无确实的社会保障。权力失控,运作不规范,是促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另一主要因素。首先,权力的不规范,导致垄断迟迟“反不了”。众所周知,制造社会收入差距的一大“罪魁祸首”,是某些垄断行业员工的畸高收入。而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观,关键在于一些垄断集团在某种程度上掌控了公共政策,乃至立法资源—-1-
—“部门利益法制化”。所以,反垄断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问题。
其次,权力运作不规范,也导致了一些有剥夺之嫌的公共政策不断出笼,致使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例如从越来越多的人上不起大学乃至中学、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等现象看,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有使不公平问题愈加严重之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就在于权力运作中掺杂了不当的利益诉求,而失去了伦理准则。如果单单从经济方面考量,现行的教育高收费政策、医疗市场化政策、住房改革模式等,似乎都无不妥——教育的高收费可以“拉动内需”,医疗市场化可“减轻政府负担”,住房改革模式可“快速增加GDP”……可以说,这些乱象,正是由这种不当的“权力着想”、“权力诉求”而引起。
再次,权力不规范,是导致“隐形收入”泛滥,是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大,有许多并非是显性收入所造成,而是由于隐形的灰色收入过多。如报道中称:“在很多国有企业,包括住房、汽车、通讯、勤务人员乃至公务宴请、出国考察等,均可纳入职务消费范畴。”——国有企业如此,许多权力机关又何尝不是如此?可以说,许多人之所以对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十分敏感,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要改革收入分配,更重要的是消除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必须从保障权利和规范权力入手。只要能够保障分配的相对合理,垄断能够受到遏制;只要低收入者能够温饱,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子女接受得起教育,则收入分配无论差距大小,都不会成其为一个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