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从解读教材入手进行有效朗读的指导设计
如何从解读教材入手进行有效朗读的指导设计
今天是再听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她在执教本课时看起来是在简单教,但每一步都教得扎实。
王老师开课时利用插图配乐进行对作者刘章爷爷家乡的一番介绍,文字虽短,却能在学生内心掀起对未知的强烈愿望。这也是王老师的课成功的第一步,在开课时就能很快吸引住学生。
王老师的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这条主线非常清晰。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
本堂课上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文的形式多样,每种形式的读文、每一次的读文王老师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认识搭石寻找美”时,王老师让学生带着“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去读文,学生在读文时王老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正是这样,学生的回答才准确无误。而我们听课者往往会在心里想:这些学生真会读书,知道老师要的。
其实,我们细细回味,是王老师在解读教材、在备课时,充分了解了学生。特别是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联系语境创设体验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感性的学习让我们受益非浅。如:理解“协调有序 ” 通过创设走搭石的情境,学生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与前后桌、组与组之间的读文,在读中体会到刘章爷爷家乡的人们也是这样协调有序走着这一不小心有可能掉进小溪的搭石。
我们不难发现王老师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恰到好处的指导。①初读文时的有要求、有目的地读文,从而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熟悉全文。②表扬学生会联系下文中的“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理解“协调有序”。③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体会到画面的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的画面之美。④用甲骨文帮助学生体会到家乡人们“伏”下身去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王老师这堂课的一个亮点。⑤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人影绰绰”中“绰”字的意思,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这个方法自从王老师用了之后,很多老师都效仿搬上课堂,我在教学中也曾经用过,学生借助字典更准确理解了整个词的意思,在课堂上就能发挥工具的作用,而不是老师的口述答案。⑥在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之后,出示改编了的文中句段,这些句段改编成了诗句。不止我们观课者为此处设计发出佩服声,学生肯定也被这精妙的设计吸引住了。加上王老师的两次情境引读,学生边读边体会到人们走搭石走出了音乐美和画面美。而这样的体会和理解不是生硬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多种形式的读、一步一步的理解文本后达到的。
本堂课王老师的设计处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学习,更是通过这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让我们在一线教书的老师学会在课堂上把课教扎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读文时,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而会读文,读好文的背后有是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标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效仿,到底多少学生能在自己平时的写作中体现出来。如果我们能听到王老师的第二课时,在这方面肯定会有更好的方向指引。
听说读写,在一堂课的设计中都要涵盖,说读-----这两大块,我们的课比较重视,特别是朗读的指导,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多动口读好文章,从学生整体的读文去衡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那些对文本读得不好的学生其实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到位,那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又会不会在每一课的教学之前,在解读教材时,会不会去为这些孩子找到突破点,让他们在课堂上也享受到朗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让这些学生也爱表达,也爱动口表达,从而达到爱动笔表达的目的。,
第二篇:从观察入手 有效指导游戏
从观察入手,有效指导游戏
教研活动主题: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应观察什么? 教研活动类型:案例剖析 互动研讨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倡导并重视幼儿的兴趣、需求,保证幼儿每天都有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和环境。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年来我们从教师们的困惑入手,研究如何观察,有效的指导幼儿游戏,实现孩子在游戏中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教师在游戏中观察目的不明确,基于观察的适时介入也很少,在如何通过观察,发现有效信息,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有益的行为,如何记录与分析观察的现象与结果,更好的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与困惑。基于以上问题,我们经过讨论,设计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让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的基础上,通过研讨互动来帮助教师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使教师逐步明白,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应观察什么,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
二、研讨活动准备与目标:
准备:教师连续观察的活动实录、观察记录表若干、白纸若干
目标:
1、在连续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的基础上,通过研讨互动来帮助教师提高对幼儿游戏观察的水平,初步掌握观察分析的方法。
2、通过研讨、专家引领,帮助教师掌握观察的目的,以及在游戏中进行有效指导的策略与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的发展。
三、教研活动过程回放:
一)交流近阶段做观察记录的心得体会(点、面结合,感悟、体会最深刻的)
主持人:观察是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幼儿园进行有效教研的基础,但如何进行有效观察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功课。前期,我们老师进行了5—10天的跟踪观察,或对个别幼儿,或对某个区域,老师们也有一些感想和困惑。在这里,我们借助这次教研活动的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
教师A:
1、在幼儿游戏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进行游戏观察时,老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这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指导孩子活动。
2、在游戏活动中,老师是观察者、支持者。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和材料上的帮助;当孩子想和老师进行交流时,老师应采取积极应答的方式。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如果不对孩子的求助给予及时的应答,则会阻止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
3、材料的提供应该是开放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将地毯也提供在材料区内,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更多材料的选择,发展了游戏情节,所以老师应该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材料。
4、老师提供材料的难易程度应该根据孩子不同差异来提供。有时孩子在玩游戏时没有持久性,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孩子不会,第二是孩子已经完全会玩这个游戏,这时候教师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增减游戏材料,调节游戏难度,促进游戏的发展。
教师B:我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的观察,观察目的是:中班阅读区域,孩子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图书?
1、在一次观察中发现:××小朋友看书时很感兴趣,边看边指着书说:“赖皮蛇,打死你。”这时候旁边小朋友就应答道:“这是动画片。”我又观察到:小朋友们在看书时谈论的话题还会和主题相联系,经过反思,我感到为幼儿提供的图书可以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和主题内容相结合。
2、在另一次阅读区域的观察中,我想了解一下幼儿坚持阅读的时间,大多数幼儿能坚持读书到15分钟,只有一个孩子在6分钟时离开,问他原因,他说,他想找一个同伴说说话。
3、通过观察,我还发现在阅读区域中女孩子比男孩子的语言多,男孩子一般属于附和状态。我在思考:是不是中班女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比男孩子强一些。我的困惑是:在活动中,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是不是要进行指导?
其他老师的观点:在孩子有错误的时候,看什么错误,如果对后面有不良的后果,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如果没什么阻碍的话,教师可以在评价的时候再和孩子进行交流。科学性的问题是要进行纠正。例如:蜘蛛几条腿,孩子说7条腿,老师一定要给他正确的答案。
教师C:我观察的目的是:在小班泥工区中,材料的提供和规则的建立是如何促进幼儿游戏开展的。
本班孩子由于上过托班,有一定的泥工技能。在一次泥工区的活动中,我们把上一主题的活动延伸到泥工区,内容为串糖葫芦。一开始提供的材料是每个人一根筷子,当材料不够时,又提供了18根筷子,结果我们发现筷子还是不够,为什么会不够呢?反思后发现,孩子有先来后到的,先来的就串了好几串。因此我们就制定了这样的规则:每个孩子先串3根,然后进行包糖果的游戏。规则建立后,孩子们不仅完成了这个游戏,还发展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搓、团、压等技能,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再进行一些创新的方式。可见,规则的建立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但是有点困惑的是:提供18根筷子是不是限制了孩子的技能?
教师D:在游戏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观察,目的性要明确,首先要确定观察点。我发现本班有个孩子的规则意识比较差,我就想了解他有没有喜欢的游戏,对他喜欢的游戏他又是怎么玩的。观察发现,他比较喜欢游戏,玩什么游戏的时候都很开心,但对一些需要动脑的游戏,他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了,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如:正在玩游戏的时候,他经常会跑下位,转一圈后,再回来继续游戏。对于他喜欢的游戏,如棋类游戏,他就比较投入,能熟悉规则,遵守规则,在别人不对的时候,他会帮助别人。通过观察,发现他对于自己喜欢游戏的就能遵守规则。反思:老师可以通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进一步激发他参与其他的游戏。在材料提供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如:在拼图上,可以提供20、30、40块的拼图。在活动中,老师也可以参与进去,并对孩子进行指导。
教师E:观察孩子在“建筑工地”游戏中是否合作。
在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孩子有合作的欲望,他们在游戏中有明显分工,同时还有语言上的交流,如有的孩子负责搭建,他会对别人说:“你去帮我拿××来”。有的孩子由于平时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语言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好。当他搭好的积木被旁边小朋友不小心碰倒后,他就重搭,第二次碰倒后,又重搭,第三次又被别人弄倒了,我想他不会再搭了,结果他还是又搭起来了。在游戏中遇到问题的,他自己解决。有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都是一个人玩,不去和别人交往,当自己搭出来后会自言自语。还有个别孩子不参与游戏,也不帮助别人,只是在旁边看看,直到游戏的结束。由于是在观察中,老师没有介入游戏,一直到游戏结束,这个孩子都没有参与,但他也很开心。这是我的困惑: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怎么办?
主持人:在建筑技能上还是要让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能,在以后指导建筑区的时候再进行观察。
教师F:在智力区观察孩子玩飞行棋游戏,他们经常会出现争吵、悔棋的现象,所以观察目的就是:幼儿是否懂得游戏的规则以及能否按规则进行下棋。
观察发现:
1、有的孩子掷骰子的方式不对,多数都是男孩子,可能由于男孩子力气比较大、容易兴奋。
2、有的孩子掷骰子方向不对,往往是向下和向上抛。
我的困惑:
1、是否要纠正孩子的习惯,老师在帮助孩子纠正后,是否会影响孩子情绪?
2、出现悔棋现象,有两种原因:对规则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孩子游戏。例如:离终点还有两步的时候,扔到5的时候,有的说,我到家了,有的说,还要往后退。由于意见不统一,大家就吵,最后少数服从了多数,这个时候老师是否要制定规则?
教师D:这是大班的普遍现象。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个盒子,让孩子在盒子里掷骰子,还可以在瓶子里掷。对于如何抵达终点才是胜利,棋纸上的规则是点恰好,就可以回家,但是我觉得游戏规则只要大家都默许了,老师就不需要干预。
专家:不赞同,对于大班幼儿在他们规则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应该给予一定的规则意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规则,当孩子规则不对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介入,当出现原则性的、安全性的时候,老师也应该介入。
教师A:老师的介入还是必要的。我班有个孩子喜欢玩敲小球的游戏,我们制定的规则是要求匹配的,由于这个孩子没有匹配,因此别的小朋友就不太好游戏。第一、二天的观察老师没有介入,第三天,我们和孩子就变个问题共同进行讨论,孩子就改变了,我发现托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寻求老师的帮助,当孩子遇到问题就会告诉老师,如果老师没有介入,他会自己尝试解决,但如果是在游戏规则方面的问题,老师是要介入的。但是在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小的矛盾的时候,老师可以等待,让他们自己解决。疑问:孩子是对颜色的不认识,还是不懂规则?
教师H:孩子认识颜色,但是由于他比较喜欢红色,所以每次都选择红的球。
教师D:有的孩子会用一些方法,老师可以等待。但是对于不会方法的孩子你应该怎么办?他会上去就抢。疑问:老师在什么时候的情况下可以等待。
教师A:在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老师可以及时介入。
二)、欣赏录像:(幼儿游戏)
主持人:每人观察的点不一样,感悟、体会也是不同的,通过这次讨论,可以促进自己的成长,通过智慧的碰撞,使我们收获的更多。
这里,有一段幼儿游戏活动的录象,请参与活动的老师和我们一起做个现场观察记录,借助大家的力量来提高我们有效教研活动的水平。
1、各幼儿园教师根据录像写观察记录。时间:10分钟
2、智慧火花碰撞,交流观察记录(各园代表踊跃发言)
3、总结归纳。
主持人小结:
大家观察的点各有不同,从观察中可以了解孩子的需求(物质、心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进行验证修改,使我们能通过有效的观察使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放松活动(叠宝塔)
要求:用A4的纸叠宝塔,5个老师一组进行合作:4个老师叠,一个老师记录创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交流。
1、各园老师折纸;
2、相互交流。
四)、反思、碰撞:今天的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幼儿园1:
1、在活动中设计完整、有环节,环节相扣,但是第一个活动的时间比较长。由于每个人观察都是有重点的,能不能根据重点给予一定的时间段。这样给我们参加教研活动老师也讨论。
2、资源共享。对于出现观察的问题,老师应该怎么解决。在后面老师互动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对于介入:老师可以适当介入。老师可以用朋友的身份和他共同探讨,这样孩子会获得更多。
好的观察是在研究过程中,在最普通的、最自然的过程中反思内容后面的问题,这样使我们活动更丰富。
幼儿园2:
气氛很好,但是第一个环节时间长,所以好多老师提出的困惑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飞行棋这个环节,我们没有办法就某一个问题来进行讨论,如果能抓住大家共性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可能会更好。赞同某老师的观点:因为在游戏的时候,我和女儿经过妥协后,我们达成一致,这样孩子的兴趣会更好。
幼儿园3:
1、在看其她老师进行研讨的时候,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对于棋类游戏: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
2、看得出老师在平常工作中非常认真,两位园长都参与,会对活动更有效。在一个教研活动中,点太多了,如果能把大家都困惑的地方拿出来讨论,和其他幼儿园的观点进行碰撞,可能效果会更好点。
今天的观察录像,也让我们掌握了一些方法,促进以后我们的观察记录。
幼儿园4 :
老师遇到的更多的是困惑,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有的观念是否正确,自己也比较模糊。大家在研讨当中,应该把困惑的地方提出来,让专家帮助我们提升经验。
三、专家点评:
专家1:
现在的活动更侧重在“以园为本”的开展,星星幼儿园在连续观察了10天后,取得的一手资料。感想:越来越不懂孩子了,孩子给予的东西越来越需要思考。今天听了大家的观察记录后,感到重视观察一点不为过,我们有必要继续观察孩子。今天每个老师观察的点不同,因此前面交流时候比较散,以后可以就一项活动(如:棋类游戏执骰子)进行讨论,前面老师想的用瓶子的方法可以尝试,棋类游戏在大班很有必要,值得研究。
对于托班于老师的观点,老师观察后应该适时的给予孩子一定帮助。
专家2:
今天活动非常好,改变了过去幼儿园独自做,本次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其中。以往我们过分强调了孩子的自主性,让参与的老师做连续的观察,在活动中做些游戏的安排。今后的活动,我们希望事先沟通,这样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加进去。表现有亮点:反映在大家比较用心去做。对这个教研形式慢慢熟悉了,让每个人都说话,让大家都是有准备而来,而不是空着而来,同时也加强了记录的方式。
建议:对于教研方式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时间进行一些控制,作为主持人,不光要总结,还要卡准时间,对于说的好的给予奖励。
关于介入问题,你觉得需要就介入,不需要就不介入。游戏乱是因为没有机会玩游戏,跟老师的随机活动有关,没有一定的规则。例如玩飞行棋:如果妥协后,有一定的规则,可以进行。其他老师形成妥协后,强者总是压着弱者,因此不可以妥协。按照孩子的年龄,可能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例如:80分有的20分跳,有的10分跳。那应该怎么去按规则去游戏呢?都是按分数跳的。但是下棋是按走多走少的,概念上不一样。
五、教研活动反思:
1、通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性观察,老师们对幼儿游戏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他们观察到孩子的特长爱好、能力经验及其弱点,从而了解了幼儿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教师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教师要在活动中细心地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
3、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发展,如果过早介入,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而如果介入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4、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5、在教研活动中,老师遇到更多的是困惑,大家可以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同时也请专家帮助提升。
6、教研活动的形式多样,有小组讨论,有大组交流,也有案例分析,参与的教师和观摩者都能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提到“在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读了,可他们就是读不出味来”“我也想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但时间不够用”等诸类问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扫除学生朗读中的障碍,做好朗读准备
想要读通、读顺、读懂一篇课文。首先要扫除朗读中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好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懂或难懂的字或词。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家长、老师、同学等方式,做好朗读的准备。
二、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三、以教师的范读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在各个学年段,《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目标。那怎样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我认为老师的示范朗读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小学生带有极强的模仿天性。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不但可以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境界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在老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中感受朗读的节奏、轻重缓急等。无形中指导了学生朗读的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此可见,老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四、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情趣。如在执教《怀念母亲》这一课,文中描写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在这部分描述了作者与亲身母亲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是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此时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绘作者痛苦不堪的语句,去反复品味,去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从而深刻认识到作者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抱憾终生。这时候再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种难过与悔恨之情就能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因此说,创设合适的、赏心悦目的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五、运用适当的朗读评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可见,朗读评价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听到“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你读得不怎么好”等朗读评价语言。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显得笼统、不具体,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只知道个所以然不知道之所以然。这样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针对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正视学生朗读的差异,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具体化的评价。
当然,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老师一人说了算,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实施教师评价学生、学生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交互的策略。这样不仅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权,充分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有效、恰当地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六、高年段就应该注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是影响阅读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阅读的速度慢就无法在单位时间内广泛地阅读;阅读质量不高,就失去阅读的意义。提高阅读速度首先眼睛要看得快,扩大视觉范围,学会”速读”,也就是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变为一句一段地看;其次是脑子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看进行思考,弄清楚眼睛看到的文字说的是什么.理解了阅读材料的意义,就能注意到其中的指向,从而会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方面,关键是提高学生的
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提醒他们注意理解各个句子,段落和文章的意义.阅读过后,教师应及时询问文章中的细节和与其相关的问题.只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就能够培养良好的理解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质量不断提高.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境界.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骅西小学
于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一点,支玉恒老师是这样陈述的:朗读在语文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连着识字、识词、识句再联系到写作、交际。是语文诸多目标中的中间环节。这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人心理素质的养成太重要了。大家可以观察,凡是朗读好的学生从性格上肯定是热情、开朗、大方、善于表达自己,性格一定外向、一定聪明活泼,语文能力一定高。因为平常读得多自然增加了语言积累,口语表达强,作文也错不了。在性格上热情、开朗更是可贵的。老师在外面上课,一般都是借班上课,只要是朗读好的班,课上起来绝对容易。善说、敢说,心理素质好,也有自信心,也有勇气,这都是朗读练出来的呀!不管你现在接手的是几年级的班,从第一天起就抓朗读,这绝对没问题,个个能读,每个同学都是生动、活泼。假如这个班不会读,不敢读,站起来读没声音,说话听不见。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不是很主动,依赖性很强,同时自信心肯定不强。一个人的自信是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从哪培养,朗读就是途径之一,朗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一种是:
一、在评价中指导朗读。经常让学生朗读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同时对朗读情况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我们检测学生的朗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对朗读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读,即是师评;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读,即是生生互评。
现先来说说“师评”。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创造性、巧妙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奉行着它使我的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日渐提高。
我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模式,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并要求自己的评价语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自然。如在初读阶段,我会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来提醒来纠正学生:“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你读得很准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老师总觉得有人在追你,要不怎么读得这么急呀!”通过评价,让学生一步步地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秦,态度大方,语言流畅。而在品读感悟阶段,在学生读得好时,我则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机智巧妙而富有激励性的指导。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还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长期地坚持得体的朗读评价,也培养了学生的评读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即是朗读评价的第二种—— “生生互评”。
教学中,培养学生评读能力,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方法。因为孩子们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验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评读”不仅能使他们练就自己能读书的本领,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们朗读评价可结合层次性的原则分以下三步进行评读训练:首先,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评朗读者是否能把文章读准,尤其是否读准了多音字和容易混淆的字的读音;通读时,评是否读得流利、通顺;精读课文时,评读是否强调了重点词句,是否再现了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情境;请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句子和读不好的地方用两种符号分别画下来。这样,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就能畅所欲言了。对于前两步的评读,学生很容易掌握要领,而对于第三步,则有一定的难度,开始学生只会说:“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这样的套话,至于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就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来了。但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师评”的牵带,学生逐渐地也能进行自主性评价了。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二种是: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气氛渲染的方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想像体验的方式;利用基本功图画再现等。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结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它。下面只讲气氛渲染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我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再使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
教过《月光曲》一文的老师,也许就能感触到: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像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适合此类指导方法的课文还有五年级教材《二泉映月》,这学期在上这篇课文时因为一时找不到该曲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阿柄创作的情感变化,让他们感悟乐曲描写的意境,我就感到十分吃力,朗读效果自然遭透了。当时,语言的表述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后来几经周折找到音乐老师借到该曲的录音带,从家里借了儿子的复读机,在课堂上补充播放了乐曲,当学生屏息静气悉心聆听后,竟不由自主地捧起课本,入情入境地读起了课文。课后,一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说:“陈老师,你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们听这首曲子呢?它真是太奇妙了!听着它我似乎就看到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瞧,结合课文特点,适当地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来指导朗读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呢。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三种是: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针对一些意境深远,情境幽雅的、意义深刻的文章,进行范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情境之间的距离。在学生读一些句子读得不到位,这也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给孩子一个范读,让他们有一只抓手,知道怎么读会更好,这样有个引领,他们就不会迷茫。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还有很多,如增添提示语朗读,设计问题指导读;运用体态语提示读;比较读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探索得不够全面,但却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实践过,印证过,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还将继续深入探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提出的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另外,因为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及有限的资源,使我们一些比较实效的指导方法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实施,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朗读是形式多样的,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最有情致、最赏心悦目的,而实效性的指导是实现它的唯一途径!呼唤实效的朗读指导,让语文课堂因为实效性的朗读指导而更加精彩!
第五篇: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
作者姓名:栗亚莉
工作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联系电话:*** 【文章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有效 指导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和听课时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 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 “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试图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例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我”与小外甥“对诗”时的片段,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古往今来,许多诗人 留下了不少佳作,“我”和小外甥对诗了呢,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 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师:读的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又一桌读)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很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看起来,男生女生读的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句的韵味,更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的真好,一二两组扮演“我”,三四两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起来在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在我听到的一些课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是互评,教师自己也只做了两次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不错”、“很好”这样笼统模糊的评价,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声音大了就是好,朗读整齐就不错,才有了后来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可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要给予真实、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指导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而且要通过提示性的评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心灵和情感共鸣。
4.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朗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上面的案例,执教着似乎就没有考虑语言情境,也没有考虑语言情感。《望月》中的“我”是一位中年人,而小外甥还是个活泼可爱、富于幻想的孩子,念诗的语气语调当然不会相同,二人在对诗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会相同,要如何表现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不适合许多人一起读。而老师却一次安排男女生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对诗,结果虽然读得“整齐划
一、铿锵有力”,但却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二.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几点方法
既然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呢?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后的五篇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去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 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雨点》《鲜花和星星》《大海睡了》等短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都可以创设情境,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指导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和美妙的情境中。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 强的学生范读。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朗读形式很多,例如: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引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有的地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读,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接上老师读的内容,突出重点词句„„(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课前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 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一般来说,初读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及经典的句段,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感丰富的课文,宜采用引读法,以情传情„„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师生配读、组合读及默读、散读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表演,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等,这都是“激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注重朗读评议,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是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组织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例如当学生朗读《狼和小羊》狼的话时——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学生朗读后,我第一次点评:“这只狼比较温柔啊!”第二次点评:“你是一只善良的狼,虽然找碴了,却底气不足啊!”第三次点评:“你的表演能力真强,同学们,看,凶恶的狼来了。”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文本理解所包含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文而异,采取不同朗读方式,不同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 《素质教育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3.凤凰语文网 www.xiexiebang.com
(论文字数: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