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篇: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鹦鹉溪小学 梁霞

摘要: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可语文中的课文的课题是文章的窗户,紧扣这扇窗户,透过这细小的面积能看到更宽广的世界。本文从先了解课题类型再从抓住课题关键词语;从题目的特点入手,猜想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分析题目每个词的含义,从文章的思路入手;分析比较整个单元的课文题目的特点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关键词:课题 类型 教学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下面就以我现在任教的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从课题的类型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这册书的课题可粗略地分为下面的几种类型:

(1)用地点作题目的有:《小站》、《大理石街》、《记金华的双龙洞》、《蟋蟀的住宅》、《可爱的草塘》。

(2)以上人物作为课题的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挑山工》、《齐天大圣》、《老水牛爷爷》。

(3)用相关联的人或物作为题目的有:《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狼牙山五壮士》《落花生》《梅花魂》、《走遍天下书为侣》、《新型玻璃》。

(4)用动物作为题目的有《鲸》、《松鼠》、《珍珠鸟》。

(5)用景物、景观作为题目的有:《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6)以事件作为题目的有:《窃读记》、《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圆明园的毁灭》、《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

(7)用喻理命题的有:《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师指导学生弄清题目的类型,有助于他们了解课文,有助于他们对同类型题目的课文进行比较学习。

二、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学习课文

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讲授讲读课文《难忘的一课》,教师设问:题目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再问:课文通过几次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来写课堂的难忘?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归纳出课文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然后,教师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读出感情,体会作者每一次感情的变化,感情加深,进而体会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再如:学习借物喻人的课文《落花生》,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题目是落花生。课文又是写了落花生的样子还是好处还是关于它的事?你能读课文后找到答案吗?

三、从题目的特点入手,猜想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

例如:学习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会运用什么表达方法,重点写什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阅读课文,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作者写作技巧。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懂得通过一件事或物来提炼出某个道理。

又例如:学习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长生果” 是果子吗?课文究竟指的事什么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指导学生看书,弄清这个名字到底是不是指的果子——长生果。

四、分析题目每个词的含义,从文章的思路入手,指导学生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抓审题,揭思路”

以讲读课文《梅花魂》为例。

(1)理解课题的含义。“魂”在课文中是梅花的气节。

(2)揭示文章思路,从题目可知:文章写的是梅花的气节,是外公告诉我中国人要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迎难而生,永不屈服。

(3)整体入手,指导学生紧紧抓住“魂”字来学习课文。

这样通过具体字词的教学,揭示文章思路,既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课文,又掌握了单元的训练重点。”

五、分析比较整个单元的课文题目的特点,从单元训练重点入手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

例如:学习完讲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单元的三篇课文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发现《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都是以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命题的,初步感知这三篇课文都是描写父母是怎样教育子女的。教师再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运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方法来学习后两篇课文,体会课文时怎样体现亲情的。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用心体会情感,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表达深沉的母爱或父爱,这样,写文章就可以把情感描写得真实生动一些,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一些。

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有时候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如果用得好,无疑能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学习课文的线索,以达到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教学要善于从课题入手

教学要善于从课题入手

【内容摘要】随着多媒体的逐渐普及,语文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而课题是文章的窗户,紧扣这扇窗户,能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世界。本文从掌握课题的类型,再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因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吟诵比较,指导朗读,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关键词】课题的类型 重点词语 因题质疑

吟诵比较

【正文】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容易忽视课文的题目,直奔主题。殊不知,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窗口”。“窗口”虽小,却能以小见大,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个“窗口”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它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课文的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课题则“举纲张目”,因此,课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

那么,怎样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呢?

一、要善于从课题的类型入手,了解课文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

如以地名作题目的《草原》,《彩色的非洲》.以人物为题的有《刷子李》,《詹天佑》,以动物作为题目的有《珍珠鸟》、《鲸》、《松鼠》,以事件作为题目的有《童年的发现》、《与象共舞》„„

让学生理解了题目的类型,等于让学生抓住了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从而锁定了学习的目标。

二、要善于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的关键来学习课文。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来展开阅读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必要途径。而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这里入手,抓住文章的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逐渐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讲授课文《彩色的非洲》,教师设问:题目中的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再问:课文围绕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非洲的五彩斑斓?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归纳出课文是从“非洲的植物世界、动物世界、和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非洲的艺术” 这四个方面写出了非洲多姿多彩的世界。然后,教师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读出感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深深喜爱之情。

三、因题质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利用课题来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如学习《金色的鱼钩》,我是质疑导入: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质疑:这鱼钩是谁的?怎么来的?为什么是金色的?„„随后,进一步引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老师也很想知道,为了了解其中原因,请大家阅读课文。这样通过质疑,激发了学生了解课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行解疑的欲望。

四、吟诵比较,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吟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课题教学也需要而且必须吟诵。《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我读了三种语气让学生比较。先读成一般的陈述语气,很平淡,表现不出作者的惊讶之意,疑问语气也表达不出作者的赞美之意,只有感叹语气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对德国人民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的赞叹之情。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比较三种语气的差别,确定朗读课文的基调。然后进入对全文的朗读理解和诵读指导,同学们较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课题入手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有时候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如果我们善于从课题入手,无疑有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第三篇: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严格来讲,在各学习领域中,重要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感受与欣赏,一个是表现,创作和音乐与相关文化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学习领域展开的。另外,从世界各国的音乐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来看,国外也非常重视这两个领域的学习,因为人类接触音乐的主要方式就是欣赏和表现,音乐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在讲解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有关于音乐欣赏的几个要点:

1.审美性与音乐欣赏

2011 版音乐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性质”部分,而音乐课程性质对实施欣赏教育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新版音乐课程标准继续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审美”则更多的是跟欣赏教学相关联的。在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其实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所以在感受与欣赏领域中,我们提到了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2.人文性与音乐欣赏

在课程性质人文性这一部分中,第一句话就提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经常在音乐之外利用文学、文字和标题来解释音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新课标中增加了人文性的内容,特别阐述音乐本身的文化属性。一线音乐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可能使音乐课背离音乐本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变成其他学科的工具。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习惯围绕作品标题进行解释,如果没有标题就不知从何讲起,我们在课标培训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要避免对音乐望文生义的理解。也有不少老师认为只有文学、文字才叫文化,所以音乐课就变成了地理课、历史课、文学课或社会课。因此,这个问题是在人文性这一课程性质中特别强调的。

3.音乐音响的特性

有一句话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曾经两次出现,就是“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这就是说,音乐中很少有我们的生活经验,音乐本身是一种产生丰富联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直指人心的情感体验,它本身并没有提供我们生活中具象的生活经验。所以,老师们在进行欣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4.音乐欣赏的特征

很多人把欣赏作为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实践主义哲学曾经批判过欣赏、审美这些活动过于被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其实,在课程性质实践性中讲了四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和音乐欣赏。这几个方面都带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都属于实践的内容。所以,音乐欣赏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实践不同于唱歌和乐器演奏,它主要强调“动于心”。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热衷于参与性的欣赏方式,尤其在小学阶段,用身体的方式、乐器的形式、文学方式或者其他艺术形式参与欣赏。其实,音乐欣赏是从动的欣赏逐步转变为静的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从“身动”到“心动”的过程。参与欣赏对学生最初理解音乐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班级教学来说,是可以观察的。但是老师们要明确,音乐欣赏最终是要通过静的欣赏,通过用心聆听,通过与音乐对话的过程来实现。所以,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音乐欣赏课就不能纯粹为了动而动了。

大众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人。人们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方式,一个是表现,包括演唱、演奏,一个是音乐欣赏。但是,欣赏音乐并不是盲目的欣赏,要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提升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由于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每个人听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展这种对音乐理解的不确定性,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对音乐的理解。所以,从动的欣赏向静的欣赏转变,就是从“身动”到“心动”的转变。

因为很多人批评欣赏是被动的,所以很多老师就进入一个误区,认为欣赏课就要动,不动就不是好的欣赏课,不参与就不是好的欣赏课。其实,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感觉,“心动”是心灵的参与,最终的目的是听了音乐以后内心能有所感动,有所感觉。老师们要注意欣赏课不要过于程式化和形式化,过于追求“动”,而是要关注“身动”向“心动”的转化过程。

在教学当中,让学生参与并没有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必要通过参与的方式帮助他们获得音乐体验。但是,教师还是要考虑欣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其实,“动起来”是非常外在的,它仅限于对节奏、速度的一种理解,而不是音乐的全部。年级越高的学生越应该注重内心的参与,所以在高年级欣赏课上一定是要在内心参与上下功夫,关注音乐的细节。

5.音乐作品的内容

有一个问题始终在争论,就是音乐作品的内容到底指什么。有些人认为是音乐之外的一些情境,或者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种生活经验,或者是作品标题所提示的一些内容。还有人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人体验到的一种情感,或者是音乐的形式要素。这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我们支持了形式要素作为音乐作品主要内容的观点。通过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对音乐产生的共鸣和理解是个体化的行为,不能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和追求目标。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一改我们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做法,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这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认识,也是音乐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的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和认识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音乐要素 在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的时候,就不仅仅要关注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这么简单了,而是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织体、曲式等等。这些就是音乐要素,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

老师们不应仅局限于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讲解,而是更应该关注这些要素逐渐发展的内容,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把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的时候,音乐作品的深度就被挖掘出来了。

二、如何关注音乐要素

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能关注到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和节奏的变化,所以这些音乐要素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关注。至于旋律的高低,可以稍微晚一点再加入进来。初中以上,就可以深层一些,关注到和声、曲式、调式等方面的内容。音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分辨的。乐器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在经验当中获得过,学生就能有所记忆。当然,音色本身并不是孤立的,音乐欣赏是欣赏综合起来的音乐要素。对于音乐本身,如果没有听众,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它就只是一个作品。有人去听,但不同的人去听,就会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了。

1.音乐语言

音乐不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个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它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不同音乐文化中的音乐,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教材建设者把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而不是提供同样类型的音乐作品,就是这个道理。音乐不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从这个层面来说,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除了弘扬自己本民族文化之外,还要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是了解风土人情,建筑,生活习惯,生长环境,而是了解音乐本身,了解音乐的语言。

2.音乐情感

音乐直指人的心灵,音乐本身是有情感的。以审美为核心、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的培养,其实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类情感。

音乐没有具体的情感,也就是说音乐中没有确定的情感。在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只能说明他个人的反应,并不代表这个作品固定的情绪和情感。当然,一首作品可能会有一个大家都倾向的情感,比如欢快的,或者悲伤的。

音乐中的情感从哪儿来?音乐中的情感是听赏者被唤起的情感,所以要调动学生,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影响情感的是音乐基本要素,对情感的判断,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育来获得。但是对情感的丰富体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因为他需要有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

三、如何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 1.深入理解音乐要素含义

关于音乐要素的构成,2001版音乐课标中是六个要素,2011版音乐课标增加了节拍和调式,这些都是广义的要素概念,不是狭义的。音乐欣赏者首先要把音乐的问题搞清楚,老师们不要经常拿一个广义的概念来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要素的认识要清晰。一个作品中有典型意义的要素并不多,如果说这个作品中有八个要素,那么并不是这八个要素都具有特点。

2.善于发现有独特性的音乐要素

敏锐的感受音乐要素,而且是独特的感受,这个“独特的”就是要求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要理解这个作品中音乐要素的独特性,只要掌握住这个原则,欣赏课就没有上不好的。一个作品中有独特的要素特点,但并不是所有要素都有特点。音乐课标感受与欣赏部分提到音乐风格的问题,音乐风格就是音乐要素的独特性,音乐要素的独特性构成了音乐风格。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音乐作品中有独特表现性的音乐要素。

教参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引领和启发,但是老师们不能完全依赖教参进行备课和教学。李存老师是在教参的基础上,关注教材本身,再通过研读总谱来备课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聆听、关注总谱,深入的研究作品,带给学生更多的是音乐本身的体验感受和相关的文化,挖掘的是作品的内涵。

四、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欣赏音乐 1.记住音乐主题

音乐欣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在听过音乐作品以后,要能记得住音乐的主题,再次听到的时候能知道自己听过,老师讲过。其次,能说出这个音乐的特点和一些相关的时代与创作背景。

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百听不厌,所有艺术形式当中只有音乐具有这种特点。无论是看小说、看舞蹈,还是看电影,看得多了都会厌烦,五遍之上不会有人再主动想看了,但是音乐听五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音乐作品听90次之后就永远不会忘记了。所以,音乐经验的积累代表一个人音乐素养的基本状态,而音乐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听来获得的。为什么记住主题是第一位的?因为对音乐修养来讲,储备音乐经验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跟音乐经验的积累有直接关系。这个人很有音乐修养,音乐素质很高,但是他只知道理论和道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大众来说,头脑中积累的音乐主题越多,就代表着这个人的音乐修养越好。记住音乐主题,甚至可以唱出许多交响乐的主题,就说明一个人很有艺术修养,而且很有音乐文化。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全都记下来,因为这太难了,特别对于大型音乐作品,例如交响乐,主题不止一个。对于欣赏者来说,能记住这些主题就真的是有音乐修养和音乐素养。但是,如果记住很多曲名,但记不住主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特别是在经典音乐当中,主题的创作是首位的。

很多年轻人愿意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句,会在音乐中多次重复。所以,大家记住主题的方式肯定是通过多次的重复来记忆。一些流行歌曲的主题就是通过反复和弥漫的方式让大家记忆深刻的。

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是音乐教师的任务,教师需要运用一切方法,一切手段,让学生熟记音乐主题。首先,教师应该研究音乐内容,因为教师要传播的就是音乐内容。有很多老师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完全为动而动,完全不听音乐。其实,动的本身就是为了关注音乐,如果教师设计的参与活动和音乐主题没有关系,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身体行为上的时候,就会忽视对音乐的持续关注,那么这个参与活动就是无效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明白参与本身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内容才是要永远放在首位的,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

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对人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有好的记忆能力。因为时间的艺术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必须有良好的音响记忆能力。记忆的是音响,不是乐谱,音响是可以分辨的,不仅要记住旋律,更要记住它的音响。

对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在头脑中记忆高质量的音乐,一个人能记住高质量的音乐才可能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很高的音乐修养。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唱歌唱的好不好,乐器演奏的好不好的时候,是因为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好的标准。如果今天听到的二胡演奏你认为是你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那是因为你拿头脑中记忆的标准和音响来衡量你现在听到的这个音响所得出的结论,这也叫做审美能力。

记住主题和音乐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音乐是时间艺术,所以记忆对音乐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记忆就没有音乐,没有记忆力的人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所以记住两点,一是记住音乐的旋律,这是经验积累;另一个是记住音响的质量,这是审美的标准。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总是拿着乐谱让学生唱,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只能作为手段,其实记住音响比记住旋律更重要。也有不少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这种在实践中解决识谱问题的方式是非常好的。但是,这种识谱和记忆主题还是有差异的,利用欣赏课来解决识谱问题也不是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们理解的课标精神经常和我们所提倡的相距甚远,看着乐谱本身记住的主题和在音响当中记住的主题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唱主题的时候,脑子里可以有谱子,但是重要的不是谱子,而是它的旋律。

音乐主题是一个音乐作品的标志。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创作的就是音乐形象,就是音乐主题。这也是所谓的高雅音乐、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和经典的音乐创作方式不同。流行音乐开始几句的旋律通常不太容易记忆,但在高潮处一定会出现一个特别能让人记忆深刻并能打动人心的旋律,这是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经典音乐和高雅音乐一般要先写好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发展。教师的价值取向是传播者,并以传播高雅音乐、经典音乐和传统音乐为主,基本不传播流行音乐,这些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记住主题显得格外重要。

2.听出主题变化

大型作品的音乐主题,一般都有一个原型,之后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能够听出主题变化,始终抓住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听出主题变化呢?因为经典音乐、高雅音乐和传统音乐中,一个主题呈现之后,一定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那么,音乐主题是靠什么来发展变化呢?就是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变化了以后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情绪情感的不同体验,这就叫音乐学习,是从音乐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感悟音乐的。

首先,作为教学,记住主题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听出主题的变化则是人的一种能力。音乐有主题,主题会变化,要听出是主题的变化,还是主题的发展,或是新的主题,这就是在培养人的音乐欣赏能力。相反,这个过程中人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就形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可能不知道,但老师要让他们听的出来,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的变化。比如讲《梁祝》,《梁祝》有爱情主题,很多老师一讲就是爱情主题,这对音乐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这种说法是有风险的。因为音乐是非语义性的,爱情主题是人们后来加上的标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听完音乐作品的第一感受。这就用概念对学生自由的理解音乐造成了束缚。数理化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间接经验,但和数理化不同,音乐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唯一一个需要获得直接经验的学科。

听出主题变化是学习音乐的要求,并不是只知道作品标题和背景就可以了。听出主题的变化实际上是听出音乐要素的变化,听出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美国音乐课程教学中也提到,音乐教学中,记住主题只是一般性目标,听出主题变化才是我们要进一步完成的任务,是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内容的要求。听出主题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听出主题变化则是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才能实现的。

3.听出体裁结构

李存老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不说音乐结构,但是在肢体上给予提示。这里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用肢体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所以学生能直接获得情感体验。音乐教师的语言是“金”,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用肢体语言表述会比语言陈述效果要好得多。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师的第二语言,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有时侯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动作,挥一挥效果就出来了。我们过去所说的民歌体裁、交响作品体裁、民族音乐体裁属于知识范畴。在欣赏教学中,体裁既是知识,也是体验。这里所讲的音乐体裁,不是高师教育里所讲的音乐形式,需要把结构讲得特别清晰,分析的很细致,包括几个乐句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作品体裁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不是说这是民歌、这是进行曲、这是戏曲等等,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音响和概念相统一的原则,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作品结构,但是要听出这些部分的变化,把它变成一种审美的要求。因为音乐结构的变化其实就是音乐情绪的变化,或是情感的延续与对比。结构本身是知识,结构很清晰,就是通过听赏、体验的方式以及运用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这样内容、过程、目标、方法就都具备了。李存老师的课始终跟音乐紧密相连,整个过程没有离开过音乐本身。这就是概念和音响相统一的原则。

其实,上音乐课很简单,是我们教师把它复杂化了。学生主动感受了印象才会更深刻,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的很好。所以,体裁跟音乐的内容是相关联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角度是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的。虽然体裁结构属于知识的范畴,但是它是通过音响来体现的。

如何把知识概念音乐化,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的教学其实是内容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过程,过程决定效果。从内容出发,思考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这个传递者。

第四篇:从诵读辨析入手——课题小结

从诵读辨析入手,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研课题小结

霞浦县下浒中心主校

刘兴平

一、班级面貌

我所任教的是四年级(3)班语文学科教学。该班有学生58名,这些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不等。期中有刘庆庆、阮钰佳、陈增辉、柳斌玲等十多名学生原有语文基础知识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在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习作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但除近十余名学困生(多为插班生)外,有较为多数的学生在语感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表现为:阅读理解能力低下,习作表达不具体生动,甚至语不达意,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独立阅读,不喜欢课内外阅读等。

一、具体实施

(一)课前预习,是提升语感品质的源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虽然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是原生态的探究,是一种自发的探究,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探究,但是这种自主基础上的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堂的热度、浓度、效度。常规预习,是预习是语言感知的先行军,是对词中语言理解的铺垫,有助于深化对主题理解和感悟

(二)课堂教学,是锤炼语感能力的平台

1.讲究朗读的指导方式

善于创设情景,运用情景指导朗读,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品味,去欣赏这些情景,抓住重点词句,以悟促读,以情促读,读悟结合。平时在班上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教学中,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2.培养朗读的节奏和语感。

朗读的技能技巧是练出来的。所以,对不同课文、不同段落、不同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的处理要反复推敲,悉心指导,切不要走过场。让学生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请反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尤其是了解和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3.注重朗读的评价艺术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错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

三、活动效果

1、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通过有效朗读地训练,学生会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印象,绝大部分在老师或音响资料地带动下经过反复地朗读,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出不同的语感。

2、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在朗读中,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认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增强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自觉朗读的习惯。部分学生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带动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

3、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部分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理解了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会了课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4.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朗读,读名著,读经典,读时文,读一切可读的东西,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也有了思想,有了情感,部分学生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以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直接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于读,在读中培养语感。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朗读,激发语感。语感是表现感情的、理性的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教学时,我总是尽力创设某种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再进行感情的指导与训练。如教《雾凇》一文的重点段时,在让学生初读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感受到雾凇的奇美景致,以及人们、甚至小动物们在雾凇的世界里畅游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吉林雾凇的喜爱,神往与好奇,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就能较深入融合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时我抓住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含义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语感。

(二)对比朗读,体会语感。语句之间的对比朗读,最能显示作者用词准确、句式选择的妙处,是培养语感的又一途径,在教《九寨沟》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比较下面两段话。“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它美得让我没法比喻”。“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是中。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我先进行课文对比朗读,读第一句时用一般的陈述口气读,读第二句时,面带惊奇、喜悦、赞叹的表情没让学生见到老师已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中。让学生很快明确第二段写得好。在朗读时,启发学生跟着“导游”(作者)一起欣赏这一神奇的景象。结合看图,引导学的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想象雪峰高峰,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的景象,感悟它们的雄奇璀璨。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体会湖泊之多,湖水之清,湖石绚丽多彩。抓住“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的词语,体会原始森林到处都是。理解“五花海”“五彩池”的形成,除了石块五彩斑斓、闪闪生辉外,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湖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抓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看图联想,那道道瀑布激流直下,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水光飞溅,多姿多彩,神奇迷离的景色,如同人间仙境。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加深了,语感得到了训练。

(三)想象朗读,培养语感。在朗读时,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边读边想的习惯,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学生要沉浸在课文中,深入品味关键词语,细细推敲语气的变化,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出作者深藏的意蕴和情感。如《秋天》一文的第三、四、五小节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秋天的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我让学生一边听我朗读,一边抓住这些景物特点唤起联想,通过“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季节,然后我让学生一轻而舒缓的语调来朗读,这样学生的想象得到唤起,情感得到激发。表情得到展现,朗读起来特别有感情,语感也得到进一步训练。

(四)反复诵读,提升语感。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有人也说过“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比语言的材料丰富得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朗读能使眼、耳、口、脑等多器官并用的培养语感。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朗读的效果。

对“语感”的一点思考:在我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感提升较快的总是那些本身能力就好的学生,而对那些带“困”的学生的训练总是没有多少可喜起色。语感能力的高低对语文学习效果(或者说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感这个东西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客观存在于人类大脑内的一种灵气。竟然是一种“灵气”,它就不可能人人都一样,它应该允许出现可“有”可“无”,可能“高水平”亦可能“低水平”的现象,那么,我们的日常教学能对学生语感能力进行普及训练吗?如果不能,那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能,又该如何全面实施对这种这种“灵气”的提高训练呢?

2009.3 3

第五篇: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地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科学知识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去探究学习。

一、为学生创设显示自我的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科学课有着很多的好奇与兴趣,教师的诱导与鼓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比如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在学生观察一棵大树之后的交流中,哪些学生记录并汇报的特点多,就及时表扬。大家都显得很兴奋,对观察大树的兴趣也浓了,能利用各种办法观察大树的特征,都想比别人观察得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之后的几节课里,第一次受到了表扬的那些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在课堂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在科学课的起始阶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这对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激发是很有意义的。再如《蜗牛与蝗虫》一课中,教学“比较蝗虫与蜗牛,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老师就让说对了同学到黑板上写,这样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证明、自我显示的需要,而老师的指导表现为不经意间的建议,使之成为学生自我证明,自我显示的需要。同时学生把它看作是一种竞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呢?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创造各种教学情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寻访小动物〉一课时,老师利用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既达到了目的,又将兴趣、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融为一体。蜗牛在孩子们眼里无疑是可爱的小精灵,怎样才能把这一课上好 呢?我们就将录相、书本、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观察记录得密密麻麻,汇报时七嘴八舌,唯恐别人抢先。下课了,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在教学〈《蜗牛与蝗虫》一课时,我利用童话的形式将观察比较的内容窜联起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猜谜语、唱儿歌也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将知识教学融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百上不厌。我们就号召学生收集谜语、儿歌,或者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或者儿歌让学生学习,这样既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也有得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自行研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实施的主要形式,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这和自然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老师要尽可能的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究活动。这就要求在自然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究知识,这是自然课向科学课转轨的前提,我们在教四五年级的自然课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发展。如教学〈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我们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如教学《种子》一课,老师的导语是一段激情的朗诵,然后让学生用心灵感悟种子,接着把混合的种子发给大家,让他们以组为单位给种子分类,并说出理由。学生不但从感性上认识了种子,而且体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探究。这时再让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种子拿出来,用多种方法认识种子,采用小组

下载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资阳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方案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研究组2011年3月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一、提出问题 新的......

    服务从细节入手

    营销实战:服务从细节入手在市场巡查中,常常看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行业一线营销人员,代理商和终端人员以及各环节的跟单、导购、店长,对待退货问题多是一个调,把销售不好的原因......

    德育从细微处入手

    德育从细微处入手 让爱的阳光投射进每一个角落,把爱的春雨滋润每一个心灵,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以体验教育、环境教育为主体,爱国教育为旋律,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家庭、社会教育为......

    从培养小干部入手,进行班主任自我减负大全

    从培养小干部入手,进行班主任自我减负 内容提要: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班主任要担当的角色也越来越多,班主任可以从培养小干部入手自我减负。首先......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五篇范文]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由一篇博文引起的争论说开去 当前,市面上靠作文教学指导生活的人真不少,响亮的名头的就有什么“科学作文”、“全脑作文”之类的,最为吸引人的恐怕就是......

    从学习内容分析入手做教学设计

    从学习内容分析入手做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0-04-26 浏览次数:3541 ■杨玉东 在参加学校各种教研活动时,常常可以听到老师们类似这样的抱怨:“现在用的教材版本改来改去,都不知道......

    从细节入手,提升服务质量

    从细节入手,提升服务质量 创新课题类型:管理创新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员:课题负责人: 任欢 主要参与人员: 朱明孙衍海杜国强 课题创新过程: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办公室传统......

    从实际问题入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从实际问题入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