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每篇课文都少不了。但当前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唱读,破词破句等。在指导朗读时,应坚持以学生“读”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以训练学生读为主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重指导、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这是对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对读不准的生字多读几遍,尤其对个别字的读音加强练习,力求把每个生字都读准确;最后,在读准生字的基础上做到朗读课文时发音准确。
2.流利的读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停顿适当,语气连贯,如:《小蝌蚪找妈妈妈妈》这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一年级学生朗读时经常会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我教学生做到停顿适当,做到流利朗读。
3.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有感情的读是朗读训练的高标准要求,是指在正确、流利的朗读基础上传神的朗读,熟练的运用读音和表情,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我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在读最后一句他们跟着妈妈,天天捉害虫,读时要读的开心。极大的提高了朗读教学质量。
二、针对课文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科学合理的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
1.教师范读
在教学中,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尤其对小学一年级年级的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我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认真给学生范读,通过范读,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字正确的读音,教师的朗读激情往往会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这也正是范读的关键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注重示范朗读。
2.分角色扮演朗读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情趣较浓,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是把学生按书中人物分成角色,扮演朗读。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角色扮演朗读中进入情境,兴趣浓厚,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美的享受。配上音乐来朗读,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用了名曲《童年》做配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评价的多样化
1.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消除被评者自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认识、完善自我,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个学生在读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认为我读出了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高兴语气,但还是有些地方没读。”我说:“那你能把没读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一定能读的更好。”他又认真的读了一遍,这次读的非常成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学生间相互评价
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而且可以使朗读的同学得到来自同学的赞美和认
同。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朗读能力有较提高。
3.教师评价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学生的天性是喜欢赞美,课堂上老师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朗读评价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当学生朗读的不尽人意时,教师应尽量发觉其闪光的地方,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朗读,如:“你读的很认真,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你读的很流利,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真是个自觉的好孩子。”只要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和期待,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学生受到表扬,有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乐于读书,朗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朗读是一种口语训练,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讲好普通话,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课教学中,我们应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使他们潜能、个性、创造力得以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二篇: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朗读,犹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花木离不开泥土,优秀的诗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需要朗读,在朗读中收到文章的意蕴,在朗读中明白文章的事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朗读历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离开了朗读,语文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空教学,试想,学生连文章都不会读,怎么能叫他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呢?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也都非常重视朗读这一环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施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1、教师示范朗读传递情感
学好语文离不开读的功夫,教学语文更不能忽视“读”这一环节。在教学课文时,如果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海燕》这篇散文诗,更需要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朗读者身临其境,学生思绪飞扬,像其中的“海燕叫感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这一句,更是激动人心,学生都被海燕的那种勇敢的战斗精神所感染。如读豪放的文章,就要激昂慷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就要读出排山倒海的豪迈气势。
朗读清丽婉约的文章,语调宜轻柔、舒缓,营造出一种淡远幽雅的气氛。教师范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在朗读上一定要入情入文,重音、低音、语调缓慢急速停顿都要处理恰当。
2、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来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应该朗读的轻缓,而且带有一点淡淡的愁思,要读出诗人所表现的思乡之情。
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据这一要求,教师就加以朗读指导,如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地带来的亲切感。有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时要对“朗润”“涨”“红”这几个词特别重读,读出一种春天到来时的满怀喜悦之情。
3、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品的魅力。①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作品蕴含的情感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充分体现出豪放之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应尽量表现出那种老年无依、失落孤寂之情。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地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②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像”与作者契舍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思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像”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4、改变课文形式的创性朗读
创造性朗读,是一种对文本改造后,进行朗读,如何改造文本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如余映潮老师在设计的朗读中,有这样的一种“课文变形”式朗读。如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反复朗读: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原是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但在这里“变”了,于是它读起来富有诗味。这就是把一般的问句“变”为诗来阅读。这样的阅读处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牵动学生深层次地进入课文,让他们从心中来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学生进行朗读,早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早读,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诵读经典篇章,不仅加强记忆,而且增强语感。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去读,“读”好文章,“读”好语文,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朗读在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从而演奏出一曲美妙的音乐。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范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积累文本语言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形成,要靠充分的朗读实践,要靠 扎实的朗读训练。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上,朗读确实得到了老师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老师们不敢“滔滔不绝”,这也分析,那也分析,生怕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削弱了朗读这样重要的言语实践。朗读的形式也颇多样: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对读、轻声读、全班大声诵读。朗读的时间长、朗读的形式多,朗读训练就一定卓有成效吗?其实不然。在对学生进行朗读单项考核时,我们发现学生错读、漏读、回读、唱读的现象颇为严重,不能读出正确的语调、语流的学生不在少数,学习成绩好却不会朗读的学生大有人在。朗读教学存在着颇多问题,我们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力解决这些问题,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
一、教师首先要过好朗读训练关,要能给学生以很好的朗读示范。有人请教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怎样教语文,他说:“跟我读”。一篇文章,倘若教师自己读不好,如何让学生“跟我读?”因此,要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教师首先要过好朗读训练关。
几年前,教师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强化训练,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这就证明,训练是可以出成效的,朗读这样重要的言语实践,通过训练,是可以练出来的。教师对自己要有信心。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倘若缺少教师的示范朗读,那是非常糟糕的。对于这一点,老师们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你才不会掉以轻心,才不会安于现状,才会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花大力气、下苦功夫练读课文,才能教学生准确地读出字的声、韵、调,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调、语流,恰切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他备课,首先得备朗读,只有教师自己读出味儿来,学生才能读出味儿来。窦桂梅、支玉恒等优秀语文老师也都非常重视朗读,他们的朗读有一种魔力,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激发孩子们的情,引领孩子们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他们的朗读字正腔圆、富有激情,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震撼学生。
二、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又要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常对学生说:“你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为了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出现偏差,感情表达不恰切时,一味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行吗?显然不行。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不等于不要教师的示范、指导、点拨,在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朗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尤其是文中感情蕴涵比较丰富的句、段,教师要范读,也要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能把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表达出来。
如果教师连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也不敢涉及,任由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良好的朗读技能何期能练就?例如,《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处通过将军的表情、动作描写展现了将军得知眼前被冻僵的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真实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一是惊讶,军需处长掌管部队所需给养,他居然会因为没有棉衣穿而被冻僵,这是将军完全没料到的;二是自责、内疚,“多好的军需处长啊!我刚才还一个劲儿地责怪他失职,自己对战士不了解、不关心,自己才失职呢!”三是心痛,将军为革命队伍失去这样一个优秀战士而心痛不已;四是感动、崇敬,将军被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面对死亡处之泰然的精神所感动,心中油然而生对他的崇敬之情。这么复杂的情感,学生都能体会到吗?
怎样读才能把这么复杂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呢?教师可在范读之前或范读之后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明白朗读时语速应是缓慢的,语调应是低沉的,“愣住”、“湿润”、“久久”、“深深”、“缓缓”等词应突出重音,这样才能把将军真实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表达好。
三、要抓准朗读训练的“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不善于寻找文本中突出的朗读训练点,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必将导致朗读训练“失度”、“失效”。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是凭借自己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警觉,捕捉朗读训练的“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潜心品味语言描摩之妙,领略文章意境之美,感受作者情感之真。
一、要善于抓住文中情感表达的聚焦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这份爱感天动地,震撼人心。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感悟,有利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要善于抓住文中语言表达的精彩点。如《鸟的天堂》中“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成功地描绘了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长句、短句相互交错,再加上排比句的一气呵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语言表达很有个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现力。
当然,像《燕子》、《匆匆》、《海上日出》这样短小的语言精品,是应该整篇拿来进行朗读训练的,在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中,实现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和积累语言的完美结合。
四、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所有学生朗读的机会。有些语文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朗读训练只面向会读的学生。对于不会读的学生,少给甚至干脆不给他们读的机会,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训练。
从表面上看,会读的学生撑起了门面,课上得极顺利,教学效果极好。可实质上,这样做的后果相当严重:那些不会的学生由于经常被冷落,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受到重挫,一般处于懈怠状态,只是在集体诵读是跟着滥竽充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朗读是眼、耳、口、心俱到的“全身运动”,要使语言出于自己的口,入于自己的耳,了然于自己的心。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极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读正确、流利就已不易,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
因此,朗读训练时要多关注不会读的学生,要善于激励,哪怕他只读好了一个词、一句话,或只读准了一个字;要善于等待,读得不好再让他读一次,若还不好,再读一次,让他经历由读不好到读得好的过程,帮助他逐步树立读好课文的信心。在很多名师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给孩子自我修正的机会,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在自我修正中一步步得到提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鼓励的话语:“老师相信你,只要多练读几遍,一定会读得更好。”“同学们看到了吗?有努力就有收获,他这一回可比刚才读得好多了。”“真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好。”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积累文本语言的重要途径。于永正老师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大力解决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
竺厚奎
2011.1.21.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
第五篇: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训练
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训练
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一、有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实际情况,实施分层训练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由于基础的不同,层次的不同,往往效果也不同,教师在组织训练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训练的容量、难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各有所得,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每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组织训练时应逐步递进,而不能超越常规,跳跃式地前进。
二、有效训练要多样化
1、习题类型多样化:设计练习题力求做到分层要求,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训练题时可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为开放型题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宽,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和开放练习等多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反馈教与学的效果。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刻意新颖,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力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训练方式多样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强化反馈矫正,及时调整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及时有效的反馈是保证训练有效的重要环节。教学训练中,教师应有目的捕捉信息反馈,及时处理。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行为的调节,改变教学的切入点,甚至不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和计划,求得最佳的训练效果。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过程反馈,才能培养和提高教学调节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过程反馈性的训练的设计,选准反馈的时机,制定恰当的反馈方式,迅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进程,求得理想的教学调节的效应。不能把过程反馈当作灵机一动的教学行为,教案中应有明确的设计,拟定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应用的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当堂扫除学习障碍,逐步消灭学习上的误区,使学习的效能得到提高。课后要对过程反馈作必要的反思,辨析教学调节的效能,寻求有效的反馈时机、方式和措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有效训练的方法和策略,探索有效训练的途径,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