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徐国英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老先生在这里讲的不是广义上的训练,而是有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训练”,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文训练归根结蒂就是语言训练。语言是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训练。
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语言训练意识比较强,但对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得要领,具体体现在:课内不训练,课外训练,训练缺乏过程,训练形式化。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精心挖掘语文因素,认真分析课文的语文因素,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晏子使楚》
师:晏子“故意笑了笑”这种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师:还可以大胆地想象,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笑? 生:(模仿笑)师:什么笑? 生:笑里藏刀的笑。
生:晏子这个笑指的是得意的笑。(得意地读)师:还有吗?
生:有点讥笑、嘲笑。(嘲笑地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笑里藏刀,我觉得,楚王那个冷笑,那里面才可以说是藏了刀。晏子,他笑里究竟藏的是什么?
生:智慧„„
师:那叫智慧。哎!就是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 1 了潇洒。请同学们按自己的体会好好的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们,就是这笑一笑,我们就能想象晏子的脾气、性格、骨气。让我们再次为晏子的这种智慧喝彩!
„„
一、朗读积累训练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一个语言片断被确定为训练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那是因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细加研究,或是写法对学生有可借鉴之处值得反复品味。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多读。掌握阅读方法,积累语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汇点便是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 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手段。课堂上要挤出时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速度去读。精彩的片断,尝试让学生去积累,并时常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内化语言。
二、语句比较训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三、语言表达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精品语言”的感受和模仿,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逐步走向个性化。此外,将口语训练贯穿于每一节语文中,还可以培养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优化口语交际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中发展个性化语言。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综合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8―0094―01
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仍然存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时辞不达意的情况;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却无话可说,虽勉强写出,但语病较多。这些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是问题的根源却在教师的教学上。究其原因,这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造成的。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程序及训练方法。
一、为什么要加强学生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又是人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思想的载体。学生离开了语言,其思维和思想将无所依附,无所表达。教师在创设具体语言训练的教学情景中,通过引人入胜的名人成才故事,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对学好语文的思想认识,跟随名人成长的足迹,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把学生的语言训练贯彻到每一堂课的始终,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训练语言的机会,加强指导,强化学生口语交流,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师只有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课,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思想得到全面发展,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怎样上语言训练课
语言训练课的教学设计过程,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1.训练语言的专一性。教师要在教学中摒弃语文应试教育中的单纯、枯燥、重复的语言训练方式,其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紧扣教学目的,训练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准,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人而异设计内容,体现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层次性。教师教学要精讲多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优秀学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2.训练语言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语言训练内容的选择上,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3.语言训练的递进性。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贯彻课堂始终。理解语言,教师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打下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运用语言,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促进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掌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读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方法,就提高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就自然学会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学会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运用语言的方法。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语言循环往复递进的训练过程中,使?W生学会语言,积累语言,巩固语言,运用语言,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以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1.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手段,又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作文能力的基础。学生读书时,口齿流利,熟读成诵,运用语言时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学生要学好语言,必须在记忆上下功夫。2.重视语言复述训练。复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的有效手段。复述的形式,有学生简要概括地复述,改变人称、改变写作角度、改变文章体裁的创造性复述。教师在阅读课堂上,通过持之以恒的复述训练,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3.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每句话中的中心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每个词的不同意思,去辨析词意,选择词意,理解文章中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再通过学生扩充、填充词句的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总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滴水穿石。教师只要抓好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多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时多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编辑:张慧敏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抓好字词的教学与运用,夯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语言文字训练内容的面非常广,有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有听说读写的训练。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反复读、抄写、默写等方式机械记忆,效果不好,而且学生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让学生在语境中去认识巩固生字,并用组词、扩句、说话的形式加以运用,学生兴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进入中年段,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加大,就更注重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只有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能够准确地理解、运用字词,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挖掘文本,进行补白训练
在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字词句篇的训练就不会陷入孤立机械的状态中,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七颗钻石》一课,写小姑娘一路让水,但没有小姑娘的心理活动。于是,我选择了第三自然段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这个情节进行补白,设置了一个说话练习。“小姑娘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通过想象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对小姑娘的品质、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指导片段仿写,学会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
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给学生观看了许多正在开放的漂亮花朵,并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学习作者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每篇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找准读写结合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核心思想就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教师应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概念,各种方法,保障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训练;有效;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所倡导的语文教学“211”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这与语文新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1]
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
一、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外延。
就“语言文字”概念的构成也即是训练目标而言,它应包括字、词、句、篇;就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即训练内容而言,它应当包括听、说、读、写等。“听”“读”是一种“输入”行为,是人的耳朵和嘴作用于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信息,通过各自的途径信息存在人的大脑之中,达成主体的语言“内化”; “说”“写”是一种逆向的“输出”行为,是人的嘴和手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凭借和途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将内化的语言发表出去,达到扩展信息的目的。正是它们的综合地、协调地发展,才构成了人的综合语文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内容的面非常广,有字词句篇的训练,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的方式方法千变万化,但是从语言运用形式看,无非就是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两种方式。
二、抓好字词的运用,夯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基础上形成的语文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思想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学习为了运用,而且力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运用。千万不要脱离语境去孤立地记单词、背句型;千万不要用“以语法分析为中心”或“以词语讲解为中心”的方法去教语言和学语言。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连句成段,由段成篇。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反复读、抄写、默写等方式机械记忆,效果不好,而且学生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让学生在语境中去认识巩固生字,并用组词、扩句、说话的形式加以运用,学生兴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在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完生字后,我出示自编的这首小儿歌给学生读:
小乌鸦,真能干,口渴自己找水喝。找呀找,找到了,一个瓶子半瓶水。水太少,够不着,乌鸦赶快想办法。找石头,扔进去,水面渐渐升高了。喝到水,真解渴,乌鸦乐得笑呵呵。
短短的一首儿歌,就包含了本课的九个生字,学生读得有兴趣,生字反复见面,学生认读进行了巩固,对课文内容也进一步感知。接着,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的生字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说出了许多完整的句子,有的同学一个句子中能包含多个生字。如:
树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鸦。聪明的小乌鸦很会想办法。我们口渴了就要多喝水。小乌鸦渐渐长大了。
还有的小朋友能自己编儿歌区分生字“喝”和“渴”,比如:“有口才能喝,有水才不渴。”“用口喝一喝,渴了要有水”。这种在运用中学习生字的方式,学生喜闻乐见,学习效率也更高。
进入中年段,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加大,就更注重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在生字表
(一)和生字表
(二)后面,出现了一个词语表,对每一课好词进行了盘点。这些词语基本上包含了每一课的生字。很多老师对待词语表的做法就是抄写、听写这种机械的形式,再稍先进一点的做法就是造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自己编写小故事、小短文。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班级内形成了一种风气,看谁能把更多的词语恰当地运用在一篇小短文中。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许多优秀的小短文,连一些后进学生也由开始的不会写,写不好,到能写出一些通顺的句子、完整的小片段。
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能够准确地理解、运用字词,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巧妙挖掘文本,进行补白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力促学生超越文本,以选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实例为基点,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2]
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字词句篇的训练就不会陷入孤立机械的状态中,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七颗钻石》一课,写小姑娘一路让水,但没有小姑娘的心理活动。于是,我选择了第三自然段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这个情节进行补白,设置了一个说话练习。“小姑娘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我记得有一个男生这样说道:小姑娘想我多渴呀,真想一口气喝光这些水,但又一想,妈妈能把水让给我喝,能把生的希望给我,我也能像她一样把水让给别人喝,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通过想象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对小姑娘的品质、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文章的“空白”,让学生“补充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指导片段仿写,挖掘写作因素,学会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
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给学生观看了许多正在开放的漂亮花朵,并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学习作者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铃兰花挂出了一串串白色的小铃铛;凤凰花红得像天边的晚霞;蝴蝶兰就像一群色彩艳丽的蝴蝶在开会;鸡冠花顶着红红的大鸡冠;美人蕉就像一位美人亭亭玉立;牡丹花像一位高贵的公主(牡丹花展开了各色的裙摆);蒲公英张开了黄色的小手掌„„后来有一次习作是写公园,有很多同学用一段文字写公园里的花或花坛,就用上了这一段文字,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语言训练的效果十分明显。
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每篇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找准读写结合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独具匠心再创造,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的,但同时也是人文性的,并非知识点的堆积、罗列就能提高语文素养。语文需要时时感悟,并善于用文字流泻下这一时的感悟。因此,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种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感觉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
我在教完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回忆,自出生以来妈妈还为我们付出了什么,从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并引导学生以“母爱”为题写一首诗。有一个女孩子这样写道:
母爱,是春天的一阵清风,拂去我们学习后的疲惫。母爱,是夏日的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母爱,是秋天的一枚果子,带给我们收获的甘甜。母爱,是冬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冰冷的小手。文字很稚嫩,却表达出了对母爱的深深感悟。
六、重视训练反馈,提高训练实效
在训练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反馈理论,对于提高训练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既要吸取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灵活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训练的进程。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前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有些训练学生可能一时不明题意,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就应放慢进度,并适时加以引
导。而有些训练题目,学生感到难度不高教师就应该加快训练进度。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比如我在教学《花钟》一课时,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句话作为开头,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段,写各种花开的状态时,就有几个学生问:“老师,我们要写几种花呢?”于是,我让学生把开头这句话齐读两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有的学生说:“‘鲜花朵朵’,就是指有很多鲜花盛开了,数也数不清。”有的学生说:“‘争奇斗艳’就是指花儿在比美似的,看谁开得更艳,很少种类的花是不能比美的。”有的学生说:“鲜花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我们都不认识也没有见过,要写自己熟悉的。”于是我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花儿那么多,我们也写不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写上三五种熟悉的花开的状态,再像课文里一样用上一个省略号就可以了。”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训练的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写本,有时用来课堂小练笔,有时用于课外将课堂上口头练说的内容写下来。每次写话,老师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批改后,会进行星级评比,比如三星、四星、五星。然后每节语文课都拿出课前三分钟,分享同学们最优秀的作品。每个月对五星级作品最多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同学们练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语文教师如果能增强训练意识,并长期坚持追求实效,选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一起走向更丰富的境界。【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有效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有效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泾口第二中心小学
卢洪年
在有效教学的今天,如何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其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多渠道的,空间是无限大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幅插图,都可以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落脚点。下面,结合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途径。
一、落实字音、字形、字义,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应该是字的训练,因为字是构成词语、句子、篇章的最基本要素。
《海伦、凯勒》一课中出现了这样的两个字——“躁”和“燥”,这两个字,字音相同,字形也极其相似,怎样区别?
我联系课文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
学生读到“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想象:海伦身陷于无声无色的黑暗世界里,当她走路摔破了头;当她喝水烫伤了手;当她需要妈妈,却看不见,也喊不出声时,她会有哪些表现?
联系自己的生活,加上丰富的想象,学生自然想到了:她也许会拼命地扯自己的头发,她也许会摔坏杯子,她也许会大哭,她也许会直跺脚„„
当学生说到她会直跺脚时,我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躁”,并这样解说:“是呀,暴躁的小海伦会拼命地跺脚,来表达她内心痛苦。有时,我们焦急、气愤、痛苦时,也会暴躁地直跺脚,所以‘暴躁’的‘躁’是‘足字旁’。”接下来,我又让学生用“暴躁”这个词进行造句的训练。
另一个字——“燥”,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自己理解了“干燥”的意思,并形象地记忆了“燥”的字形。
中国的汉字,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简单地拼加,其中的奥妙就要靠我们去发现。这样,字音、字形、字义的训练也就变得一样有生命的活力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就不会回到过去那种枯燥、机械、沉闷的老路子上去了。
二、借助形象生动的词语作为训练说话、写话的落脚点。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所以说,好的词语往往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清朝李子翼也说:“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可见,文章中生动形象的字词,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应该抓住契机,让学生反复品味,适时进行说与写的训练。
《荷花》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伸”、“挺”、“钻”等?如果课堂上,我们能让学生比较、咀嚼,那么荷花的挺拔美丽、羞涩灵动就能跃然纸上。
三、留心整齐而优美的句式。
苏教版第十二册中有这样的一篇课文,叫《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句话,以整齐、优美的句式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执教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是她()的()。学生就此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有的学生写:“树上的黄莺是她美丽的发簪。” 有的学生写:“清澈的河流是她汩汩流动的血液。” 有的学生写:“清晨的薄雾是她朦胧的面纱。” 有的学生写:“巍峨的高山是她有力的臂膀。” „„
其实,许多课文中都有类似的句式,作者已经为学生刻下了一个模型,学生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便能写出好句子。我们如果能抓住时机,为学生搭建一个说话、写话的平台,那么,不仅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四、留心恰到好处的名言警句。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文章,文章的末尾以
一、两句警醒世人的话作为点睛之笔,既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又能点明文章的中心。
《最大的麦穗》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的一段话:“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
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段话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引领学生品味这段话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
执教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提出心中的疑问,以疑促思,以疑促教,经过一番品读、讨论、思考、争议后,我又让学生重新读这段话,解决疑问,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当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皆良机,但我们只有懂得把握机遇,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功。”这一主旨时,我有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属于自己的“小名言”。
整节课,我紧抓这段话,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放飞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点。
什么是文章的空白点?作者在自己的文章里不可能总面面俱到,总有许多情节、许多画面有待读者去补充,去想象。我想,这有待读者去想象、补充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空白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中写道:“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这18年,肖邦是怎样生活的?课文中没有进行描述,这里就是一处空白点。所以,课堂上,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写话的训练—想象这18年中肖邦会遭遇到哪些坎坷和不幸。学生的想象奇特、丰富,他们的回答使这位热爱祖国的音乐家的形象更为高大、更为丰富。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谈迁为了收集逸闻,写好《国榷》,他一个50多岁的老人,肯定会遇到很多艰辛。我在执教这课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设计:
从下面三个场景中,自由选择一个场景,写一段话。场景一:一个风沙弥漫的清晨,谈迁可能在做什么? 场景二: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谈迁可能在做什么? 场景三:有一天,谈迁生病了,他又在做些什么?
文章空白点的补充,不仅能有效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还能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中心。
六、抓住学生已被激发的情感,让学生与主人公对话。
在一些叙事的文章中,课文学到高潮出2,学生有时回被主人公的善良、执着、坚强所打动,有时会因为主人公不幸的遭遇而心酸。此时,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巧设情境,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对话,那么,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如:《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史铁生在文章中写自己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会猛烈地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在这里,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作者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此时,他一定痛苦极了。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亲人,你会怎样劝慰他?
这样,抓住学生已被激发的情感,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对话,能有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训练,不是今天的话题,不过,有效的训练一定不是过去那种“填鸭式“的乏味讲解和一味地搞题海战术。今天,站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探讨语言文字的训练,并不是重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赋予语言文字训练以新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既要强调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教师要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感知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在语言训练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文本价值的正确取向,引导学生高手母语文化的精髓。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有语味、有韵味、有情味,语文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享受。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华侨小学
汤艳梅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财务投入,取得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和谐优美、有序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的教学环境,既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教学环境,能使广大师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时刻感受到置身其中的幸福和喜悦,从而对工作、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创设和谐优美、有序的教学环境,首先是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 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新的教育观倡导师生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对话和交流,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会产生愉悦的心理,主动探索的潜能就会得以充分展现,这一观念现在已经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合作交流的形式屡见不鲜。其次要建立“严而有格、活而不乱”的教学常规。陶行知就讲过:“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太放任了,虽是赋予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因此,学生的个体行为必须限定在大家共同遵守的纪律范围内。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的不持久性,要求教师要有调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要把学生的行为集中到教师规定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做好课前预习,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在教师讲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要求对 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句要查字典、查资料并作标记,感到疑惑的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来交流探讨;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结合课后的习题多加思考。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笔者课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为(1)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词义;(3)思考阅读提示的习题。
三、明确教学目标,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导向作用。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紧扣教学目标。每一个环节都要总结分析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可以学到什么?还需要什么?真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明确,是指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需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需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如一位教师在教“给予”词语时,她把词语板书完后,指着“予”这个字问: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是一个生字!”、“是一个和“矛”很像的字”,“是一个多音字!”。教师要的答案是“一个多音字”,而学生恰巧不能说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绕老绕去。表面上课堂是开放的,能体现师生互动,但实际上有效的时间就在这一问一答中浪费了。其原因,是所提的问题不具体,指向性不明,因此出现了上述费时,费事的低 效现象。在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吗?还有一个读音你们会读吗?”学生很快能进入状态,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个多音字。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时,不做任何要求,盲目地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依然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盲目没有目的的读,是一种低效的读,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观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来定。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必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样的课文,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法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都知道,死气沉沉的课堂效果肯定没有活跃融洽的课堂效果好,创设新颖的课堂肯定要比平凡单调的课堂效果要好。而且学生情况也不同,如有的学生希望听到知识容量大的课,而有的学生就喜欢老师“吹牛”,将知识贯穿于轻松幽默的语言中。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课堂模式是老师根据教学参考文献和课后的习题来设计。学生听老师讲或学生读文本后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的目标是把固定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师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因为考试答案很标准,且责任重大。而现在则提倡多元解读。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任意解读。老师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或自尊,基本都是鼓励。即便是说错了,也用差不多的话搪塞,或不置可否的态度,形成了一种只要说就有道理的定式。但这不并不是说语文的问题回答没有规范性。有些知识点学 生必须是要会的,比如修辞的表达作用是一定要规范回答的。
课堂教学应该讲究“序”,但又没有固定之“序”。只要教师们“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具有灵活应变的课堂调控能力,完全可以设计、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记叙性文章可以采用讲授法,也可以指导学生在编演课本剧中学习课文,有些文章也可以采用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了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虽然现在语文界对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谁也无力阻挡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那快速而有力的脚步。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次利用性、便捷性、美观性、大信息量等优势。它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最好帮手。不仅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而且要教会学生使用。
网络的出现给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而恰当地利用这一资源。它们能够给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关键是要理解一句话:“运用要恰当。”目前它只能是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阅读课就缺少了语文阅读的“原汁原味”。例如,在欣赏、了解诗歌、散文作品的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解比较空洞、枯燥,缺乏气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教师们可以通过播放朗读带,并用多媒体微机播放一些诗 歌里面出现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物象的展示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如同步入诗歌的意境,去领略诗歌中的诗意。通过多媒体微机的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教学,老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掌握和运用有效地课堂教学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