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范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积累文本语言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形成,要靠充分的朗读实践,要靠 扎实的朗读训练。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上,朗读确实得到了老师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老师们不敢“滔滔不绝”,这也分析,那也分析,生怕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削弱了朗读这样重要的言语实践。朗读的形式也颇多样: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对读、轻声读、全班大声诵读。朗读的时间长、朗读的形式多,朗读训练就一定卓有成效吗?其实不然。在对学生进行朗读单项考核时,我们发现学生错读、漏读、回读、唱读的现象颇为严重,不能读出正确的语调、语流的学生不在少数,学习成绩好却不会朗读的学生大有人在。朗读教学存在着颇多问题,我们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力解决这些问题,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
一、教师首先要过好朗读训练关,要能给学生以很好的朗读示范。有人请教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怎样教语文,他说:“跟我读”。一篇文章,倘若教师自己读不好,如何让学生“跟我读?”因此,要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教师首先要过好朗读训练关。
几年前,教师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强化训练,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这就证明,训练是可以出成效的,朗读这样重要的言语实践,通过训练,是可以练出来的。教师对自己要有信心。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倘若缺少教师的示范朗读,那是非常糟糕的。对于这一点,老师们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你才不会掉以轻心,才不会安于现状,才会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花大力气、下苦功夫练读课文,才能教学生准确地读出字的声、韵、调,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调、语流,恰切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他备课,首先得备朗读,只有教师自己读出味儿来,学生才能读出味儿来。窦桂梅、支玉恒等优秀语文老师也都非常重视朗读,他们的朗读有一种魔力,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激发孩子们的情,引领孩子们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他们的朗读字正腔圆、富有激情,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震撼学生。
二、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又要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常对学生说:“你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为了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出现偏差,感情表达不恰切时,一味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行吗?显然不行。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不等于不要教师的示范、指导、点拨,在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朗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尤其是文中感情蕴涵比较丰富的句、段,教师要范读,也要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能把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表达出来。
如果教师连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也不敢涉及,任由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良好的朗读技能何期能练就?例如,《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处通过将军的表情、动作描写展现了将军得知眼前被冻僵的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真实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一是惊讶,军需处长掌管部队所需给养,他居然会因为没有棉衣穿而被冻僵,这是将军完全没料到的;二是自责、内疚,“多好的军需处长啊!我刚才还一个劲儿地责怪他失职,自己对战士不了解、不关心,自己才失职呢!”三是心痛,将军为革命队伍失去这样一个优秀战士而心痛不已;四是感动、崇敬,将军被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面对死亡处之泰然的精神所感动,心中油然而生对他的崇敬之情。这么复杂的情感,学生都能体会到吗?
怎样读才能把这么复杂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呢?教师可在范读之前或范读之后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明白朗读时语速应是缓慢的,语调应是低沉的,“愣住”、“湿润”、“久久”、“深深”、“缓缓”等词应突出重音,这样才能把将军真实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表达好。
三、要抓准朗读训练的“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不善于寻找文本中突出的朗读训练点,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必将导致朗读训练“失度”、“失效”。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是凭借自己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警觉,捕捉朗读训练的“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潜心品味语言描摩之妙,领略文章意境之美,感受作者情感之真。
一、要善于抓住文中情感表达的聚焦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这份爱感天动地,震撼人心。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感悟,有利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要善于抓住文中语言表达的精彩点。如《鸟的天堂》中“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成功地描绘了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长句、短句相互交错,再加上排比句的一气呵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语言表达很有个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现力。
当然,像《燕子》、《匆匆》、《海上日出》这样短小的语言精品,是应该整篇拿来进行朗读训练的,在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中,实现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和积累语言的完美结合。
四、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所有学生朗读的机会。有些语文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朗读训练只面向会读的学生。对于不会读的学生,少给甚至干脆不给他们读的机会,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训练。
从表面上看,会读的学生撑起了门面,课上得极顺利,教学效果极好。可实质上,这样做的后果相当严重:那些不会的学生由于经常被冷落,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受到重挫,一般处于懈怠状态,只是在集体诵读是跟着滥竽充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朗读是眼、耳、口、心俱到的“全身运动”,要使语言出于自己的口,入于自己的耳,了然于自己的心。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极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读正确、流利就已不易,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
因此,朗读训练时要多关注不会读的学生,要善于激励,哪怕他只读好了一个词、一句话,或只读准了一个字;要善于等待,读得不好再让他读一次,若还不好,再读一次,让他经历由读不好到读得好的过程,帮助他逐步树立读好课文的信心。在很多名师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给孩子自我修正的机会,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在自我修正中一步步得到提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鼓励的话语:“老师相信你,只要多练读几遍,一定会读得更好。”“同学们看到了吗?有努力就有收获,他这一回可比刚才读得好多了。”“真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好。”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积累文本语言的重要途径。于永正老师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大力解决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
竺厚奎
2011.1.21.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2.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3.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
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4.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胡坊中心小学
余玉兰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同时有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认识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生动的情境之中,感受着各种新奇的信息,进行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必然会折射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积极的 情感往往会微妙地作用于阅读之中,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催动思维,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有深化 于学生的认识、净化思维、美化心灵,增强思想教育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情感心理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品质,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写作训练中下足了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手段,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同时结合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老师的识字教学密切相关,老师应重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在课内外有意识地传授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帮助学生总结符合个人特点的有效识字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1、调动积极性,挖掘识字潜能。识字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识字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只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在识字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识字有趣。开始教学前,可以给学生讲个有趣的小故事。当学生被故事吸引住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识了字,可以看书,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就把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迁移到识字上来。教学生字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学生死记硬背,而用让学生自己所拼读读,讲讲怎么记住字形,说说怎么弄懂字义。还可以把字形编成几歌,用调谜语、做游戏者方法,用领学生识字。
2、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识字。为了增加识字量,借助展示台开展活动。我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如:以夏天为题来收集材料,学生找来了在夏天里吃的水果:苹果、梨、桃子、葡萄、西瓜等;也收集了有关夏天的动物:蜗牛、青蛙、蚂蚁等;有的学生收集了冷饮的包装袋;也有的学生收集了有关描写夏天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些描写夏天的儿歌,如: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夏天在街上,夏天花儿开,夏天草儿绿,夏天太阳晒,树下去乘凉。我让学生把收集来的资料轮流上台介绍,我问他们,这些字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借助拼音认识,有的说是从电视里看到的,还有的说是在商店里买东西时认识的。这些学习资源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借展示台这个机会,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识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进取精神。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争当“识字大王”、举行朗读比赛等种种手段,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赏识中学会了奋发,也给识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精心设计,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加强指导,培养能力 学生朗读,应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下进行。在 朗读训练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运用范读进行指导。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适当地范读是提高小学生朗渎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较低,不少学生还停留在上一年级的朗读水平,为此,教师的范读更加重要。阅读教学时,教师适当地进行范读,让学生及时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范读指导,学生就可以逐渐做到能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整速度、把握语调,初步读出文章的韵味了。二是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指导。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注重电化教学在朗读训练中的作用。初学课文时,学生只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而不能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教师在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仔细听课文录音。学生既感兴趣,又听得认真。听完后,再让他们跟着录音再读一遍。经过课文录音的指导,再加上重点语句的范读,他们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感情。当教材中出现了长句,或学生难以断句的片段,教师可采取领读的办法。同时
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并指导和训练学生要把视线放宽一点,一次多看几个字,避免读破词,读破句,为理解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的内容,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还可出示相关的提示问题,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为了诱发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或听教师吟诵。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提高朗读效果,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朗读形式,在于使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激发朗读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 教学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条件。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在的动力。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 发学生兴趣。低年级有许多课文故事性较强,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在配有连环画式的插图,这就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学生们被优美的意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小壁虎,在爬呀爬。其次,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进行课堂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文中聪明的乌鸦,可爱的小猴,勤学的小白兔,都是他们乐于与表演的对象。这些形象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表演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如教《要下雨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戴上各自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他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再者,我班每周还进行“朗读”、“背诵”等比赛活动,有学生代表组成评委,给学生的朗读、背诵打分,发现好的及时表扬,在班内形成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机制。还为学生朗读进行录音,让他们自己听自己的朗读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精心指导朗读
朗读,对学生来讲,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教师来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朗读。首先,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的这么好?”的念头。这是老师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
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发现了水后,情绪正处于兴奋之中,却又被新的烦恼所困扰,一个转折词“可是”显示出乌鸦的心绪有了180 度的大转弯。乌鸦的失望和焦虑正包含在“可是”之中,故朗读此句时,需要降调处理。而下文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使得乌鸦的失望和焦虑的情绪逐步加深。所以朗读时,语调应渐显上扬之势。“怎么办呢?”乌鸦自问,朗读时可用曲折掉。这样就将一只急于解渴而又不知所措的乌鸦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我们应当依据新大纲精神,重视朗读教学,根据年段的不同特点,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掌握要求,教给方法,脚踏实地地培养能力,学生朗读水平就一定会较快地提高。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获嘉县亢村中心校丰乐屯小学
语文
崔彩丽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关键词:规范 理解 感悟 体味 入情入境 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语文具有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用普通话朗读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正确规范地朗读课文要做到发音标准,要吐字清晰,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强化识记字形,巩固字词,还可以把文章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祖父的园子》一文,女作家萧红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
在园子里,我们看到了各色的蝴蝶、蜻蜓、蚂蚱,有“胖乎乎”、“圆滚滚”的蜜蜂,还有“毛嘟嘟”的狗尾草,还可以看到“蓝悠悠”的天空„„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卷仿若浮现在眼前,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眼前事物的满心喜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白了因为萧红自己是自由的,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心灵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朗读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就像自己在说话一样自然,毫无滞涩的感觉。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凡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无一不重视朗读训练。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看了《幸福天堂》一文后,窦桂梅老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和感受,多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的教学方式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一开始,窦老师就引领学生读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在读诗中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近距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怜悯,触动学生的情感,进入情境之中。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解读不幸时,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渲染出小女孩的无助、弱小,通过朗读对奶奶的深情呼唤,再现了小女孩凄凉的境遇。其间,卓有成效的朗读是走进并再现文本的重要策略手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进入了角色,融入了文本,从心灵上更贴近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不幸感同身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教学要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悟情,同时为课内外阅读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外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加强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其中,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是朗读的重点。“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晏子对楚王的第一次回击,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是„„不是”、“只有„„才”、“到底”等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促进学生感悟晏子语言的巧妙。晏子与楚王的第二次斗智更精彩,“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不仅要抓住晏子精彩的语言,感悟其语言的巧妙,而且要注意到晏子的表情也很生动,他“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和“故意笑了笑”,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对此心领神会,还从“只好”一词中感受到楚王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朗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人,朗读时指导学生做到情真意切、满含深情;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把握好语感。志愿军战士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反复地用呼唤的方式来表达,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朝鲜人民与中国志愿军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读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表达出来,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朗读过程中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它要求学生的眼、口、耳、脑协同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反复耐心地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想象、体会洪水的泛滥和老汉的威严、冷静。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些句子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样的描写,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和情况的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文章,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定会浮想联翩,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把朗读与思维融合在一起。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摸准了文章的脉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由此引出以“桥”作题目的内涵。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汉的敬仰,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朗读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朗读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各年级对朗读训练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无论哪个年级都要加强对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必会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四期 主编:包南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18、19页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 主编:许月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2、53页
2009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