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尝试让语文教学趋向高效
尝试让语文教学趋向高效
素质教育下的“减负增效”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扩大课容量,使教学做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这是我一直追求和努力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备课要做到“二读一筛一落实”
“二读”就是备课时读透教材、读遍手边所有资料上的讲解和习题。“一筛”就是在“二读”的时候精拣细筛知识点,既要做到知识全面,又要达到重点突出。“一落实”就是将筛选的知识点一一落实到课本相关位置上,便于上课时心中有数,不遗漏。同时由于读透了教材、参阅了各种资料和习题,对考点的把握也更准确。做到这些,各个点便已形成,只要再加斟酌,找出本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用一条线将所有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本课的知识网络就行了。
二、向45分钟要效率
没有了早自习、晚自习及周六的上课,每天仅有的这45分钟就愈发宝贵,我是这样做的:
1.课题入手,顺藤摸瓜
就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设疑,这些问题依次有机串联成一个整体,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大多问题迎刃而解。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始于几年前有幸聆听全国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靳老师从板书有意漏掉“这样”补全之后开始,请同学们连读三遍课题,问学生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有什么样的一个小村庄?”经过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后答出:原来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后被洪水卷走了,什么也没有了;再进一步问学生产生的问题,生答: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呢?……靳老师从课题入手,巧妙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提出问题,一步步自己解决问题、总结学习方法。整堂课环环相扣,学生们积极参与,或读、或画、或说,于自然不漏痕迹之中却让听众感受到异彩纷呈,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保护大自然有了深深的感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主人。
在教学中,我多次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先自己问。如学《土地的誓言》之前,先请学生审题,思考有何问题,学生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发出了什么誓言?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誓言?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不仅问题迎刃而解,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也渐渐领悟了短时间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
2.反复强调易错点
比如学到《背影》的“狼藉”“簌簌”,“枯藤老树昏鸭”中的“藤”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尴尬”“再接再厉”“兴高采烈”等字词,我都会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或给学生讲解意思,或教给他们容易记忆的方法。然后当堂将字写几遍,以后每次遇到时,再提醒一次,牢牢记在心里,也有效避免默写题中常出现的诗背得挺熟,一字之差不能得分的遗憾。
3.适时联系旧知,与新知形成知识体系,扎实巩固知识
比如学习《阿长于〈山海经〉》,先让学生回忆作者有关知识,初中阶段曾学过的作品、体裁、出处,每学一篇,总这样与学生反复回忆,直到学完鲁迅最后一篇课文时,初中阶段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已烂熟于心。再如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的表达作用,也是学一反三。又比如同一个文言实词或虚词几种不同用法的积累,等等。这样做,不仅加深了新知识点的记忆,还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4.严格管理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学成绩不理想的教师,放弃了那些令人头疼的“屡教不改”的学困生。这样,在课堂授课时就放弃了自己的阵地。我讲我的,任凭你交头接耳、传扔纸条、呼呼大睡,只要动静不太大就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学困生一传二、二传三,形成一股强大的负面效应。
那么,面对那些学习上的失败者该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里得到表现,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现了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够克服困难……。”同时作为教师也应正视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平等,对学困生降低要求,从低起点开始,不断引导、鼓励、提携、鞭策,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即使是批评也让它成为一种力量,一种温暖。你的不放弃,就是对他最大鼓励,甚至会成为他此生最大的幸福!
只有一个严而有序、严而不死的课堂才能保证课堂学习效率,所以说教师要智慧地管理学生和课堂,不要放弃自己的阵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5.充分利用资源,让每个学生成为教师的助手
对于初中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是很重要的,因此检查督促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但是单靠老师的检查可能会顾此失彼。因此,我发挥同桌同学的作用,上课之前的听写、背诵、预习检测的完成、授课过程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等检查,在同桌同学之间进行,双方在互相监督和比赛中将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巩固。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爱的教育以及课堂上的力求高效教学,在当前“减负增效”形势下是有重要作用的,只是因为学识和能力有限,自己在实践中还有待探索和提高。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学习感觉疲劳,针对每一单元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轻重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内容浅显易懂、文字优美的课文多用朗读的方法,一堂课上,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自由读……我只对重点地方用点拨的方法强调突出,然后趁热强化训练,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等。经典的现代文找准突破口便不厌其详地与学生逐段品味,对重点词、重点语句反复揣摩,把内容、结构、写法、主题等要素一一理清弄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每一类体裁的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还深入地欣赏了美文,如《春》《背影》《苏州园林》等。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神秘的领域,大多情况下便采用“逐字逐句”的方法,这一方法掌握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便牢固了,学生们不仅没有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同时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也培养起来,升入高中后,学生都说学习文言文游刃有余。
此外,创设教学情景课本剧、今日我当老师、看谁错得少等形式也穿插其中,语文课便不枯燥了,对学生多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充分的备课、严而不死的课堂管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是确保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让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力争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发展为高效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九中学)
第二篇:整合,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整合,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指导思想?今年寒假期间,学校组织每个教师研读《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之后,顿感春风拂面,满园飘香。
一、初探,拂开面纱。
单元整体课程更强调“整体”的概念,从“整体”的角度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整体,关注小学语文学习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语文能力系统”,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把课程目标分化到每个学期,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
这种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与习作,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检测。每个模块大概为2课时,基本用14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包括“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这7个模块都有具体的内容和目标。比如理解内容模块,一是理解内容,二是体会感情。低年级学生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中年级学生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要对某些细节进行解释。高年级学生要知道讲了什么,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读整本书”是7个模块中的亮点和特色。书目的选择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有的是主题相似,有的是体裁相似,有的是内容相似,有的是阅读策略相似,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阅读。低年级学生读整本书,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中年级,教师先进行导读,激起读书兴趣,学生在阅读期待中阅读。高年级,让学生自由阅读,提出问题,自由阅读以后,进行读书交流。
最后一项内容是语文实践活动。根据单元主题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分小组设计表演,学生再通过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边排练边修改。最后,在全班进行表演。
每个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无论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目标。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二、细品,明白差异。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以教科书教学为起点,以读整本书为桥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路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教科书教学以能力点整合教科书课文,改变传统的“内容分析”模式,变为学生讨论探究,把课文学习落脚在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因此,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模块后,增加了“领悟表达、欣赏评价”模块。
三、研读,习得方法。
“单元整体课程”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能力为基本的整合点,把“教科书”“读整本书”“学科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既包含课程内容的选择,又包含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单元整体课程”以能力为核心进行统筹设计,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结构。
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对一线教师而言,能够更清楚地把握目标。能够弄清楚年段特点。目标的细化,既突出了阶段性,也突出了整体性。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看到小学阶段的最终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就能够准确定位某个单元,某个课时的教学,不至于千篇一律,也不至于偏离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学习习惯,三是学习策略,四是学习量。课程实施部分,以一学期的某个单元为例,进行了教科书教学设计、读整本书教学设计,学科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课程评价部分,设计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包括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学生个人评价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都要有个人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评价内容以学科能力和学习习惯为指标,这些学科能力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自己能够测量的。把可检测可操作的内容放在这里,增加学习评价的有效性。
终结性评价以“样题”的形式出现。实施过程中,终结性评价以“现场测试”和“纸笔测试”结合的方式。
对单元整体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一线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焦点本就是学生成绩,如果单元整体课程不能解决相关问题,势必在学生、家长、教师层面遇到阻力,最终是美好的梦想而永远不能变为可喜的现实。所以,单元整体课程需要发挥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以学科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试体系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四、回味,加强学习。
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整组教学”,再到“单元整体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许多教师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教科书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会不会太“粗糙”了,忽略掉很多知识点,但如果太细致又会耽误教学进度。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比如在备课时,就要有全局意识,改变过去一课一备的习惯,至少要备好一个单元,只有我们对单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训练重点放到每一课中分散训练,加以突破。”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将是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完成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过去,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带三’,一篇课文精讲,习得方法,另外3篇或4篇课文自学、汇报、交流,这样不会有很大突破。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整合的‘点’,没有抓住单元的‘共同点’。”即便抓住了整合的“点”,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细致分析,还是会导致学生的讨论泛化,不够深入,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老师要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打通教材,找到单元整合的共同点与细致点,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学习几篇甚至更多文章的难题。
单元整合课程要以学生为突破口,不同的单元,整合的点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探究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每节课中,学生对整合的点进行探究,也许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也许老师只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但是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突破语文学习由点到面的难题。
五、思考,尝试方法
如何把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打造得更高效、更完美呢?下面就此谈一点粗浅的心得。
一、优化教学设计,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备课中的“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
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然后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有了单元目标,设计就能把握一定高度,做到“高瞻远瞩”,课堂交流时也便有了心中的航标。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备课时教师还要“脚踏实地”,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甚至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单元语言训练的内容及教学重难点,以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二)精心设计预习单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学习行为,那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对于单元整体教学而言,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单要富有趣味性和人文性
郭沫若说:“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学生亦是如此。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务必要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热情。教师可从问题设计的趣味、形式的多样、图画的插入等方面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外,预习单的表述要凸显人文色彩,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比如,“我用喜欢的符号标出了不懂的问题”“我想画一画”等。这样可以赋予学生主人翁的身份,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预习单。
2.预习单要体现年段能力的培养
预习单的设计要科学、有效,就必须紧扣学生的年段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年段能力。以中年级为例,预习单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复述、提取信息、质疑解疑等方面的能力。
3.预习单可以进行学法的渗透
预习是为学生的“学” 铺路架桥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教案设计中找准探究点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关注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或相关问题。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目的是建立知识结构化体系,从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趣味的话题,可以诱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这样,通过巧妙的话题设置,有效地升华了文本的主题,给了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感悟想像、推断、伸展、评价欣赏等阅读能力。
二、将合作探究落实到位
课改的总目标提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提供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如果落实到位,不仅使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
1.选择时机,注重实效
小组讨论旨在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有效的合作学习应选择恰当的任务和时机。
首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无法独自完成时,采用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这个疑难问题可能是生成的,也可能是老师潜在的一个“预设”。其次,学生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时,探究的期待更为强烈,教师可及时抓住契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交流。当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时,及时展开合作探究,便有了精彩的生成。
另外,学习任务较多时,可把任务分割,每人完成其中一部分,再交流汇合。这样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价值,增强了以后合作的自觉性。
2.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还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是很大裨益的。
三、提高教师素养,高效课堂的长远保障
(一)教师的单元整体意识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所有教学手段使用的标准,是一切教学工作的指导。作为一名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应该努力地钻研相关的理论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在实际教学中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整体吃透教材、使用教材,并能在更宽广的知识天地里整合、调用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
(二)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语文课堂充盈生机和活力。
预设是教师教学理念和经验的体现,而生成则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建构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往往会和教师的预设相左,充满不确定性。如前面所言,教师备课时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其生活和学习背景,猜测他们可能会有的困难或问题。当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反馈时,教师才能迅速判断应从哪个角度去引导,以及如何把它整合进单元教学目标,从而把原先可能忽略的盲点转化成教学的亮点。当然,高超的导学能力还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
(三)教师要善于反思
反思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中,更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累经验教训,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课堂把控能力,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其精炼、形象、有序。总之,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将是我们构建单元整体下高效课堂的长远保障。
号角已经吹响,向着单元整体下的高效课堂进发!我们将带着快乐和收获幸福前行。
第三篇:高效教学论文
浅谈幼儿园语言高效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如何提高幼儿园语言课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教师对幼儿的单项控制、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要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重视幼儿语言教育,提高课堂语言教学。
结合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在语言教学上应该如何实现高效教学。
一、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越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设置无疑对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探讨活动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兴趣的活动才可能是高效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游戏,将游戏贯穿于幼儿学习中,避免了教学活动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实践证明:在游戏中幼儿更能集中注意力,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每次分级阅读教学中,后部分的诗歌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个难题,因为它不像故事那么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所以很多幼儿都不能精力集中的学习。于是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有时候采取比赛的方式,分组进行,一组说前一句,一组说后一句,看哪一组说的又准确又整齐就算赢,并且让幼儿自己当裁判。这种方法幼儿总是乐此不疲,每次都是兴致勃勃的进行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经常变换,这样更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很好的掌握了诗歌内容。在每次诗歌的复习时,我结合现在的孩子爱玩电子游戏这一现象,给他们设置了重重“关卡”。我把每首诗歌都说成“一关”一共学了7首便是7关,让孩子们来闯关,看哪组孩子最后通关最多便是赢者,孩子们也是兴致勃勃,复习课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而且也达到了复习的目标。
二、积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发展 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或让幼儿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
还是以分级阅读教学为例吧。如果说诗歌是比较让老师头疼的,那么接下来的识字更是让老师叫苦不迭了,每一册分级阅读下来都有十来个字需要幼儿学习,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注意力最不集中的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我每次都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经常用到的游戏有和字宝宝捉迷藏,跳字卡这两种,虽然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但是游戏的时候很多孩子仍然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又想出了另一个有趣的方法,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而且聚精会神地看着子卡,这样便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我把子大卡连在一起不分开,然后将所学的字或词编成一段有趣的话,甚至是一个小故事。例如在学习“乱糟糟”“积木”“收拾”“胳膊”“盘子”等词的时候,我就编了这么一段话:灰太狼的房间“乱糟糟”,因为它把“积木”弄得满地都是,小灰灰的玩具小熊在床底下露出一个小“胳膊”来,红太狼看见了很生气,对他说:“赶紧把房间收拾好,不然我就要惩罚你!”还没等灰太狼收拾完,红太狼就用“盘子”在它头上狠狠一敲,灰太狼便晕了过去„„每用到一个词我都用手指出来,并且语速放慢,孩子们都认真的听着、看着,听完哈哈哈大笑。接着我有用班里孩子的名字说了一段有趣的话,孩子们听完都举手争着要说,看孩子们兴致这么高,我也趁热打铁,活动中我不断鼓励幼儿不要单
一、重复的模仿,而要不断地创新,结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有的一段话里能竟能用好几个词,有的虽然是说几句不相关的话,但也能把词用进去。他们在说话的过程中都能正确地指出字来,其余的孩子也是认真的看着,听着,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教具、学具的巧妙投放
灵活使用图片、头饰、投影仪、课件等教具,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还处在直观思维为主的阶段,在活动中使用各种教具、学具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不仅给幼儿带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更能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充满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心动、身动、神动,在活动中肯学、想学、会学。
仍然以阅读课为例,每次在学习故事部分,我总是运用多种教具,比如头饰,多媒体,图片等,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故事、阅读时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适时提供相关的图片等都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故事内容,并且喜欢听故事,喜欢阅读。
总之,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但更需要教师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幼儿为主体。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这样教学活动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塘沽八幼:王婷
第四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
逍
遥
东
蔡
小
学
二 零 一
李 会三 年云 四 月八 日
第五篇: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湖北省南漳县薛坪中学高宗奎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笔说话,表达写作主体独特的、真切的、高尚的情感体验,抒写自己对即发现象的感受与认识,阐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新形势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老师必须对作文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尝试。
关键词:优质高效、作文教学、尝试、积累训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驾驭汉语文字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作文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作文训练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虽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下列这几种方法:
一、加强素材积累,打好学生语言基础
著名诗人郭沫若的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语言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大脑中一片空白写出作文,就像无油无盐的饭菜那样枯燥无味。根据教学经验,近几年,每接一届新生就注重作文语言的积累,尤其是七年级新生,我更注重这方面,要求学生过语言文字关。我的做法是:
(一)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读训练相结合作文与口语交际有着密切关系,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的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形象谈谈个人看法。可以给学生思考时间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同时要求学生也要认真听,然后再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尝试佳作引路与再创作相结合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方式,选取适合学生写作特点的范文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诱发写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这就告诉我启发诱导在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在作文训练课上,我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三)注重课内美文积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有有大量的佳作美文,教材编排的意图就是要求学生欣赏积累课文中优美句段,为提高作为能力打基础的。例如“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还要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课外读物,如《初中生优秀作文》、《历届中考优秀作文》、《作文通讯》等,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作文, 并做读书旁批,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注重合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合作学习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启发,有助于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合理分组,培养合作技能。合理分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实施作文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以4—5 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我每接受一个新班级,以摸底考试的成绩为依据,认真分析学生的语文试卷,统计作文分数,从学生性别、作文水平的高低、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分配,保证小组之间的竞争和组内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小组中每一个成员担任不同角色(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员和计时员),这些角色肩负着不同的任务。
(二)、合作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班上设立“优秀作品栏”手抄报,摘抄学生每一期的佳作。对优秀作品,教师多肯定、鼓励学生,推荐佳作到校刊或其他杂志发表, 让学生体会写作的成功感。一学期结束后,把学生的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供学生参阅。同时实行量化管理。小组成员定自己的作文目标等级(甲、乙、丙、丁),每次作文训练和测试能达到所定目标就记5 分,如果组内每个成员的作文等级都有所提升,组内成员再加5 分。小组内被推选佳作的学生加2 分。每月总结一次,评选3个优秀小组,并给予适当的班级奖励。
(三)、合作构思,打开写作思路。学生渴望拥有读者,渴望自己的构思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赏识,而一个人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合作构思,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我的做法是每个小组先撰写好个人的写作提纲,推荐命题时由命题者讲述自己的构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建议。这样,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时,能产生良好的磁场效应,很多同学能从他人的写作思路中获得启发或灵感,学生的思维由此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
(四)、合作批改,树立修改意识。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优秀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一是师生同批同改。学生独立写作,写上自评,上交后,我会先浏览学生的习作,把反映出来的的问题加以归类,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批改目标,课堂上我把习作印发给学生,一起评价作文的优缺点,讨论应该如何修改。二是小组互评互改。首先是全班挑选几个写作水平较强的学生作为师傅,带领小组其他同学共同修改,然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换作文,认真阅读后,写上评语,包括优点、不足之处及修改建议,注明评改人的姓名。然后老师把作文收起来,检查各小组互批情况,归纳总结后反馈给学生。合作批改,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技巧。
三、创造更多机会,培养学生作文欲望
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是学生共有的心愿。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作文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特点,给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首先是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然后是班内以组为单位办手抄报,每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其次是每学期办一期班级优秀作文选小册子,将同学们的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每人发一本带回家,小册子上有自己作品的同学一定会在家人亲戚朋友表现,父母更是啧啧称赞。最后是将最优秀的作文,利用周日时间帮助学生反复修改,推荐到优秀作文杂志上,当学生拿到有自己作品的作文选时,自己心里乐滋滋的不用形容,同学们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