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性报告
“小组合作化学习、学科特色化建设”
xx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阶段报告
xx在xx“343”新课堂教学要求和xx“133”区域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以“注重实效”为出发点,着眼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符合我校特点、适应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从2012年3月启动以来,已实施推进近一年,形成了初步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发现了一定问题,下面将一年来工作做一整理回顾,形成阶段性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不少新模式,杜郎口10+
35、兖州一中35+10循环、昌乐二中271、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各家模式虽有不同,但实质相同,即改变学习方式,调动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探索、自主合作、实现成功的乐园,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如何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科学素养,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基于以上背景,我校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核心,以构建xx“343”新课堂教学模式为背景,以xx“133”区域课改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二、研究目标
1、深入贯彻xx两条课堂教学原则,倡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态性,长期性,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
2、加强培训,健全校本研训制度,落实校本研训方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一体化研训思路。
3、以各教研组、备课组为主要单元,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特别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把新课程理性的思考浸入探索实践之中,共同创生新型课堂教学。
4、把“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改的实处,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习,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5、通过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四个转变”:由重“教”转向重“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传授”转向重“指导”,由重“学科”转向重视“人”。真正让学生主动起来。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抓住了这一点,学生才会拥有终生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采取措施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组
组 长:校长 全面负责并指导督促课改工作,保证实验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及时到位。负责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方式的指导。
副组长:副校长 负责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的安排和调控。协助组长做好课改实验涉及的其他工作。
成 员:负责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的调控,负责材料的整理、总结和编撰。
首席教师:负责对本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的调控和组织具体活动。
2、加强培训
依托区教育局培训安排,制定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3、专家引领
聘请专家参加课题组活动,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把脉诊断,为课题研究做好理论支撑,保证课题顺利发展。
4、加强校本教研
继续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3443”校本教研活动,为课改顺利发展提供支持。
5、加强检查跟进
为避免教师常态课的反弹,避免教师公开课的表演,研究组负责人经常推门听课,有效保证教师的平日教学。
6、以赛促提高
组织新课堂教学大赛,发现新人、推选新课型,评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能手。
7、加强过程性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纠正课题进行中出现的偏差,保证课题正常发展。
8、进行阶段总结表彰:每一阶段结束,都要进行总结表彰。
四、推进情况
实施第一步:调研和学习
为了做好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培训。通过组织首席教师座谈会、骨干教师座谈会、班主任座谈会等确定研究思路。同时,加强培训指导。二零一二年二月份业务领导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三月份学校派出所有的一线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回校后及时展开大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讨课,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实施第二步:构建学习小组培训
从二0一二年四月份开始,学校开始大规模培训学生,校长、中层领导、班主任自上而下,层层培训,由点到面,全面展开;教导处、政教处联席培训,真正发挥六人小组在班级管理、合作学习、评价考核等各方面的作用。
实施第三步:编制师生两用导学案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便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革,解放学生、解放教师,努力实现一案两用:既导教又导学,为此,我校开始试行编制《导学案》。为保障《导学案》编制顺利进行,我们制度先行:A、实施领导包组制度:校长总负责,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副主任分别包组,具体负责每组工作进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B、实施首席教师负责制:首席教师具体负责本学科导学案编撰的具体工作,根据本学科特点将导学案各栏目编撰要求细化、组织骨干教师确定各种课型如授新课,习题课,复习课等的编撰模式和思路、配合备课组长审核、修订导学案,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保证编撰顺利进行。C、实施学科组把关制:成立学科把关组,集优秀教师智慧,负责本学科导学案思路确定、审核把关。经过老师们的艰辛努力,我校各学科导学案已初具规模。
实施第四步:实践和完善
在培训进行到一定程度,适时安排学校首席教师和实验教师上公开课,及时发现好的典型,起到定模引领的作用。教师从山东学习回校后,学校及时分阶段组织“学习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研讨课”,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优秀青年教师新课堂教学模式研讨课”,先行先试,在首席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总结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组织“青蓝工程徒弟亮相课”,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组织“教学能手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课”,示范引领,逐步推开。通过“年轻徒弟亮相课”,发现问题,矫正方向;“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实践课”,总结完善模式、示范实践新模式,辐射培训全体教师;最后在全体教师中展开“同题异构轮教课”,全面推开,形成完整体系。
实施第五步:初步形成模式
经过前期研究分析、讨论总结,初步确定我校新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大面积推开。
五、取得成果
(一)教师的转变
1、教学的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目无学生、一讲到底”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2、导学案的设计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深入导思、科学检测,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方面进行的有效地探索和实践。
3、教师的教学行为明显改进。教学过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保证了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思考、相互讨论、充分展示的时间。
4、师生关系呈现出良好势头。
5、教学研究的氛围日益浓厚。
从教材的研读到课标的解读,从导学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从学情的分析到生成问题的解决,各备课组都能自觉地、经常地进行集体商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从而促 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熟步伐。
(二)学生的转变
学生在课堂中的精神状态明显改观。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高涨,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争抢机会进行展示,而且学习的质量也在提高,学生能发现很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有些学生的学习已经由课内自觉向课外延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上升,依赖性在下降。课堂真正动起来了。xx教研室曹俊老师听了我校语文课后,被学生的表现深深打动,感叹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表现的热情和表现欲,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肯定。
(三)初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名称:小组合作化学习、学科特色化建设 【小组合作化学习】
小组合作化学习模式,是以六人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课堂学习,虽然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课堂模式不尽相同,但都要依托六人小组组织教学。六人小组成员组成格式为:AA、BB、CC,同质异构,并进行阶段调整,组内成员各有分工,课堂上责任明确、互相协作又互相监督,考核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时六人小组又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组内六人每人既是组长,又是组员,有纪律组长、学习组长、卫生组长、考勤组长、活动组长、礼仪组长,每位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每人都需担当和配合。通过实施六人小组管理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和小组凝聚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科特色化建设】
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一种模式固然简洁,但也容易顾此失彼,只有根据各学科特点研究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方能使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
2、课改理念: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3、两个抓手:六人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 【六人小组建设】
六人小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效率的重要组 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优秀学生有意识地带动和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这样的互助学习,优秀学生会更优秀,落后学生会不掉队。六人小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高效六人小组是课改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培训要自上而下,校长亲自培训小组长、中层领导、班主任层层培训,由点到面,全面展开;教导处、政教处联席培训,真正发挥六人小组在班级管理、合作学习、评价考核等各方面的作用。
【《导学案》的编撰】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还课堂给学生。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讨论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的教师不讲,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不回避教师精讲点拨提高,教师要通过精讲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另外,课堂应达到效益最大化,学生参与最大化。为此,《导学案》分三个主要栏目: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精讲点拨、达标测评。
4、两条课堂教学原则
【教师精讲,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在第一条原则中,包含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强调了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第一条原则中必须再细化三点:一是学生首先要经过预习或读书了解知识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或者教师为学生提供导学案;二是学生积极主动状态的标准是每个学生都能处于兴奋状态,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有机会回答问题,特别是跟队生要给予发言的机会。三是知识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地使用学生来为学生讲解,直到最好的学生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教师的讲解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呈现不同的讲解时间。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落实知识发展能力】 在第二条原则中,需进一步细化两点:一是课前要出示学习目标,让师生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当堂一定要有围绕学习目标而设计的知识检测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要充分地利用课堂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小组 长的组织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上台的讲解能力等。
5、各学科模式程序
各学科教学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但在课堂上都需依托六人小组展开教学、自主学习。以下是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三型四步阅读” 课堂教学模式】 三型:
即三种课型:活动课(语法知识竞赛课、不同观点辩论课、学习成果展示课、口语交际实践课等)、阅读课、写作课。
四步阅读:
引导学生海量阅读,使学生尽情地读课文,读美文,读时事,读名著,以达到课标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数学“四型六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 四种课型:
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提高数学能力 第四环节:展示交流,点燃创新火花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深化知识结构 第六环节:达标测评,及时巩固知识 【英语“356”课堂教学模式】 “3”:群组学习,积极参与,高效课堂。“5”:五种课型:听说课、读写课、语法课、练习课、展示课。
“6”:课堂六个环节。
前提测评:以多种方式即:提问,听写,编对话等形式巩固上节课学过的词汇,对话,语法等。
创设情境:利用身边的实物,情景,多媒体等设臵悬念;直观、讨论、启发的方式导入新课。
释疑解难: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质疑,先小组内解决,若需教师讲解,则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化拓展,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提升:即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分层优化,A层学生脱离教材进行扩展练习;B层学生脱离教材背诵训练,C层学生看着教材流利阅读,组内互帮互查互评。
展示交流:即小组操练后以不同形式尽可能多的让不同程度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倾听、点评。
反馈测评:即就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当堂测试,并进行反馈。
【理化学科“三型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三种课型:
新知探究课、习题课、复习课。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学,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环节:展示强化,点拨评价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智能转化 第五环节:有效反思,全面提升
【政史学科“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感悟热点,关注家乡建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展示成果,共享成功
第四环节:达标测评,构建知识网络
六、存在问题
1、在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认知领域已不能完全适应完全开放的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有时显得茫然失措,因此加强和创新师资培训工作还需再下功夫,努力通过不断培训使教师在边实践边总结边学习中不断适应课堂新角色的变化。
2、《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不能完全指导教与 学,有一些有陷入机械重复的教条做法中的倾向等等问题,还需在精细化和实效性,尤其是在课堂预设上下功夫。
3、教师观念的变革任重而道远,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年轻教师和勤于学习的教师更易理解和实施,而中老年教师,有些甚至是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却不愿变革,因此,为避免常态课的反弹,避免公开课的表演,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检查跟进是十分必要的。
4、面对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变化,原有的教学评价手段和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应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出台新的评价手段和考核方案,要将对师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与交流结合起来,特别对优秀的、有特色的教师进行大力表彰和展示,激发全体教师进行课改的内驱力。
5、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升,合作学习的有序性、有效性有待加强。
6、课堂教学改革还未形成一定的社会氛围,加之当前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必然导致家长的许多不理解,因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干扰。
七、解决策略
1、创新常规管理机制,使管理制度与学校各项改革相适应
面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推进,原有的评价考核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因此要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常规的检查内容、检查方式、评价办法,出台新的考核方案。
2、继续完善《导学案》的编撰机制
“导学案”编制已初见成效。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导学案”的编撰机制,针对“导学案”初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今年编制过程中在形式上继续完善,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实效,真正提升“导学案”对教与学的指导作用。
3、依托各种课型,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利用各种研讨课进行探索推进。(1)按学科打造精品课,在各学科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典型课展示(邀请家长),辐射带动全体教师。(3)教师人人过关课。(4)精彩课堂情节展示。
(5)完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特色性成果。
在课改过程中,要用好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依托备课组活动,加强培训、交流、展示,发现典型,不断尝试、不断修改,初步丰富课堂模式内涵,形成一定理论。
4、完善“成长三部曲”管理机制,将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1)继续加强首席教师、中研班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支队伍管理,打造一支能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结合区外出培训,搞好二级培训和辐射。
(3)走出去、请进来.请专家到校指导,加强专业引领;走出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
5、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针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科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召开有关会议,制定改进措施。
6、加强学习小组建设,使得小组的活动,在时间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内容上由学习向其他方面延伸。
7、加强备课组建设。
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开展小型研讨会;强化集体备课,做到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规范学案编写流程,增设审核环节,严把学案编写质量关。
8、开放阅览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改革是一件具有风险而又复杂的事情,既需要决策者有足够的勇气,更需要所有成员投入足够的精力。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会沿着课改的方向矢志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篇:121、121课堂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开题报告
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学校
2011年11月
一、课题名称
《“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堂建设就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可以想像,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意义:
我校是农村学校,学生成绩普遍不高,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农村原有的封闭思想。几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质量。我们深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生们成绩的提高,课后家庭教育我们又束手无策,如果我们不在课堂40分钟上做文章,那将会使学生们的成绩、学校的整体成绩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堂教学就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校大胆地推出“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想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
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可以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指导上,走近学生,让自主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这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技能与水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新课程目标、适合农村中小学学生、具有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农村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发展。
2、使广大教师了解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作用,并学会用理论充实自己,探索适应时代特征、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模式,使之应用于实践。
3、通过研究和实践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21、211”课堂教学模式分中小学部进行研究和实践。中学部研究“121”课堂教学模式;小学部研究“211”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解读如下:
1、中学“121”课堂教学模式:
“1”——即10分钟自学或预习检查,教者给出提纲,让学生对知识有概括性认识。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提问、预习提问、导入新课、按学案自学新课、提出问题等方式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进行20分钟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教者根据知识脉络,精讲、精炼,体现统领作用;要求学生体现出互助学习,体现出训练的多层次、多角度。
“1”——即10分钟反馈和布置。这一环节就是知识消化,重视一个“用”字,要活学活用,注重反馈,这绝不是时间的分配问题。另外,教者还要对下一课时布置详细的预习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利用预习案来预习。
2、小学“211”课堂教学模式:
“2”——常规复习、预习提问、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这一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观察等方面能力,要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完善。这一环节要用20分钟左右。
“1”—— 学生质疑、探究、教师释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实现兵教兵。这一环节要用10分钟左右。
“1”—— 集中归纳学生组内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化处理。这直接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以实现堂堂清,另外,在这一环节中教者还要对下一课时布置详细的预习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利用预习案来预习。这一环节要用10分钟左右。
对该内容的研究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1、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并作为教师科研行为的基本理性支柱,将其融会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3、挖掘、促进学科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在本校的推广与运用。
本课题重点关注:
师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适应和提高问题。适应,是指师生对新课程的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积极地投入和有效地运行;提高,指师生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同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学科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教会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又会实际操作。根据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如下方法:
1、调查法: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形成因素与思维品质,做好研究前的准备。
2、文献学习法: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研究课题服务。
3、行动研究法:教师的科研过程具有动态性,即在科研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科研过程边研究、边修改科研方案,以使教育科研更具创造性,更具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改进操作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主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总体计划,学习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组织建立课题实验教师队伍。
1、对教师加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的教育。使实验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
2、大量搜集洋思中学等先进教学理论材料,印发给实验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汲取有效理论营养。
3、全面调查学生教师现有课堂教学现状。
4、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月)
主要工作是根据方案的安排,培训骨干,完善设施,深入实施;加强监督、管理、检查与指导;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产生最佳教学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骨干,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其研究水平。
为了使这项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学校领导班子多次组织专题会议探讨;2009年4月我校派业务副校长到沈阳立人学校进行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学习;2010年6月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部刘主任亲自到我校进行理论上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指导;此外,学校还分别派实验教师赴沈阳、丹东等地学习。
2、构建“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1)要求具体,目标明确。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课题认真研究。不仅要干出成绩,而且要说出道理,还能写出经验论文。即能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
在此阶段要进行:制定教师个体研究计划;撰写教学随笔、经验论文等。
(2)研究个案,阶段总结。
我们要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运作方面研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研究优秀的个案后进行阶段总结及经验推广,以点带面滚动推进。在此阶段要进行:跟踪课堂教学;搜集个案;阶段总结及设计推广方案。
(3)营造氛围,共同提高。
大力提倡人人有课题,遇事能研究,以培养一种自觉研究的态度和习惯,提高群体研究的水平;发挥课题组的作用,不仅定期地按计划开展活动,而且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定期召开教学观摩和理论研讨会,给教师一个获得提高的机会。
在此阶段要进行:研究教师在学科教研组内推广;校内各教研组开展连动教研活动;验收实验教师研究成果;检查非实验教师学习成果。
3、引入竞争机制。
发挥精神和物质的激励作用,使教师各尽其责,尽展其才。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经验论文和心得体会。获得国家、省、市级证书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和加分,指导学生各类竞赛获奖的教师按级别奖励和加分。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做好全面总结;撰写终期实验报告;编辑经验论文集、教案集;申请验收。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使全体教师树立教育科研观念,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达到科研兴校,通过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来构建完整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校普及运用。
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总结报告、阶段性成果汇编、优秀教师或经验论文集、教案集。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 长:于福东——全面组织协调、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副组长:郑 颖——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组 员:李长胜——负责中学部课堂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
王凤鹏——负责小学部课堂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
王志戈——负责中学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潘明明——负责中学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王 欢——负责中学部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陆 淼——负责小学部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许 蕾——负责小学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黄玲玲——负责课题组各项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1、学校积极主动改善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为课改中教师提供教学方便。
2、划拨课题教研经费,用于课题教研活动及成果奖励。
十、参考文献
《魏书生对教育的看法》、《高效课堂反思》、《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第三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
1、《在实验中寻找规律》课堂实录与分析
2、《有理数乘、除、乘方运算复习》课堂实录与分析
3、《勾股定理》(01)课堂实录与分析
4、《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堂实录与分析
5、《课题学习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课堂实录
6、《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课堂实录
7、《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课堂实录
8、《概率的意义》课堂实录
比如说:《概率的意义》或者《勾股定理》的讲解,我会先在课前预习有关内容,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和网络资源做好课件准备,在上课前,给上一节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同时在上课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这也就需要题目难度的设定应该是由易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说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可以说说与这些知识有关的故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讲解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们与我一起思考,课后布置适度的作业,留一两个拔高题,引起兴趣。做好的作业应该及时批改。
第四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八环节的应用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在板书时要运用纲要信号。艺术精讲还包括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音乐如果用得好,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四环节”的教学模式,更便于教师操作,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适用于小学生的学习。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验,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示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杜郎口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只有先学,有一定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声、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预习,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杜郎口中学的学习经验可以在小学使用。
课堂生成与思维活化的关系
课堂千变万化,需要接纳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生命信息,所以生成又不能固于预设。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故而,要大力张扬学生富有生命力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的活化,必须做到课堂中的散而不乱,高难度调控。
数学教学必须经历的几个步骤
第一问题引入。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需要有实际应用作为背景。
第二导向思考。
一个问题的提出对于一群没有任何解决过相关问题的学生而言,要创设一套这样的工具除非这个学生是天才,否则是无论怎么样都做不好的。所以,引导学生朝着寻找和发现这门工具的方向去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导向思考是最重要的。也是整理学生凌乱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的最有效办法。非常有效,如果力使对了,效果异常明显。如果学生们像疯牛一样拼命朝着你给他们创设的方向跑。那么这一步就成功了。
第三提炼提升。也就是常说的归纳总结。
第四基本巩固
做些基本练习就好了。别做太多乱七八糟的题目。一节新授课,时间也就几十分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搞拓展提高。要知道基本巩固不是说拼命的把新学知识变着法用,那叫做拓展提高。是留在练习课上用的。而且拓展提高也有必要与新授课遥相呼应。基本巩固是要把一节课的内容做个总结练习。例如基本知识点的练习等。
第四拓展提高
新开练习课时,专门拓展提高。教授知识点的提高练习。部分题目如果能把新授课中的那套寻找数学工具的方法用上,那就完美了。
以上的教学方法,个人前面的三部分用过,效果不错。能把一些本来不及格的学生都可以带到及格。这其实已经说明的确有效。只是第四步是我离开数学教学岗位以后才想到的。如果对其有所改进,那么或许效果会更加意想不到的好。
中小学课堂到底该教什么?
中小学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交织着各种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冲突,同时也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调研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素养方面明显不足,离开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习题集、测验试卷,就不知道让学生练什么;甚至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知道如何解题。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1.让学生入境,拉近学生和内容之间的距离
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要在课的伊始或课中某个阶段后使学生快速聚焦到教学内容中来,创设情境是一个好的解决方式。
如教学一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时,老师说,在图形王国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朋友,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可以说,这个情境几乎不是情境,它的特点就是带了点感情。如果不带感情,有的老师会直接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一起来看一看。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王国、朋友、打个招呼这些词语都会发挥一些作用。学生上课的感觉不同了,带着对王国的期待,带着对朋友的期待,带着教师认为自己有礼貌的期待,学生会觉得数学课更有意思,学生会高高兴兴地盯着屏幕上要出现的图形,会和图形朋友在这节课里好好相处。学生在愉快而紧张的状态下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所以,平凡的话换个说法,带了点情感色彩,学生多了点情感参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2.学生想要成功完成“它”
学生喜欢挑战性的任务,渴望成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只有渴望成功的人才能成功。我们每位老师都希望并帮助学生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己渴望成功,并体验自己或自己小组、自己同学的成功。
如柏继明老师《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北京城区到八达岭要经过南口大桥。过去总是堵车。一堵就能堵两个多小时,中外的游客都有意见。现在那里修了高速公路,张局长为学生提供了一分钟的录像,让学生帮助统计一下 1 分钟经过车的辆数,现在是否还堵车?老师介绍了车的种类,有小汽车、大客车、货车、摩托车四种。
学生被信任,得到“高级”任务后希望很好完成,马上投入地去统计各种车的数量。结果学生的统计结果五花八门,任务失败了。这时老师说,咱们跟张局长说吧,说这个任务咱们完成不了。学生此时更为集中,迫切地说不行。经历了被信任——任务失败——要接受失败之后,学生更为渴望成功。带着更高的积极性,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①有的学生说让老师放四次录像,每次数一种车;
②用慢镜头放,过一辆数一辆;
③还有的学生说每四个人分为一组,一个人数一种车。大家一致认为四个人合作,每人数一种车的方法比较好。
1.适度简化的生活情境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对接,由情境承载学生对问题的研究,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生活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的情境,在生活情境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并运用模拟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直观解决问题。
(1)生活中有这种现象,从学生熟悉之处进入。学生有很多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时可以调动出他们的经验,使得数学更熟悉、更简单。如《平移和旋转》教学中,教师问学生,游乐园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2)在开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完表内乘除法后,教师设计了“小小文具店”这一活动:展示一个文具店的情境,有各种文具,每种文具都有单价及序号、名称。一开始,让学生自由选购,并算出自己买的文具要用多少钱。接着,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给你 50 元,请选购一套文具。”学生在这个情境之下,自然地去思考关于乘除法解决的问题。
(3)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说天天裁缝店接到订货单,要做 100 条红领巾,需要准备多少布料呢?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将这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找到数学模型,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4)运用模拟操作或角色扮演的策略入情入境解决问题。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相遇过程中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关系,通过直观的模拟操作,复杂的问题可以变得很容易理解。
(5)生活中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如《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很多教师创设购物的情境,借助元、角、分的模型和小数加减法对接,学生更容易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要对齐,这时也就是几元和几元相加减,几角和几角相加减。
生活中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熟悉的,至少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例如地铁换乘的问题,有换乘经验的学生则更容易理解相关问题,未经历过换乘,甚至从没做过地铁或公交车的学生则较难理解相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加强对问题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大量深入一线的调研,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从教学情境的相关理论、创设情境的目的和创设怎样的情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讲座中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设情境的意义和方法。另外本专题中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一线教师认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此专题的学习将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念产生更为理性的思考,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处理好算理和具体计算方法的关系
谈到精确计算首先要弄清有关算理和算法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学生只要把法则牢记于心,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显然这是一种简单而且错误的认识,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能够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会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一些教师认为,算理非常重要,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会说一整套的程序化的语言,以表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算理真的理解了吗?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1)什么是算理和算法?
到底什么是算理?什么是算法呢?这两个问题可能是许多老师经常思考,但却很少追根溯源,有的认识是浅显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计算中根据小数的意义,并利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保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才是算理。而运算法则是人们进行计算的一个基本程序或方法,它是具有操作性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构成的;具体的计算方法(主要指计算法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而法则又要满足运算定律。所以,算理为法则提供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
(2)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强调算理的重要性并不难被广大一线老师接受,然而从操作层面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却是一个棘手且极具技术含量的问题。新课程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重在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重在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重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学生明确了算理和具体的方法,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看到强调算理的重要性并不难被广大一线老师接受,然而从操作层面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却是一个棘手且极具技术含量的问题。北京小学于萍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时,让学生自主进行编题,其中一名学生编出了一道0.8+3.74=,这种类型将要揭示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小数加减法总结算法的重要时机。但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此时老师采取的方式是让每个学生自己试做,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道理。
小数加减法在小学“数与代数”的学习领域中占有什么位置?如何把握它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在这节课中又该如何呈现知识的本质,抓住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于萍老师的教学实践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了本节课知识的“魂”实施教学,她没有满足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逼近数学本质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即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像这样,将“讲理”与“明法”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目标。
第五篇:课堂教学模式
清水九年制学校“336”课堂教学模式
“336”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府谷县县深化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习、借鉴绥德辛店中学先进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加以总结、提炼而成的,目的是从尊重学生的地位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指导思想
以学为主,以导为辅,关注”学困生”。
二、改革目标
学生成为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人人想学、会学、学会,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模式简述
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课堂模式:“336”教学模式是指三性(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动(主动、互动、能动)加“六个学习环节”(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则)的课堂模式。
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四、课堂流程
(一)三个基本形式
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各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必须按照学生的性格、各科的基础、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AABBCC制,同时要给每组学生编号,依次为1、2、3、4、5、6号),面对面坐。选定一个能关爱“学困生”,顾全大局、公道、正派、集体荣誉感强的本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任该组组长,这个组长很重要,是组内的核心。不同的学科组长可以不同。必要时可采取双向选择制,组员选组长,组长选组员。其目的是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尤其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二是落实“10+30”。教师导学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少于30分钟。三是“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课前预习主要解决基础知识问题。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导预习方法,比如:阅读文本,复习旧知识,接通新旧知识的“焊接点”,准备学具,查阅资料,提出疑难,小疑难同伴互动解决,大疑难留到课堂解决。
(二)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1、课前预习:①预习检查。对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查。方法灵活多样(本组自行检查,组与组互相检查,老师检查等)。②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具体可测,一节能达到,而且要学生大声读,让每个学生都明确。③出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或“学习提纲”。这个提纲很关键,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它是学生自学交流的依据。必须重点突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能平铺直叙,面面具到。要求设计精准,要点分明,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具体可操作。教学生大声一条一条读,让学生明确。
2、依标(纲)自学: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不同,情趣、性格、爱好不同,因此,课堂个体自学时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留足独立的不受别人干扰的阅读时间,留足全神贯注的凝神思索的自我内化的时间。这一点主要是学生在自学前,教师把学习方法,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中途不再插话,以免打乱学生的思维。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出声读课本的哪几页,哪部分,反复读,直到读通、读懂,边读边思考,不会的问,这时候不讨论,教师在教室巡回,个别指导,解决疑问。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切忌不看文本一窝蜂就讨论。
3、互动交流:各组对照“提纲”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释疑。
4、小组展示:组长按内容的难、中、易,派不同的学生展示,其它学生订正。需要写的展示在黑板上,需要说的记在本子上或勾画在课本上,需要动手做的用准备好的学具做。有的内容分块预习,分块展示,有的内容全部预习,分块展示。这一步视内容、科目不同,可以让全班各组都一一展示“提纲”所列的内容,也可以共同预习,各组重点展示不同的内容。
5、讲解、订正、质疑、解答:李镇西说:“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由小组长派人讲解,组员随时补充完善,其它组订正,提出不同意见。对一些探索规律性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往往不可预料,所以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正是这种课可能出现的亮点,教师要充分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一步,一是让学生大胆讲解自已展示的成果,其它组员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必须站在自己组的黑板前,借助学具、例题、板书等,直观、具体、有理有据的讲,切忌学生站在座位上空对空讲解,其它学生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这时,教师画龙点睛,适时点拨,统一意见。
6、达标检测:教师和学生(最好是学生)用黑板或纸条出示该节课的练习题,测试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这一步可能因时间问题,检测不成可放到辅导课上完成)。最后回过头来,看这节课学了什么,目标达到了没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导”:
1、帮助组长组织好本组的学生。首先要关注学困生,不能让学困生游离组外。其次,合作交流时要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干。
2、巡回各组,撑握学生自学的时间、进度、遇到的困难,随时点拨、疏通、引导,帮助学生过坎坎。
3、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讲解,可能不完备,不透彻,层次不清楚,要点不明确。解题不规范。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间,只要有学生会,教师就不要急忙讲,让学生讲。确实不会时,再统一叫停,统一指导、讲解。教师的“导”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路标”、是“引桥”。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参加活动。要求人人过关,要始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2、课堂上过不了关的部分学困生,要通过“1+1”帮教结对进行“兵教兵”来解决,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解决,必须要求学生当日问题当日清并形成制度,要养成“今日事今日完成”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把竞争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培养学生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意识。
4、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无论学生回答与讲解正确与否,只要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展示,都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要把关心送给学生,把微笑和信任的眼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用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羸得学生的热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五、“336”模式下的导学案编写
“导学案”是“336”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编制科学实用的导学案,是顺利实施“336”教学模式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导学案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主体化、课时化、问题化、全员参与、学法指导、层次化、及时化七个原则。
1、主体化原则。学案必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切忌把学案编写成从教师传授知识出发的教案。
2.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设计的问题:
①能启发学生思维;②不易太多,太碎;③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全员参与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才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5、学法指导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6、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及时化原则。“导学案”编写印制必须及时,最晚应在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以保证学案导学各环节的逐一落实。
(二)编写导学案的具体要求
1、课题和课型。导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强,要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3、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研讨的问题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
4、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普遍的学习方法,在导学案中要精心进行设计。
5、达标检测。这也是“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达标检测,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是:
(1)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2)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每份导学案不一定全部包含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增减,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重要学习板块的设计上要多下气力,力求科学、有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活动,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因材施教。
六、实施“336”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案”编制习题化。在设计“导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这并不是指抛开课本,而是要合理使用教材,回归课本),认为这就是“导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结果就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用“教学目标”充当“学习目标”。把教参上或其它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应该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在课本及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3、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安排学生自学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 “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缺陷和漏洞,学生不会的照样还是不会。
4、学生的“满堂灌”代替了老师的“满堂灌”。有些学生在课前预习十分充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到位,他们在展示讲解的时候,展示讲解非常具体到位,但是,他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尽情发挥,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展示的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欢迎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缺乏有序的组织。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出现组内学生讨论无序、随口乱说,都急于先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混乱的场面,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要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同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并且要求组员有序的进行发言、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
6、为展示而展示。课堂展示只重形式,甚至进行与文本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无效拓展展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拓展展示时,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或指导,要加深展示的方法、技巧,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展示内容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可以劝说学生放弃那种只重形式的无效展示。
总之,“336”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借助导学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我校的“336”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彰显。
清水九年制学校 2012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