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数学组反思 汇总(20)

时间:2019-05-13 03:3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数学组反思 汇总(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数学组反思 汇总(20)》。

第一篇:2015数学组反思 汇总(20)

数学组反思20 孔源(745067826)2015/4/27 9:58:07

教学能手观摩听课体会

2015年4月20日——24日,济宁市第七批初中数学教学能手课堂评比活动在济宁运河实验中学举行,我有幸听了两天的课,观摩了十多位优秀教师的优秀课堂,从中我感悟很深,体会颇多。

在听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师们不一样的风采,如微山青华实验学校的胡老师,金乡羊山中学的李老师,济宁北湖中学的徐老师,兖州东方中学的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语言贯彻课堂始终,学生课堂的反应自然很活跃很积极,让人真切体会到了生命化课堂的魔幻魅力。

一、每堂课都注重创设情景巧妙导入新课

每位老师几乎都能高效巧妙导入,特别注重新课的引入,如金乡实验中学的王洪涛老师,用25年后自己王老汉的形象唱吸引学生和在场老师的注意,引出课题;还有微山夏镇一中的张磊老师,利用学生身边的校园孔子像,拉近与学生距离,紧接着用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引出课题;特别是鱼台实验中学的李凯老师,借电影《速度与激情》引入,以城市建设情景贯穿课堂,用“看我七十二变”驾驭课堂,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急切想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教师们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

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观察的发现,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之后,逐步对发现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的处理,能分组的讨论,学生动手去演示,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念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和结论,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学生才会明白,才会去应用。邹城七中的王丽平老师,就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这一点。

三、教师们注重课堂实效性

对于课堂实效性,济宁育才中学的丁芬老师给我印象很深刻,虽然这位老师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学生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但很有效果,知识的层次很到位,深度的挖掘很到位,题组练习很有梯度,我觉得这节课虽然有些沉闷但是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很多,知识的掌握很好。还有夏镇一中的张磊老师,他的三关(方法关、计算关、规范关)教学,从会入手,做对为基,达满为本,更是注重了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这次观摩听课我的收获很大,听课的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反思我的数学课,我们都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在我的课堂我真的做到了知识的铺垫了吗?真的恰到好处的放手学生了吗?每节课提出的问题的真的是有效的吗?等等,我想了很多,对比自己以前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态度,我需要改进的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信以后的我一定会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徐金艳(844752429)2015/4/27 13:29:21 济宁教学能手听课体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一次的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上周二 在济宁运河实验中学聆听了济宁市第七批教学能手课堂比赛,让我感受颇多,听了一天的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1)每一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每一位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3)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4)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6)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7)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今后我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王庄镇中孔峰(787754656)2015/4/28 15:55:20 我的一堂试卷讲评课

昨天的数学期中模拟测试中的压轴题是这样的:某园艺公司对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花圃进行改造,测得两直角边长为6m、8m.现在将其扩建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8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周长。该题的考察方向是检验学生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勾股定理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熟练运用状况。

学生的答题状况是:两个班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把三种情况一一罗列出来,最好的是做出了以10m为一腰的等腰三角形。究其原因:

一、题意不明,主要是“扩充部分是以8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一句话难倒了大部分同学。处理对策:读,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画,通过画图帮助自己尝试感知模拟题意中的等腰三角形;查,检查自己模拟出的情况是否符合题意。

二、考虑不周,等腰三角形的问题经常有两个甚至更多答案的情况。处理对策:提醒学生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要“三思而后行”;学会用圆规来解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

今天早上要讲评试卷,我想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等以后再出现此类试题,他们估计还是不会处理。于是我拿出十分钟讲评试卷的前二十一道题,剩下的三十分钟全部留给这道压轴题。先由学生提出题意中的“疑问”,然后采用“读”、“画”“查”“思”“规”等手段帮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十五分钟后学生终于把此题的三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可喜可贺!

剩下十五分钟留给此题的课堂延伸吧!我把该题中“扩充部分是以8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修改为“扩充部分是以6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周长”改为“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面积”看看学生的处理状况。具体题意是:某园艺公司对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花圃进行改造,测得两直角边长为6m、8m.现在将其扩建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6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面积。学生的处理方法得当、分类全面、快速准确。

离下课还有四五分钟,再把题意修改一下,看看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扩充部分是以6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修改为“扩充部分是三角形”。具体题意是:某园艺公司对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花圃进行改造,测得两直角边长为6m、8m.现在将其扩建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三角形。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周长。学生谈谈自己对此题的看法,孔令雪说:“老师,这道题应该包含前两道题的所有情况,共有六个结果。”“我不赞同孔令雪的看法,应该是五个结果。因为当扩充部分是以8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的三种情况和扩充部分是以6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三种情况中以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这时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是五个结果。”孔令雪回答完还没来得及坐下陈学文急切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认同陈学文的观点吗?”“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我想的这种情况对不对,”平时不大回答问题的孔莎莎怯怯的举手说,“我的这种情况扩建后也是等腰三角形,但我不会说”,“那你上台给大家画出这种情况吧。”批改试卷的时候就看到了孔莎莎卷面上的扩建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了,我心中有数示意其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当孔莎莎画出扩建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后,同学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可恨的下课铃声把同学们从这道数学压轴题的思绪中拽回实际生活中,“这道题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下课后,请大家把这道题所有的情况画图计算展示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张玉凤(155112552)2015/4/29 14:14:59 数学教师外出听课心得体会

----暨济宁数学教学能手比赛 2014年4月21日,济宁市数学教学能手比赛在济宁运河实验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参赛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数学的多样和精彩。

1、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同时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导入的设计既具实用性又具时效性。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将融入此处,用生活中的数学,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刚学过的知识,而且还为后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学环节精彩的设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尤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也容易流于形式。老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怎样分工合作,才能做得快”,让学生有意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再通过倾听一个小组的合理分工,对其它小组进行指导。不仅使活动开展有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为以后的合作活动提供范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教学方式的多元;数学教学以生活为源泉,更重视数学本质,注重挖掘蕴涵的数学思想;重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注重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启发引导,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围绕数学本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对此次学习感触颇深,认为短短的一天多的时间,收获多、收获的质量高、学习的感悟深,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反思我的工作,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力争为我校中学数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力量。王庄镇中学 张玉凤

孔源(745067826)2015/4/29 9:22:08

谈期中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可根据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①忆。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口述。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

②清。“清”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

③析。对每章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④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⑤评。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

袁会娟(312402279)2015/4/29 12:25:27

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相信“这条小鱼在乎”的文章我们都已熟知,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像“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班级,不会走的很远。作为教师,或许我们有很多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第二篇:数学组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教师分析总结

北海庙街小学

数学教研组

期中考试后,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了一次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的研讨活动,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挖掘学生错误背后潜藏着的学习行为、思维品质等问题,并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各位教师就本班学生的答题情况,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刻地分析,总体看,我们一到六年级存在的共性问题是: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

从卷面看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还是较好地达成了目标。尤其是计算,普遍正确率都在90%以上。很多班级达95%以上,说明学生对计算方法能很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

(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概念部分的答题情况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文字、图表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三)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解决问题的题不会分析。部分学生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发现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在新课引入时比较注重,其实,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是让学生简单面对理想状态的问题,不动脑筋的搬用公式、方法,还是将复杂情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我们引起思考的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平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组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分数中的对应量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点好每一个小数点开始。提倡学生将思考的依据写出来,该画图表示的要画图,该列出算式的要列在旁边,该有推理或验证过程的都要有过程展开。

总之,经过这次期中考试的总结与反思,教师们各有收获,期待通过数学组每一位老师的努力,实现落实“双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三篇:数学组教学反思整理

《垂直和平行》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所处的比较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表面看来,这个内容没有什么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建立平行与垂直的表象,且进行正确的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段时间,我在网络上观摩了关于这个内容的一节课。江苏省徐老师上的这节课,各个环节设计得非常详尽具体,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了归纳、演绎的方法,使得教学比较贴近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规律。我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下:

一、教学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新课标特别强调和重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他创设了生活中活动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激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适当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徐老师在“创设情境”环节的引入就体现了这一点,“两支铅笔掉在地上会形成什么图形?”引起学生思考,紧接着“研究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的环节也是与生活相结合,请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画出两条直线位置的多种可能,同时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类,在学生的多种分类方法基础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分类标准及适当的引导,最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自觉地统一意见。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具体直观。本课在“深化理解”环节结合了生活实例,通过请学生找出生活中平行和垂直的现象以及找出图中操场上的平行和垂直现象,进一步巩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相信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

二、自主探究,发挥主体作用。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学生要学好数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能真正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本节课的亮点主要在于教师给学生开辟了思考的空间,播下了探究的种子,从而能激发出学生渴求知识的内需动力,在攻破教学难点上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就地取材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两个图上的直线关系要归入相交呢?”从而能使学生产生解决疑惑和求证的需要,也能在动手画、动脑想的过程中理解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含义。教师还有选择性地将学生相对容易掌握的垂直概念交由学生自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间。最后教师的归纳也能使课堂在整体构架上做到有收有放。

三、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徐老师的教学设计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很注意细节的把握。例如,教师看似不经意的向学生提及黑板上竖着的线和讲台上横着的线的位置关系,实际是引导学生在辨析中领悟: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即使不相交也不叫平行,从而使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一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在这里,教师采用辨析、交流等方式,再次使学生关注到概念的内涵,从而使教学变得丰富、厚实。

相关的思索:

1、如何更有效地发掘资源,拓展练习方式和方法,使学习的效果得到更生动活泼的展示,也是打造精彩课堂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可在结束部分安排一个这样的练习:请学生利用一些平行或相交的线来设计一幅作品。它能把几何初步知识的抽象性与实用性、直观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丰满,把远离学生的几何知识变得贴近生活。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不仅能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对培养空间观念也是大有好处的。我们老师万勿看不起小学生,而应让他们尽情地开发、探索、联想、猜测,而我们自己却要全神贯注去捕捉他们的思维火花。则可发动学生设计。

2、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归纳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更高一级的数学思考。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相交、平行、垂直这些概念分别是什么意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对部分学生来说,不一定会有这样的主动思考。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作归纳,引导学生进行更高一级的数学思考。在最后的总结环节,少一点套话(你有什么收获?),多一份理性思考,不妨这样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相交、平行、垂直这些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能用图表示出来吗?”。

3、为了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创设情境时可以利用课件制造动画情节。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由比较学校两个花坛的大小问题情境,看到了平行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作了大胆改进。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接着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同学竟能发现两种猜想有矛盾之处,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细想想,这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在教学片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这一问题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学生就开始思索、实践、猜想,并积极探求猜想的依据。当学生初步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公式能运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了深入,这不仅使学生再次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同时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教育。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是等于两条邻边乘积还是等于底乘高?”“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时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课应该体现以下三点: 1.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本教学片段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与角色,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并没有“着急”,而是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教师一步一步的“逼”着学生想出了制作统计图的方法,学会了新知而这种“逼”没有强迫和命令,只有主动和愉悦,这种看似“懒惰”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到了知识。

2.数学课要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收益。《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性领域目标中指出:“对不懂或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要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积极与他人交流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在交流中获得收益。”因此,作为现代

化的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学习讨论交流中,使数学学习更富有价值,富有意义。本教学片断中当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时,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氛围,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倾听,从他人的解决问题方法中得到了启示,积极主动的获取了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同时也逐步学会了正确的评价他人,发展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数学课要与日常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教学片断从学生熟悉的统计竞选班长得票数的生活现实中开始,用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产生问题,并且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不仅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寓德于教。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本课通过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到了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教学是先从认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开始的。认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认识那是第一列的基础,也是学生经常发生混淆的地方。因此我在导入时设计了学生介绍第一排同学给我认识的环节。通过学生用方位词向我介绍同学,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加强了观察角度的认识。

2、本节课又通过让学生看军营情境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说出小强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确定小强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叙述准确了,又显得太罗嗦。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3、在教学中我应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在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谈论,学生找到了许多中简单表示第3列第2行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适时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了数对表示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简洁性。

4、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了“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思想。在导入部分我先从班级内的第一排学生开始,然后引导出了军训中的情

景图,从而引起了新知识的探讨过程。最后我设计了寻找班级的数对以及猜一猜的文字游戏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通过实际的教学,我认为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还存在着以下几点缺憾:

1、讲完课后总觉的有些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

2、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自由活动不够充分。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又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留下自己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时间。

一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没有终止,我不停地思考着我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考虑着我教学的得与失。我始终坚持着教数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已记住一些知识为目的。知识的探索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赖,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例1与“做一做”的内容,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改变了教科书的编排顺序,灵活地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创设情境。将例题后的“做一做”第(2)题的内容,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5角钱的一个拼音本,改为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5角钱的门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购门票。将5角钱的不同组合(不同的人民币面值)与活动联系一起,非常巧妙,也恰到好处。这样设计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触景生思,并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产生更多的数学联想,主动呼唤学生头脑中正在休眠的已有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接着体验新知——以例题1作为教学内容,先用1、2两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1、2、3三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并让学生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此设计是按照“从具体情景中引入(激趣)——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两位数)——在比较中提升知识(小结)”的顺序,由易到难,让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最后,反馈练习先是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前搭配衣服【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再由三位乒乓球运动员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最后运动员比赛后相互握手。这是将教科书例题后的“试一试”第(1)题“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的内容调到比赛之后。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合理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即:游戏乐园(购门票)——数字宫(用数字卡片

摆两位数)——游艺宫(搭配衣服、乒乓球比赛、相互握手)。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生发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购门票(付钱,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初步感知5角钱的几种不同组合方式。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切身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体验新知。把新的知识纳入“待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通过“摆一摆”——用1、2两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比一比”——看谁摆得好;“考一考”——用l、2、3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看谁摆得妙;“说一说”——总结排列两位数的规律方法。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这里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学生个性的表现,在诸多的不同想法与做法中评出最佳的排列方法。并借助挑战性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于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并用各自理解的方法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是强力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体验、感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反馈练习。通过“握一握——搭一搭——赛一赛”等反馈练习形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活动氛围中参与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解决数字排列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展示只出现一种方法时,我让学生的有序思考,虽然能够及时调整教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的数字排列方法,但只注重了教师自己的讲解,如果再放手让学生根据一种方法想到另外的方法,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会比教师讲解更好。

2、整节课中,教师讲解偏多,总是不放心,担心学生记不住,所以重复性语言较多,其实,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当学生说得好时教师没有必要再重复讲解。

3、解决握手问题时,虽然注重了先让学生猜一猜握手的次数,但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测的,就让学生实际握手验证,感觉缺少一个环节,这是我再上这节课时应该注意的。

4、虽然课堂上注重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缺少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有序,也就是要学会倾听,大家都争着说,既听不好,又显得乱,这是今后需要注意和改进的环节。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本节课运用“感知模型——建立模型——验证模型——应用模型”这一模式,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探索空间。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注重引导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了“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节奏有点快,个别学生思维跟不上。

《圆的面积公式》的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中的圆是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认知。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平行四边形求面积公式时的推导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亲身经历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刚开始,我与学生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圆的周长公式,为下面计算圆的面积公式做好了铺垫。先让学生各自述说自己对于圆的面积的一些认识,再提出一个难题:“你能想办法求出圆的面积么?”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一筹莫展。个别同学经过预习,对本课所采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表达了利用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想法。在这时,提出“以前有没有这样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学生回忆起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也是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三角形,再通过平移补到缺口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中得出了转化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到。然后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孩子们通过操作后,发现将圆等份后可以将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将圆等分的等份越多,那转化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可以根据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 算公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的向他们展示了转化过程以及利用极限的方法变成长方形后其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学生们大胆猜测,积极求证之下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了一些例题的练习和巩固,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如何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为了本节课的教学,自己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因此,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还做得较为可行,重点把握的比较准确。但是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还是存在着几点不足:

1、课堂语言评价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平时比较不怎么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导致课堂气氛没有很好的被调动起来。因此,希望能通过平时课堂教学的磨练逐步改善这个缺点。

2、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及实践操作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讲解推导过程中讲的不够透彻,学生理解还不过深入。如果当时在引导上能及时考虑到这一点,并给予更具技巧性的引导,或与能使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那么整个课堂讲显得更为饱满。

这学期的磨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思考还是很多的,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积累经验,取得更大的进步。

《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这一课很多老师都上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这节课上出点新意,又能体现出本校课题的精髓。是我设计这节课时苦苦思考的问题。最后在我们课题组教师的共同研究下,决定以学生汇报交流为主。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在新课之前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调查表调查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再适时地给于整理,归纳。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由于我们小课题组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和能力”,针对三年级学生预习能力较低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讨论后,给每一位学生印发了一份“年月日的预习提纲”。这样学生就很清楚自己的预习任务,而且比以前完成得好。

2、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提出,信息的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都需要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本课中,在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时,我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我没有用权威性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逐渐推进教学进程。比如:从学生介绍自己的调查表,继而观察年历片进行探究,再发表自己在观察、思考后的所得,再验证、反思,最后得出结论,我始终是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其中。师生在认知、沟通、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4、须努力方面: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整节课看起来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的活动不能给学生充分质疑和练习的时间,让人有点赶过场的感觉。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学习。利用远教资源,我精心制作了课件,运用编故事上了这节课。课堂上有许多教学技巧有待提高,现在将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让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以北京奥运会为主要线索,从奥运会馆的坐位估人数进行引入,以三只可爱的卡通形象参加奥运比赛的过程作为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发展数感中得到奥运精神的熏陶。

2、运用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直观学习

直观教学是低年级课堂的一大特点。我首先用课件出示“兔八哥”数方块这一活动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思考方法,从1-10,10-100,100-1000的形成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每张幻灯片都表现三只动物的参赛过程以及结果、颁奖情况,体现故事的童趣。

3、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课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物们的射击比赛,学生利用计数器计数,提供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空间、探索中感悟的平台。使学生乐意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到成功与喜悦。学生运用计数器动手操作去做一名记分员,成为了课堂的参与者,从而懂得了数的读法、写法和组成。

二、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

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后面显得有些紧。如果让我再教这一课,在前面的巩固练习节奏应该快些,以老师的评价代替学生的评价。这样后面的时间可以更充分的用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我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时,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中午吃饭、晚上睡觉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

学习新知。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上午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我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在教学中的说钟面、说整时、课后的游戏练习都是我有意设计的合作学习的环节。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讨论,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举例子加以说明,虽然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直观性,但在此基础上,也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话说清楚、说规范,以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我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注意往这方面来引导学生说话,或者说不够强调学生把话说清楚,数学语言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四,在教学设计应多联系生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计算题本来就比较枯燥,让学生仅仅凭借三组枯燥的计算题来掌握较容易混淆的商变化规律,难度可见一般。教师除了分散教学内容降低难度外,更应该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形象易懂,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五、一节课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三条规律学生能够有所感知,有所了解。但掌握得并不是非常好。似乎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一下子消化不了。做练习时容易将三条规律混淆使用,出现错误。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推导 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诵7的乘法口诀。就教材而言,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显得很枯燥,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与7有关的话题,让他们经历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引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教学

口诀教学课相对于一般新授课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我们把课堂定位于让学生会背,会编、会用口诀这一表层认识上的话,那么这样一种没有挑战性的学习就会让学生觉得乘法口诀没什么可学的,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揭示课题后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与7相关的事和物?”让学生举例说明,然后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就以一个星期有七天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这样通过一个与7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主动探究

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由于2---6的乘法口诀已经学过,学生已有编口诀的经验,学生已经明白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初步理解了乘法口诀的含义,也尝试过对于乘法口诀的编写。于是在这节课中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星期数与一共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规律自己独立编写口诀,寻找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7的乘法口诀相对较难记忆,我利用孩子喜欢的孙悟空形象来记忆口诀。如孙悟空在炼丹炉中呆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就了火眼金睛,在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其中两句口诀。帮助学生利用常用语和故事来记忆口诀,让学生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挖掘生活素材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所以我在练习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生活中与7有关的话题。例如:(1)每天上7节课,一周五天上几节课?(2)8只七星瓢虫的背上共有多少个黑点?

(3)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4)7只青蛙有多少条腿?

(5)欣赏《清明》这首七言诗,用口诀算出这首七言诗的字数。

通过这样一组生活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又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中,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地、有效的地。

《正负数》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今天上了《正负数》这节课,感受很多: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的亮点是: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借助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的得分情况知道正负数可以抵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教学中的不足:在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的制定规则,花的时间较多,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予指导或者说引导;其二,课堂上没有规范的板书。

教学困惑:数学老师如何向语文老师一样在课堂上有着精彩的评价,以及灵活调控课堂的气氛的能力!

我觉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认识物体》的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做的较好的是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方面。该环节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鸽子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其次是能利用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形状的实物中抽象出图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这个图形就是“长方体”,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图形转化成空间图形,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不足之处:

1、由于担心组织不好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没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分物体的过程,没有小组交流。

2、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语言过于单

一、呆板、枯燥,与小学生渴望被老师欣赏、渴望被老师关注、渴望被老师表扬的内心世界不贴近,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即时评价的手段也缺乏艺术,对学生缺少耐心和等待。

3、缺乏儿童语言,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年轻教师在今后备课的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即时评价,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即时评价语言进行不断的积累,并注意积累儿童语言,只有有了丰厚的积淀,才能更好的即兴生成,才能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与活力。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情境的使用产生了很多迷惑,不知怎样使用情境来抽象出比,什么是抽象比,怎样抽象出比,生活及生活中的数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也就是通过生活情境来认知比的存在及它存在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情境很多,并不是利用再利用的问题,问题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生活情境的运用明白,哦!生活中的这些倍数关系、量与量之间的相除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比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如在举例中学生会提到比赛场上分数之比,加

以比较也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两个量相除的关系,这也应该算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体现吧,运用生活中的比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比、应用比,学生的大量实例会感染其他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从而达到课题目标的实现。

教学比各部分的名称时,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举例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学比与除法、比与分数的关系时,能按要求完成关系表。在讨论关于“0”的问题时,还是比较有自己的看法的。

比值是否可以带单位名称?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在争辨中理解了比值一般不带单位名称。

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

是多样的。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二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这一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8、89页的教材。主要目标是: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通过涂色、做一做说一说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上课情况,我觉得闪亮与不足并存着。

首先,在课上,我设计了以参观小精灵的新家(客厅、厨房、房间),再到周边环境的数学故事贯穿教学过程,符合我所参与的小课题《利用数学故事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研究》,利用故事情景(课件)辅助教学,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感兴趣。

其次,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在发现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最后,不足之处为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些单一,课件的操作不够顺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练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还要学生也参与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

第四篇:2015数学组反思 汇总(13)

数学组反思第13期

袁会娟(312402279)2015/3/24 8:48:48 转变,从点滴小事做起

昨天上午11点,看到工作群中张书记催缴“最美励志少年的相关材料”,励志少年?这个词,这件事,好像曾经在脑海中出现过,辗转找到相关材料。恩,是的,之前开会说过这件事,只是自己的粗心、无心忽视了这项工作。今天再次看到,猛然觉得我们班的***足以算的符合要求了。于是中午匆匆吃了点儿饭就骑车子和她一块儿回了家,家访1:30结束后,完成了下面的汇报。至今还很庆幸去做了家访;一直也很愧疚,竟然还是自认为比较照顾的学生,对她的了解竟也这么肤浅。对自己留下的心意家长感恩戴德,千恩万谢。其实,那,哪是对她们的爱心,分明是给自己心灵的慰藉。是他们让我发现,爱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班主任工作,要做的还很多;我,还可以做得更好!附: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记最美励志少年*** ***,女,十五岁,曲阜市王庄镇中学***学生。一个安静的女孩,小名金凤,看起来与同龄的孩子并没什么不同,然而谁会想到这个文静、清秀的女孩却承受着与年龄不相仿的不幸。在金凤三岁时,妈妈的精神分裂症就犯了,那时起,爸爸妈妈就只能在医院和家之间奔波。家里给妈妈看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可妈妈的病情却日趋恶化,如今已不能自理。金凤幼小的心灵该承受了多少我们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

为了全家的生计,爸爸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陪伴小金凤成长的是70多岁的爷爷奶奶。似乎从那时起,小金凤就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没有父母温暖的怀抱供她撒娇,没有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她要比别的孩子更懂事、比别的孩子更乖巧。

因为家境的缘由,小金凤上学比别的同龄孩子晚一年,但从踏入学校的大门,金凤就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做一名医生,为妈妈治好病。也许当年,妈妈为她取“金凤”这个小名,也是希望女儿有朝一日“飞上枝头当凤凰”吧。懂事的小金凤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六年的小学生活连年被评为“四好少年”、“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获得 “小小书法家”、“小小演讲家”等称号。2014年9月,小金凤以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王庄镇中学,“我是一名中学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金凤感觉自己有更大的肩膀可以分担爷爷的重担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小金凤感觉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了。作为中学生的她,对自己要求愈加严格。学习上,除了出色的完成学校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当我偶尔觉得累了、烦了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书中的内容可以让我忘记一切烦恼,他们的故事还能给我力量„„”。虽然生活清贫,但金凤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组织的“漫步数学花园”、“聆听汉字,放飞梦想”、“英语风采大赛”、“理科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她都很积极参加,而且表现突出,为班级争得荣誉,多次获得“最佳个人表现奖”;2015年2月又被评为“优秀学生”。生活中,做饭、刷碗、洗衣、收拾房间,这些在同龄孩子看来理所当然是爸爸妈妈做的事情,在小金凤这里已经习以为常了。她不仅要自理,自立,周末还经常帮爷爷奶奶和妈妈洗衣服,清贫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去年,金凤的奶奶因为脑出血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家里的重担落在了爷爷一个人的身上,小金凤又承担起帮爷爷照顾奶奶的重担。前两天去金凤家家访,进门只见满地的煤泥,爷爷正用手把稀糊糊的煤泥团成核桃大小的球,“这是旁边工厂用剩的废料,这样做完晾干后到冬天烧火、做饭、取暖。”爷爷说话间竟也洋溢着些许的满足。奶奶则在一边椅子上坐着,“她生病落下的毛病,手没力,什么事儿也做不了。”金凤的妈妈则在另一个院子里,刚吃过饭,衣衫不整,见到我们来也没有任何的反应。金凤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桔子放到妈妈的手里,推脱间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是啊,美丽的童年正是依偎在妈妈身旁撒娇的年纪,我们的小金凤却过早地承担着生活带给的这一切考验。然而,她并不气馁,从未退缩。

每天放学回家,跟妈妈道一声平安,帮爷爷倒杯水,给奶奶讲讲学校里的故事,金凤知道,这也是可以让一家人感到些许快乐的事情。她时常自己鼓励自己“不要总停留在山脚,要弓腰前进,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到山顶上看看,一定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去看看„„”

奋斗的青春是美丽的。愿我们的小金凤幼小的心灵可以得到更多的呵护,单薄的身影可以沐浴更多的阳光,愿她的梦想,可以从这里起航!。

桂维民<826879946@163.com> 2015/3/24 8:57:44 学会读课本,中考80%分数任你拿。中考,80%的试题都是课本上的要点,重点,难点,或者知识的翻新和运用。关于看书,提出以下看法,回归课本应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联系性,应用性,特别要集中力量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明白前因后果,做到没有疑点。

徐金艳(844752429)2015/3/24 10:59:47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观看一些视频资料,结合自己的观点,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来讲授这节课。

1、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走进生活:以装修房子为主线,设计木板能否通过门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蚂蚁爬的最短距离,这些都是勾股定理应用的典型例题。

3、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思考题问题,并且将问题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将问题形象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用直观的图形表示,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鼓励了学生能够看到身边的数学,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4、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能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张玉凤(155112552)2015/3/24 11:12:59 最大的弱点:粗心

考试了解学生总是,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期中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孔源(745067826)2015/3/24 12:22:38 做“纤夫”还是“牧者”

——也谈“转型”

开学两周有余,大部分学生从开学初的“蠢蠢欲动”又回归到了常态。从学生眼里看不到对学习的真正热爱,有些学生对学习漠然抵触,对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不买账„„

教学中的诸多无奈让我们静心思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纤夫”的角色,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拖拉着教育的这条沉重的“大船”,辛苦之余,并没有得到所有学生的认可,甚至有些学生憎恶老师的一意孤行。而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变成了生命的“牧者”,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的本能需要,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而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可是,面对这批学生,我们是做拉动学生的“纤夫”还是生命的“牧者”?

王庄镇中孔峰(787754656)2015/3/24 14:55:53 四边形的思考

今天开始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引言中,利用四边形的拉动易变性制作出小区的伸缩门、可伸缩的菱形衣架服务我们的生活,为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有针对性的复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复习中随口问了一句:“稳定了好还是不稳定好?”“稳定好”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脱口而出。看来三角形的稳定性孩子们学的真是不错!学生的错误观点倒是不难解决,等学习了生活中利用四边形的拉动易变性的生活实例再拿出刚才的问题,学生顺理成章的就能全面的给予回答了。现在我们的学生最让人担心的是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仅仅停留在表象上?如何能让孩子们透过表象看本质呢?

第五篇:教学反思20

英语教学反思

常言说;三年反思成名师。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改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改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通过此次学习,我反思了自己在以往的设计中存在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不适应之处,具体有以下两点;

一 教学设计没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其原因是班级一少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听说读写哪个环节都不行,课堂上没法与之交流与沟通。为了赶进度与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只与其他大多数能听懂的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而忽略了那一少部分学生。改进措施;

1学生刚上初一时教师先弄清楚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如何,然后放慢教学进度给差生补补基础知识,为后来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创立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对他们学习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学习中注重学

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 对与学生记忆英语的方法指导不够到位。

以前指导学生根据读音也可以说根据音标记忆单词,认为随着句型接触的增多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记住对话,而且认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去记忆,无需千篇一律的指导训练。通过此次培训学习。觉得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以下改进;指导学生多开口说,多记多背,只要功夫到家了学习英语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英语琐碎的知识点较多,每天都有新知识增加,指导学生多记多背。初中以及以单词为主,然后才是句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个i,指导学生按如下方法记忆;

1指导学生根据发音脱口而出单词,多朗读,重复多次。督促他们将背会的东西隔三差五再巩固一遍。

2指导学生背诵小对话,背会后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出来,并及时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3让学生把记不住的单词写在纸上,随时随地看看,长期坚持定会有效果的。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更要有爱心和耐心,更主要的是管理学生的能力。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的知识,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挺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不断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更新观念,愿与新课程改革共成长。

下载2015数学组反思 汇总(20)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数学组反思 汇总(2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组工作反思及改进措施

    数学组工作反思及改进措施 1、除了轮流听课,组内互相听课特别少 这学期要加强互相听课,在自己没课,他人有课时要积极听课,取长补短,听课后组内加强评课、交流,提出缺点,怎样改进,还......

    数学组

    数学组“学习经验交流会”活动安排 活动内容:六年级数学学习经验交流会。 活动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激发......

    20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 篇一: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

    20蜘蛛开店教学反思

    20《蜘蛛开店》教学反思 和平中心小学杨仁敏 今天,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蜘蛛开店》,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讲了一个蜘蛛开店的曲折的......

    20。1平均数教学反思

    20.1.1平均数教学反思王丽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

    20、教案、说课、反思、

    20、《纸船和风筝》教案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并让学生学会交朋友。 教学重......

    20、《纸船和风筝》(修改、反思)

    20、纸船和风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包括8......

    20以内退位减法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陕西省宁陕县贾营小学 张先平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全单元公用12课时。本节课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