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3:2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

第一篇:促进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结课作业: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途径之一,提高其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幼儿园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提高数学活动目标的可行性、有效性、明确性,选择适宜和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数学教学活动准备充足;数学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过程中的行为管理使学习时间最大化;创造积极的数学教学情境;提高集体数学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敏感性;集体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和应答。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常采用全班或者分组的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集体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直接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启发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各种数量关系,帮助儿童归纳、整理其获得的一些零散的、片段的数学经验,使幼儿能建构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并促使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数学的集体活动形式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途径之一,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除了遵循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列性原则来提高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外,我试着提出几个提高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数学活动目标的可行性、有效性、明确性,选择适宜和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和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教育活动目标具有可行性、有效性、明确性对于集体教育活动的有效教学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活动目标应在现有的物质、人文条件下是可行的,是合理的;其次,教师要考虑教育活动目标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对于促

进幼儿发展是否有效,是否可以促进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水平迈进;再次,教育活动目标必须正确、具体,即教育活动的目标既要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又要在表述上具体、明确,要明确幼儿通过这个数学活动将达到的目标,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的程度。

在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教育内容选择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教师要以此为依据,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真实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关注幼儿原有经验与教学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的基础上,从而选择适宜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促进有效教学。

二、数学教学活动准备充足

充分的教学活动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准备包括学习经验的选择;幼儿经验的准备和教具、学具、环境创设等方面的物质准备。首先,教师要根据活动目标,为幼儿选择要获得的合适的数学学习经验,选择适宜的、丰富的教学形式;其次,教师要考虑幼儿即将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先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再次,选择其教育功能是和教育内容是相吻合的,并对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有意义的物质准备,教师要努力提供有意义的、多样的物质材料,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教具、学具的选择、运用要有助于幼儿对数概念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要注意跟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认知特点进行选择。

三、数学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过程中的行为管理使学习时间最大化

在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安排方面,为了使学习时间最大化,教师的导课和活动之间的过渡都要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力求自然、简洁、快速,活动的结束部分应尽量辅助教学内容。但是,是学习时间最大化并不代表可以“苛扣”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的时间,相反,要给儿童充足的动手操作数学材料和思考数学关系的时间,使幼儿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感受和发

现其中的数学关系,使幼儿在做中学,在充分的操作和摆弄中感受数概念、几何形体和其他数学概念。

另一方面,对于集体数学教学活动来说,由于人员比较多,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就成为了有效教学的保证。首先教师要有清晰的行为期望,并将这些行为期望清楚地传达给儿童;其次,良好的课堂行为并不是单独一节课上能够完善的,是长时间形成的,课堂行为管理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再次,教师要及时以正确的方式纠正儿童的错误行为,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创造积极的数学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很好手段。在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数概念发展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创设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带领幼儿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和学习数学知识;利用包含数学关系的游戏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利用生活中的有数学关系的日常活动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包含数学关系的故事情境等。

五、提高集体数学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敏感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接住幼儿抛出的球”是意大利瑞吉欧幼教人在谈到幼儿教师角色时喜欢用的一句隐性比喻,其喻意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对幼儿发出的互动信息作出及时的反应,运用自己的机智和策略使教育活动更有效、更深入地开展。集体数学教学活动因为其人数众多,要使所有幼儿在数学上都有所发展,教师的敏感性就更加重要。

在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保持清醒的意识,随时关察儿童的表现和反应;其次,幼儿在与环境、材料、人互动的过程中会提很多问题,行为上会有充满个性的举止,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巧妙地应答,抓住任何机会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再次,教师应巧妙地点拔,促进幼儿同伴间合作探究

数学问题,孩子能解决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当幼儿认知发生冲突需要帮助时,当数学活动无法继续开展幼儿束手无策时,教师都要适时介入,巧妙点拔,再次引发幼儿思考。

六、集体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和应答

有效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在活动目标的引领下,以教师的教学引导为主线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教学引导主要包括教师的有效提问和应答。

在教师的有效提问方面,首先,集体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在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必须围绕教学内容的关键,即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在这个活动中,要提哪些与这次数学教学活动内容和目标有关联的问题,提的问题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否有意义;其次,集体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要讲究语言的简洁、易懂、层次分明,最好一次问一个问题,即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问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幼儿是否能听明白;再次,集体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要适时地捕捉幼儿表现出来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求知点,找准提问的时机,并且运用竞赛式、角色式、悬念式等多种提问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最后,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幼儿在数学概念发展上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应答是指在集体数学教学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基于幼儿言行表现所作出的回应或反应行为。可以说师幼互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幼儿应答的质量,专业的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应该是认真、深思且具有教育性,而不是应付的。在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有效应答,首先,教师要有关注教学互动情境中幼儿言行表现的意识,随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幼儿的表现与惯常表现的异同、幼儿的个性特征和数学学习风格;其次,教师要结合本数学活动的目标,对教学互动情境中幼儿的表现和情境的价值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快速、准确地判断幼儿的表现说明幼儿的什么心理和数学发展需求,以及当前情景可以发展幼儿的哪一方面的数学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应答更适宜,更能促进幼儿的数学能力的发展;再次,教师的应答应该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在鼓励和肯定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思考过程。

有效教学的内涵是很丰富的,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使其有效教学也十分复杂,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知。今后,我还应深入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同时进一步深入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不断促进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学,以更好的通过有效地集体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数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马莉.幼儿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09)[3]付新景.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有效选择[J].时代教育,2010,(09)[4]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李忠英,李红.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应答三步曲[J].幼儿教育,2008,(11)[6]唐兆琴.浅谈如何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08)[7]杨佳丽.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现状与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10.

第二篇: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材料如何才能有效

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材料如何才能有效

【摘 要】有效教学是充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有效材料不仅能完成教师预设的教育内容,还可能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精确把握幼儿学习的实质,把学习材料看成是活的载体。对幼儿发现的新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火花,帮助幼儿观察、理解,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幼儿教学 集体 活动材料 教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95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4年3月――2016年3月,辽宁省教育厅引领,省教研部门推进,在全省范围开展“以园为本、四位一体、联动教研”《指南》实验。阜新市地处辽西片区,与锦州、朝阳、葫芦岛共同承担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专题。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学前部带领我市省、市级实验区成立了研究团队,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研究专题。两年时间内,课题组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师幼互动有效性、提问有效性、材料有效性等多个子课题开展研究,其中“幼儿园集体教学材料有效性研究”同时被立项为阜新市“十二五”市级科研课题,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带领研究团队在阜新市《指南》实验课题组带领下开展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已进入结题验收阶段。在集体教学中,五大领域材料的种类、结构、作用有哪些?怎样选择和使用材料才是有效的?面对幼儿与材料互动,教师如何识别和回应才是有效的?这些都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这里,以一个中班集体数学活动“铺地板”为案例,谈一谈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中材料有效性的特点。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表象性,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来完成。金斯伯格(Ginsburg)认为,将幼儿数学活动建立在具体实物和操作行动上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缺少具体实物和其他特殊经验,幼儿可能把数学活动看成无趣也无意义的活动。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是实现数学集体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提高集体数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指南》中强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是否适宜、有效,对集体数学活动是否有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材料是幼儿发展的媒介、支架,是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载体。那么,在集体数学活动中,什么样的材料是有效的呢?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有效材料“是指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活动进程,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是为实现活动目标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材料,具有生活性、目标性、结构性、开放性、严谨性、层次性、变通性和生成性八个特点。

[案例]

名称:铺地板(中班数学)

目标:探索用两个三角形摆出一个正方形,尝试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无缝拼摆多种地板图形,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过程:

第一环节:变魔术。幼儿人手一套硬纸板操作卡,包括直角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若干。(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等于正方形边长,长方形的短边等于正方形边长,长边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图形质地相同,颜色为同一颜色。)请幼儿取出两个三角形,探索如何将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这是本节活动的难点。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教师创设“熊宝宝铺地板”的游戏情境,请每名幼儿都运用操作卡,给“小熊”设计出不同形状的地板图纸。教师重点指导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提醒幼儿无缝拼接,引导同伴互助。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

第三环节:合作体验。提供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泡沫地垫若干(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纸板操作卡相同,图形尺寸大于操作卡,颜色为同一颜色),请幼儿来到“小熊”房间。地板还未竣工,还有一个大的正方形和一个大的长方形没有铺地板,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铺正方形和长方形地板,铺好之后两组交换场地,再重新铺一次地板。引导幼儿讨论交流铺地板的经验和乐趣,说出三种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延伸活动:

1.在纸板操作卡中加入另一种形态直角三角形(直角短边等于长方形短边,直角长边等于长方形长边)投入到活动区,让幼儿继续拼摆地板,进一步了解不同图形之间,尤其是不同变式三角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美工区投放、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图形成品、半成品供幼儿选择和制作,幼儿可根据需要,粘贴、制作各种平面、立体的美术作品,如汽车、机器人等。

(1)有效材料具有生活性和目标性。

幼儿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活动如果来源于生活,或者以生活情景为素材,对幼儿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意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中班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三种图形的结构特点,但对图形之间的转换还缺乏经验,如两个三角形怎样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怎样组合成一个长方形,尤其是三角形组合为正方形是活动难点。所以提供边长有相互关系的三种图形,便于幼儿掌握三种图形的相互转化关系。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

集体教学中的学习材料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学习材料过多,就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可能导致幼儿一筹莫展或者因为思路混乱而盲目操作,反而干扰了学习;如果学习材料过少,也就无法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要,可能降低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完成预设的活动的目标。在案例中,教师提供了两种图形操作卡,一种是纸质的,便于幼儿自主探究三种图形的结构特征,初步体验图形的转换关系;另一种是地垫泡沫,便于幼儿合作探究,进一步体验、验证图形的转换关系。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操作材料感兴趣,对材料的探究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对材料的认识不断深入,提升了关键经验,完成了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材料是有效的,集体教学是有效的。

(2)有效材料具有适度结构性和开放性。

幼儿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材料具有结构性和开放性才能够有效辅助教学。如果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就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如果材料过于开放,材料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就容易使操作流于形式,不易达成学习目标。在案例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数学材料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既让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获得图形经验和知识,又不限制幼儿的操作思路。每名幼儿都按自己的设计“铺地板”,他们都是积极的建构者,学习者,可以说“每名幼儿都在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这些材料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幼儿通过操作发现图形之间的的相互转化关系,使探究活动深刻且有目的性。

(3)有效材料具有严谨性和层次性。

数学材料物化着数学概念和属性,必须具有严谨性。用不同形状图形铺地板,形状是主要变量,排出颜色、质地等无关变量的干扰。所以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的纸板操作卡和泡沫地垫图形都是同色的,目的是防止颜色对幼儿选取图形产生干扰。如果幼儿积累了一定经验,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逐渐增加颜色、质地等干扰因素,提高拼图的难度,也可以增加另一种直角三角形(见案例延伸活动),在熟练掌握图形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图形间相互关系,尤其是不同变式三角形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强调数学材料的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提供数学材料时应尽量体现层次性,在难易程度、操作规则等方面多一些变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案例中,每人一份的三种图形操作卡,有的幼儿能顺利拼摆,有的幼儿在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的环节出现困难,需要教师或同伴帮助才能完成。在接下来的分组铺地板环节,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会选取适合自己的图形来铺地板,强弱合作,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4)有效材料具有变通性和生成性。

强调材料的变通性,主要是指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做到“一物多用”。在案例中所用的图形操作卡可以投放到数学区中,增加颜色、大小、质地等变量继续拼摆,也可以投放到美工区进行粘贴、制作活动,体现了“一物多用”。

有效教学是充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有效材料不仅能完成教师预设的教育内容,还可能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精确把握幼儿学习的实质,把学习材料看成是活的载体。对幼儿发现的新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火花,帮助幼儿观察、理解,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案例中,幼儿通过不同图形的排列组合,设计出独特的地板图形,通过观察、对比,幼儿发现了等分的数学现象,教师借机引导幼儿了解长方形可以怎样等分?正方形可以怎样等分?丰富了幼儿数学概念,推动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操作材料具有了以上特点只是集体教学有效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是保证集体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如何以材料为媒介与幼儿互动;教师如何识别和回应幼儿行为,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教师如何支持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主动建构,这些都有待于课题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8

更新时间:2012-6-5

【字体:小 大】

小学数学内容可划分为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块,那么如何充分地教好这三部分知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在计算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三个注重教学策略,这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它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计算题和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小学生只习惯于记住背熟概念,缺乏深刻地理解,因而产生了小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后果;一些小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稍作变化便不知对错。比如:“分数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类?”许多学生回答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实际上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不能算作一种分法。同时,小学生复习概念时,不善于将一个概念和其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因而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比如:小学生对于“扩大了”与“扩大到”、“中点”与“终点”等概念经常在作业或考试中混淆。加之小学生学习概念时,容易受负迁移的影响,缺乏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概念上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小学生由“5比3多2,3比5少 2”,错误地得出:“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10%。”的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景,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自我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辨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呢?

1、重视过程、大胆创新。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敢于创新,创设情景,想法设法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掌握来龙去脉。

例如: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列出:a÷b=a/b=(a×1)/b=a×1/b(b不能为0),即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

3、分析对比,加强分辨。一些概念只是一两字之差,但本质完全不同,学生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必须将它们加以比较与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例如:数位和位数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可以通过举例加以区别,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

4、联想举例、类比算理。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错。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加以对比,从而类比算理,提高正确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a-b-c=a-(b+c)这一简便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小明第一次借了小亮8元,第二次借了小亮2元,现在小明有13元钱。让学生想一想,小明还钱的方式有几种?结果怎样?也就是小明可以一次一次地还钱与一次性还钱,小明剩余的钱数不变,即: 13-8-2 =13-(8+2)。

5、应用变式、深化概念。教学中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进行适当的变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变式”题的设计。

例如:教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练习: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比圆柱体体积少2/3。

6、分析错例,提早预防。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错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区别二者异同。

7、辨证思维。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明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不能一成不变,使学生生搬硬套。

例如: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一般情况是先通分,然后相加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不必通分,采用分拆的方法进行解决。

8、题组训练,及时巩固。教学中,把容易出错的概念编成题组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下面各组概念的异同,这样不仅复习了概念,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及辨别。

(1)、整除和除尽;

(2)、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

(3)、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二、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1、注重一个“路”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以外,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类比思路。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就会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联想思路。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它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在作业中做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假设思路。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加以适当的调整,消除差异,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转化思路。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然后可以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直观思路。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助解,就是解题时,先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或适当的表格,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逆向思路。也称反向思路,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它条件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对应思路。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量寻率,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一般都看作是“1”,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定量思路。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还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代数思路。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多向思路。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展思路,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2、突出一个“变”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教学例题时,要善于 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习题训练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达到一法解多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

3、力争一个“巧”字,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解、多解,最后力争达到巧解,即寻求最佳的解题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大胆探索,突破思维常规,巧解应用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经常让学生解题后想一想,看看能不能简化解题步骤,进行巧解,久而久之,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愿望,使其敢想敢创,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

第四篇:谈幼儿园有效集体教学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和《纲要》精神一脉相承的,也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我们幼儿园教师共同的追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备课时确立好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语言,提出恰当的活动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玩中乐,才能使我们的幼儿园课堂教学更富实效。

一、关注幼儿实际发展,制定有效课堂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幼儿园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心中须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有详细的了解,能从众多的学习材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想让幼儿学到什么——教学目标定位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定位过高,幼儿不理解;定位过低,没有挑战性。在完成主要目标的同时能注意到对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吹泡泡”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目的是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或领悟到其中的科学知识。活动开始了,教师用故事《小熊吹泡泡》导入教学,然后让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泡泡都有哪些形状:“圆的、椭圆的、方形的、三角形的?所有的泡泡都是圆的„„”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按教师要求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接着,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自己来实践,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哪些形状,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做中学”理念,如果按照猜想、实验、记录、得出结论来评价整节课,无疑是很成功的。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在课程进行中有些幼儿已经知道了,即不论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节课对他们来说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因此,评价整节课,在遵循教材的要求方面,教师备教材是很成功的,但在幼儿活动组织方面,却考虑得不周全,对一部分幼儿的忽视导致他们对活动兴趣的减弱,整节课都会无所事事,甚至还会扰乱课堂纪律。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前首先直该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的内容,以真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鼓励幼儿进一步去思索“为什么所有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泡泡都是五颜六色的”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想象,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幼儿被动接受到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经验,从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重复学习到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发展。

二、灵活把握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有效互动(一)把握课堂兴趣契机,设置有效的教学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贯穿始终的,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才能调动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因此,什么时候将话题抛给幼儿是必须预设好的,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设问置疑便成为教师引导语言的突出特点。教师设置问题时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幼儿积极地进行探索,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龟兔攀岩赛》中,幼儿对齿轮的认识比较生疏,我就用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森林里要举行龟兔赛跑,他们都声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武器,一定要战胜对方,他们的神秘武器是什么呢?这时让幼儿来观察齿轮的形状,通过看一看、玩一玩后,依次提出:你发现他们的武器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两个紧挨着的大小齿轮,任意拨动一个另一个也跟着转动)?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谁先到达终点呢?为什么总是小齿轮上的动物最先到达终点呢?”等等问题,使幼儿通过操作逐步探究出两个大小齿轮上的周长不同。孩子们在教师富有趣味的语言引导下探索着,圆满完成本次活动。

另外,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既要体现幼儿的“学”又要发挥教师的“教”,要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使活动进程得以正常进行并逐步深入。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只简单地问幼儿“是不是”“对不对、想不想”,而是要多问幼儿“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你的发现是什么”等问题,促使每个幼儿积极思考和进一步探索。同时在对孩子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时,不要用语调、语气、甚至眼神左右孩子。如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绿色?对吗? 对不对?”教师这样的语调容易误导幼儿是非混淆,对与不对要让孩子们去验证,而不要从教师的语言中获得。(二)把握好教师的语言引导契机,善于积极等待

幼儿的思维想象多姿多彩,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身临其境”或探索或讨论,这时教师要“学会等待”,自始至终教师都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不要急于介入,更不能用语言督促或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而是要给幼儿留出探索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思考、操作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问题在前、引导在后”的活动原则。只有当幼儿的兴趣即将消失或答案游离主题目标时,教师才需要立即给予语言引导,如降低问题难度,变疑问为选择,鼓励或激发幼儿继续尝试、发现。如果教师过早地介入幼儿的活动,进行语言暗示,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的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例如在讲述小班绘本《谁来了》故事时,我让幼儿猜测:“今天小熊过生日,会有哪些朋友来呢?会给他送些什么礼物呢?”这时孩子们纷纷议论,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兴趣盎然;当他们大多以自己的生日经验为结论,将偏离活动主题时,我及时追问:“仔细瞧,看看故事中有谁,他们带的礼物跟你们想的一样吗”?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引到幼儿进入主题目标。(三)把握好教师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教育评价是全面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检验幼儿学习效果,激励幼儿学习兴趣,进一步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集体教学中孩子对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出人意料的,因此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凭自己预设的目标单一肯定或否定;不能老套,对每个孩子的回答进行重复或对不正确的回答置之不理;评价语言应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而且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在提倡赏识、鼓励的同时,不应该放弃否定。因为赏识并不意味着无论幼儿表现如何,教师都一味地给予表扬,如在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常常会随口说“好、真棒!”;对模棱两可的回答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进行恰当的点评是十分可取的,面对不同想法、不同问题,教师应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见解、准确的答案。赞赏也应把握“度”,对于幼儿出现的错误,一定引导幼儿改过来。

三、找准幼儿课堂兴奋点,适时提出有效活动要求

一个教育活动后幼儿到底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发展,是否给幼儿留下了成功的满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以激发幼儿兴趣为前提,向幼儿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不能因为害怕固化孩子的思维,妨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而不敢提出明确细化的要求。须知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发挥孩子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一位教师在观摩教学中设计了“为小动物穿花衣”的制作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个幼儿都很投入,以至于在活动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想集中幼儿注意以进行最后的点评环节,但很多幼儿都意犹未尽,不愿回到老师身边„„其实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点,即如何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下一个环节。当教师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普遍的做法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都要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环节,而不管幼儿是否愿意进入到下一个活动。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幼儿不愿意停止操作呢?很显然,这是因为幼儿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上面的活动而言,请幼儿为小动物穿新衣,幼儿看到有的小动物还没有衣服穿,就急于给它们穿上新衣服,所以到活动结束时他们仍不愿停止手中的“工作”,这正体现了幼儿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意识。教师完全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要求,让他们继续操作,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中。

幼儿园高效课堂就是遵循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那么,教师只要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就会成为幼儿园高效课堂的优秀实践者、建构者。

第五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本次远程网上培训的心得体会

2014.12.20

本次远程培训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还是收获颇多的,现将学习所得与本人日常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勇于质疑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引导、科学释疑,能够较为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勇于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0年我参加全国思想品德学科优质课大赛时,上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我受教材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的启发,设计了一个名为“特别行政区知识知多少”的课堂知识小竞赛:先由学生当堂准备香港、澳门的相关问题,然后一组提问,一组回答,这一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掘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同学提到澳门地名的由来;有的谈及香港的海产品出口,还有的提到了澳门香港的小吃„„学生当堂思考、当堂提问、并在当堂解答,确实非常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为激发学生当堂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在日常教学时,学生也可能会因情境设置而生成一些让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正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后师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解疑释疑。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这几个问题:第一,问题情境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力求创新;第二,情境中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达到引领学生思考,催发新问题的目的;第三,教师不能一味的单纯提问,也不能仅仅是为教而问,不要把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这样就失去了问题情境设置的原有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参与课堂学习。

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努力做到“六个让学生去做”:特征让学生去观察、思想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意义让学生去概括、结论让学生去验证、难点让学生去突破。

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很多探究交流型的课堂活动,我一般都会在提前设计容易把握的、易体会教材重难点内容的小题目。再给学生几分钟仔细阅读、思考或者讨论,再和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初三年级《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有副图片:小青一家苹果丰收,一家四口围座谈感受。核心题目是:小青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原因。图片上四位主人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都说了各自的观点。要从他们的话中分析致富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这样一个映射课文重点的探究活动,学生当然得花费不少时间思考、质疑、释疑了。如果我们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思,学生还有机会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吗?

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分设四个小问题:爷爷、爸爸、小青和妈妈的话分别说明了他们致富的哪些原因呢?再给出核心问题:分析小青一家致富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分组讨论(大约3分钟)后,每组派代表说明。分组讨论时全班乱糟糟的,学生七嘴八舌,局势过于热烈,有点快要失控。但我还是感受到一股被激发出来的热情,在这个特定的自由时空中涌动。3分钟后,各组结案陈词,有的组说这是改革开放的功劳,也有组说这是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组说这是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学生思考的结果正在慢慢逼进最佳答案,可贵的是有一组同学还问了一个问题:小青一家致富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一样的吗?这正好是我要重点强调的东西。可见: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收获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要有成效得多。

三、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

1、网络资源和地域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充实我们的课堂创造了条件。教师更应该提升专业素养,逐步锻炼自己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地域资源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在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之前,就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了很多关于参赛地厦门的资料,比如说:厦门在汶川地震后援建四川彭州的相关资料;参赛主场――厦门双十中学的图片有相关介绍;郑成功在厦门屯兵的相关史实„„甚至我还利用厦门的鼓浪屿等名胜古迹与安徽的资料,制作了宣传片《安徽剪影与厦门映像》。如果没有网络,这庞大的赛前准备工作一定会因为缺乏资料而搁浅,而地域资源应用于全国大赛的设想也会落空。

2、校本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对校本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为我们的问题式教学增色添彩。比如:在全国第六届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中,来自浙江的选手选用了厦门双十中学的校讯以及历届知名校长的图片来谈民族精神的传承。一个外地教师用本地本学校的资源上课,自然引起更多的师生共鸣,催发新问题。再如:滁州凤阳的一位老师在上《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就把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亲身经历引入课堂,并拍摄了多年后自己难忘师恩再次拜访老师的视频资料,引发了课堂的情感高潮。

在安徽省第六届思想品德学科优质课比赛中,来自芜湖本地的一位教师以本班一位学生四则日记为蓝本,来讲《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还请了这个学生拍摄了四个视频资料,把一节课的所有内容镶嵌在了这四则故事中。这是一个把学生资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

四、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发学生问题的产生。如在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现场朗诵了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诵完掌声雷动,抓住这一个突破口,我提问:“大家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家一致回答:爱国!“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有同学忽然提问:雷锋是爱国的人吗?我回答,当然!此时我心里在琢磨这个孩子的思维为何会如此跳跃?这时学生不约而同的唱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我校的校园大合唱比赛的参赛曲目,同学们天天在练唱。)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我抓住这一突发情境问:“这首歌说明爱国的雷锋做了什么?”“忠于革命忠于党啊,”“这是不是在当代中国我们爱国的表现呢?”师生合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催发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也高涨起来。所以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引入朗诵、演讲、歌唱的元素(最好是现场做),效果实在太棒了。

俏皮话也可为平淡的课堂增色,教师的幽默特质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好处。如:《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有句名言: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学生不明白“备”的意思,课堂一下子陷入了沉寂,我说:“这里的备不是责备的备,更加不是刘备的备”学生哄笑,“备是面面俱到的意思”......还有一次,我们在列举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时,同学们说了老子、孙子、庄子、孔子等,我连了一句,这就是“老庄孙子”,(与老装孙子谐音)同学们先一愣,然后哄堂大笑。“老庄孙子”也让学生记住了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风趣是我们教师的一种人格魅力,它象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来热爱你,热爱思想品德这门学科。

这就是本人的几点教学策略、方法和具体做法。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感觉到还是存在差距的,本人将继续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随着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开始,聆听过教育专家的授课,读过有效教学的书本理论,再参与到教师同仁的经验交流、问题探究,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能只知道埋头干活,有时还要抬头看路,看看我们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看看我们课堂教学的新方向。以下是本人长期在教学一线中的一些体会与做法,或者说是今后在有效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1.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思品教学中,特别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多是一种话题式教学,尤其需要老师切实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地联系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完善与提高。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教材中列举的几个实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新时期的学生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选取几例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共性的问题,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和参与度,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老师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实际想法、提供自己的实际经验等环节中,分享彼此的成长体验。他们所说的都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大家听来也清新自然,完全不必矫揉造作。通过课堂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领悟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个人成长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健康、愉快地成长,作好适应并参与未来生活的心理准备,无疑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2.立足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老师在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组织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当然,我们在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有标准和前提的,那就是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老师以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合理地处理教材,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让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具有个性化和实用性。适时的设计拓展性的课外知识,使每个环节更富有吸引力,增强生动性与趣味性,给枯燥的教学环节赋予生机与活力,更能切中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标准。

3.选择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形式。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与重要策略,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成学生见的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学习任务的确定,学习小组的划分,评价机制的明确,研究讨论的职责及学习成果的提炼等;可以采取小组知识竞赛形式,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践行法律和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交流讨论的体验式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教学形式,老师都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快乐。4..注重学习过程,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选择与达成过程必须统一,.教学思路的方向性与操作过程的方向性要统一,否则,就会影响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课堂的有效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的选择,而且还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向性及其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的问题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又具有发散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方向性,要在学习的探究中指向教学目标。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要足够充分。老师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设问,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思考、讨论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

以上是我在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老师,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走,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探索,继续努力。

下载促进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三要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三要素 幼儿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但我们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一般还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手段,然后在其中再插入一些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因此,保......

    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内容提要: 为了揭示适合中班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及相应的有效策略,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落实《幼儿园教......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5篇)

    国培计划(2012)云南省小学数学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研修项目培训作业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毕汉丽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元马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祖......

    初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合集5篇)

    初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论文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姓名: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摘要: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激发......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文摘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 简介:摘要: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往往需要语言作为中介,语言在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