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标志着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强求统一到注重差异”的重大变革。
如何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宜小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大效能地实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多元的教育目标,是当前我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课题试图通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8
更新时间:2012-6-5
热
【字体:小 大】
小学数学内容可划分为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块,那么如何充分地教好这三部分知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在计算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三个注重教学策略,这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它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计算题和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小学生只习惯于记住背熟概念,缺乏深刻地理解,因而产生了小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后果;一些小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稍作变化便不知对错。比如:“分数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类?”许多学生回答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实际上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不能算作一种分法。同时,小学生复习概念时,不善于将一个概念和其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因而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比如:小学生对于“扩大了”与“扩大到”、“中点”与“终点”等概念经常在作业或考试中混淆。加之小学生学习概念时,容易受负迁移的影响,缺乏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概念上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小学生由“5比3多2,3比5少 2”,错误地得出:“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10%。”的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景,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自我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辨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呢?
1、重视过程、大胆创新。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敢于创新,创设情景,想法设法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掌握来龙去脉。
例如: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列出:a÷b=a/b=(a×1)/b=a×1/b(b不能为0),即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
3、分析对比,加强分辨。一些概念只是一两字之差,但本质完全不同,学生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必须将它们加以比较与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例如:数位和位数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可以通过举例加以区别,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
4、联想举例、类比算理。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错。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加以对比,从而类比算理,提高正确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a-b-c=a-(b+c)这一简便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小明第一次借了小亮8元,第二次借了小亮2元,现在小明有13元钱。让学生想一想,小明还钱的方式有几种?结果怎样?也就是小明可以一次一次地还钱与一次性还钱,小明剩余的钱数不变,即: 13-8-2 =13-(8+2)。
5、应用变式、深化概念。教学中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进行适当的变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变式”题的设计。
例如:教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练习: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比圆柱体体积少2/3。
6、分析错例,提早预防。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错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区别二者异同。
7、辨证思维。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明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不能一成不变,使学生生搬硬套。
例如: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一般情况是先通分,然后相加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不必通分,采用分拆的方法进行解决。
8、题组训练,及时巩固。教学中,把容易出错的概念编成题组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下面各组概念的异同,这样不仅复习了概念,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及辨别。
(1)、整除和除尽;
(2)、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
(3)、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二、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1、注重一个“路”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以外,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类比思路。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就会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联想思路。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它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在作业中做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假设思路。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加以适当的调整,消除差异,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转化思路。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然后可以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直观思路。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助解,就是解题时,先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或适当的表格,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逆向思路。也称反向思路,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它条件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对应思路。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量寻率,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一般都看作是“1”,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定量思路。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还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代数思路。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多向思路。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展思路,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2、突出一个“变”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教学例题时,要善于 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习题训练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达到一法解多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
3、力争一个“巧”字,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解、多解,最后力争达到巧解,即寻求最佳的解题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大胆探索,突破思维常规,巧解应用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经常让学生解题后想一想,看看能不能简化解题步骤,进行巧解,久而久之,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愿望,使其敢想敢创,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活动方式
(一)活动方式
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成员每人每期上一节课题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每期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四、研究条件和人员特点
1、研究能力和实践基础
本课题组主持人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对开展研究十分有利。
2、人员特点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一线的数学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五、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六、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六点”上,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向学校申请一定的活动经费,在使用上:一保研究组成员的外出学习与培训;二保研究资料的购置。
八、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底)
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总课题,作为学校主攻课题。
2、理论学习
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
3、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4、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二)实施阶段(2013年3月)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3年3月至2013月7底)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
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
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4、成果展示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
第四篇: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研究
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研究的内容,欢迎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改变课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将问题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摸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理清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1.合理简化
数学课堂难免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进行简化的策略,一方面可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多余信息,化繁为简,减少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可化大为小,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总和,使问题内部各成分的关系更清晰。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将环节简化成流程图,去除无用的信息和非本质的语言描述,简化题目的本质,使得解决策略一目了然,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一般分为三组:一是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二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了结构性问题组。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尝试使用有效的策略。由于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够完善,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与指导,要进行多种分析策略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生活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使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动探究可分为:1.理解你的问题;2.选择一个计划;3.尝试你的计划;4.检查你的答案;5.反思你做了什么。
当然,这五个主动探究的步骤并不是一个个地直线式进行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r灵活地运用。
事实证明,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所以可适当地突出或削弱某一个步骤,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上例题时,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设问:你喜欢解决哪一个问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暴露思维过程,锤炼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总是在曲折中求思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展现思维过程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需要,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
四、引导反思评价,优化解决策略
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还要注意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学习、反思、总结,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及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使之得到不断加强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互相交流的过程。对于好的要多鼓励表扬,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教师对不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提出批评和明确改正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五、演绎拓展变化,强化应用意识
就要解决问题而言: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任务;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演绎拓展变化是一个巩固提高、迁移发散、进一步升华理性的过程。这是把上一个过程中经过反思、归纳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模仿性练习巩固;二是变化性练习巩固;三是综合性练习巩固。问题情境变化了,具体思路也变化了,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去分析用什么方法思考、用什么策略可帮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策略、提高自身能力。演绎拓展的过程既是低层次解决问题的结束,又是更高一层次解决问题的开始。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许多类型,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典型的事例,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快乐地学习数学。唯有如此,课堂教学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精选)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鸦滩中心学校语文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学业优异的“高才生”,最关键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
(1)、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追动刑和创造性„ „”,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对有效语文课堂进行研究。此外,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为广大教学进行语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的需要。
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具体分析附后)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1)有的整堂课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思考。(2)有的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知道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3)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分工上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看似热闹,实质空洞。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愤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过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职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鉴于以上几种现状,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3、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2)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3)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
(5)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的策略研究
(6)小学语文课堂辅助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步骤
1、课题申报:2008年4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08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进行课题中期研究,预计2009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09年9月—12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影像制品、相关资料、案例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六、基本保障
1、组织保障
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何结华
副组长:檀长红 徐小红 帅 菁
成员:郝结莲 郝玉珍 陈杏芳 李 燕郝国珍
课题工作组分工:
姓 名职 称具 体 任 务备 注
何结华小学一级教师负责对该课题的确立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既是该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科学现象或改革方案的发现者、阐释者,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学校教导主任、县教学能手
檀长红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辅助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省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
徐小红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市骨干教师
帅 菁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县教学能手、学校综合教研组组长
郝结莲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县优秀教师、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一线教师
郝玉珍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中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一线教师
郝国珍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一线教师
陈杏芳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一线教师
李 燕小学一级教师进行相关年级的实证研究一线教师
2、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2)建立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3)建立教师反思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规范教学反思行为。(4)专家指导制度。
3、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包括课题研究),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