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五篇]

时间:2019-05-13 03:0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呢?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本人就从其“内涵”与“培养途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对“数感”的认识。

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

“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走进一个戏院,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戏院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

2、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

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标准》中作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结合这些内容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会写这篇文章,源于我两年前教过的一个叫黄宗元的小男孩。这是一个非常可爱乖巧的孩子,家长也非常重视他的学习,并为此在他身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上了一学期实在跟不上就又倒回到学前班读了一年。第二年再次上一年级时分到了我班上。这孩子对数学没有一点感觉,直到上二年级时对10以内加减法他都一定要掰手指头,在学了乘法口诀后要他计算4×5时他一定要一一得一一直背到四五二十,再计算5×7时又要从一一得一背到五七三十五才能算出得数来,接下来计算20÷5时他还是得从一一得一开始背到四五二十。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学习很刻苦学得也很吃力,效果却不能成正比。孩子很辛苦老师很着急家长更是着急。这一家人的努力着实让我心疼。看着这一家人着急的样子我决心尽我最大努力来帮帮他们。经过一学期的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我终于从根本上找到了原因,这个孩子数感极差几乎为零。要帮助他的学习还得从培养他的数感入手。于是我就以我个人任教多年来对低段数学总结出来的关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对他做个性化的施教,以下就是我个人对黄宗元个案教学后的一些反思及我平时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数感是对数与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也就是我们常常用会说的直觉思维,是一种未给经过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由于自由联想或思维活动在有关某个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形成新联系的表现。是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难题时,花了很多时间不得其解,但是突然之间做出来了;遇到一个问题,有的人能迅速做出很好的判断、猜测„„所有这些事实都是人的直觉思维在创造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例子.也就我们口头上常常说的感觉.那么平时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数感能力的培养的.一、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

1、复述题意,引导说明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一道目出示出来,很多教师采用的往往是先请学生读一下题目,然后就进入解题环节,有些反应慢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弄明白是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对题目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引发对题目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不能突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不能将学生的思路理清。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题目一出来我会先叫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说关于这题你看懂了什么,你找到了哪些已知条件,题目中问了我们一个什么问题,若这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或不够全面我会再叫个学生好的学生再来复述题意后

再回过头来问刚刚没回答全面的学生“这下你懂了吗?能再复述一遍吗?”。我个人认为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变换的平移时其中有一题分别画出⊿向下平移4格、向左平移7格后得到的图形。在解答这题时很多学生的理解是将⊿在向下平移4格后的基础上再向上平移7格后的图形,画得是一个图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讲解时我是先让齐读题目,然后点同学问了三个问题:从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同时你想提醒同学以后做这种题目时应注意什么。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已经在我们的课堂粘尝试。人教版教材也同时提供给学生很多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交流也给了每个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的机会。他们在交流时相互提醒,互相纠正错误,长此以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其中有一题是∠和∠是不是一样大,学生不一,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说后面这个角更大,这时我适时提出那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然后把讨论结果给全班同学做汇报。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得出结果是,两个角一样大,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心得

通过总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虽然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但如果你能多给他们说的机会,并加以适当,他们会越说越好。例如,在学习《找规律》后总结时,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一些趣的现象,你有些什么感想与收获呢?”学生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说完后,我又问,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归纳一下,完整地说一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意识。

二、整体观察,把握联系,打破常规,抓住本质

从整体上对研究对象做全面、系统的观察,是进行数感培养的重在前提。数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跳跃性、猜测性、模糊性等非逻辑思维的特征。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又不能为常规解法所困,要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做出“别出心裁”的解法。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举手踊跃,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情况就越少。这倒也不足为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渐渐一复杂起来了,在回答问题上,生怕自己说错了招来别人的嘲笑。这样下来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种越不说,越怕说;越怕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极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垢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习惯。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动物王国时的小兔要盖新房子了,小动物们很热心,纷纷赶来帮它盖房子,希望把它的房子盖得既坚固又漂亮。(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干得多起劲呀!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泥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三、引导试探,进行验证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后作出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评议表达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如:在了解到黄宗元的学习情况后我发现他读一些最本的题目或是算式都很吃力费劲,为此我利用早读时间叫学生读1号本,一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旧知,二是为了让学生多读,读出感觉,读出数感,特别是低段学生数学就要多读。而且叫他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指到来读,要大声读。

在多年的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感觉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是一件繁的工程。但我想只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数感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去完成,那么的数感一定更敏感,反映更快。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习。提高听说能力,学生的数感才能不断提高。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0米、50米、200米、400米等距离;到超市购物、称称、掂掂各种蔬菜、糖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0千克、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个苹果、1只鸡、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发掘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其次、培养课堂中的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5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500毫升;有的说1.5升;有的说1500毫升;有的说12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说明同样表示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还要在发展比较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语文书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校阶梯教室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在估算时大多数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小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数学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本文从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数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现情境 数感

数感是人对数值的实际内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直接感受,它常常表现为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对空间结构有一种灵敏和强烈的直觉,并能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反应。数感其实并不神秘,它是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学素养。《标准》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培养数感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生每一天都接触到数,问题在于真正去感受数的意义不多。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数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要让小学生形成数感的意识,关键在于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学习情境中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数的意义,感受数的存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进而加深对数的认识,从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教学《认识更大的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这一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1.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

(1)师:你们看一看、说一说我们班级上课的学生有多少人?(48人)再估计一下,整个年段7个班,大约会有多少人?(300多人)

师:你知道全校有多少名同学吗?(看录像)这是全校参加县体操录像比赛的场面,大约是3400人。(板书:48 300 3400)

(2)师:想象一下,这3400人只站了操场的少半部分,如果操场上都站满了人,可以站多少人?学校的操场是10000平方米,如果每人站1平方米,正好可以站10000人。

2.感受更大的数。

师:今年的国庆大阅兵大家都还记得吧,场面可壮观了,有7000名少先队员,放飞了70000只气球,700000只和平鸽,那谁知道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有多少人呢?(20万)想象一下,20万人大约是20个操场都站满了,感受一下,是不是人数越来越多?

3.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数量很大,可以说大数无处不在,你认为哪些事物的数量会超过一万?(如:城市人口、车辆、街道两旁的树。)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二、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数字符号是现代社会人们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交流。如会说出父母的电话号码,家里的门牌号,自己的班级号、学号,自己穿的鞋码是多大的,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等等,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

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数感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对此,教学时应关键把握两个方面。

首先,让学生能为问题的解决,探寻多样化的算法。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这样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师:大家看图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题(图略):箱子里有9盒饮料,箱子外面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汇报(同时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一:数数法。1,2,3,4,…,12,13,一共13盒。

方法二: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13盒。

方法三: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方法四:10盒加4盒等于14盒,箱里9盒比10盒少1盒,从14盒里去掉1盒,所以有13盒。

师:如果要算有多少盒饮料,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4)

师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然后学生自己尝试。

这样的环节设计,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让学生学会探索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要让学生学会探索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重要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主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总之,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马云鹏,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刘秋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辽宁教育杂志社,2014.4.

第四篇: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即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到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觉得: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四、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15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第五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组 王雅琦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的途径很多,主要是在体验生活、课堂活动以及实际应用中去培养。它能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数感;情境感知;探究体验;估算领悟;游戏发展;运用升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可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种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好地感知数的存在。

比如,在体育课上,参加跑步训练,感受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居住地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家长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你家每月的收入是多少等等。到超市去购物,让孩子自己拿钱、找零,并称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克、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对有关“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培养的,重要的是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在猜测估算中领悟。

猜测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推测想象的思维方式,而估计是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猜测和估计都对于领悟数感有很好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没有估算的地方创设估算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感。

例如,二年级上册在估算28+43时,有的学生会这样估算:20+40=60,8+3=11,60+11=71,28+43大约是70。再如,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壶28元,电水壶43元,杯子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学生实际是先口算出准确数,再根据准确数判断出估算的结果,也就是“算着估”。学生为什么没有用估算呢?如果将问题情境修改一下,此时暖壶上的价签个位数字看不清,学生不能直接笔算,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估算“40+58”或“40+60”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教材只有提供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

四、在游戏活动中发展。

低年级学生应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发展数学。“数感”的培养就是对数的概念的敏感性培养,单纯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而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以数学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快乐而又富有成效的。如猜数游戏、你拨我写游戏、数数接力游戏等,学生在轻松愉快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学习时间时,为了加强对数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知道每天从起床开始的时间,一直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每个时间段都做些什么?你步行上学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在实际运用中升华。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例如,星期天带全班29名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问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根据生活经验剩余的5人还需要再租一条船,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对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好比是一块人的数学素养的奠基石,需要我们精心地去打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究和完善。

下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黄海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黄海英 《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一、 我国现行数学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各有哪些? 分析我国的数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可以发现,我国数学教育既有很大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在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

    随笔四《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随笔四: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综合实践 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的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内容摘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通过体验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能表示生活中的数,以建立数感。通过学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认识与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认识与实践 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313000) 马建新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要求初中生“经历运用数 学符号和......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作为我国数学新课程中一个重要概念,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且注视数感的培养.但总的来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数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