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2:1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内容摘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通过体验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能表示生活中的数,以建立数感。通过学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数感;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把现实中的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强化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感

培养

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碰到过几次这样的学生作业:“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米”、“小明的爸爸今年18岁”·····如此荒诞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冷静地反思这一问题,其实原因还是出在我们教师身上: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 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数感

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用固定的方法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与问题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建立有利用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21人过河,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计算21÷5=4„„1,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4和余下的1是什么意思,4表示4条船,1表示如果4条船上都坐满5人,还剩1个人也需要1条船,因此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而对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人等。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也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丰富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同一教学情境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则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人的数学气质,前者学生总是自发的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教学情境去认知数学知识,进而成为教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多安排些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对培养低年级的数感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与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又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副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联系起来,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对形成数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量出一块砖的长度,在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在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走步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得、怎样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的量,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对于这样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对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失误,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具体目标,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数感。

第二篇: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便是思考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适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对他们好奇的表现要给予肯定,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

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接着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能成为一名好孩子、好学生。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便是思考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适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对他们好奇的表现要给予肯定,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

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一、我国现行数学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各有哪些?

分析我国的数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可以发现,我国数学教育既有很大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在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双基”一直受到重视,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三大能力”的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时代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20世纪90年代初又增加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000年又明确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大能力”、个性品质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具体的界定,形成了“双基”、能力和个性品质并重的数学教育目的观。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课堂教学等.我们国家训练出了一批又一批国际数学奥赛的佼佼者.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有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优点。我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

我国数学教育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从数学教育内部看,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没有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常常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存在脱离数学本源的现象,学生训练得太多太苦,时间、精力投入太大,教学效益不理想。具体地,以下问题是主要的。

(1)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

(2)缺乏问题意识,解答“结构良好”的问题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力;

(3)重结果轻过程,结论记忆多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少,“掐头去尾烧中段”,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

(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导致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

(5)“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强调细枝末节多关注基本概念、核心数学思想少,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

在具体教学中还表现为: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和理论,不关心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不求广博的知识面,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管摹仿教师的示范,不讲创造,不求甚解;以解题为中心,搞题海战术,讲究大运动量训练,或注重呆读死记,用死背程式来代替生动的数学创造性;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超负荷等等.二、如何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知识的特征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经验性、演绎性或对象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开展探究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有些数学知识具有超验性、合情性或程序性,对于这些知识,只能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有效地选择学习方式,要综合考虑知识的特征、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和社会的特征。

1、超验性的知识、合情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适于开展接受学习

数学中有一些知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结晶,但是,这些知识超出了学生目前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而言,这些知识也是不可证明的,不便探究,或者可探究的成分较少,需要先接受下来,再慢慢理解,理解也只能达到一个相对的水平。数学中还有一些程序性的知识,也要先接受下来,然后再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学到手。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数学知识的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接受学习的大量存在。在这个阶段,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不能解释目前的困惑,所需的知识又尚未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只能把有关的知识先接受下来,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在新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后,再回过头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于这些知识,虽然是采用接受学习方式来掌握,但由于我国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变式教学,设置适当的铺垫等,因而

建立了“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之间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正因如此,这种接受学习大部分都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然而,如果教学策略不当,也容易导致机械的接受学习,这是应当避免的

2、经验性的知识、演绎性的知识和对象性的知识,适于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数学角度来说,只有经过证明的结论才是可以接受的,经过证明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因而应该针对经验性的知识、演绎性的知识和对象性的知识开展探究学习。然而,上述超验性的知识、合情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不宜探究,即便是适于探究的知识,由于时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或是教学进度的需要,也没有必要都进行探究。如果所有事都从头做的话,那么别的什么也干不成。当我们提倡探究学习的时候,也应该看到探究学习的局限性。

事实上,影响学习方式选择的因素很多,除了知识的特征外,还包括学生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情感情绪)、教师的特征(教学风格、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人格品质)和社会的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因此,在运用学习方式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视具体情况而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运用。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减少两极分化的产生?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扬长补短”,开发孩子的潜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我们应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没理由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课程、追求完全同步的发展,更没有理由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一个智力测试标准上掂量,做统一比较。

注重优势智力的发展并不等于忽视或放弃其他智力的发展。在发挥特长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必须认识到,发挥孩子的特长仅仅完成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应当是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发展他们并不擅长的那些方面。并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及其价值。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并在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各自的潜能优势的同时教会学生慢慢懂得理解、懂得尊重,懂得全面地去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2、个别辅导,引领前进方向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教师以为新理念一来,原来好的传统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不用再象过去一样重视知识与技能了,追求的是一种热闹的课堂氛围,眼中只留下了那些敢于发表意见的优等生,失去了我们传统的“补差”意识。虽然学生自身素质差异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教师如果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原有的“培优补差”意识,也会加剧两极分化。要减少两极分化就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困生由于某些原因,要他们把一堂课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不能重点加以个别辅导,势必造成他们的知识衔接上的不牢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课改不排斥补差,课堂中,我们应多有目的地巡视、发现学困生的思维障碍与偏差,对他们进行及时地指导与点拨;也需要必要的课后辅导。只是这样的辅导不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机械地重复操练。

新课改下的辅导,应该是教师充满关爱的引导,是教师帮助学生重立自信的过程。新课改下的辅导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课改强调“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辅导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结对合作,可以是优秀生与学困生间的结对帮扶。优秀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之间,感染着学困生,引领着学困生前进的方向。

3、立足课堂,去除浮华——铲除两极分化滋生的土壤

新课程中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如果探究学习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了教学的旁观者。这样,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如果对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掌握不好,或不能正确使用,就可能会造成两极分化扩大。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会让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牢牢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把“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学透用好,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凭理性打造真实,让课改远离“浮燥”,从而缓减两极分化。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家庭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家庭教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认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那么启蒙老师理所当然是小学的第一位老师。这些理解是有些片面的。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品行和心理成长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关系。

古人云:双亲尤胜百师,家庭教育环境具有独特的优势。

家庭学习辅导是个别性的学习辅导,主要内容是帮助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辅导的重点是启迪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在辅导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家长参与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无意识学习还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数学学习上也是如此。再者,小学生好奇心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也能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敏感性。而要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课堂,就要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因为家长才跟孩子联系最为密切,跟孩子呆的时间更多。

离开数字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涉及到数学,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那么接受数学教育的机会也无处不在。如果放弃生活这么一个最重要的阵地,本身就有点舍本逐末之嫌。

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育学生随时准备学习,衡量“学会”的标准也只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引导家长参与才能切实落实这些学习理念。

因此,从小孩的学习特点、数学的学科特征以及教育的内涵看,家长参与都是必要的。

二、家长参与的可行性

小学数学都是日常生活最必需的常识,是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现代年轻一代家长都不需要特别准备就能把握的内容。现代家庭小孩数量都不多,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条件充分关注小孩。现代孩子的珍贵、社会竞争的激励使得家长迫切希望更好地教育好孩子。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家长参与是完全可行的。

三、怎么引导家长参与

经常跟家长交流,可以就一个比较长的阶段的教学安排召开家长会,或以发给家长信的方式向家长解释或示范利用生活情境的具体方法。

1.引导家长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启发孩子的数学学习

比如,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启发孩子观察自然,积极思考。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家长可以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孩子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会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样的探讨,孩子对“可

能性”这一含义就会有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引导家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

比如,对刚开始学加减法的孩子,鼓励孩子帮家长分东西。在购物过程中,就更好让孩子学数学用数学了。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刚学小数的时候总感觉困难,在数的进位问题上也疑惑多多。而其实如果我们充分调动了家长的参与,这些困难就很容易迎刃而解。超市里的东西标价是小数多于整数的,如果我们让家长平时就带领孩子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孩子就会感觉跟在超市购物一样轻松而愉快。3.引导家长在生活中检验并巩固孩子的数学学习

比如夏天分西瓜,可以很好地检验孩子的分数学习。每年一次的分蛋糕,就可以成为最有趣的分数演算和分数设计。一些奥林匹克数学题像最少切几刀之类的问题都可以让家长启发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分东西时一试再试直到弄懂弄透。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也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这样,家长和孩子受益的就不仅仅是数学学习了。

4.引导家长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

对于还不能熟练计算复杂数字的孩子,家长在购物时可以一次少买些东西。随着孩子计算量的增加,而让孩子单独购物,并跟邻家小店或小摊商量好,由孩子计算实际应付的金额和应找回的零钱。在孩子偷懒或畏难不算时,故意少找孩子零钱。在孩子计算正确并成功购物后给与奖励,形成正面强化。让孩子真正感觉生活中需要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有实际的用途,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四、结语

课堂上学过的数学还得回到生活中去检验。而生活这个最大最丰富的课堂,就是学生和老师、孩子和家长取之不尽的财富。只要我们有心,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参与,就一定能取得数学教育成功的硕果。

浅谈家庭中的幼儿数学教育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表明:为保留幼儿的余兴,强化经验,数学活动的内容可延伸到游戏活动、区域活动或家庭之中。《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在家庭中注重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家庭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儿童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他们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认识周围世界和基本结构和秩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好机会,家长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不断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引导孩子发现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各种日用

品的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和孩子散步时观察树有高有矮、有粗有细。去动物园玩时,引导孩子发现不同动物的数量是多少,什么动物多,什么动物少。闲暇时和孩子玩扑克牌或股子,可使孩子们比较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买东西时,可让孩子独立购物,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另外,家长们还可利用吃饭、睡觉、节假日等机会对孩子进行数、时间、年月日等的相关数学知识的教育。在家长的指导下,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可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老师对家庭数学教育活动的指导

首先,可以召开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们的育儿能力,请个别家长谈谈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在家庭中可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及内容等。其次,老师应根据最近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孩子的掌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最近学了什么知识,在家里如何引导孩子对该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在小班幼儿学习了排序以后,家长可在家中提供一些日用品让孩子摆一摆。再如:大班幼儿学习了数的组成后,家长可利用吃饭的时间,引导孩子看看桌上一共有几只碗,其中饭碗有几只,菜碗有几只,大碗有几只,小碗有几只等。再次,鼓励家长让孩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能使幼儿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可让孩子统计一下共来了多少人,男客人有几个,女客人有几

个,大人有几个,小孩有几个等。

总之,幼儿的数学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老师或家长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地提高孩子对数的应用意识,发展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能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

浅谈一年级新生的数学家庭教育

一年级新生的每一张灿烂可爱的笑脸都承载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和美好憧憬。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干巴巴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孩子乐意学数学,感觉到数学的多彩,激起探索的欲望,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家长也能领略数学新教材的风采,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加油站。下面我就谈一谈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数学家庭教育。

一、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作业的按时完成。一年级没有什么书面作业,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说一说,算一算的口头作业比较多,要注意提醒孩子认真完成好。我们家长最好每天抽些时间叫孩子说一说,看孩子的实践操作。参与到他们的数学游戏和活动中,帮助孩子查找资料信息,做好课前准备,以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一条就是作业的格式训练,自我检查和及时改错的习惯培养。

二、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的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每一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帮助孩子,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对于口算心算能力弱的孩子,家长可以多让孩子借助小棒等学具摆一摆,说一说计算思路,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三、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引导他们借助物体来分辨数学关系。通过有目的的训

练游戏促进孩子的数感,认识空间,理解想像力等方面的发展。只要我们愿意抽出时间来多一些亲子时间,就肯定会和孩子共同体味数学带来的愉悦感。

四、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和能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说“你那样能够做得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语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摘要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它反映学生对“数”感知和领悟的敏锐度、精确度,数感水平是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感是一种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黄海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黄海英 《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五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组 王雅琦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的途径很多,主要是在体验生活、课堂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0米、50米、200米......

    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12

    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余庆县敖溪小学喻兰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说解题过程、说学新课后的收获、说解......

    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邓雪娟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核心概念,数感就是其中的第一个,这不是新增的概念,这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就已经提出的核心概念。这次学习了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