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资格教育学总结

时间:2019-05-13 03: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教师资格教育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教师资格教育学总结》。

第一篇:山东教师资格教育学总结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种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2)由于历史和传统不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存在于20世纪中其以前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3)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1902年第一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论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许多国家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啬,也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4)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是均等的,教育方法也只是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标志。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一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大约也在四千年前,古代埃及的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牲,印度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天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建资产阶级文化的文化复兴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教育家的推动,终身教育思想逐渐为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7.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革命使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必教育。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之中。

(2)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等。

(4)教育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8.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1)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反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其思想集中在《论语》中。(2)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内容是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师严而道尊等。

(3)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芳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总是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9.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1)培根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他的贡献:①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②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③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④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

(4)裴斯泰洛齐瑞士平民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格笃德》。

(5)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其代表作《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行动,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0.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1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爱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相关内容的选择。

(2)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1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13.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4.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规范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政党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15.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1)学校文化的特性: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2)学校文化的功能: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②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3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16.学校文化是怎样开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良好的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1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④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①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尽管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也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8.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19.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教育学上,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身心在特定方向的发展,亦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20.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有那些?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养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同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的典型言论是: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化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其典型言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认为发展就是长乘以宽。

2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牮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3.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它们的关系如何?

(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索坏蛋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24.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5.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观点。

一是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中国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代表人物中国荀子,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26.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1)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思想: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的人;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③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④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⑤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教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8、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9.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30.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②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②加大教育督导力度;③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④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体制;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31.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32.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是促进个体社会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主要通过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第一,搞好教学工作。第二,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第三关心学生的健康。

33.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4.教师的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5.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教师劳动目的、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进行教育教学。

(2)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注意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3)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表现在,学生的发展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

36.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道德素养对普通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的要求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综合起来看,对中学教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做到: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必须做到: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做到:加强修炼;言行一致。37.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那些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这是因为:第一,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第二,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意识增强;第四,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2)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身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而且要自学地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和管理的技巧与艺术。

38.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39.教师应具有哪些个性素养?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便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0.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有: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有: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反思;加强实践锻炼。

41.试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①学生是人,包括着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第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②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2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4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习接受并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并在传承中实现自我。第二,学生装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有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的活动。

4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44.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那些权利?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1)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的特殊保护。

45.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文件确定的?

《儿童权利公约》《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46.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2)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3)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4)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7.学生的义务有哪些?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8.试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1)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2)儿童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热心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3)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9.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中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50.什么是课程?

简述其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更狭义的理解,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广义的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51.课程的类型有哪些?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3.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那些?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常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2)课程计划的制定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54.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55.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意义和要求

(1)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意义和要求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上海市的依据。要求学校领导要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具体应做到:第一,开足开齐课程;第二,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第三,认真监督和及时评价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

(2)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和要求

课程计划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要求教师做到: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56.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规定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57.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

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58.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严格执行课程标准。(3以课程标准人微言轻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4)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59.什么是教材?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60.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1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2)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全球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③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61.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理解和大体掌握。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当给予重视。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等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第五,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材料。第六,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教养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62.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63.广义和课程资源与狭义的课程资源有何区别?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因而这类要素也叫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64.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途径和方法)?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活动。第三,开发实施条件。第四,研究学生情况。第五,鉴别校外资源。第六建立资源数据库。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课内外的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也都是课程资源。

65.什么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

66.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一是可传播性,二是可操作性,三是和谐性,四是相对优越性。第二,交流秘合作。经常交流有关课程计划方面的情况,并能达成如何实施的共识,对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负有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职责。第四,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令,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67.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课程评价的内涵: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子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68.课程评价的一基本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CSW评价模式。

69.目标评价模式“评价原理”、“课程原理”的步骤有哪些?

(1)评价原理的步骤: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2)课程原理的步骤: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70.CIPP评价模式的步骤。

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

71.CSW评价模式的步骤

第一,需要评定。第二方案计划。第三,形成性评价。第四,总结性评价。

72.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我国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它是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90年代深化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实验和实施。2003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并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2005年秋季启动初中、小学新课程。

73.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7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1)基本任务: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基本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总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5.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调和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成功。

76.我国中学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

《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初中课程设置:①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②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高中课程设置:①符合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②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77.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括哪几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

78.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其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79.教学与教育、智育的联系和区别

(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80.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81.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82.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古代 我国教育家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儒家思孟派在《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2)近代①夸美纽斯先运用感觉,然后运用记忆,再后运用理解,最后运用判断。②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谋略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说”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五段教学法。③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也叫五步教学法。

83.教学过程的本质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教程看作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为: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但这两种活动却有着不同的性质。一方面,在教师教的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另一方面在学生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客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表现在:①间接性与简捷性;②交往性与实践性;③教育性与发展性;④引导性与指导性。

8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诸要素心脏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开发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我们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心脏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脏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8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是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5)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

86.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87.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直观性原则①含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②基本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①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3)巩固性原则①含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②要求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第三,在扩充改级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①含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②要求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①含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②要求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等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①含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②要求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8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8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9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第一注意启发诱导。第二,认真组织教学内容。第三讲究语言艺术。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第一,要做好提问准备。第二,要善于启发诱导。第三,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求:第一,讨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及其他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

(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要求: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第三,讲究演示的方法。(6)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7)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要求:第一,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第二,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第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要求:第一,做好实验的准备。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第三,做好实验小结。

(9)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要求:第一,做好实习的准备。第二,做好实习指导。第三,做好实习总结。

9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9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优点: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2缺点:一,难以因材施教。二,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缺乏灵活性。

93.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它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9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各环节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课处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1备课的基本要求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

(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要求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第二,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适度;第三,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要及时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的要求①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②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③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④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96.什么是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2)种类①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单元教学开始时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②根据评价对象,要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与评价。③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97.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的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方法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

98.什么是德育?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为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

99.德育的构成

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

(1)道德教育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它强调人的良心与良知、义务感与责任感、自愿与自觉。

(2)政治教育主要关于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它与一个国家现实的政治及其发展趋向直接相关。

(3)思想教育是指对事物的态度和思想观点的教育,以个体的价值认知为核心,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制教育主要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教育。

100.德育的特点

(1)社会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101.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102.中学德育的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告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03.中学德育的内容

是教育者依据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选择的、用以形成青少年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1)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2)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04.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05.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则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106.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0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②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

(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08.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10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110.导向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基本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111.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113.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含义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2)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114.因材施教原则含义

(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等到最好的发展。

(2)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15.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建设等等。其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基本途径。

116.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哪些?

(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主要有:

①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语言说服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要求: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

②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主要形式有: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

③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常规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实践锻炼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④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

⑤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求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

⑥奖励与惩罚法 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励的形式有赞许、表扬、奖赏。惩罚的形式有否定、批评、处罚。要求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117.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1)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2)地位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3)作用 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118.什么是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19.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有:(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20.什么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21.中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1)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2)班主任的职责:①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德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③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④关心学生课外生活。⑤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⑥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⑦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励工作。⑧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12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是这个集体的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23.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24.班主任应该如何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管理计划是指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目标及相应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谋划。

(1)班级管理计划的内容:①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②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③具体工作的安排。

(2)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①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②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③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包括活动的目的、名称、内容、主题、形式、方法、时间、地点及需要的器材等。④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⑤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125.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组织实施就是围绕班级管理计划的目标,建立组织系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高效运行的活动。组织实施是保证班级管理计划有效落实的一种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1)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126.什么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一般步骤:(1)动员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

127.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128.如何贯彻班级管理原则?

(1)科学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①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②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民主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要求: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③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

(3)自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要求: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②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机构;③选拔和培养自我管理的骨干。④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规章制度。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4)整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整体优化效应。要求:①树立全局观念。②协调各种因素,保证学生的成长。③分工协作,统一指挥。

129.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2)平等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130.班级管理的内容。

即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建设班集体并通过班集体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31.班集体的特征。

班集体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建的并具有积极作用的集体。其主要特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32.班集体的作用。

(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3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班级积极分子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因而,班主任必须细心选出积极分子,精心培养积极分子,使他们成为在教育学生和安排学生集体富有内容的生活和活动时的可靠支柱。

(3)形成良好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又无形的约束力,影响着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4)加强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班级例行行问题进行的程序化管理。班级管理中大量的工作是常规管理,因而班级常规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5)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非正式学生群体是学生以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是班级中客观存在的组织,班主任应该对之进行引导,加强教育。

(6)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134.优等生。(1)特点:优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滋长自满情绪;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2)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主要有: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135.中等生。(1)特点:共同占: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

(2)中等生的教育。首先,班主任要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36.后进生。(1)特点: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做到: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37.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1)学习指导:①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2)生活指导:①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②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③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④指导学生遵纪守法;④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38.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1)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2)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3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139.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与组织?(1)主要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2)主题班会的组织:包括: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3)组织应注意的问题: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14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1)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41.班主任应如何协调与科任教师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1)协调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任课教师是影响学生最深刻、最广泛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应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与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教育中的作用,共同把班级工作做好。班主任要协同科任教师形成统一的教育要求;协调科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沟通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各级领导对班主任工作起着宏观上的指导、调节、控制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因此,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学校教导工作计划,努力与全校行动协调一致;依靠学校各级领导,搞好班级工作;协助学校领导制定并贯彻执行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

142.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1)搞好家访;(2)开好家长会;(3)搞好通讯联系。

143、家访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家访的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地开展,避免“告状式”的走访;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科任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144.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1、什么试教育科学研究,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所谓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研究意义主要有(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1)、根据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2)根据研究的功能,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划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3)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划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1)研究范围的广泛性(2)研究主体的多元性(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4)研究方式的人文性(5)研究论证的复杂性(6)研究成果的可验型和可传播性

3、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各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不能先有结论,再找资料加以印证。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各系统、各要素的关系。(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研究者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实践开展研究,通过实践检验理论,通过实践发展理论。(四)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从研究的目标、内容到方法,都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4、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三个大的环节。

5、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收集研究文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检索工具查找法,即利用目录卡片、目录索引、文摘、计算机等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二是参考文献查找法,即根据作者文章和书后听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

6、什么是研究假设?基本类型有哪些?

研究假设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7、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研究假设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理论依据,或者以一定的事实、经验为前提,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和猜想;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判断;第三: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第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8、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哪些?

不同的研究方案在结构上有所区别,但一般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等

9、怎样设计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内容的性质,确定研究的类型(2)选择研究对象。为了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典型意义。(3)分析研究变量。在设计研究方案时,研究者必须依据研究目的,详细列出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分析其中的关系状态,确定和选择研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研究的实施蓝图和工作计划,要对研究的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10、搜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而是根据研究方案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要按照研究设计规定的内容、项目、时间、地点和记录方式等,全面、客观和规范地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

11、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研究成果常用的表现形式。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2)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整个研究的全面总结,其基本框架包括题目、千言、方法、结论、讨论等部分。(3)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指对教育领域的某个问题,通过某种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和思考而写成的以论述为主的文章,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规范性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第二篇:2013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

 2013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

2012年12月24日

一、网上报名时间:12月24日—2013年1月11日(每天9:00-22:00,1月11日15:00截止)。

特别提示:不建议多人使用同一台计算机报名,如多人使用一台计算机请先关闭浏览器后再重新登陆报名,否则后报名者信息将覆盖前一名报名人的信息而导致前者网报不成功。

二、现场确认交费要求:

(一)申请认定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

1.现场确认交费时间:2013年1月15日—1月22日,上午9:00至11:30,下午1:00至4:00

2.现场确认交费地点: 北京教育学院本部(西城区德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3.现场确认要求:

(1)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A4纸)、本人签字的报名信息表,按要求在指定地点交费(30元/科),交回报名信息表。

(2)如委托代理,提交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A4纸)、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A4纸)、申请人签字的报名表。不接待集体代办现场确认交费手续。

4.特别提示:

(1)户口和人事档案均不在北京的人员无法在北京市申请教师资格,请这部分人员慎重考虑参加北京市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

(2)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无法申请教师资格。

(3)无报名信息表、无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等无法进行现场确认。现场不再提供打印报名信息表服务,请提前准备好。

(4)未在规定时间进行现场确认交费者,此次网上报名无效。

(5)请于2013年3月11日下午1:00以后通过本网站下载打印准考证。咨询电话:82089117

(二)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考试

1.现场确认交费时间:2013年1月17日—1月19日,上午9:00至11:30,下午1:00至4:00。

2.现场确认交费地点: 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海淀区阜外北三街5号院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院内),其它事项请打咨询电话:68429750-205陈老师

三、考试时间:2013年3月24日(周日)

温馨提示:由于报考人数较多,请大家尽可能错开时间,不要集中在高峰期(如第一天)前来交费,以免等候时间过长。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报名

2013年北京市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考试报名

第三篇:2013教师资格教育学真题

2013教师资格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 《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5.下列哪个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A.鸟里

B.梅伊曼

C.瓦斯凯

D.克伯屈

6.“美育”一词最早是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8.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1.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2.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13.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14.“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15.1980年,我国颁布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________的基本途径。

17.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________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18.教育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________的多元化等。

19.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 功能。

20.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

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1.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被称为广义的________。

22.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是指________和充分认识学生。

2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________的影响。

2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5.________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6.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________,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27.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________和社会模仿模式等。

28.陶冶主要包括________、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29.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

30.学生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校外教育中主要起________作用。

3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________。

3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________地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33.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________的创造。

34.活动课程是从________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35.形式教育和________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

三、简答题(本大篡共有5道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学校美育的任务。

37.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38.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9.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40.简述学校班集体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中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42.有个初三的学生,英语考试得了97分,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却对家长说:“你儿子考了97分,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另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好,这次考了一个95分,自己也不高兴,因为有个平时成绩比他好的同学这次考了92分,老师批评这个同学时说:“莱某都考了95分,你为什么不能考好?”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制造了大量的自卑者。

请用教学中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等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及名家精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杜威的主张是实用主义的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2.【精析】C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这几种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3.【精析】C l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精析】C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精析】D实用主义教育学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6.【精析】C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7.【精析】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8.【精析】A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的常规管理。

9.【精析】B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的,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10.【精析】D信息革命后,大量新技术的使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遍使用,要求劳动力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这促进了高等教育出现大众化倾向。

11.【精析】C教科书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内容的适应性、基础性。

12.【精析】A教师的地位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老师在社会中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构成。

13.【精析】C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4.【精析】B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属于典型的个别教学制度,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的英国。

15.【精析】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l980年2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令第4号公布。

二、填空题

16.社会生活经验

17.实践哲学

18.评价标准

19.科学技术发展

20.个体身心发展

21.教育目的22.充分理解教材

23.人格上

24.教学计划

25.教学计划

26.因材施教

27.体谅模式

28.人格感化

29.明确的共同目标

30.辅助

31.专业人员

32.主体

33.生活美

34.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35.实质教育

三、简答题

36.(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2)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37.(1)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38.(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9.(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0.(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四、论述题

41.【参考答案】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依据:

(1)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2)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知识水平;

(4)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2.【参考答案】(1)学生享有身心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

(2)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有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有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3)教师管理上的专制、权威导致学生的被动和消极态度,只会制造大量的自卑者。

第四篇:山东中学教育学简答汇总

山东中学教育学简答汇总

1.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3.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五篇:高校教师资格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亚历山大大学”,终结于“罗马大学”,总体上可视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3、欧洲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4、近代高等教育显著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5、汉代,公元124年,汉武帝设立太学。

东汉灵帝于公元178年,在洛阳设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史称鸿都门学

6、近代高等教育 “教授治校”。

7、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8、多样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

(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3)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9、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长足的增长。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10、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

总之高等教育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高等教育重组的过程,它既应该反映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应该能反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否则会产生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

11、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

(一)培养专门人才

(二)发展科学

(三)社会服务

12、教育方针的含义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13、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15、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目的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

1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1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18、学术性作为高等学校组织的基本特征

19、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

(一)欧洲大陆模式

(二)美国模式

(三)英国模式

20、我国政府基本确定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第二,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责。

第三,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21、行政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

(1)直线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要求学校的指挥权利和职能管理权利基本由校长亲自执行,不另设职能机构,有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助理协助校长,比较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和各高等教育的分支机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组织机构

(4)矩阵型组织结构22、1951年国务院明确了高等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我国高等教育学制至此基本确定。

23、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总称,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受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大体可归纳为证书制和高考制。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入学体系。

24、我国的学位分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25、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1.无私性;2.示范性;3.迟效性和长效性

26、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27、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第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第三,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第四,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29、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认识、态度及控制,它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也是社会的产物。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里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高度的自觉性

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深刻

4.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有新的发展

30、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归纳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本节将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里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一)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指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二)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三)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生间建立起友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五)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学校要依法制校,处理师生之间关系不仅要有法可依,也要有法必依。

31、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2、专业构成要素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33、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所办专业的忧长之处,特殊之点。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

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

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

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

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积淀性。

34、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35、课程发展模式(1)自然课程模式(2)虚拟课程模式(3)通才教育课程模式

36、教学计划的构成(1)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

(5)学年编制

37、教学大纲及其组成(1)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教学大纲的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39、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40、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4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1.主旨

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忧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内容

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3.特点

2003国家精品课程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1)强调教授主讲课程

(2)强调使用信息技术

(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42、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4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二)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三)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四)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

44、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4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46、高等学较教学方法的类型

(1)课堂教学方法

(2)自学指导方法

(3)现场教学方法

(4)科研训练方法

47、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意义、作用、目的的判断和推论。

48、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主要任务和要求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重点

教学评估以考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为重点。

4.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

49、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强烈。因此,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四)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五)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5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原则就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自定课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51、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名高校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学内容,二是研究教学方法。

5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

第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第三,最主要的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一)体制多样化

(二)类型多样化

(三)标准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是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

五、高等教育终身化

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下载山东教师资格教育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教师资格教育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真题(汇编)

    江苏省200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A.赫尔巴特B.卢梭C.洛克D.杜威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题11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题113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______。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2、《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

    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网:jsks.offcn.com 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针对幼儿教育界普遍出现的倾向提出来的。......

    【中学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辅导资料

    大大大大大大教育学辅导资料第一部分 多项选择题1、欧洲奴隶社会中出现了 和两种教育体系。A、理想B、道德C、文化D、纪律C、道德教育D、心理教育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 著名2......

    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串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2、教育制度的形式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的演进 古代教育——文艺......

    学前教育学精选保密试题《教师资格》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

    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网:jsks.offcn.com 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重点

    概念:教育学P4-5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该课程也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