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部分)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C)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A)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D)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B)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B)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A)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B)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第二篇: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09-12-02 12:26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⑶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第二章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①称苏格拉底讽刺;②叫定义;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
梭《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人力资本理论.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⑵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⑶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 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⑴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⑵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⑵ 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⑶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⑷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⑸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6.遗传的意义.⑴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8.环境: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9.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⑴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⑵个体的心理活动.⑶社会实践活动.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⑴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驽怀疑知识技能.⑵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⑶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⑷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的教育的本质和真谛.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⑶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
展水平.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⑷马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5.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6.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D)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C)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A)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D)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B)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B)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A)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B)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C)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A)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D)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C)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A)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D)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B)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B)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A)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B)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D)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C)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B)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_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_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_延时___价值。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_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_创新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____。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 ____和教科书。
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__学校教育__。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 _学生身心发展___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 __模向直观__。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__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__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向结合__。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_管理者___。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正确)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错)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错)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错)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错)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错)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以“我们的思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6、B
7、D
8、C
9、B
10、A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延时)
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创新
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学大纲
9、学校教育
10、学生身心发展
11、模象直观
12、作业检查与批改
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15、教育者采集者退散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第三篇:2012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
<一>要点摘要
单选题(12×3)多选题(10×4)名词解释(5×2)简答题(3×7)论述题(1)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解释教育的一门学科。3.教育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 教育学得萌芽阶段
②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③ 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④ 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4.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著作《论语》和《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
5.按层次,教育学已经分为: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学教育学则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实践教育。
6.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
②系统性原则 的原则。
7.教育是传承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内涵包括:
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活动
②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8.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措施)等构成。9.教育的生产:生物起源说、心里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生产于人类的需要,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是人类他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产生的,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10.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出现专门教育机构和专职上的教育人员,是源于古代教育时期。11.一、简答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 教育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制约教育
② 教育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③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④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⑤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
⑥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教育人类的权利和机遇 ⑦ 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二、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① 教育必然促进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制约着教育
②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心里和生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人的发展)
③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主官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部动力
1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是如何促进政治发展):
① 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
③理论联系实践
② 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③ 教育可以促进明主化 13.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③ 教育是实现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② 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 ③ 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15.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②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 ③ 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④ 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16.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
① 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② 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17.(必考)教育相对独立的表现。
① 教育是一种特殊化活动 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 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 18.人发展的一半规律:
① 顺序性,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 阶段性,发展的阶段性是指认得身心发展历经不同的阶段,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中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③ 不均衡性,发展的不均匀性主要包括两种情况:(1)人的发展条件不同的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必然不均衡;(2)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必然不均,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教育者要善于根据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促其得到更好地发展。
④ 差异性,发展的差异性,主要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发展上必然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⑤ 互补性,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19.学界较普遍的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20.遗传素质:指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21.环境是指环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 遗传物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提前 ②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③ 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23.学校教育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的综合体。
2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知己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25.概念(考)教育的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26.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多选或简答)
① 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② 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有调控作用 ③ 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有评价作用 27.(必考)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① 影响较大的不外个人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个人价值奋斗,主张教育目的应为个人需要为根本,应该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期的作用作为衡量标准。②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服务,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对象,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要以其对社会的效益作为衡量标准。
③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其学说基本点如下:A、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B、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C、旧式分工造成的片面发展。D、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E、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8.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① 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②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 确立教育目的还需要重视借鉴国外的思想成果
29.(1)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2)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0.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种规定。31.学制的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三种: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
3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习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③社会人口状况。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合理的成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33.“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34.“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3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①学前教育 ②初等教育 ③中等教育 ④高等教育 ⑤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
36.(必考)名词解释。
教师:①教师是在学校或研究机构中传递经验,培养的人为职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定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37.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价值和人身价值。
38.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好学生。基本任务:较好功课。39.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部分。
① 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知识
③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④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a、组织管理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教育科学能力
40.中学生: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41.(1)中学生的权利:
① 生存权利 ②受教育权利 ③发展的权利 ④受尊重的权利(2)中学生的义务:
①养成良好的品德 ②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于发展任务的义务 42.中学生的教育原则:①全面的教育原则 ②发展的教育原则
4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属性,师生关系的特点:①教育关系 ②心理关系 ③道德关系 44.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①教育作用
②激励作用 ③调整作用 45.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堂计划、课堂标准和教材之中。(文本表现形式)46.人们普遍同意,存在三种影响课堂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47.中学课堂文本形成的基本表现:课堂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48.课堂类型是指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种属性或共同特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49.课程结构是指课的组成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50.显性课堂有学科课堂和活动课堂、总和课堂(融合课堂、广域课堂、相关课堂)、核心课堂。活动课堂的特点:一是实际性,二是开放性,三是创造性,四是自主性。
51.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52.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德育是教育必备的素养,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53.(注意)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
① 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知行统一是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
② 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③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 4 性统一。
④ 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54.(必考)教育含义: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得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统一活动。55.教学的价值(为什么要提高教学)?
① 教学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② 教学对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 ③ 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56.(解答)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 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基础 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③ 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的情感态度 ④ 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科学精神
57.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认识与统一的过程。58.教学设计: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59.教学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多要素一特定的形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范型。
60.教学技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61.教学技能的功能:①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教学技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62.导入的基本要求(多选):①导入要有针对性
②导入要有趣味性 ③导入要有启发性 ④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63.讲解技术: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阐述事实、揭示事实本质,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行为方式。
64.教学组织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点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以下四点:
(1)辩证统一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又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要教与学之间极度配合、协调一致,具体表现为: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2)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辩证统一规律: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① 间接知识:即为他人的认知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知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一般属于理性知识。② 直接知识,是指人体直接经验中得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知识。
(3)教学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该规律主要表现为:①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②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教学的客观必然,这是因为:①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 ②教学的教育性是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③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总之,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外部规律的客观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客观观规律。
65.(论述题)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动机 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教学效果测评 66.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的积极主动地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建立明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② 让学习者参与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③ 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身心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发展,为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培养 ③重视师生的反思反思活动
(3)创造性学以致用原则: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的用于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了使学生做到创造性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②精心创设问题的情景
③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实行班级小型化或分组教学
②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③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
<二>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手段和一套方法。教科书课本: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
第四篇:【中学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辅导资料
大
大大大大大
教育学辅导资料
第一部分 多项选择题
1、欧洲奴隶社会中出现了 和两种教育体系。
A、理想B、道德C、文化D、纪律
C、道德教育D、心理教育
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
28、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的"白板说"的代表人物是()
A、雅典B、骑士C、教会D、斯巴达
2、教育规律的特点有。A、主观性B、区域性 C、客观性D、稳定性
3、杜威 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生长 C、学校即社会D、从做中学
4、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A、阶级性B、原始性 C、全民性D、等级性
5、学生文化的特征。A、过渡性B、自主性 C、非正式性D、互补性
6、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成分。
A、认知成份B、情感成份 C、价值成份D、理想成分
7、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A、互补性B、自主性 C、能动性D、具有社会实践性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9、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是。A、身体发育缓慢B、内心世界的发现
C、自我意识的觉醒 D、独立精神的加强
10、教育目的的作用是A、导向B、辅助C、评价D、激励
11、我国中学的教育目的是。A、培养专业性人才B、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C、为社会输运劳动力 D、培养特殊专长的职能
12、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A、生产力B、社会政治 C、经济发展D、集体的需求
13、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包括A、体力B、智力C、审美情趣D、思想品德
14、“四有新人”的内容包括大大大大大大大啊啊
15、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A、可能性与可塑性B、能动性与客观性
C、可能性与先天性D、一般性与能动性
16、教师职业的特点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
C、领导者D、示范者
17、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A、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B、良好的语言表达B、教
育
能
力D、研究能力
18、新时期师生关系包括A、师道尊严B、教学相长C、尊师爱生D、民主平等
19、课程文件的层次包括A、课题计划B、教学计划C、教学大纲D、教科书 20、学制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A、修业年限B、性质C、任务D、入学条件
21、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原则有A、教
学
相
长B、不愤不启,不徘不发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
22、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有A、学不躐等B、学而时习之
C、不陵节而施D、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23、在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A、讲述B、问答C、讲演D、讲解
24、备课的基本要求是A、钻研教材B、检查复习
C、制定教学计划D、了解学
生
25、我国教学组织形式有A、复式教学B、个别教学
C、班级授课制D、现场教学
26、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A、综合性B、可操作性C、统一性D、灵活性
27、德育的内容包括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
29、下面的选项中属于德育的方法是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操行评定法 3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A、平行管理B、阶段管理C、民主管理D、系统管理
31、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A、民主的型B、权威的型C、服从的型D、放任的型
32、教育起源的理论A、生物起
源
论B、心理起源论
C、劳
动
起
源
论D、社会起源论
33、课外活动教育的组织形式A、群众性活动B、自发活动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34、教学中直观手段具体体现在A、实物直观B、教具直观C、言语直观D、动作直观
35、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A、调查B、研究书面材料C、谈话D、家访
36、教育的阶级性体现在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
C、奴
隶
社
会D、现代社会
37、影响人的发展因素A、遗传B、教育C、环境D、主观能动性
38、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与创造性B、滞后性与示范性
C、个体性与无私性D、一般性与特殊性
39、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方式A、直线式B、圆周式C、分支式D、螺旋式
40、品德评价的方式A、奖励B、处罚C、评比D、操行评定
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A.夸
美
纽
斯B.卢梭C
.洛
克D.裴斯泰洛气
2.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A《学记》.B.《中庸》
C《孟子》.D.《大学》
3.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杜威C.赞可夫D.凯洛夫
4.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是()
A.布鲁纳B.杜威C.斯宾塞D.洛克
5.()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洛克《教育漫话》 C.卢梭《爱弥尔》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6.“产婆术”这一启发式教学方
法的创造者是()
A.孔子B.柏拉图
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7.在当代,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是()
A.经济先于教育的发展
B.教育先于经济的发展C.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互不相干
8.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A
.奴
隶
社
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9.义务教育就是()
A.强迫教育B.小学教育C.大众教育D.中等教育
10.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第A.孔子B.荀子
C.孟子D.老子
1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12.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13.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教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13.教育“三个面”向的核心是()
在()
B.进行技术地发明
D.对教育规律创造性地运用 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B.创造性C.无私性D.示范性 专业素养的是()A
.交
往
能
B.研究能力
()
B、整体性、稳定性、迁移性 D、生理适宜、稳定、迁移 38.主张教学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官能,训练思维形式的教育理论是()
A、传统教育论B、现代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D、实
A、复式教学B、现场教学C、课堂教学D、个别教学
5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作业检查与批改
51.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B、尊重信任专款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A.进行科学地发现A、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C.对未知领域地探索C、迁移性、稳定、生理适宜
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25.“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反
育对其身心发展起()26.下面选项中属于教师的学科 A、知行统一原则
力质教育论
39.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和连
C.管理能力A、赫尔巴特B、布鲁纳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
A.面向社会 B.面向未来 C.面向世界 D.面向现代化 14.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A.制约作用 B.决定作用 C.导向作用 D.促进作用 15."不凌节而施"反映了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7.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儿童发展的()A.外部动力 B.内部动力 C.内外动力 D.外在压力 18.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B.三科、四学C.六艺D.七艺19()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内容 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20.”儿童中心主义”教学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21.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亚里斯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
C.欧文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D.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教育思想 22.马克思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知识与能力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2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
D.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7.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28.()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习的培养:
A.基础型B.拓展型C.研究型D.实践型 29.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
A.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B.工具型、知识型、技能型C.基础型、拓展型、实践型D.工具型、技能型、实践型 30.()课程是一级课程A.学校B.国家C.地方D.基础
31.()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A.社会、知识和教育制度B.政治、经济和生产力水平C.社会、知识和儿童D.社会、生产力和教育制度 33.()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34.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___的研究,对__的研究,对___的研究。A.社会、学生、学科B.社会、教育目的、教学目标C.社会、学生、教学目标D.学生、学科、教学目的 35.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哪三个基本特征()A.强制性、义务性、普遍性
B.基础型、普遍性、义务性C.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D.义务性、基础性、强制性 36.()又称学科课程标准.A.教学计划B.教科书C.教学大纲D.教学目的37.安排课程表应遵循以下原则
C、布卢姆D、杜威 40.()是学校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
C、教育方式D、各科教学
41、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 4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A、新授课和巩固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D、理论课和实战课
43.《学记》中说:“学不躐等。” 下列()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
45.“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讲的是()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
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7.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为()A、讲解B、讲读C、讲述D、讲演
48.()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A、课堂教学B、复式教学C、开放教学D、电化教学
49.教学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教育相结合原则
5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最基本的方法是()
A、奖惩 B、实际锻炼 C、说服教育 D、榜样模式
5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为()A、政治教育B、班主任工作
C、各项活动D、教学工作
5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就违背了()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56.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
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D、提高学生得到的认识 5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领导作用C、纽带和桥梁作用D、核心作用
5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B.开展了班级活动C.形成了班集体正确的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60.班主任进行家访时切忌()A、学生在场B、打听家长教育方法
C、向家长告状D、介绍学生在校表现
61.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叫()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
大
大大大大大
D、目标管理
62.我国颁布并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D、壬戌学制
6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说的教师劳动的()也存在于动物世界,如大猫教小猫捕老鼠。(×)
6、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
7、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8、等级性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
29、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两部分。(×)3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课。(×)
3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2、教师的地位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定。(√)
55、落后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
56、游戏是体育的内容之一。(√)
57、田径运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各项运动的基础。(√)
58、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制C、壬子丑学制动。(√)
A、复杂性B、示范性主要特点(×)
C、间接性D、创造性64.影响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生产力B、政治制度C、经济制度D、意识形态
6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矛盾B、教育者与品德内容方法的矛盾C、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66.“发现法”的倡导者是()A、赞可夫B、布鲁纳C、皮亚杰D、布鲁姆 6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学习()
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生产经验D、生活经验
68.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69.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A、全民性B、阶级性C、等级性D、永恒性 70、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
A、家长B、教师C、社会D、个体内在矛盾
第三部分 判断题
1、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2、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时间性等特点。(×)
3、教育学的独立阶段说明教育学可是不受其他学科的影响。(×)
4、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一条规律。(√)
5、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
大大大大大大大啊啊
9、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本质。(√)
10、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性(√)
11、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轻一代的年龄特征。(×)
1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13、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4、学校教育才是人的发展的唯一动力和源泉。(×)
15、只要教育相同,年轻一代就能发展一致。(×)
16、现代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教育就是生产力。(×)
17、教育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分水岭。(×)
18、要想发展教育,必须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教育的发展。(×)
1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意指教育是独立于其他社会活动之外的现象。(×)
20、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工作母机”(√)
21、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普遍应实行党支部负责制。(×)
22、人才为立国之本,教育又是育才之本。所以教育对政治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23、我国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不具有全面性。(×)
24、社会主义教育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一致。(×)
25、一定的教育目的,完全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26、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确立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奠定了学科理论基础。(√)
27、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为其他各由提供理论依据。(×)
28、改革教育体制和劳动人士制度,必须实行“先就业,后培训”
之一。(√)
33、教学计划就是教师写的课时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34、教学大纲是由学校颁布的,对其他某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35、教学就是智育。(×)
36、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37、技巧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成为技能。(×)
38、技能、技巧都是智力的具体体现。(×)
39、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材向学生施教。(×)40、古人云:“多学近乎之”,“无知即无能”都说明只要人知道的越多,智能就越高。(×)
41、知识的巩固程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必要条件。(√)
42、教学相长意指教师应不提高教育水平。(×)
43、教学过程就是传播知识和掌握知识为中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4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对其他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的作用。(√)
45、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上课时采取的方法。(×)
46、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47、讨论法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48、实验法的特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手脑并用,独立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9、一个差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50、班级授课制就是课堂教学。(?)
51、家庭作业是教师不应给予学生的负担。(×)
52、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53、榜样的方法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54、惩罚就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
课间操。(×)
59、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专业定向性质的专门教育。(√)60、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简 答 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占主导地位)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简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答案提示: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②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③信息技术与教育。)
4、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提示: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如何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
(答案提示: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教育;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案提示: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
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5、上好一节课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
二、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
(三)当前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适应名的决策,是国际社会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正确反映。]
业化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
7、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8、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什么?(答案提示: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胳;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中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发展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有哪些?
(答案提示: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教育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④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2、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是什么?(答案提示: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13、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脑,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14、怎样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答案提示:①按教材的系统性
⑤气氛热烈。)
16、新时期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17、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18、运用陶冶教育法应注意那些要求?
(答案提示: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明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19、班主任怎样组织培养班集体?(答案提示: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0、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述题
一、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案提示: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够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发展的一般规律
[ 参考答案:
1、青少年的身心
发展具有顺序性,就决定了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2、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就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不能一刀切,同时要做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均横性,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好“关键期”和“火候”。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就要求教育、教学工作既要注意一般性,又要注意特殊性;
5、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工作重要做到因材施教。]
三、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论
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但是,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所以要坚决反对“教育万能论”。]
四、试论素质教育的内涵[答案提示: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五、试述现代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条件。
[答案提示:
(一)教师的学科专
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六、试用“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简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答案提示:
(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二)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四)形势教育论的错误分析;
(五)实质教育论的错误分析。
(六)总结。]
七、试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评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动心主义”。[答案提示:
(一)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论阐述;
(二)学生能动性的理论阐述;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论述;
(四)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主义的错误分析;]
八、试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 要点提示:
(一)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贯彻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九、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答案提示:
(一)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阐述;
(二)知、情、意、行的关系及其发展。]
十、试述在德育过程中,运用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答案提示:
(一)说服教育法的含义;
(二)明确目的性;
(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四)注意抓住时机;
(五)以诚待人]
第五篇:山东省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辅导教程教育学(中学部分)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教程(中学部分)教育学
我国于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就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教育学随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并随教育改革的深入而完善。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主体,是直接教育者。(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
三者有各自内涵、特点、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4,什么是学校制度?简述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基本类型:(1)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19世纪欧洲国家,把学制分成两种不相同的轨道;①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学术性②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为培养劳动者服务。(2)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学生在同样学习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在中等基础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1902年我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亦称《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葵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5,现代学校制度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特点有哪些?
古代教育①原始形态的教育a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b教育没有阶级性c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单一。(2)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①现代学校教育;特征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c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 1 育水平日益提高。②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a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学习之中b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教育。(3)世界教育的改革趋势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全民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现代化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国家建立公立教育体系(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8,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及代表作 中国古代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们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在教育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代表作《论语》。战国后期,《学记》是我国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等思想。
先秦时期:孟子、墨子
汉代:董仲舒
宋代:朱熹
明代:王明阳
清代:王夫之 西方古代
古希腊:a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到正确答案。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b柏拉图:《思想国》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经验,构建较为系统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c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他所主张的和谐教育主张,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特点进行教育。他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德才兼备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遵循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包括思维、热情和性格发展。9,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主要贡献 教育学的独立
①英国:哲学家、自然学家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与其他学科并列。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③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体育一体化,使脑、心、手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富有个性的人。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规范教育学的形成标志: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还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行动,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传统教育学的代表。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10,简述马克思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马克思主义教 2 育学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教育学》基本吸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该书1951年被译为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教育学体系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后陆续出版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精神鼓舞下,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得到广泛深入讨论,教育理论得到新认识。11,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极大挑战,各国进行广泛而又深刻的教育改革。(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2,当代著名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是什么?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实验教学理论体系,代表作《教育过程》情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理论。
(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实验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为指导作用”“理论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3)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完整地掌握学习理论体系。(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一定要求,并提供一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越密切。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模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实现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b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人才c教育对当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d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总之,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政治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影响。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选择c文化影响教育方法使用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护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③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a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b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概念(2)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平台。①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个别需要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际互动模式③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观点:1960年12月,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 3 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确立了他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地位。“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部分。
4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由美国学者华勒提出,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特点: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功能:①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规范功能 5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过程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改造和积累过程 6,试述教育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④教育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①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传统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性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7,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8,如何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根本途径?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认识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
9,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①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②现代化是基于既有传统的历史变化③广泛吸收外来文化④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⑤现代化的目标是最先进的大工业生产和最佳社会化生产活动⑥现代化是社会全方位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社会领域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①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②教育现代化是基于传统教育的现代化③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④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生产和社会化生活 4 方式的教育,即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教育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目标现代化c教育内容现代化d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e教师队伍现代化f教育管理现代化g教育设备现代化h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特点:①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②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③人是共性与个性统一
(2)要求: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的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②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③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特长。
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含义:指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变化全过程,在教育学上,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上发展,亦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积极变化。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关系:两方面相辅相成,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身体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制约身体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3,试述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重要意义。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的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发展任务。决定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度。人身心发展不平衡性,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匀速前进过程。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时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人身心发展互补性,只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发现学生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不同。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4,关于人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登,美国霍尔。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延缓和加速作用,典型的言论是:“一量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典型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有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个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亦或是乞丐、盗贼.”
二因素论,美国吴韦士,德国施太伦。进本观点:人的发展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
三种观点各执一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作用,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6,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叫遗传素质。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阶段(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7,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只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作用:(1)环境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8,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表现。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表现: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功能。
9,试述少年期和青年其特征
少年期:
12、13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其表现出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自身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期。
青年期: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青年期重要概念,个体在内在力量充实时期,随心理成熟,形成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认识,更重要是在两种世界架起具有个人发展意义桥梁。10,试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培养。在情意方面,培养学生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11,试述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
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责任,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 6 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报复的现实道路。12,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第四章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基本途径等。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关系: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的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由此可见,二者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学校具体要求;二者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化。②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具体与抽象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③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要从学术层面来表达教育思想。
2,教育目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两种对立观念: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2)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代表人物:荀子、波拉提、柏拉图、康德和许多现代社会学家。
4,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身心发展要求。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观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是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③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④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并提供物质 7 基础⑤共产主义社会时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必然规律,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理论依据。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第一个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这一方针与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加以贯彻,确保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78年,新修订《宪法》对1957年和1958年教育方针的恢复和综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2年,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述教育方针。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8,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初中阶段,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阶段,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关系: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中①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育都有自己特定内涵、任务、和方法②五育之间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其灵魂与统帅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商在全面发展教育起前提和支持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基础作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使学生追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智、体、美育作用,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总之,五育在实践中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五育内涵、任务和作用,统筹兼顾好五育之间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11,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根本区别所在。12,素质教育(或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 8 学生个性,素质教育对学生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学习选修课,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形成独特个性。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着,个性的塑造着,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之考试。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升学率。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的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有助于升学率。13,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②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建立素质教育保障体制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②加大教育督导力度③提高教育评价科学性④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 沟通和衔接
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体制②提高校长教师素质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简述教师职业性质。
教师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主要通过三方面促进个体社会化:①搞好教学工作②做好思想品德工作③全面关心学生健康。2,简述教师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品格中起关键作用。教师是人的潜能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①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②教育教学研究着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简述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2)示范性(3)系统性 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什么?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热爱学生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和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①善于与同事合作②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①加强修炼②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神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1)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
(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制(7)教育科研能力
8,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爱,耐心周到,幽默风趣,乐于助人,善于交际,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9,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客观上①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a加强教师教育b制定法律法规c提供经济保障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a善于学习b恒于研究c勤于反思d勇于实践 10,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①学生是人a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b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c学生具有独特创造性②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b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c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即是教育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①学生是教育对象a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b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b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11,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学习12,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那些合法权利?我国学生权利主要有哪些法律文件确定? 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人身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1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14,为保障学生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为保护身心健康权,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人身自由权,学校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人格尊严权,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隐私权,任何组织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隐匿、毁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未成年人信件。
他人或组织不得歪曲、诽谤、诋毁和非法剥夺未成年人荣誉权和名誉权。15,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尽哪些方面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16,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积极心理特点①智力发展水平较高②进取心较强③求知欲强,兴趣广泛④思想活跃(2)消极心理特点①自我中心②依赖性强③心理承受能力差④娇气十足。
17,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主宰作用。
杜威,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教育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
两种观念都片面,教师中心论仅看到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活动实际,以致达到预期效果。儿童中心论则夸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18,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关系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①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道德上。第六章课程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广义课程包括内容:①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总和②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③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按课程呈现状态,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综合程度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分,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三大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课程理论的萌芽: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英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产生发展做出杰出贡献,1918年,他出版第一本教育课程理论专著。拉尔夫·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构架。现代课程理论: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①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②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分三流派:a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理论b杜 11 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c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③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5,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计划,它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7,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要求有哪些?
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要求教师要做到:(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8,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9,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10,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系统全面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11,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
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一个广阔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12,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确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依据。13,教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教科书?
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4,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课程资源和狭义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基础,它包括教材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区别: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 12 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来源,这类要素叫素材型课程资源,后者也是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和环境等,这类要素叫条件性课程资源。现实中的许多种课程资源往往包含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课程实施条件。15,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数据库资源
1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
在开放的现时代,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利用不同的探索经历,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程序化过程,也是一个动态性生成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17,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支持
18,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内涵?
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价值判断活动。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现实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9,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各有哪些步骤?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原理”“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①“评价原理”步骤:a确定教育计划目标b根据行为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c确定使用目标情境d设计呈现情景方式e设计获取记录方式f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g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手段②“课程原理”步骤:a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目标游离评级模式:美国斯克里文提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评级程序 CIPP评价模式: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CSE评价模式: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评定、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0,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情况
当前我国是第八次课改,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92年该文件更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将原来“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引入“选修课”和地方课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9月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2002年各区县分批实施新课程,2003年3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4年秋季启动高中新课程。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和地区整体进入新课程实施。2007年全国实施新课程。
21,新课程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2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基本任务: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3,简述中学课程设置要求
初中(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高中(1)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2)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
24,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关系怎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包括以下几部分: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定型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基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在于,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25,试述中学课程结构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26,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 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 14 生的成功。
我国古代“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第七章教学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统一。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时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任务有哪些?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观点: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孟学派在《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古罗马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系统学习理论的出现在近代,夸美纽斯“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然后去运用记忆,再去运用理解,最后才去运用判断”。19世纪初,德国赫尔巴特,按心理规律分析教学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个阶段,席勒将明了分为“预备”“提示”两个阶段,构成历史著名“五段教学法”。19世纪末,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简明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本质? 教学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①问题性与简捷性②交往性与实践性③教育性与发展性④引导性与指导性
7,分析教学过程中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
掌握知识与发展治理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发学习动机:是教学起始阶段(2)领会知识:是教学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9,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0,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各自含义及使用要求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使用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性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要求:①调动学生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③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用于实际
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使用要求:①在理解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用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使用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是有才能的学生充分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加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结局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使用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关系。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他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
使用要求:①注意启发诱导②认真组织教学内容③讲究语言艺术④要组织学生听讲 谈话法
使用要求:①要做好提问准备②要善于启发诱导③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 使用方法:①讨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药对学生启发诱导③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读书指导法: 使用要求:①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法③加强评级和辅导④适当组织 16 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演示法
使用要求:①做好演示前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的,自觉地观察与思考③讲究演示的方法 参观法
使用要求:①做好参观的准备②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③参观后及时总结(7)练习法 使用要求:①精心设计学生实践活动②及时指导学生练习③调动学生积极性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8)实验法
使用要求:①做好实验准备②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③做好实验小结(9)实习法
使用要求:①做好实习的准备②做好实习指导③做好实习总结
1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须知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有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只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书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织起来的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接受能力
班级授课制:优点在于教学效率高,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缺点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
道尔顿制: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高
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组织起来。优点在于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点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缺点:(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
1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是形式是什么?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个别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6,教学工作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基本要求有哪些? 备课:上好课的前提 基本要求:①做好三方面工作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a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b单元计划c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
总的要求: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学方法。具体要求:①明确目标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组织有效⑤体验积极 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深化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 基本要求:①课外作业的形式②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③及时批改作业 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基本要求:①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②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成为学习得主人③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④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教学评价
17,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由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类型:(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级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根据评价所用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8,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基本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基本方式:考查、考试
19,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第八章德育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广义德育只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及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动。
德育的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社会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3,中学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主要途径 4,简述中学德育目标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固定我国中学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人生观,具有公民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宪法、法律,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5,简述中学德育内容
初中阶段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社会主义教育④理想教育⑤道德教育⑥劳动教育⑦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高中阶段: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④理想教育⑤ 18 道德教育⑥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⑦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关系如何?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关系: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守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则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重因素。7,试述中学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②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斗争矛盾转化的过程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
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辩证统一过程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
8,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原则有哪些?各自含义和要求有哪些?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基本要求:①坚持正确政治方向②教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性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严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严格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育力量②要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5)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差异进行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发展。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9,什么是德育途径?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有哪些? 德育途径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有哪些?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我国中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①语言说服法: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注意: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引导总结②事实说服法:参观、访问、调查。注意:目的明确,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
情感陶冶法: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注意:①加强修养②创建良好的环境,选择优美的情景和典型的艺术形式,营造健康氛围来熏陶和感染学生③引导学生
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注意: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③以学为主,加强指导④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方法。注意: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成因②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怎样学习③狠抓落实。
评比竞赛法: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注意:①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②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③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奖励与惩罚法: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已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方法。注意:①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②目的明确,具体有度③客观公正,有力团结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11,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育模式指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有机结合方式。
认知模式:瑞士皮亚杰提出,美国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主要内容:①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②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提问③简要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体谅模式:20世纪70年代,英国彼得·麦克费尔所创。主要内容:①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角色和身份。②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③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启示。
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班杜拉提出,创立认知—行为主义学说。主要内容:①理论假设②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的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③简要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启示。
12,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 20 加紧对我国中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对中学生影响不能低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等现象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扭曲,给中学生带来不可忽视负面影响。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文化与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杜汉中学生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中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省只走上违法犯罪歧途。13,简述我国当前中学德育存在问题
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4,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九章班级管理
1,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地位及作用:(1)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2)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2,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3,什么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任务: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健康体魄的公民。
职责:(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4)关心学生课外活动(5)进行班级日常管理(6)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本班教育工作(7)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励工作(8)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 21 工作。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5,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6,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试制定一份班级工作计划
班主任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方法(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2)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3)具体工作的安排
班级工作计划一般分两种:一是文字表述,二是表格表述。文字表述包括:(1)标题,即计划名称,包括计划名称,班级名称,计划时限。如《×年级×班20××--20××学第×学期班级工作计划》(2)内容:即计划正文,包括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工作安排(3)落款:即计划的制定者和指定时间。表格表述: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和文字表述一样,第二部分用表格表述。
7,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机构建设与人物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8,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的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评价
步骤:(1)动员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6)总结
9,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10,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原则有哪些?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1)科学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②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③了解和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民主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①确立学生主体地位②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③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
(3)自觉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①培养学生自觉管理意识②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机构③选拔和培养揍我管理的骨干④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规章制度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整体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①树立全局观念②协调各种因素,保证学生成长③分工协作,统一指挥
11,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建设班集体并通过班集体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关系。12,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3,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4,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5,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1)优等生的主要优点有: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
不足之处: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时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主要有: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鼓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心,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的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措施有:首先,班主任要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即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行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对第一类学生.重点是解决方法问题;对第二类学生,重点解决动力问题:对第三类学生,重点是解决非智力因素为问题.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3)后进生的特点是: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做到: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6,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指导.。
(1)学习指导:①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2)生活指导:①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②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③ 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④指导学生遵纪守法⑤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7、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8、主体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形式:主体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组织过程: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主题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1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1)协调学校内部各中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① 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② 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③ 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①搞好采访。②开好家长会。③ 搞好通讯联系。
(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①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②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③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④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20、班主任应如何协调与任课教师,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1)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科任教师是影响学生最深刻、最广泛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应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与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教育中的作用,共同把班级工作做好。班主任要协同科任教师形成统一的教育要求;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沟通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各级领导对班主任工作起着宏观上的指导、调节、控制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因此,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学校教导工作计划、努力与全校行动协调一致;依靠学校各级领导,搞好班级工作;协助学校领导制定并贯彻执行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
21、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1)搞好家访
(2)开好家长会
(3)搞好通讯联系
22、家访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家访的目的:(1)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2家访要经常、全面地开展,避免“告状式”走访;(3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4)争取科任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23、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班级管理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挨拉斯莫斯。
17世纪杰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证,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9世纪英国出现“导生制”即“倍尔——兰喀斯特制”推动班级组织的发展。
中国班级组织形式最早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废科举、兴学校后全国开始广泛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第十章教育教学研究
1,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研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类型:(1)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2)根据研究的功能,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3)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4)根据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等。
特征:(1)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性
3,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各原则基本含义是什么?
客观性原则: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不能先有结论,再找资料加以引证。系统性原则: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分析研究对象与各系统、各要素关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研究者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实践开展研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基于实践发展理论
教育性原则:研究这要从研究的目标、内容到方法,都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除此还应遵循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4,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5,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6,简述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文献,后查过去的文献(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收集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3)从资料的性质看,应该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该注意收集代表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献(5)从资料的领域看,不但要收集与自己的研究课题、领域直接相关的资料,而且还要收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
7,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1)检索工具查找法:即利用目录卡片、目录索引、文摘、计算机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2)参考文献查找法:即根据作者在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8,什么是研究假设?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基本类型:(1)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为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和因果性假设;(2)根据研究假设的形成方式,分为归纳性假设、演绎性假设和研究性假设。(3)根据研究假设的概括程度分:一般假设、特定假设
9,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判断。第三、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第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10,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
11,怎样设计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12,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数据的收集是根据研究方案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要按照研究设计规定的内容、项目、时间、地点和记录方式等,全面、客观和规范地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
13,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研究成果常用的表现形式。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2)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整个研究的全面总结,其基本框架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论、讨论等部分。(3)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指对教育领域的某个问题,通过某种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和思考而写成的以论述为主的文章,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规范性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与讨论、25 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14,试述撰写研究成果的步骤和要求。
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从构思到完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3)拟定写作提纲:(4)写作初稿;(5)修改定稿。
研究成果的撰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2)注意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选择典型、真实、准确、新颖、生动的,材料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引出正确的结论。(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尽量体现出创新性。(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15,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是什么?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设计和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确定观察方式、观察设备和记录手段;②根据观察目均和人力、经费,确定观察对象的范围和数量;③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了解观察对象;④当需要多个观察人员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明确观察方式,熟悉观察设备和记录方法;⑤实施观察计划,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做好记录;⑥整理和分析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优点是: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可以直接向被观察者了解情况,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缺点是:难以控制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的外部因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偶然性;不能判断因果关系问题,只能研究外在行为;观察研究往往取样较小,观察的资料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观察结果容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的对象地点,选择适当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②拟定调查盐划;③做好调查厶星接训和调查资料、器材等的准备工作;④进行试探性调查,并根据需要修改调查提纲和方案;⑤编制调查表格、问卷初访谈提刚.;制测验题目;⑥实施调查,运用各种方式了解情况,占有资料;⑦整理调查资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查结论.
优点:可以掌握有关课题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又可能深入了解教育的实际情况。缺点:难以证明某种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而且同一时间收集到的各种实时数据,有时难以分辨发生时间的先后。(3)、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的实施一般包括:①实验的准备阶段 ②实验的实施阶段 ③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优点:对因果关系的预见性、推理模式的完整性、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干预等。
缺点:变量控制造成环境失真,试验可因能引起负效应,实验研究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实验样本的条件要求过高等。(4)、个案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个案研究的对象;②对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搜集有说服力 26 的数据资料;③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寻找个案发展或出现某些特征、行为的主要原因④制定改进、调整、指导个案对象发展的方案;⑤通过追踪研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⑥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优点:可以对特定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全面、持续的研究,通过个案的特殊性反映出其他甚至整体上的某些特征或规律;个案研究对象少,研究规模小,也不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很适合中小学教师使用;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进行的,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个案研究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师可以用于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缺点: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数量较少,其代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个案研究一般只能解释研究对象的类型特征,分析方法难以标准化,容易作出主观的判断;个案研究中的追踪研究需要较长时间,需要研究的对象的长期合作,即便是部分研究对象的流失,也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影响。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其基本的步骤是:①选择研究主题;②界定研究问题;③选择研究样本;④搜集分析资料⑤分析形成背景;⑥分类并列资料;⑦进行比较分析;⑧得出结论。
优点:使用面较广,可以用于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通过比较研究,更易于把握教育想象的本质和规律。缺点:比较法对研究者的语言、经费、资料等方面的条件要求较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之间既有一定的可比性:也有不可比的地方,难以进行全面的比较;对教育现象的特征易与把握,而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则难以把握,容易使比较表面化。
(6)除上述还有:历史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因素分析法。16,论述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关系。
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既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又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并把研究的成果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为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