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3:0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

第一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对比教学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 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阅读”是近几年阅读教学中的热点,而古诗文的比较阅读又是其中的难点,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文,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将有利于对古代诗歌地理解和品读。同一主题作品的比较

诗歌有着众多的鲜明主题,如山水、田园、思乡、送别、边塞、讽刺、爱情、咏物等。关于同一主题的佳作不胜枚举。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

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围绕“闲人”这个话题,引出陶渊明的《饮酒选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柳宗元的《渔翁》,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闲人”,这些都是作者罢官或被贬时期的作品,都流露出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悠然自得、恬淡闲适,其心境都是安宁愉悦的。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闲人”的对比探讨,我们获得同一主题:这些文人虽经历生活的磨难,但依然坚强、依然乐观、依然充满诗情画意,就更能理解“闲人”的深刻含义。

二、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

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诗作风格迥然不同。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前期的自然比较欢快,是高兴愉悦的,因为那时她生活美满,夫妻情重,充满生活情趣(《如梦令》,《点绛唇》);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诗也大多是寄托相思的了,作品充满凄凉低沉之音,词作中无不反映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愁,情调感伤(《醉花阴》《声声慢)。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古诗文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诗歌的对比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分析、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在对比中能够发现作品的特色,挖掘出蕴藏的内涵。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很多诗词在主题等若干方面相同、相似或相关,为了突出诗词的个性色彩,在教学时应善于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诗词的内容主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意境、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归纳,引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去思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单元和章节的程式,我在教授高职教材《语文》第四册课文时就突破了惯有教学的按部就班的限制,从唐诗、宋词、元曲中分别选取了一首诗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篇文章是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三首诗歌虽然来自于三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境遇的作者之手,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感怀的主题——秋天。“秋天”成为联系三首诗歌的切入点。

一、多媒体手段:形、声、色的视听形象对比

诗歌欣赏重在意境,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三首诗歌设计出不同的音乐与画面的色彩基调,目的是使学生全神贯注、身临其境地沉浸于诗歌丰富的艺术境界。

《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人,苏轼赞曰:“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歌《山居秋暝》清新、恬静,犹如一幅淡雅而和谐的山水画。我为此诗设计的画面主色是澄澈的蓝色,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课件的背景上显示出朦胧的青山、湿润的松林、柔和的月光、清澈的泉水、安谧的竹林、依稀的青莲,视觉的形象性再配以幽静而空明的古筝乐曲,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宁静的意境,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学生仿佛置身于散发着雨后清新气息的秋天的山林,与作者一起欣赏秋的幽清,品味山的空明,如临世外桃源,感受着作者安于归隐、追求平淡纯朴的生活的理想。

《声声慢》是一首情感细腻的悲秋抒怀之作,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此诗中寄予了自己凄苦无依,万般寂寞的无以排遣的愁绪,言之悲,情之切,足令人为她的凄怆的遭遇嗟叹不已而一掬同情之泪。我在课件背景设计时以枯黄为主色,枯萎憔悴的片片蜷缩的秋天的落叶象征着作者飘零流离的身世。音乐选择的是萧条冷清的洞箫声,声声悲切,蕴含苍凉。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组合烘托出凄风苦雨愁煞人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走近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时代,体会着一个无所依傍的弱女子的忧戚伤痛,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寥寥几句,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篇终而神自远,塑造出了极丰富的意象,令人回味无穷。这是写“秋思”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诗中的那位沦落天涯的“断肠人”对故乡的强烈而苦涩的思念,曲中虽未着一“思”字,而“断肠人”眼中的秋景无不溢满了“思”,“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制作课件时,我想方设法找到了曲中相关的景物图片并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萧瑟凄凉的“枯藤老树昏鸦”组图与飘渺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更添羁旅之思,而在残阳如血的背景烘托下,“断肠人”欲归不得,孤独伫立的身影踯躅在荒凉的古道……

就是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将三首诗歌进行对比,将抽象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既表现出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又收到声情并茂,融合无间的教学效果。

二、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比较阅读

在具体学习这三首诗歌时,我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从时代背景、作家经历、体裁、内容、情感、风格、意境、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的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异中求同:①三首诗歌触景生情的对象是一致的——秋天。在古典诗歌中,借秋咏怀的佳作不胜枚举。秋天落叶萧萧,象征人生之桑榆暮景,心潮随之起伏,感慨横生。宋玉的《九辩》中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正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共同的心境,《声声慢》与《天净沙·秋思》同为悲秋之作。两首诗表达的情感都是落寞、凄清的。

②三首诗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的作品,此时的王维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他笃信佛教,渴望超脱尘世的喧嚣,追求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此诗中的前三联中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多种景物:皓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所点染出的宁静淳美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又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活泼的浣女们清脆的欢笑声传递着诗人陶醉于恬淡朴实生活的欣喜……,尾联在景物的烘托下直接抒情进一步表达诗人沉醉于山间静谧的秋色,安于归隐的心愿。《声声慢》和《天净沙·秋思》与《山居秋暝》在写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景写情,前者对萧索冷寞的秋天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渲染:秋风秋雨使憔悴的诗人更生烦怨与忧思,南飞的大雁更令人叹息离愁别恨;风中凋零枯萎的残菊仿佛正是诗人的命运,还有那连绵不断的梧桐雨如泣如诉……秋天的景物强烈地烘托出诗人的难以言喻的亡国丧家之痛,于是在诗末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后者展现的是一幅伤感迟暮的秋日黄昏行旅图,在夕阳点染下的枯藤、老树、昏鸦等九种景物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所有对故乡思念的情感的郁积,都倾泻无遗,堪称绝唱。

同中求异:①从情感的表达来分析。《山居秋暝》一改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借秋日山林的清新空阔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隐逸之趣,“空山新雨后”中的“空”为全文的诗眼,王维的诗中常见“空”字,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山》诗中的“空”为宁静、空寂之意,表现出诗人恬淡的心情,同时亦有对现实失望的隐隐感慨。

②从三首诗歌的意境来体会。了解了三首诗歌的内容之后,可着手让学生根据诗意去想象和描摹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声声慢》:秋风萧瑟、落叶飘零,诗人面容憔悴,身形恹恹,孤独地伫立在窗前,呆滞的目光凝望着灰暗的天空,呜咽的秋雨没完没了地敲打着梧桐叶,仿佛敲打在诗人原已破碎的心上,一滴,两滴……一种愁云惨淡的气氛,一个情景交织的艺术境界,把诗人在孤苦寂寥中煎熬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多么细腻真实,令人嗟叹。这样将三首诗的意境进行细致地描摹并加以对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山》的清幽空明,《声》的凄楚悲凉,《天》的乡情旅思。

③从作者的创作风格来对比。三首诗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的遭遇,但他们对人生的坎坷都有着深沉的感慨,每首诗同是意境深邃,含蕴丰富,都在结尾留下余味袅袅,令人咀嚼不已。当然三首诗歌又各具特色,体现出作者的创作风格:王维的诗画合一,天然淡雅;李清照的婉约细腻,情真意切;马致远的精练含蓄,寓意深远……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对比中学生能够领略到诗作者们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诗歌深刻的思想意义。

④从诗歌的主旨来归纳总结。三首诗歌虽然都是借秋抒怀之作,但作者的经历不同,感受同中有异,在多角度、多方面的对比之后,可从主旨上归纳提炼,《山居秋暝》是以一个“空”(即静)字统领全诗;《声声慢》全词渲染一个“愁”字;《天净沙·秋思》旨在倾诉一个“思”字。这样通过相互比照,三首诗歌传达的题旨鲜明地呈现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三、扩充比较的外延拓展作品的内涵

比较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研究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细致比较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迁移训练,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补充,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三首诗歌“秋”的主题,我让学生去搜集古代诗歌与此相关的作品,进一步拓展延伸,触类旁通。例如杜牧的《山行》和《秋夕》、李煜的《独上西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等,这些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无不情意无穷,摇曳多姿,令人咀嚼回味。在对比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人的咏秋的情怀,沉浸在丰富的艺术境界里,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着诗歌内涵的博大精深,获得了精神上的充实和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在诗词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同中求异,能够发现每个优秀作品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文学魅力和精深的艺术造诣;在异中求同,能够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作品穿越时空而凝结而成的对缤纷复杂生活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诗歌的特色,加深了印象,取到了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一法(试卷讲评)

在经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后,学生已具有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苏轼这两首词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浣溪沙》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

人振奋。《定**》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

人并不陌生,而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

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侧重对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 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诗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品味和赏析文章,重在赏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感悟和品

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整节课

体现了先学后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诗歌教学,平时讲课就是读读背背写写,讲讲重点诗句的写作方法,诗歌的情感。可是公

开课课赛需要讲什么?

我反复读苏轼的这首《浣溪沙》,理解了这首诗。再查找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论世知人

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更多地了解到苏轼的其它的诗歌。如《定**》

和《浣溪沙》写于同一年,为何不把这两首放在一起讲主题学习呢?初二孩子又刚学过《记承天寺

夜游》,这就有了这节课最初的构想。

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读得也比较透彻,也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 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

诗人,他的心灵像天真的孩子。

二、读懂诗歌

1、介绍读诗三境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2、读《浣溪沙》自由读,一生读,齐读。

3、介绍诗歌赏析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赏析上阕:

上阕重点写了眼前的景物,有哪些?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这些景物?用 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画?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赏析下阕:诗的翻译?联系白居易的《醉歌》理解其含义。

人们常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苏轼却面对向眼前 的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溪水都能向西流,人为什么不能重新拥有青春年少呢?这种老

当益壮的情怀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6、朗读诗歌。介绍朗读方法。“轻”读还是“重”读;“缓”读还是“急”读;声“抑”还是声“

扬”;声“断”还是声“连”;节奏和情感

7、总结诗歌。

三、读懂诗人

1、知人论世: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是苏轼抱病游清泉寺所作。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权),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黄州的艰难处境是他人生最困苦危难时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赏析《定**》 学生自由读,理解诗歌的表面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内心世界,读出感情。

3、分析诗人的情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歌中作者的旷达情怀。

4、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苏轼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________。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

5、读懂诗人: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四、读出自我 苏轼在烟雨人生中,有如此旷达的情怀。人生总会有挫折和磨难,你学了他的两首诗歌,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失意和失败?一句话送给自己。我想对自己说:———————

五、祝福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第二篇: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初探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文化传播的载体。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出世距离现今比较久远,很多时候学生们理解不了其中的内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一般的古诗词教材内容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以及诗词创造背景。现今在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更好的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笔者以下做简要的陈述。

一、初中语文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古诗词的创作手法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古诗词,就可以在写作中进行引用,提升文章的质量,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借鉴古人的创造经验。古诗词的创造与现代写作有一根本上的不同,就是古诗词的创造,比较注重凝练字句,可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远大的理想或者对时代的意见等,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写作者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而进行模仿,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引用能够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完成关于月亮的习作时,便可以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升华情感,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

(2)古诗词的丰富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般古人抒发情怀的方式,就是通过古诗词来表达。现今我们学生的写作,大多比较表面,缺乏内涵,或者语句比较平铺直述,缺乏美感,没有先进的思想与崇高理想作为支撑,因此古诗词中对不良风尚、时事弊病的批判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1]。學生通过学习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够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学习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够感受心忧天下的愁绪;学习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能够感受远离尘世喧嚣的情怀。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探究

(1)注重诗词朗读韵律的把握,减少背诵难度。古诗词在创造时第一比较注重凝练字句,第二就是注重字句的韵律,使诗词更具有美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注意对学生朗读韵律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感以及朗朗上口的语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境中,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感[2]。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中的诗词进行韵律划分,在词句上表明停顿,才能够在具体朗读的时候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划分的标准有表意义和表音节两种节奏划分方式,前者节奏划分少,后者节奏划分则较多。四言诗采用“二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诗通常会采用“二二一”和“二一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长河/落日/圆”,“烽火/连/三月”;七言诗则常采用“二二三”进行划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完成韵律划分之后,还要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才能使背诵更加顺畅。

(2)通过诗词意境的再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古代诗词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境作为作者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统一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境界,因此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净化、情感的熏陶,激发作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深入探索的积极性[3]。例如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对秋风、秋雨来临时自己居所的状况进行了的细致描写,表面上看来是对自己当时境遇的慨叹与无奈,而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探究,便能领悟到作者先人后己、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及想要转变当前黑暗时局的决心,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读者。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古诗词的应用性。古诗词虽然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但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强的应用性,只有加强古诗词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对古诗词的学习要经历朗读、背诵、理解、鉴赏再到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所以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例如带领学生们爬山,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开阔,同学们心情低落时,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鼓励他们。

总之,文章以上,对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材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由此我们可知,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已是必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创新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质量,这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育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其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诗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档次也有帮助。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以讲代读的状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古诗文的教学摆在一个较之过去更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教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学生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

浓等。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对于诵读有如下论述:“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了解一个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声诵读。作品一被诵读就成为好懂的了。”“诵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理解与懂得,而且还在于熟悉。”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积累下的古诗词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所以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古诗词的记诵,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这样,所学古诗词也会在日后真正成为一笔润泽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在考试后付诸脑后。

(三)反对死记硬背,加强理解、阅读和积累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方面机械记忆,不易记;另方面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其背诵默写。

另外,词义识记和诗文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而记不住古诗文词义,根源恐怕在于古诗文的见识数量太少。古诗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高中生之所以对古诗文理解力强些,除年龄大、理解力强些外,见得多应该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课文外,教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四)详细书写作者简介,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时,不应介绍只是空洞的字号称谓生活时代,更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经历和创作风格等。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介绍作者时要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

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也”字,当我们见识了一定数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老师引导学生集中理解归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余闻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至于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在句中翻译不翻译、怎样翻译,则要根据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来定。文言实词意思的确定,尽管可以采用语言环境推断法、多音字不同读音辨析法、词性变化辨析法、依据通假规律辨析法、从已知到未知推断词义法等,但见识到一定量时的归纳整理,能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如“长”读“chang”时,可作名词,意为“长度”,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作形容词,其中一个意思是“两端之间距离大”。也许,这样梳理归纳以后,学生记起来还会有些困难,教师还可进一步动脑筋,比如,把几个意思编成一个故事,编成几句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巧记。

此外,学会鉴赏古诗词,古诗词赏析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素材。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初探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强调了它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

传统观点认为古诗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面对初中学生,如果只是“意会”,不去“言传”,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吗?鲁迅在《社戏》中描述了一个渴望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少年,他对古诗词的厌学心理无疑是这种作法产生的必然结果。下面就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教师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二、培养朗诵技巧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诵读。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然后师生齐读,先把字音读准,然后对难于理解的词句作点拨,容易理解的可发动学

意境全出”的效果,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紧紧地呼应了前面的“潮平”和“风正”,可让学生充分想象水涨河宽,风吹帆满的美景,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益处的。

五、感受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起着重作用。其中主要通过借景抒情和练字来达到这一目的。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山清水秀,酒旗春风„„但诗人并未陶醉于大好的春光当中,结句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一个“更”字写出了对老朋友分别后无限的牵挂和思念,收到了“一字千钧”的效果。

六、坚持古为今用

毛主席早就提出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作了成功的尝试。在〈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化用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使意境更为壮阔高远;而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则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毫无斧凿之痕,并翻出了新意。成功地借鉴古人的创作方法或化用、引用古人的名句,不但能体现个人的艺术修养,而且能使自己的文章增加文采,同时也更好地继承了祖国灿烂的文学遗产。初中生接触了一些古诗词后,同样可以在作文或课文外文学创作中作有益的尝试,教师应鼓励成功的借鉴或引用,但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恰当;二要准确;三要适度。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据此,我们就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育的对象和教学的内容,寻求科学的规律,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第五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拾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拾遗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审美 品位 吸收 ??作

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着“审美-品位-吸收-创作”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在欣赏的基础上继而品位古诗词,之后吸收古诗词中的文学养分,最后结合自身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以下就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审美的体会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千挑万选挑选出来的佳作,而且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其中那些措辞典雅、韵律优美的古诗词,是学生们进行审美的最好对象。对古诗词的审美可以从宏观上的整体美进行,也可以从字句中的细节美进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耐心品味,从而发现和鉴赏其中的美。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审美过程中,对作者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进行审美,发现它们单个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美感,但是串联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悲凉、凄婉的美感,再加上“夕阳西下”的照耀,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景物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模糊的画面,仿佛与西方印象派的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为学生塑造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在审美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了。我们结合审美体验的基础,采用语言塑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品位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们根据这些条件,获得了逼真的感受,仿佛是身临其境一般。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品位过程中,首先我为学生运用感情色彩进行诗词的品读,尤其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随着天涯的“涯”字慢慢拉长变弱,学生们好像感受到那人骑着瘦马渐渐远去一样。之后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动画,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到作者那种意欲“断肠”的哀愁。

三、吸收古诗词中的特殊写作技法

对于古诗词的写作技法来说,有排比、对偶、层叠、呼应、关联等诸多技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吸收这些特殊的写作技法,为我所用。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特殊写作技法的时候,应该以应用为标准。要超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以赏析为止的界限,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技法吸收过程中,为学生重点解读诗中以层叠景物描写衬托主旨思想的技法。并解读作者使用的多种层叠景物都具有哀婉凄凉的共性,这样以九种景物加上夕阳衬托出来的“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就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凄凉感了。

四、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进行古体诗词创作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审美、品位之上,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吸收继而进行创作。对于古诗词的创作来说,要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元素投入进去,在韵律和文体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继承古诗词中高雅的品位与美感,发展古诗词的价值,让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例如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对《天净沙?秋思》的审美、品位、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以《天净沙》曲牌为主题的古诗词创作。学生们根据《天净沙?秋思》的景物层叠渲染手法,结合自身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当代的《天净沙》作品。他们的作品或表现当代学生的美好校园生活,或反映自身的情感体现出了不同的个性。

就如学生刘某创作的《天净沙?开学》一曲,其具体内容为:“花红柳绿新春,暖风吹拂校门,课桌讲坛学子。开学时节,共把知识吸吮。”这一首《天净沙?开学》同样通过景物层叠,描写出了学子在新春开学的喜悦之情与吸吮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诗词创作教学使古诗词在今天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根,让古诗词在今日社会得以发展。我认为,让学生在继承古诗词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的一种负责的态度,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希望更多语文教育同仁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是进行审美、品位的教学,也要适当的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教学,使我们的古诗词能够焕发更多的生机。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继承之上,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的教学会使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不断发扬光大,会使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会使我们的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参考文献:

[1]易超.创新教学方式争做智慧型教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浅析[J].教育,2016,(11):226.[2]赵秀辉.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教育,2016,(6):226.

下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玩转古诗词——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玩转古诗词——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总结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古诗词教......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涪西初中:冯秀华【摘要】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四、联系......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 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 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 “背诵默写” 层面, 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摘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教学方法: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新课程......

    简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范文大全

    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长顺县代化中学:刘星刚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学者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精神面貌、学习古人的优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