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讲座稿)

时间:2019-05-13 03: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聚焦课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讲座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聚焦课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讲座稿)》。

第一篇:聚焦课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讲座稿)

聚焦课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讲座稿)

福清市城关小学

陈玮

聚焦2008年,历史永远铭记,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书写下抗震救灾的英雄史诗;为了实现百年奥运的梦想,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成功地举办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浩瀚太空从此留下了中国人漫步的身影„„

聚焦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燎燃于黄河两岸,塞北江南,感受到老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好多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 “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导致教学效果也“虚化”了。

1、教学“似曾相识”——太多雷同,缺失“标”度

看看第7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课吧,不管什么年级,不管什么体裁的课文,不管学生事先是否熟读了课文,几乎所有的课的设计和实施都似曾相识,好像一张脸克隆出来的,又仿佛同一个师傅指导出来的。第一课时的设计一般是这样的:

第一个环节:教师板书课题,让孩子们跟着看教师板书或者书空。(据说,这是为了体现重视书写?其实,很多课题,不是生字,为何教师不能课前就板好?要示范板书,难道只有一种板书方法?)

第二个环节:齐读课题,于是大家把课题读得震天响(课题都必须读吗?)

第三个环节: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请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这样的公开课上,孩子们早就读过很多遍了,有的还能背诵课文了,还需要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需要这样走过场地读一遍?)

第四个环节:„„

太多的雷同,太多的相似,多得不想枚举!为何有那么多的雷同?朔本追源,还是在于缺失“标”度。

2、言语随意平淡——浮泛浅表,缺失“深”度

周振甫先生在《立体的懂》一文中曾如此阐述:“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把一部书全部读熟了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的多了渐渐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离文本渐行渐远”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老师的课堂上,有的是学生的胡思乱想,信口开河和在分组讨论中童言无忌、嘻嘻哈哈。而没有了老师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指导,声情并茂的感染调动也更无影踪。诚然众鸟乱飞,天马行空,课堂活是活了,但乱也乱了。有些老师课下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甚至学习内容,视讲解传授为洪水猛兽,要知道“自主学习”决不是“如来神掌”,一出万事休啊!一堂之中,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哗躁有余。

3、过度熏陶感染——沙上建塔,缺失“厚”度

课堂教学或一味地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再朗读。有些朗读没有在理解文本上下足力气,学生的情感没能被触动。而老师又一再要求有感情地读或老师单方面地煽情、煽情、再煽情,于是学生学会了没有感情的“感情朗读”。实际上,这种拿腔捏调、矫揉造作的“朗读”,是朗读的异化,它带来的只能是对文本意蕴的破坏,不值得提倡。

4、“自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失“效”度

有的课上,随便着老师一声令下:“自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小组学习”,教室中“噼里啪啦”一阵桌椅板凳的喧哗之后,便出现了个别小组“人丁兴旺生意荣”与个别学生“门前冷落车马稀”共存的现象。前者由于空间所限,十几位学生里三层外三层“聚义”一处:外围的学生踮脚伸脖,压肩叠背,竖耳难听清;处于核心的几具学生则头抵一处,气喘吁吁,开口难成言,乍看让人以为不是课堂,而是美式橄榄球场。而后者则是个别平时就个性内向孤僻的学生,此时更是孤雁单飞,无奈做起了“壁花”。教师却视而不见,对此听之任之。

5、过度运用媒体——乱花迷眼,缺失“适”度

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实践证明如果运用得当,无异于如虎添翼,这是事实。然而当我们致力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往往过分看重课件的优势,将课文作不必要的动画图解并补充上许多与课文有点联系的材料,作事无巨细的尽数罗列。这种滥用课件,会导致语文课堂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以“读图”代替了“读文”,以“课件”代替了“文本”,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这种“过犹不及”非常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和改革。

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中说得好:“平淡为真。返于自然,归于纯净。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平淡致静。教师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不讲奢靡,不求浮华。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录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把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即是把“根”抓住,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一、留住语文的“根”——落实语文本体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教学中,通过讲解、朗读和背诵等形式,深入指导,强化训练,学生才能得以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中围绕朗读做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取“金”。

1、创设朗读情境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朗读包含了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但由于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作者的情感。因此开篇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园中有热闹非凡的买卖街,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诗情画意的蓬莱瑶台,有如人间仙境一般!然而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让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化为一片焦土。”接着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有了深刻的体验。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课中“至此,圆明园的一切都没有了。”老师引领学生说话。“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 “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语气缓慢而沉重)„„(师总结)正是“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再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回头细细品读全文。采用老师引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然后老师缓慢地擦黑板,所有的都擦去,稍留痕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圆明园留给你的是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中得到升华,深刻理解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损失!”学生的朗读指导自然水到渠成。

2、倡导个性朗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老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小珊迪》一课,老师紧扣文中“他不是那种人”的断定,引领学生一起同情作者之同情、感动作者之感动、悲伤作者之悲伤、崇敬作者之崇敬。使读者和文本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师:(出示句子:“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最想强调“诚恳”这个词语。我觉得小珊迪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却一定要把零钱找还给那位叔叔(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时强调了“诚恳”)。

生:我最想强调的是“信任”。我觉得小珊迪用自己的死来告诉人们,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信任”)。

生:我觉得“断定”这个词语必须强调。断定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事实证明,小珊迪的确不是那种人。他是那样诚实,那样守信(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断定”)。

生:我要特别强调“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临死前说的话,足以证明他不是那种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不是那种人”)。

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才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以王自文老师设计的《古诗两首》片断为例。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一个“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可见有感情地朗读,应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建立在熟读、深思、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可谓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增强朗读评价

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那种一味地“你读得真好”,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因此,老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求实、求活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是很“活”的,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是学生思维的活跃。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拨是很有功夫的。何处点拨,何时点拨,如何点拨,都有讲究。在学习《第一场雪》“雪后”一段时,支玉恒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尚好,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她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孩子读得反而不如前者。支老师又非常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雪地边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都开怀地笑了。情绪激励,作出评价,取点好、时机好、方法好。恰如其分的评价需要老师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极强的分析判断力和敏捷的思维力,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那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不过,只要老师经常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也会较快地掌握评价的尺度。

其实,语文的本体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

二、留住语文的“真”——扎实课堂教学

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内化各种技能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独立的广泛运用生活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句话,着力点要放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

1、凭借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1)揣摩词句,感知语言材料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语言。作为语文学科首先想到的是运用语言。世上还有比语言更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吗?没有。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有学生质疑:“我有一点和巴金爷爷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写文章应该注意前后照应,课文前面讲榕树长得很茂盛,叶子密得不留一点儿缝隙,而后面写到画眉鸟的时候,作者用了两个“飞”字,我觉得欠妥,不能突出叶子密的特点。如果改成“钻”字,就会更恰当些。教师调整预设,以学定教,顺势而导:“你真了不起,这一点老师都没有注意到。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那这个‘飞’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同样,结论是多元的,理由也是多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颖而又独特的见解,敢于挑战教材,挑战作者。一个“飞”字,改出了许多智慧之花。如挤、冲、闪、探。教师对比作了充分肯定。姑且不论这个词有无修改的必要,学生这种创新精神却是十分珍贵的。爱因斯坦曾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

林莘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时,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透过文字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师:除了引用名言,毛主席还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对比的方法。师:怎么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死”可以换什么词?

生:献身、牺牲、就义、阵亡、捐躯。师:这一句中还有一个“死”字,两处死的意思一样吗?第二个“死”字可以换什么词?

生:见阎王、毙命、下地狱、上西天、该死、丧命。

师:是啊,两处“死”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真是“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潜心吟咏,就是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话语悟其神”,鉴赏品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第7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王春燕老师执教《猴王出世》时,就是这样引领学生揣摩词句、积累语言的:

师:同学们读书姿势好,声音也好,哪一句写石猴?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出示句子,生读)

师:读这样的句子,仿佛看到什么?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师:请好好读这句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生读)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谁发现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生:四个字的排比句。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师:这些动物是—— 生:亲戚朋友。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老师应该清楚:要想真正掌握包括语言素养在内的全面精深的教学素养,达到珠圆玉润、流转自如的境界,唯有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这虽然需要不懈的努力,但却是我们的崇高使命和幸福所在。(2)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以窦桂梅老师《落叶》一课为例。在课堂上,随着文字孩子们成了落叶纷飞中的小虫、蚂蚁、小鱼、燕子。他们飞,他们藏,他们乘船顺流而下,他们结伴嬉戏玩耍——在一种近乎迷幻的氛围里,他们忘乎所以,身外的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课文,只有落叶,只有窦老师带他们由白纸黑字出发而到达的童话境界。就这么飞着读,就这么游着念。听课老师无法记录了。他们笑着,沉醉着,和孩子一样,如怕冷的生灵迷恋太阳——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灿烂、美丽和芬芳!

“喂——你是谁?”“我是小鱼。”“小鱼,小鱼,你好哇!”“落叶姑姑,你好呀,我喜欢你!”“那你就来吧!”于是,这个男孩,这条幸福的小鱼,旁若无人地划动双臂,扭动着小小的身子,游到了台上。美丽的“落叶”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小鱼儿则如一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她,兜兜转转,摇摇曳曳。

没有音乐,可是所有人都在心灵深处都响起了至为和谐的乐声——这是天籁之音。是造物主曾经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而我们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令它失落、沉寂的自然之音、人性之音。窦老师将它拨响了。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

(3)调动记忆,积累语言材料

师:“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主席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这叫引经据典。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距现在有两千多年了。主席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这么古老、久远的话?

生:因为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了,说明主席说的话也是对的。生:因为司马迁说的话经过了历史的考验,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所以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

师:经典是古老的智慧,是被历史考验,被大家认可的。经典可以表达深刻的内涵,最具有说服力。(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司马迁的话)

师:除了司马迁的这句话,还可以引用什么经典名言?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里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学生自由地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独特感受的结果。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4)练习迁移,形成语言能力

一是迁移语言形式。我十分有幸到华师大一睹孙建锋名师的风采,孙老师的《白鹭》一课真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一首酣畅淋漓的诗,一首高不可攀的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老师紧紧扣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一关键句,让学生在诵读、想象与交流中获得知识,体会情感。

白鹭的哪里最精巧呢?“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传神地写出了白鹭恰到好处的美。那么,郭沫若先生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呢?孙老师出示了战国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通过两段话的对比,让学生来谈谈感想。学生很聪明,有的回答“郭沫若先生是借鉴了古人的名句并且进行了仿写”。孙老师出示了《登徒子好色赋》真是恰到好处。让学生知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9 头活水来”。接下来又让学生以“孙老师的上衣”为例也来仿写句子,学生学以致用,兴趣十足。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个性感悟,运用个性言语,学习文本言语形式,进行迁移运用。在学习了《花钟》第一节言语表达的多样性,同样是写“开”可以用不同言语表达方式。老师可以出示另外各种花开的时间,形状图等,让学生充分学习言语表达的多样性。

生1:晚上十点左右,叶花蝴蝶抬起高傲的头,手拿黄色的花,仿佛一位骄傲的公主。晚上,十一点左右,仙人球花穿上了白纱裙;

生2:下午一点,凤凰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下午二点左右,美人蕉跳起了优美的孔雀舞。

生3:晚上十点左右,叶花蝴蝶穿上黄色裙子在绿叶丛中翩翩起舞。晚上,十一点左右,仙人球花穿上了白礼服,款款走来。

生4:凤凰花在下午一点涨红了笑脸。下午二点左右,美人蕉对着镜子忙梳妆。生5:晚上十点左右,高贵的叶花蝴蝶吐出黄色的花蕊。晚上,十一点左右,洁白的仙人球花探出了小脑袋,四处张望。

生6:下午一点,凤凰花在映红了整个城市。下午二点左右,美人蕉伸着懒腰,起床了。

二是内化运用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结合学生个性认识,让学生内化运用文本言语,使消极言语变为积极言语。如:学习了《鲸》《蟋蟀的住宅》,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写一篇小童话;学习《长城》《九寨沟》之后,让学生融情假设自己是个导游,写一段导游词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播放视频,穿插“画外音”: 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光辉的一生,使他成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的好总理。他离世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离世时,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中华民族正在复兴:神舟上天、嫦娥奔月、举办奥运会„„但是这还不够,中华民族还要更兴旺、发达、强大,而希望就寄托在同学们身上。而后引领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你想为而读书!写一两句话。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文本主旨进行延伸与补充,进行丰盈与升华,产生新的信息,使得原有认识更加“有血有肉”,这是主体向文本的流动,这是主体与文本的交融。安排写的练习,留给学生充分静思默想的机会,留给学生直抒胸臆的空间,使学生可以“ 我手写我心”。

“本真”语文,是有着浓浓语文味的语文,是充满凸现语文个性的语文,是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语文,是目标简单、课课有得的语文,是去掉华丽、追求实效的语文。

2、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以选文里的语言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选文的“一”引发现实生活语言运用的“三”,“举一反三”;由现实生活语言运用的“三”又复归于选文的“一”,如此的往复。

如《牛郎织女》一课,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读书报告单。学生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中的人物、故事梗概、表现主题和故事中的感人情节,从中感悟到虽然这些故事的人物不同,情节发展不同,故事结局不同,但是它们都表达了同样的主题——追求真挚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别具匠心,我用小小的一张读书报告单,简明扼要而又形象生动的把民间故事的创作特点展示在了学生眼前,不,应该说是心中!

如在《匆匆》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引入几段课外的阅读文本,分别是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普希金的一朵小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郁达夫等人的评论文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孩子的阅读视野,通过相关文本输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他们的感悟。但是每一个引入文本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一直倡导将人文关怀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的价值导向。这一课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觉得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所作为,让人生迸发出应有的光彩,而且认识到正因为人生短暂,稍纵即逝,才更应该珍惜生命,也更应该享受生命,如此才不枉在世界上走这一遭。所以,引入普希金的诗歌。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引入,则是为了触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他们的人生感悟进行提升。

三、留住语文的“诗意”——漫步诗意之旅

在白纸与黑字之间驰骋,在书香与心灵之间漫步。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申小龙的《文化语言学》,也读韩军的《新语文》。开始思考: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语言与掌握语言的人是怎样关系?“母语是对后代的精神哺育”,是“民族之根”。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一切的思想都是诗”。就这样,一个梦在你我的心中悄然萌芽——要让语文学习成为诗意之旅。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是语文课堂的智慧。

1、诗意语文——追求自由对话的语文。

诗意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诗意语文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诗意语文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

以上次我参加市青秀比武执教的《慈母情深》教学小片断为例:当学生赏读“慢镜头”句子: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动情地范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之后,问:“你看见了什么”学生回答:“瘦弱的背,弯曲的背,饱经风霜的背”老师又问:“然而我记忆中母亲的背不是这样子的,记忆中母亲的背-”一个学生接到:“健康的,挺拔的。”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问“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一张脸,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疲惫不堪的脸”“我记忆中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脸,而是

”“光洁鲜亮的脸,红润细腻的脸”“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问“你们看到什么了?”学生动情地说道:“充满血丝的眼、黯淡无光的眼。我记忆中母亲的眼不是这样的,而是炯炯有神的眼,水灵灵的眼。”

把学生灵动、流淌真情实感的语言连在一起,一首诗不就“应运而生”?母亲的背是瘦弱的背,弯曲的背,饱经风霜的背;我记忆中母亲的背不是这样子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是健康的,挺拔的。母亲的脸是布满皱纹的脸、疲惫不堪的脸;我记忆中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脸,而是光洁鲜亮的脸,红润细腻的脸;母亲的眼是充满血丝的眼、黯淡无光的眼,我记忆中母亲的眼不是这样的,而是炯炯有神的眼,水灵灵的眼。母亲呀,你挺拔的背、你红润的脸,你炯炯有神的眼,到哪里去了?被繁忙的工作夺去了?还是被岁月消磨了?语句如诗一般美,如诗一般感人,有诗的优雅,有诗的智慧。

上《猫》一课时,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一句的解 读,赋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师: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对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生1:我觉得“蹭”是一种轻轻地“摩擦”。因为如果擦得很重的话,老舍爷爷会不舒服的。

生2:我觉得“蹭”是一种温柔地“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生3:我觉得“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个娇,要求给抓抓痒。说明猫和老舍爷爷的关系特别好。

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着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了什么呢?

(学生发言非常精彩:蹭出了可爱。猫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蹭出了友谊;蹭出了顽皮;蹭出了它的天真活泼;蹭出了乖巧;蹭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是的,在老舍爷爷看来,猫就是他的孩子;同样在猫的眼中,老舍爷爷就是它最信赖的亲人。

一个简简单单的“蹭”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在老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就立了起来,丰满起来,喷涌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一曲个性洋溢的高歌、一片色彩缤纷的朝霞。

2、诗意语文——追求唤醒意会的语文。

诗意的境界,总是与朦朦胧胧、似知非知的境界有关。《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以王玲湘老师执教《搭石》一课教学片断为例: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 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一男生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 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

(指课件文字)——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引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引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古语云“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诗意语文,崇尚学生自己的“得意”、“会意”和“悟性”。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完全是个性解放、怡情悦性的阅读。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才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

3、诗意语文——追求精神契合的语文。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写文章也如此,要么意犹未尽,要不含而不发,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借助原有表象进行新的改造、组合,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徐复观先生说过:“真正好的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 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

以《小音乐家扬科》教学片段为例。(出示字幕)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它也在为扬科鸣不平!

师: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仿佛在对扬科说:„„

生1:醒来吧!扬科!你睁开眼睛看一看身边的美丽景色!听听你喜欢的音乐声!

生2:扬科!不要走!你的命运不该这样!回来吧!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生3:扬科!你虽然离开这个惨无人道的社会,但你为了音乐而献身的精神,会鼓舞着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我们!

师: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仿佛在质问(问谁)(问什么):„„

生1: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仿佛在质问监工:你怎么能随便抽打扬科,他只是在听音乐,你的童年难道没有喜欢的事物吗?

生2: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仿佛在质问管家:你知道吗?你的不分青红皂白,葬送了一个孩子的性命!你不愧疚吗?你不自责吗?

生3: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仿佛在质问更夫:你这个刽子手!在你的手上扼杀了一位具有音乐天赋的生命!你知道扬科的妈妈会有多伤心吗?

生4: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仿佛在质问社会:为什么社会如此不公?穷人的孩子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师:你听,白桦树哗哗地响,仿佛在向人们呼唤:„„ 生: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

由此可见,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老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4、诗意语文——追求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一种高峰体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高峰体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更是一种高峰体验。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 当下实现自我。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因为知识、能力、习惯毕竟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是人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工具。诗意语文,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言语得到发展、视野得以拓宽、心灵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如果说“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那么“情感”便是语文学习的生命。言语学习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丰富情感,才可能会有丰妙的言语;有了丰妙的言语,就能更好的展现丰富的情感。一句话,还语文以“本真”,让言语和情感产生共振,让两者携手走向丰妙,应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的追求!

正如季羡林说的“不完美就是人生”一样。不完美,才是真实的讲座!于是想起了奥运会上,两度与金牌擦肩而过的埃得蒙森说:“只不过是一场比赛嘛„„”也想起了颇有哲理的一句诗:“有些东西看不见,但是它们存在着。”我相信,时间,会让我们看见很多!

第二篇: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南昌市进贤门小学语文教学沙龙纪实

整理:蒋颖娟

时 间:2006年月12月27日 地 点:会议室 主持人:蒋颖娟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老师

题记: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焕发着勃勃生机,欣喜之余,却又发现时下的一些语文课堂,张扬着新课标的旗帜,却让语文教学陷入了误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学校就这一问题举行了一次教学沙龙,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的问题。

余颖: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开辟了一片美丽的天地。但正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一文中所说,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常常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迷恋学生“变化多端”的“自主”探究中,我们常常沾沾自喜学生的所谓的“自主”学习的喧嚣热闹情景时,而我们却真的陷入了误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忘记了把握语文“本色”这个“度”。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文字、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决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岂能因为追求“生本”而抛弃文本的利用,让语文学习成为天马行空?在《哈姆雷特》一书中读不出一个“薛宝钗”,我们怎能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全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指鹿为马?我们怎能让学生在“走马观花”学文后就成为主角“得意忘言”的表演?我们怎么能够在语文课上仅满足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考虑他的言语表达是否正确、是否流畅、是否具有文采、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就一味的肯定?我认为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问题并不在“自主”学习,而在于“自主”的“泛化”,自主本身并没有错,而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度”,提倡还学生主体地位,应以“学”定“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随心所欲的以“学”定“学”。我们始终不该忘记语文是一门学科。一门学科就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就应该有自己的课程目标,就必需有强烈的功利色彩,那就是每一节课都要达到一点有关言语能力培养的收获,每个单元、每个学期、每个年段、达成一定言语能力的提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乱花渐欲迷了眼”,斑斓未必皆春色,大而无当的喧嚣可以浪得虚名,而我们得记住朴素、平常的语文教学才是真。

陈菊珍:以前的语文课堂确实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学的没有兴趣。课改以后,学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但是,确实也走入了一些误区。比如说:合作学习这一块,很多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形式,走过场。有些方面不适合合作学习的也合作,比如,一个问题丢给学生,学生讨论,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还是各说各的。有些方面有合作价值的我们就进行合作,比如说:生字的学习和读课文时就可以小组合作的读一读。

叶蓓:对于《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一文中,最后一句我非常有感触。——小语会崔峦理事长做出了精辟论述:我想只要我们的每一位小语教师能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实践新课程标准,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上出文化品味,把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语文教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今年也教了一个一年级班上的语文课,我就生字教学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前我在教一类生字的时候,我会教的很仔细,很认真,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分析,所以总感觉自己教的累,学生学的辛苦,而且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现在我教孩子们识字,如今天我教了一个“语”字,有的学生说:“我早就认识这个字了,这是语文的语。”我想学生在生活中天天见面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了,不用再花时间去分析,去记,去组词,就这样轻松的教完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本真问题,就是要还给学生识字的自由和发展学生识字的兴趣。

邓艳萍:新课改如今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老师们很快就发现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于是,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不禁迷茫了,到底语文课要怎么上?教什么?张庆主编在徐州培训会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倡简、求实、务本、有度”,让我茅塞顿开。我认真学习了这篇报告后,明确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去掉浮躁,走出困惑,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来。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语文能力怎么形成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从操作层面来看,比较简单。语文就应当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靠大量的实践。语言的形成主要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要提高学生的素养,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在每一册都精心设计了习惯篇,我们应当根据这一点,切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习惯,什么都会有。

张惠: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我觉得要做到就是要做到“真实、扎实、朴实”,要在语文课堂上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我们应当抓好语文的基本功,构建“扎实”的语文课堂。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我们应当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通过读写训练,让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说话、写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思考,同时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产生多元化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是语文,我们就应当体现语文意识,抓住文本中的情感交流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来体会情感,这样才是“扎实”的语文课。其次,我们应当体现人文关怀,构建“真实”的语文课堂。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同时通过简单明了的、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越读越有信心,越读越能够体会到课文的深刻意蕴。教师应当用真实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呵护他们,引领他们不断进步,构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真实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课标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表述本身就是让学生多写。写多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大量的习作实践中,习作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鲁迅说,我没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多看多写。多看多写中,已经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形成内隐的认知。学习语文是积累的因素,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是日有寸进。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快乐,在阅读中不断的成长。

龚明丽:我就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这个话题谈谈作文教学。我觉得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有对生活的感悟,不能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

帅丽:我觉得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上确实存在着所谓的“求异”,课尾总不忘来上一句。如“小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掉?”“你还有什么办法让乌鸦喝到水?”诸如此类的求异,偶尔用之,也不为过,但一落俗套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比如我今天的课堂上说一个老师给了三个学生三文钱让他们去买东西堆满屋子,前面二个学生买了柴和草,只有第三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照亮了整个屋子。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我认为没有必要去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熊丽萍: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语文怎么学,我以为“简简单单”。听、说————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读、写————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世界,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再细化一下,即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四得”: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

老师们交流的欲望好很强,但是时间已经到了,我们的活动也接近了尾声。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收获。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有共同认同的,也有意见相驳的,但是我们在碰撞中都有所提升,这又是我们的收获。老师们,“教育是一首诗,是诗一般的事业。”教学沙龙刚是对诗一般的事业进行最富热情,最有生气也最具创造力的阐释、求索。祝愿我们的沙龙越办越好!

第三篇:回归课堂本真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回归课堂本真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余年,教学课堂呈现百花争妍的景象,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人们在今天做出冷静的思考,百花争妍的课堂是否有些过火,是否缺失课堂教学必需的本真,也在探究保证课堂本真之百花争妍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 策略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和优质均衡教育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日趋活跃,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笔者置身于教学改革浪潮中,根本算不上弄潮儿,但也有自己的思考。近年来,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似乎课堂热闹非凡起来,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获取的是什么,获取得多还是少。异彩纷呈的课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真逐渐消失,如果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我们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促成课堂本真的回归,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本真课堂的回归需优化组合教学媒体

优质均衡教育是近几年人们谈论的话题,优质均衡教育涵盖的教育设施的普遍优化已得到充分落实,资源性网络可以说是校校通,电子白板进入了一个个学课堂。人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人们还使出浑身解数,促使教学课堂氛围更好。但人们似乎在冷落传统教学媒体,就拿教师本身来说,电子白板上的板书几乎销声匿迹,教材文本已听不到老师的范读。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变成一个简单的按键工,学生随着电子白板呈现的教学要求实现着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的课堂能够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堂能够弥漫着新鲜的空气,让学生得以充分自由呼吸?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师的空间语言得不到有效传播,师生之间就像陌不相识的路边人一样。对此,我们必须提倡的是,先进的教学媒体不可不用,传统教学媒体不可忽略。譬如,范读课文,我们可以播放比较规范的录音,但录音不可以处理朗读时必需的轻重缓急和相关意义上的停顿,学生只听到录音中的声音,看不到朗读者根据文本内容需要辅助表现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如果教师范读,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更能够举手投足皆表意,一颦一笑总关情。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笔者就在比较有意义的体态语言配合下,进行多重意义上的多次范读。学生听读时不但听到老师范读的声,而且看到老师范读的形,更主要的是学生感受到老师范读时传出来的情。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回归本真的教学课堂当是现代和传统媒体优化组合的课堂。

二、本真课堂的回归需还给学生自主权利

现在的教学课堂着实比过去课堂热闹得多,首先因为学生学习资源丰富,给学生回答教师课堂教学感悟中的诸多提问带来了便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出一些阅读感悟的前置性预习题,学生就会立即从相关资源中寻找到答案。那课堂上只要电子白板的按键一按,那些需要学生感悟的内容则呈现于电子白板,学生一看,立即就把小手举得高高,回答出来的感悟是那样无懈可击。在小学生人人都想争着回答问题时,岂不是相当热闹?透过如此乃至其他课堂种种迹象,看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感悟?这样看似相当热闹的课堂又有怎样的本真之处?对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宁可少些这样的热闹甚至喧闹,也要多些课堂教学宁静气氛中的静态思维获取的当场鲜活感悟。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本真,因为学生真正在自主探究着,在自主感悟着。所以,平时阅读教学,我们不要用现代媒体提示阅读感悟的内容,那样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会为学生画地为牢,限制甚至僵化学生的思维。好像省了点事,也省了些力,但对学生的未来是利少弊多的。因此,平时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前置性学习,大都让学生扫除一些文字性障碍,大都让学生熟读文本,不做可以让学生抄近路的阅读感悟。课堂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整体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在充分多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行解决发现中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甚是相当激烈的争论和争辩。笔者感到学生越是争辩得面红耳赤,越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本真。

三、本真课堂的回归需促进学生创新探究

新的发展时期,越发需要全面创新,越发需要全民创造。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的栋梁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语文基础性学科课程,尤其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从考虑学生的学力上考虑学生的创新创造问题。应当明晰的现实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被禁锢在学生语文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上,还在做着应试教育的事,导致一定数量或者更多学生没有能够被我们发现。对学生本身而言没有充足的机会对类似冰雪融化是什么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充分培养,那学生怎能发现冰雪融化后是春天,又怎能产生充满创新意义之奇妙的想法。所以,平时阅读教学中一切浮面且华而不实的热闹笔者大都坚持取消,一切没有学生创新思维的简单感悟都坚持抛弃,为学生搭建起理想的创新思维时空。譬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不再把精力花在对林肯大胜南北之战的感悟上,而是让学生得以更广泛又充分的发现。学生在感悟中获取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学生知道了他作为鞋匠的儿子的出身是卑微了一些,但建立起自身的人格魅力是行使好总统权利和权力唯一又宝贵的精神支柱。学生不但发现林肯需要这样,所有人都需要这样,当每个人都具有美好的人格魅力,整个人类是多么美好,整个世界又会多么美妙。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我们潜心发挥,那么学生的潜在创造力肯定没有穷尽。

参考文献:

[1]蒙在飞.陈玉文语文的回家之旅[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9.[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3]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第四篇:聚焦课堂以学生为本

聚焦课堂,以学生为本

——语文组观课有感

罗志远

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教师参加了“862”全员培训。积极、深入地开展观课、评课、上课的研讨活动。为我校“深化课改,聚焦课堂,提升能力”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近两周,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观赏了《石缝里的生命》、《清塘荷韵》两堂课,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非浅。

《石缝间的生命》这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特点,较好地贯彻了《两纲》,渗透了生命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进入文本、沉浸文本,最后,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归纳起来,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一、紧扣文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命。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全文,学生找到了“刚强不屈、顽强、倔强”等词语。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散读课文,找出“倔强”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了三次,对学生细读文本感悟中心的学习方式起到了强化作用。教学中以学生的朗读和寻找重点句段活动为主,但学生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熟悉、浸润,慢慢走进文本,使学生感悟到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

老师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深知要使学生真正“悟道”,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少的。整堂课的教学,老师不仅初步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也指明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珍惜。教师在课堂上有机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诵读、引导、多媒体演示、音乐渲染、联系已知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朗读引领,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

这堂课中,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环节。老师范读,带领学生在音乐声中感悟生命的顽强和可贵。在找到“小草松柏的倔强、蒲公英的柔中有刚”的具体体现的句子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这些植物的“倔强”。这时候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最好的理解,一切分析和讲解都变得多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 她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真情。她给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读写结合,体验真情,让学生的情感更好地抒发。教师抓住一个“情”字,通过不同的朗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大问题引领全文的教学,恰到好处。老师饱含激情,倾情的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语言讲解的作用。慷慨的陈词,入情的倾诉,昂扬的抒发,孕育了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学生渐入其境,深入其境,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三、赏析词句,体现语文特色

这堂课中有时不经意的点拨体现了一个成熟教师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的教学特点。老师结合学生找到的句子询问“三两片换成几片好不好?”看似随意的一个提问,却运用换词法加深了学生对小草精神的理解,在词语的赏析中,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

在整节课中紧紧扣住生命二字,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议论交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领悟语言的深刻性和生动性,特别是对重点词语和句子反复进行咀嚼,细细品位, 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充分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讴歌了生命的顽强与拼搏精神,在拼搏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杨老师的课的确是一节值得大家欣赏学习的优质课。

不可否认,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是本课的一大优势,但与此同时,却也成了本课的一大缺点。在教师的强势引导下,学生只能亦步亦趋,自己对文章的思考被剥夺了。整堂课,学生没有出过一个错,没有答错一个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歌颂生命主题的文章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学生未能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在寻找句子,还是学生或老师发言的过程中,几乎都看不到有学生动笔圈划或记录,只靠记忆力恐怕很难将一堂课的内容消化。

建议:

希望能多看到一些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看到教师是如何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思维更上一个台阶。

《清塘荷韵》选自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高洁、顽强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品味的独特追求。

观示范课《清塘荷韵》后,使我们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课文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第五篇:建模,还课堂以自主

建模,还课堂以自主

一堂课是否能被称为好课,除了看课堂目标的达成度以外,更重要的是看达成目标的过程是不是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不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不是体现了快乐、高效的课堂特点。湖南省长沙市金海教育集团遵循“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三本”教育理念,探索出一套“闪光课堂”体系。闪光课堂旨在发现学生“闪光点”,点燃学生“闪光点”,擦亮学生“闪光点”。

“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为了一切人”,顺应个人禀赋,提升人的潜能,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以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保证学生的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

“以学为本”就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

闪光课堂是不断优化的课堂。不断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课堂整体设计更趋合理、教学环节更加科学、生命情感更加灵动、课堂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

优化课堂设计

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往往要经历从有模到无模再回归到有模的过程,即从实践探索到理性认识再到形成理念。金海教育集团要求教师按照闪光课堂的“三环五步”上课。三环即课堂必须运用的“自学(含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3种学习方式。操作的时候,课堂要灵活运用3种学习方式,按“五步”流程完成课堂学习。五步即“解读目标—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总结梳理—过关检测”。当然,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并不代表教师不能有自己的特点;相反,学校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

课型设计。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大课型的基础上,学校教师依据学段与学科特点,构建了语文学科的作文指导、作文讲评、口语交际,数学学科的新知探究,英语学科的听力、口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探究等综合性课型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也应有所不同。通过创新课型,课堂教学可以突出学段与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优化课堂抓手 导学案设计。学校深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实行跨周备课。在集体备课环节,备课组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集中研讨2小时以上,研讨重点为如何优化下周授课内容、如何设计导学案。主备备课之后,同组教师要发表意见,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导学案下发后,组内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个人教学风格进行辅备,还要根据学情班情替换一部分问题或习题。

小组合作。教师要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引导调控等多种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师还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可合作性的问题,关心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合作精神。

优化课堂流程

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熟谙课标、考纲中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编写并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从而达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有目标”,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学习目标有效达成。

激趣导入。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针对性导课可以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启发性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性导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导课可以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引导点拨。课前,教师发放导学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预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使授课过程变成“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表层向深层发展。

反馈评价。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评价,也要有对学生人格形成、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应该灵活多变,要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运用到评价之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

优化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可以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努力成为一个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设计提问。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教师还要为潜能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为优等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辅助手段。教师应适当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电视、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及实物、模型、标本、挂图、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手段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使知识中的“死”变“活”、“静”变“动”、“抽象”变“直观”,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增强教学的可视性。

课堂的不断优化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要强调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做到“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

编 后

建模,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工具,旨在建立一个通用的模型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湖南省长沙市金海教育集团通过课堂建模,解放了课堂生产力,真正将学习规律与学习方式、课堂的形与神、课堂的导与学有机结合,使课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模式承载着金海教育集团的核心理念。金海人以“让每一个生命闪光”为原点,紧紧抓住新课改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对课堂进行重新建模,进而基于通用模式,又针对不同学科有所变换,形成了更为具体的子模式群。

金海教育集团的课改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有模,贵在得模。建构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为了不变,不是为了自我设限,而是为了超越这一模式,进而科学、高效地解决问题。

下载聚焦课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讲座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聚焦课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讲座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儿了......

    聚焦课堂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聚焦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提倡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不可避免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本站推荐)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侯晓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

    语文的本真课堂(共5则范文)

    语文的本真课堂 ------观薛发根《剪枝的学问》有感 今年“千课万人”的精品课中,我对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印象深刻。因为从薛老师的课堂我真正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

    还原语文本色 追求本真课堂

    还原语文本色追求本真课堂 阳邑中心小学王旗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王旗慧,是阳邑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13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08年被评为武安市骨......

    聚焦课堂 提升教学

    聚焦课堂提升教学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听后感 瀚仙中小 张福隆 厦门之行,听了吴正宪、徐长青等五位专家的课,受益匪浅,让我感觉走进一个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