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的本真
浅谈语文教学的本真
平武七一涪江小学 刘发利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大量的读与写。语文教学的本真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尤其经典的诗文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不需要疲惫不堪的设计,但要有一个简约的阅读指导,要有一批必读书籍,教师与学生一起畅读名篇名著,与学生一起写读后感,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读与写。只要抓住“读与写”这两条教学主线不放松,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我们呼唤在课堂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听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正是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与尊重,学生才那么投入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生命的焕发,智慧的生成,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和谐、自然而精彩!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头绪清晰的智慧交锋。语文教学的简单,不是刻意追求的简单,而是一种境界。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单的语文课拒绝平庸,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语文其实并不简单。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学应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教师要能依据文本,从整体上设计能够统领全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情感交融。本真的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讲讲、写写”,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却是大有学问的,是不简单的。读不是枯燥地读。写不是机械地写,讲不是乏味地讲。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而严格的训练,语文教学更需要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练习。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心灵碰撞。本真的语文教学不是平淡如水,味同嚼蜡,而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心灵碰撞,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一首精巧的诗,需要教师有诗人般敏锐的眼光和艺术家的灵气与智慧。本真的语文教学需要大智慧,需要我们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拨动学生诗意的琴弦,点燃学生理性的火花,升华学生的人文情怀,让他们在简单实在的语文学习中进发智慧、生成思想、形成能力。
第二篇: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本站推荐)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就应追寻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期待与儿童的精神相遇。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老师要学会拒绝个人的精彩,淡化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学会删繁就简。
现在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更要求删繁就简,通过课文的整合,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达到以简胜繁的教学效果。别指望你的一堂课中什么都能顾及到,什么都能训练到,要学会突出重点、难点,虽然这样会让人感觉课并不完美,但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要让课堂真“动”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课堂都动起来,可这种动是假动,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如牵线的木偶一般处在“被运动”状态。而且多数是优生 “代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学习内容所触动。课堂动起来要“动”的真实、有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这种“动”应当是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主要是思维的“动”和情感的“动”。课标中也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习需求”和“进取精神”而自觉积极的行为,我们应追求那种静态呈现的“内动”。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知识方法才不会是“授受”的,而是“习得”的。我们要经常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智慧的交锋实现的。
四、课堂教学力求平淡、真实。
平淡即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本真语文。很多教师总是追求新式花样,总是安排各种表演活动,孰不知自己在忙着“创新”时已离语文很远了。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三个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创意”,竟让学生把那个会唱歌孩子母亲说的话给唱出来了,还配上了拉丁舞。好好的语言不引导孩子去读,去感悟,搞些花架子,真觉得不伦不类。我们要学会以学定教,让课“常态”化,让问题暴露,再去解决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语文,才露语文本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是否真实、朴实、扎实。我们应积极推崇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要从学情出发,以人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有效的策略,积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
第三篇: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侯晓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 学中,有意无意地把“应试”的需要作为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 法的依据,出现了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 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少一点纸上谈兵,多一点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然而,有些语文实践能力根 本就无法通过试卷进行考查。就我们熟知的查字典而言,在语文考卷中,一般是通过填表或填 空方式进行的考查的,如音序查字法,先查什么音序,再查什么音节; 部首查字法,先查什么部首,再查多少画。学生不用摸字典(当然考 场也不允许带字典),就能考好这一考题。
二、少一点千人一面,多一点百花齐放。
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有标准答案,错与对一目了然;语文不 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解读、对于各 种情境的表述,学生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相同的 意思,说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 学生的不同见解。
三、少一点喋喋不休,多一点静默慎独。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受教学任务的限制,被所谓的“课堂时效性”所困扰,受试卷上可能出现的考点的制约,不得不剥夺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喋喋不休地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肯于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 理解、去感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 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长此以往,一定会有 量变到质变飞跃,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少一点题海战术,多一点自主阅读。
综观当今的课堂,本来就不多的语文课时,在老师以知识目标为 主的讲解与训练结束之后,便是大量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难发现,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语文积累、深厚的文 化涵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实追求!
第五篇:本真语文(范文)
“本真语文”,我们要做什么?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居法元
2012年11月,我和我校的三位老师有幸参加了福建泉州的一次语文活动。会上,特级教师贾志敏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应恢复本来的面目。语文老师应上“本真的语文课”。寒假中,看了叶老的五封信。这五封信,十几年前也看过。但现在,给我的感触更深,因为,叶老所说的问题现在还存在着„„我认为,要让自己的语文课简简单单,让学生得益,下面几点一定要搞清楚。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我认为,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应该在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和年级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只有了解《课程标准》的范围条件、钻研吃透教材编排体系及教材单元要求,才能“有法可依”。譬如,小学语文分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重点是识字教学;
三、四年级重点是词句训练;
五、六年级则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能力培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论,更新观念,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要懂得教育理论,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认识水平有所了解,对班级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本班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得体的教学目标。二、一篇课文在手,教师要知道怎么教。
由此,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一句话“课文只是个例子”。是啊,在我看来,“例子”不仅是一种凭借,同时也是一种手段。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达到能把所学的知识具有创意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例子”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发和教益。如我在教古诗时,不单是要求学生朗读、记忆、理解,同时还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诗歌,甚至也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仿写诗歌,那怕是“糟糕透了”也不要紧。还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完后,我又在班里举行诗歌朗诵会,组织他们讨论和交流,并给他们评奖。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更可喜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诗歌创作,对学习语文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成功的快乐体验。
当我们语文老师在利用“例子”的时候,要看到虽然书本上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名篇佳作,但因为时代、地域、思想、世界观的限制,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局限性,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读书。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借”的意思,有的学生就说:“老师,我觉得诸葛亮所谓的借箭其实是骗箭。我们小学生不应该向他学习。”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法官的话,我一定要帮助曹操把十万多支箭要回来。”还有的学生说:“诸葛亮不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骗箭上。”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这就说明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框框,努力把和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例子”引到课堂上来,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在小语文课上学习大语文。
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课文只是个例子”这句话对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透彻地理解这句话,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例子”为桥梁,引领学生走上“大语文”的道路上去,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享受更多的语文给予他们的好处。
三、语文老师要知道教什么。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以教出截然不同的内容来。有的课文写了什么,他就教什么,阅读课一会儿变成了思品课,一会儿变成了科普课,一会儿又不知变成其他的什么课,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有的从语言、修辞、篇章结构、写作知识等方面,条分缕析,“掘地三尺”,“挖”出了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阅读课俨然成了解剖课、作业课。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教学内容,教材中的课文也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参考所写的我们也懂,我们想知道的,它却偏偏没写。于是,我们只能在“黑胡同”里摸索,教得模模糊糊,学得糊里糊涂。对各色各样的阅读课,我们也往往缺乏科学、客观的评判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阅读教学似乎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参读课程标准,依托语文教材,研制恰当的阅读教学内容,是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这一顽症的必由之路,也是语文教师迈开专业化成长步伐的根本标志。有的主张把课文当成语言作品教,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研发教学内容,侧重于语言文字;有的主张把语文课当成文学作品教,从文学阅读的角度研发教学内容,侧重于思想情感;有的主张要走两者合一的路子,既关注关注思想情感,又关注语言形式。
我以为必须“让语文课清晰起来”,把阅读课的重心转移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课就是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清晰明了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语文知识,包含四个方面,借用皮连生教授关于知识维度的分类,可以表述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就是学习语文的诸多方法和运用策略的知识,如阅读散文的方法、概括文意的方法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尽管在编入教材时经过了编者的改动,缺少了原著独有的文学韵味。这样的经典作品,往往蕴藏着“语言的秘密”,即语文知识、语言规律,也蕴藏着“情意的魅力”,即思想的力量、情感的熏陶。教学这样的经典作品,究竟重在语言学习,还是重在文学阅读?抑或两者兼顾?而一堂语文课的时间却是一个常数,不允许我们面面俱到,也不允许我们就一篇课文教几个轮回。我以为,经典的作品,花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的语文课,从不同的角度教出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至少比走马观花似的教学要有效得多。而在目前教学的常态下,我以为小学阅读教学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首要的还是应该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教得清晰一点,透彻一点,实在一点,这是一个任务。在此过程中,适时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教得丰富一些,灵动一些,精彩一些,乃是一种境界。
我们语文老师只有时常把学生放在心中,一堂课下来多问问自己让学生得益了什么,才能渐渐向“本真语文”靠拢,做一个本真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