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构建智慧高效课堂
聚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构建智慧高效课堂
柴沟中学数学教研组 鹿洪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谈一下对当前农村数学课堂看法和对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首先分析一下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1)有的教师不能改变观念,坚持“新教材,老教法”,课堂上“涛声依旧”,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练习的机会,严格遵循教学任务。还有的教师虽然改变了观念,但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热闹,但课后学生一无所获,高效变“搞笑”。
(2)有的家长超“钱”意识强,好多家长在外长年打工,根本不监管孩子,从不主动与学校联系,关心学生的学习,有的学困生家长根本不配合,认为学生送进学校,就送进保险箱。
(3)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对作业应付马虎,再加之各类考评均以成绩为主,学生的作业的量在增大,而质却在下降,抄袭现象数见不鲜。
老师与学生的不和谐,家长的不重视,现实就是这样。我们不能改变家长的思想,所以只有从老师与学生这里出发,改变课堂教学 模式,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预设”,是造就高效课堂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坚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所提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应该怎样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应怎样处理?„„只有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
(二)精心编制导学案,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使学生在需求中“生成”,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导学案不是习题集。导学案是路线图、导航仪。形象的说就像是小孩的学步车。你从三个字上来审视导学案,导学案重在“导”即 指导、引导,从济南到青岛怎么走,我不知道,你给我一张地图,我就知道该如何走。地图就是导学案,高科技的导航仪。其次,导学案的核心是“学”即 学生、学习、学力,是便于学生自学的习题。“案”即方案、设计。所以三个字不可替代。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课堂达标测评是让老师心中有数,是要解决学生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还需要了解什么。
1.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的大致时间安排(1)导学案课前发放下去(2)课堂讨论时间约10分钟(3)课堂展示时间约为25分钟(4)课堂达标检测时间为8分钟(5)课堂小结时间为2分钟
当然时间的安排也可根据不同的课型适当调整。
2.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2)探究性
3.关于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1)一课一案
(2)编写坚持 “低起点、小台阶”。(3)防止“问答化”“习题化”
一问一答很容易有问答化,问题要有拓展性,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在里面。问题层次化,有的题目不是全部要做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层次性,题目与题目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性,要能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导学案不是习题集,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更大的收益,避免大量的习题带来许多重复性的劳动,真正地解放学生,做到高效。
4.关于导学案编写主要环节(1)学习目标(2)学习重难点(3)知识链接(4)学法指导(5)问题逻辑学习过程(6)学习反思(7)达标检测(8)归纳小结
(9)课后拓展
5.课堂上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落实到位。
(1)预习: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80%的学生掌握8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行“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的策略,从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
(3)反馈:检测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反馈即是当堂达标,既是学生的需要,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就高效课堂的力量源泉。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老师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老师。任课老师的为人处事、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生关系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改进教法,勇为楷模。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激励,催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选择恰当的教法外,还注重考虑怎样激励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的作法是:多鼓励,少批评。经常用“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我希望你„„”、“经过„„,你一定会„„”等激励性语言,以及名言警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等来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优生,侧重鼓励其大胆探索。对学困生,及时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在此基础上指出其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催化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总之,农村教育更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一方面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农村教育实际。但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已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第二篇:聚焦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范文
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同志们:
根据县教育局“教育质量提升活动方案”的要求,今天在胜利小学举行我县小学“聚焦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统一认识,集中智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想对策、谋出路,把我县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下面我谈两点意见:
一、近年来我县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县教育工作者敢破、善立,在课堂上下功夫,于改革中谋出路,课堂生活发生可喜变化,教学效益显著提高,涌现出许多成功经验。
1、学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思考,行动快。
如骆驼坳、胜利等镇中心学校认为,课改后放任自流、盲目操作等新问题与灌输、机械训练、以考代教等旧方式并存的现象,严重阻碍着新课程的正确实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他们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讨优化教学管理的措施,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湖乡中心学校认为,学生是教育之本,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为此,他们创建了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本课堂”。三里畈中心学校认识到,要打造有灵魂的教育,必须以质量立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规范课堂教学环节狠下功夫。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三里畈小学每年都要扎实开展以“直视课堂、交流提高”为主题的课堂研讨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所有教师都能够做到重视课堂、展现课堂、剖析课堂、优化课堂,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中发展,在课堂中提高。大崎乡中心校要求各学校以教学反思为切入口,教师要敢于“亮出自己的缺憾”;实验小学、义水学校等学校从学科质量监控的数据分析上找出路,从组合资源、巧用媒体、优化作业抓起;匡河中心小学采取“最近发展、授人以法、诊断反馈”策略,制定提高课堂效益措施,借助岗位研修、调研听课、“同课异构”、当堂反馈等形式提高不同层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的洗礼使教师观念发生了转变:课程价值更强调多元、融合;课程资源更强调整合、发展;课程实施更注重调适、创造;课程评价更注重激励、过程;对待学生更强调尊重、欣赏;对待教学更强调帮助、引导;对待自我更强调反思、自省;对待同伴更强调合作、分享。
观念的更新带来教与学面貌的改变。如骆驼坳中心小学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实行“10+25+5”的模式,即教师有效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低于25分钟,巩固检测时间5分钟,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三讲三不讲”的硬性规定规范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伴随教师职业生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
3、教学管理的优化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是罗田教育的重要法宝。特别是课改启动后,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文件和制度,我县学校教学管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很有大提高。如,有的学校实施“课堂精细化”管理,大处入手,小处做细,细处做精;有的以评估、激励为核心建设管理网络;有的实行教学效益目标责任制;有的把“规范教学”作为管理重点。
二、今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对策措施
虽然成绩令人鼓舞,但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如部分教师忽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读,导致对课标认识模糊,把握不当,执行不力;部分课堂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关注不够,学生主动学习受限;部分教师对作业布置、批改、讲评、反馈随意,部分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部分教师对教材、教学资源的处理能力低下;部分学校对思品、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重视不够;教学质量校际之间不平衡等等。
造成上述问题除一些我们难以为之的客观原因外,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例如,部分学校没有把课堂教学当作关注重点,研究不够、着力不准、抓得不实、效果不好;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资源配置落后,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制度执行不力,细节落实浮泛;部分教师的思想道德、职业精神、专业品质有待磨练;部分学校校本教研形式化,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持续的支撑力;部分教师在理念与行为之间存在落差,新课程执行力不强,教学顽症挥之不去等等。
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教学问题,关注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科学的选择。我认为,建设高效课堂要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从科学管理上着手:
1、教学管理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以教学管理基本理论为指导,对学校教学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使教学活动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在维护教学秩序、组织教学活动、协调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从管理入手。
2、教学管理的重点要落在课堂。课堂对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性、关键性不言而喻。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开展专题研究,如师生关系研究、作业的有效性研究、学法指导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研究等等;要落实校长听课制,校长应参加课堂教学专题分析会;通过推门听课、多元评课、活动推课、专家导课、制度促课,形成一个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多重督导的开放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3、教学管理要以制度建设作保障,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制度是一种强制、一种规范、一种约束,再好的教育理想如果没有制度作保障,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各校应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各级精神,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教学评价、校本教研、质量监控、教学奖惩等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当然,我们的制度已经不少,关键是缺乏执行力。有些制度出台时不够严谨,出台后没人执行,或执行中不得法、变了味,或缺乏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使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各校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上,要设立进度表;要强化管理者的职责意识和执行能力;要关注细节,跟进、再跟进;教学绩效奖惩制度要落实到学科组、班级和教师个人;真正用制度引导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全身心投入。
4、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有三个基本追求:传承人类文明,培养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人的潜能。人是包含着极大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我们的教学管理既要立足于学生学业的成功,更要有利于开发他们的身体、语言、思维、创造、情感和人格力量等潜能,提高整体素质。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还要注意三点:
一是注重教学目标的管理。课程改革追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淡化了“双基”的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双基”是教育教学的基础目标,没有“双基”的落实,其它目标的实现都是空话。我们要将这个观点通过各种途径传达到学校的每一位干部、每一位教师中去。二是注重教学规范的管理。教学效益来自于平凡的课堂、平时的课堂,而保证其效益的根本就在于常规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建议学校对与教学有关的各环节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岗位,先达到规范,再努力创新,形成特色。
三是注重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教学质效的核心,没有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提高教学效益是不可想象的。平时,我们也做了教学质量的监控,比如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等,但如何将教学质效的监控与教学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我们还要如何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检测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如何调整对策等。研究教学监控,还大有文章可做。
我们要保持教学质量监控的连贯性,就是要实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充分体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既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基础,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环境;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还要对学生的问题作全面策划。
(二)从专业发展上着手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注重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培训对象的层次性。
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教师面临新课程,既是专业发展的机遇,更是对专业素质的挑战。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确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并且每一位教师的需要不尽相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通识培训是必要的,但还不够,还必须有层次性,要分层解决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否则,那些基础较差的教师的教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二是注重校本教研的实用性。
校本教研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看就是要面对眼前的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眼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刚刚发生在我们课堂中的问题。或者就是马上就要发生在课堂里的问题。教研活动的重心要下移,移到哪里去,要移到备课组那里去,要移到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
我们当前的校本教研往往有一种倾向,要么就高,高到大谈教育理念而不言课本,要么就低,低到只谈教材的重难点,而不言教育观念,两者都不利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益的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在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的学科教学,开发课程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是理解课程。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内容,我们既要从课程的角度正确理解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方式,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策略,让我们有充分地准备,有实足的信心走上神圣的讲台,真正让校本教研活动服务于每一节课。
(三)从优化过程上着手
教学过程由相关联的多环节构成。我认为,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遵循新课程的基本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必由之路。
1、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环节。要认真解读课标,制定具体、明确、可测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分析学情,教学设计落实到每一类学生上;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2、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一切课堂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教法无优劣之分,不管是传统方法还是现代方法,其运用时机、组合方式、操作方法,都应以需要为原则——“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3、练习、检测、反馈、矫正环节必不可少。提倡书面作业当堂完成,低年级学段尤应如此;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精选教辅资料,优化作业结构;要重视作业的批改、反馈和矫正,要引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教学检测以必要、适度、科学为原则,重视过程性、多样化、个性化检测,发挥检测的发展性功能;重视命题、考试研究,考试要为改进教学服务。
4、优化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坚持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以生成为时尚的随意生成,或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照预设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二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当前,“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是课改的焦点话题,我们要明辨“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关系,努力达成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融通整合,课堂教学要引进生活世界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好用活教材。三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我县已被大多数老师接受,我们要正确理解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接受学习不是被动学习,探究学习不是“牧羊”学习,要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整合学习方式。
(四)从科学评价上着手。
1、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评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是有效课堂的基本表征,也是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课程目标实现度、学生主体参与度、师生交融互动度、师生行为有效度、学生主动发展度等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过程、能力等也应该成为衡量学业成就的指标。
2、教学效益评估要科学完善、操作性强。既要抛弃唯成绩论,也不必谈分数色变。对教师的教学效益评估应包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水平和风格、学生学习成绩、学生个性发展、学科竞赛成绩、课外活动效果、学生认可度以及本校同行、家长、社会的反响度等都应考虑进去,进行综合评估。
3、教学质量监控要做到全面、全员、全程。力争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形式与内容并重,把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位教师、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中。质量监控是为了帮助教师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要把质量监控的过程变成提高教师质量意识的过程,变为教师对质量监控的认同和内化过程。
(五)从课题研究上着手。
1、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以“立足教学实际,面向全体教师,解决现场问题”为原则,吸引一线教师参与,使科研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解决教学的难题服务。
2、大力开展课堂教学微环节研究。要根据本校实际,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小课题、微环节研究,让教师感到课题就在身边,变被动、消极、应付为主动、积极、参与。
3、强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教育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是发现教育规律,创造、发展教育理论;二是发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三是认识、提高自我,促进学校、教师发展。中小学科研应着眼于后两者,教师的研究应该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教师的研究应该是:研究自己,为自己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以项目为载体的“案例式”、“叙事式”研究;成果表达多样化。
(六)从习惯养成上着手。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没有好习惯、好方法,就不可能有高质量。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便终生受益,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如认真预习、专心听课、积极思考、大胆发问、乐于合作、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课后反思、课外阅读、处理信息、细致观察、联系实际、总结归纳等等。
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学校管理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相互配合,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学会诊断自我,确立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落实到计划、预习、听课、练习、实验、探究、复习、考试等所有学习环节中。
同志们,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工作做好。
第三篇:聚焦高效课堂,关注有效教学
聚焦高效课堂,关注有效教学
聚焦高效课堂,关注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许多地区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呈现出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争鸣化、探究活动经常化、教学评价呵护化等令人欣喜的景象。可以说,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危机如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向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教学重形式,轻实质,有些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学习的质量却令人担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受到摧残。因此,如何实施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定义和说法很多,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最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还是一致的,并没有太大的出入。我认为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过程;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有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而高效的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载体。它的基本特征——趣味性(即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体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互动性(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也就是多向交流、群体交流)。
二、课堂教学低效的几种主要表现
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源很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这里不可能阐述得那么全面和透彻,而且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的表现也会千差万别。
(一)备课环节
精心的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认真,周全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模糊;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正确;缺乏对学生认知现状的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的设计等等。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摆脱以往那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方式,而应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埋头写教案,更应该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多什么知识学习有兴趣。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作为备课上课的重点,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就是“以学论教”。
(二)、教学实施环节
1、课堂提问“虚化”
“满堂灌”和“一言堂”在新课程背景下被人们大加挞伐之后,“满堂问”借助“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等名义堂而皇之地泛滥开来,导致课堂提问的“虚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问题数量过多、过密,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教师提问重“预设”轻“生成”弱化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地位。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出他们事先就知道答案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做出与标准答案一致的回答。这种封闭的提问方式和“满堂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性理解,表面上看课堂存在交流,实质上教师控制着话语的霸权,学生被预设在教师的框架内二无法挣脱,他没作为探究主体的地位被弱化。
2、课堂反馈“单向化”
有效的课堂交流是在运行上遵循纵、哼、单向、立体的多种逻辑,因而他表现出多向的反馈方式: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学生对教师行为所做出的反应、评价、质疑和建议;在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中,教师对学生行为所做出的反应、评价、质疑和建议;在学生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学生相互间的反应、评价、质疑和建议。在当前课堂交流的反馈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反馈成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反馈走向“单向化”。
3、教师作用“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的活动由“传递”变为“支援”,开展了一儿童为中心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消解教师权利,放下权威,彻底改变教师站主导的课堂运行状况,重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发表力和表现力。这种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导致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理解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过分尊重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没有参与学生的活动,或参与的过少;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片面的追求少讲,甚至是不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反思环节
教学实践之后的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能力、水平提升的核心因素。有效教学长远来说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上。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
(四)课程的理解方面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把握住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定位,能够指导学生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还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多的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变化而已;在教学实施细节上,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还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自主学习没有自主,合作学习难以合作,探究学习无法探究”的教学现象。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也不可能说全说透,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还不断发展变化,派生出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探究的过程。下面我仅从个方面对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一些思想、教法、手段做一抛砖引玉的探析。
1、轻松识字有效教学
巧用“首因效应”——闪亮登场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续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也称“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这一效应于识字教学而言,有利也有弊。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生字闪亮登场,或者用课件强调易错部件,或者用故事、笑话、谜语激发兴趣,或者用儿歌、顺口溜帮助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从而突破精确记忆字形的难点。
巧用“禁果效应”——欲擒故纵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的现象,被称为“禁果效应”。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禁果效应”的积极作用,将一些易错难记的生字包装成“禁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和自主识字的愿望,达到“不教而教”的理想效果。
巧用“共生效应”——集思广益
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甚至会枯萎、死亡:而当它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自然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学生各自学习时,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对话场,通过师生、生生的充分对话,形成“思维风暴”,进而凝聚集体智慧,破解个人久攻不克的难题。
巧用“木桶效应”——携手共进
“木桶效应”也叫“短板效应”,指的是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该木桶周围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巧用“木桶效应”,可以增进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增强全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主识字意识。
巧用“门槛效应”——以退为进
“门槛效应”——一个人一旦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反,低层次的要求被拒绝,此后的要求可能相继被拒绝。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放低要求,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然后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渐次提高要求。
借鉴“磁化效应”——及时梳理
凡铁均有磁性,只因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互相抵消,故显示不出磁性。.用磁石引导后,铁分子就会变得井然有序,从而产生磁性。此现象即“磁化效应”。对小学生而言,汉字就像“普通的铁块”。要让他们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仅靠“浓厚的兴趣”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将汉字“磁化”——及时、经常地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找出生字的规律性。
2、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仔细观察阅读课堂上的朗读,教师不难发现:有些读目的不明确,“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些读“行色匆匆”,草草收场;有些读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乱读一通……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朗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缺乏研究、思考。
⑴读有目的,明确恰当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朗读之前,首先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则以两三个字加以区分,低年级要求“学习用”,中年级要求“用”,高年级要求“能用”,细微的差别,显示了对不同年级的朗读的不同要求。这些要求都是“能力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状态,并非教学内容。对于这些目标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抽象语义的认识上,必须根据教材和学段的特点使其内涵和外延具体化,弄清本学段的朗读训练该指导什么,侧重点在哪,使朗读训练目标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
⑵、读有层次,形式适宜
读的层次体现了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初读到熟读到读出感情,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初读课文时重在读正确,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读破句,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基础、是“保底工程”,学生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达成读流利的朗读目标;只有奠定了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有感情朗读才能得以实现。
⑶、读有方法。有效指导
教师不能只想着指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朗读好,还应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3、关注细节
实施有效教学
细节决定成败。解决教学实践层面的一些细节问题,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支持,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㈠关注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思考、学习的导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学习的质量。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有效支持学生的思考、学习,就必须注意:
①、提问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即提问的内容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平时的教学,不少教师提的问题只局限于呈现课文内容的简单问答,过于细碎浅显,缺乏思维坡度;有些教师的问题难度又过大,不切合学生实际,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不利于多数学生的学习。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确定。
③、问题的提出要具体明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进行阅读和思考。提问要具体明确,一般要把阅读内容、阅读方法、思考方向等要点表述清楚
④.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的提问,尤其是主要问题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展开思考。
㈡、关注个体自学的内化程度
个体自学的内化是指个体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的认知建构,在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中,主要指同化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个体自学的内化程度,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个体自学的有效性。
①.关注信息搜集的内化程度。
教师在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时,经常会看到许多学生只是把所查阅到的资料一股脑儿地照本宣科。由于资料内容繁杂,多数学生听完之后感到茫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的内化程度,通过必要的指导和适当的回应,提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对资料内容加以理解、内化,引导他们联系课文内容对资料进行适当的处理;发言时,要求学生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给学生留足静心读书的时间。
问题出示不久,就急于组织学生回答交流;多数学生刚开始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就被教师的问话打断,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这样一来,课堂往往只是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问题的讨论也往往停留在浅层面上。
③.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
在课堂上的“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我,经常会提出一些“假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明知故问,有的不着边际,都不是学生认真读书、思考之后提出的“真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但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对学生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㈢、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请看一位教师执教《翠鸟》第二课时的一个教学细节:
师:初读课文后,同学们对翠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翠鸟外形很美,动作敏捷。接下来,请同学们抓住“外形”和“动作”这两个方面.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
(生分小组自由朗读一分钟左右。)
师:刚才大家学得认真、投入。现在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体会。
生:我们小组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翠鸟有一双灵活的眼睛,嘴巴又长又尖。羽毛是鲜艳的。(师出示翠鸟的黑白轮廓图,请几位学生上台用彩色粉笔涂上各种颜色。)
师:加上颜色,是不是美一点了?
生:美一点啦!
师: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请你们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第1自然段。
(学生读,没有读出感情。)
从上面的教学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组织的这一次合作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主要问题有:合作学习目标不明。“抓住‘外形’和‘动作”’仅仅提示了学习的范周,至于小组要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没有提示,学生感到茫然。
小组成员分工不清。“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这种表述过于笼统,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学习分工。这种表述表面上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实际上会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无所适从;教学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各自为政”,仅仅各自朗读课文而已。“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要使这里的学习真正有意义,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多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从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合作学习时间仓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仅一分钟左右,教师就组织全班交流,这样的过程实在过于匆忙。教师的“刚才大家学得认真、投入”和学生的“我们小组学习了第1自然段”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合作学习分工不清楚,加上合作学习时间过于短暂,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自然难以操作,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自然无法产生。
㈣、关注班际互动的信息关联和处理
如果个体自学的主要认知心理机制是同化过程,那么班际互动的主要认知心理机制则是顺应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个体自学的内化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抓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通过组织有
效的班际互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班际互动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必须关注班际互动中的信息关联和处理。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①.关注信息传递是否清晰到位。课堂上,有些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时,要么音量太小,要么语速过快,很多学生还不清楚要做什么,教师就匆匆组织发言,师生互动自然无法展开。有时,个别学生发言声音太小,教师就走过去和他(她)说 “悄悄话”,其他学生则眼巴巴地 “干等”。班际互动要有效地展开,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要清晰到位。
②、关注发言内容的关联度。在班际互动时,经常有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只顾自我表达,致使全班学生的话语信息关联度低,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围绕中心议题,通过穿针引线式的提醒和点拨,引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③.及时梳理班际互动中的繁杂信息。根据要求深入读书、独立思考之后,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身的学习体会发言,但发言内容往往比较杂乱。面对繁杂的信息,教师必须用心倾听,仔细分辨,然后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及时梳理,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教学无小事。我们只有关注并处理好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支持,才能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4、巧妙利用生成,进行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习信息不断涌现。教师要有效地筛选、整合、利用课堂上生成的各种动态资源,有的放矢地熔多维目标于一炉,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
①.利用学生的疑问引发思维碰撞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叩问、充实、延伸和完善。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认知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形成的冲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一教师教学《咏梅》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里的‘她’,应该换成宝盖头的‘它’吧?”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接着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②.利用学生的答问实施价值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并不总是朝教师的预设目标行进。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把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变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活而不乱。
③.利用学生学习的盲点丰厚文本内涵
当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语言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将学生学习的盲点视为教育资源,运用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
5、数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①、创设情境,激发探究需求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
②、研究教材。突出探究重点
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突出探究的重点。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安排了抛硬币、转转盘、掷骰子三个活动。抛硬币、转转盘学生都经历过,如果再安排过多的时间教学这两个活动就浪费了时间,掷骰子活动有挑战性,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有利,因此要把探究的重点放在掷骰子活动上.③、把准目标。明确探究要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确立探究目标。如果探究要求过高或过低,就会使探究低效甚至无效。如
④、有效引导。调控探究进程
教师的引导、组织、调控是实施探究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有效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探究学习。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
打造高效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我们每天都在做,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想着这个目标努力。它波及的面广,可以说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层面。它可以是课前的、课后的、课中的;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书外的,还可以是生活上的;它所应用的方法和策略更是数不胜数,没有尽头和止境,只要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做,更为高效的课堂和有效的教学将丰富多彩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四篇:聚焦有效教学 构建生命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构建生命课堂
——赴山东学习心得
玛尼罕中心学校 徐福阳
“聚焦有效教学,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一直是我校大力倡导的,也是我们不懈努力追求的理想课堂。九月中旬,教育局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赴山东省学习的机会,让我能够有幸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学,观摩名师的经典课堂,理论以精彩的教学案例为载体,实践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我受益匪浅,回到学校后及时将所学所悟与教师交流,并对学校在有效教学方面做了细致安排和重点学科的尝试。
一、学习感悟
1、实施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是重点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些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仍然是教育者推崇的准则,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阐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更是用他的亲身实践为教育同行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成功典范。魏书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确定一节课的学习重点;自学——学生通读教材,独立思考;讨论——小组研讨解决问题;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自测——根据重点、难点学生自拟题目进行全班性自测;自结——不同类型的学生总结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及主要收获。这种教法虽然不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合作学习、学生主导、三级一体学习目标等思想。
2、实施有效教学,教师思想认识是关键
温家宝在北京35中学讲话中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温家宝还结合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把教师的职责与国家发展、民族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教师给予了很高的厚望,更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此次学习的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充分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精彩我展现”的教学理念。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让老师走下讲台,实现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学习成为生命的狂欢;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成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过程。这几所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教师思想、观念是决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3、实施有效教学,学生小组合作是手段
评判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实施有效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单单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强弱搭配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优生(组长)的助教作用,增强小组学习的实效性,这种“一帮一”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力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能促进学优生的自我提升,在学生中实现“教学相长”,这也是育贤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制胜法宝:“兵”教“兵”。
4、实施有效教学,激励评价机制是催化剂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所观摩的几节课上展现出来的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等,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取消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的思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不应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小组间的评价不应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学习的过程;生生之间的评价不应只关注学优生,更应给予学困生同等的发言权,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一句话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
二、实践探索
1.专题培训。开学初我面向全校教师做了动员讲话,并对于“学案教学”进行了专题培训,让每位教师对导学案有初步的了解。从开学到现在学校共对教师进行了多次专业培训。
2.校本研训。分学科在高年级语文、数学中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学习资料来源于网络、乡内部分学校的导学案课例。
3.观摩课堂。组织高年级数学、语文教师观看育贤小学等先进学校的教学光碟,观摩其学校导学案课堂并组织教师讨论,学习“学案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程序。4.实践反思。高年级语文、数学教师每人上一节“学案教学”课。课堂上注重小组活动,当堂训练,分层作业。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到听课、评课之中,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三、实践反思
1、自主学习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是盲目的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学,自学一定要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年级组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并努力为教师创设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育贤小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归根到底都是立足于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不能一刀切,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摸索、总结,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逐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话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心中拥有教育的梦想,就会与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上共同成长,就会与学生共同演绎精彩的人生!
第五篇:聚焦细节 构建有效课堂
聚焦教学细节
构建有效课堂
吴兴区八里店小学
陈永祥
【内容摘要】
“教学细节”乃教学中的细小环节,细枝末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细节决定成败,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微末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 细节 教学细节 有效 语文课堂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所谓“细节”,就是一个整体中极为细小的组成部分或一个系统中平时极易被人们忽略的环节和链接。“教学细节”乃教学中的细小环节,细枝末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代也有人曾说:“现代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铸就完美,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师只有关注细节,才能育人有效,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微末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性的语文课堂。
一、找准教学细节的落脚点。
从本质内涵上说,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情感氛围,以及让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等等;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她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错误时的包容等等。从发生主体上说,教学细节又可分为由教师做出的教学、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当场所形成的一种连续反应和互动行为的教学细节、由学生主客观反应的教学细节三类。
据此,我以为,以下几类教学细节是我们关注的落脚点: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独到感受和理解,以及教学进程中师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深层探究等;三是教学互动的教学细节,如师生、生生互动产生的生成信息,师生深层对话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构思等;四是课堂情境的教学细节,如教学节奏和意境的波动和转换,教学资源的再生与组合,学生课堂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体验状态,学习轻松度、融洽度、谐调度等;五是特别行为的教学细节,如学生的课堂异常反应,突发或偶发事件、学生个性情绪或情感的爆发等。
二、把持捕捉教学细节的策略
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是,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特点,缘此,我们可采取“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的总体思路,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着手去捕捉教学细节。
(一)预先打造。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1.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
文本教材中,隐藏着许多潜在的信息,教师要有意识挖掘与利用。在听了王琦敏老师执教的《江姐》一课,王老师在上江姐接到上级安排她去奉县与丈夫彭永梧联系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一年多没见面了,江姐见到丈夫后会说些什么?”有学生说:“江姐会和丈夫说说一年来的相思情”、“江姐会和丈夫说说孩子的有趣事”、“江姐与丈夫憧憬着解放胜利后的幸福生活”„„王老师紧接着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真是一次()地见面。“幸福、高兴、快乐、激动人心地见面„„“学生畅所欲言,个个脸上憧憬着幸福愉快的神情。“是呀,为了党的工作,江姐一年多没与丈夫联系,她多想与丈夫说说心里话,江姐此去奉县与丈夫彭永梧见面真如我们所料吗?同学们,我们读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见面?当学生读到“江姐看到木笼里装着被害同志的头颅,边上写着匪首彭永梧几个字时,我想此时学生和江姐的心是一样地为之一颤,心都揪紧了,一个学生原本以为幸福而美满的希望活生生地被支离破碎了,学生流着泪走进文本,走进了江姐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次多么残酷的见面呀!
2.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捕捉“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地回击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此时再补充课外知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为清朝政府节余28万两银子,并让学生折合成人民币,学生一算,喜出望外,自豪神情不言而喻。最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种人,有清政府要员,曾经看不起我们的帝国主义者,还有老百姓,目睹京张铁路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之窗与创造思维再次被敲响与打开,精彩纷呈地语句,听来令人感动,从而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境界。
3.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知识面非常广。而老师和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熟悉,教参中又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盲点”。这些知识我们又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得,此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詹天佑》一课,有一个课外拓展题:画出京张铁路的路线示意图;再如《向往奥运》一课中要求介绍一些奥运明星的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国外的奥运明星)等等,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很难掌握这些资料,而教参中又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如何来扫除它呢?此时,网络就取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网络中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又快又全面地了解到有关的知识。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教学时,既克服了课文知识的“盲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4.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
文本教材中有些地方饱含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情点”加以体悟,批文入情在《月光曲》一文中,当盲姑娘问:“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我抓住这一内涵丰富的句子,设计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没有回答的各种可能原因。学生通过各自的经验,回答了七种可能合理的原因:(1)贝多芬承认了;(2)贝多芬十分客气;(3)贝多芬在想《月光曲》这首曲谱,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4)贝多芬急于要弹出《月光曲》,所以没有回答;(5)贝多芬怕其他人知道,带来麻烦;(6)贝多芬遇到了真正的崇拜者,他很激动,忘了回答;(7)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中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
5.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
引发“异点”争论,让创新火花迸发。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争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学生对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产生了意见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利大于弊”,感到“曹操很笨”,也有个别同学认为这种分析太片面,曹操并不笨,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少;(3)铁索连船还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全班的同学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一场唇枪舌剑,不但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二)现场捕捉。
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方法如:
1.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教学中,富于智慧的老师,常常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善于捕捉课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师生、文本对话中作深度延伸,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某校教学研讨活动中,有教师在执教《葡萄沟》一课时,在品读重点句:“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小凉朋。”指名请学生读时,一位叫小明学生由于疏忽把句中的“茂密”读成“茂盛”,把“四周”读成“四面”,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小手林立争着给他提建议。这位小明同学“唰”一下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此时,这位教师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地场面而束手无策,或草草带过。而是沉着先对提意见同学的专注听讲加以肯定,马上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得感谢小明通过误读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同学先是一愣,但马上又举起了小手争着抢答,“老师我知道!”“老师我知道!”“老师我知道他告诉我们‘茂密’与‘茂盛’,‘四周’与‘四面’是对近义词。”而后教师引导学生鼓掌表示感谢。此时原本低垂着头的小明脸上洋溢出了笑容。接着,老师又请小明把这个句子正确地朗读一遍。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生成可贵的教学资源,同时又使课堂闪烁出人文关怀之光。我们不得不为他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2.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
语文教学中常常通过拓展迁移,使教学更丰满,学生形成的知识链更完备与牢固。在教学《只见儿童多处行》引导学生理解了字里行间处处透出冰心老人对儿童的那种殷切关爱之情后,我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赏读冰心老人的诗作《纸船》《雨后》及其它资料,在拓展迁移中让学生学会去鉴赏体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继而让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到网上等,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的去收集整合各方面有关爱的事例、材料,再自行组织合作学习、交流感受,在互动生成、迁移深化中进一步的巩固学法、形成学力。
3、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
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即性的、瞬时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获得评价的客观依据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听过朗读中的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唯有用心倾听,才有发言权,也能进行应时应地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有位学生在朗读“大兴安岭的‘岭’,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老师用自己敏锐的耳朵听到了这一错误,心中窃喜,就抓住了这一错误,让学生理解“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的区别,从而区分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大兴安岭的温柔与谦虚,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无比喜爱。小小一个词语,引出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这正是教师倾听所创造的效果。
4.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
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隐含着文本与学生的生长点。教师要有以双慧眼,及时地去捕捉与挖掘。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课上,胡老师上《蒙蒙细雨》,在品读了“母女对话”一段后,胡老师结合母女谈话讨论的内容,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语切入点,提炼形成了一个辩论话题:“妈妈,跑一趟路到底值不值得?”让学生各站在“妈妈及女儿”两个角色立场,形成辨论双方的辨题:女儿——觉得妈妈没有必要跑一趟冤枉路;妈妈——觉得应该回家拿衣服。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地激活了,引发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的内心,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这种辨论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然后接下来的辩论也形成了本堂课的高潮,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妈妈你患有肾炎,因为淋了雨而病倒了,同学们也不会安心呀!” “我是一个老师,如果因为我演出不能顺利进行,那我也不会安心呀!” “妈妈,你如果能向同学解释一下,他们也能理解的。” “忘记了,能算理由吗?”
„„
随后教师作出小结,提升了辩论的意义:是的,辩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更加凸显了“女儿对妈妈的关心与体贴,老师对工作的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蒙蒙春雨”的深刻蕴含就在辩论中得到了更完满的诠释。
5.在质疑释疑中捕捉细节。
我们的课堂是个充满问题的课堂,如何捕捉到有价值问题来引领学生导促思。我在教学《阳光》,在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我趁机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有的学生说:“阳光是金色的,所以说阳光像金子。”有的学生说:“阳光很宝贵,金子也很宝贵。所以说阳光像金子。”我又追问:“那为什么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有学生说:“金子有钱可以买得到,阳光有钱都买不到。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教室里一片寂静,无人发言。我适时点拨:“你能不能联系课文,联系平时的感受,说说阳光为什么比金子更宝贵。”学生打思维,各抒己见。“有了阳光,田里的禾苗长得更绿了。”“阳光照在小树上,小树就更高了。照在鲜花上,鲜花更漂亮了。”“阳光照射在河面上,小河就闪闪发光像长长的锦锻,很美丽。”“所有动物、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无疑,这种引导是基于学生认知的需要,学生乐于接受的引导,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符合情境要求的引导,而不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但我以为,方法虽可例举一些,但最重要的恰恰不是方法,而是教师的敏感心和直觉力,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再好的机会也与你无缘。
三、发挥教学细节的作用。
课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元素都处于相互转换之中,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就造成教学细节有效源头的“大口径”。一是来自对文本的费心考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因此,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文化细节”,涵咏 “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二是来自对学生的用心倾听。如果老师在课上一直惦记的是这个环节的时间把握,是教案的下一句串联词,是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是学生的发言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和观察学生,那将可能遗憾地与精彩“擦肩而过”;三是来自对目标的慧心把握。判断一个教学细节是否精彩,不仅在于它的观赏性,更在于它的有效性,缺乏教学实效的教学细节,无论多么精彩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教学目标清晰,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细节,避免教学陷于枝节而不能自拔。四是来自于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催生精彩、创造精彩的“前奏”,也是可预约精采的有力保证。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发挥细节优势重在要把细节做“大”,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或突破知识之限,由单纯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或走出文本局限,引导学生在辨别与批判中张扬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着学生的灵魂;或及时捕捉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实现言语与意义的交融,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或把教学目标直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手段和策略很多,试举几种:
1.开掘意蕴,使细节更深刻。
语文教学不可把文学意蕴视为某种抽象、简单的概念,用知性化的概念来代替文学意蕴的发掘,而应该从作家的个体情感、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其共性审美意识,去对意蕴作深层次的品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一段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细节,开拓文章意蕴:思考:(1)当时小周晔清清楚楚什么?(2)此刻伯父的脸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3)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的现在,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就这样,教师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细节,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透过字面意义领悟到语言内涵,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挖掘出了课文意蕴,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2.语意伸缩,让细节更鲜活。
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教学《二泉映月》“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坎坷),接着围绕“坎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阿炳生活坎坷的语句,再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在丰富的想象中进一步使“坎坷”这一抽象的词语形象化、生活化,从中体会阿炳命运的艰辛和多舛,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表现“坎坷”。这样,从一个长句子“读”出一个词语,又把一个词语“读”成丰富的意象,就在这样不断地语意膨胀和收缩中,一个历尽艰辛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艺人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也使教学细节永驻人心。
3.解构建构,让细节更丰厚。
但凡语言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厚度,如果浅尝辄止,只会导致理解表面跑,感悟走过场。一个老师教《穷人》紧紧抓住“温暖而舒服”做文章,使之形成一组梯度鲜明、层层推进的训练群,引导学生在其间走了几个回合:一是通过读,否定了“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进行了第一次认知建构。二是再次进入文本,在老师引导下,肯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完成了解构以后的第二次建构。三是从“温暖而舒适”体会到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这一发现在学生的心中又成了固化并滋生“温暖而舒适”这一语言之树的新根须。四是安排小练笔,使学生的精神活动和语言因素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已经实现了同构。就在这样不断地出入文本,不断地解构和建构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提升,语言在丰富,语感在完善。
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智慧。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杨再隋先生说:“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关注细节,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精心设计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真心体验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3、《崔峦教师谈课改》
4、《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践研究的新范》版社
教育科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