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从有效教学走向优效教学有感讲解
读《从“有效教学”走向“优效教学”》有感
珠江路小学 何云
闲暇之余,我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从“有效教学”走向“优效教学”》文章后,感觉收益匪浅。
孙双金老师在文章中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优效教学’,指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他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当今现代教学中,不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讲,我们应该提出“优效教学”比“有效教学”更有指导价值。
优效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优效教学应关注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优效教学应关注教学策略的最佳化;优效教学应关注师生生命质量的高评味。
读完此文,掩卷沉思,回味无穷,联系平时自己的教学经历,我不禁产生了许多的感触……
1、有效教学与优效教学是一种包容。或者说,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提升,但它必须建立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上。从“有效”到“优效”,虽然只一字之差,境界却是大不相同。
2、有效也好,优效也好,我想对于不同的学生怎样的是优效的标准应该有所不同的,一种简捷的思路,对于聪明的孩子是优效的,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确实无效的,因为他百思而不得其解。怎样是优效的,应该多从每个学生的得到不同的发展来思考吧。
3、教师的备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是站在一个已有的基础上去挑战、够着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如此才能形成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比如在教学《水乡歌》这课时,我不敢放手,牵引学生,设计问题也比较碎,结果“勤师培养了懒学生”孩子在上课时思考得就比较少,潜能就不能得到更好的挖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有感
又一轮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开始了。本学期的研讨主题是“深化‘四边’双过关精神,设计有效教学”。围绕这一主题,九月份,我们认真地研究了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彩片段。当我认真地阅读了《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于永正、窦桂梅、王松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段赏析》后确实收获颇多。
首先,这三位特级教师设计的教学片段思路各不相同,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处,都能引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品读、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我感觉他们的课都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侧重于从某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如于永正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阅读能力;窦桂梅老师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超越教材)和相关的语文实践;王松舟老师以“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圆之圆”这个覆盖面广、穿透力强、思维容量大的生成性问题作为开场,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有价值的知识、思维和情感。这些都是我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当我欣赏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教学片段后眼界大开: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我也教过,也提过同样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第一个学生回答说:“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当时,我一听学生这样回答,马上给予肯定。学生见老师肯定这答案是对的,就不再说了。现在想来,我的这一做法很不明智,因为它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周益民老师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对“大自然为什么是绿色”的不同见解的做法,使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大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并能使学生大胆地思考、积极地发言,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也就在这里无拘无束的发言中得到提高。由此,我悟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束手束脚,而要放手引导学生学习。
纵观这四位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片段,我最大的感受是语文课堂教学不要拘泥于一定形式,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应该创设一个没有“围场”,自由开放的课堂,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心灵勃发的“场”。
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发问者和解答者
南京市珠江路小学 翟莉
结合我校“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环节”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不断地思考,并努力改进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作法,以下是我的一些收获与思索:
现象一:
课上,老师让学生读题质疑。学生纷纷发问,接着,与老师下一步教学过程联系紧密的问题被出示。而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全部解答,似乎不重要了。因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流水线已经过了,教学目地似乎已达成。
(现象中,学生的质疑和解疑似乎已经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了。老师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上。于是,很自然地可以看到老师,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质疑水平的高低上了。而对于学生所提的所有疑问,在教学结束后,是否还有同学有困惑,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现象二:
课堂上,学生围绕老师所出示的问题,积极展开小组讨论。接着,各组纷纷汇报交流,所提问题全部解答。而对于学生是否还有疑问,似乎也已不重要了。
(现象中,课堂的重点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是否意味着学生不再有疑问呢?其实,相信学生还是有困惑的地方的。)对于此类现象,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发问者和解答者。结合新课标,注重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老师边教边导,学生边学边练”的四边精神,我尝试和学生约法两章:
1、学生的读题质疑后,让他们自己读题,然后全班汇报。“通过读课文,读懂了……。这个问题,我知道了……”这样训练,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有了两大进步:(1)学生质疑时,不再单纯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一读就懂的发问少了。就是提了出来,其他学生也会立刻给于解答。这样课堂时间节约了不少。(2)学生已初步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好习惯。解答时,他们也渐渐习惯自问自答。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方法解答,实在不会的再让老师引导解决。
2、布置学生讨论时,我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好中心议题后,可以质疑,小组无法解决的,可以向其他小组或全班求援。于是,我班课堂上,你经常看到学生说:“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我们小组还想给某某小组同学(或第几组或全班同学)提个问题……”比如在《黄山奇松》一课中,我布置了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第6组汇报完时,说到:“我组王彬彬同学还有一个问题,请他来说一说。”只见王彬彬站起来,问到:“我想问一问第2小组。为什么作者会把送客松比作盆景?”王彬彬是个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平时发言并不积极,今天,他敢站起来,有点出乎我意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增强他自信的好机会。随即,我开心地向第2组发问:“你们这组谁来迎接挑战?”事情有点突然,第2小组有点措手不及,可很快就镇静下来,只见张帅站了起来,充满自信地说:“我来迎接挑战……”等他发言结束后,学生都忍不住抱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特别注意到了王彬彬的脸上激动的表情。课后,我到第6组调查,他们小组同学告诉我,对于王彬彬提的问题,其实其他人都会,但他们认为:王彬彬能够开始发问了,很了不起,于是特意设计的,我又故意问王彬彬他自己所提的问题,他对答如流。他还说,今后还要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听到这些,我的心也跟着激动不已。我知道我做对了。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解答了所有的疑问,长此以往,坚持下去,相信课堂质疑将不再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学生也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发问者和解答者。但是,在这样的做的同时,我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耗时太多,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真正的省时高效呢?还值得继续研究。
课堂上的“简约”
南京市珠江路小学 翟莉
我校开展了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环节的校本教研。老师们纷纷广泛涉猎,开拓视野;并积极思考,以求取更进一步的提升。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也在不断地反思。
相信许多年轻的语文老师都是和我有着同样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一节好课呢?每上完一节课,我们可以怎样为自己评价呢?
因为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由此,我们总觉得语文课上要讲的东西很多很多,生怕学生学不到。而如果面面俱到,语文课往往就会成为一个“大拼盘”“大杂烩”。这矛盾就成为我们困惑的源泉。薛法根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应该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我深有同感,收获颇丰。
1、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我的理解就是在一节课前,老师在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提醍自己,目标不要太大:什么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水平,教他们学会观察等等,这些空洞含糊的要求,不提出罢。不妨把目标定的小一点,再小一点,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品读5——6两节,抓关键词,想象小动物快乐的生活画面,进行片段练习,体会荒山变绿的好处。而这样一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一目标是否达成,往往一目了然。
2、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语文课所需的课件不妨简单的,不要过多的花哨,因为语文课不应有太多其他的干扰因素。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这一浓浓的“语文味”,不能被我们眼茶缭乱的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冲淡。所拥有的教学媒介是辅助工具,而非主要内容。因为我们使用不当,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往往是得不偿失。
3、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这样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让他们品味到成功的喜悦。比如设计《夹竹桃》一课的第5节背诵时,我设计了一个看填空尝试背诵,因为有提示,学生有所依,课堂上很快就达到目标。学生普遍反应记得牢。因为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维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方法,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做思考。
4、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却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而言之,我力求在课堂上避免多次重复学生的话:又如以往怕学生不懂,把知识点反反复复地强调的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来强调等等。这些我们能省就省。
诚然,我们在明确课堂上力求:目标之简明:手段之简单;方法之简便;语言之简要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观点就是课堂上的“简约”绝非等同于简单。
略读教学的启示
珠小 高萍
乘着“四边双过关”的东风,我校开展了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环节的校本教研,为了进一步落实校本教研,我校聘进了名师为我们上示范引领课,又请了我校骨干骨干教师为我们上观摩课,各年级组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多次上实践课,学校还组织我们评课、议课这一系列的校本教研让我们受益匪浅。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环节呢?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在略读教学中做了一些反思、改进。
在我们的教材中,课文分精读与略读,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精读教学,作为增加阅读量的略读课文,我们应如何教好,各人教法不一,有的当作精读教,有的却一带而过,怎样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扎实的阅读训练呢?有时,我图省事,读读讲讲,一节课热热闹闹一会过去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但我发现学生印象不深,效果甚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无多大帮助?于是,我把略读课文设计成书面作业,让学生当堂练,老师当堂指导。
我在教20课《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时,我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读报吗?你都读了哪些报?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完毕,我出示课题,出示学习要求: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⑴诚然;⑵九霄云外;⑶回肠荡气;
2、摘抄文中比喻句、反问句、排比句,并各仿照一句;
3、问答⑴我们应该怎样读报?⑵养成读报的习惯有什么益处?
4、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接着我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按要求完成练习。学生根据老师平时教的学习方法专心的做着,仿佛就是考试,特别认真。做完之后,我让学生将自己不会的提出,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大组交流,学生交流时不仅要回答问题答案,还要说说答案如何而来。交流完毕,学生将错的题目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在下面订正。这之后,老师收上来批入、打分,总结、表扬。虽然,这次学生做的正确率不是太高,有些学生速度太慢,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能得在二、三十分,但我感觉:这节课人人都参与了,而且人人都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加上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的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最起码,学生知道如何完成这些练习题的方法。我在批改中,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我在下面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教学方法有所帮助。
我想:如果每一次略读课文我都能做到精心设计问题,都能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都能让学生有所得,那不就是有效教学吗?那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久能提高了吗?这就是略读教学的启示。这就是在校本教研中的收效。
让认可成为进步的动力
陈 洁
本学期,我们珠小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效率,创设优效环节”为中心的,上好课的活动,作为教师的我,作为参与新课改的实施者,学习新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让我受益匪浅,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一个隐性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会主动地学好英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个单元的知识学完了,做一些巩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中有一项是翻译词组,可以考察学生对一个单元的新词的掌握情况。可每次在六(2)班做练习都让我很头疼。这个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人接受能力等因素,学语文、数学就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英语要背的词组对不少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译词组要么每次都错很多,要么就翻书完成。不会写词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拦路虎。因此,每次考试,(2)班的均分都比其他两个班低八九分。
今天,又是一节练习课,我先在黑板上出题目,翻译词组又是必出题。出完了题,我开始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走过优生吴同学身边,看着她不带停顿地写着词组,我随口问道:“回家一定背过词了吧?”她回答:“那当然了。”我高兴地说:“那你在词组项前面打一颗星,表示你是自己默写的。开家长会时展示给你们爸爸妈妈看你们的学习成果。”旁边一个同学插嘴道:“我如果也是默写的,能不能也加星?”我答道:“当然可以。”
其他学生开始有点小动静,不少人都表态自己要默写加星。这时,我观察到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露出既跃跃欲试又很胆怯的神情。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如果有的同学一次写这么多词组没把握,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默词前再背一遍,不要拿笔就写,全是错的;二是实事求是,在自己默的词前加一颗小星,让老师看到你的进步,高兴一下。”听完我的话,不少学生都偷偷笑了,是啊,有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为什么不试试呢?
很快,默完词的学生争先恐后的把作业拿来给我改,提醒我看他们打的星,默词会对我学生,我又给他一颗星,看着他们雀跃,我也为他们高兴;默写有错的,看着他们懊恼,我也不禁为他们惋惜,还得说:“再细致一点就好了,下次努力。”就这样,到了下课,还没改学生也不让我走,一定要我帮他们改完才行,我知道,其实他们是想我看看他们自己默词的星。
下一个单元的练习课又来到了,学生们一改往日怕怕的神情,都问:“是不是还是自己默词的加星,全对了再加星?”我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学生们做练习的热情出乎我的想象,连所谓的差生也主动的把作业拿给我改……
就一颗星那么一点的肯定,在适当的时机就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这个结果让我高兴之余,又多了一些反思,我感到我们与其埋怨学生不行,不如改变一下对学生原有的评价模式。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是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需要被同学老师理解、认可、赏识,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觉得,用教育者真诚的心,热情的帮助学生学习、积极的认可他们的进步,精心呵护他他们的茁壮成长,这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天职。
第二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书有感
阅读与研究将使你更加卓越
――读《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一书有感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一书是余文森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按照词典的解释,卓越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实际上,卓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卓越的本质是“超越”: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永无止境。如果说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卓越教学(教学的卓越性)则是对教学的理想要求。卓越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式;卓越教学是一种教学精神、一种教学境界,而不是一种教学行为、一种教学水平;卓越教学是一种教学态度、一种教学品质,而不是一种教学表现、一种教学成绩。对教师来说,卓越教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态度,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具体的模式、行为和表现。可以说,卓越教学是所有优秀教师特别是名师共同的教学主张和教学追求。卓越教学的旨趣是精神性和理念性的,而非物质性和可操作性的。但是,没有落地的主张和追求岂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卓越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中。
一、常阅读化学教育专业书籍提升教学的深度
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不同于“讲得深、讲得透”。讲深、讲透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式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总之,学生“学得深、学得透”根本原因是由于学生想得深、想得透,也即它是一种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教学。从学科的角度讲,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体现和反映学科本质(一是学科的本质属性,二是学科的核心任务,三是学科的特殊方式)的教学,用学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用科学特有的魅力和美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深度!所有学科的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知识(语言文字符号)本身的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它所反映的是“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对象、情境和概念”。深层结构则是蕴含在知识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揭示的是知识的深层意义,即知识背后的智慧意义、文化意义和价值态度,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
当教材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时,它必然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的,也就是说,以书本(教材)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
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的教学,教师只有钻得深研得透,才能深入浅出,教到点子上。重温大学教材《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丰富学科知识体系;重读化学教学三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系统论》提升化学教育理论;常阅中等化学教育三大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二、多阅读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拓展教学的广度 教学的广度指的是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贯通。生活是知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把知识学活,就不能不联系生活。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学科味,体现学科特有的文化和特征;也要有生活味,反映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联系。生活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入汤中才易于消化和吸收。
课堂教学的广度还意味着教师不能固守学科壁垒,要打开学科的边界走向综合,让学生在综合地带、边缘地带进行知识探险。许多教师将学科或某一知识系统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容不得一点改变和突破。殊不知,这样的固守,恰恰隔绝了学科或知识之间原本融通的联系,阻碍了学科的进步,更可怕的是禁锢了学生本来活泼的思想,关闭了跨界之门。其实学科之间是可以也应该跨界融通的。
化学高考中有许多的STSE题材(科学、科技、社会、环境)的考题,知识的社会化生活化是必然。考题中也常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与现代化学生产技术。四大名著要常看,儒家经典不可少;现代教育理念要更新,生活中的数理化要知晓。如:《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中国教育会好吗》、《育人三部曲》。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读书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所以,读书人不会无奈和茫然,因为有书为伴;不会孤独和寂寞,因为有书为伴。
三、加强研究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现代教育处在科学知识剧增、技术革新不断、竞争愈益激烈的背景下,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卓越的教育。只有卓越的教育,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如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教育必然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形势,也不可能实现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卓越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卓越要立足实践,加强研究,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离开研究,就会陷入盲目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的见,也就无所谓卓越。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树立创新意识,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博采众长,形成特色。
常进行教学总结,常写教学反思与体会。博览群书,天长日久,自然会产生写的欲望。而且因为读的书多,写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本撰写论十来篇,其中《浅谈有机合成碳链增长与减少的反应》发表于《化学教学》杂志;《高考试题中平衡常数线性化处理的考查》发表于《化学教育》杂志;《书写情景型化学方程式的备考策略》发表于《中学化学》杂志;《学校小食堂,育人大课堂》获长沙市德育论文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杂志;《例谈高考试题对溶度积考查的题型》发表于《中学化学》杂志;《浅议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发表于《高中数理化》杂志;《巧用电池包装与点滴板设计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微型实验》获长沙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同时将教学理念、总结、心得应用于高三化学备课组的教学,并取得显著效果。阅读让教学更有深度与广度;研究会超越自我让教学更加卓越。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
第三篇:读《走向有效作文教学》有感
读《走向有效作文教学》有感
这是一本注重事例,适于家长与孩子互动的理论指引,当然,我觉得也很适合新老师。
孩子的作文训练,须家长、老师、学生三方主体的相互作用、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本书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观为主线,集合了名师的作文教学经验,通俗易懂。在书中,特级教师贾志敏和刘云生老师,不约而同谈到了一点: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学习作文。让孩子用他们独有的儿童观去感受真实的世界,用他们的手写他们的心话。孩子的魅力在于童真,这也是作文的精彩之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强制他们用属于我们的方式听、说、想、写,那样的作文会“失真”。特级教师方利民老师则谈到“小学生作文„失真‟的透析及矫正”。教师应在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放下架子,蹲下去看学生,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倾听学生的心事,鼓励学生说出真话,抒发真情。
其次,要让学生有写“真”的内容,可以是美丽的大自然、生活中的小事、对未来的畅想等。于我而言,这方面相对是比较难的。现在好多家长忙着工作,没时间好好陪孩子,孩子的生活体验少了,自然也就感觉无内容可写。班上有一女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很羡慕那些有爸爸妈妈带着去公园散步、游乐园玩耍或是游泳池嬉戏的孩子,所以在她的作文里总是体现了爸爸妈妈带她去玩的场景,可是,没有这样的经历,她的文章往往逻辑结构不清楚,句子和句子之间往往连接不上。这样的孩子不是个例,在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重。从书上得到灵感之后,写作之前,我都乐意给孩子们找些事。例如,带孩子们去学校的小花园走一走,或是和他们开个小玩笑。再或者和他们进行一次跑步比赛,讲故事大赛等等。从孩子身上我有的时候会看到以前的自己,以前自己也是害怕写作的人,所以愿意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成长,也感谢他们愿意给我时间让我成长,慢慢摸索如何教作文。
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还需要有写作的方法。方利民老师最先谈到的是造句,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必须从学生造句训练起步。让孩子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说句子。书中举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句子往往是最先出现在头脑里的,但是孩子知道春蚕吗,了解它吗?为什么不能从珍爱生命写春蚕繁殖虽多,可蚕却不会放弃一条生命;为什么不能从养蚕的乐趣出发…
漫漫作文之路,希望自己能有所进步。
第四篇: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推荐)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它就像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较之于走马路,其粗俗 精巧之异显而易见。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 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 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 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第五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心得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心得体会
本期我认真阅读了《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一书。余老师在前言部分是这样写的:“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按照词典的解释,卓越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实际上,卓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卓越的本质是“超越”: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永无止境。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不仅要让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让教学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他还提到,“对教师来说,卓越教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态度,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具体的模式、行为和表现。”
读完《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我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该是每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不断学习的有心人。敢于扬长却并不害怕避短,敢于走出课堂并跳出思维定式,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要做一个善于反思总结的人,反思是促进教师业务成长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因为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才能在教育信念上改变自己,并且努力把上课变成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活动。根据本书的精神和个人感受,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以下几方面打算:
教学理念方面: 时刻牢记“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 个要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目标,是落脚点; 培养“会思维”的学生; 做 “有温度课堂”的老师,真正接纳每一个学生,不单以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给学生安全感; 经常性地进行自测与评价,在反思中进步。
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学习,打开学科边界走向综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努力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关注如何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教育内
容的一部分;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
学法指导方面:注重处理好学生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给予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充分空间;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解决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特色,要恰当使用,不可流于形式。
学生能力、素养培养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寻找快乐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卓越教学是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生;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增值,一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 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着。教学实践才真正从经验性教学转化为反思性教学层面。通过自我提炼、加工以及理论层面的学习,经验才逐渐成为独具个性化的教学思想。我们一旦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对于我们而言,不再是重复枯燥的单调活动,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创造性活动。在这里,将自我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每一阶段,能从原本枯燥的教材中提炼出反映教学思想的内容,挖掘出教材新意。用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活动,最终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