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70首创作背景专题

时间:2019-05-13 04:1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歌70首创作背景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歌70首创作背景专题》。

第一篇:红歌70首创作背景专题

红歌创作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本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后经历歌词修改、恢复,最终于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东方红

《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这首民歌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1903-1955)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3年3月10日出版了蒋介石作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当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批判了这本书,并在结尾说:“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

4、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曲,是著名的爱国歌曲。创作于1950年9月,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王莘脑海里反复酝酿,《歌唱祖国》是在回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这首歌曲发表后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号称“第二国歌”。

5、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从1943年创作问世至今,历久弥新,被传唱了60多年。《团结就是力量》产生在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那时敌后正处于战斗最紧张、最残酷,生活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困难时期。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为了配合这场斗争,牧虹和卢肃同志一起在三四天左右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在这个剧的排练过程中,大家觉得剧情还可以,就是感到结束得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综合大家建议,决定由牧虹同志写词,卢肃同志谱曲,为该剧增加一个幕终曲,于是《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6、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酝酿和创作于1962年春天和夏天,发表于1963年春天。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构思酝酿于1962年的春天,并不是偶然的。当时,共和国刚刚告别艰辛、苦痛的三年困难时期,即将进入“知天命”年轮的劫夫在那时酝酿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正是那个时代最强音的能动反映,是中国人民矢志战胜天灾人祸,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曲与战歌

7、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作于1956年夏。作词:乔羽、作曲:刘炽、原唱:郭兰英;乔羽写作时,给这首歌定名为《一条大河》,发表时被编辑改成《我的祖国》。

8、唱支山歌给党听

1963年,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高潮。《唱支山歌给党听》就是在这次高潮中产生的一首优秀歌曲。它的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作者为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职工姚晓舟(笔名蕉萍)。作曲家朱践耳将其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胡松华首唱。红色影响:这是一首深情——悲怆——激昂的“三部曲”式歌曲,情感诉求十分强烈,凡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经农奴出身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再度演绎,很快流传全国,几十年久唱不衰。

9、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作词:张藜 作曲:秦咏诚,由李谷一演唱,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10、大中国

《大中国》是内地原创音乐人高枫创作于1995年的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经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推出后轰动全国,这首歌融合了全国各地民谣的特色,使一首爱国的歌曲朗朗上口,传唱至今。

11、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由黄沾作词,王福龄作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为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写爱国歌曲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喊口号,但黄沾很聪明地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从而征服了所有人。1984年,《我的中国心》获中国音乐协会歌曲编辑部颁发第三届神钟奖。

12、中国人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由陈耀川作曲,李安修作词,刘德华演唱,共同创作了这首中国人,也为香港回归后刘德华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时这首歌曲激发的爱国情绪也深受人民喜爱

13、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是台湾作曲家侯德健的著名作品,成于1978年12月16日,首先经台湾著名歌手李建复演唱,随后经过香港歌手张明敏演绎,歌曲传遍中国,而龙的传人也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别称。

因原著发表时,当时正逢台美关系终结,当局新闻局为避免刺激美方,故将侯德健原著歌词中之“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改成“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在1989年5月27日的《民主歌声献中华》上,侯德健把这歌的歌词作了两处修订,把“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改为“四面楚歌是独裁的剑”,把“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改为“不管你自己愿不愿意,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在2000年,歌手王力宏在永远的第一天专辑中,翻唱了龙的传人,成为年轻人所唱的版本

14、东方之珠

1981年香港电视剧《前路》有一首主题曲就是《东方之珠》,这首歌是由甄妮主唱,作曲是顾嘉辉。而作词则是郑国江。1986年,罗大佑移居美国,之间也有往来港台。就是1986年,关正杰演唱了《东方之珠》,这首《东方之珠》即由罗大佑作曲,而作词则是1981年《东方之珠》的作者郑国江。1984年年底,中国和英国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这个事件对香港很多市民来说不亚于1979年的台湾。由此开始,香港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移民风潮。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14、谁不说俺家乡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拍摄于1961年的电影《红日》中的插曲。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续绝的意义。1947年5月13日到16日三天的时间里,72万军人在孟良崮决一死战。多年后在孟良崮树起了一座永久性纪念物——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以铭记在战役中为了解放战争胜利不惜牺牲的人们。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了31首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名列其中。

15、青藏高原

【歌曲】:青藏高原 【歌手】:李娜(原唱)【专辑】:走进西藏

【词曲】:张千一

简介: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圣洁的雪域高原、丝绸之路的延伸、神秘的宗教文化、灿烂的历史、鲜活的风土人情、壮丽的山河„《青藏高原》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期盼世界和平,人类安康。也成就了后来人对西藏的向往。

17、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211.31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18、南泥湾

贺敬之词,马可曲。1943年作于延安。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在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19、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纪录片《今日西藏》主题歌,由李堃作词,阎飞作曲,主唱才旦卓玛。表现了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和平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20、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歌曲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地区的民歌音调中,提炼出音乐主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所唱的是丹东鸭绿江边的河口景区,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词作家邬大为、魏宝贵在创作这首歌词的时候,灵感是来自那里美丽的景色。当年我国著名的军旅作家邬大为先生到河口采风时,正是被那漫山遍野的桃花所深深的吸引,逐挥笔写下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1.《 故乡的云》

作词:小轩 作曲:谭健常 原唱:文章 翻唱:费翔 年代:1984 地区:台湾

隶属专辑:《三百六十五里路》 故乡的云是文章在台湾首唱的并在台湾流行。1987年春晚邀请费翔来大陆,他挑选了台湾当时最好的歌来唱。但费翔的唱功太好了,他翻唱的歌经常能使人忘记原唱者。

2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作词:美丽其格 作曲:美丽其格 原唱:吴雁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于1951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结业时的作品,这首词曲优美、热情歌颂草原新生活的抒情歌曲很受群众欢迎。这首歌共四段歌词,每段歌词都由四句组成,作者描绘出了一幅草原美景—蓝天、白云、„„作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2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作词:火华 作曲:阿拉腾奥勒 原唱:德德玛(胡松华)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首唱并不是德德玛,胡松华版本为真正原唱。1979年,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使德德玛红遍大江南北。演唱过这首歌的有黑鸭子组合、龚玥、刀郎等。

24.《在那遥远的地方》

作词:王洛宾 作曲:王洛宾 原唱:王洛宾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

1939年秋,王洛宾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5.《党啊,亲爱的妈妈》

作词:龚爱书,余致迪 作曲:马殿银,周 右 原唱:殷秀梅

没找到背景

26.《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词:宋青松 作曲:王佑贵 原唱:宋祖英

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演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祖英以委婉的歌声,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

这句歌词也传遍神州大地,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列成为对教师的献礼。

在这首歌曲里,MTV里的那位教师从山里考出去上了大学,毕业了却毅然回到了山村执教,他说的多么好啊,要让山村的孩子有书读,因为自己有过没书读的苦恼,他不想山村的孩子再有这种苦恼。这就是我们值得尊敬的教师!无私奉献的教师!

27.《打靶归来》

作词:牛宝源 作曲:王永泉 原唱:合唱

这首著名的歌曲是音乐家“王永泉”于1960年在部队期间创作的。据音乐史料记载及王本人的口述——当时王永泉在解放军步兵某团任俱乐部主任,正准备为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首歌曲,偶然在一年前(1959年)的刊物上瞥见一首四句小诗,既:“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小诗的作者是“牛宝源”。

28.《军港之夜》

作词:马金星 作曲:刘诗召 首唱:苏小明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海政文工团青年歌手苏小明的一曲《军港之夜》,风靡军内外,广受欢迎,但也有人公开批判说,苏小明的歌,曲调咿咿呀呀,没有革命气势,纯属“靡靡之音”。

一位音乐权威也称《军港之夜》格调不高:当兵就要提高警惕,怎么能唱海军战士睡觉呢?海军机关有人反应更激烈:这样的演员部队不能留,要处理。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近30年过去,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们的思想也更加成熟、理性和开放。当初批评过苏小明唱《军港之夜》的人,恐怕绝不会想到,《军港之夜》已成为中国军旅歌曲的海军经典代表曲目。

29.《当兵的人》

作词:王晓岭 作曲:臧云飞 原唱:刘斌

一首新时期军旅歌曲,首唱刘斌,阎维文等人曾多次翻唱。

这首歌通过提出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和“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抒发了作词者对军人的特殊情感与新时代对军人的要求。

军人来自于普通人民,有着普通老百姓的各种情感,所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但同时,军人又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对军人在素质上的要求自然会更高,所以“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30.《一二三四歌》

作词:石顺义 作曲:臧云飞 原唱:阎维文 没找到背景

31.《小白杨》

作词:梁上泉 作曲:士心 原唱:阎维文

小白杨哨所是中哈边界中国新疆境内塔城裕民县塔斯提哨所。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回家探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带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于是程富胜就把树苗栽在了营房边。由于哨所干旱缺水,战士们吃水都要在一公里外的布尔干河去挑,尽管战士们每天用洗脸刷牙节省下来的水精心浇灌,但是小白杨难以忍受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相继枯死,十棵小白杨中唯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棵小白杨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日夜伴随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

1980年,著名诗人,词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创作组的梁上泉同志到新疆采风,在塔斯提边防连黑板报上,他看到那个战士关于小白杨的日记,了解了小白杨的感人故事,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写成了动人歌词。不久,军旅作曲家士心为之谱曲。词精曲美,朴实感人,《小白杨》不胫而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演唱了这首歌。激励着戍边将士。塔斯提哨所从此被称为“小白杨”哨所。

3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作词:雷振邦 作曲:雷振邦 原唱:男声版演唱者是吴影,女声版是于淑荣 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963年影片公映后即在群众中普遍流传。

作曲家雷振邦先生的电影音乐常以民间音乐素材构成音乐主题,也有根据民歌改编发展的,所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来是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民歌,后来由雷振邦先生改编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插曲表现的是电影故事中,一名驻守新疆唐古拉山的解放军边防战士,同当地一名美丽的姑娘的一段爱情故事。主要参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古力碧塔》讲述的是一名为商人赶脚的塔吉克青年,爱上了喀布尔城的一位公主,但遭到了反对,青年只能顺着古丝绸之路流浪,把优美凄凉的歌声传遍了所有他路经的地方,最后传回到帕米尔高原他的故乡。

33.《爱我中华》

作词:乔羽 作曲:徐沛东 原唱:宋祖英

是为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谱曲时广泛采用广西、云南等地少数民族的音调。

歌曲原是二段体。第一乐段曲调较活泼,节奏跳跃,音域较窄。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中歌唱,还被编入初中生音乐教材,并名列31首被“嫦娥一号”搭载的歌曲之中现在有些小学音乐教材也选入此歌,爱我中华这首歌影响了中国人民一生,成为人人皆知的红色歌曲。

运用巧妙的比喻将56个民族连成一个家,内容精彩丰富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体现了他的博大的情怀。

34.《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影片《地道战》插曲

作词:傅庚辰 作曲:傅庚辰 原唱:邓玉华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的影片《地道战》中的插曲。

1963年初,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地道战》的时候,是当作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

虽然是军教片,但总参要求运用故事片的形式,因为故事才会比较吸引人。擅长拍故事片的任旭东带着影片领导小组历时几个月到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二十几个村寻找拍摄素材。当了解了正定县高平村抗战的历史资料后,高平丰富完整的地道战资料深深打动了任旭东的心。经过前后整整两年的时间,1965年5月,由任旭东执笔的《地道战》剧本终告完成。

35.《 烛光里的妈妈》

作词:王健,李春莉 作曲:谷建芬 原唱:张蔷

198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次校园歌曲大奖赛,在这次比赛中,李春莉、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张蔷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脱颖而出,这首歌原为李春莉作词,经过王健改词后由谷建芬作曲。

36《绿叶对根的情意》

作词:王建 作曲:谷建芬 原唱:毛阿敏

这首歌创作于1986年,1987年在北京举办的“谷建芬作品音乐会”上由刘欢首唱。

同年12月毛阿敏以这首歌参加了第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流行音乐节歌曲比赛,获得演唱、观众和作曲三个奖项,使之成为我国首个在流行音乐的国际大赛中获得创作与演唱奖的作品。

作品的旋律主题充溢了款款深情而又十分口语化,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即将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歌词借绿叶与根的比喻,表白自己与故乡之间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绿叶对根的情意》磅礴大气,感人肺腑,是作曲家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创作实践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37《世界需要热心肠》

作词:乔羽 作曲:谷建芬 原唱:刘欢 没找到背景

38《爱的奉献》

作词:黄奇石 作曲:刘诗召 原唱:韦维

这个时期,对早先物质匮乏但精神振奋时代的怀念,加上对拜金主义的恐惧,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对爱的内心呼唤。《爱的奉献》一出世即深入人心,浅显易懂的歌词,舒缓的旋律,高尚的主题,深情的演唱,春节晚会的覆盖率,所有的因素都促成这首歌一跃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经典。

韦唯,1963年生,内蒙古人,从14岁出道演艺界和歌坛,先是靠一首《爱的奉献》唱红了全国,再是以《亚洲雄风》唱红了半个世界。

39《好人一生平安》

作词:易茗 作曲:雷雷 原唱:李娜

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渴望》,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该剧将人生的、人性的一切有机地溶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一个善良的祝福,却有一个悲伤的旋律,《好人一生平安》风靡城市农村,而歌手李娜也凭借此歌一举成名。

40《在太行山上》

作词:桂涛声 作曲:冼星海 合唱曲目

《在太行山上》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作于1938年7月。

41<<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作词:黄宗江 作曲:彦克 罗念一 演唱:才旦卓玛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电农《农奴》的主题曲。六十年代,有历史意义的歌曲相当多。那时,我国刚建国十多年,广大人民翻身作主人.喜悦之情高涨。于是就出现了大量表达对党感谢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的歌曲

42《同一首歌》

作词:陈哲、迎节 作曲:孟卫东 原唱:刘畅

同一首歌:《同一首歌》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该歌曲1990年面世后,其优美的童声伴唱加上毛阿敏等歌手的演绎,很快流行开来。几年前,央视音乐戏曲部推出了同名节目,这首原创歌曲也成了标志性旋律

43《明天会更好》

作词:罗大佑 张大春 许乃胜 李寿全 邱复生 张艾嘉 詹宏志 作曲:罗大佑 原唱:群星

1984年非洲衣索比亚发生饥荒,为援助饥民,美国歌手以稍早英国群星合唱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公益单曲为蓝本,组成USA For Africa、推出合唱歌曲We Are The World,专辑版税捐作赈灾用途,回响极为热烈,并募得巨款,流风所及,世界各地多有仿效者。

1985恰逢台湾光复(结束日本殖民统治)40周年,1986年则是「世界和平年」,「明天会更好」的创作初衷即是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为公益而唱」的形式,呼应世界和平年的主题、并纪念台湾光复40周年。明天会更好是台湾近代流行歌曲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单曲,由罗大佑作曲,罗大佑、张大春、许乃胜、李寿全、邱复生、张艾嘉、詹宏志等人共同作词,陈志远编曲,罗大佑、张艾嘉、李寿全出面邀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六十位华人歌手共同录唱。专辑于1985年年底出版,收录群星合唱版、松江儿童合唱团演唱版、卡啦OK伴唱版三种版本,由「蓝与白唱片公司」发行。

44《走进新时代》

作词:蒋开儒 作曲:印青 原唱:张也

《走进新时代》是一首红色歌曲,整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这首歌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入改革开放后,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四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

45《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词:乔羽 作曲:刘炽 儿童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 :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五十年代中期。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二部曲式的童声合唱。它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快乐的节日 管桦词,李群曲。初刊于《歌曲》1954年第四期。歌词以“小鸟”、“风儿”、“花园”、“草地”等为儿童所熟悉而又富于形象性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再现了新中国的儿童欢庆自己的节日时的喜悦心情;欢快活跃的旋律刻划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抒了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歌既儿童化,又口语化,琅琅上口,易记易唱,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爱唱的歌曲之一。

46<<沂蒙颂>> 民歌

沂蒙颂:序幕1947年秋季。沂蒙山区。沂河村头,傍晚。英嫂和乡亲们送别转战山区的鲁英和武工队。恶霸地主赖金福又率还乡团窜回山村。国民党军官将解放军排长方铁军负伤后丢失的毛巾交给赖匪,命他三天内抓到伤员。

第一场两日后,青石岭上。

身负重伤的方铁军强忍疼痛追赶部队,终因缺水而昏倒在地,被来挖野菜的英嫂发现。伤员急需水抢救。回家取水路程远,留下亲人不安全,怎么办?英嫂果断地用自己的乳汁救伤员。赖匪正搜捕伤员。英嫂将亲人隐蔽在山坳里。

第二场当日英嫂回到家中,哄睡婴儿后,捉老母鸡为伤员熬鸡汤。

武工队得知英嫂救了方排长,立即回山来营救。

赖匪闯进英嫂家,逼问伤员下落。英嫂坚贞不屈,被打得遍体鳞伤,昏倒在地。敌人想放走英嫂以追捕伤员。英嫂看穿了敌人的阴谋,将计就计,跳窗而出,急速上山,敌人慌忙追赶。

第三场清晨,方排长走出隐蔽处锻炼身体,盼早日归队。英嫂、春兰冒风险来送汤饭。方排长手捧鸡汤激

动万分。

还乡团寻找伤员,搜上山来。英嫂引狼扑身,保护亲人。

第四场村边,黄昏。还乡团对英嫂进行威逼不成,狂吠:“要孩子,还是要伤员?”英嫂为救子弟兵甘愿牺牲孩子……千钧一发之时,方排长挺身而出。这时枪声四起,鲁英率武工队全歼还乡团,处决赖匪,营救了亲人。

尾声数日后,沂河村红旗招展。解放军首长和战士们深深感谢英嫂,告别乡亲,重返前方。

47<<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作词:洪源 刘薇石 作曲:堂诃生

音乐家关鹤岩带领创作组首先到陕北访谈、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当时在延安工作的贺义、航海、党音之等等音乐界同志,曾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其后,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提供的一间办公室里,创作组集体对所选每首民歌的曲子,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地共同编就,对歌词则一字一词的共同反复推敲,斟酌填改,充分发挥了集体创作智慧,最终整理改编出五首陕甘根据地革命民歌。

48《绣红旗》——歌剧《江姐》选曲

作词:阎肃明 作曲:羊鸣 姜春阳 金砂 原唱:任桂珍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49<<映山红>> 作词:陆柱国 作曲:傅庚辰 原唱:邓玉华

: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

50<<西部放歌>> 作词屈塬 作曲印青 演唱王宏伟 没找到背景。

51<<十送红军>> 张士燮、朱正本创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泣如诉的《十送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了一起;再现革命的历史画面。

52<<怀念战友>> 作词:雷振邦 作词:雷振邦 原唱:李世荣

擦弦的音色、质感与充足泛音犹如一道灵光在漆黑中舞动,为听者逐渐揭开充满异国风情的神秘面纱。到主角李俊广开腔时,人声不仅充实、雄厚,而且中频结像力珠圆玉润,毫无任何沙石或齿音之诟病。宏亮、真挚的歌声不断在优美的旋律中驰骋,声如洪钟不绝于耳。歌曲末尾更别出心裁地来了一段小提琴与结他的合奏,洋溢着浓厚的吉普赛风味,使人听得眉飞色舞、意犹未尽。一言蔽之,这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真是“酷弊”了!

53<<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词:陈晓光 作曲:施光南 原唱:李谷一/彭丽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这首歌。

54<<七子之歌>> 作词:闻一多 作曲:李海鹰 原唱:小朋友容韵琳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55《真心英雄》

作词: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 原唱:成龙、周华健、李宗盛、黄耀明

真心英雄》是台湾的词曲作家李宗盛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歌曲。李宗盛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流行乐坛最具实力的词曲作家和唱片制作人。其代表作品有《我是一只小小鸟》、《梦醒时分》。

歌曲采用宫调式,四三拍,二部曲式。前奏之后的A段的旋律感情真挚,歌词里充满了真挚和友爱,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忘却生活中的痛苦并互相关爱的心声。B 段为两个气息悠长的大乐句,它们在重复中形成了同头异尾的平行乐段。这一段的音乐语气坚定、高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它鼓励人们 要不为挫折,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团结友爱共同战胜困难,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56<<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作词:管桦

作曲:瞿希贤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发表于1958年《儿童音乐》创刊号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主题讲述的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于和平年代到来时,对下一代的孩子,回忆起自己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此来灌输一种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作品的目的显然是忆苦思甜,而它的创作手法,则和许多强调事物鲜明对照的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7<<好日子>> 作词:车行

作曲:李昕

演唱:宋祖英

《好日子》这首歌创作于1996年,它的词作者车行和曲作者李昕是中国音乐界年轻的词曲作家。他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开始合作,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深受中国广大听众的喜爱。《好日子》是他们的一首代表作品。这首歌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中国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并多次在中国国内的各大音乐评选中获奖,成为近几年来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之一。

这首歌以生活气息浓郁的歌词,描绘了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人民的幸福生活,以通俗的语言“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和殷切的期盼,讴歌人民的幸福生活。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过上好日子的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的歌曲诞生了。

58<<山歌好比春江水>> 柳州民歌《石榴青》的曲调即《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调的前身。斯琴格日勒翻唱自电影[?]《刘三姐》

1960年7月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演出团,赴北京向国家领导人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连续演出近百场,而且四进中南海。当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随后,《刘三姐》演出团于同年10月赴全国13个省(区)24个城市进行长达一年的巡回演出。《山歌好比春江水》是民间歌舞剧《刘三姐》的序曲和贯穿全剧的主题曲。

59<<浏阳河>> 湖南民歌(1951年)作词:徐叔华 作曲:朱立奇、唐璧光

1950年9月,由原湖南省湘江文工团青年演员徐叔华创作的歌舞剧《双送粮》中,有一段男女声对唱《浏阳河》。该曲最初套用的是京剧《小放牛》的曲调,后由剧组的朱立奇、齐芝田改用由唐壁光先生根据祁阳小调音乐创作的《秋生送瓜》的音乐,并将原曲的慢四拍改为快二拍,表现出欢乐的情绪,经试唱,效果很好。1951年5月22日,《双送粮》选送进京,在怀仁堂为政治局委员们表演,毛泽东出席观看。演出完毕,毛泽东起立鼓掌,点头微笑,他爱上了《浏阳河》。从此《浏阳河》逐步从歌舞剧《双送粮》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首广泛传唱的歌曲。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经常参加中南海春藕斋每周六晚上举行的舞会。他到场后总会在沙发上坐一会儿。通常情况下,乐队为毛泽东奏起的第一支曲子就是《浏阳河》。

60<<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作词:付林 作曲:王锡仁 原唱领唱:卞小贞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付林写下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词,然后将歌词交给了曲作者王锡仁。由于唐山大地震刚发生不久,很多人当时还住在地震棚里。王锡仁却手捧着付林写的歌词,走出了没有电灯的地震棚,冒着余震的危险,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大楼里谱曲,他打开电灯、铺开稿纸,旋律随着眼泪流淌,音符伴着激情跳荡„„第二天早晨,他走出大楼,迎着满天朝霞,向人们捧出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动人旋律。这首歌的词曲创作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61<<五星红旗>> 作词:天明 作曲:刘青 原唱:刘媛媛

五星红旗》是由著名作曲家刘青创作在国庆50周年之际,他也是《祝你平安》、《山不转水转》、《永远是朋友》的曲作者。,被评为建国以来7首经典歌曲之一,并列入大专院校音乐课教程。

62《五月的鲜花》

作词:光未然

作曲:阎述诗

《五月的鲜花》原为光未然在武汉所作独幕话剧《阿银姑娘》的序曲。1936年夏,东北大学排演《阿银姑娘》时,因剧本上只有歌词,没有曲谱,便由该校教师阎述诗谱成歌,受到普遍赞赏,很快传遍全国,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广泛传唱。1959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月的鲜花》选作电影故事片《青春之歌》的插曲。

63《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选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从而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在轮唱中,“龙格龙格”的衬词穿插其间,使音乐显得富有变化,妙趣横生。这种艺术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革命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的间奏。它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还用逐步转调的方法为歌曲的最后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64《春天的故事》

作词:蒋开儒、叶旭全 作曲:王佑贵 原唱:董文华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总创意、策划,张国立总导演兼摄像,董文华演唱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后来,这首歌被选入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以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65《为了谁》

作词:邹友开 作曲:孟庆云 原唱:祖海

这首歌曲写于1998年,是为了纪念和歌颂在1998年特大洪

水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们而写的,是送给所有的用自己的身躯挡着洪水的抗洪勇士们的。赞扬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66《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歌曲类型:合唱曲 作曲:朱南溪 作词:任红举、贺东久

这首歌创作于1977年下半年,当时全国正处在打倒“四人帮”的欢欣鼓舞之中,中央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音乐界创作新国歌。南京军区文化部立即将音乐创作人招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创作研究,选定了两首词由大家来谱曲,作曲家朱南溪谱了贺东久和任红举合写的歌词“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经过研究,军区文化部决定将这两首歌录好音上送北京。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将《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选为新国歌备选稿,上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后作为优秀群众歌曲向全国推广。1978年4月在《人民日报》上首先发表,接着《人民音乐》、《歌曲》、《上海歌声》及省市报刊相继转载。总政歌舞团和中央乐团在庆祝全国人大召开的晚会上,以合唱的形式演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北京音乐出版社以英汉两种文字编入《中国歌曲选》,并在国内外发行。总政军乐团将它改编为军乐曲,现仍在国庆和重大节日里演奏,成为全国群众歌咏活动的首选曲目。

67《祖国,我为你干杯》

作词:刘 麟 作曲:关 峡 演唱:幺红、王霞、郑咏、刘维维、黄越峰 没找到背景

68《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 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

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69《万里长城永不倒》——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歌 作词:黎小田 作曲:卢国沾 原唱:叶振棠

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由黎小田作词,卢国沾作曲,叶振棠演唱。是20世纪八十年代热播电视剧《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此曲因为用粤语演绎,让当时大陆非粤语地区的观众深感神秘和好奇,从而对这种方言歌曲开始了最初的兴趣.70<<边疆处处赛江南>> 作词:袁鹰 作曲:田歌

《边疆处处赛江南》这首红色歌曲,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值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形势下,新疆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日夜忘我地战斗在屯垦戍边第一线。歌曲铿锵有力、旋律婉转悠扬,充分肯定了戍边战士的光辉业绩和取得的“边疆处处赛江南”的辉煌成果,同时歌颂边疆各族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紧跟毛主席阔步向前的雄伟气概。这首歌从新疆迅速传遍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唱遍珠江两岸,唱遍白山黑水,极大推动了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第二篇:红歌歌曲背景(精选)

1《红星歌》

一首催人奋进的《红星歌》鼓舞着千万听众,时至今日,已成为人们心中宝贵的珍藏。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烂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唱起这首歌,大脑浮现出电影《闪闪红星》里潘冬子、椿伢子、细妹背起书包,和柳溪村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欢天喜地地走进了列宁小学的情景。孩子们手拿红缨枪成立了儿童团,潘冬子在伙伴们的掌声中,戴上了儿童团长的红袖标。

1973年夏天,著名作词家邬大为和魏宝贵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词。一年后,《红星歌》迅速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1981年,这首歌曲荣获全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被编入小学生音乐教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摇篮江西瑞金建立根据地,开始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潘冬子手中擎着的那颗闪闪红星,象征了革命的火种。在那颗闪闪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纷纷翻身做主。一首《红星歌》,有大江东去的魂魄,唱出了革命先辈的渴望和激情,也唱出了当代中国人的执著和豪迈。

几十年来,《红星歌》词作者邬大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军队,创作了歌颂祖国和人民、积极向上的作品,把他创作的歌词连接起来就是一部记录时代、催人奋进的长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军旅气息和生活气息。他用“独特的心灵感悟与人生的独白”,写出了“美的朴素与奇崛”,用“慧眼匠心唱大风”的气魄,写出了昂扬雄健的时代大风歌,撑起了中国歌坛的脊梁。

延伸: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是首在群众歌曲活动中唱得最多的歌曲之一,词曲唱着上口,唱着有劲,唱得人精神振奋。其实这首歌是一个小歌剧的幕中曲,创作《团结就是力量》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减租减息运动。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卢肃,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过作曲和合唱指挥。在当时,他就创作了《平原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春耕大合唱》等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仍在传唱的歌曲则是他在1943年创作的这首《团结就是力量》。说起这首歌的创作,虽然时隔半个世纪,卢肃仍记忆犹新。

“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蒋介石消极抗战,特别是在八路军打了‘百团大战’之后,全部的日军伪军就把军事重点都压在八路军身上。当时晋察冀那个地方本来山区老百姓特别苦,给地主纳租特别重,当时提出要减租减息。《团结就是力量》当时的创作背景就是这样的。目的就是配合减租减息这一次运动。当时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写了出来。”

作业聆听歌曲《兄弟姐妹要团结》

3《我爱北京天安门》

1970年9月这首歌发表在上海出版的《红小兵歌曲》上,1971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72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北京“五一”游园会专题文艺节目把《我爱北京天安门》搬上银幕,随后录制了唱片,1972年,被编入国务院文艺组主编的《战地新歌》第一辑。歌曲越唱越红,被编成各种版本的儿童舞蹈。后来被改编成各种样式、体裁的乐曲(如手风琴、木琴独奏曲等)。1981年被辑入广东花城出版社《抒情歌曲集》。

这首儿歌经反复使用、加工而成为歌诵性抒情歌曲中的标志性作品,进入了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的行列。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前,美国艺术团在北京演出的第一个合唱节目,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歌词作者是1970年小学5年级12岁学生金果临,曲作者是上海第六玻璃

厂年仅19岁的徒工金月苓。金月苓文革后(1977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与谭盾、陈佐湟等日后成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的学生同学,毕业后任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公司音乐编辑。据1999年的报道,金月苓已创作有各类抒情歌曲二、三百首,其中一些作品获得全国音乐比赛的各种奖项。

作业:聆听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4《共产儿童团歌》

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儿童团的团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曲调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具有奥地利梯罗耳族民歌的风格,词作者佚名。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共产儿童团的故事拍摄了影片《红孩子》,再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少年儿童与白匪作斗争的光荣岁月,《共产儿童团歌》作为影片主题歌传遍了中国大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准备好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就来源于这首歌。

歌词层次清晰,意义层层推进。歌曲共四段歌词,第一段发出召唤,强调“将来的主人”的社会责任;第二段展望前景,提出“时刻准备着”的具体要求;第三段表明任务,鼓舞“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的勇气;第四段再次发出号召,坚定“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的信念。而每段结束句的“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似不断吹响的号角,召唤着中国的少年儿童时刻不忘自身肩负的使命;似不停擂动的战鼓,激励着中国的少年儿童实践履行自身的职责。旋律抑扬顿挫,咏唱回环往复。全曲六个乐句,每三个一组,在结构上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旋律各节对应,音调由弱到强,反复咏唱,形成了照应,烘托了情感,使全曲始终洋溢着革命的热情、进取精神和青春活力,具有豪迈坚定、朝气蓬勃的气质蕴含。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中“准备好”、“时刻准备着”、“主人”、“接班人”“团结起来”、“美丽的世界”等词句,伴随着传唱的歌声,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牢记责任、培养情操、追求理想、坚定信仰的关键词,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少年儿童心中。

作业:聆听《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是一个兵》

歌曲创造于1950年6月,共和国刚刚成立,有些地区还没有解放,战士们

所演唱的歌曲都是原来的老歌,如《向江南进军》、《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大叔大婶救救我》,部队是每天出操前、吃饭前、开会之前都要唱歌的。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有关抗战内容的歌曲在部队也就不会很流行。指战员们已经不能满足以往所了解的歌曲,纷纷要求文艺工作者“快编新歌”,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恰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侵朝,威胁我国。指战员们义愤填膺,决心紧握枪杆,随时准备消灭入侵之敌。

当时作词者陆原和作曲者岳仑属于中南军区艺术剧院,部队驻扎在位于湘江岸边的湖南省祁阳县,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陆原听到全国解放了的消息后十分激动,开始酝酿要创作几首部队新歌。那时,文工队队员不仅要创作,还要会吹拉弹唱、上台表演。于是,他便在衡宝战役行军中,边走边酝酿创作新歌。当他们下到连队里去以后,连队指导员也来找他们:“你们听听,这群大老爷们敞开嗓门一起哭,像话吗?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哪像打了胜仗的兵?音乐家,快点给咱写新歌吧!”。战士们的激情感染了他们,作为专职文艺工作者,陆原和岳仑焦急万分他们决心为战友们创作一首“兵之歌”。依据解放军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的战斗历程,两人共同完成了一首歌—《人民战斗员》,但是这首歌拿到部队试唱,战士们反映冷淡,说歌词没有新意。

当时师里正在开展“写自己,忆过去”的业余创作活动,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小晚会上,快板、诗歌、顺口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陆原从中发现了一首稍微完整的叙事《枪杆诗》,其中几句是:俺本来是一个老百姓/放下锄头来当兵„„,这首诗给了陆原直接的灵感和启示,陆原不禁想起了一首抗日歌曲中的“老百姓/老百姓/扛起枪杆就是兵”的歌词。两下加起来一掺和,陆原嘴里就冒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歌词:我是中华一个兵/来自苦难老百姓/打败万恶的日本鬼/消灭反动蒋匪军。

1950年6月的一天上午,陆原心中装着《我是一个兵》歌词的雏形,找到了岳仑。岳仑闻听歌词立足“一个兵”,感到新颖、生动、朴实,非常高兴。两人一拍即合,午饭后找了个安静之处,开始创作。军营里一片静谧,大家都午休了。他俩来到湘江岸边司务处炊事班院里一座老式的二层阁楼上,屋里墙角只有一张白条案板,仅能容纳一人写字,另一人只能趴在案板上。

两位艺术家,两名战士,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耐着酷暑,全神贯注,字字句句地推敲。岳仑吸取民歌乐曲和鼓点节奏,一鼓作气谱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曲调。

作业:聆听歌曲《当兵的人》

6《歌唱祖国》

流传半个世纪的歌曲《歌唱祖国》在诞生之际却险些夭折,它的创作者———著名音乐家王莘近日披露了51年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王莘1918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自幼酷爱音乐,父母想把他培养成作曲家,但家里穷得连中学都供他不起。他14岁时只好到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货公司当学徒,“七·七”事变后,他奔赴延安,在“鲁艺”成为冼星海的得意门生。

1950年9月15日,第一个国庆节前夕,他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程路过天安门时,他忍不住下车,欣赏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32岁的作曲家灵感突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句歌词脱口而出。他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回家时已夜色阑珊,他进门就兴奋地推醒即将分娩的妻子王慧芬:“快起来,我的《歌唱祖国》写出来了!”妻子听到丈夫把歌唱完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她干脆与丈夫同声哼唱,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地写完第二、三段歌词。

翌日,王莘来到天津锦州道42号音工团(现在的歌舞剧院),把《歌唱祖国》词曲交给14岁的钢琴手靳凯华(女)和19岁的男高音王巍首弹首唱。

此歌在耀华中学首演,又传到天大、南大。第一个国庆节前夕,王莘精心抄写了《歌唱祖国》原稿,兴高采烈地寄给某报发表,一星期后那家报社竟给他泼了一盆凉水———把稿子退回来了。他不服气、不气馁,自己动手刻印歌片向路人发放。这种落后的传播方式在当时还真灵,1951年春天歌片传到北京工人合唱团,夏天,北京电台播放了这个合唱团的录音。1951年国庆前夕,王莘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中国音协秘书长孙慎同志问他:“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主席,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请把词曲快寄来,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笑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太巧了,你算找对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

1951年9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歌唱祖国》的歌词,继而中央乐团在中央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从此这首歌流传到国内外。

作业:聆听《我和我的祖国》

第三篇:红歌70首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创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本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后经历歌词修改、恢复,最终于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进!【简谱】

2.东方红

【创作背景】

《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这首民歌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歌词】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

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嗨哟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

象太阳

照到那里那里亮

那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那里人民得解放

那里有了共产党

呼儿嗨哟

那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大救星 【简谱】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创作背景】

1943年3月10日出版了蒋介石作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当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批判了这本书,并在结尾说:“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歌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简谱】

4.歌唱祖国

【创作背景】

《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曲,是著名的爱国歌曲。创作于1950年9月,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王莘脑海里反复酝酿,《歌唱祖国》是在回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这首歌曲发表后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号称“第二国歌”。

【歌词】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死亡!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东方太阳,正在升起, 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 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 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简谱】

5.团结就是力量

【创作背景】

《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从1943年创作问世至今,历久弥新,被传唱了60多年。《团结就是力量》产生在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那时敌后正处于战斗最紧张、最残酷,生活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困难时期。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为了配合这场斗争,牧虹和卢肃同志一起在三四天左右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在这个剧的排练过程中,大家觉得剧情还可以,就是感到结束得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综合大家建议,决定由牧虹同志写词,卢肃同志谱曲,为该剧增加一个幕终曲,于是《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名曲,就这样诞生了。【歌词】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

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 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 发出万丈光芒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

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 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 发出万丈光芒

【简谱】

6.我们走在大路上

【创作背景】

《我们走在大路上》酝酿和创作于1962年春天和夏天,发表于1963年春天。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构思酝酿于1962年的春天,并不是偶然的。当时,共和国刚刚告别艰辛、苦痛的三年困难时期,即将进入“知天命”年轮的劫夫在那时酝酿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正是那个时代最强音的能动反映,是中国人民矢志战胜天灾人祸,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曲与战歌。

【歌词】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劳动人民发奋图强 勤恳建设锦绣河山 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 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 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简】谱

7.我的祖国

【创作背景】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作于1956年夏。作词:乔羽、作曲:刘炽、原唱:郭兰英;乔羽写作时,给这首歌定名为《一条大河》,发表时被编辑改成《我的祖国》。【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简谱】

8.唱支山歌给党听

【创作背景】

1963年,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高潮。《唱支山歌给党听》就是在这次高潮中产生的一首优秀歌曲。它的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红色影响:这是一首深情——悲怆——激昂的“三部曲”式歌曲,情感诉求十分强烈,凡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能产生强烈共鸣。

【歌词】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林;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光辉照我心。【简谱】

9.我和我的祖国

【创作背景】

《我和我的祖国》作词:张藜 作曲:秦咏诚,由李谷一演唱,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歌词】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啦„„啦„„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简谱】

心中的歌

11.我的中国心

【创作背景】

《我的中国心》由黄沾作词,王福龄作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为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写爱国歌曲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喊口号,但黄沾很聪明地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从而征服了所有人。1984年,《我的中国心》获中国音乐协会歌曲编辑部颁发第三届神钟奖。【歌词】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简谱】 12.谁不说俺家乡好

【创作背景】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拍摄于1961年的电影《红日》中的插曲。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续绝的意义。1947年5月13日到16日三天的时间里,72万军人在孟良崮决一死战。多年后在孟良崮树起了一座永久性纪念物——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以铭记在战役中为了解放战争胜利不惜牺牲的人们。

【歌词】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弯弯的河水流不尽 高高的松柏万年青 解放军是咱的亲骨肉 鱼水难分一家人 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鱼水难分一家人 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简谱】

13.长江之歌

【创作背景】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211.31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 啊长江

【简谱】

14.南泥湾

【创作背景】

贺敬之词,马可曲。1943年作于延安。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在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歌词】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当年的南泥湾 到处呀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呀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战斗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呀 鲜花送模范

【简谱】

15.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创作背景】

作词:宋青松 作曲:王佑贵 原唱:宋祖英

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演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祖英以委婉的歌声,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

这句歌词也传遍神州大地,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列成为对教师的献礼。

【歌词】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简谱】

16.小白杨

【创作背景】

作词:梁上泉 作曲:士心 原唱:阎维文

小白杨哨所是中哈边界中国新疆境内塔城裕民县塔斯提哨所。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回家探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带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于是程富胜就把树苗栽在了营房边。由于哨所干旱缺水,战士们吃水都要在一公里外的布尔干河去挑,尽管战士们每天用洗脸刷牙节省下来的水精心浇灌,但是小白杨难以忍受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相继枯死,十棵小白杨中唯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棵小白杨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日夜伴随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1980年,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同志到新疆采风,在塔斯提边防连黑板报上,他看到那个战士关于小白杨的日记,了解了小白杨的感人故事,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写成了动人歌词。不久,军旅作曲家士心为之谱曲。

【歌词】 一棵呀小白杨 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也穿绿军装 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 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也穿绿军装 同我一起守边防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同我一起守边防 一起守边防 【简谱】

17.在太行山上

【创作背景】

作词:桂涛声 作曲:冼星海 合唱曲目

《在太行山上》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作于1938年7月。

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歌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 【简谱】

18.走进新时代

【创作背景】

作词:蒋开儒 作曲:印青 原唱:张也

《走进新时代》是一首红色歌曲,整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这首歌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入改革开放后,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四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

【歌词】

总想对你表白 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 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啊~~我们意气风发 走进那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让我告诉世界

中国命运自已主宰 让我告诉未来

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承前启后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啊~~带领我们走进 走进那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简谱】

19.绣红旗

【创作背景】

作词:阎肃明 作曲:羊鸣 姜春阳 金砂 原唱:任桂珍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

【歌词】 线儿长 针儿密 含着热泪绣红旗 绣呀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走 与其说是悲 不如说是喜 多少年多少代 今天终于盼到了你 盼到了你 千分情 万分爱 化作金星绣红旗 绣呀绣红旗平日刀丛不眨眼 今日里心跳分外急 一针针 一线线 绣出一片新天地 【简谱】

20.映山红

【创作背景】

作词:陆柱国 作曲:傅庚辰 原唱:邓玉华

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寄托了苏区人民在红军领导下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抱有深深的期盼。【歌词】 夜半三更盼天明 寒冬腊月盼春风 若要盼得红军来

岭上开遍映山红

岭上开遍映山红 岭上开遍映山红 夜半三更盼天明 寒冬腊月盼春风 若要盼得红军来 岭上开遍映山红

若要盼得红军来 岭上开遍映山红 岭上开遍映山红 岭上开遍映山红 若要盼得红军来 岭上开遍映山红

岭上开遍映山红 岭上开遍映山红

岭上开遍映山红 【简谱】

21.十送红军

【创作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

【歌词】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第四篇:创作背景

《校园的早晨》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的作品。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风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声手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创作背景著名词作家高枫先生的夫人谈起《校园的早晨》这首歌,并非产自台湾,而是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地地道道的大陆作品;此歌的创作灵感是源于辽宁大学校园——高枫先生晨起到辽大散步,看到校园内的晨读景象,便触发了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校园歌曲。

关于演唱者王洁实、谢莉斯是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电影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特邀专家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王洁实、谢莉斯合作于1978年,通过刻苦钻研后,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们用校园歌曲的方式首先向中国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并演唱了许多优秀的创作歌曲,电影歌曲,中国民歌,他们的演唱配合默契,台风端庄大方,风格亲切自然,能准确把握歌曲的特色和内涵,并注入鲜明的个性,艺术上独树一帜,二人的合唱部分尤其和谐、动听、更具魅力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二人组合的黄金搭档,实属难得,他们演唱过的歌曲像《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九九艳阳天》、《龙船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至今还在广为流传,深深影响了三代人,他们把人类对明天美好的期盼和憧憬,用歌声传颂世人。

关于中国校园歌曲 王洁实、谢丽丝再次唱起《校园的早晨》说到校园歌曲,首先要提到的还是王洁实、谢丽丝,这对当年最受欢迎的组合,家喻户晓,他们翻唱的很多台湾校园民谣,直接带动了台湾校园歌曲的大规模登陆内地,也是第一次使得台湾优秀的流行歌曲,在官方的首肯下由地下传播状态浮出水面,并广泛流行开来,印证了文艺界在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取得的成果。谷建芬的几首早期优秀作品《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脚印》初露头角,极为出色,风头丝毫未被专辑中的台湾校园作品压住。

词曲作者 曲作者谷建芬,作曲家谷建芬,著名作曲家,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的旗帜人物之

一。主要代表作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歌声与微笑》、《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妈妈的吻》、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等;同时,她还培养了包括那英、毛阿敏、孙楠、解晓东等一大批知名歌手。近年来,谷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新学堂歌》的创作中。

词作者高枫,原名曾焰赤,高枫1968年出生于武汉,著名原创音乐人,代表作有《九月九的酒》、《春水流》、《让往事飞》、《校园的早晨》等几十首歌曲。

西洋管弦乐队组成一般来说,西洋管弦乐队是由键盘乐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乐器组成的。人声大体上可分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基本声部。这些乐器组也可分为四种。例如在弦乐组里,就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组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组有小号、圆号、长号、大号。

第五篇:创作背景

《野草》中的散文诗写于1924到1926年间,大约与此同时,鲁迅完成了《彷徨》。在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低潮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五四启蒙运动开始退潮,《新青年》的文学团体已经散伙,用鲁迅的说法是:“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各种黑暗力量又围拢上来,这让鲁迅不免由悲观而走入虚无。《题〈彷徨〉》这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便颇能表达鲁迅这一时期的精神苦闷。而从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首先是兄弟失和。1923年7月十四日,鲁迅与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随即与周作人彻底闹翻了,于8月初,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这件事给鲁迅以重大的打击,终于大病了一场,还吐了血,几欲死去。另外就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事件中,鲁迅因为在报纸上撰文表态支持学生并联络其他教员反对杨荫榆而被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士钊撤了在教育部的任职。这一时期,鲁迅不断地与陈西滢之流打笔仗,同时又要和章士钊打官司,心情可想而知。拖了大半年,虽然打赢了官司,恢复原职,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让鲁迅出离了愤怒,而在3月26日的《京报》上有消息透露当局正在讨论通缉学界人士,内中就有鲁迅。这最终迫使鲁迅离开北京而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凉。《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

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斗争。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与进行敌对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 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 《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 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 “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 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清党的稍后。

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 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现在举几个例罢。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 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 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 北京了。

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当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 地狱》。

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我想,这也许倒是好的罢。为译本而作的序言,也应该在这里结束了。、《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 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一、背景提示:

《野草》诞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收录了1924年至1926年间的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思想迷惘痛苦的日子,作者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的信中说:“我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因此,《野草》所表现的思想极其隐晦难解。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矛盾孤独的内心痛楚。他认为野草虽是弱小生命的象征,也没有高大乔木的身躯,甚至“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野草·题辞》)这说明野草是有生命力的。

然而,野草又要“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同上)所以,地火与熔岩一旦喷出,地上的一切将把野草烧尽。那样的日子一到来,作者也将欣然大笑,欣然歌唱。这似乎又说明了野草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在《影的告别》一文里,看不到作者的一点精神亮光,而是矛盾彷徨,以否定现实的态度为基调,在孤寂中求得一种黑暗的真实,甚至连这种黑暗中别的影也不能相容,他认为只有这样,全世界才属于作者自己。其心境上的孤独真可谓到了极点。在《希望》一文中,作者的这种矛盾孤寂感还表现出一种没有爱憎的麻木和虚妄。他说:“有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这似乎是对未来的失望的情绪。他又说:“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这样一来,作者似乎又要说明自己心中有一种从麻木中生成的觉醒。所以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显然是想躲进哲学的思辨中,从而回避矛盾带来的痛苦。

其次,作者在作品中还用辛辣的笔调讽刺旧制度下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旧制度下奴性思想的切肤痛恨。表现最为突出的《狗的驳诘》、《立论》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狗是世界上最为势利的物种,但鲁迅先生通过寓言式的笔法,从狗的口中骂出了比狗还要势利的人。狗的那句“愧不如人呢”就像一条带刺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旧制度的卫道者身上。《立论》更是寓意幽默,它揭示出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国民精神。即讲假话的升官发财,讲真话的死路一条。既不想讲假话,又不想死的人就只有整日地打“哈哈”。这种打“哈哈”的中庸精神像一剂麻醉剂,把中国人民毒害了几千年。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打“哈哈”的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奴才不仅不如傻子勇于反抗,而且在接受了聪明之后更加奴性十足,变成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好奴才。这类作品看似好笑,然而它却能在读者的笑声中透彻地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另外,《野草》中的一些作品还程度不同地表达了作者直面痛苦的现实态度。像《颓败线的颤动》,虽是写一家人,特别是儿童的苦难,但它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把旧中国的饥饿、苦痛、惊异、羞辱对普通家庭,特别是对广大妇女儿童的摧残迫害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在“隐”的时候,使你追寻不尽其深意,而在“真”的时候,又让你难以抵挡迎面扑来的强烈冲击。

正面描写现实生活感触的散文诗,是《野草》的重要部份。这一类作品如《秋夜》、《雪》、《风筝》、《腊叶》等。在《秋夜》中,作者先用较多的笔调刻划枣树的形象,使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他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的手法暗示着当时令人乏味而窒息的环境,很能表现当时作者的心情。除了枣而外,作品中提到的小青虫、野花草、小粉红花、月亮、夜游的恶鸟、繁霜等物也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象征着作者心中所指的事物,使这篇散文诗蕴藏着无限深刻的思想内涵,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

在《野草》中,有不少篇目是以一种变态、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在形式上,作者采用一种梦幻体来加以表述,使这些作品带有极大的怪诞色彩。

二、阅读提示 《死火》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死火”喻苦难的人生。“冰”的背景是严酷可怕的人生之渊。(2)注意鲁迅怎样描死火的形象。

作者对“死火”的外形,对话,行为描写,尤其是作者对自然界的超现实的感觉:例如“冷气”,象征环境恶劣;“火”的“焦灼”感,象征追求光明的迫切心情。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死火”遇到“冻灭”与“烧完”的两难困难,表明奋斗未必有必然的理想结果,但人仍须奋斗。其实生活中的人都在许多两难处境中生存。尽管“烧完”与“冻灭”都是“灭”,但毕竟发过光,哪怕是短暂的。

《影的告别》

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

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影的告别》较多地流露着空虚和寂寞的情绪。影的命运就是十分寂寞的,“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不过影来向人告别的时候却又抱着献身的意志,它愿意“独自远行”,希望此后黑暗里没有人,也“没有别的影”。

《腊叶》

1、《腊叶》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 月4日;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鲁迅不满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时又对那时尚未取得政权的国民党抱有保留态度,因此认为“这地狱也必须失掉”(《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他的敏感的预见是和怀疑的心理相交织的。由于抒写的是心灵深处痛苦的思绪,许多感想又在“那时难于直说”(《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艺术表现就比较含蓄,便是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也都夹用了絮语与独白。

2、《腊叶》构思特点:

“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3、《腊叶》抒发的思想感情:

鲁迅说“《 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许广平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班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显然,鲁迅是写自己,见物生情,借枫叶颜色的变化,抒发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灯下”、“忽然翻出”。“深秋”气候的特点:繁霜、木叶多半凋零,枫叶变为红色。秋风萧杀,大自然无情。

“细看”枫叶颜色:既写不同的颜色层次,又特写蛀孔的一片;有形状,更有神态:“镶着„„凝视。”

此时的心情是爱怜、珍惜!这种思想感情最后表现为摘下来,夹在书中。“大概”点明实在回忆。

现在枫叶的颜色呢?

“黄蜡似的„„ ”面对这一变化,他感慨系之。虽然对枫叶而发,但透露出严格真理:世间万物,万物之灵的人——特别是人的肉体也不例外,都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和自己的面貌,没有绝对的永恒,绝对的不变。

人生是短暂的,叹息、哀伤都无济于事,需要的是珍惜生命,乃至生命最后一瞬,这是对待生命的唯一态度。

一、《野草》的思想背景

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間,魯迅在《語絲》上連續發表了23首散文詩。1927年,魯迅將其結集出版,增寫《題辭》一篇。總題名為《野草》。

《野草》的寫作時間與《徬徨》大致相同。這個期間是魯迅心情極為苦悶的時期。一方面,《新青年》的團體解散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轉入低潮期。”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徬徨。“魯迅感到”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一個文化戰士的孤獨和寂寞的感覺籠罩在魯迅的心靈中。另一方面,魯迅的私生活中也發生了他意想不到的變故。首先,兄弟失和。他與二弟周作人從幼年起便是朝夕相處的親人,但由於家庭內部的矛盾,兄弟二人的關係終至徹底破裂,這對魯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次,走出婚姻陰影,與北師大學生許廣平真誠相愛。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寫作動因。《野草》是時代苦悶與人生苦悶這兩重苦悶的結晶,但它們都具有超越時代和個人生活範圍的普遍意義。在《野草》中,我們感到的是一個文化戰士的宏大的苦悶和他對生之苦悶的倔強的抗爭。《野草》是走向魯迅心靈的橋梁,是魯迅人生哲學和內心世界的完全暴露。

二、《野草》的思想內容:

1、展示、剖析內心世界的矛盾。

描寫社會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戰鬥但又懷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體現他痛苦、憤懣的心情。如《影的告別》、《希望》等集中、突出地體現了這方面的內容。

《影的告別》(1924.9)是表現魯迅當時那種複雜心情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通過一個昏睡著的人的影子向人進行決別時的自白,具體地表現了內心的激烈矛盾鬥爭,和寧願承擔一切後果而決意求索的犧牲精神。

”影“決意和”人“決別,因為它不滿意;”人“的昏睡不醒,不肯和人一起沉睡下去。它很清楚,離開了”人“它將”傍徨于無地“。”影“還沉痛地感到,舍去現在似的”明暗之間“的徬徨,它將面臨的前途,不是被黑暗所吞併,就是被光明所消失,總之,都將不復存在。然而,”影不願徬徨于明暗之間“--不願在現實中敷衍、茍活。因而經過反覆思考,還是作出了”不如在黑暗裏沉沒“的決擇--寧願在同黑暗博鬥中獻身。

《影的告別》體現了魯迅的戰鬥精神和當時的思想特點。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清醒地看到反動勢力的強大,情況的複雜,鬥爭的艱巨。他強調要堅持現實的鬥爭,但當時還沒有找到出路,所以有時不免感到迷惘苦悶,不免帶有懷疑的情緒,從而産生深刻而痛苦的內心矛盾。

2、對堅韌、頑強戰鬥精神的展示與歌頌。

魯迅在長期戰鬥中,深感敵人的頑固,陰險,狡詐,因此他一再強調革命戰士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堅毅頑強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戰鬥態度。如《這樣的戰士》、《過客》等。

《這樣的戰士》(1925.12)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熔鑄了魯迅的戰鬥精神,戰鬥經驗,以及對革命戰士的熱切希望。作品強調,”這樣的戰土“首先是有覺悟的,具有旺盛鬥志的,儘管他沒有什麼現代化武器和護身的甲胄,但是他毫無畏懼,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他只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在和敵人的戰鬥中,他目光銳利,經驗豐富,不為敵人的各種偽裝及各種謊言所欺騙,他都一概”舉起了投槍“。他堅韌頑強,”鍥而不捨“,不因戰鬥的失敗,不因個人受到誣衊和攻擊而淚喪或動搖,即使在戰鬥中衰老、戰死,他也要”舉起投槍“,決不妥協或退卻。

《過客》(1925.3)中表現的頑強戰鬥精神也是突出的。作品塑造了一個艱苦跋涉、堅持前進的旅人的形象。這個孤獨、困頓的”過客“,來到一個蕭疏破敗的荒野,時間已經黃昏,而且疲頓不堪:”腳早經走破了,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力氣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他憎惡他所走過的地方(生活著的舊中國),到處是壓迫和奴役,充滿了虛偽和狡詐,因而他決不回 轉,決不妥協。雖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麼一個所在“,但是前面有聲音在召喚,他要為爭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戰鬥,所以他終於謝絕了老翁的種種勸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幫助,在暮色蒼茫中,”即刻昂了頭,奮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來進發。《過客》用戲劇形式寫成,是他人生哲學的一個象徵。體現了他既絕望又執著的精神,魯迅明知自己的文章(雜文)如一箭射入大海,但仍執著去做,他覺得自己命該如此。

3、廣泛的社會批評和人生批評。

《狗的駁詰》(1925,4)用狗對人的駁詰批判了人。狗是勢利的,但在勢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嘆”愧不如人“。構思巧妙,諷刺辛辣而又饒有趣味。

《立論》(1925.7)選取了一個極其平常但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現象,批判了市儈式 的”巧滑騎墻“、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

《復仇》(1924.12)”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乏多“而作,批判了那種麻木不仁的無聊的看客。

《我的失戀》(1924.10)是一首幽默的諷刺詩,諷刺當時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批判”戀愛至上主義“,或以財富、地位為條件的地主資産階級戀愛觀,引導青年正確地對待戀愛問題,指出倘若由於社會地位,生活情趣、個人愛好等不同而不能相愛的話,就不必為此勞神傷心,乾脆”由她去罷“。

《淡淡的血痕中》(1926.4)以”三一八“慘案為背景,為”紀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來者“而寫的。作品以極大憤怒和蔑視的鮮明態度,抨擊、揭露了”造物主“--屠殺革命人民的反動統治者兇殘又怯弱的本質,它既要用反革命專政、血腥屠殺來鎮壓革命人民,又要施展各種陰謀手段掩蓋他們的罪行,鞭笞造物主的良民”的麻木、怯懦,熱情地歌頌了敢於同反動統了治者鬥爭的“叛逆的猛士”,可與雜文名篇《紀念劉和珍君》並讀。

三、藝術表現上的主要特點:

《野草》的風格與寫作姿態可以用“獨語”來概括。這主要是逼視與抒發自己靈魂深處的矛盾、緊張、焦慮,包括難於言傳的感覺、情緒、意識與潛意識,並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説,《野草》是心靈的煉獄中熔鑄的魯迅詩,是浸透著生命體驗的“反抗絕望”的哲學。《野草》很晦澀難懂,閱讀時關鍵是琢磨體會其用意象象徵(暗示)的感覺、意趣與思維,要把握其“獨語”中所表露的“自我審視”的性質。

1、大量採用象徵的暗喻的表現方法,是《野草》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它已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整體的藝術思維方式。生動多彩的自然景物(如《秋夜》、《雪》),構思新穎的離奇故事(如《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平凡常見的生活景象(如《求乞者》、《過客》),都往往作為象徵性的事物出現在散文詩中,詩人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感情,巧妙地寄寓在這些景物、故事、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儘管這些描寫是真切的,充滿詩意的,但作品所揭示的並不是它所具體描寫的對象本身的含義,而是對象所暗示的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思想情懷和社會內容,更為廣泛、更具有遍遍意義的生活哲理。

2、大量運用夢境和意識流的表現手法,意象紛呈,撲朔迷離。是《野草》的一個特點。《野草》二十三篇有七篇是以寫自己的夢境的形式出現的。而且每篇都同樣是以“我夢見自己……”這樣的句子開頭。夢境中出現的各種景象,有的非常奇特,荒誕不經,這七篇作品有的為現實中不能有(如《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有的卻是現實中常見的生活現象(如《立論》《頹敗線的顛動》)“有的則是兩種情況並存于一篇作品中,既有夢幻中荒誕不經的事物,也有現實裏可能有的生活情景(如《死後》)。作家馳騁豐富的想像,運用象徵暗喻的藝術手法為我們描繪的奇幻的或者現實的圖 畫,無一不是産生於對現實生活鬥爭的深刻的觀察與深切的感受,具有堅實的生活依據,不會團其為夢境中出現的事物影響其現實意義,而且能夠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3、《野草》在格式上是多種多樣的。借助外國散文詩融進中國傳統文化獨創出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詩集,借鑒(法)波德萊爾《惡之花》(李金髮也受其影響)。培根《隨筆》、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集。

有抒情的,有敘事的,還有辛辣的諷刺詩和短劇體的詩,而這些格式都視表現內容的需要情況而定。濃郁的抒情描寫,經常用於自我剖析,或者對戰鬥者的讚頌(如《希望》《影的告別》《淡淡的血痕中》等),有的委婉曲折,有的氣勢磅薄,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情懷。而客觀的敘述事件,描寫生活場景的方法,則多用於嘲諷和批判的主題(如《立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在對事物的具體敘述描寫中。表示了作者對他的蔑視和憎惡,嘲諷和批判。整個《野草》呈現出風格色彩的多樣性。

4、《野草》的語言十分考究。在不少詩篇裏,使用詞句和段落的重復手法,構成特殊的意境,造成濃厚的氣氛,突出形象和感情。(如《這樣的戰士》)有些作品則採取對比詞語,排比的句式等,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淡淡的血痕中》)整個《野草》語言凝練,文辭優美,節奏和諧,具有濃郁的詩的韻味。

5、《野草》中有些篇章比較隱晦,難於理解。關於這,有社會的原因,作者自己作過説明”因為那時難於直説,所以有時措詞就很含糊了"。除此之外也有內容上,藝術上的原因。《野草》中一些篇章抒寫的是頗為曲折複雜的內心世界的矛盾和對它的自我剖析,思想深遠,富於哲理,不是比較有社會閱歷和思想水準的人是難於理解的,這些散文詩含蓄蘊藉,特別是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它不象直抒胸肥的詩作那樣直白透底,不具備一定文學修養和欣賞水準,理解起來,也將是頗費琢磨的。

總之,《野草》是五四新文苑中的奇葩,以它深遠的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切的抒情,精粹的藝術,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戰鬥的鼓舞和藝術上的享受,它為現代散文詩的創作開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下载红歌70首创作背景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歌70首创作背景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歌背景资料(共5篇)

    没有工厂当就没有新中国(1943) 1943年3月10日出版了作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当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

    陋室铭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康桥美景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红歌(范文模版)

    1、《十送红军》…江西民歌 张士燮词 朱正本编 3、《红星歌》…邬大为、魏宝贵词 傅庚辰曲 4、《映山红》…陆柱国词 傅庚辰曲 8、《保卫黄河》…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9、《在太行......

    千字文的创作背景

    《千字文》用整整一千个不同的字连缀成篇,内容涵盖自然、社会、历史、伦理、修身、处世、教育、农艺等各领域,汇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格言谚语,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阔......

    《打靶归来》 - 创作背景

    《打靶归来》词曲王永泉资料 王永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作权法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作曲家。主要作品《打靶归来》《我当上解放军》《志愿军的铁匠炉》......

    《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最终定稿)

    《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

    浅析简爱的创作背景

    浅析《简爱》的创作背景 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斗争不断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