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精选]

时间:2019-05-13 04:5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精选]》。

第一篇: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精选]

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

读《徐志摩诗选》有感

徐志摩是一个从头到脚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家,虽其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但却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为浪漫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且其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影响重大。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诗歌中杰出的一部分,究其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画面美相当突出,他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浪漫,优美的情感表达,手法变化多样。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于是有人说,“爱”是徐志摩写作源泉和基本主题,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其爱情诗歌尤为突出。

从徐志摩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情感经历是比较曲折的。1915年,20岁的徐志摩考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徐志摩最终辜负了张幼仪。在这段期间,徐志摩情诗创作相对于后期是比较平淡的。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的威逼和祖母的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的。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腐朽和“吃人”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反抗,使他更向往爱的自由,书写恋爱婚姻的自由。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的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作。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当中前两章: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 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剌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首诗深刻批判了旧婚姻制度的残忍,作者深受其害,他厌恶这包办婚育使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和选择的权利。于是,这段期间,徐志摩所创作的诗歌是充满批判,攻击性,而不是柔情浪漫的。这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1920年3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和甜蜜,这段时期是人创作进入灵感喷发期,所创作的诗歌甜蜜浪漫,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音乐美,画面美。如《康桥再会吧》就是这一类作品。而1922年,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这次失恋给徐志摩一次重大打击。

徐志摩的名诗《偶然》的最后一章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少人认为这是写给其爱慕的对象--才女林徽音的。诗歌表现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深的爱恋被打击后冰凉的心情。

自此以后,直到1924年与陆小曼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爱情,徐志摩才又一次尝到了爱的甜蜜,但是婚后的生活使诗人的爱情理想又一次的破灭了,诗人陷入了迷茫。这一期间的爱情诗歌涉及了爱情的方方面面:失恋的痛苦《落叶小唱》、爱的倾慕《我也有一个恋爱》、爱的执著《雪花的快乐》、相爱之人的分离《翡冷翠的一夜》、爱的迷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因此,可以说徐志摩的爱情诗是诗人爱情生活的真实表现,也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雪花的快乐》中: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诗中她是作者爱慕的人,作者想变成翩翩的雪花去亲近他的爱人,可以和她玩耍,嬉戏,接近她,融入她的身心。作者用雪花的意象来表达那种热烈,深沉的爱。雪花的快乐就是轻柔飞扬的自由和浪漫,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爱情和心情。此时,徐志摩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中,一切都是那么甜蜜浪漫,他的诗歌总是像在吐露真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总是热烈悠扬的,这与其个人经历分不开。他感情纯真,语言纯洁,还有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因此它的诗歌总是那么充满情感,浪漫优美,动人心弦。试问,用心创造的人的诗歌又怎会不感人。

第二篇:创作背景

《校园的早晨》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的作品。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风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声手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创作背景著名词作家高枫先生的夫人谈起《校园的早晨》这首歌,并非产自台湾,而是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地地道道的大陆作品;此歌的创作灵感是源于辽宁大学校园——高枫先生晨起到辽大散步,看到校园内的晨读景象,便触发了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校园歌曲。

关于演唱者王洁实、谢莉斯是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电影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特邀专家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王洁实、谢莉斯合作于1978年,通过刻苦钻研后,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们用校园歌曲的方式首先向中国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并演唱了许多优秀的创作歌曲,电影歌曲,中国民歌,他们的演唱配合默契,台风端庄大方,风格亲切自然,能准确把握歌曲的特色和内涵,并注入鲜明的个性,艺术上独树一帜,二人的合唱部分尤其和谐、动听、更具魅力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二人组合的黄金搭档,实属难得,他们演唱过的歌曲像《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九九艳阳天》、《龙船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至今还在广为流传,深深影响了三代人,他们把人类对明天美好的期盼和憧憬,用歌声传颂世人。

关于中国校园歌曲 王洁实、谢丽丝再次唱起《校园的早晨》说到校园歌曲,首先要提到的还是王洁实、谢丽丝,这对当年最受欢迎的组合,家喻户晓,他们翻唱的很多台湾校园民谣,直接带动了台湾校园歌曲的大规模登陆内地,也是第一次使得台湾优秀的流行歌曲,在官方的首肯下由地下传播状态浮出水面,并广泛流行开来,印证了文艺界在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取得的成果。谷建芬的几首早期优秀作品《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脚印》初露头角,极为出色,风头丝毫未被专辑中的台湾校园作品压住。

词曲作者 曲作者谷建芬,作曲家谷建芬,著名作曲家,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的旗帜人物之

一。主要代表作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歌声与微笑》、《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妈妈的吻》、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等;同时,她还培养了包括那英、毛阿敏、孙楠、解晓东等一大批知名歌手。近年来,谷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新学堂歌》的创作中。

词作者高枫,原名曾焰赤,高枫1968年出生于武汉,著名原创音乐人,代表作有《九月九的酒》、《春水流》、《让往事飞》、《校园的早晨》等几十首歌曲。

西洋管弦乐队组成一般来说,西洋管弦乐队是由键盘乐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乐器组成的。人声大体上可分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基本声部。这些乐器组也可分为四种。例如在弦乐组里,就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组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组有小号、圆号、长号、大号。

第三篇:创作背景

《野草》中的散文诗写于1924到1926年间,大约与此同时,鲁迅完成了《彷徨》。在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低潮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五四启蒙运动开始退潮,《新青年》的文学团体已经散伙,用鲁迅的说法是:“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各种黑暗力量又围拢上来,这让鲁迅不免由悲观而走入虚无。《题〈彷徨〉》这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便颇能表达鲁迅这一时期的精神苦闷。而从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首先是兄弟失和。1923年7月十四日,鲁迅与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随即与周作人彻底闹翻了,于8月初,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这件事给鲁迅以重大的打击,终于大病了一场,还吐了血,几欲死去。另外就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事件中,鲁迅因为在报纸上撰文表态支持学生并联络其他教员反对杨荫榆而被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士钊撤了在教育部的任职。这一时期,鲁迅不断地与陈西滢之流打笔仗,同时又要和章士钊打官司,心情可想而知。拖了大半年,虽然打赢了官司,恢复原职,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让鲁迅出离了愤怒,而在3月26日的《京报》上有消息透露当局正在讨论通缉学界人士,内中就有鲁迅。这最终迫使鲁迅离开北京而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凉。《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

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斗争。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与进行敌对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 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 《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 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 “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 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清党的稍后。

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 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现在举几个例罢。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 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 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 北京了。

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当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 地狱》。

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我想,这也许倒是好的罢。为译本而作的序言,也应该在这里结束了。、《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 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一、背景提示:

《野草》诞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收录了1924年至1926年间的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思想迷惘痛苦的日子,作者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的信中说:“我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因此,《野草》所表现的思想极其隐晦难解。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矛盾孤独的内心痛楚。他认为野草虽是弱小生命的象征,也没有高大乔木的身躯,甚至“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野草·题辞》)这说明野草是有生命力的。

然而,野草又要“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同上)所以,地火与熔岩一旦喷出,地上的一切将把野草烧尽。那样的日子一到来,作者也将欣然大笑,欣然歌唱。这似乎又说明了野草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在《影的告别》一文里,看不到作者的一点精神亮光,而是矛盾彷徨,以否定现实的态度为基调,在孤寂中求得一种黑暗的真实,甚至连这种黑暗中别的影也不能相容,他认为只有这样,全世界才属于作者自己。其心境上的孤独真可谓到了极点。在《希望》一文中,作者的这种矛盾孤寂感还表现出一种没有爱憎的麻木和虚妄。他说:“有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这似乎是对未来的失望的情绪。他又说:“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这样一来,作者似乎又要说明自己心中有一种从麻木中生成的觉醒。所以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显然是想躲进哲学的思辨中,从而回避矛盾带来的痛苦。

其次,作者在作品中还用辛辣的笔调讽刺旧制度下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旧制度下奴性思想的切肤痛恨。表现最为突出的《狗的驳诘》、《立论》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狗是世界上最为势利的物种,但鲁迅先生通过寓言式的笔法,从狗的口中骂出了比狗还要势利的人。狗的那句“愧不如人呢”就像一条带刺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旧制度的卫道者身上。《立论》更是寓意幽默,它揭示出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国民精神。即讲假话的升官发财,讲真话的死路一条。既不想讲假话,又不想死的人就只有整日地打“哈哈”。这种打“哈哈”的中庸精神像一剂麻醉剂,把中国人民毒害了几千年。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打“哈哈”的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奴才不仅不如傻子勇于反抗,而且在接受了聪明之后更加奴性十足,变成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好奴才。这类作品看似好笑,然而它却能在读者的笑声中透彻地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另外,《野草》中的一些作品还程度不同地表达了作者直面痛苦的现实态度。像《颓败线的颤动》,虽是写一家人,特别是儿童的苦难,但它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把旧中国的饥饿、苦痛、惊异、羞辱对普通家庭,特别是对广大妇女儿童的摧残迫害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在“隐”的时候,使你追寻不尽其深意,而在“真”的时候,又让你难以抵挡迎面扑来的强烈冲击。

正面描写现实生活感触的散文诗,是《野草》的重要部份。这一类作品如《秋夜》、《雪》、《风筝》、《腊叶》等。在《秋夜》中,作者先用较多的笔调刻划枣树的形象,使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他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的手法暗示着当时令人乏味而窒息的环境,很能表现当时作者的心情。除了枣而外,作品中提到的小青虫、野花草、小粉红花、月亮、夜游的恶鸟、繁霜等物也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象征着作者心中所指的事物,使这篇散文诗蕴藏着无限深刻的思想内涵,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

在《野草》中,有不少篇目是以一种变态、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在形式上,作者采用一种梦幻体来加以表述,使这些作品带有极大的怪诞色彩。

二、阅读提示 《死火》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死火”喻苦难的人生。“冰”的背景是严酷可怕的人生之渊。(2)注意鲁迅怎样描死火的形象。

作者对“死火”的外形,对话,行为描写,尤其是作者对自然界的超现实的感觉:例如“冷气”,象征环境恶劣;“火”的“焦灼”感,象征追求光明的迫切心情。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死火”遇到“冻灭”与“烧完”的两难困难,表明奋斗未必有必然的理想结果,但人仍须奋斗。其实生活中的人都在许多两难处境中生存。尽管“烧完”与“冻灭”都是“灭”,但毕竟发过光,哪怕是短暂的。

《影的告别》

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

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影的告别》较多地流露着空虚和寂寞的情绪。影的命运就是十分寂寞的,“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不过影来向人告别的时候却又抱着献身的意志,它愿意“独自远行”,希望此后黑暗里没有人,也“没有别的影”。

《腊叶》

1、《腊叶》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 月4日;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鲁迅不满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时又对那时尚未取得政权的国民党抱有保留态度,因此认为“这地狱也必须失掉”(《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他的敏感的预见是和怀疑的心理相交织的。由于抒写的是心灵深处痛苦的思绪,许多感想又在“那时难于直说”(《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艺术表现就比较含蓄,便是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也都夹用了絮语与独白。

2、《腊叶》构思特点:

“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3、《腊叶》抒发的思想感情:

鲁迅说“《 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许广平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班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显然,鲁迅是写自己,见物生情,借枫叶颜色的变化,抒发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灯下”、“忽然翻出”。“深秋”气候的特点:繁霜、木叶多半凋零,枫叶变为红色。秋风萧杀,大自然无情。

“细看”枫叶颜色:既写不同的颜色层次,又特写蛀孔的一片;有形状,更有神态:“镶着„„凝视。”

此时的心情是爱怜、珍惜!这种思想感情最后表现为摘下来,夹在书中。“大概”点明实在回忆。

现在枫叶的颜色呢?

“黄蜡似的„„ ”面对这一变化,他感慨系之。虽然对枫叶而发,但透露出严格真理:世间万物,万物之灵的人——特别是人的肉体也不例外,都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和自己的面貌,没有绝对的永恒,绝对的不变。

人生是短暂的,叹息、哀伤都无济于事,需要的是珍惜生命,乃至生命最后一瞬,这是对待生命的唯一态度。

一、《野草》的思想背景

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間,魯迅在《語絲》上連續發表了23首散文詩。1927年,魯迅將其結集出版,增寫《題辭》一篇。總題名為《野草》。

《野草》的寫作時間與《徬徨》大致相同。這個期間是魯迅心情極為苦悶的時期。一方面,《新青年》的團體解散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轉入低潮期。”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徬徨。“魯迅感到”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一個文化戰士的孤獨和寂寞的感覺籠罩在魯迅的心靈中。另一方面,魯迅的私生活中也發生了他意想不到的變故。首先,兄弟失和。他與二弟周作人從幼年起便是朝夕相處的親人,但由於家庭內部的矛盾,兄弟二人的關係終至徹底破裂,這對魯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次,走出婚姻陰影,與北師大學生許廣平真誠相愛。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寫作動因。《野草》是時代苦悶與人生苦悶這兩重苦悶的結晶,但它們都具有超越時代和個人生活範圍的普遍意義。在《野草》中,我們感到的是一個文化戰士的宏大的苦悶和他對生之苦悶的倔強的抗爭。《野草》是走向魯迅心靈的橋梁,是魯迅人生哲學和內心世界的完全暴露。

二、《野草》的思想內容:

1、展示、剖析內心世界的矛盾。

描寫社會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戰鬥但又懷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體現他痛苦、憤懣的心情。如《影的告別》、《希望》等集中、突出地體現了這方面的內容。

《影的告別》(1924.9)是表現魯迅當時那種複雜心情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通過一個昏睡著的人的影子向人進行決別時的自白,具體地表現了內心的激烈矛盾鬥爭,和寧願承擔一切後果而決意求索的犧牲精神。

”影“決意和”人“決別,因為它不滿意;”人“的昏睡不醒,不肯和人一起沉睡下去。它很清楚,離開了”人“它將”傍徨于無地“。”影“還沉痛地感到,舍去現在似的”明暗之間“的徬徨,它將面臨的前途,不是被黑暗所吞併,就是被光明所消失,總之,都將不復存在。然而,”影不願徬徨于明暗之間“--不願在現實中敷衍、茍活。因而經過反覆思考,還是作出了”不如在黑暗裏沉沒“的決擇--寧願在同黑暗博鬥中獻身。

《影的告別》體現了魯迅的戰鬥精神和當時的思想特點。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清醒地看到反動勢力的強大,情況的複雜,鬥爭的艱巨。他強調要堅持現實的鬥爭,但當時還沒有找到出路,所以有時不免感到迷惘苦悶,不免帶有懷疑的情緒,從而産生深刻而痛苦的內心矛盾。

2、對堅韌、頑強戰鬥精神的展示與歌頌。

魯迅在長期戰鬥中,深感敵人的頑固,陰險,狡詐,因此他一再強調革命戰士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堅毅頑強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戰鬥態度。如《這樣的戰士》、《過客》等。

《這樣的戰士》(1925.12)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熔鑄了魯迅的戰鬥精神,戰鬥經驗,以及對革命戰士的熱切希望。作品強調,”這樣的戰土“首先是有覺悟的,具有旺盛鬥志的,儘管他沒有什麼現代化武器和護身的甲胄,但是他毫無畏懼,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他只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在和敵人的戰鬥中,他目光銳利,經驗豐富,不為敵人的各種偽裝及各種謊言所欺騙,他都一概”舉起了投槍“。他堅韌頑強,”鍥而不捨“,不因戰鬥的失敗,不因個人受到誣衊和攻擊而淚喪或動搖,即使在戰鬥中衰老、戰死,他也要”舉起投槍“,決不妥協或退卻。

《過客》(1925.3)中表現的頑強戰鬥精神也是突出的。作品塑造了一個艱苦跋涉、堅持前進的旅人的形象。這個孤獨、困頓的”過客“,來到一個蕭疏破敗的荒野,時間已經黃昏,而且疲頓不堪:”腳早經走破了,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力氣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他憎惡他所走過的地方(生活著的舊中國),到處是壓迫和奴役,充滿了虛偽和狡詐,因而他決不回 轉,決不妥協。雖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麼一個所在“,但是前面有聲音在召喚,他要為爭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戰鬥,所以他終於謝絕了老翁的種種勸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幫助,在暮色蒼茫中,”即刻昂了頭,奮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來進發。《過客》用戲劇形式寫成,是他人生哲學的一個象徵。體現了他既絕望又執著的精神,魯迅明知自己的文章(雜文)如一箭射入大海,但仍執著去做,他覺得自己命該如此。

3、廣泛的社會批評和人生批評。

《狗的駁詰》(1925,4)用狗對人的駁詰批判了人。狗是勢利的,但在勢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嘆”愧不如人“。構思巧妙,諷刺辛辣而又饒有趣味。

《立論》(1925.7)選取了一個極其平常但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現象,批判了市儈式 的”巧滑騎墻“、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

《復仇》(1924.12)”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乏多“而作,批判了那種麻木不仁的無聊的看客。

《我的失戀》(1924.10)是一首幽默的諷刺詩,諷刺當時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批判”戀愛至上主義“,或以財富、地位為條件的地主資産階級戀愛觀,引導青年正確地對待戀愛問題,指出倘若由於社會地位,生活情趣、個人愛好等不同而不能相愛的話,就不必為此勞神傷心,乾脆”由她去罷“。

《淡淡的血痕中》(1926.4)以”三一八“慘案為背景,為”紀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來者“而寫的。作品以極大憤怒和蔑視的鮮明態度,抨擊、揭露了”造物主“--屠殺革命人民的反動統治者兇殘又怯弱的本質,它既要用反革命專政、血腥屠殺來鎮壓革命人民,又要施展各種陰謀手段掩蓋他們的罪行,鞭笞造物主的良民”的麻木、怯懦,熱情地歌頌了敢於同反動統了治者鬥爭的“叛逆的猛士”,可與雜文名篇《紀念劉和珍君》並讀。

三、藝術表現上的主要特點:

《野草》的風格與寫作姿態可以用“獨語”來概括。這主要是逼視與抒發自己靈魂深處的矛盾、緊張、焦慮,包括難於言傳的感覺、情緒、意識與潛意識,並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説,《野草》是心靈的煉獄中熔鑄的魯迅詩,是浸透著生命體驗的“反抗絕望”的哲學。《野草》很晦澀難懂,閱讀時關鍵是琢磨體會其用意象象徵(暗示)的感覺、意趣與思維,要把握其“獨語”中所表露的“自我審視”的性質。

1、大量採用象徵的暗喻的表現方法,是《野草》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它已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整體的藝術思維方式。生動多彩的自然景物(如《秋夜》、《雪》),構思新穎的離奇故事(如《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平凡常見的生活景象(如《求乞者》、《過客》),都往往作為象徵性的事物出現在散文詩中,詩人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感情,巧妙地寄寓在這些景物、故事、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儘管這些描寫是真切的,充滿詩意的,但作品所揭示的並不是它所具體描寫的對象本身的含義,而是對象所暗示的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思想情懷和社會內容,更為廣泛、更具有遍遍意義的生活哲理。

2、大量運用夢境和意識流的表現手法,意象紛呈,撲朔迷離。是《野草》的一個特點。《野草》二十三篇有七篇是以寫自己的夢境的形式出現的。而且每篇都同樣是以“我夢見自己……”這樣的句子開頭。夢境中出現的各種景象,有的非常奇特,荒誕不經,這七篇作品有的為現實中不能有(如《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有的卻是現實中常見的生活現象(如《立論》《頹敗線的顛動》)“有的則是兩種情況並存于一篇作品中,既有夢幻中荒誕不經的事物,也有現實裏可能有的生活情景(如《死後》)。作家馳騁豐富的想像,運用象徵暗喻的藝術手法為我們描繪的奇幻的或者現實的圖 畫,無一不是産生於對現實生活鬥爭的深刻的觀察與深切的感受,具有堅實的生活依據,不會團其為夢境中出現的事物影響其現實意義,而且能夠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3、《野草》在格式上是多種多樣的。借助外國散文詩融進中國傳統文化獨創出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詩集,借鑒(法)波德萊爾《惡之花》(李金髮也受其影響)。培根《隨筆》、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集。

有抒情的,有敘事的,還有辛辣的諷刺詩和短劇體的詩,而這些格式都視表現內容的需要情況而定。濃郁的抒情描寫,經常用於自我剖析,或者對戰鬥者的讚頌(如《希望》《影的告別》《淡淡的血痕中》等),有的委婉曲折,有的氣勢磅薄,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情懷。而客觀的敘述事件,描寫生活場景的方法,則多用於嘲諷和批判的主題(如《立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在對事物的具體敘述描寫中。表示了作者對他的蔑視和憎惡,嘲諷和批判。整個《野草》呈現出風格色彩的多樣性。

4、《野草》的語言十分考究。在不少詩篇裏,使用詞句和段落的重復手法,構成特殊的意境,造成濃厚的氣氛,突出形象和感情。(如《這樣的戰士》)有些作品則採取對比詞語,排比的句式等,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淡淡的血痕中》)整個《野草》語言凝練,文辭優美,節奏和諧,具有濃郁的詩的韻味。

5、《野草》中有些篇章比較隱晦,難於理解。關於這,有社會的原因,作者自己作過説明”因為那時難於直説,所以有時措詞就很含糊了"。除此之外也有內容上,藝術上的原因。《野草》中一些篇章抒寫的是頗為曲折複雜的內心世界的矛盾和對它的自我剖析,思想深遠,富於哲理,不是比較有社會閱歷和思想水準的人是難於理解的,這些散文詩含蓄蘊藉,特別是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它不象直抒胸肥的詩作那樣直白透底,不具備一定文學修養和欣賞水準,理解起來,也將是頗費琢磨的。

總之,《野草》是五四新文苑中的奇葩,以它深遠的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切的抒情,精粹的藝術,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戰鬥的鼓舞和藝術上的享受,它為現代散文詩的創作開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第四篇: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1

谁的情感无法张扬,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谁在夜晚害怕腐烂,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先爱吧把这一副肩膀挡掉一点遗憾,先爱吧看似一双翅膀躲啊躲已经黑暗,先爱吧人们不懂这样一旦欲求不满,先爱吧之后感伤之后再算,之后再算···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2

我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

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也许,思念不需结果,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3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4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5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笑我们这麼傻,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6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爱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7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你说你醉的时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太多不能,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转而,移情别恋,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一次一次,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诗精选8

习惯,失眠,习惯寂静的夜,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你淡蓝的衣衫。

习惯,睡伴,习惯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抱着绒绒熊,独眠。

习惯,吃咸,习惯伤口的那把盐,在我心里一点点蔓延。

习惯,观天,习惯一个人坐在爱情的井里,念着关于你的诗篇。

第五篇:徐志摩爱情诗的诗歌理想

浅谈徐志摩爱情诗的诗歌理想

[摘要]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以书写温婉端丽,柔美光亮的爱情诗在新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的爱情诗,是他“单纯信仰”的艺术表现。他把对美妇人的追求,视作他人生理想的核心,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情爱纠葛,既成就了他,又给他自己带来了终生的痛苦。他那富于灵性的诗句,有的出自于直抒胸臆,有的出自于刹间的情思与幻觉。他在爱的甘苦中所作的诗歌形式的尝试,同时也丰富了现代白话诗的表现手法。[关键词]徐志摩;爱情纠葛;爱情诗

徐志摩因其风流洒脱而短暂离奇的一生为世人所关注,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无数鲜美光亮的诗歌篇章,尤以缠绵温婉的爱情诗撩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柔软的心灵角落,那首“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 的旷世名篇《再别康桥》至今为人们传诵。

一.“爱、自由、与美”的人生理想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是他“单纯信仰”的艺术表现。他的诗真实的表现了他的思想和人生信念。胡适是徐志摩的挚友,他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对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 ‘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就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1}梁实秋对此的阐释更为具体:“志摩的单纯的信仰,据我看,不是‘爱,自由,与美’三个理想,而是‘爱,自由,与美’三个条件混和在一起的一个理想,而这一个理想的实现便是对于一个美妇人的追求。”从此可见,徐志摩的“爱,自由,与美”三位一体的人生理想中,其核心是爱。诚如胡适说“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这种“浪漫的爱”注定了徐志摩爱的不是某一个女人,而是他自己心中的理想。(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差距,以至于造成了他终生的痛苦。徐志摩在这种痛苦中实现自己表现自己,这就是他的诗歌。可以说,诗歌于他而言,并非有意而为,而是“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的结果。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传世的诗歌,很多的诗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长期以来, 对于他那些诉说恋情与悲欢的诗篇, 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甚至有一段时间,徐志摩也成为了有争议的诗人,他的爱情诗被视为禁品,一提到就是资产阶级没落颓废情绪,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否定,这是很不公平的。还是茅盾先生说的最好“我以为志摩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来看的,透过他那恋爱的外衣,有他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

对于徐志摩的诗, 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予以评价。徐志摩并不是侈谈风花雪月的诗人,他并未忘情于政治和理想, 即使在他的爱情诗中, 也多方面地折射出了诗人的思想光辉。他的不少诗篇, 在恋爱外衣的遮蔽下, 抒发自己渴望欧美式“ 自由、民主”的理想, 显示出他的政治心态。(二).诗歌中的爱情理想

徐志摩的爱情诗, 在《志摩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 大多充满了诗人的理想主义和乐观情绪, 第一篇《雪花的快乐》以浪漫主义的基调, 自由自在地放声歌唱‚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 飞扬, 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 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 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2]诗句潇洒清莹, 情韵俱现。既表现了追求爱情的热烈、真诚, 又抓住意象的特质, 尽情挥洒, 抒发自由的理想。《我有一个恋爱》中说‚ 我有一个恋爱,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样的神明。‛[2]诗人把爱情视作一种高尚圣洁的感情, 象天上晶莹闪光的星星, 他告白说“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于一天的明星。”诗人用清新的调子, 反复唱出了对洁白爱情的憧憬, 实质上暗示出他对理想的欣喜渴望, 在乐观的爱情追求中, 蕴含着对社会环境的企求, 在“ 冰激与柔情”的诗行里, 潜藏着他的政治意识。二.“容不得恋爱”的疾呼

但是, “ 这地面上”并没有诗人所说的方向。天空是昏暗的, 现实是混浊的, 郭沫若早在《凤凰涅槃》中已对那时代发出诅咒“ 茫茫宇宙, 冷酷如铁”“ 黑暗如漆” “ 腥秽如血”。徐志摩所理想的神妙的爱情, 为现实所不容,于是, 在《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一诗中, 慷慨激昂地宣称“ 这是一个儒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 容不得恋受,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徐志摩的理想与现实不能合一, 他一方面大胆地追求, 同时又不想卷入时代大潮的漩涡, 思想在矛盾着。诗人在迷惘中呼唤“ 爱, 你跟我走”路在何方天地苍茫,荆棘刺透脚心, 冰雹把头劈破。逃出牢笼, 自由爱情往哪里去寻?梦中醒来, 无路可走, 诗人还是直奔理想中的天庭。“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恋爱、欢欣、自由——辞别了人间, 永远”。其实, 这只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幻。人间没有世外桃源, 爱情的自由之花依旧被风雨摧折。《苏苏》一诗, 读了让人很受启迪。诗人满含着深情, 叙写了一位俊美的痴心女子苏苏, 她被风雨摧残了身世, 灵魂化作墓前的蔷薇, “ 受青露的滋润” , 又展枝吐香, “ 但命运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 “ 苏苏她又遭一次的摧残”。通过苏苏生前死后屡遭摧残的不幸遭遇, 象征了残暴势力的强大。可贵的是诗人没有在夜的恐怖中绝望, 他依然带着荆棘刺伤的斑斑血痕, 去寻求爱的光明, 他在《决断》一诗中大声疾呼“ 要恋爱,要自由, 要解脱——这小刀子, 许是你的天国”“ 险——不用说, 总得冒, 不拚命, 哪件事拿得着”。这种为争得自由、爱情、理想不怕一死的拼搏精神, 也是令人赞赏感叹的。三.恋爱的外衣,咏怀的理想

徐志摩的爱情诗, 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大多数诗篇是诗人民主个人主义的投影,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追求。许多情诗都是披着各式的恋爱的外衣, 歌咏怀抱的理想。在这类作品中, 《婴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中描写了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妇临产之苦, 开头急切地说 “ 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这个难产的婴儿不是别的, 正是徐志摩所向往的英美式的政治。他盼望在自由的国度里降生一个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 馨香的婴儿” , 然而, 徐志摩的信仰过于空幻了, 历史越来越无情地否定了他的幻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土地上, 诗人盼望的宁馨儿不只是难产, 甚至连怀孕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他的灵魂不得安宁, 萌生了“ 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 思想每况愈下, 他的诗心曾在黑暗中燃烧, 热烈地渴求光明, 但到头来还是“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徘徊、消沉、伤悲, 致使他的许多爱情诗蒙上了一层黯淡的色彩。徐志摩曾说过, 他是一个“ 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颓废的怀疑” 的人。他的四部诗集, 展示了这种“ 流入”的轨迹。如果说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中的爱情诗, 格调比较明朗,基本上表现的是他那个“ 单纯的信仰” , 那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 , 则是带有过度性的作品, “ 怀疑和颓废”尚未完全流入, 爱情话也明显的增多, 除了表示“ 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的感叹之外,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抒发了对陆小曼的恋情。就象一团火, 爱得纯真, 恋得执着。尽管徐志摩和陆小曼俩人婚后生活并不十分理想, 因陆小曼的放纵多情, 也曾引起过两人的争吵, 或者不愉快, 但毕竟他们有过值得留恋的初欢, 度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甜蜜岁月。志摩把如痴如醉的柔情化作美丽的诗篇, 在《翡冷翠的一夜》里, 记下了他和陆小曼的这段情史。诗人在《给陆小曼—代序》一文中说‚ 如其送礼不妨过期到一年的话, 小曼, 请你收受这一诗集, 算是我俩结婚的一份小礼。‛[3] 这首诗, 是当年徐志摩旅行欧洲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以后, 于六月十一日, 拟陆小曼的口气写成的。《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著名的诗, 从表面看, 似乎是永别之恋, 那象一阵清风把灵魂带走, 实则旨在咏叹他与陆小曼的真情, 要吐出一颗纯真神往的心来。诗人赤裸裸地表白“ 爱, 我气都喘不过来了, 别亲我了我受不住这烈火似的话, 这阵子我的灵魂就象大砖上的熟铁,在爱的锤子下, 砸, 砸, 砸, 火花四散飞洒? 我晕了, 抱住我, 爱, 就让我在这儿清净的园内, 闭着眼, 死在你的胸前, 多美”全诗字里行间闪烁着爱的火焰, 血管里滚沸着热血, 爱得大胆, 爱得疯狂, 爱, 成了他们的唯一。徐志摩把这种神秘的爱视作头顶上的一颗明星,有着不灭的光辉。他望着天空呼唤“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 隔着夜, 隔着天, 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此时, 诗人的一颗爱心, 与天上的星月齐辉, 光照人间, 可以说, 情真意切,是诗人与陆小曼热恋初欢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 爱情的现实似是诗人浪漫理想的安慰寄托, 炽烈的爱情, 炽烈的追求, 是诗人不息寻求的印痕, 可以说, 他们的情爱追求达到了最高境界, 这对当时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人是一种鼓励, 也给了那些假道学们一个难堪。可惜, 这种烈火般的爱情, 却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 甚至有人传说,《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诗, 是徐志摩“ 一夜艳史”的记录。岂非咄咄怪事,如果不是有意取笑, 就是一种误解。

徐志摩的爱情诗, 可称得上五光十色, 丰富多彩。譬如《丁当—清新》一诗中写道“ 我手拿起案上的镜框, 在地平上摔一个丁当。” “ 蓦地里又听见一声清新—这回摔破的是我自己的心”。在短短的八行诗里, 写出了爱情破裂时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境。而另一首《我等候你》, 又道出了另一番心情“ 我等候你, 我盼望着户外的黄昏,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你怎么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花开”。诗意有点朦胧, 写的是一位迷醉于爱恋中的女子, 焦急不安地期待着情人按时赴约, 表现了她对恋人的痴情。诗人不仅写了失恋的苦闷, 热恋的陶醉, 而且也透出了爱情的热力。在《天兵似的英雄》一诗中说“ 但当恋爱将她偎入我的怀中, 就我也变成了天神似的英雄”。

在此, 诗人把爱情升华,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总之,徐志摩的爱情诗篇, 灿若群星,举不胜举。可以说, 他是现代新诗史上写爱情诗的能手, 他把爱情诗看作一种神圣光明的感情, 他的大部分诗集都是对理想的赞颂, 对爱情的歌咏, 表达了他那种飘逸而潇洒的情怀,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陈梦家曾说过‚ 志摩的诗是温柔的、多情的、自由奔放的, 更多一些个人的感情。‛[4]我想, 这“ 个人的感情” , 大概就是他对所谓“ 单纯信仰”的追求与失望。尤其是在后来的《猛虎集》和《云游》两部作品中, 更明显地充溢着 “ 怀疑和颓废”的调子, 消极的东西也日渐多起来。在这种创作情绪的影响下, 甚至连好的爱情诗也难以生产, 后来, 竟发展为带有享乐主义色彩的浅吟低唱。如《决断》中说“ 生、爱、死—三连环的迷迹拉动一个, 两个就跟着挤。”诗人将爱情与死亡联在一起, 爱情失去了负性。还有《别拧我, 疼》, 描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情态, 语言虽然尽量俏皮, 颇有真实感, 却总让人觉得有些轻浮, 诸如此类的情诗, 由于搀和了一些杂质而消褪了诗的颜色。在现代诗歌史上, 写爱情诗的不只徐志摩一人, 以爱情寄托个人的社会理想、政治态度的更不只徐志摩一人,但在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环境中, 这样自始至终地沉迷于 “ 爱情”诗, 通过“ 爱情诗”展现一类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幻过程中理想追求的心理历程, 却不多见, 徐志摩的爱情诗或引亢高歌, 或浅吟低唱或理直气壮, 或婉约隐晦, 却无一不使人领略到时代社会变迁对诗人灵魂的拨动,使人窥视到抱守“ 爱情” , 却无法最终得到“ 爱情”的颓丧、感伤。英美式的资产阶级自由政治理想, 是这个布尔乔亚一生的梦想。其所思所感, 在爱情诗中虽若隐若现, 但却完整地显现出其布尔乔亚式柔弱情感, 由产生到发展、熄灭的痕迹。信仰的失落经由爱情的破灭得到暗示, 徐志摩的爱情诗向历史展示出徐志摩式的绅士们在二十世纪中国悲剧性的精神命运。

四.独辟蹊径的爱情表达

在新诗艺术上, 徐志摩刻意求工, 锐意创新, 为爱情的表达独辟蹊径, 不愧为“ 技巧专家”。首先在创造新诗的形式上, 花样不断翻新, 他除了采用自由体之外, 还注重实践新律诗的理论主张, 例如《雪花的快乐》, 全诗四节, 每节五行, 音节字数大体一致, 排列整齐,起伏有致。充分体现了闻一多所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美学原则。“ 飞扬”与“ 消溶” 的诗句, 不断重复出现, 构成雪花纷飞的意境, 诗的节奏旋律, 随着诗人的情绪起伏流动, 与雪花轻盈的舞步相合拍。诗人把灵性、意象和神韵和谐地统一起来, 形成了轻柔飘逸的风格, 给人以爱情追求的欢欣和优美的艺术享受。徐志摩的诗深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的影响, 又从我国古典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构思精巧, 用词含蓄, 注重激情和灵感, 讲究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 又时常把梦境和幻觉组合起来, 使诗意朦胧, 带有神秘色彩, 如《半夜深巷琵琶》在这方面很有特点。诗中云“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 深夜的琵琶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象一阵凄风, 象一阵惨雨, 象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丝索, 乱弹着宫商角徽, 和著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诗中气氛、情调的渲染, 显得苍凉、阴冷、沉重、朦胧。在琵琶声中怀念“ 身上带着铁链条”的人, “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 ,诗人将抽象的梦境、幻觉和情绪知觉化, 显示出沉郁的气氛, 在昏沉沉的夜幕和惨淡的月光下, 突出了形象的分量, 让人感到爱的悲凉。再如《她是睡着了》, 津津有味地描写了一位女子的睡态, 揭示出她“ 梦底的幽秘” , 借此展开丰富的联想, 如诗, 如画, 神姿仙态, 情意绵绵, 诗末赞美道“ 可爱的梨窝, 解释了处女的梦境的欢喜, 象一颗露珠, 颤动的, 在荷盘中闪耀着晨曦”。这里, 睡美人的“ 梦境”是全诗的灵魂, 情渗入梦, 创造了一个梦中情物交融的美妙的意境, 使全诗涂上了一层轻纱薄雾似的朦胧色彩, 对爱情理想的描写可谓独具魅力。

徐志摩不仅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 而且还善于采取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从多侧面、多角度开掘诗意。如《命运的逻辑》、《我等候你》、《爱的负感》、《客中》、《朝雾里的小草花》等许多诗篇, 诗人都刻意追求新奇的意象, 调动多种艺术手法, 既写出了对爱情的丰富复杂的心理感受, 表达了徐志摩式的爱情世界, 又给人以多种艺术想象和联想, 由爱情的多方面体验升发到对诗人理想的探询, 由写爱情到突破纯粹的一已恋情, 徐志摩在爱情诗的艺术形式上确实作了很多努力, 给后人带来可供借鉴的艺术经验。诚然, 徐志摩的爱情诗并不都是具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和象征色彩的, 有的爱情诗表达了个人的某种心理感受, 或优美动人如《沙扬娜拉》一首, 或粗俗不堪如《别拧我,疼》、《罪与罚》。但是, 总体看来, 徐志摩的爱情诗更多地是描写出处于动荡时代的爱情变化, 其对爱情的态度以及由爱情而升发的思想意识, 却无一不透示出社会对诗人心灵的不断影响, 透示出诗人信仰的升起与失落, 因而, 徐志摩的爱情诗并不纯粹是“ 爱情”的颂歌, 附丽在情爱之上的, 是诗人一片眩目的思想光彩![参考文献] [1]胡适.《追悼徐志摩》[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50.[2]徐志摩诗全编[C].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26.[3]徐志摩.《猛虎集》序[C]//徐志摩全集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92.[4]《诗刊》(1957年第二期)

下载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大全)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 Abstract: Zang Kejia is a poet with strong senses of delicate beauty, who regards love, friendship and poem as three main arches elevating......

    40句徐志摩经典语录徐志摩的爱情诗摘抄大全

    40句徐志摩经典语录,徐志摩的爱情诗摘抄大全 40句徐志摩经典语录,徐志摩的爱情诗摘抄大全。如果看过月圆的美,你会有足够的耐心等候二十九个日子,只为等那一个月圆夜。即使到那......

    陋室铭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康桥美景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千字文的创作背景

    《千字文》用整整一千个不同的字连缀成篇,内容涵盖自然、社会、历史、伦理、修身、处世、教育、农艺等各领域,汇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格言谚语,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阔......

    《打靶归来》 - 创作背景

    《打靶归来》词曲王永泉资料 王永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作权法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作曲家。主要作品《打靶归来》《我当上解放军》《志愿军的铁匠炉》......

    《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最终定稿)

    《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

    浅析简爱的创作背景

    浅析《简爱》的创作背景 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斗争不断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