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江浙沪学习心得体会
赴江浙沪学习心得体会
为学习先进地区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建设成果,推进我校党员政治思想学习提高,10月18日至24日,我校姜校长带队一行17人赴杭州、南京、苏州、上海、嘉兴五市进行感受改革开放成果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先后考察了近10个参观点,参观了当地城市规划建设成果、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通过在江浙沪三地的5县市为期6天的学习和考察,对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在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受益非浅,主要收获和体会有这样几点:
一、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党性锻炼。
通过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深感教育意义重大,我被纪念馆展出的历史真迹和实物所震憾,一路的参观,心里不免沉重,这场空前劫难的发生,依稀听到了凄惨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侵华日军残忍的暴行和被杀害的遇难同胞悲惨的一幕,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仿佛就在我们面前发生的一样,令人深感悲愤。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过程中,我看大家正逐字逐句地读着历史资料,大家认真的态度让我感动。应该讲,包括我们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一段历史。但是,在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6个星期内,侵华日军在古都南京的所犯下的血腥屠杀和滔天罪行,我们每一个人、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不是只因需要才去纪念。我们常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唤醒痛苦的记忆,不是要渲染一种仇恨,而是要更加科学和正确地去面对历史、展望未来。23日,我们全体党员来到嘉兴南湖,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革命圣地参观党的“一大”会址,党员们由衷的感受到红船是一座革命的丰碑,南湖是传递红色火种的桥梁。在南湖,看到的是风景,领略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大家在嘉兴南湖红船旁,面对党旗,全体党员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牢记时刻用誓言来激励自己,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坚守岗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从而也经受了一场严格的党性锻炼,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二、拓宽知识视野,更新了思想观念。
通过参观学习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建设发展成果,使我再次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亲眼目睹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变化和先进的发展模式。江浙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思想观念新、工作思路活,使我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客观实际,要科学地、严格地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政治方向。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准备充分,姜校长亲自审定方案,盛副书记实施相关事项的组织衔接工作。几天来,全体党员带着问题学习考察、感受,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一路比,在学习考察中思考问题,整个考察活动时间虽短,但组织严密、行程紧凑,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本人颇有收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无上光荣,感到肩负的神圣使命伟大,我要牢记党的历史,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入党誓词、争做先锋,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报告人: 王 畅
2011年10月26日
第二篇:赴江浙沪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学习先进 积极谋划 跨越发展
举全街之力打造我区靓丽名片
XXX街道党工委书记 XX 10月8日至18日,我参加了区委统一组织赴江浙沪地区为期10天的实地学习考察。在考察期间多次与三地各级领导座谈、共同探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经验借鉴等专题,并到昆山、张家港市、华西村、太仓、杭州市上城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了园区建设、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等专题。10天的学习,2600公里的行程,引发了我的思想触动,感慨颇多、感悟颇深——江浙沪地区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起点高、手笔大;他们超前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工作思路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
一、学习考察地区的典型经验
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三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地区跳跃式发展的崭新篇章,先后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华西村模式”等发展奇迹,特别是以上海浦东经济特区开发为龙头,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速飞跃,开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依赖于他们的发展意识十分强烈。
(一)强烈的机遇意识催生大作为。传统观念认为,南方人精明,擅长生意经。究其根本是他们更精于运筹,善抓机遇。昆山市从1984年自费开发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今天,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商城市,成为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仅2010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利用合同外资149亿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亿元。其高位增长态势关键就是昆山抓住了三次大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农转工,由单纯农业县向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工业转变,为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次是内转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量的膨胀;第三次散转聚,以园区为依托,产业显现聚集效应。三次机遇加上昆山自身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各项社会事业才得以腾飞发展,成就了“全国第一县”,走出了“昆山之路”。总结昆山经验:区域发展竞争的格局在变,必须先行一步,抢抓新机遇;竞争的氛围在变,必须胜人一筹,创造新优势;竞争的方式在变,必须技高一招,夺取新商机。
(二)强烈的环境意识确保可持续。考察各地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带动城市各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江阴市在项目上马审批上一直实施的是“增一减一”政策,即:企业要求增加一个新项目的同时,必须“下马”一个甚至两个与新增排污量等量的老项目,否则项目不予审批,从而确保污染排放量不增加,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总结江阴经验:环境保护必须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位臵,突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全程控制,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开创新局面。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有创新,力争100年不落后;机制有创新,制度100年还适用;服务要创新,服务时间力争超过100年。”华西村吴仁宝同志提出的“三个创新”正是江浙沪地区创新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树立市场运作谋发展观念,创造性的定位于工业设计主导,转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银信贷款、业主投资的发展方式,立足太仓、对接上海、服务苏南,将“灵狮模式”根植于长三角,打造设计与制造并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市场交易、金融孵化、专利转化等六大产业链高端增值服务。总结江苏经验: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借鉴、吸收和利用外地的先进经验,充分挖掘潜力,缩小差距、赶超先进,树立跨越式发展观念。
(四)强烈的民本意识促社会和谐。张家港市东湖苑社区坚持“美丽的花园、幸福的家园、平安的憩园、和谐的乐园”为目标,搭建服务平台,组建服务队伍,完善服务项目,注重服务效果,不断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其管理模式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社区服务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总结东湖经验:以倾听民声、汇集民智、顺应民意、为民解忧为宗旨,搭建平台,创新思路,强化“民本”,改善服务,有效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考察活动的几点启示
(一)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并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同时继续增加财政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用先进、适应的技术提升我区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产品、产业升级。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动产业升级
切实把传统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拓展,从依靠资源生产到依托科技进步,实现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的根本性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
三、结合学习谋划我街道的发展思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江浙沪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有很多先进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积极借鉴,从而推动我街道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在经济发展上实现突破,努力营造实力家园
一打造特色商街。我街道辖区紧邻XX汽车客运东站、XX汽配城、XX路汽配一条街、XXX国道贯穿全境,是我市重要的汽配流通区,街道发展建设将围绕这一优势深入展开,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大力实施“商业强街”战略,积极引进超市、物流、银行、证券等现代服务业,提高辖区综合服务水平,打造特色产业一条街。二是建好XX都市园。以新建XXX小区用房为经济发展着力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城市发展内涵,积极打造“XX都市园”,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强化社区经济工作,增加税源,壮大街区经济实力。
二、在社区建设上实现突破,努力营造宜居家园
一是着力打造新型社区。紧紧抓住XXX小区新建落成这一有利契机,积极谋划建立四个新社区,目前选址工作已经完成。新社区建成后,办公场所及户外活动场所可达到500平房米,我们将在每个社区配备一批文体器材、开设一个便利店、建设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丰富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方便群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加强社区治安建设,实现警务责任到社区。同时,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力争3年内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高标准文明社区。二是构建社区精细化管理网格体系。以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社区分布为基本框架,将社区管理划分为网格单元管理责任区,建立领导小组+网格服务员+单元格联络员+楼长四个层次的管理服务模式,实行管片包干责任制。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登统和掌控各家各户静态和动态详细信息,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三是大力开办和发展新兴服务业。将社区服务与社会接轨,秉承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深挖内外部潜力,以低偿、有偿的方式开办中介信息服务、法律政策咨询、家政服务、孤寡老人托管等贴近百姓生活需求的新兴服务业,弥补社会服务力量价高质次的弊端,同时有效提升街区经济综合实力。
三、在改善民生上实现突破,努力营造温馨家园
一是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全力做好贫困户、低保户的救助工作,积极筹措经费,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转变传统的单一送钱送物为送致富信息、送科技知识。计划为百户低收入困难家庭进行廉租房申请、登报工作,解决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二是建立就业扶持体系。街道5个劳动保障站与辖区企业、周边用工单位建立推荐关系,努力创设就业岗位,优先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和创业培训班,开展为下岗失业人员送技能、送岗位活动,切实提高就业率。三是发展社区文体事业。大力推进社区文体中心建设,结合居民生活需求,科学设臵健身活动场地和健身项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创新,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壮大文体队伍,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系列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在社会稳定上实现突破,努力营造平安家园
一是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对社区进行集中整治,建立点、块、线相结合的治安防范管理模式,规范社区综治体系建设,加强街道、社区联防、治安协管员队伍建设。坚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搞排查,主动下沉到困难多、矛盾多、群众意见大的区域和群体中,及时搜集掌握稳定隐患,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切实把群众稳控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察民情、解民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做好来访接待、来信办理工作,对每位上访人员坚持做到热情接待,认真听取诉求,及时转办、交办、协调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解决信访问题上要坚持符合政策的马上办,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讲清政策,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对生活上确实有困难的要千方百计给予解决。三是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预防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构筑街道、社区、厂企共同参与的安全体系。深入周边学校、企业、超市、网吧等公共场所做好安全督导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预防措施,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五、在党的建设上实现突破,努力营造活力家园
一是强化“三个注重”,夯实党建基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注重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当学习型党员;注重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一些干部工作纪律差、落实不力、效率不高等个别问题;注重推动当前中心工作,把服务中心作为核心内容,攻坚克难,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做到“三个细化”,深化党员教育管理。细化组织网络,做到因需制宜;细化党员群体,做到因需服务;细化教育模式,做到因人施教。三是把握“三个联建”,建强基层组织建设。区直部门与街道联建,共度时坚;街道与社区、厂企联建,形成合力;领导班子与困难群体联建,营造和谐。
第三篇: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放眼江浙沪 “工贸兴镇”迈大步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2006年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工贸兴镇”初露峥嵘,“二次创业”实现开门红,总体考核跃入全市第六名,然而新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各乡镇百舸争流、你追我赶、咄咄逼人的竞争发展态势,党委政府一班人反骄破满找差距,自我加压促发展,立足于干大事、谋大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加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特别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2004年工作总体目标,努力实现2006年各项工作新跨越,打好二次创业攻坚战,大力推动全镇上下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理清思路,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习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2月15日---2月21日**镇党委书记**率领2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跳出**看**,带着问题去学习,根据任务找办法,解放思想创思路,统一思想快发展,先后赴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十一个市、县、镇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实地学习考察。
一、学习考察十一市、县、镇的基本情况
1、家纺城里看家纺 物流中心看物流
2月15日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浙江绍兴市中国家纺城,作为全国家纺行业的“龙头”,绍兴市的口号是“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一座20层高的中国家纺大厦与中国家纺城一条街遥相呼应,大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店铺内生意兴隆,商品琳琅满目;道路两旁各种纺织品店铺鳞次栉比。一间20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15万元,交易额可达几百万元,年获利达十几万元。随后考察团又乘车来到绍兴中国家纺城国际物流中心参观,占地400亩的物流中心布局合理,货运繁忙,全国50多个省市在此设立货物仓储库,纺织品物流交易额在全国领先。
2、花卉苗木兴小城 国际商贸在“天一”
2月16日首先参观考察浙江奉化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当地农业搞花卉苗木种植,其种植规模、品种已步入高科技农业时代;随后又乘车来到中国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宁波,参观了集园林、休闲、商贸于一体的天一广场国际商贸中心,[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大=秘=书=网=站]高大美观的建筑楼群,高档齐全的商业店铺,川流不息的城市人流,美不胜收的景点设计,尽显宁波国际大都市风采。
3、民营经济在西店 “双林”、“吉德”窥一斑
2月17日考察团来到宁波宁海县西店镇,听取镇领导对西店镇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介绍,这个仅有4万人口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2003年工农业产值达43.6亿元,工业产值达4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不到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3亿元。这个十几年前还是贫穷落后,土地资源贫乏,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如今靠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发扬敢闯、敢冒的精神,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咬定工业不放松,带动全民参与,打造特色制造业,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全镇620家私人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80家,过亿元的有7家,已形成全国文具、模具、汽车配件、灯具四大生产基地。
随后考察团一行又实地参观了西店镇宁波双林集团。这个股份制民营企业,总资产达7.8亿元,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来到宁波鑫浩电器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转变观念是最大的财富,该公司依靠政策的扶持,政府的引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引进人才,2003年实现利润1.34亿元。当考察团来到宁波吉德工业园,看到由农民出身,干过村支部书记的李总,发扬“团结、奉献、务实、拼搏”的精神,由生产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配件发展到致力于打造世界品牌的吉德洗衣机,考察团成员真切地感受到宁波人的胆量气魄,感受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是人。
4、解读温州看民企 家家户户做生意
2月17日晚上考察团一行来到温州,听取了温州市政研室主任马津龙先生所做的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报告。解读温州现象,让我们看到温州20多年来由贫穷到富饶的发展史,实际是温州人“胆大务实、吃苦耐劳、大钱能赚、小钱不放”的奋斗史。温州人能当老板,能睡地板,生存能力惊人,发展动力十足。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家家户户做生意,家家户户搞企业,小到钮扣、拉链、制笔,大到鞋业、服装业、电器业,现已成为全国生产基地的有19个。2003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达122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多元,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温州人是否天生精明能干呢?马津龙主任说,温州人和周围其他地区人的个性差别以前并不明显,是私营经济之风把温州人的个性放大了。温州本无模式,都是让生活给逼出来的,温州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只有3分4厘,人多地少。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温州人满世界跑,改革开放后,民众不可遏制的求富冲动,则逼着政府放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温州人的思维中,“不等、不靠、不要”最为可贵。创业,他们并没有优越于他人的条件;成功,更多地得益于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温州,正是由于有这种思维,有这种精神,才有温州模式和温州的经济发展奇迹。
&n
一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主要靠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拉动,民营经济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一是发展速度快,所占比重大。2003年温州市个体工商户达22万户,非公有制企业5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多,民营经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97%。2003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新发展私营企业21449户,新增从业人员22.33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96%和18.97%。二是企业规模大,档次高。所考察地区年产值、销售收入几亿元、十几亿元的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随处可见。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已组建集团190多家,并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此外,民营经济从工业扩展到交通、旅游、金融、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温州大桥的经营权、文化中心的座位、出租车的牌号都被私人购买。
4、城市化进程快,基础设施投入大
考察所到之处,看到的不仅是漂亮的楼房、宽阔的街道,而且到处都是鲜花绿地,一座座花园式中等城市正在悄然兴起。昆山、绍兴等城市虽然起步较晚,但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城市。“建设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您阅读的文章来源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他们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昆山市,2003年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光种树就要投上4亿元,2003年昆山市城建投资超过50亿元,使昆山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江浙沪一带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敢闯、敢想、敢干、敢试,一是起点高。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自觉置身于全国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坐标,从而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新品牌、新举措,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人”。二是定位准。苏州、昆山、义乌等地都是发挥他们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商贸开发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胆子大。在发展问题上,他们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创新。1985年昆山市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自己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至1991年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列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为吸引高附加值的电子企业入园,他们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以“境内关外”模式,创办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通过积极努力,得到了国家认可,并推动了中央决策。温州的飞机场是在国家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大量吸收民资,“偷偷”修起来的,以后又去国家民航争取航线,得到了国家认可。用温州人的话来说,中央红头文件明令禁止,不让干的坚决不干;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允许实验,在实践中创新经验,丰富中央文件;中央文件允许干的,要放开干、大胆干。
2、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构造全面开放大格局
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昆山市招商引资的秘诀,一是靠感情投入,二是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他们十分注重招商队伍建设,拥有一支在全市范围内招聘的外向型、懂政策、能说会干的专业招商队伍。昆山市干部参加最多的是招商活动,他们认为抓经济工作就是抓招商引资,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强化舆论宣传,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招商引资,个个参与招商引资,全社会都思外向、谋外向的良好氛围。
3、以工业园为依托,构筑经济发展载体
江浙沪一行,见到各地都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在各类工业园和开发区的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把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与城市建设及整个经济发展结合起业,做到了一次性规划到位。园区基础设施采取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吸引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
4、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是营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在单纯靠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对外商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昆山市把实行优质服务“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品牌。二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古江南出名士,江浙沪等城市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品位,所参观考察的企业集团也都有深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江浙沪一带,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视人才为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竞争力,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安家创业。
5、以商业贸易为核心,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江浙沪一行,深切感受到十一市、县、镇利用流动人口多企业众多的有利资源,使得商业贸易异常繁荣,同时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工业的发展。绍兴中国家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义乌小商品批发城、集休闲、园林、商贸于一体的宁波国际商贸中心等,都以其巨大的商品交易额、众多的流动人口拉动整个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团眼中的江浙沪,其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软硬环境建设之好、干部队伍素质之高的确令人震撼,在由衷赞叹之余,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1、好区位不如好干部
江浙沪的发展固然有凭借其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来吸引大量外资,发展民营经济,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温州、西店、昆山等历任领导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民
大气魄,紧紧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机遇期,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我们面对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全区人心思上,人心思富,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自我加压,提升标杆,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在江浙沪等地经济发展奇迹的后面,都有一种干事创业、敢闯敢冒敢做敢为的强大精神支持,而我们与这些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表现为勇气与胆略的差距。胆略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在大多数地方还在谈私色变的时候,温州就顺应民间涌现出的创业愿望,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贫瘠山区成为我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而这必然冒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我们面临大开发、大招商、大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拘泥于清规戒律,“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趔趄”,在循规蹈矩中束缚了自己,在争论和论证中丧失了机遇,贻误了发展。树立勇于改革创新的胆略,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束缚改革与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干别人干不了的事情,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只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违背政策,有利于发展,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看准了的,先干起来再说,先办成了再说,让实践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江浙沪一带改革力度如此之大,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在踏踏实实地苦干;而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懒散虚假也正是我们落后于这些先进地区的根本原因。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有了求真务实的精神,眼界、气魄、胆略才会有坚实的支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转变工作作风,说了算,定了干,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明确分工,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使各项工作有目标,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立说立行,狠抓落实。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教育,在全区干部中大力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工作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联系,做到责权利统一、责权利下放。积极探索干部人事改革新路子,放开视野选人用人,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定升迁。坚持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强化干事创业的组织基础,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惩治腐败者,鞭挞空谈者,让一大批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创新的中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舵手。
4、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
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民营经济,既抓量的扩张,让民营经济星火燎原,铺天盖地,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又抓质的提高,强化管理,完善机制,提高素质,使民营经济成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是扩大融资渠道。温州市的基金会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民间资本转化成了产业资本,也可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二是积极走出去,与本地和外地大型企业搞好联合,引进一些加工型项目,逐步形成“块状经济”。三是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加快资本积累,搞好资本运营,为加速发展打下基础。
5、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招商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念的情况下,招商引资是滨州,更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招商,才有项目;有了项目,就有了税源;有了税源,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拉项目,更新观念培税源,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各种节、会为平台,以优惠政策来扶持,以诚信服务来推进,以落实招引服务责任制来保障。一是转变领导方式,党政领导要拿出大部分时间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工作,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解决具体问题,既要引进外资,又要引进内资,既要重视招引项目,更要重视已招项目的推进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形成产值和税收。在项目推进中,实行领导干部包重点项目,有关人员包一般项目制度,落实项目责任人,定期调度,全力推进。二是要抢抓机遇。目前,江浙沪等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仅有大量剩余资本,而且一些传统产业需要向内地转移,不少企业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低成本扩张,限于当地土地、电力资源,希望到内地合办企业、合作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派出一支队伍建立办事机构,跟上工作,巩固考察成果。三是创新招商方式,采用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亲朋招商等方式,注重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高税收项目上,力争引进3—5个过亿元的工业项目,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加大优化环境力度
把优化软硬件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改善硬环境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搞好城市规划,严禁乱搭乱建,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搞好资本运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到美化、净化、亮化,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增强吸引力。在改善软环境上,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抓整治优化工作,既要抓各种案件的查处,又要建章立制;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真正做好亲商、安商、护商工作,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把帮投资者赢利,助投资者成功,为投资者服务作为工作的基点和重心,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努力形成宽松、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
7、“工贸兴镇”要迈大步
一是实施“工业兴镇,借力强镇”战
第四篇: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放眼江浙沪“工贸兴镇”迈大步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2006年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工贸兴镇”初露峥嵘,“二次创业”实现开门红,总体考核跃入全市第六名,然而新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各乡镇百舸争流、你追我赶、咄咄逼人的竞争发展态势,党委政府一班人反骄破满找差距,自我加压促发展,立足于干大事、谋大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加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特别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2004年工作总体目标,努力实现2006年各项工作新跨越,打好二次创业攻坚战,大力推动全镇上下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理清思路,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习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2月15日---2月21日**镇党委书记**率领2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跳出**看**,带着问题去学习,根据任务找办法,解放思想创思路,统一思想快发展,先后赴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十一个市、县、镇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实地学习考察。
一、学习考察十一市、县、镇的基本情况
1、家纺城里看家纺物流中心看物流
2月15日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浙江绍兴市中国家纺城,作为全国家纺行业的“龙头”,绍兴市的口号是“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一座20层高的中国家纺大厦与中国家纺城一条街遥相呼应,大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店铺内生意兴隆,商品琳琅满目;道路两旁各种纺织品店铺鳞次栉比。一间20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15万元,交易额可达几百万元,年获利达十几万元。随后考察团又乘车来到绍兴中国家纺城国际物流中心参观,占地400亩的物流中心布局合理,货运繁忙,全国50多个省市在此设立货物仓储库,纺织品物流交易额在全国领先。
2、花卉苗木兴小城国际商贸在“天一”
2月16日首先参观考察浙江奉化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当地农业搞花卉苗木种植,其种植规模、品种已步入高科技农业时代;随后又乘车来到中国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宁波,参观了集园林、休闲、商贸于一体的天一广场国际商贸中心,[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114=网=站]高大美观的建筑楼群,高档齐全的商业店铺,川流不息的城市人流,美不胜收的景点设计,尽显宁波国际大都市风采。
3、民营经济在西店“双林”、“吉德”窥一斑
2月17日考察团来到宁波宁海县西店镇,听取镇领导对西店镇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介绍,这个仅有4万人口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2003年工农业产值达43.6亿元,工业产值达4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不到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3亿元。这个十几年前还是贫穷落后,土地资源贫乏,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如今靠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发扬敢闯、敢冒的精神,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咬定工业不放松,带动全民参与,打造特色制造业,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全镇620家私人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80家,过亿元的有7家,已形成全国文具、模具、汽车配件、灯具四大生产基地。
随后考察团一行又实地参观了西店镇宁波双林集团。这个股份制民营企业,总资产达7.8亿元,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来到宁波鑫浩电器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转变观念是最大的财富,该公司依靠政策的扶持,政府的引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引进人才,2003年实现利润1.34亿元。当考察团来到宁波吉德工业园,看到由农民出身,干过村支部书记的李总,发扬“团结、奉献、务实、拼搏”的精神,由生产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配件发展到致力于打造世界品牌的吉德洗衣机,考察团成员真切地感受到宁波人的胆量气魄,感受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是人。
4、解读温州看民企家家户户做生意
2月17日晚上考察团一行来到温州,听取了温州市政研室主任马津龙先生所做的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报告。解读温州现象,让我们看到温州20多年来由贫穷到富饶的发展史,实际是温州人“胆大务实、吃苦耐劳、大钱能赚、小钱不放”的奋斗史。温州人能当老板,能睡地板,生存能力惊人,发展动力十足。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家家户户做生意,家家户户搞企业,小到钮扣、拉链、制笔,大到鞋业、服装业、电器业,现已成为全国生产基地的有19个。2003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达122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多元,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温州人是否天生精明能干呢?马津龙主任说,温州人和周围其他地区人的个性差别以前并不明显,是私营经济之风把温州人的个性放大了。温州本无模式,都是让生活给逼出来的,温州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只有3分4厘,人多地少。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温州人满世界跑,改革开放后,民众不可遏制的求富冲动,则逼着政府放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温州人的思维中,“不等、不靠、不要
”最为可贵。创业,他们并没有优越于他人的条件;成功,更多地得益于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温州,正是由于有这种思维,有这种精神,才有温州模式和温州的经济发展奇迹。
5、电器之都为“正泰”真皮鞋王是“奥康”
2月18日,考察团首先参观温州正泰集团,听取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正泰集团崇尚“和谐、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为打造中国电
器之都,全方位建设制度正泰、信用正泰、文化正泰、科技正泰,依靠“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管理理念,视顾客和公司员工为上帝,实现由家庭式管理向股份制公司的改造。
然后考察团又来到中国十大真皮鞋王排行第二的中国奥康集团,集团总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振滔先生向考察团介绍了奥康集团的发展情况,奥康集团发扬“为人类进步而服务”的企业精神,实施人才战略,依靠科学严密的管理、世界一流的设计水准和生产工艺,立足温州,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力创世界名牌,成为世界鞋王。2003年产值达到10个亿,利税达1.8亿元。
6、义乌商品佳天下海宁皮革属“老大”
2月19日,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批发城。批发城建筑规模大,面积达9万平方米,每个摊位在4平方米左右,小商品包括五金、玩具、家用电器、箱包等,品种全、价格低,小商品批发价与零售价最低差价1倍,有的高达4—5倍,商贸城管理规范,设计合理,生意兴隆。
随后考察团又参观了浙江海宁中国皮革城,这座中国最大的皮革商贸城,规模大、品种全、价格低、服务好、管理规范。
7、“一大”会址强党性昆山苏州创奇迹
2月20日,考察团一行,首先前往浙江嘉兴市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在绵绵细雨中,全体党员干部眼望南湖上烟雨中那艘小船,回想起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经过千辛万苦,逐渐发展壮大的80多年的奋斗历史,使在场全体党员都增强了党性,坚定了干好2004年工作的信心。
接着考察团又来到外企厂房星罗棋布的江苏省昆山市。昆山东邻上海,西依苏州,市域面积9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万,辖15个镇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山自费建设开发区,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接连创下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昆山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商城市,成为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目前,昆山每天有“三个一”,即平均每天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出口1000万美元,平均每天财政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昆山坚持“富规划、穷开发、滚动发展、逐步到位”的开发方针,近年来,昆山把招商引资的主要着力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品牌公司、整机企业和重量级项目上,让一些龙头企业在昆山落地生根。通过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形成系列配套的产业链;横向拓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进而又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23家在昆山投资,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7亿美元。昆山的崛起是个奇迹。
随后,考察团一行又来到苏州工业园,在苏州工业园区,大片的现代化厂房,近50的年经济增速,让考察团惊叹不已,而工业园区“授权式管理”、一站式服务,更让人耳目一新。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计划吸引各类投资1000亿美元,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近10年来,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
8、流光溢彩大上海美仑美奂看城建
2月21日考察团一行来到上海浦东新区,考察浦东城市规划,走进上海,所到之处,抬眼就是惊叹号。上海把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第一资源,上海人说:规划、经营是城市建设的“两条腿”。用市场手段“挖”建设资金,90年代初期,建立举债机制,放大政府投资规划,称为用“下代人的钱”;90年代中期,做好土地的文章,上海人把它称为花“上代人的钱”;90年代后期,建立开放性投融资机制,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称为用“当代人的钱”。上海城建投融资三次体制改革,真正做好了城市规划这篇文章。
二、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这次对十一市、县、镇的考察学习,所到之处处处体现了一个“大”字,大思路的谋划、大举措的行动、大手笔的建设、大跨越的发展,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雄厚
十一市、县、镇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全国遥遥领先,有的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进入小康社会。
2、产业结构调整快,工业化水平高
工贸兴市、工业强市在这十一个市、县、镇得到了充分印证。昆山、温州、西店等地原来都是以农业为主,但他们敢于抓住机遇,用足用活政策,政府因势利导,调整产业结构。昆山审时度势建设开发区,大力招商引资,走上工业化之路。温州着力构造“块状经济”,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2003年一产占4.6,二产占57.3,三产占38.1。西店镇精心打造特色制造业,发展民营经济,咬定工业不放松,逐步形成全国生产基地。义乌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集聚周边工业产品,搞活商贸流通,占领了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3、民营经济快速膨胀,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江浙一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主要靠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拉动,民营经济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勃勃生机。一是发展速度快,所占比重大。2003年温州市个体工商户达22万户,非公有制企业5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多,民营经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97。2003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新发展私营企业21449户,新增从业人员22.33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96和18.97。二是企业规模大,档次高。所考察地区年产值、销售收入几亿元、十几亿元的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随处可见。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已组建集团190多家,并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此外,民营经济从工业扩展到交通、旅游、金融、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温州大桥的经营权、文化中心的座位、出租车的牌号都被私人购买。
4、城市化进程快,基础设施投入大
考察所到之处,看到的不仅是漂亮的楼房、宽阔的街道,而且到处都是鲜花绿地,一座座花园式中等城市正在悄然兴起。昆山、绍兴等城市虽然起步较晚,但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城市。“建设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您阅读的文章来源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他们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昆山市,2003年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光种树就要投上4亿元,2003年昆山市城建投资超过50亿元,使昆山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江浙沪一带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敢闯、敢想、敢干、敢试,一是起点高。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自觉置身于全国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坐标,从而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新品牌、新举措,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人”。二是定位准。苏州、昆山、义乌等地都是发挥他们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商贸开发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胆子大。在发展问题上,他们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创新。1985年昆山市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自己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至1991年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列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为吸引高附加值的电子企业入园,他们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以“境内关外”模式,创办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通过积极努力,得到了国家认可,并推动了中央决策。温州的飞机场是在国家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大量吸收民资,“偷偷”修起来的,以后又去国家民航争取航线,得到了国家认可。用温州人的话来说,中央红头文件明令禁止,不让干的坚决不干;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允许实验,在实践中创新经验,丰富中央文件;中央文件允许干的,要放开干、大胆干。
2、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构造全面开放大格局
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昆山市招商引资的秘诀,一是靠感情投入,二是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他们十分注重招商队伍建设,拥有一支在全市范围内招聘的外向型、懂政策、能说会干的专业招商队伍。昆山市干部参加最多的是招商活动,他们认为抓经济工作就是抓招商引资,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强化舆论宣传,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招商引资,个个参与招商引资,全社会都思外向、谋外向的良好氛围。
3、以工业园为依托,构筑经济发展载体
江浙沪一行,见到各地都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在各类工业园和开发区的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把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与城市建设及整个经济发展结合起业,做到了一次性规划到位。园区基础设施采取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吸引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
4、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是营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在单纯靠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对外商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昆山市把实行优质服务“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品牌。二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古江南出名士,江浙沪等城市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品位,所参观考察的企业集团也都有深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江浙沪一带,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视人才为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竞争力,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安家创业。
5、以商业贸易为核心,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江浙沪一行,深切感受到十一市、县、镇利用流动人口多企业众多的有利资源,使得商业贸易异常繁荣,同时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工业的发展。绍兴中国家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义乌小商品批发城、集休闲、园林、商贸于一体的宁波国际商贸中心等,都以其巨大的商品交易额、众多的流动人口拉动整个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十一市、县、镇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团眼中的江浙沪,其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软硬环境建设之好、干部队伍素质之高的确令人震撼,在由衷赞叹之余,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1、好区位不如好干部
江浙沪的发展固然有凭借其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来吸引大量外资,发展民营经济,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温州、西店、昆山等历任领导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投资环境、外向经济等不放松,十几年坚持不变,咬定让群众赚钱不放松,硬是闯出一条发展之路。同样具有区位优势的杭州、南京、烟台、青岛等地就不及人家。因此,说一千道一万,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有胆识、有本领的干部,以发展实绩优胜劣汰干部已是江浙沪共同的取向。考察所到之处,知识型、创新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干部对经验型干部的取代正成为现实,干部的形象正成为区域发展状况的“名片”,投资商从这张“名片”可预测区域发展的层次和潜力,通过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地位,因人设事,而不是因事求人,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强有力的助推。面对现实,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虽然我们的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较以前迈了一大步,但我们与温州、西店等地干部相比,观念更新的程度、思想解放的力度、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2、好政策更要好服务
考察团所参观之处在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方面都有各自的“优惠政策”,但他们普遍认为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招商的形势下,好政策不如好服务,关键是树立服务品牌。“比服务”,是在江浙沪考察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浙江的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既是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的高手,又是为企业家排忧解难的能手。在他们看来,优惠政策是有限的,而优质服务是无限的。全过程服务、全领域服务、全天候服务更是融入每一位干部的思维,使所有投资者都能感受到“亲商、安商、富商”的温馨。相比我们自己,仅仅停留在招商引资政策相对优惠,在对外资、民资的项目服务上还存在着认识不深刻、服务不到位、工作不主动的诸多问题。
3、硬环境更要软环境
一个地方如果规划无序,又脏又乱,犯罪充斥,群众粗俗,干部腐败,生活不方便,社会不稳定,你就是做到“六通二平”,外商也不会来投资办企业。我们所参观考察的十一市、县、镇都狠抓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建设,同时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人讲文明,懂礼貌,治安状况好,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也都落到了实处。
4、重效益更重环保
考察学习的十一市、县、镇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重视企业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绿化、企业绿化、环境保护、人文环境建设。在引进项目合同上,把企业绿化面积加以保证,使城市发展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给后世子孙留下经济财富和碧水蓝天。
五、今后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
1、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努力实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践证明,我们在2005年取得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思想上的解放;而当前,我们与先进乡镇经济上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学习江浙沪经验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个精髓。要拿出超常规的措施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这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这次考察学习,既是副科级以上干部的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洗脑运动”,又是一次提高能力、学习方法的“充电过程”。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能把解放思想停留在本本上、口头上。要在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制约我镇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等“瓶颈”,来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
这次考察学习,既是一次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思想大解放教育,更是一次加快发展的现场动员。十一市、县、镇的迅猛发展催人思考:我们差距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很多,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缺少一种宽广深远的眼界。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温州人闯遍国内闯世界,靠的就是宽广深远的眼界。他们没有把眼光局限于自己那三分四厘地上,而是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全球发展的总坐标中去定位,眼界宽,思维新,判断准,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这种眼界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一种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宽广深远的眼界,营造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温州200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5,达1220亿元,经济速度令人惊叹;然而从他们嘴里听不到盲目的自夸,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相反,“危机”、“紧迫”、“严峻”、“忧患”这样的词汇倒是经常听到。2003年***各项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为2004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如果我们总是限于一己看待取得的成就,囿于一域审视自己的发展,孤芳自赏,护旧守成,就会成为井底之蛙,势必弱化进取的斗志;相反,如果我们能彻底破除“眼睛内向、自我封闭”的思想状况,跳出杜店看全市,跳出全市看全省,我们的态度就会更加自谦、自警,进取的意志就会更加强烈,发展的道路就会更加通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宽广深远的眼界永远属于那些勤于学习、思想解放、勇于进取的人们。此次考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良机,我们要铺下身子来在对比中找差距,在思考中找出路,以自警取代自满,以进取取代保守。通过学习真正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圆满完成2005年工作的“六大指标、十大工程、十个跨越”,全面促进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要大力发扬团结奋进,求真务实,敢想敢闯敢干,争先争优争强的创业精神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是江浙沪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而发展缺乏大气魄,是我们落后于江浙沪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要超常规快速发展,气魄至关重要,气魄就是机遇,气魄就是动力,气魄就是先机,气魄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江浙沪等地就是以敢为人先的宏大气魄,紧紧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机遇期,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我们面对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全区人心思上,人心思富,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自我加压,提升标杆,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在江浙沪等地经济发展奇迹的后面,都有一种干事创业、敢闯敢冒敢做敢为的强大精神支持,而我们与这些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表现为勇气与胆略的差距。胆略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在大多数地方还在谈私色变的时候,温州就顺应民间涌现出的创业愿望,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贫瘠山区成为我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而这必然冒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我们面临大开发、大招商、大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拘泥于清规戒律,“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趔趄”,在循规蹈矩中束缚了自己,在争论和论证中丧失了机遇,贻误了发展。树立勇于改革创新的胆略,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束缚改革与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干别人干不了的事情,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只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违背政策,有利于发展,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看准了的,先干起来再说,先办成了再说,让实践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江浙沪一带改革力度如此之大,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在踏踏实实地苦干;而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懒散虚假也正是我们落后于这些先进地区的根本原因。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有了求真务实的精神,眼界、气魄、胆略才会有坚实的支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转变工作作风,说了算,定了干,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明确分工,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使各项工作有目标,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立说立行,狠抓落实。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教育,在全区干部中大力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工作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联系,做到责权利统一、责权利下放。积极探索干部人事改革新路子,放开视野选人用人,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定升迁。坚持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强化干事创业的组织基础,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惩治腐败者,鞭挞空谈者,让一大批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创新的中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舵手。
4、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
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民营经济,既抓量的扩张,让民营经济星火燎原,铺天盖地,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又抓质的提高,强化管理,完善机制,提高素质,使民营经济成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是扩大融资渠道。温州市的基金会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民间资本转化成了产业资本,也可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二是积极走出去,与本地和外地大型企业搞好联合,引进一些加工型项目,逐步形成“块状经济”。三是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加快资本积累,搞好资本运营,为加速发展打下基础。
5、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招商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念的情况下,招商引资是滨州,更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招商,才有项目;有了项目,就有了税源;有了税源,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拉项目,更新观念培税源,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各种节、会为平台,以优惠政策来扶持,以诚信服务来推进,以落实招引服务责任制来保障。一是转变领导方式,党政领导要拿出大部分时间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工作,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解决具体问题,既要引进外资,又要引进内资,既要重视招引项目,更要重视已招项目的推进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形成产值和税收。在项目推进中,实行领导干部包重点项目,有关人员包一般项目制度,落实项目责任人,定期调度,全力推进。二是要抢抓机遇。目前,江浙沪等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仅有大量剩余资本,而且一些传统产业需要向内地转移,不少企业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低成本扩张,限于当地土地、电力资源,希望到内地合办企业、合作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派出一支队伍建立办事机构,跟上工作,巩固考察成果。三是创新招商方式,采用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亲朋招商等方式,注重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高税收项目上,力争引进3—5个过亿元的工业项目,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加大优化环境力度
把优化软硬件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改善硬环境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搞好城市规划,严禁乱搭乱建,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搞好资本运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到美化、净化、亮化,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增强吸引力。在改善软环境上,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抓整治优化工作,既要抓各种案件的查处,又要建章立制;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真正做好亲商、安商、护商工作,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把帮投资者赢利,助投资者成功,为投资者服务作为工作的基点和重心,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努力形成宽松、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
7、“工贸兴镇”要迈大步
一是实施“工业兴镇,借力强镇”战略,加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打造支撑经济的企业群。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今年要实现全镇有100家企业入住,30—50家企业达产,这一跨越式目标的实现必将奠定**镇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工业重镇”的雏形,这要求全镇干部统一思想认识,加大招商引资,创造环境,优质服务,苦干实干的力度,真正转变传统农业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敢干创新,敢干突破。二是利用**镇依托西城区的区位优势,确定把商贸开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的工作思路。抓好商贸开发,就要解决“想不想”、“敢不敢”、“干不干”、“会不会”的问题。一要成立四大商贸城领导协调专门班子,协调各职能部门解决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二要以五大商贸城为示范,全面启动有条件村的商贸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突出重点,解决开发中的各种困难。三要创造环境,争取政策,使经商者留得住,能赚钱,利用3—5年,使**成为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大镇。
第五篇:赴江浙沪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赴江浙沪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芜湖县实验学校城东校区 胡斯华 2015年3月29日至4月2日,我有幸参加我们实验学校组织的外出观摩学习活动。这次我们是到全国教育改革领军地区江浙沪名校---上海闸北八中,上海市世博家园实验小学,上海建平中学,苏州十中,杭州长河小学,杭州二中和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等参观学习,被这些优美的教学环境、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所陶醉。在这短短的一周学习之旅,我的收获颇多。
我们首先来到中国成功教育的发祥地———上海闸北八中。该校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三个相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即通过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内化教育要求,主动开发内在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为此,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体验成功的平台:阳光体育活动天天练,文艺节目周周演,才艺表演月月赛等等。成功教育能否实施成功,关键是教师队伍。对此,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既然成功教育的思想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那么校领导首先就应该对教师做到这“三个相信”。学校组织每个教师谈自己的成功教育的事例,把教师们原本不自觉的成功教育变为自觉的成功教育,激励教师制定自我发展目标。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教师切实的指导。例如,把老教师创设课件供年轻教师分享,年轻教师加以改进并运用,大大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像上海闸北八中一样,上海建平中学、上海市世博家园实验小学、苏州十中、杭州长河小学、杭州二中和杭州江南实验学校,都不愧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榜样。都是以合格加特长,规范加选择的办学模式,学校立足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业的有效性”,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的活动、休息和睡眠时间。在“德育课程化”的教育活动中,每个年级、每个学期设定不同的教育重点,实现层次化的德育工作目标,采用新生训练营、报告会、辩论赛、长见识课、体验式的拓展活动、体育周、艺术团、文学社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成长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像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成立了“江南少年文学院”、“江南少年艺体学院”、“江南少年消防大队”、“江南少年科学院”,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江南踏歌行”综合实践活动,坚持每周一次师生外出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既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体魄,深得学生和家长的赞赏。
另外,我对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一次课前诵读,留下深刻印象。其一,小学生们是有表情、有动作、有小组加全体地诵读一段文章;其二,学生们接着拍着小手说唱到:叮铃铃,上课了。课本文具放整齐,坐端正,认真听,要发言,先举手,课堂纪律要遵守。老师说话看老师,老师写字看黑板,同学说话看同学,自己看书看课本。学生们通过说唱的形式,把如何上课听讲的良好品质,牢记心中。这种养成教育方式,我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感受,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更加努力,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虚此行。
201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