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范文

时间:2019-05-13 04:2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长沙》学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长沙》学案范文》。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学案范文

《沁园春 长沙》学案

单位:晋中市盲聋人学校 姓名:刘光丽

学习内容:《沁园春 长沙》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导学策略: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用圈点法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学习本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自主、讨论、交流、质疑,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习流程:

【预习案】

 教材助读

1、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一部英雄史诗。

3、文体知识

词:兴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 “曲词” “曲子词” “诗余”。词牌:词的格式,它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分类: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基础知识积累

1.易错读音----注音

百舸()争流

携()来百侣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怅廖廓()2.易错字形-----改错

针贬()时弊

行踪鬼()秘

挥斥方酋()

群英汇()萃

布()署已定

愤()发图强

事()态人情

和霭()可亲

成群结对()

廖()廓

3.词义--------注解词义 意气/义气

辽阔/寥廓

风采/丰采

风韵/丰韵

风姿/丰姿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4.背诵全诗  整体感知

①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

③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写作思路的词语。

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 复习回忆

1、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找出词中塑造“我”形象的关键词语

4、分别概括上下片的中心内容,且为它们命名 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看字总领几句,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这些写作方法能否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当中?

2、湘江秋景图,哪几个字用得好?词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阕结尾句的作用?

3、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下阕中“忆”字的总领意义?

4、下阕的同学是怎样的形象?作者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5、“诗言志”,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 我的收获

请将你在探究课中的收获写下来,充实自己并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反馈案】

1、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接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2、请你将《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

 我的心得

学习完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你有什么心得体会,请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通过《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很好。

2、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3、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

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让那些心里明白的学生也能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附答案: 【预习案】 基础知识积累:略 整体感知:略 【探究案】 复习回忆:

1.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是领字,其后稍停顿,“看”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激昂慷慨,充满自信,稍快。2.词的感情基调是豪放激昂的。3.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

4.上片:眼前所见勃勃生机的秋景--湘江秋景图

下片:词人所忆所感--峥嵘岁月图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明确:即景抒情(什么样的景——壮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

意的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写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等,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全词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2、(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过渡作用。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3、下阕着重抒情。主要回忆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下阕的“忆”字与上阕的“看”字相对应。下阕由上阕的实写转入虚写,诗人在壮丽的秋景面前不仅有着现实的联想,还有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可以概括为“峥嵘岁月稠”,即有许多不平常的日子。如果具体地说,就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说,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派视如粪土。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4、同学形象是:年轻有才华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关心国家命运 敢于斗争

蔑视反动军阀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5、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运用了借景抒情

对比

设问

【反馈案】

1、答案:C C D

2、同:(1)写美景,抒豪情。上阙以写美景为主,即景抒情,下阙以议论叙事为主,抒发豪情壮志。(2)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户侯”和“同学少年”“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风流人物”做对比。(3)语言极富表现力。

异:《沁园春 长沙》以设问作为结尾,对上阙谁主沉浮做了有力的回答,即使我们这样的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也可以是毛泽东自己。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课题:《沁园春·长沙》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把握词中的意象,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并填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______,笔名______,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文体知识:

词,兴于______,流行于______,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字以内)、______(58到90字)、______(91字以上)。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多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新课导入

一、学一学:(我非常聪明)

1、字音字形

沁()园春百舸()怅寥廓()

携()来百侣()峥嵘()方遒()

浪遏()飞舟

2、多音辨析

曾经______

中心______

数字______

曾祖父______

中毒______

数典忘祖______

数见不鲜______

3、相似辨形

沁______舸______寥______

泌______

坷______

廖______

漫______

遏______

惆______

谩______

竭______

稠______

词语集释

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议一议:(我潜力无穷)

1、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

b、调整词序

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赏析写景句讨论:

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a、意象: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a、大意是:

b、想到了?

二、讲一讲:(我特别自信)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讲解下阕的几个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练一练:(我定会成功)

1、赏析最后三句

第三课时

一、诵读文本,理清思路

1、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2、学生个别朗读,看谁读的好

3、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

下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阔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河山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图解课文

--

独立寒秋图:交待______、______、______

远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态

--

湘江秋景图近观__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

______________

竞自由

景中寓情

仰视

______________

____态

情中显志

俯瞰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峥嵘岁月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旧言志

中流击水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收获:

本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请找出词中表现力强的词语,并赏析。

2、背诵全词。

课堂检测:

1、积累名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 会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6)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雪》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4、下面诗句重读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恰同学少年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粪土当年万户侯

5、下列句子不是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漫江碧透 D、万类霜天竞自由

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第三篇:沁园春 长沙 学案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2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充分理解“披文——及物——物我合一”。

2.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

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掌握鉴赏诗词方法,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二、认识和了解作者

作者作品特点:。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1.背诵《沁园春·雪》,并能默写全词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2.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五、课堂练习

六、小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

制作人:魏然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表现手法。【知识衔接】

1、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关雎》)、五言(《木兰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规定词的格式和音律),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规定词的内容),如《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8到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可以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煜、李清照等。

2、诗歌鉴赏相关术语——意象

“意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形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景物、事物、人物)。因而,利用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途径。譬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诗歌鉴赏术语——意境

意境是诗歌中不同的意象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融合。诗歌大多用意象组合成意境,蕴含诗人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概括意境特点的词有:恬静幽美闲适淡远静谧清冷孤寂幽清萧条冷落怅惘凄迷慷慨壮烈悲壮苍凉浩瀚广漠壮美雄浑绚丽多姿等。【预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苍茫: 峥嵘: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遏: 等闲: 逶迤: 幽燕: 临: 萧瑟:

二、默写下列句子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2)恰同学少年,。(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4)词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 【精读课文】

诵读并鉴赏《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各题。

1、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这些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2、这首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鉴赏上阙“染”、“翔”和下阙“粪土”好在哪里?

3、分析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忆”在词中的作用?

4、词的下阙描绘了“同学少年”的什么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①红蓼②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注:①绿蘋:蕨类植物,生浅水中,叶柄长,顶端生四片小叶,又称田字草。②红蓼:草本植物,生水边,花白色或浅红色。

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默写全诗】

【课外阅读】

生于此岸 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常见的诗歌意象】

1.杨柳:暗喻离别,惜别,又写故人友谊。2.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的爱情象征。

3.流水:长喻月色之美,虽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或喻愁苦。4.明月:喻思乡。

5.梅花: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6.菊花:恃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7.莲花:由于“莲子”谐音“怜子”,“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故“莲花”借以表达爱情。8.青松:刚正节操的象征。

9.竹: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10.梧桐:表达悲伤凄凉的情感。11.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12.寒蝉:蝉只饮露水,不饮五谷,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13.鸿鹄:寄寓浓浓的乡愁,代指书信。14.浮云:喻漂泊的游子。

15.梅子:以梅子的成熟喻少女的怀春。16.骏马:喻有远大志向。17.丁香:指愁思或情结。18.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19.杨花:写离情。20.青草:喻离恨。21.春雨:愁绪。22.长亭:写离情。23.猿啼:哀愁。24.鸳鸯:指恩爱夫妻。

25.比翼鸟:喻相爱而不分离的男女。26.易水:多与送别有关。

《沁园春·长沙》学案答案

【精读课文】

1、(1)词人上阙选取了群山、红叶、碧江、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2)描绘出一幅绚丽壮美、生机蓬勃的湘江寒秋图。

(3)词人选取典型景物,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

(4)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2、(1)“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2)“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词人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表现了早期革命者对权贵的蔑视和自己的雄心壮志。

3、(1)“看”和“忆”在词中属于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

(2)在词的上阕中,一个“看”字领起下文的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气氛,作好铺垫。

(3)下阕中,一个“忆”字与词开头的“独立寒秋”遥相呼应,同时又领起下面的八句,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稠”,流露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怀念。

4、词的下阙描绘了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蔑视权贵,勇于拼搏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和豪迈气概。【拓展练习】答案: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

2、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白鸥被划桨的声音惊起。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一、预习导航

· 结合注释,初读词作,感受作品语言和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2.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

1925毛泽东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3.1925年的世界和中国:

1月6日,墨索里尼组建法西斯内阁,在意大利实现独裁。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月1日,段祺瑞召开惨淡无光的善后会议。2月2日,上海22家日商开办的工厂工人大罢工。2月8日,胶济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3月16日,云南大理发生7.1级大地震,历时40至50分钟,死伤万余人。4月12日,段祺瑞政府与法国签订协议,以金法郎计算,偿还“辛丑条约”赔款。

5月30日,在上海由于日本人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等人,引发“五卅”血案。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宣布大罢工,全市掀起反帝怒潮。6月4日,中共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发刊。6月11日,英国水兵在汉口枪杀中国人。

6月19日,广东、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五卅惨案”举行大罢工。

6月23日,在广州英国海军陆战队向游行的中国老百姓开枪、开炮,打死59名中国人,重伤者百余人,造成沙基惨案。……

二、课堂探究

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朗读词作,小组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读完本诗,你有怎样的整体感觉和情感体验?

主导问题:本诗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独特感受?这与诗作的哪些方面有关?

朗读上阕: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问题探究

(一):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具体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问题探究

(二):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不由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朗读下阕:

问题探究

(三):分析下阕记叙、描写和抒情的语句,回答:下阕与上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判断?

问题探究

(四):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三、作业拓展

1.不同于中国传统诗词中多“悲秋”之作,而毛泽东诗作却多有“颂秋”之篇,搜索相关资料,以200字左右文字说明你的理解。2.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下载《沁园春长沙》学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长沙》学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沁园春 长沙 学案(五篇)

    《沁园春 长沙》学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的常识、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诵读、领......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本单元是必修模块中的第一个诗歌单元,以广为传诵的四首现代新诗为主要内容,重点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与意象”。教学本单元应把握好以下目标: 1.掌握“词......

    0903沁园春长沙 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诵品味诗词,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通过探究赏析,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通过拓展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

    最新《沁园春长沙》导学案-word文档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

    沁园春 长沙(范文大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

    沁园春 长沙范文

    《沁园春 长沙》 1.了解词作的背景,理清思路及品味词作语言。 2.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昂扬的革命斗志。 3.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诗歌作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