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4:0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国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2、“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课题研究实验的指导思想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小学语文课题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热爱母语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进行社会交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继承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做到继承、革新、实践和发展。

(四)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审 美情趣、人生观、(五)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沙外国语学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首先,“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

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湖湘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实验原则

1、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寓教于 乐,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

2、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内引导和课外搜集,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 活动,开发课内外资源服务于写作。

3、远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结合,分阶段、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将总 体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逐步实现,达到最终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

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 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

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

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求 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 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

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④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评比一次班级“读经小先生”;制作一个“亲近经典—— „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站。

⑤评价一张表: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

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导引—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

五前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3、创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1)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具体操作如下: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文献名邦”“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搜集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 “歇后语、谚语”“ “历史人物事迹””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

开辟“亲近经典”版面,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每月举办了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得读书知己。全班同学首先分组交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然后每组选出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如:“如何看待课文中的封建文化”等。通过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①学生编写《湖南民间故事》、《湖南风俗习惯》、、《湖南名人故事》、《湖南名胜古迹》等小册子。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 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 2009年9月——2010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2009年9月:A)课题开题;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②2009年11月——2010年2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2010年3月——2011年7月: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①2010年3月—2010年7月: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②2010年9月---2011年1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

③2011年2月——2011年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2011年8月——2012年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 ①2011年7月——8月: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2011年9月——2012年4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③2012年5-6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录像等。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陈映红

李固平

祝明强

杨艳纯

申建华

彭柏林

艾立群 胡

张世元

刘奕玲

周萍

文春华

范玉影 吉建红

凌霄鸿

陈荣辉

杨晓帆

长沙外国语学校

第二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制订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历史上这些名臣谋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弊、舍生取义、尽忠职守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领会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自己。又如,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单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了解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了解民间风俗的丰富内涵。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语文教学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料,以此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究,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

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把语文课堂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它是老师施教、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高效地加强文本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中编入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篇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等;八年级的《核舟记》、《活板》,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教师精心筛选,一学期重点探究三五篇,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字、词、句、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作深度和广度地挖掘、研讨和探究,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达到传承的目的。

2.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那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国学经典,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当然,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3.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生动的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了《端午日》这篇课文,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组织“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学期教科书上的《名著阅读和欣赏》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还可以利用常熟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历史名人事迹等。例如学了《核舟记》,就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常熟在工艺制作上的成就,了解常熟花边,红木雕刻等体现常熟人民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制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语文教师如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二是认真分析、研究、思考语文教材,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好教材这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

三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机结合。

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在恰当的时候引领学生诵读美丽的诗句。例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浸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闪烁着文明的创造火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些灿若星辰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将浓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我们社会,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东张中学。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一门心思把力气 下在字词章句的教授上。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所 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学习,又要重视思想内容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很 多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不能丢失, 语文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构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阶段属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其责任不言而喻。然而许多高中学校把“升学”视为教育教学的全部任务,既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功能,也忽视了人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尤其注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要求通过语文教育,能够达到“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课程目标。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自觉有效的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上述课程目标难以实现。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以前的语文教材,明显增加了古代诗文选文比重,在新增设的“梳理探究”部分也更加突出了传统文化内容。这充分表明新课标的制定者和新教材的编写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整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积极与世界的现代的文明成果有机融合,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彰显时代风貌的先进青少年文化。

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 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 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 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 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 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 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 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我们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 传统文化” 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 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 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宜城市孔湾中学郭恒江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遗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让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为此成立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富和广博的,它涵盖了所有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内容。根据课题组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分解所形成的子课题,我选择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这一课题。现将我对这一课题的初步想法写出来,与同行探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语文。这就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依托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途径。语文教材内容编写,本着传统化、信息化、综合化的原则,内容丰富,涵盖面大。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把握教材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1、古诗文的欣赏。

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直接途径。

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欣赏古诗文,就是和古人零距离的接触,直接去感受古人的心跳。品尝古诗文带来的艺术魅力,陶冶情操,产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自发产生探索古文化的欲望。

《〈论语〉十则》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给我们的谆谆教导;《陈太丘与友期》教导我们怎样做人;《伤仲永》更让我们明白后天的努力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木兰诗》让我们从木兰的飒爽英姿中,感受爱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口技》更是让我们领略口技这种传统技艺的迷人魅力;《观沧海》中曹公博大的心胸;《龟虽寿》曹公坚强不息的精神;《钱唐湖春行》早春的明丽;《西江月》夏夜的宁静;天净沙 秋思》游子的泪;《夜雨寄北》、《春夜洛城闻笛》朋友的深情,它们无不撞击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窜越时空,和古人们同喜同乐。我们怎能不为古代灿烂的文化而自豪?我们怎能不产生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的激情。

2、富含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的品味。

教材所选的现代文中,有许多文章就是传统文化的直接介绍,有的文章也穿插着传统文化的说明。我们要善于发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的点滴进行教学,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如七年级上册中,《风筝》民风民俗的渗透;《看云识天气》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天上的街市》民间传说的新解;《女娲造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古人学习的情境;《社戏》传统民俗的闪光;《安塞腰鼓》民间艺术的发碰撞。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整理、收集和赏析,品味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甜蜜,产生探究它们的强烈愿望。

3、附录,传统文化体味的园地。

七年级两册书都让学生欣赏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大汉字魅力的完美展现。充分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起源、流派、艺术风格,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通过临摹、赏析、欣赏书法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觉放弃“现代社会都用电脑打字,还练什么字”的想法,让学生自觉热爱书法艺术,热爱传统文化。

4、综合性学习,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综合性学习,这是新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它能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了解的知识集中展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能让的设计中,有许多能让就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学生尽情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七年级下册中的《黄河,母亲河》,活动要求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采撷那些沉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爱国情。内容就包括黄河起源、黄河颂歌等。在完成这些内容过程中就需要查阅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达到

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戏曲大舞台》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通过对戏曲的源流、戏曲种类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姿;对戏曲行当、脸谱的认识,让学生体味中国戏曲独特艺术魅力,对戏曲片段的演唱,让学生懂得中国戏曲的底蕴,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深的感情。

二、对本地乡情风俗、风物特产、工艺品进行才、调查,汇编乡土教材,弘扬传统文化。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它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样式。让学生在收集整理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韵美,由然而生热爱家乡之情,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目的。

把学生分成风俗组、土特产组、工艺品组、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组,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家乡名胜古迹等的由来,把采集的资料,按类整理加工,编成教材,作为语文课外读物的补充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制作网页在网上发布,编演小剧目,举办演讲会等多种形式。

随着信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也可以让学生跨地域收集,上网查找等等,途径很多,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给予正确引导。以上,是

我就《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一种思路,当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处理。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自由的翱翔,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于发扬光大。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作文教学魅力

黑龙江省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郑先玲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首先自己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博览群书,认真研习国学经典。传统国学文化深刻影响着中 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我们教师应该熟谙儒道二学,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这样才能找到解读古代文人心灵的钥匙。唐诗宋词的诗性文化尽显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潜心研究其中的思想内涵与写作特色,学会解读具体的诗歌作品以及其对现在生活的深远影响意义。

2、摈弃浮躁,静下心来,练好基本功。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练好基本功,做到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我们要善于挤出时间来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技能,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时,教师就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二、以课堂为阵地,传承好传统文化

(一)抓语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2)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4)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例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和《元日》时,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春节、元旦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春联、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查找关于“屠苏”的知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如在教授《九色鹿》时,我们可以从调达获救前后行为的对比入手,探讨诚信的重要,从而教育学生“人无信不立”。

2、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在教授《孔融让梨》时,我们可以以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为话题展开讨论,从而挖掘出中华数千年来一直弘扬的“孝悌礼让”这一传统美德。

3、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如在教授《桂花雨》时,我们可以从母亲那句“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入手,探寻中华民族古往今来那种根植于骨髓的“月是故乡明 ”式的乡愁。

4、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例如学了《春联》一文,课后有对对联的习题,我们可以由此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如《弟子规》 《千字文》 《三字经》等,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四、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文化来源于生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来一辈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传统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我们可以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课内学习和课外活跃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作文教学魅力

黑龙江省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郑先玲

下载《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实施方案(定稿)

    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总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yuli1(5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写写帮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摘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本文从......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共五篇]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摘 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镇安县回龙镇中心小学 夏泽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孙春艳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冯丽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城关中学 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