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方式 全面提升质量 万柏林10校创建生命课堂提要
优化学习方式 全面提升质量
——万柏林10校创建生命课堂提要
1.课堂教学走向及小学课堂改革基本思路 关于中国教育如何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综合改革的三个主题词:公平、质量与创新;与此一脉相承的是总书记一月之内两次发表谈话——五四期间关于不要把北大办成哈佛、剑桥笫二而要办成北大第一的谈话;六一期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的谈话——两者一起,体现了中央关于中国教育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从宏观上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定了大方向:即走中国教育自己的路,确立与完善中国教育自己的制度体系、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沿着这个大方向思考,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万柏林10校课堂教学进一步前行的道路:即以重塑课堂价值观为前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每一节常态课为依托,以优学微课程为抓手,激扬生命活力,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养成良好课堂习惯,全面提升课堂质量,创建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创建;实现万柏林10校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变革。
2.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质量?课堂质量具有怎样的内涵?课堂质量具有多种属性,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课堂质量的内生性——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生命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二是课堂质量的学科性——学生在学习中达成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高度。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内生性质量是归宿,学科性质量是载 体,两者有机融合不可割裂。离开学科载体去追求基本素养,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只重学科质量而忽视学生基本素养、忽视立德树人,那是舍本逐末,脱离了教育的本真。到头来因为没有基本素养的支撑,真正的学科质量也必不可得。而将两个质量融为一体,将学科教学升格为学科教育,创建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则是万柏林10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二之选。
课堂质量具有怎样的外延?这里的外延就是范围,也就是我们要到哪儿去要质量。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可以从两个区域、六个基本模块(简称基块)去进一步提升质量。
笫一区域,优化学生的学。包括五个基块;万柏林10校的生命课堂应该在温馨的情境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去优化学生的倾听、阅读、交流、思维、实践这五个基块。为什么是这五个基块而不是别的?优化这五个基块对于提高万柏林10校课堂质量的可靠性如何?实际上,仔细研究这五个基块,研究这五个基块与人的一生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养的关系,研究这五个基块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几乎离不开这五个基块,五基块既具有强大的内生性,拴着学生生命发展的基本素养;又同时具有强大的学科性,拴着或者说决定着学生达成课程标准即学业水平的高度,在这点上,其他任何基块都无法与五基块相比。
第二区域为优化教师的教。只一个基块,即“协助”;也就是万柏林10校的教师要协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优化五基块,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达成课堂的内生性质量与学科性质量。"协助" 既定位了学生在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又定位了万柏林10校"优学"与"优教"两者之间主与次的关系。3.创建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的关键策略——阶梯式分解 其实,我们的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认真阅读、积极交流、深入思考、勇于实践,但结果是多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些基块进行必要的阶梯式分解,学生不清楚该如何操作。借助阶梯式分解使五基块变得简单、平实、厚重,変得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有效,一生有影响,这才是常态的真正意义,也是创建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的关键策略。“常态”不仅是个范围,不仅是平时的课,不仅是多数教师上课的形态,更应该是在内涵上简单、平实、厚重的课;常态就是要抹去课堂原本不应有的浮华,就是要回归课堂的本质。而生命课堂采用“阶梯式”,依据不同的学情,适时搭设阶梯,搭设一个阶梯不能解决问题就再搭设第二个、第三个,这便为所有学生各取所需、为更好的减少学困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全面提升课堂质量开辟了道路。
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将“优学”五基块在第一阶梯各分解为三个做点,五基块共15个做点。
(1)倾听 倾听是中小学课堂的前提。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将倾听在第一阶梯分解为3个做点:即盯着听,要点听,持续、连贯听。这三个做点还可以进一步搭设阶梯进行分解,3 例如盯着听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盯着讲话者的眼睛听、盯着讲话者强调的对象听、盯着讲话者指向的内容听等等。
(2)阅读 高质量的阅读是动手读。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将阅读也分解为3个做点即:动手读文、动手读图、动手读题。先说动手读文,可以再分解为动手(动笔)做标识、动手做注解、动手做概括、动手写下简单感悟等等。动手读题可以分解为远望、近观、检索、变通等若干元素。动手读图(表)则可以分解为这幅图(表)是什么,有什么,干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等。这种阶梯式分解,使这些做点变得越来越简单、管用,使绝大多数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有效。
(3)交流 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将交流亦分解为3个做点:一是选择交流的问题:核心知识才交流,核心知识中50%以上的学生自己难以拿捏的才交流;如果不该交流的也去交流,不该合作的也合作,那就白白浪费时间了。二是激励、指导交流的过程,包括激励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交流,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双向交流等。双向交流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陈述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评价;它们也应进一步分解,否则学生就不能围绕问题进行有条理的陈述,更不用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恰当的评价了。以问题评价为例,可以进一歩分解为对这个问题说得清晰的是什么,尚有不足的是什么,评价者的建议与补充有哪些等等。三是灵活运用交流的形式,可以采用N人分组、无分组等多种形式,依据具体情况,怎么用效果好就怎么用。
4(4)思维 思维的品质决定着生命的品质,而决定思维品质最核心的元素是洞察、推演与变通。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将思维品质的三元素通俗化,仍然分解为3个做点。即课堂三追问:即追问是什么,追问为什么,追问还有什么。追问是什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层级,即问题属性与问题所在系统。追问为什么,也可以分解为事物为什么这样,它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发展、到哪里去?追问还有什么,同样可分成两个层次,即问题没能解决时,问还有什么别的角度没有,问题有解时,问还有什么别的思路与解法没有,等等。
(5)实践 实践同样可以进行阶梯式分解。在第一阶梯,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将实践分解为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等三个做点。针对万柏林10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运用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再分解为3个做点:悟题(一题一思考)、用题(命题、设计、自己会了讲给别人听等)、建立学科知识树;这三个做点搞好了,可以收到一以当十的效果,有效提升质量,并且至少减轻学生一成左右的课业负担。
关于"优教"的阶梯式分解:万柏林10校优教的大思路是做减法,也就是剪去课堂的多余动作。可以将"协助"这一基块分解为3个做点:激励、引领与点拨。换句话说,万柏林10校的教师在常态课上,只需用好激励、做好引领、适时点拨就足够了。激励可以再分解为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引领则分解成活动引领与问题引导,这些 又都可以进一步做阶梯式分解。比如,活动引领可以再分解为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任务、具体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借助这三个“具体”,引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使学生清楚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问题点拨也可再分解为五个点拨:点拨核心知识、点拨关键词、点拨内在逻辑,生活化点拨、以及程序步骤点拨等。
4.创建以培育学文化核心的生命课堂的抓手——将18个做点作成18个微课程
运用阶梯式分解策略,我们将优学五基块、优教一基块共六基块在第一阶梯内分解出18个做点。这18个做点还可以继续做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解,一直到所有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为止,这为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尚嫌不够。要从根本上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只有把六基块内化为师生的六大课堂习惯,师生一起练就18班武艺(18个做点),学生才能生成基本素养,才能受益一生;老师也才能在解放学生的进程中将自己解放出来。如何把六基块内化为师生的六大习惯?这就需要将六基块的18个做点作成微课程。首先要把18个做点作为校本教研的专题加以研究,通过校本研究,确定各个微课程的目标,结合教材敲定微课程的具体内容,研究微课程的实施方法,制定微课程的评价机制与标准,安排微课程的时间及规划;然后把研究的成果做为常态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一步步按计划加以实施,每节课依据教学内容用那么两三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优化学习方式的指导;这样,通常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便可基本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再坚持三个月,师生就 能基本养成习惯。似此,创建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全面提升课堂质量,实现课堂实质性变革也就水到渠成了。实际运行中,优学五基块同时优化、同时养成习惯可能会让不少师生觉得困难,各个学校可以依据本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先选择两、三个基块加以实施,一个个地做扎实,然后再全面推开,如此便容易多了。5.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要点及其结构的可靠概括。创建并运用教学模式,从学校到学科再到教师三个层面,有如俄罗斯的“套娃”。学校层面的教学模式,要能够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堂思想要点及其结构框架,如此才能生成具有本校风格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对本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及所有教师都具有适应性,可靠性才高。学科层面的教学模式,依据学校生命课堂思想及结构,结合学科课程标准,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思想要点,构建有自己学科特点的课堂思想要点及其结构框架,做到一科一品。教师层面,依据本学科思想要点及课堂结构框架,结合个人风格,结合具体课型、具体内容,设计各个课时的教学思想要点及其结构框架,做到一师一特色、一课一模式。大道无名,大象无形,没有固定模式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生命力最强的模式。
创建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全面提升质量的过程,从长远看,也是万柏林10校课堂文化的培育过程,是个“学”文化的生成过程。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家长共同努力,形成“学”文化之意识,实践“学”文化之行为,建设“学”文化之物 质。尤其注意用好家校联系册。似此不断深入,不断积淀,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必能在万柏林10校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附:万柏林10校以培育学文化为核心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型
以学文化培育为核心的生命课堂套娃模式
盯着听 倾听激要点听励内外激励 生命课堂持续听思维 目标三追问引引活动引领 动手读文领领问题引导阅读是动手读图什 三维动手读题么核心知识
目标问题选择为点关键词交流什 双向交流么 还内在逻辑习惯多种形式 目标动手操作有什拨实践生活化学习问题 生活问题么应用规律
2014.7.16定稿于北京。
第二篇: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
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
——昌平三中教育科研自评报告
从2000年转制以来,昌平三中走过七年的奋斗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为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对照《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就我校转制以来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认真的总结与反思。现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昌平三中建于1976年,是区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学校现有初、高中共30个教学班, 106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88名。学校现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2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5.6%,中级职称教师42名,占29.8%,初级职称教师56名,占39.7%,新任教师7名,占5.0%;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区级骨干教师16名。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优化队伍、优化生源、优化环境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设施精良、管理科学规范、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对昌平区乃至北京市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优质普通完全中学。
学校在2001年成立了教科室,2004年9月前由张慧敏老师负责,2004年9月至今由教务副主任李冬梅同志负责。教科室隶属教务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
二、辉煌的“十五”:
“十五”期间,正是我校教育科研起步、发展的阶段,从转制之初的举步维艰,到2001年10月通过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再到2003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回顾这五年的历程,我们感到,教育科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教科研骨干。
学校要发展,主要靠教师。学校转制之初,教师队伍的组成不够合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基本功水平亟待提高。而我们需要的是尽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出人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决定打破培养教师的传统模式,促使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
1、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借助专家的力量,每次专家来校听课、评课,都要求教师尽可能参加;同时出车、出钱支持教师参加各个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研讨会、年会等活动。另一方面,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为全校教师做关于新理念的讲座,每人每学期至少一次。当然还给教师们配备了相关书籍资料以供借阅。通过理论学习,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念有所提升。
2、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在做中学,培养教科研骨干。学校通过确定子课题或作为实验基地进行立项的形式,引进国家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2项,申报区级课题2项,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力争每位教师都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提高自身能
力。
语文教师王晓红2002年调到我校后,就参加了“满足听残学生初中阶段随班就读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从此她满腔热忱地投身到实践研究工作中去,从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书;到统计填写课题组下发的各种各样的表格;还多次承担课题研究的公开课评优课任务。在此期间,她克服了孩子幼小、身患重病等许多困难,始终没有放弃对课题的研究。在她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听残学生刘奕快乐地成长。而她也逐渐成熟起来,设计教学能力有很大提高,课上得越来越精彩。2005年她参加北京市首届随班就读评优课大赛,获二等奖。教科研水平也提高很快,论文、案例多次获奖,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语文教研组长,同时承担了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听残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说,王晓红老师是与课题共同成长起来的。像她这样的老师还有李冬梅、王友娟等。
3、对外开放,在“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2002至2004年,我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者500余人次,上了60多节研究课、展示课,在接待听课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教师。每次领导和教师到我校参观,我们都要先向全校教师通报,安排试讲,课题组领导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提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选出优秀课,参加展示活动。通过这种“实战”的锻炼,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进展。数学教师段茂森,毕业于1998年,转制前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职教教师。2001年参加了“数学分层评价研究”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他努力钻研业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2-2003年,他先后8次承担对外展示课任务,接待来自北京市、昌平区、东城区、福建泉州等来校参观访问的听课者,听课人数累计超过150人。经过多次公开课的洗礼,他在教学上逐渐成熟起来,用一位多次听他课的教研员的话说,小段的课越来越成熟了。教学成绩斐然,被评为2004-2005学昌平区初中教学“十佳”教师。他的课也多次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现为校级骨干教师。
教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科研能力,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2005年9月至12月,我校唐丽美、刘娜等八位老师在昌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洪爱华、张国海等九位老师获得了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率位居中学组第一名。由昌平区教育学会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中,选入了我校老师的27篇文章。
(二)加强了管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管理策略。
我校在教科研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一系列管理策略,事实证明,正确的管理策略是教科研工作成功开展的保证。
1、主体能动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只有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调动和激发出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我校教育科研的学术氛围之所以浓厚,一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之所以迅速成长起来,正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学期至少一次高规格的教科研工作研讨会,多次接待参观者以及区教研员组织的研究课、说课等活动,不仅形成了教师们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切磋探讨的浓厚科研氛围,而且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
科研使教师受到学生的热爱,更从学生的变化中,体味到教育创新的愉悦和教师的价值;科研使老师开阔了眼界,在与全区、全市、全国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中,增强了自信;科研使老师的论文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制度保证策略
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工作不可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将“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变为现实,2001年学校成立了主抓教科研的专门机构——教科室,选择了张慧敏老师担任教科室的负责人。同时还制定和完善了一些基本的教科研制度,如《昌平三中教科室工作条例》、《昌平三中教科室主任职责》、《昌平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昌平三中教科研学习、交流制度》、《昌平三中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
在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形成了“研究与指导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研究中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指导中突出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均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并力求不断创新;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总结都详实而丰富。推广和运用科研成果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对研究中的课题进行及时点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是教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以固定而优先的科研活动时间,使教科室每学期都能适时进行2——3次课题进展情况的通报、小结。为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校在教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确立了“科研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学校每年都拿出几万元用于课题研究、科研培训、调查研究、购置书籍资料、外出交流、举行专题研讨活动及成果奖励等方面。
3、借船出海策略
就是善于借用外部的科研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想形成气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智力支持。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与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高层次的指导不仅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流,更推动各项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进展。
4、龙头课题带动策略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载体,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振兴发展的过程。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有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所需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决定意义的课题。我校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价值的“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龙头课题,把课堂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战场,形成了以“龙头课题为统帅、其它课题的实践研究作为重要补充和支撑”的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和特色建设的“大科研”工作格局。龙头课题的确立,形成了我校教育科研的一根主轴,为我校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确定了方向,起到导航作用。龙头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围绕一个中心课题展开,通过课题整合,使其它课题的研究与龙头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层层推进,形成了科研合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教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教改,提升了学校质量。
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获得主动发展的程度为根本。为实践这一宗旨,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法,为学
生能尽情展示各自才能创设了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他们从讲故事、剪纸、环境、师生关系、设置问题等方面入手,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创造发展学生多元潜能的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将多种智能整合进课堂。在教师倾心创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其表现为,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提高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师生互动;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提高了,学生收获大。这些曾经的“学习失败者”,初步改变了“怕学”、“厌学”的心态,开始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信心。
教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2003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开始,我校的中考、高考成绩稳步上升。2005年,梅林同学更是成为昌平区中考的状元。
(四)提供了契机,推进了学校整体建设。
搞科研,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在学校硬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首先是硬件上的配备。装修教学楼,更换塑钢门窗,平整操场,铺修道路,绿化校园;购置图书、音像资料;修建乒乓球训练馆,添置体育器材;全面更新广播系统,使用优美的音乐铃;为教职工更换办公桌椅,为师生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综合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
为体现环境育人,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也花了很大力气。校园里不仅有各种植物介绍牌,还在树下、花前、路旁及绿地立起诗牌、箴言牌,更别具匠心地在重新铺设的甬路两侧建起百米文化长廊;为每个教室设置展板,制作班训,使之成为展示学生多种智能的平台。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汇报,我校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学校示范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阳光心雨行动示范创建校等称号。
三、新形势,新作为
从2005年起我们又跨入了“十一五”,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后学校教科研的路该怎样走?如何将教育科研做出校本特色?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思与讨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规划
科研工作使我校初步走出了办学困境,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所以在学校的“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依然把科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科研兴校工程”,具体内容包括:
1、形成校长领导科研、主管校长主抓科研、教科室管理科研、教师人人搞科研的教科研格局;建立校长——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科研网络。
2、教科室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课题的管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指导、科研方法的培训上,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规范教师的科研流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鼓励、引导和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日常的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实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兴校方略。
4、继续开展好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承担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推动作用的国家级和市区级课题,使教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完善科研制度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又进行了完善,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昌平三中课题管理细则》和《校级课题组负责人职责》。学校还设了课题组长研究津贴,学校、市区级课题负责人每月分别为50元、80元。
(三)立足校本研究
为将“科研兴校工程”落在实处,我们在认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独立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各一项,区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三项,目前均已开题并正在研究中。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校本培训:采用研训一体的方式,利用研究课提高教师对课题理念的理解。以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例,组建课题组以后,先安排两名教师上研究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课后由任课教师谈想法,再由课题组长评课。随后,再安排两名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上公开课,继而向区里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学干部、课题研究专家推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课题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加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及时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动,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2、校本教研: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制度建设。
(1)以龙头课题为引领,聚焦课堂教学研究。
“十一五”教科研立项期间,在充分分析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后,我们确立了《郊区普通中学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学校主课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方面是这个课题传承了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历史,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历史连贯性。另一方面,想以本课题的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总课题组就教师们最关注的“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八种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即①开放与可选择的学习内容;②分层与分类学习活动;③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④兼顾不同与个别指导;⑤教师协作与学生合作;⑥大面积及时反馈与多元评价;⑦多种学习机会与平等和谐的环境;⑧不同类型的与可选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实践研究。本学期我们举办了教学评优课活动,主题是“关注学生差异”,要求教师在课上要体现课题的研究内容。截止到目前已经上了15节课,总结评选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学校教科研有了扎实的工作平台,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靠得越来越近了。
(2)制定昌平三中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对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今年上半年,学校干部开展了大规模、全校性的听课活动,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存在很多问题。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特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分教学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分数。干部每次听课后都依据这个标准评课并给教师打分。下次再听这位老师的课还打分,并与上次的分值对比,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看教师是否有进步。这样的纵向比较,无形中鞭策老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我们感到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有效。
(3)坚持行政办公会评课制度。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学校所有干部和年级组长进课堂听课,课后召开行政办公会,第一项就是评课,重在评缺点,并反馈给教师。第一节上课的教师都被听完之后,就听第二节上课教师的课,这样,基本上一学期所有教师都能听到一次,都能接受一次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校随时掌握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也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校本课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凸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自教育部1999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了昌平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决定把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线,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做的工作有:
(1)总结、编写了初中乒乓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乒乓球课程安排在初一年级,每周一课时,授课内容包括乒乓球运动史,乒乓球运动基本理论知识,乒乓球技术,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等,目的在于普及乒乓球运动,激发、培养兴趣特长。
(2)选编了初中书法教材,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开设了软笔书法课程,每周一课时。(3)高中结合新课程的推进,围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线,加大了选修课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在高一开设了“名著赏读”、“北京旅游英语”、“中国古遗址揭秘”、“中国画”、“排球”等12门课程。
(4)在高
二、高三开设了美术基础训练选修课。参加该课程的部分学生升入了艺术类高校本科学习。
该课题刚刚被批准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
(四)新形势下的新成果
在昌平区第十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我校上交论文42篇,三等奖以上获奖率90%。2007年4月25日,在昌平区2007年教育科研工作会上,李冬梅代表学校做了题为“在教科研实践中探索有效管理策略”的发言,受到各方的好评。2007年4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学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成果。
在三年一次的市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共有8人申报,目前已有4名教师通过区里初评。今年我校中、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有39名同学被大学本科录取,总录取率居昌平区第三名;今年中考,我校各科成绩均进入全区“十佳”,总成绩名列全区第四。
坚持科研先导,坚持课题引路,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使我们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不断创造骄人的佳绩。今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初中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坚持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我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昌平三中
2007-12
第三篇:创建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
创建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
谷城县庙滩二中户群艳电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著名教育家、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博士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近年来,庙滩二中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六好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师馨校园和文明校园,让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及和谐的气息,为广大师生创建一个书香浓郁的校园氛围,引导广大师生热爱读书,喜欢学习,发挥师生的潜能,培育师生思想精神的成长。
为师生美好人生奠基
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目标定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办学质量的高低。庙滩二中把办学目标定位在“着眼学生的终身幸福,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这一高度上。这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立足于长远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有利于统领全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一种正确良性的发展轨道,引领学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该校领导认为,创建书香校园,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才是解决当前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才是改变在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不爱读书,人文素养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现象的最好选择。
为此,该校从夯实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把学校创办成一个“文化磁场”,一个传承优秀文化,生产优秀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的场所,让校园弥漫优秀文化的气息,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栖息地。通过举办各类报告会,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让师生们的心灵经常得到洗礼,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舒展,让师生的精神得到培育和生长,使该校的校园充满成长的气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该校还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共融、包容并蓄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充满心灵的安全感。
耳濡目染是书香
庙滩二中努力创设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气氛,使读书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促进师生良好读书学习氛围的形成,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别样的图书角在招手。“班级图书角”是该校一道别样的风景,构成了该校所特有的班级文化。许多老师独具匠心地设计起自己的“书香班级”:有的教室图书柜命名为“智慧角”,有的班级书柜上则剪贴着“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而有的教室墙壁上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有的班级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个书袋„„小小的教室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浓郁的书香。“我们一直拥有这样朴实的愿望,希望孩子们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让他们每天在这样的快乐阅读中生活。”该校校长这样自豪地表达着自己的办校观点。
面面墙壁飘书香。校园南面有一条长四十多米的书香校园宣传长廊叫“书香长廊”,曾出版了“诵读经典古诗文”、“读名著,与高尚的人对话”、“诵读诗歌,过诗意的人生”等多种主题读书专栏,把孩子们引入一个知识与智慧的美好世界。在校园悬挂了十多条巨幅读书宣传标语,出版了许多读书宣传橱窗,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许许多多橱窗里展示着孩子们的优秀书画作品或习作,成为孩子们展现智慧与才华的舞台。校园正中央的显眼处刚劲有力地书写着周恩来总理的至理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同无声的号角,点燃起孩子们的勤学进取之火。在这样一种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里,师生们每天在都耳濡目染中陶治情操,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在校园的长
廊、过道、宣传栏中,不但有名人名言,也有师生作品,尤其特别的是还有本校优秀学生的“小名言”。“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用相长,榜样不仅在书里,更在身边。”一位班主任老师这样说。是的,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品味,使学生能移步换景,沉浸在书香浓郁的氛围中,这的确是一个高招。
班级文化满书香。该校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每班精心设计布置班级文化,把教室建设成富有浓浓文化气息的场所。每班设计了一个富有班级精神意蕴的班徽张贴于教室大门,让同学们每天浸染于班级精神的力量之中。教室的黑板上方,开设“班风栏”、“格言栏”、“读书之星”、“诗歌园”等。班内设置“读书展示台”,班级墙壁上张贴“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习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等读书宣传标语。墙壁上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作品。孩子们总是流连于那优美的作品展下,迷恋于五彩缤纷的图书柜旁,真是“耳濡目染是书香,校园处处是书迷”。
书香家庭齐创建。家庭教育是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庙滩二中充分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在家中建立个人的小书柜,让书香“走进”每一个家庭,每天布置一些阅读范围较广的内容,读给自己的父母或小伙伴听,与父母共赏,与小伙伴同读,形成“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的氛围,以此提高自己的阅读量,积累较丰厚的文化底蕴。
燃旺阅读的激情
人的读书愿望被点燃,不仅在于求知,更在于兴趣。该校要求教师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尊重他们的阅读口味。孩子们读书有自身的规则,应该规范。但是他们阅读的最高规则是:自由选择、处于自由的状态。一旦严格地按照框死的规范去做,便会湮灭学生的兴趣。所以该校追求的是让学生惬意、自在、自由地阅读。
和大师零距离接触。教育的本质应该有两点,一是价值引导,二是自主建构。阅读引导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并给孩子们提供他们喜欢的作品。为此,该校特别邀请著名童话作家饶远走进校园,让作家与学生自由地交流,展示作家优秀作品,与作家谈书品书,还争相购买饶远作家的书籍,要饶远老师的亲笔签名,校园很快掀起了“读童话热”。从此,读童话成为孩子们的至爱,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同学的手里捧着童话书,美美地品读。孩子们享受着文学带来的乐趣,在知识与灵魂中散步,在智慧的海洋里徜徉。
阅读从课堂起步。为使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引向深入,把读书活动落到实处,该校首先从构建书香型课堂起步,在教研中,以是否做到“书声琅琅,情意融融”作为评价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要求教师做到“课前铺垫读,课中拓展读,课后延伸读”,积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探索出一条阅读与习作、课内引导与课外阅读互动的新路子。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或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书籍,讲述一个自己读书中获得的小故事等。积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课文背景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让学生充分对文本进行品读与感悟,充分感知文本的内容,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交流,在读中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去品读课文,不作过多的分析讲解,教师仅作一些精要的点拨。每节课都列出一些读书书目,鼓励学生课后进行阅读。
在谷城县语文教学现场观摩大赛上,钟永莲老师,一位任教语文科仅两年多的新老师,她的语文课《天上的街市》,诗意盎然,书香浓郁,趣味无穷。学生全情投入的朗读和阅读兴趣的激发,让所有评委们眼睛一亮,而学生们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阅读感受发言、广博的知识面、书目的熟悉程度竟使见多识广的评委们深感吃惊,震动之余,不约而同打出了高分!
“书香节”上竞争辉。为进一步掀起阅读的高潮,该校还在2006年4月举办了首届书香节系列读书竞赛活动,把4月19日定为该校首届书香节。书香节期间,开展了一系列读书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读后感写作比赛、数学日记比赛等。在读书与竞赛中,让孩子们找到了更多的读书乐趣,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与智慧,在全校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读书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
让记读书笔记成为习惯。为使学生每天都能阅读,使阅读成为师生们的习惯,该校把读书笔记作为师生每天的一项必做作业,并把师生的读书笔记当作常规检查的项目之一。翻动着庙滩二中师生们的读书笔记,五花八门,有提纲式的,有读后感的,有好词好句的摘抄等,端庄而美观,灵动而丰富,让参观者无不叹服。
阅读课读书交流精彩纷呈。为更好地把阅读引入课堂,广泛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该校设立了校本课程阅读课,规定每班都要坚持上好阅读课,把阅读课作为激发孩子们阅读的一把火把,不断点燃孩子们的阅读激情,让阅读陪伴孩子们的每一天。每周的阅读课,成为了孩子们精神的呼吸,他们品着书香,交流读书的味道。2005年11月,谷城县“创建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现场会”在该校召开,全县前来参加会议的县教育局的领导、各中小学校长等一百多名与会代表为该校浓浓的读书气围、精彩纷呈的阅读课、多种多样的书香特色班级文化深深折服,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主题阅读更精彩。引导学生的读书方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该校经常以主题阅读的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质量。“爱的教育”、“热爱生命”、“诵读经典古诗文”、“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读名著)”等主题,突显了一个个鲜明的命题。各班围绕计划,开展了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精彩呈纷。不少班级举办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把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孩子们不断体验着读书的乐趣,感受着智性生活的美好。
为阅读激情添油加火。该校为把阅读活动长久开展下去,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举办各类读书竞赛活动,并对获奖同学进行隆重表彰。为表彰读书积极的同学,该校还进行了“阅读之星”评选,表彰奖励了340名“阅读之星”。同时,该校还进行了“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把读书活动开展得红火的班级命名为“书香班级”。定期开展师生读书笔记评选,表彰奖励积极阅读认真做读书笔记的老师和同学。同时,书籍成了该校奖励师生的最好奖品,深受师生们的喜爱。积极创办好《浪花》校刊,开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专栏,供师生积极投稿,展示师生才华。系列读书活动,在校园里不断掀起阵阵读书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
书目为学生的阅读导航。该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3本以上教育专著,每位五十周岁以下的教师在认真阅读学校推荐书的同时,要写好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对学生读书作出具体要求:必读诗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各年段规定学生必读的经典诗词。
科研课题引导读书。为使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有规范上水平,该校积极申报了县级课题《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并成功立项。扎实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老师们投入了积极主动的阅读与研究探索之中,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打造学校的文化特色,让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书香飘来硕果丰
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读书学习进取的信心,让书香滋润师生成长,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搭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构筑了平台,已成为了全校的共识。如今,校园处处是书香,读书真正成为了同学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课余,班里的“图书角”,学校的阅览室、藏书室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同学们都在那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手棒书籍美美地读起来,读书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师生的读书学习热情,提高了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读书学习与实践,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业务能力增强了。讲学习勤研究重实践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一大批爱读书爱学习的年轻教师正茁壮成长。近年来,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以上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二十多篇优秀课例或论文获县以上部门的表彰奖励。学校还把师生的优秀作品结集编印了《庙滩二中教师优秀论文选编》和《庙滩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每学期精心办好《浪花》校刊,登载一些师生优秀文章,交流读书心得。总结物化了广大师生的优秀实践成果,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学习研究水平,增强了大家的信心,也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增添了不竭的动力。
通过开展书香校园的创建活动,学校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的读书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主教育自主发展的风气蔚然成风,学生操行优良率达90%以上,三好学生率达30%以上,后进生转化率达90%以上,违法犯罪率为0。该校还为高中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深得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近年来共有一百多人次在参加县以上的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刘晶、王求等26位同学在参加国家级的征文大赛中获奖。傅嫣、邓张一赵两位同学在参加2006年9月共青团谷城县委举办的“朗诵中华经典古诗文”比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两年来,学校也先后被评为“谷城县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谷城县示范性家长学校”、“谷城县校本教研实验基地”、“湖北省绿色学校”等。
今年3月14日,谷城县教育局还在该校举行了“全县小学校长办学思想交流研讨会”,县教育局领导和校长们对庙滩二中的特色办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书香校园和班级文化的做法更是成为全县各中小学校的学习对象,接待了大批县内外同行们的参观学习。该校作为县的窗口学校在办学思想和管理创新上发挥了较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书香校园的创建活动,正在让这所新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第四篇: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_8
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
——昌平三中教育科研自评报告
从2000年转制以来,昌平三中走过七年的奋斗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为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对照《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就我校转制以来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认真的总结与反思。现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昌平三中建于1976年,是区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学校现有初、高中共30个教学班, 106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88名。学校现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2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5.6%,中级职称教师42名,占29.8%,初级职称教师56名,占39.7%,新任教师7名,占5.0%;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区级骨干教师16名。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优化队伍、优化生源、优化环境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设施精良、管理科学规范、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对昌平区乃至北京市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优质普通完全中学。
学校在2001年成立了教科室,2004年9月前由张慧敏老师负责,2004年9月至今由教务副主任李冬梅同志负责。教科室隶属教务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
二、辉煌的“十五”:
“十五”期间,正是我校教育科研起步、发展的阶段,从转制之初的举步维艰,到2001年10月通过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再到2003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回顾这五年的历程,我们感到,教育科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教科研骨干。
学校要发展,主要靠教师。学校转制之初,教师队伍的组成不够合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基本功水平亟待提高。而我们需要的是尽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出人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决定打破培养教师的传统模式,促使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
1、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借助专家的力量,每次专家来校听课、评课,都要求教师尽可能参加;同时出车、出钱支持教师参加各个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研讨会、年会等活动。另一方面,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为全校教师做关于新理念的讲座,每人每学期至少一次。当然还给教师们配备了相关书籍资料以供借阅。通过理论学习,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念有所提升。
2、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在做中学,培养教科研骨干。学校通过确定子课题或作为实验基地进行立项的形式,引进国家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2项,申报区级课题2项,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力争每位教师都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
语文教师王晓红2002年调到我校后,就参加了“满足听残学生初中阶段随班就读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从此她满腔热忱地投身到实践研究工作中去,从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书;到统计填写课题组下发的各种各样的表格;还多次承担课题研究的公开课评优课任务。在此期间,她克服了孩子幼小、身患重病等许多困难,始终没有放弃对课题的研究。在她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听残学生刘奕快乐地成长。而她也逐渐成熟起来,设计教学能力有很大提高,课上得越来越精彩。2005年她参加北京市首届随班就读评优课大赛,获二等奖。教科研水平也提高很快,论文、案例多次获奖,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语文教研组长,同时承担了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听残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说,王晓红老师是与课题共同成长起来的。像她这样的老师还有李冬梅、王友娟等。
3、对外开放,在“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2002至2004年,我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者500余人次,上了60多节研究课、展示课,在接待听课
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教师。每次领导和教师到我校参观,我们都要先向全校教师通报,安排试讲,课题组领导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提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选出优秀课,参加展示活动。通过这种“实战”的锻炼,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进展。数学教师段茂森,毕业于1998年,转制前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职教教师。2001年参加了“数学分层评价研究”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他努力钻研业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2-2003年,他先后8次承担对外展示课任务,接待来自北京市、昌平区、东城区、福建泉州等来校参观访问的听课者,听课人数累计超过150人。经过多次公开课的洗礼,他在教学上逐渐成熟起来,用一位多次听他课的教研员的话说,小段的课越来越成熟了。教学成绩斐然,被评为2004-2005学昌平区初中教学“十佳”教师。他的课也多次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现为校级骨干教师。
教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科研能力,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2005年9月至12月,我校唐丽美、刘娜等八位老师在昌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洪爱华、张国海等九位老师获得了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率位居中学组第一名。由昌平区教育学会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中,选入了我校老师的27篇文章。
(二)加强了管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管理策略。
我校在教科研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一系列管理策略,事实证明,正确的管理策略是教科研工作成功开展的保证。
1、主体能动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只有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调动和激发出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我校教育科研的学术氛围之所以浓厚,一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之所以迅速成长起来,正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学期至少一次高规格的教科研工作研讨会,多次接待参观者以及区教研员组织的研究课、说课等活动,不仅形成了教师们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切磋探讨的浓厚科研氛围,而且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科研使教师受到学生的热爱,更从学生的变化中,体味到教育创新的愉悦和教师的价值;科研使老师开阔了眼界,在与全区、全市、全国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中,增强了自信;科研使老师的论文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制度保证策略
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工作不可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将“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变为现实,2001年学校成立了主抓教科研的专门机构——教科室,选择了张慧敏老师担任教科室的负责人。同时还制定和完善了一些基本的教科研制度,如《昌平三中教科室工作条例》、《昌平三中教科室主任职责》、《昌平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昌平三中教科研学习、交流制度》、《昌平三中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
在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形成了“研究与指导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研究中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指导中突出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均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并力求不断创新;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总结都详实而丰富。推广和运用科研成果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对研究中的课题进行及时点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是教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以固定而优先的科研活动时间,使教科室每学期都能适时进行2——3次课题进展情况的通报、小结。为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校在教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确立了“科研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学校每年都拿出几万元用于课题研究、科研培训、调查研究、购置书籍资料、外出交流、举行专题研讨活动及成果奖励等方面。
3、借船出海策略
就是善于借用外部的科研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想形成气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智力支持。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与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高层次的指导不仅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流,更推动各项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进展。
4、龙头课题带动策略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载体,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振兴发展的过程。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有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所需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决定意义的课题。我校在“借
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价值的“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龙头课题,把课堂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战场,形成了以“龙头课题为统帅、其它课题的实践研究作为重要补充和支撑”的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和特色建设的“大科研”工作格局。龙头课题的确立,形成了我校教育科研的一根主轴,为我校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确定了方向,起到导航作用。龙头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围绕一个中心课题展开,通过课题整合,使其它课题的研究与龙头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层层推进,形成了科研合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教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教改,提升了学校质量。
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获得主动发展的程度为根本。为实践这一宗旨,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法,为学生能尽情展示各自才能创设了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他们从讲故事、剪纸、环境、师生关系、设置问题等方面入手,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创造发展学生多元潜能的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将多种智能整合进课堂。在教师倾心创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其表现为,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提高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师生互动;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提高了,学生收获大。这些曾经的“学习失败者”,初步改变了“怕学”、“厌学”的心态,开始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信心。
教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2003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开始,我校的中考、高考成绩稳步上升。2005年,梅林同学更是成为昌平区中考的状元。
(四)提供了契机,推进了学校整体建设。
搞科研,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在学校硬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首先是硬件上的配备。装修教学楼,更换塑钢门窗,平整操场,铺修道路,绿化校园;购置图书、音像资料;修建乒乓球训练馆,添置体育器材;全面更新广播系统,使用优美的音乐铃;为教职工更换办公桌椅,为师生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综合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
为体现环境育人,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也花了很大力气。校园里不仅有各种植物介绍牌,还在树下、花前、路旁及绿地立起诗牌、箴言牌,更别具匠心地在重新铺设的甬路两侧建起百米文化长廊;为每个教室设置展板,制作班训,使之成为展示学生多种智能的平台。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汇报,我校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学校示范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阳光心雨行动示范创建校等称号。
三、新形势,新作为
从2005年起我们又跨入了“十一五”,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后学校教科研的路该怎样走?如何将教育科研做出校本特色?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思与讨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规划
科研工作使我校初步走出了办学困境,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所以在学校的“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依然把科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科研兴校工程”,具体内容包括:
1、形成校长领导科研、主管校长主抓科研、教科室管理科研、教师人人搞科研的教科研格局;建立校长——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科研网络。
2、教科室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课题的管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指导、科研方法的培训上,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规范教师的科研流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鼓励、引导和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日常的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实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兴校方略。
4、继续开展好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承担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推动
作用的国家级和市区级课题,使教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完善科研制度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又进行了完善,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昌平三中课题管理细则》和《校级课题组负责人职责》。学校还设了课题组长研究津贴,学校、市区级课题负责人每月分别为50元、80元。
(三)立足校本研究
为将“科研兴校工程”落在实处,我们在认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独立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各一项,区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三项,目前均已开题并正在研究中。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校本培训:采用研训一体的方式,利用研究课提高教师对课题理念的理解。以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例,组建课题组以后,先安排两名教师上研究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课后由任课教师谈想法,再由课题组长评课。随后,再安排两名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上公开课,继而向区里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学干部、课题研究专家推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课题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加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及时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动,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2、校本教研: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制度建设。
(1)以龙头课题为引领,聚焦课堂教学研究。
“十一五”教科研立项期间,在充分分析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后,我们确立了《郊区普通中学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学校主课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方面是这个课题传承了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历史,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历史连贯性。另一方面,想以本课题的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总课题组就教师们最关注的“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八种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即①开放与可选择的学习内容;②分层与分类学习活动;③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④兼顾不同与个别指导;⑤教师协作与学生合作;⑥大面积及时反馈与多元评价;⑦多种学习机会与平等和谐的环境;⑧不同类型的与可选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实践研究。本学期我们举办了教学评优课活动,主题是“关注学生差异”,要求教师在课上要体现课题的研究内容。截止到目前已经上了15节课,总结评选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学校教科研有了扎实的工作平台,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靠得越来越近了。
(2)制定昌平三中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对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今年上半年,学校干部开展了大规模、全校性的听课活动,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存在很多问题。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特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分教学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分数。干部每次听课后都依据这个标准评课并给教师打分。下次再听这位老师的课还打分,并与上次的分值对比,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看教师是(3)坚持行政办公会评课制度。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学校所有干部和年级组长进课堂听课,课后召开行政办公会,第一项就是评课,重在评缺点,并反馈给教师。第一节上课的教师都被听完之后,就听第二节上课教师的课,这样,基本上一学期所有教师都能听到一次,都能接受一次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校随时掌握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也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校本课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凸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自教育部1999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了昌平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决定把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线,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做的工作有: 否有进步。这样的纵向比较,无形中鞭策老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我们感到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有效。
(1)总结、编写了初中乒乓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乒乓球课程安排在初一年级,每周一课时,授课内容包括乒乓球运动史,乒乓球运动基本理论知识,乒乓球技术,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等,目的在于普及乒乓球运动,激发、培养兴趣特长。
(2)选编了初中书法教材,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开设了软笔书法课程,每周一课时。
(3)高中结合新课程的推进,围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线,加大了选修课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在高一开设了“名著赏读”、“北京旅游英语”、“中国古遗址揭秘”、“中国画”、“排球”等12门课程。
(4)在高
二、高三开设了美术基础训练选修课。参加该课程的部分学生升入了艺术类高校本科学习。
该课题刚刚被批准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
(四)新形势下的新成果
在昌平区第十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我校上交论文42篇,三等奖以上获奖率90%。2007年4月25日,在昌平区2007年教育科研工作会上,李冬梅代表学校做了题为“在教科研实践中探索有效管理策略”的发言,受到各方的好评。2007年4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学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成果。
在三年一次的市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共有8人申报,目前已有4名教师通过区里初评。
今年我校中、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有39名同学被大学本科录取,总录取率居昌平区第三名;今年中考,我校各科成绩均进入全区“十佳”,总成绩名列全区第四。
坚持科研先导,坚持课题引路,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使我们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不断创造骄人的佳绩。今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初中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坚持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我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昌平三中
2007-12
第五篇:学校暑假开展全面提升家校合作育人质量活动工作总结
精品学习文档
学校暑假开展全面提升家校合作育人质量
活动工作总结
暑假期间,明德学校聚焦暑期安全、衔接引桥、家校互访、圆梦蒲公英 等专题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家校合作育人质量,强力助推家校共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是聚焦 暑期安全。根据市教育局统一部署,明德学校小学部、初中部分别安排了两次返校。期间,班主任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滑冰、防烟花爆竹炸伤等安全主题教育;重点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主要是部署 六不 入脑、入心:一是不私自下水游泳,二是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三是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四是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五是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六是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二是聚焦 衔接引桥。将暑假 衔接引桥 工程与学校一以贯之的全员育人导师工程、班级团队管理工程、家校共育核心素养工程结合,将学科教师、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家长义工等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其中,三者有机整合、互通有无,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推进基于幼升小、小升初的衔接教育以及学优生的内涵提升、待优生的双基夯实。同时,各科老师就期末考试的各项指标借助详细
精品学习文档
数据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导学生假期科学复习;检查前段复习类作业,查找问题、答疑解惑;科学布置后段衔接类引桥作业,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是聚焦 家校互访。家校共读交流:下发明德学校暑假家校共读材料,分享教育智慧、聚合家校力量;各级家访交流:要求分管副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别开展家访交流活动,就学校下部发展规划、班级团队建设、学生学习发展等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线上微信交流,健全完善 明德学校家委会微信群 建设,由校长、中层领导、班主任等定时推送教育专题公众号,提升家校共育品质。
四是聚焦 圆梦蒲公英。开展明德学校2018年 圆梦蒲公英 暑期主题活动论坛交流,要求学生就 我眼中的诸城巨变40年 活动、美丽诸城主题研学 活动、追寻诸城红色记忆 活动、走进科学世界 活动、品味经典图书 活动四个子课题展开论坛、互相交流,开拓眼界、共同提高。将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地方发展沿革等纳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夏令营等活动,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精品学习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