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获市一等奖范文

时间:2019-05-13 04:1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交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获市一等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交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获市一等奖范文》。

第一篇:上交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获市一等奖范文

2014年永州市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标 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

邮 编

单 位

姓 名

职 务

职 称

联系电话 ***

详细地址

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省江华县第三中学 唐 崇 宁 高中地理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第三中学 1 425504

2014年永州市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省江华县第三中学

唐崇宁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推广开来,伴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媒体被引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地理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我们不能夸大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要看到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运用中也存在不足,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学地理 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它由multiple(复合的、多重的)和media(媒介、介质)复合而成。多媒体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

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即通过计算机,用多种媒体手段来存储、传播和处理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图像处理、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网络和通信等等广泛的技术领域。在多媒体教学中,通常将用于执行教学任务的多媒体软件称为多媒体课件(multimedia courseware),简称课件。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继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理信息也在迅速增加。地理教师想要在教学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踏上时代的脉搏,迎接时代的挑战,就必须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把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地理信息资源加以筛选、组织、处理、运用到地理课堂之中,从而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要求地理教师提高信息素质,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地理教师具备的重要理念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运用”。地理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学习环境。地理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主要载体,必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促使地理教育理论和观念、地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深刻的变革。

3、多媒体教学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地理学科不仅包含了自然地理科学中天文、地学、气候等空间动态性很强的,并富探索性的理科知识,更有社会科学中人口、资源、环境、工农业布局等较为抽象的文科内容;不仅有蕴含着丰富地理知识和地理技 2014年永州市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能、十分抽象的地图,又有形象生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图。其综合性,区域大跨度和复杂性的特点十分突出,仅仅依赖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和方法有时很难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将极大的丰富地理课堂,突出地理学的丰富性趣味性,突破其复杂而抽象的难点,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最大限度的汲取信息与知识。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如果信息展示如果视听结合,注意的集中率则有94.7%。又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成功率比普通教学方法提高38%,而教学时间却节省了31%[5]。这说明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

1、生动形象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学生普遍反映他们不愿学地理的原因:高一地理刚刚开始时,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欠缺,同时地理知识通常有许多抽象的文字、死板的图和符号组成。而地理课又没有将知识与趣味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增强地理知识与地理趣味的有机结合,地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这种结合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视频。形象性语言形象生动有趣,也能够使抽象的地理事象变得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这跟以前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转,眼睛盯着粉笔看的单调学习模式有太大的不同,优化了的教学环境,生动形象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容易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因此,如何掌握好地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但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要把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即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误导。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但教学挂图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同时大量的更换挂图又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如: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图形,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少花时间,多学知识。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可以通过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地理必修1》(湘教版)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上看,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此,课本上共配备了大大小小14幅图,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但是,课本的插图图都是平面图,而学生在高一时立体几何还没有学习,空间方位还没有很好的形成,不便于学生进行读图分析。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2014年永州市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老师能将身边的实例做成课件内容,或者利用平时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或下载或录下网络或电视里的相关节目,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播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所体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城市的空间结构》三大功能区时,我将我们周围的功能区的照片一一展示,让一组学生以英语作文的形式安排外国朋友旅游,向他们介绍图示地区,其他同学以游客的身份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使用了身边的实例,学生即感兴趣,又能提出相关问题,老师通过帮助分析解答后就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4、运用投影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投影媒体,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时,通过动态演示,能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通过动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记住物质循环的过程。然后配以相关练习,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运用投影媒体,可以促进信息反馈,减轻学生负担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尤其对地理教学来说,这45分钟的份量更重。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课后去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投影教学,可以把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外准备好,这样,课堂上就可以在完成相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大大地节省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大量的选择题、填充题投影片,投到屏幕上进行检查、验收、补充讲解。这样做,信息反馈及时、全面、准确,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促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减轻了学生课外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1、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机灌”代替“人灌”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地理教学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改革”,学生喜欢听的就是一堂好课。因此让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成了“看戏”者,课堂成了“满堂看”。整节课都不用手板书,全在屏幕上切换,教师完全被机器取代,颠倒了主次。

2、多媒体课件固化了教与学,无法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而目前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精心制作好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容量过大,学生无暇思考

一些教师把握不了多媒体课堂容量的“度”,一味发挥它课堂容量大的优势,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的速度过快,部分学生思维跟不上,甚至连必要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 2014年永州市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行,课后又无机会“回放”。这种“过电影”式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对知识学得扎实。

4、课件重美观、轻实效,冲淡教学主题

有些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美观感受,制作了大量花哨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课堂教学主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5、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专注于课件的演示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教学设计,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及自然、得体的态势语(教师的态势语包括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并随着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感情共鸣,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但在多媒体课中,师生间这些情感的交流已被渐渐地忽略了。甚至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模仿电视台综艺类节目,将欢笑声、掌声都一起设计好。这不仅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也违背了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

6、多媒体课件的研发与制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容易使教学教师放松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种种功能设置,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教师为了使画面漂亮些,文字富于变化些,往往在一项设置上需反复设置、反复运行演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课件的设计付出太多,教师往往就无力再去钻研教材教法了。

五、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注意的问题

针对当前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课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就必须恰当地把握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妥当地处理多媒体与教师的关系。必须坚持高效、合理原则,具体做到:

1、多媒体教学要适量,教学过程中要恰当的选用。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也可把宏观的星球、天体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不少人的认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全用多媒体则全是优质课。例如:一位教师在解释风海流的成因时,设计了盛行风吹拂使海水向前运动的动画,本人认为这个就不大恰当,因为这样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学生已经掌握,而且,地理新课标中对洋流的成因并不作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单个多媒体的时间量以二、三分钟为宜,运用多媒体总的时间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如果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采用多媒体,而放弃了去深入地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2、多媒体教学要适时,处理好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能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课堂上并非什么时候使用现代媒体都能收到好效果,其间有个抓时机找切点的问题,目标不同,选择的媒体也应不同。传统教育媒体同样具备能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方便、直观等优势。如一位老师在讲地球线速度的概念时,并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而是拿一条绳子绑住地球仪上的某条纬线,然后转动一周,解下绳子,量出长度,学生很快就算出该纬度的线速度,并轻松的掌握了线速度的概念。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多媒体教学要适度,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媒体运用的关系。2014年永州市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媒体运用并非多多益善,以媒体教学代替教师讲授是不可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很多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例如:在讲授城市功能分区时,教师根据某一具体的城市各功能区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出各功能区布局的理由,然后举出一模拟城市,让学生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探讨,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任何现代媒体都难以取代的。

总之,新课改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是适应新形式下的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避免所发生的一些问题,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运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85-86页

[2]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46页 [3] 朱剑刚,《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林培英 山东教育出版社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5]《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 地理 多媒体 教学

20世纪末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建立了一整套电教设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以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各学校相继开展了各种教学软件设计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为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教育形式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 要:在公开课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信息;在公开课中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避免使用上的误区,本文结合几个公开课堂实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公开课教学;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育提倡“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就必然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众所周知,公开课具有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作用,公开课的综合评估早已成为考察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作为一名电教专职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与公开课教学的“联姻”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笔者近十年拍摄的所有获奖优秀公开课,无一例外都产生于网络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之中,而如今新课程教学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公开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开课教师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为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效热情的课堂效果,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课堂尤其是公开课教学带来的巨大魅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公开课教学中,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那些丰富的声音、图像、视频往往会华而不实,喧宾夺主。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在公开课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避免使用上的误区,本文结合几个公开课课堂实例对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分析和研究。

一、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应该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学校的多媒体硬件状况、师生的运用水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等,要选择最形象、直观、最能恰如其分说明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我认为教师在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就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解决学科教学的难点,突破时空障碍,创设立体化教学的情境。

比如以往化学教学中物质微观结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影、音、文字信息,为学生创造一个三维立体与时间可以前后推拉的立体时空型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98年我校化学教师在一堂化学公开课上就充分利用3DStudioMAX这个软件对三维图处理的高超能力和虚拟技术,将物质微观现象进行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缩处理,对瞬变进行定格分析,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质微观结构。学生通过在电脑上各自操控物质微观结构虚拟模型,掌握了技能、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技巧,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有效解决了化学微观教学的难点,开创了化学物质微观结构教学的新境界。

2.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探究。

公开课上,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媒体,给学生提供新鲜生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榜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校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内容时,通过动画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把燕麦胚芽鞘分别放在均匀受光、单侧受光和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请同学们预测这三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学生很容易错误的认为:第一组直立生长;第二组是向光生长;第三组是不生长)。但是当动画展示出实验结果(分别为:直立生长;向光生长;直立生长)的时候,学生预测的结果与给出的实验结果不同,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出了探寻真理的主动性。在这一教学环节使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动感化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完美结合,学生仿佛亲身体验了这种生命的运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上给学生以启迪。

3.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公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练习次数和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或素材库的查询,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音响资料或相关知识。同时,学习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等互助学习的形式,从而建立起“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我校语文教师一堂《致橡树》网络教学公开课中,开课教师收集、制作、整理了大量有关诗歌的材料,制作成《致橡树》学习网页,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入bbs在线讨论、教师博客等工具,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慨地说:“原来读诗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通过这个网页学习感到诗歌真是有趣极了。”这也就是说,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

再如我校物理组老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摩擦力》,教师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分成不同的子课题组,自己去网上找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并制作成不同的主题网页,课上进行信息的交流。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一新的课程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课后,学生兴奋地议论:“这是一节我们从未上过的课,有一种全新的体验,是我们在主动学习!”

二、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1.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应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拍摄多堂公开课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不是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引入,却是为赶时髦而引入,把多媒体课件当成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多媒体当成获奖的一个筹码;或者片面的认为只要教学手段现代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很好,所以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是一味的追求画面的美观和生动;更有甚者,干脆是把多媒体课件当成电子黑板等等。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而多媒体的灵魂则是教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2.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交互使用,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必须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从实际出发,做出客观的选择,不管科技与网络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学手段仍应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许多课程并不适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如在地理课教学中学习地壳的物质构成时,用多媒体信息就远不如用矿物实体展示效果更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对立,两者是互补统一的,在教学中,要树立整合思想,要把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具、学具,甚至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3.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

有的开课老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组织教学到基本训练,从新授课到巩固复习课都制作成课件,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交付于多媒体课件去执行。他们认为标准的录音,总比自己的方言动听得多,专家级的作品总比自己的板书手绘强得多,结果把自己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然而,这些教师没有想到,学生身边的师长,有时候一个赞同的表情,或一个满意的微笑作用,是任何一种多媒体信息都无法传达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多媒体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当多媒体使用的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不相符、与根本性的教学目的相背离时,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过程,决不能成为电脑的奴隶。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成为教学平台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如果在公开课教学中使用得当,会使师生们的教与学事半功倍,而使用不当则会使教学过程表面热闹好看,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研究如何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和情景,使学生充满认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自觉地形成获取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能力。说到底,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工具,它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无条件运用有可能妨碍教育教学的发展,怎么用好它是每个新时代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怎样上得精彩

【摘要】: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困惑了,怎样的课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作者以地理公开课教学为例,浅谈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要上得精彩,应在“新”、“趣”、“实”、“美”四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新课程;公开课;精彩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困惑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刷新了原有的教学观念,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乃至抛弃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引以自豪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怎样的课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私以为: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公开课要“新”----推陈出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要求新颖别致,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要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呢。

(一)需要有崭新的理念包装课程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观念转变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资源观,评价观。这就要求教师多看新课程理论书籍,在自己的床头、办公室、书房多放一些相关的书,要求自己坚持每天看上几页并写读书摘记,如此一来,一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全新的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并设计一堂课,那么,这样的课才显得丰满而不俗套,新颖而不陈旧。

(二)构思新颖别致,有创意

俗话说 “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堂成功的公开课需要高超缜密的设计,而教学设计思路的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公开课设计要出其不意,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认为第一步是要“思课”,确定一个公开课课题后,不要忙于写教案,要用心钻研教材,揣摩课题内容,谋篇布局,思考教法,研究学法,拟出提纲,总体设计。这就犹如导演编剧本,要有全局思想,同时要反思自己教过的成功课例、回忆听过的公开课,借鉴其中的闪光点,最后统筹兼顾,理清结构,一气呵成,写出教案。第二步是尽可能多地寻找相关的教案、课件,可以是教参上的教案,也可以是网上的教案,拿到教案后不是找好的教案照搬照抄,而是集各大教案之精华,取其闪光点,集思广益,再结合自己教学特色、学生实际,创设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来。

二、公开课要“趣”----盎然成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据一项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的关于课堂的调查发现,现在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有以下特征:

课堂上最快乐的事----交往;

课堂上最感兴趣的内容---新奇而富有挑战;

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那么,在一节公开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如何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趣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新课,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掀起教学高潮。究是人类的本能,猎奇是学生的天性,提供给学生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素材,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何素材,教师都必须进行加工和制作,那些夸张、新奇的素材学生更感兴趣。

如某公开课一教师讲城市的形成因素时,他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城市进行研究:上海、武汉、开罗,叫同学们探讨一下这三个城市的形成因素是什么。课塘上学生的热情度较低,参与度不高。另一位老师上同样的内容,她一上课就对三城市进行大力渲染:在北半球,有一条神奇的纬线,在这纬线附近,孕育了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世界的主要大江、大河的河口就在附近,还有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洲,这就是北纬300线,在这纬线附近,有三个著名的城市: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人口1300多万;开罗-非洲最大城市,古老神秘;武汉-中国内陆特大城市。

师:“对这三个城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争着说:“我们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北纬300附近?”

师:“对啊,那是什么原因呢?老师也正在苦苦寻找答案,你们帮老师一起寻找好吗?”

于是,组织全班同学分组探讨,之后,学生纷纷发言,高潮迭起。最后,学生都认识到形成这些城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这一纬度带上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两位教师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位老师对提供的素材进行大肆渲染是课堂高潮迭起的重要原因。同样,我们看各类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如正大综艺、幸运

52、开心辞典等,其主持人无不是大力渲染情境的高手,观众参与度、兴趣度是那样的高涨,如果,我们的教师也象主持人那样善于渲染课堂情境,那么,必定会使公开课上的精彩绝伦。

(二)巧妙提问--妙趣横生

如果说好的教学是一场对话,则教学对话的关键是提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问按思维水平可分为两种:探究式提问和简单式提问。所谓探究式提问是指那些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就是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就可以摘到的“果子”。探究式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也能使学生产生新问题。简单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只需回忆就可回答的,或者只是一些判断型的问题,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那么,如何巧妙提问呢?我的做法是:

第一,精选例题。做大量与公开课相关的练习,尽可能的把这些练习进行斟别、比较,从中选出几道相对较典型的例题,再重新加工和制作,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第二,设计问题。设计一些与学生经验有着强烈反差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兴趣。

如我在教地球大气垂直温度变化时,让学生先说说在大气层中越往高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有学生说越来越冷,理由是自己爬山后的亲身体验;有学生说应越来越热,理由是越往高处离太阳越近,离热源近温度就高。而实际是否这样呢,越往高处大气的温度先是降低,后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眼光里充满渴望,学生那种渴望的眼光正是我们公开课所需要的,于是,我再让学生看书、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效果就很好。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最熟悉,也最关心,兴趣最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周边的现象引入课堂,那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上的市级优质课,就是取材楠溪江“耕读文化”作为背景,提供素材带领学生进行课堂“眼睛旅游”,让学生研究“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先后在永嘉县和温州市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同一节课在杭州上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杭州的学生对永嘉的乡土文化太陌生,不感兴趣,缺乏共鸣,所以学生参与度较差,师生的配合不理想。又如我在上《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一课时,取材瓯北镇、温州市的城市化为背景,其效果也很好。我是这样导入的:钱钟书先生在其名著《围城》中有句精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说完后接上一句:城市化也罢,那么,现在我国正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请同学们以温州或瓯北为例,谈谈“城外的人”为什么要进来,而那些“城里的人”为什么又要出去呢?语音刚落,学生的发言就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由此看来,这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课,学生是多么的喜欢和赞同。

三、公开课要“实”----实用有效

课堂的实用有效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不做秀,但不能上成纯粹的讲习课,因为虽然讲习课对知识的落实是最有效的,但这样的课学生最容易厌倦,最没兴趣学,学生不愿学的课,也就是最无效的课。再说,讲习型的公开课与新课程格格不入,专家往往不怎么认可。那么,怎样的课才是实用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应该是:知识的建构+智慧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个性的塑造。“知识的建构+智慧能力的培养”要求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太少,知识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如果过多,学生难以接受,消化不良;如果太浅,不利于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太深,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想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个性的塑造” 则要求一堂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我认为这才是一节好课,一节有效的课。

四、公开课要“美”----美仑美奂

一节课要上得好,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公开课更是如此,一节经过深思熟虑,专家点拨,同伴协助所设计的课,更是使听者愉悦,教者舒畅,当然,这样的课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我们如何向这样的境界靠近呢?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形成独特的风格美。反思自己的个性特色,了解自己的课堂是诗意型课堂、幽默型课堂、激情型课堂还是智慧型课堂。

(二)煅炼自己高超的调控艺术,不断塑造氛围美

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一定的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新课程呼唤课堂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愉悦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它对其他因素起着积极作用,并扩大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及其人格魅力,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塑造出课堂的氛围美。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教学艺术水平就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育的视界, 岳麓书社,2003.1.[2] 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 2006.1.[3] 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4]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4.[5] 孙亚玲, 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8.怎样评价一节“公开课”

[摘要]本文论述了一节公开课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的问题,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关键词]公开课 评价教学理念 教学评估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什么角度评价一节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听了一节课后,教师要知道学到了什么,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什么帮助,这是教师教学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公开课就很重要了。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一、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与思想,主动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观上,首先有没有把课堂教学的中心或主体真正转到学生上,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堂观念。一节好课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有没有紧紧围绕学生去展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从上课开始,就要时时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确定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不是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是不是满堂灌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所以,一堂好课,不光要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所以,有没有正确处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关键因素。

例如,上课后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是教师通常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但阅读后很多教师只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起步。但如果是一节好的公开课完全可以提问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这节课的内容,要集中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学习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促使其发展和提高的强大原动力。所以在听课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应,有没有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对学生的表现有没有采取欣赏的态度,有没有多一点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二、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教材的处理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师独到的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有经验的老师的优势所在。对教材处理的好坏是直接评价公开课好坏的标准。

1.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一节好的公开课教师能大胆地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取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同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上教材的完整性,突出一两个重点,解决好一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没有明确的目的,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有没有发挥它的效率。比如,学生阅读课文,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知老师心中是否有数。读完后,是否应该让学生谈谈这段课文的要点,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或是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能否提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等。

3.学生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目标,老师在备课时有没有尽可能设计出便于学生学习攀登的台阶,甚至可以把课题研究的形式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4.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最能体现授课教师的功底和匠心的,也是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上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

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关注学生,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中肯。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同时,教师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关注,而不是仅仅对个别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老师不应当立即作肯定的评价,而是要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老师不应该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应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面才能更大,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的真正落实。

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要保持冷静的情绪,控制矛盾的激化。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对于加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目前有些教师只用它来展示自己会使用其进行板书,而没有真正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发挥到实处,没有通过它来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加教学信息。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中学教育科研方法基础.东北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第七中学)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公开课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交流形式受到体育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教研探讨活动需要公开课,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需要公开课,教师学习先进理念需要公开课……但在公开课如此盛行之时,我们的体育教师却对什么是真正的体育课,该如何去上体育课产生了困惑。而观摩课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示范型”的公开课,其课堂教学表现更为艺术性,更难让大部分体育教师所接受。本文把观摩课从公开课中分离出来,对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及特征进行阐释,分析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一种相互共存、和谐发展的关系模式,使其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常态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的定义阐释

1.1常态课的定义阐释

常态课也习惯被人们称为常规课、平常课或家常课等,一部分人认为常态课是学校里教师按课表进行的日常课,简单地理解就是“日常的课”、“经常要上的课”。还有人从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来定义常态课:用一节甚至更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课,可以称之为常态课。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常态课定义为:在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下,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按照教学计划,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而进行的日常教学。教育家陶行之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提倡课堂要朴素真实,坚持本色,所以常态课的本质是其真实性,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1.2 公开课的定叉阐释

北师大教授裴娣娜指出,公开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开设公开课的目的和对象都很明确,即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公开课走人中小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在《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一书中,作者指出公开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供旁听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以上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开课具有示范作用、交流作用、评比作用、改革实验作用、推广教学作用等,一堂简单的课承载着太多的功能作用,怎么不会引起广大教师的争议呢?本人认为在新形势下公开课应定义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真实课堂教学水平展示,其目的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3 观摩课的定义阐释

观摩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常态课课堂是相对隐秘的空间,教学是仅限于任课教师与班级学生之间的活动;公开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常态课,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当前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的尝试性实验与讨论就需要另外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实践与验证,这样的课被定为“观摩课”,大多数人把观摩课定为“示范型”公开课,“观摩”二字“观”是看,而“摩”《辞海》解释为研究、切磋。《札记·学记》中“摩:相切磋也。”“观摩”

即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要有新意。观摩课要让别人能得到某种启示,能从中学到一点什么,就得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拿出一点独出心裁的东西给人看。观摩课是一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定目标,凸显重点,拓展教材,创新教法,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形式。

2.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关系分析

在对公开课的争议分析中,发现主要是“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人为地过分夸大、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这些表现归根结底来讲是公开课脱离了常态课,超越了观摩课,要想消除争议,让公开课、观摩课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要建立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2.1 常态课是朴素真实的课。既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基础,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

常态课是一种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由于常态课的随意性大,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多,这些问题靠一人之力是很难解决的,所以我们通过公开课或观摩课来把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展现出来,在集体的智慧下,我们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说常态课是公开课和观摩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公开课和观摩课所表现的形式,最终指向都是常态课,都是为常态课的发展服务的,所以说常态课又是公开课和观摩课的最终目标。

2.2 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高于常态课,真实于观摩课

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又不同于常态课,因为公开课教学不可回避的是它具有公开性,体育教师在公开课上可以也应当花一些时间对教学设计做更仔细的课前研究和推敲。让人家来听课,不做精心准备,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风格,也是对听课人的轻慢和不尊重,对学生的不负责。但如果上公开课前体育教师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明确透漏给学生,指定学生并告诉学生上课程序及练习方法,同时,一遍一遍地请专家指导、修改,一遍一遍地进行试上,有的教师甚至重复试上十多节才正式“登台表演”。结果是教师一个口令或一个哨音,学生就可以站好一个队形或开始一个练习;太完美的公开课让人觉得假,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教师往往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来看课的,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3 观摩课是常态课、公开课的一种发展趋势,引领常态课、套开课的发展

观摩课的本质是让观看者参与交流、研讨、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观摩课并不反对预演,但所上的课一定要根据任课教师的特点,敢于创新,让课堂教学具有独特风格,给观看者以启迪。如果我们拿出一堂常态课作为观摩课给人看,恐怕观看者从中是不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有可能观看者闭着眼睛都知道你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是不礼貌的。所以观摩课要重点强调“摩”,让上课者与观看者都能“摩”到东西,“老一套”的课上起来会让教师感觉得心应手,但缺乏新意,也就是“课虽好,却无东西学”。所以要发挥观摩课所特有的创新、独特、表演功能,让广大教师通过观摩课去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让它在观摩课的课堂上呈现,为听课者提供观摩研讨的目标,最后把有价值的东西应用到常态课、公开课中去,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

明确了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后,我们认为常态课是朴素真实的课,既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基础,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高于常态课,真实于观摩课;观摩课是常态课、公开课的一种发展趋势,引领常态课、公开课的发展;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开课、听课及评课中我们就会有具体的目标可依,而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之间的矛盾也会相对减少,对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 

0 顶一下

浅谈上好一节公开课对后续教学之促进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陈雪芹

08]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参加一次大规模的公开课比赛,从最初的个人精心准备、向资深同行请教、随堂听课到最后公开课的圆满结束,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新教改所要求的新教学思路,新教学理念形成感性认识并有着切身体受。随着新教改的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教育成为授课主题,本次公开课所梳理及所形成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亟需贯穿于后续教学活动中。公开课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参考大量文

[字体:大 中 小] 献,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同事之间互相交流、观摩、互相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都对后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开课 思路 理念 后续教学 促进

2008年11月份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育局在易家桥中学举行第21届“濠滨之秋”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安排新老教师,以新教改为纲上一堂公开课,本人有幸入选并参加了公开课活动。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五六年,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首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公开课活动,我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否贴近新教改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次活动有许多资深的老师和专家参加,在前辈面前,怕自己怯场。但更多的是兴奋,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观摩学习同行先进教学方法、全面梳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新教改的新教学思路和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水平。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学为主导、重建课堂、尝试成功”。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根本问题。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味背诵教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教师无法完全预设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将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紧紧围绕教研活动主题,深刻体会新教改精髓并以此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核心,参阅前辈同仁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从教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设计各种授课预案,构建一堂公开课的框架,认真准备是成功的开始。

首先,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我反复思考、比较各种方案,在选定好方案后,还会精心考虑细节,力求完美。在没有灵感时,求助于有经验同事,同事随口的一句话或不经意的一个小点子往都能给自己很大启发。准备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新教学思路、新教学理念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就是自身教育水平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其次,力求教学目标明确,步骤合理。这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围绕好莱坞著名星奥黛丽·赫本展开。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文中的三会、四会的重点单词和重要短语;帮助学生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事业及成就;同时能写出一篇按时间顺序描述人物一生的文章。围绕这个目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重点,丰富内容,详略得当,我进一步设计了导入、呈现、讨论、写作、巩固和作业布置等六个教学步骤,并使之环环相扣。以奥黛丽·赫本的成名作“罗马假日”的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单词和短语竞赛帮助学生掌握三会、四会单词和重要短语;用填表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奥黛丽·赫本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和慈善家按时间顺序所取得成就的了解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话题“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和慈善家必须具备那些素质”,开拓学生视野;每组模仿本课写一篇按时间顺序描述人物一生的文章并请班里其他同学猜猜他们的名字,他们所描述的人物必须既是艺术家也乐于慈善事业;以按首字母填充短文来巩固文中三会四会单词和短语,与单词和短语竞赛相呼应,形成一个圆,环环相扣;最后布置下一堂课的预习作业。

第三,积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是一种交际范围非常广泛的语言,但中国学生很多情况下学的都是所谓的“哑巴英语”,因此好的语言环境的创设对学好英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把他们分成六大组,每组八个人围起来坐成一桌,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在习得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帮助,这样可以避免因害羞等原因不愿开口的现象出现。我在课件制作中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尽量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说错或发音不标准都不会影响你的表现,我都会帮助他们纠错并给予鼓励。

第四,努力寓育人于教学中。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堂课最后是教人学真,学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我这一堂课主要是通过对奥黛丽·赫本如何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影星和慈善家的分析,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机遇只垂青有准备之人,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向上,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这堂公开课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得到了学生和专家的好评,当然专家也给了我一些有益建议。课后,结合这堂课的效果,我反复思考几个问题,以上四个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如何更好地实现?衔接部分能否更自然些?跟学生的互动怎样更有机一些?猜人物游戏项目是否可以设计得更有悬念些等。这些问题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在后续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根据课堂效果,去摸索,去分析、去总结。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收获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思路,一个教学理念: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应该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的果实》[M].列夫托尔斯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王海燕南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浅淡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四个转变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谢旭华

08] 长期以来,公开课作为探索教育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可否认,公开课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俨然成了许多教师、学校、部门的形象工程,有些公开课变成了“做秀”,变成了“演戏”。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不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更是一种对

[字体:大 中 小] 学生主体精神的哺育。因此,在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新课程要求公开课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公开课上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精讲少讲,腾出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应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要由以前的注重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应不再是享有权威的知识传授者,教学过程也应是实现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方式。此外,还可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主动活动,增强其精神活力和学习的自信心。新课程强调,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传统的公开课上,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

作为指导者,教师在公开课上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并对他们的思想,意见给予及时的评价;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应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传统的公开课强调对课时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步骤的设计,强调教学模式的运用,强调教学过程的严密性、秩序性、完整性。目的是借此保证教学过程的井井有条,保证教学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但过于强调过程的严密和完整,强调模式的运用,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

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转变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这使教师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成为一种必然的教学趋势。今后的公开课,课堂是否具有可看性和观赏性,教师表现是否尽善尽美并不重要,但能否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使公开课具有一种无可重复性,却是人人都应追攀的。如果执教者自信地称曰:这堂课也许不算很可看,但很有个性……这就是一堂值得称道的公开课。进而言之,个性化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它具体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闪烁出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成为“立课”的标志。要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点燃青春生命,如何去释放学习智慧,进而通过有激情、有魅力的言语去调适、催生个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变,那么公开课将会发挥它应有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成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新课程的理念也将通过公开课的示范效应很好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成功。

年轻老师请抓住“公开课”这只手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季义厚 刘党08]

[字体:大 中 小]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公开课的磨砺。因此,如何上好公开课是每一位年轻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堂好的公开课要从教材、教法、教学理念等众多方面去考虑。只有通过课堂的打磨才能使自己尽快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紧紧抓住公开课这只无形的手去锻炼自己、完善自己。作为年轻老师,怎样才能上好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中心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一篇文章,有它的教学重点,一堂语文课,有它的授课中心。只有把握了教学重点,掌握了授课中心,围绕着它们来做文章,写教案,上新课,提问题,做练习,才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统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二是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

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提调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最后学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三是上课要认真,细节要注意。

上公开课,不能抱着交差了事的心态,一定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特别是对讲课中的一些细节,要仔细琢磨,不能出现纰漏。比如,朗读时,要有感情,抑扬顿挫,有停顿,有重音;分析时,语速不要太快,带着学生一块思考;板书时,所写内容尽量要完整,精炼,一目了然,形象生动;注音时,拼音应当用醒目的颜色标示,让学生看清楚;教字词时,点出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词语,加深学生印象;讲重点时,提醒学生注意记下必须要记的笔记;学生回答时,认真倾听,听完后要抓住发言的中心,分析归纳,引导提高。

四是动静要结合,练习要多样。

以前讲课,多是填鸭式、满堂灌,老师讲个不停,学生听得枯燥乏味,其中没有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观点,学生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做到动静结合,即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讲解,总结归纳,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学习不够自觉的情况下,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多默读文章,在静中思考问题或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可以是课后练习,可以选《新课标同步导学与评价》等辅导书上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出的新问题,在静中让学生调动头脑里的储备,积极思考,得出答案;让学生多做一点即兴作文,在静中训练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当然,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做了练习后,老师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对其加以评判,指出优劣,多肯定,激发学生热情,指不足,让学生加以改进。动静结合,练习多样,相信在这种课上,学生一定不会觉得疲倦。

五是阅读要广泛,知识要渊博。

语文,是一门知识浩繁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备课讲课时一定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有些是关于作者的,他出生于哪个年代、是什么阶层、有些什么经历,为什么会写成这样一篇文章,他想在其中寄托什么思想;有些是关于句子分析的,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整个句子有什么精彩之处,它如果有言外之意那是什么;有些是关于主题探讨的,对同样一篇文章以前有哪些说法,哪些是陈旧的,哪些是新颖的,哪些是符合现代实际的,哪些是该丢进故纸堆的;有些是关于文章比较的,将课文与其他的名篇对比赏析,它们在主题上、在写法上、在风格上有何区别……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不能不负责任地凭空乱想,或者讲的时候因为不清楚而一笔带过,而是要广泛地阅读,获得渊博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时力求准确到位,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佩服。

当然,就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还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不光是教材选择、方法选择等,还有教师和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是需要关注的。通过公开课的磨砺,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都会有比较大的进步,所以上好公开课对于教师的成长发展还是能够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效果的。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

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成为现代地理教学重要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主要分析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利和弊 ,探讨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优势 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1.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强大的动力,他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学生不可能都去过,而我们也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实地考察,如果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容易疲劳。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分》一课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学生难以及时掌握,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类型拼图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动手操作进行拼图训练,这样就会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情趣盎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1.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范围广,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大家看不到的、无法想象的,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大量无法观察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仅靠语言和静止的图片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讲课时把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一个很难讲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亲自感知一目了然,掌握难点。又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我们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黄河“地上河”形成过程的河道横剖面示意图和河床高出地面的“地上河”的清晰画面结合起来制成教学课件,就能把黄河中游泥沙淤积、逐渐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的过程及原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1.3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这样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还能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技能、能力培养要求带知识进步”,更加突出地理教学对技能、能力培养的关注。通过多媒体图文、动画、视音频逐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实践和社会地理调查的能力等。

1.4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外,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板图,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结合一些图形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能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即加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果,减轻了学生负担。2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课件固化了教与学,无法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而目前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精心制作好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部分课件华而不实,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生动直观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往往流于形式,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有兴趣,也充满了新鲜感,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确实让许多学生大饱眼福,但是课后却什么也记不得了,把课件中老师讲解的精髓抛弃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课件的制作过分注重观赏性,华而不实,导致学生上课时如同观看电影或动画片,难怪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来的扎实。

2.3多媒体技术往往过分降低知识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被引入中小学课堂后,把教学信息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表达出来,确实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但由于课件的速度过快,使许多善于思考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疲于奔命地去接受,而不是通过理解来记忆。即使课件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只是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2.4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专注于课件的演示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学生们只有听的份了,学生对教师有非常大的依赖关系。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放映员,没有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的应用也没有起到激发和引导的作用,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笔者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依然要充分体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能为了形式的严谨,而忽视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忽视了教师肢体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

3改善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3.1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取代板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运用,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黑板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起到加深、总结的效果和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2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多媒体,避免出现“画蛇添足”

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大段大段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成幻灯片,甚至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打在幻灯片上,整堂课是在教师不断地敲击键盘中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框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边讲边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又如学校里有矿物、岩石实物标本时,观察实物标本更直观、有效,若再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其图片就是画蛇添足。

3.3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交互”性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教学设计,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及自然、得体的态势语(教师的态势语包括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并随着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感情共鸣,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确,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多媒体课中,应该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交互”性,将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建立于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多媒体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地理教学活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王晔.对高中地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认识[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3]赵树然,王艳荣.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06.[4]丁金叶.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09-23.[5]季仁沛.现代教育技术对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J].中小学教学研,2003(6).[6]庄玉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福建地理,2003(18).[7]张克霞.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07(1).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高中地理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效率,还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教学经验,剖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行性、现实意义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地理 应用 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符合地理科学的特点

地理科学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江河湖海到平原山川,从地表到大气,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到本国的风俗习惯,从地球的构造到天体的运动,无不涉及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大多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就改变了这一问题。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更科学地收集和演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资料,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共享,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地理科学的特点,使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了可行性。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适应了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多媒体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对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将会打破原来的教育方式、观念、方法,使学生产生的学习、思维、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地理科学提供更为丰富教学资源和先进的的教学条件,从而全面深刻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高中地理知识内容多、涉及广,有较多理论性的、记忆性知识,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另外,抽象性知识也不少,这就容易使大多数学生对地理产生乏味和枯燥感,从而导致学生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这些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通过精心制作地理教学课件,使讲授的地理知识具有动态的美感,再加上合适的图文和和音频,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关注点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都知道,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写出来。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以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到“青藏高原”时,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最后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再练习一遍,以加深记忆。

3.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地理科目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涉及的内容多而杂、范围广,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为学生不熟悉的地理事物。由于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加之资金方面的问题,导致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亲自去参观某些地方。而单凭教科书和地图册,学生就觉得知识是模糊的、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难记,而弄得学生们头晕目眩不知所云,从而使一些学生害怕学习地理知识。但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某些地方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达到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该心知识,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避免不备课、单纯依靠多媒体上课的现象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确实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旧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带来了便捷方法,但是,过度使用多媒体就会使很多教师产生不备课、单纯依靠多媒体的教学的惰性心理。只要是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都会发现,其实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一项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特点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比如,在讲“三圈环流”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用板书板画图并带领学生一起层层深入,也许会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

2.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起主体作用。因此在多媒体辅助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把多媒体当成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教师要准确把握和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学生的作用,通过教学课件的灵活设计和操作的多变,使师生互动和多媒体教学灵活地结合起来。

3.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有一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成幻灯片,甚至有的时候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打在幻灯片上,最终整堂课是在教师不断地敲击键盘中完成的,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无发言权的上课状态中,这样一堂“喧宾夺主”的地理课,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为了突破难点和重点,而不是使每个教学环节都用多媒体。比如,在讲解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用多媒体视频、动画展示,以突破难点。

参考文献:

[1]葛修娟.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2]邓卫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部.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人民教育,2009.

下载上交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获市一等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交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获市一等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当今社会,是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的时代,高中教育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交互性的综合处理......

    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乡村组 寿县安丰初级中学 张仁民) 2018年6月26日 目前,作文教学可能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不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常常使许许多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

    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5-09 10:59:00 ] 作者:姜增涛编辑:studa09042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被提到越来越......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曹建新 摘 要: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若......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授源的格局,提供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浙江省平阳县第一中学 缪纯洁摘要: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随着现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