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数学《10的加减法》反思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年组的数学教师路静,下面我将我们团队设计的《10的加减法》一课的课堂生成情况和教学重建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生成情况
1、教学模式设计有效合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团队通过精心设计拍手歌复习导入,组织教学,一讲一练,让学生独立与合作,主动参与,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计算。课堂中我们看到学生做了充足的复习,让学生回忆10的组成,授课过程中教师讲练结合,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更学的快乐,这正说明了我们教学模式设计的合理有效。
2、具体操作符合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夏老师灵活运用了“拍手歌”作为主线索,课上积极利用儿歌、图片等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讲授1+9=10时,花朵教具制作新颖,颜色亮丽,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主动抓住颜色的不同来列式计算。培养了学生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为下一步教授2+8=10做好了铺垫。
3、预期效果达成度高
通过本节课的反馈情况看出,课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归纳方法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在1+9=10讲授过后,探索3+7=10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夏老师在课堂上能主动走到学生小红去进行指导,课上评价语言丰富,鼓励性强,如“你今天真认真倾听”等,同时也能及时关注后排学生。
4、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夏老师以拍手歌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10的加减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师生互动等形式充分掌握本课所学内容。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学生听凑十歌,铅笔游戏,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人物,体验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1)学生学习任务不明确
在讲授完1+9=10以后,教师出示点子图练习,只是简单的说了你们找到我们的好朋友8和2了吗?那么就列式吧,一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有的孩子就没听明白该去列谁的算式,最后展示时才会出现错误。这时孩子已经发现自己错了,老师就应该及时改,但是夏老师只是说一会改,由于进行下一环节,错过了最佳改正时机。
(2)没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误
在练习3+7时,夏老师出示小鸭子的教具,让孩子说列式的依据,有个孩子说左边有3只白色的小鸭子,右边有7只黄色的小鸭子,很显然教具上没有左右,孩子被之前的8、9的加减法例题框住了,夏老师没能及时纠正。
(3)学生列式展示时有个孩子写了单位名称,这是夏老师表扬了他,也纠正了不正确的单位名称,但是夏老师这时应该强调一下现阶段我们是
不需要写单位名称的,不要让孩子疑惑到底应该写还是不应该写。(4)铅笔游戏混乱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要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但是由于本课前松后紧,只有一个小组来汇报,整个游戏没有起到效果,而且孩子拿着铅笔有尖,互相玩也比较危险。
二、教学重建
1、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1)联系反馈模式单一,只是出示图片练习列式,而且练习题设计没有梯度,课堂上老师由扶—半扶—放体现不明显,由于整节课前紧后松,后面一些练习没有发挥效果,课堂最后缺少总结。
(2)整节课重点不突出,教师需要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2、对某些不足之处有什么更好的策略
(1)在讲授1+9时采用一图四式,2+8时还是一图四式,到3+7时过渡了一下一图三式,不如1+9时直接过渡,更节省时间,也是后面孩子的练习时间更充分。
(2)讲到5+5时,夏老师让孩子先想图形,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有些乱说,跑题了,但无论时间,课堂还很混乱。孩子说完之后夏老师又出示教具图片,致使孩子前面的说失去了意义,最后夏老师也没有强调5+5=10时列2个算式是因为两个加数相同时只能列一图二式,这个环节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们团队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大家。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的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的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的加减法》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堂课以凑10的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7+3=10”的“一图四式”时,我用校园一角的例子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另外的学生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一点来说,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我们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对新世纪的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去设计教学过程。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反之,照本宣科的教学,我想学生是不会对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枯燥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
另外, 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第三篇: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开始,运用对口令的游戏引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10的组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10的加减法过程中,设计思路清晰,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本节课,注重了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强化了10的加减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与同伴交流合作、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制作的课件幻灯片,我想能自始至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到最佳状态。只可惜啊!万事俱备,在关键的时候远程的电脑不工作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知道他们能回答的问题,就有意识的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获得成就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说实话,吃过早饭,满怀信心来到电教室,没想到在关键的时候电脑居然不能工作了,一看学生们齐刷刷的坐在了电教室,听课的老师们也怀着激情坐在了那里了,因为我是第一个上展示课的,也是星期三的第一节课,没有时间去检查电脑,本来就有点紧张心理在作祟,我这节课的流程就指望课件演主角了,校长和几位老师过来帮助调试电脑了,电脑的确病得不轻,再也无法工作了,看来没戏了,为不让老师和学生失望,调整了一下情绪,硬着头皮把这节课给讲了,我觉得学生还很配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我认为自身有时用语不够精炼,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踊跃、大胆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学习数学智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说一千,道一万。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学生学好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欢迎接受。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
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设计啦好几套方案,有观察图的,有动手摆学具的,感觉都不理想,这些方法都只能让学生在出现的数比较小时知道未知数时几,有的是数图中的缺少部分,有的时猜出的结果,这些方法都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利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如7+=10我让学生说说应该填几大部分学生知道填3我想是因为数小,可以凑出来,我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说是因为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填3,我给他们充分的肯定,我就引导学生观察,那个数十总数,那个是部分数,要求的时什么数,在学生的描述中,我把问号搭在括号里,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总数还是求部分数,所以用10—7来计算。
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嫩管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这样不仅体现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啦不同的发展,,孩子们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在教学《测量》时 ,我是这样讲的:
首先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十米的距离(在教室外),然后让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接着把学生按高矮分两组手拉手看十米需要几个学生,再让学生走一走,看自己走十米需要几步,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大约十米的物品。
在进行操场测量时,由于学校没有操场,我让学生先测量了一下学校院子的东西长度,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在一分钟内走多少米,再 让学生分组走四百米(学生不知道),告诉学生走四百米用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估算一下标准操场的长度。
最后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在“做一做”中的3.
整堂课上的很累,一是学生有点乱,而是感觉教的有点死板,很机械,课堂气氛不活跃。
这堂课的优点:
教材与实地结合,学校没有操场,怎么办,这一部分占课堂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我将学校院子的长度作为操场,然后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这基本上能让学生在印象中有一个标准操场的样子。
自主学习。在本课中,因为需要学生动手的多,也因为老师的经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我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测量,亲自动手做,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学生无拘无束,能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足:
测量操场没有让学生自己测,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感到教材例题与习题矛盾,你都量了,还让学生走什么,估算什么,所以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事后,我感觉讲这一课经验太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轻松而又有效的上好这一课,因此,恳请同仁多加指导。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和是2~6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够从信息窗中准确的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作业反馈矫正
1、课前作业:从信息窗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
2、(出示信息窗)请同桌来那个人为一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先座位左边的的同学说,再座位右边的同学说,说完后马上做好。)
3、集体交流、订正,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数学信息。
预设:
(1)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2)前面有1朵白云,后面有2朵白云。
(3)树上有3只猴子,岩石上有2只猴子。
(4)上面有1个小朋友,下面有4个小朋友。
(5)红花有2朵,黄花有2朵。
4、小结:观察信息窗时,我们就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认真数数,并且要将数学信息说完整了。
二.点拨,知识建构
1.体会加法的意义。
师:求“一共有多少?”是什么意思呢?“一共”就是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呢?
生:合在一起就要用加法。
师:双手做合起来的动作,就爱神学生的理解。
2.认识加号“+”,强调加号的写法——用直尺写。
3.列式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猴子?2+3=5(只)
强调:得数后面要写“只”
(2)一共有几只小鸟?5+1=6(只)
(3)一共有几多白云?1+2=3(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1+5=6(个)
(5)一共有几朵花?2+2=4(朵)
4、练习
1+1= 1+2= 2+1=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2+4= 3+3= 4+2=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初二学期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半年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辛劳,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也许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的遗憾教学。本学其我所教的班级成绩下滑比较明显,我仔细寻找了一下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和问题大大的增强了我们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我们的效率
本教材不太适合中下学生的,它的知识点的循环上升,散乱的,本意是好的,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学生对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低而考试的要求有较高,所以就出现了偏差。本教材强调自主探索,强调突出个性,强调学习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但我们教师有这个能力放开?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虽然条件很好,我的课件很好,但我还是尽量少用,我们的中下生是不适合完全放开。本教材的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内容和时间不够,因式分解2个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5节课,这些都是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刚有初步认识,我们就讲完了。因式分解,这种好像简单的,实际上是学生学的最差的,也是最难的,4节课肯定是不能能解决问题的。
二、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和认识能力了解的不够,制约了我们的教学
我们数学科组一直尽力于出针对“中下”生的一课一练,但是我们的题目常常太难,不是我们没有用心,而是我们高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对学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对教材的再创新和了解学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们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我们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类资源。不断的反思和积累失败,它是一种财富,是将来的基石。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合作探究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例:“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对于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正。具体要求:要做到课前备好课,上课时精神要饱满,对学生要多花时间,尤其是成绩差一点的,要多帮助他们,争取使整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向指导老师请教,多听课,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要求对学生作到:一.做好课堂简要摘记。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7
10的加减法这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10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学生以有的基础和课程要求设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看图能列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并能让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利用10的分与合进行想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10的对数游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复习了10的分与合。
在课堂上学生在看第一幅图时很快就列出了两个加法算式9+1=10,1+9=10,在老师问学生是怎样想到结果时,有的学生答是看图数出来,有的回答是通过10可以分成9和1,有的回答9再加1个是10。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想。其实他们的想法都是对的,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想。在课堂上由于自己抓住教材的要求对答出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表扬了利用了10的分与合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都进行了优化,引导他们从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这样的做法学生看来很快就掌握了算法,在接下来的计算中学生经过老师的多次强调后都能说出用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的和与差。教学内容也按老师的设计层次和要求完成的很好。
后来自己在对想法多样化和方法进行优化这两种做法上我自己都十分困惑。如果从学生的认知的规律来看,我觉得应该从学生自己的想法来想是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思维会更积极,会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引导优化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是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但是如果由学生的自己的想法来解答,对学习没有图的加减法算式时就会形成困难。在新人教版的教学中非常重视是知识的系统联系,对与想法的多样性没有充分的体现,究竟是适合学生的最好还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完成教学内容才好呢?这给教学者带来困惑,因为如果按学生的想法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能完成的!老师按要求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和优化是不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8
今天上了1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课,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使两个数量同样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开火车口算比赛,共设置了12题。其中有个孩子算的比较慢,不是退位减,也不是进位加,明显看出了孩子的口算不过关,但我在口算结束后,没能及时总结,抽出2题让孩子们说算法,再次巩固。
第二个环节,让孩子先观察6道横式,找出哪几题可以只用一步计算,因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都可以进行口算。孩子一眼可观察出有三道式子可以简算。但我请4位孩子板演时,其中有一题可以简算,我却没能及时提出来,这样就没达到刚才观察的这一目的,没有层次感。对于四位孩子的板演,我没有表扬板书比较好的,认真的孩子,就是没有一个评价,激励其他孩子也要这样认真。
第三个环节,是解决实际问题,我出示了2题,一题是连加连减的表格式问题,让孩子说了表格的意思,但后期没能灌输一种说出数量关系式的思想,我总结的不到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体现伙伴学习的方式。第2个问题,原有的,借出的,又买来的,我一起呈现了题目的条件。让孩子们设置问题,孩子们只能说出现在有多少筐苹果。事实上我的目的是,再让大家说说还剩多少个?问题设置的不好,应该分两次呈现题目的条件。
再一个就是已知白兔、黑兔和羊的数量,第2个问题:再买几只羊就可以和兔子一样多,很多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既然是添加,那一定是加法了,事实上该是减法,我在呈现这个问题时,没有使问题清晰化,可以再追加一句:这个问法还可以这样说,兔子比羊多几只?这样可以消除好多孩子的顾虑。
这节课,我还有2个题目没能上完,就因为时间没利用好,每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还不明显,重难点不清晰,层次感不强,所以效率不高。同时也没能做到关注目标学生,没达到复习的目的。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9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彩虹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彩虹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彩虹糖,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彩虹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彩虹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每个学期的骨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作为我个人来讲,既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又是个自我超越的挑战。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可以说,每一个课例在我的头脑里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这样上了好多次的课,越是这样一次次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的时候,再次重新上的时候,压力就会越大,需要自己仔细思考地方的就会越多。
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能熟练掌握10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生成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完成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精彩的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两者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
2、学生思维的训练体现出层次性。
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新主张。这节课从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过程,到后面的练习设计,思维的训练点是层层推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语言上的有序训练,最终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会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练习的设计体现的先是加法,再是减法,再是加减法的综合,直到最后的解决应用问题,核心的体现都是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3、准确解读教材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习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4、练习设计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习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习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5、教学环节的时间调控。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不足之处:
1、部分练习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习1 dm = 10 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
教材在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项内容就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使得整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现将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成几只小鸡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小鸡和小青蛙自己来摆一摆,并看着自己摆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让同桌两人互相讲解是怎样看图列出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 ”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开小差,说话,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3
本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因此还可以在课堂中渗透一点其他新知识来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根基,就像在这堂课之前认识其他数时带着学生按一定过程来学习,那么这堂课上起来就会很轻松。
这节课直接用主题图导入,让学生通过数的方式知道10的数量,先数出9个小朋友,加上老师就有10个人,为之后9与10比大小打下基础;再用摆小棒来加深学生的10数量的认识,同时还渗透: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我们把10根小棒捆起来后就知道10个一也就是1个十,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埋下伏笔;在比较大小时,通过拨珠子来比较数的大小,在计数器上,告诉小朋友们,个位满十了我们就要退回去向前进一位,这样提早让学生了解了两位数的数位,不用要求他们一定记住这个知识点,但是可以保证在以后两位数的认识时,有一部分小朋友回忆起来,我们曾经接触过;但是在数比较大小练习时,出现了一些浪费时间的现象,其实小朋友们都能找出知道正确答案,但是面对问题还不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答,这就证明以前教学这方面的内容时还没有给小朋友最好语言训练,以后还需较强引导练习;在学习10的组成时,通过以前学习,小朋友能够一次完整地说出10的所有的组合,但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好好的给小朋友们自己说的机会,10是组成只用记5个组合就可以了,这是小朋友能够发现的,但是我却提前引导,有部分小朋友可能之前还没有来得及发现这个规律;在组合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看组合把所有于10有关的加减法列出来,之后再练习反馈,让学生加深认识,反馈练习时可以先口算在看图列式,在看图列式时一定要问列什么算式?(加法或减法)列完算式还应问一句为什么是列(加法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回忆加深认识加法减法含义。最后让学生知道怎样写10。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同桌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下面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顾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教学中的不足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但是,学生利用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对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2、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含有未知数的数量关系表示时,存在困难。
3、我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
五、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课下的备课环节,重点的知识应重点去备,一定要详实,具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到讲出一种,备出十种。备学生有时比备教材更为重要,稍微与学生脱节的备课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不小的影响。课上表述任务要求一定要具体,每一个形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会完成到不同的层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对于我出示的例题,学生在课堂上做题的正确率十分高,但是作业本练习做下来发现学生的错误率极高。课后我也对学生的做题状况进行了分析: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应对这种状况,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状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能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状态才能充分展现,所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暴露无遗。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课后的教学中,我也教学生一些检查的方法,比如验算,估算。我要求学生不但要会笔算,而且要学会“估算”。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检查作业,从而提高正确率。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篇: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在教学《测量》时 ,我是这样讲的:
首先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十米的距离(在教室外),然后让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接着把学生按高矮分两组手拉手看十米需要几个学生,再让学生走一走,看自己走十米需要几步,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大约十米的物品。
在进行操场测量时,由于学校没有操场,我让学生先测量了一下学校院子的东西长度,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在一分钟内走多少米,再 让学生分组走四百米(学生不知道),告诉学生走四百米用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估算一下标准操场的长度。
最后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在“做一做”中的3.
整堂课上的很累,一是学生有点乱,而是感觉教的有点死板,很机械,课堂气氛不活跃。
这堂课的优点:
教材与实地结合,学校没有操场,怎么办,这一部分占课堂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我将学校院子的长度作为操场,然后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这基本上能让学生在印象中有一个标准操场的样子。
自主学习。在本课中,因为需要学生动手的多,也因为老师的经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我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测量,亲自动手做,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学生无拘无束,能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足:
测量操场没有让学生自己测,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感到教材例题与习题矛盾,你都量了,还让学生走什么,估算什么,所以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事后,我感觉讲这一课经验太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轻松而又有效的上好这一课,因此,恳请同仁多加指导。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习1 dm = 10 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针对自己在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的措施:
1.在讲课的细节处理上。口头语要去掉,如“咱们班同学”改为“我们班同学”,语言不带口头禅,导入部分要尽量简练、清晰。学习目标中遇到的词要尽量换成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在黑板上贴的图片纸的两半采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更明显。
2.在课堂组织中,要利用“兵教兵”给孩子更多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3.课堂的时间安排上,要把时间分配好,留有弹性的时间,这样课堂时间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4.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都要好好把握,讲的方法和用的时间都要准备好,备充分。如对于本节课讲对称轴时,这块处理的不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总结,要比我直接说出结论效果好的多。
5.在讲课过程中,课件始终是和讲课内容一致的,注意把握,对课件也要很熟悉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精心备课,认真讲课,把自己的课教好,把班级管理好,做一个认真、负责、踏实工作的人。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通过类比的方法,自然得到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问题串和练习,进行了分析。课后反思本节课,发现在分析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叠合法和角的意义的理解,其实根据学生的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测量法与叠合法有无异曲同工之处。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如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沿着经过顶点的直线EF对折来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再如通过观察幻灯片角的大小比较。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过程,学生就能运用数学直觉较好的完成随堂练习“在方格纸上有三个角,试确定每个角的大小及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如何培养、建立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意识?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多媒体、动手制作、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读图、识图、画图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实践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串,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数感。。教学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
每个学期的骨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作为我个人来讲,既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又是个自我超越的挑战。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可以说,每一个课例在我的头脑里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这样上了好多次的课,越是这样一次次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的时候,再次重新上的时候,压力就会越大,需要自己仔细思考地方的就会越多。
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能熟练掌握10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生成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完成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精彩的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两者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
2、学生思维的训练体现出层次性。
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新主张。这节课从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过程,到后面的练习设计,思维的训练点是层层推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语言上的有序训练,最终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会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练习的设计体现的先是加法,再是减法,再是加减法的综合,直到最后的解决应用问题,核心的体现都是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3、准确解读教材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习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4、练习设计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习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习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5、教学环节的时间调控。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不足之处:
1、部分练习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7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彩虹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彩虹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彩虹糖,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彩虹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彩虹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8
初二学期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半年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辛劳,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也许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的遗憾教学。本学其我所教的班级成绩下滑比较明显,我仔细寻找了一下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和问题大大的增强了我们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我们的效率
本教材不太适合中下学生的,它的知识点的循环上升,散乱的,本意是好的,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学生对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低而考试的要求有较高,所以就出现了偏差。本教材强调自主探索,强调突出个性,强调学习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但我们教师有这个能力放开?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虽然条件很好,我的课件很好,但我还是尽量少用,我们的中下生是不适合完全放开。本教材的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内容和时间不够,因式分解2个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5节课,这些都是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刚有初步认识,我们就讲完了。因式分解,这种好像简单的,实际上是学生学的最差的,也是最难的,4节课肯定是不能能解决问题的。
二、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和认识能力了解的不够,制约了我们的教学
我们数学科组一直尽力于出针对“中下”生的一课一练,但是我们的题目常常太难,不是我们没有用心,而是我们高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对学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对教材的再创新和了解学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们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我们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类资源。不断的反思和积累失败,它是一种财富,是将来的基石。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合作探究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例:“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对于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正。具体要求:要做到课前备好课,上课时精神要饱满,对学生要多花时间,尤其是成绩差一点的,要多帮助他们,争取使整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向指导老师请教,多听课,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要求对学生作到:一.做好课堂简要摘记。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9
教材在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项内容就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使得整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现将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成几只小鸡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小鸡和小青蛙自己来摆一摆,并看着自己摆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让同桌两人互相讲解是怎样看图列出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 ”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开小差,说话,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和是2~6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够从信息窗中准确的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作业反馈矫正
1、课前作业:从信息窗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
2、(出示信息窗)请同桌来那个人为一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先座位左边的的同学说,再座位右边的同学说,说完后马上做好。)
3、集体交流、订正,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数学信息。
预设:
(1)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2)前面有1朵白云,后面有2朵白云。
(3)树上有3只猴子,岩石上有2只猴子。
(4)上面有1个小朋友,下面有4个小朋友。
(5)红花有2朵,黄花有2朵。
4、小结:观察信息窗时,我们就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认真数数,并且要将数学信息说完整了。
二.点拨,知识建构
1.体会加法的意义。
师:求“一共有多少?”是什么意思呢?“一共”就是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呢?
生:合在一起就要用加法。
师:双手做合起来的动作,就爱神学生的理解。
2.认识加号“+”,强调加号的写法——用直尺写。
3.列式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猴子?2+3=5(只)
强调:得数后面要写“只”
(2)一共有几只小鸟?5+1=6(只)
(3)一共有几多白云?1+2=3(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1+5=6(个)
(5)一共有几朵花?2+2=4(朵)
4、练习
1+1= 1+2= 2+1=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2+4= 3+3= 4+2=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下面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顾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教学中的不足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但是,学生利用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对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2、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含有未知数的数量关系表示时,存在困难。
3、我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
五、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课下的备课环节,重点的知识应重点去备,一定要详实,具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到讲出一种,备出十种。备学生有时比备教材更为重要,稍微与学生脱节的备课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不小的影响。课上表述任务要求一定要具体,每一个形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会完成到不同的层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3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通过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本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因此还可以在课堂中渗透一点其他新知识来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根基,就像在这堂课之前认识其他数时带着学生按一定过程来学习,那么这堂课上起来就会很轻松。
这节课直接用主题图导入,让学生通过数的方式知道10的数量,先数出9个小朋友,加上老师就有10个人,为之后9与10比大小打下基础;再用摆小棒来加深学生的10数量的认识,同时还渗透: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我们把10根小棒捆起来后就知道10个一也就是1个十,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埋下伏笔;在比较大小时,通过拨珠子来比较数的大小,在计数器上,告诉小朋友们,个位满十了我们就要退回去向前进一位,这样提早让学生了解了两位数的数位,不用要求他们一定记住这个知识点,但是可以保证在以后两位数的认识时,有一部分小朋友回忆起来,我们曾经接触过;但是在数比较大小练习时,出现了一些浪费时间的现象,其实小朋友们都能找出知道正确答案,但是面对问题还不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答,这就证明以前教学这方面的内容时还没有给小朋友最好语言训练,以后还需较强引导练习;在学习10的组成时,通过以前学习,小朋友能够一次完整地说出10的所有的组合,但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好好的给小朋友们自己说的机会,10是组成只用记5个组合就可以了,这是小朋友能够发现的,但是我却提前引导,有部分小朋友可能之前还没有来得及发现这个规律;在组合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看组合把所有于10有关的加减法列出来,之后再练习反馈,让学生加深认识,反馈练习时可以先口算在看图列式,在看图列式时一定要问列什么算式?(加法或减法)列完算式还应问一句为什么是列(加法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回忆加深认识加法减法含义。最后让学生知道怎样写10。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同桌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为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较为充裕的活动空间中,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现将本课的实施理念与过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课一开始就通过“游玩”激发兴趣,设置“吹泡泡”“森林运动会”“小明乘车”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活,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小组合作,求异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保护,时刻把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讨论,难点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两个有层次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适当评价,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教师灵活地运用体态、称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参与热情与灵活的思维进行激励,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教师的激励语教少,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没能跟上,小组活动给的时间不够充分,需在今后教学中引起一定注意。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6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对于我出示的例题,学生在课堂上做题的正确率十分高,但是作业本练习做下来发现学生的错误率极高。课后我也对学生的做题状况进行了分析: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应对这种状况,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状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能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状态才能充分展现,所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暴露无遗。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课后的教学中,我也教学生一些检查的方法,比如验算,估算。我要求学生不但要会笔算,而且要学会“估算”。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检查作业,从而提高正确率。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7
1、心理素质方面
面对那么多听课的教师,孩子们和往常一样,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看到孩子们的自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为他们高兴。可是自己呢?一开始就自乱阵脚,看到学生在黑板上画的40°角,脑子一热,心里想:怎么和我让他们尝试画的角度数一样呢?其实第一次尝试是让画30°角的,第二次尝试才让画40°角,可当时一迷,也忘记了让学生说说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就让学生先尝试画40°的了,第二次再画30°的角,后来也让学生复习了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但是整个教学环节显得乱了。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多年来,只要有人听课,特别是有领导在场,没有一节课讲的让人满意。每次讲课之后就会痛很久,不过这次,我没有痛的感觉,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我很高兴。
我总是对孩子们说:“你能行”“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就这几句话让很多孩子自信起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希望。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勉励自己呢?我真的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提高,我的数学课一定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2、问题设置方面
在课堂上,面对教师提的问题,孩子们不去积极的思考,或者出现孩子们的回答脱离了教学的核心,答非所问,那一定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在《角的画法》这节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这样的问题“用三角尺还能画出那些角?”一个孩子说:“可以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当时我一听,懵了,怎么这么回答啊,咋不是“30°、60°、90°、45°”呢?孩子们也在下面吵开了,有的说用三角尺不能画周角,有的说可以画周角。我当时也想不到用三角尺怎么拼出一个周角,就很奇怪的问孩子们怎么画,孩子们肯定受到我表情的影响,陷入了沉默。最后只好对孩子们说,这个问题我们下去再说,就敷衍过去了。出现这个意外,就是我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结果出现了孩子们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如果这样问:“用三角尺还可以直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我想就不会节外生枝了。
课堂的提问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才能使孩子们明确思维的方向。这些以前都知道,但仅仅是知道,没有感悟,而今天课堂上的这个意外,让我悟到了:课堂的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你问得好,问的巧,教学就有效,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使孩子们变得聪明,反之,就会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3、课堂生成方面
课堂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在《角的画法》一课中,在画完40°角,小组交流画法之后,我让学生汇报。有个孩子说了这样一种画法:先画一个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这个点重合,在0刻度线和40°的地方点上点,然后连线,画出40°的角。他这种画法结果是正确的,可是与教材中画角的步骤不符合,虽然我当时表扬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但却不敢肯定孩子的画法。后来在研讨中,这也成为一个研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也可以,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画法是不规范的。
课后我查阅了资料,又在网上请教了一些教师。最后认定:这样画角是可以的。只是我当时在课堂上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恰当的处理。如果我当时肯定孩子的画法,并告诉孩子:“其实你这样画,和书上的画法是一样的,你先确定的第一个点是射线的端点,也就是角的顶点,对准0刻度线和40刻度的这两个点确定了两条射线,也就是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只是书上先画了一条射线,而你是先通过点点,确定了射线的位置后,才画射线的。这样一分析,把孩子的思维和教材上的画法做了一个对接,使孩子们在对角的认识上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生成之所以处理的不到位,其实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看来,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8
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
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设计啦好几套方案,有观察图的,有动手摆学具的,感觉都不理想,这些方法都只能让学生在出现的数比较小时知道未知数时几,有的是数图中的缺少部分,有的时猜出的结果,这些方法都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利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如7+()=10我让学生说说应该填几大部分学生知道填3我想是因为数小,可以凑出来,我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说是因为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填3,我给他们充分的肯定,我就引导学生观察,那个数十总数,那个是部分数,要求的时什么数,在学生的描述中,我把问号搭在括号里,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总数还是求部分数,所以用10—7来计算。
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嫩管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这样不仅体现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啦不同的发展,,孩子们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第五篇:10加减法教学反思
10加减法教学反思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快乐的参与了学习活动,很好的复习了所学的内容。细细品味每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感想: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故事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故事中轻松的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并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问题情景动画化,便于学生理解。根据情景图正确列式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用课前准备的图片将问题情景逐个转化成现实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从而教学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小小的图片准备起来即简单还能带来如此好的教学效果,这不得不使我重新审视它的作用。
3、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我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到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思考的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如今特别提倡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要求似乎有点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我较少地安排了小组合作。如何培养低年级的小组合作是我今后应该探索的问题。
2、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特殊的加减法问题。在本节课中虽然我有意的渗透了特殊的加减法问题,可是根据学生做的练习题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发现这是一个新的教学难点,如果从数量关系下手,加强练习或许会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0加减法教学反思3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彩虹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彩虹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彩虹糖,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彩虹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彩虹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
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
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10加减法教学反思4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0加减法教学反思5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新颖的方式和多彩的活动导入。
课前播放《一二三四无六七》儿歌,让学生欣赏,并去发现歌曲中有哪些数宝宝,然后说出自己还认识的其它数宝宝。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玩对数游戏,带领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去复习10的组成,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方式,创设愉悦的数学氛围,通过游戏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回顾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了充分的铺垫。能引导学生能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二)化抽象为直观,主动获取信息,多种感官参与解决问题。
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用PPT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主动获取数学信息,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培育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通过数、摆、写、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不仅展示了算法多样化,也使不同的学生选择了适合的方法,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弄清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在例2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说出10可以分成6和几,根据这样的分法提出一些数
学问题吗?并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摆学具,说图意,列出算式。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接受知识,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开展游戏,轻轻松松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例3时,我改材教上枯燥的划圈为生动的抛花片游戏。在探索算法时,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填空,再独立写出算式,最后能直接说出算式。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在玩中学,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寓教于乐,及时巩固,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在完成课堂活动这一环节时,我组织了“唱一唱,连一连”、“数一数,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3个练习活动,并采用抢答、上台演示、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学活动既要“做中学”,更要“乐中学”。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本课教学,也因我备课不够充分,导致了个别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积累不适应,出现了学生无法回答部分课堂提问或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其次,是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内容偏多,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方案,让教学活动去适应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0加减法教学反思6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10加减法教学反思7
在教学《10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教者让学生用10个花瓣抛一抛,看看落在桌面上,正面向上有几个,背面向上有几个,然后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根据这一次抛的结果,能写出几道算式就写几道算式:
师:你们的桌上有了花瓣,来抛一抛,根据正反面写算式。
生:老师,我有2个花瓣掉在地上了,怎么算?
生:老师,我的花瓣掉在XX同学那里去了。
生:老师,我的花瓣和XX混在一起了。
生:老师,我3个花瓣向上,7个向上。
反思
教学需要民主的氛围,适度的探索空间,学生学习数学的自由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教学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上述案例中,学生因为上抛太高或方向未控制好,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教师里课堂纪律很乱。一年级学生真的很难把握好。
10加减法教学反思8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习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习,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10加减法教学反思9
据我课前了解,我两个班的学生大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安排了13课时。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0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把加减法与数的组成联系起来教学,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10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来,即2+8=10。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从总数10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另外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这样循序渐进,既能照顾到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又能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1
关键词:1.自主探究。2.形与数的结合。3.会用数字符号解读身边的事物。
一.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已有的8和9的加减法经验,我提出三个问题:1.)将小棒自由的分成两堆,并根据小棒图说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2.)你是怎样将两堆小棒写成算式的。3.)观察减法算式,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成功之处:
1.学生开始了第一次独立的和同桌动手,思考问题动手体会到小棒与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将小棒抽象成数字,将事物抽象成数学符号,融入到数字与生活中,初步体验提高思考能力。
2.学会了观察,观察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体会到减法的'含义,减去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会用分与合计算减法。
3.初步体验合作需要动手,动脑,更需要理解老师的要求,在失败中知道合作的难度,在成功中体验想成功就要按老师要求一步步完成才是智慧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合作能力,耽误了大量时间,练习少了,时间分配不均匀我。
2.课内拓展没有进行,加强课内知识点拓展有待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及策略。
2.注重挖掘教材隐含的知识能力。培养拓宽学生视野,学到有用的数学。
3.侧重学生能力培养。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2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3
这个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听课后,我有以下收获:
优点:
1、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吴志强老师在教学 “10的加减法”时,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对数游戏、破译密码、找朋友等等。通过游戏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2、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学生表达不清楚或不完整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的发言进行整理,让学生最终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说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思路,对于学生日后的对数学的发展完成更的桥梁作用。
3、在练习环节设计中,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和严谨性。练习由易到难,形式多样,为学生的生成更好参与机会。
不足:
吴老师在教学减法时,缺乏说理,应留些时间让学生都说一下减法的来由,加强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他对教材的能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前后知识的衔接十分到位,课上随机应变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较强,在数学问题设计方面严谨,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学习。
附:其他课程教学反思
本课课本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设计上根据课本要求,两个课时足以完成。但是,作为《旅游地理》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基础,在内容上要更贴近学生。可以多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不是老师自己在讲。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多用互动教学法。在课堂讲授中穿插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变换角色,让学生当主角,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先收集资料,自己总结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内容;在展示旅游图片或旅游音像资料时,让学生开展讲解竞赛等。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
1、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2、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
3、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不足之处: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5
我如果教《10的加减法》时,我先出示采松果的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提问“同学们,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言: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了7个松籽,小松鼠采了3个松籽。我当即表扬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接着我又问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呢?
受到表扬的同学情绪很高,有的说:”我会提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有的.说:“我想知道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有的说:“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集几个?”……我又表扬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那么,你们准备怎样去解答这些问题呢?出示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应该用加法,即把7与3合并起来,列出的算式是:7+3,这时我又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你计算过程表达出来。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来说说:方法一:7+3等于几,那就在7后面接着数出3,即8、9、10,也就是7+3等于10。方法二:左边摆7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数一数是10根。这样的教学,完全尊重学生,而学生始终处于主人地位。
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材料由学生自己选择,并根据目标自主寻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就是研究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培养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6
每个学期的骨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作为我个人来讲,既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又是个自我超越的挑战。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可以说,每一个课例在我的头脑里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这样上了好多次的课,越是这样一次次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的时候,再次重新上的时候,压力就会越大,需要自己仔细思考地方的就会越多。
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能熟练掌握10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生成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完成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精彩的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两者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
2、学生思维的训练体现出层次性。
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新主张。这节课从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过程,到后面的练习设计,思维的训练点是层层推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语言上的有序训练,最终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会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练习的设计体现的`先是加法,再是减法,再是加减法的综合,直到最后的解决应用问题,核心的体现都是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3、准确解读教材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习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4、练习设计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习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习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5、教学环节的时间调控。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不足之处:
1、部分练习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7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本学期即将过完,学生们的学习也即将进入尾声。回顾这学期,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去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教材方面我习惯提前把本学期的教材先研究一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却发现新改的教材内容有些知识是重合的,为了能完好的`衔接我就把本该放后面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提前讲,学生们接受也是非常快的,但我也发现同学们越学越吃力。原因是《1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册书中占据很重要的章节,可内容本身有些枯燥,我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导致每节课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今后我要努力改正太过刻板的教学模式,穿插相对轻松的教学内容。
二.教法方面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层次过多,《10以内的加减法》学到最后只有一位自闭症学生刻板的记住了,我认为这是我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做准备充分,应采取一人一方法,小步子多循环,让每位学生都能从这一个内容中学到符合他们自身认知能力的知识。
三.难点方面学生们学习本章节内容,最大的困难就是看图写算式。不管加法也好减法也罢,总是对图片理解不够透彻,有时候换一个加法或减法的表达方式他们就开始混淆,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总之,这个章节在磕磕绊绊中上完,可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要多复习巩固,同时要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练习题,让他们在大量的练习中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8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水果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水果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水果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2=8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有两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9
本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开始,运用对口令的游戏引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10的组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10的加减法过程中,设计思路清晰,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本节课,注重了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强化了10的加减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与同伴交流合作、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制作的课件幻灯片,我想能自始至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到最佳状态。只可惜啊!万事俱备,在关键的时候远程的电脑不工作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知道他们能回答的问题,就有意识的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获得成就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说实话,吃过早饭,满怀信心来到电教室,没想到在关键的时候电脑居然不能工作了,一看学生们齐刷刷的坐在了电教室,听课的老师们也怀着激情坐在了那里了,因为我是第一个上展示课的,也是星期三的第一节课,没有时间去检查电脑,本来就有点紧张心理在作祟,我这节课的流程就指望课件演主角了,校长和几位老师过来帮助调试电脑了,电脑的确病得不轻,再也无法工作了,看来没戏了,为不让老师和学生失望,调整了一下情绪,硬着头皮把这节课给讲了,我觉得学生还很配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我认为自身有时用语不够精炼,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踊跃、大胆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学习数学智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说一千,道一万。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学生学好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欢迎接受。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0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快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10以内加减法更有兴趣,于是,我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集思广益等多种手段,最后设计了一个与实际生活贴近的“购物商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个物品都标有10元以内的整元的价格标签。一名学生扮演购物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要求正确地付钱、找钱。活动开展中,同学们面对商店内的货物兴趣高涨,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交易,从买方和卖方两个方面不断的变换角色,让自己在做与评的过程中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习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会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习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独立思、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
最后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我的感受,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有实际可感的、丰富的形象。
二、发挥学生好动天性,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实,他们获取、理解抽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说和动手操作,我们不妨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恰当地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四、数学教学要有生活味。
学生在上学以前获取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完全从生活中学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1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2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3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堂课以凑10的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7+3=10”的“一图四式”时,我用校园一角的例子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另外的学生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一点来说,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我们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对新世纪的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去设计教学过程。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反之,照本宣科的教学,我想学生是不会对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枯燥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
另外, 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4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这周主要进行了1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
10的认识:学习数的认识基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数数、认数,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2)数序,知道几添上1是几,明确它在数中的位置,会辨别前后。
(3)会比较大小。
(4)明确序数意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一般与左右的问题相结合。
(5)能正确、规范地书写。以后碰到这样的教学就不再作具体说明了。
10的加减法:依然包括两部分。
一是看图列四道算式(即一图四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
这类型的题目要明确图中的3个数,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还有全部。在列算式时,要把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右边的加上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右边的。经过一周的练习,孩子基本已经能正确完成了。不过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容易在减法上出错。主要是把左右两边的数相减了。举个例子:3+4=7、4+3=7,另外两道减法算式应该为7-4=3、7-3=4。有的孩子则写成了4-3=1。
二是用数学,这种题我在上次曾做过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孩子易错的地方这两种题型的题目。看到题目,一般我都会引领着孩子们对图意进行分析,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的全部(即总数)有多少,需要用加法;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就是求的一部分,需要用总数减去已经知道的那部分(即不带问号的数)。目前减法出错最多,主要是孩子所写的减数不对,往往都减去问号代表的数,而问号所表示的`应该是要计算出来的。这样的情况在每年的一年级孩子身上都会大量出现,使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和一位家长朋友聊天过程中,发现让孩子把问号所表示的图用手捂上这个方法很不错,我在班里也会慢慢的推广这种办法。一旦用手捂上了图,孩子就不太会减错了。这两部分都是最终考试必考的重点题型,我们会继续加强练习。
为了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我把每天5分钟口算练习改为了每天十分钟(可分两次完成),需要家长签上名字,并说下孩子的口算情况。请家长给孩子准备好自制的口算卡片,(内容要全,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您如果觉得孩子掌握的比较好了,可以适当的提高难度,扩大范围到20以内)。下周,我们将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课本第72~77页)。再次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5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导入,创设了“走进花果山”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花果山”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之前,有90%以上的学生基本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加法的意义还不理解,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几个问题;其次,通过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自主学习,鼓励创新。
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数的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之间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注重过程,重视体验。
本节课,无论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还是算法的掌握,我都不急于下结论、定算法,而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体会加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6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幼儿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幼儿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幼儿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幼儿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幼儿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幼儿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幼儿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幼儿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7
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
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设计啦好几套方案,有观察图的,有动手摆学具的,感觉都不理想,这些方法都只能让学生在出现的数比较小时知道未知数时几,有的是数图中的缺少部分,有的时猜出的结果,这些方法都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利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如7+=10我让学生说说应该填几大部分学生知道填3我想是因为数小,可以凑出来,我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说是因为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填3,我给他们充分的肯定,我就引导学生观察,那个数十总数,那个是部分数,要求的时什么数,在学生的描述中,我把问号搭在括号里,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总数还是求部分数,所以用10—7来计算。
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嫩管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这样不仅体现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啦不同的发展,,孩子们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8
本单元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本次单元测验,100分5人,90到99分33人,80到89分28人,80分以下10人,从试卷上看,大部分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题速度太慢,在规定的时间里没完成,另外,少数学生看图列式没掌握好。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9
10的加减法这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10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学生以有的基础和课程要求设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看图能列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并能让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利用10的分与合进行想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10的对数游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复习了10的分与合。
在课堂上学生在看第一幅图时很快就列出了两个加法算式9+1=10,1+9=10,在老师问学生是怎样想到结果时,有的学生答是看图数出来,有的回答是通过10可以分成9和1,有的回答9再加1个是10。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想。其实他们的想法都是对的,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想。在课堂上由于自己抓住教材的要求对答出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表扬了利用了10的分与合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都进行了优化,引导他们从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这样的做法学生看来很快就掌握了算法,在接下来的计算中学生经过老师的多次强调后都能说出用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的和与差。教学内容也按老师的设计层次和要求完成的很好。
后来自己在对想法多样化和方法进行优化这两种做法上我自己都十分困惑。如果从学生的认知的规律来看,我觉得应该从学生自己的.想法来想是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思维会更积极,会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引导优化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是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但是如果由学生的自己的想法来解答,对学习没有图的加减法算式时就会形成困难。在新人教版的教学中非常重视是知识的系统联系,对与想法的多样性没有充分的体现,究竟是适合学生的最好还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完成教学内容才好呢?这给教学者带来困惑,因为如果按学生的想法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能完成的!老师按要求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和优化是不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
10加减法教学反思30
复习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与巩固,目的:一、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好提炼,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通过整理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归纳能力。下面我对《100以内在加减法的复习与整理》谈谈自己对这一课的反思。我把这一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类,知识梳理。第二部分查缺补漏,细找原因。第三部分反馈练习,分层提高。
一、整理分类,知识梳理
复习课不同于其他类型数学课的本质属性,在课上应给予充分体现。对没有多少复习经验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其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无异于要一次学习和体验的过程,面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可能形成模仿的根基。本课学习想要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我没有采取教师直接给予的方法面根据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学习经验不足的特点,采用了折中的处理方法——模仿整理。具体的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引导学生对加法进行整理分类,首先呈现几道加法计算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在这一环节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努力抓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加法图式。由于一开始自己紧张,一些引导词不大恰当,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导致在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第二、让学生尝试整理减法算式。在黑板上已经呈现了加法的知识梳理图式,相当于给学生模仿的支点,学生自行整理减法时,就能作出正确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整理这部分时,部分学生能很快的根据加法的知识梳理图式整理出减法的图式。
二、查缺补漏,细找原因
我把查缺补漏这一环节是复习整理的一个重点,我觉得错误是最好的资源,所以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学生作业当中的典型错误。从错例到纠正之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提炼错误的原因,出示的算式大部分是计算方法错误引起的还有是粗心引起的错误,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才能让错题真正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这一过程对优秀学生起温故作用,对后进生起警戒作用。我注重让学生多次复述计算过程,强化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个重点的正确计算方法。
三、反馈练习,分层提高
考虑到要面向全体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想到有浅入深,先设计几道基础练习,再逐一加深到变式的练习,在这一环节我也注重学生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多次复述计算过程。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比较顺畅,就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沉闷了点。如果能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点那就会更好。
10加减法教学反思31
20xx年的圣诞,作为职初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本区的小学数学职初教师课堂教学研修活动,听了三堂精彩的数学课,很感谢这三位老师在圣诞这一天送给我们珍贵的“圣诞礼物”。
雨外小的两位美女老师上的都是珠心算课:《破5减》和《满5加》,一堂珠心算新授课,一堂珠心算练习课。第一次了解珠心算也就是不久前在南京实验学校田莉老师的展示课上,那一次真的被孩子们拨珠的阵势所惊叹!课堂上算珠拨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很是悦耳。由于第一次接触当时对于隔档拨、空拨、想拨、看拨之类的.大脑里只是泛泛存在,那次听完课回来我就立刻在网上搜索了关于珠心算的相关资料。比起展示课,于老师和陈老师的珠心算课更让我看清了如何拨珠,和孩子们一起我学习了满5加时要加几下补、减4要“去5上1”。
三节课中,朱老师的《10以内加减法复习》这节课最令我感染,朱老师临危不乱的淡定、课堂上引人入胜的故事、丰富多彩的练习……现在想想感触还是很深,感觉自己也像是数字王国里的一员,也想通过练习得到火种来解冻自己的国家。这堂课的可惜之处是课件出了问题,但是朱老师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表情,也给我们呈现了课件里要呈现的美丽的故事情境,弥补了遗憾。上课之前,“课件不能用了”,朱老师并没有讲这句话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也在潜力默化中让孩子们接受朱老师的办法。这种临危不乱的淡定,堪称一种境界。
朱老师将这堂复习课改编成一个唯美的故事:数字王国里住着国王数爸爸和一群数宝宝,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数字王国被冻住了,我们需要帮忙收集火种解救王国……之后的每一题都是以闯关收集火种方式练习,设计巧妙,学生兴趣极高,都在努力地寻找和收集火种。从认识0-10 ,到从这些数中选出3个数来写四道算式,再到看图列式、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朱老师的设计很紧凑,过渡得非常自然。印象较深的是求加法中的未知数这一练习,朱老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加法算式就是收集火种途中的石子路,括号里的未知数就是需要我们去搬的石子,只有搬来了石子才能过河收集到河对岸的两枚火种,这是多么有趣的设计!这正抓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所在,比起生硬的让学生直接解决问题,我想我是小朋友我也非常喜欢也很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收集到火种。如果我们每堂课能有这样有趣的设计,那又何愁孩子不喜欢数学课呢!
朱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这么成功,我想最多的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朱老师也是在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中磨练出来的。我深知自己离朱老师还差的很远,自己需要努力的还很多,在以后我会多多研读教材和教法,多多学习新的教学技巧;多多阅读教学相关书籍,增强自己的数学教学知识储备量;多多思考,创设更多有趣的课堂情境;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
作为职初教师,未来的教师生涯之路还很长很长,我想我会一直在路上,在发现的路上,在学习的路上,在反思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10加减法教学反思32
《1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西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后,我有以下收获: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习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精心设计教案。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习,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
10加减法教学反思33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编排,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了比赛形式的认知过程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中在通过教师组织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并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本堂课以有趣的数学乒乓球比赛来做开场白,既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也实现了整节课的奖励手段。在用凑10歌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一次示范,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涂一涂,议一议,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在“找朋友”活动中,我创设了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把卡片分给学生,让他们背对坐位上的同学,老师示意后学生转过头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可以组成10的朋友。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而且能在活跃的气氛下巩固知识。
在比赛填孔雀图的环节上,学生在欢快的比赛气氛下进行比赛,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心理素质和合作意识。我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符合他们的需要和认知水平,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另外,我感受到: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不要怕课堂纪律不好,正因为学生了在其中,把“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不足之处是让学生画圆片图的时候,缺少让学生明确目的,最好把自己所画的圆片图经过讨论后把想到的算式列在纸上。
10加减法教学反思3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和是2~6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够从信息窗中准确的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作业反馈矫正
1、课前作业:从信息窗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
2、(出示信息窗)请同桌来那个人为一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先座位左边的的同学说,再座位右边的.同学说,说完后马上做好。)
3、集体交流、订正,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数学信息。
预设:
(1)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2)前面有1朵白云,后面有2朵白云。
(3)树上有3只猴子,岩石上有2只猴子。
(4)上面有1个小朋友,下面有4个小朋友。
(5)红花有2朵,黄花有2朵。
4、小结:观察信息窗时,我们就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认真数数,并且要将数学信息说完整了。
二.点拨,知识建构
1.体会加法的意义。
师:求“一共有多少?”是什么意思呢?“一共”就是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呢?
生:合在一起就要用加法。
师:双手做合起来的动作,就爱神学生的理解。
2.认识加号“+”,强调加号的写法——用直尺写。
3.列式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猴子?2+3=5(只)
强调:得数后面要写“只”
(2)一共有几只小鸟?5+1=6(只)
(3)一共有几多白云?1+2=3(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1+5=6(个)
(5)一共有几朵花?2+2=4(朵)
4、练习
1+1= 1+2= 2+1=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2+4= 3+3=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