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教学实录(模版)

时间:2019-05-13 04: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杠杆的科学教学实录(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杠杆的科学教学实录(模版)》。

第一篇:杠杆的科学教学实录(模版)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堂实录 涧池乡上营小学

徐波

一、激情导入

T: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这里和我们的同学们一起上课,老师特意带来了这么大的一个石头,下面我想请两个同学帮老师把这个石头稍微抬一下,然后让我可以把这个木块垫进去。好,来,范伟,有点高大的噢,帮我搬一下。老师把这个保护垫拿出来。一人一头,下面。等等,有些同学可能看不到他们怎么搬的,好,来。

S:两学生抬

T:怎么样?啊?太重?你呢?还好?起来。不能移动,好了,谢谢!感觉怎么样?

S:很重。

T:哦,很重。好的,你呢?

S:实在是太重了。

T:哦,实在是太重了。谢谢你们!好,那么来,大家帮我想想看,有没有一个更高效的办法,能够让它翘起一点点?然后让我把这个垫子给垫下去。来,你来说。

S:在下面垫一个棍子。

T:哦,垫一个棍子。老师那里正好有一个棍子,你去试试看。

S:还是很重。

T:哦,还是很重。来,你说。

S:我觉得放个那个木块,然后就……

T:什么?

S:放个支点,然后把棍子架在上面

T:什么叫支点?

S:就是一个物体,然后放在上面

T:放在上面,一个物体。老师这里正好有两块砖,可以吗?

S:嗯。

T:那么来,你继续来做.(学生上前操作,成功撬起,老师带学生鼓掌祝贺)。刚才我们看到,来,我采访一下,感觉怎么样?

S:我感觉很轻

T:怎么样?

S:我感觉很轻,没他们说的那么重

T:很轻嘛,噢,好的。这位同学啊非常聪明,他其实啊用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非常简单的机械,哎,它叫,听说过,它叫杠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它像撬棍一样,一根硬棒,还有,下面有一个,这个,围绕它转动的一个点,刚才有同学把它称之为叫做?支点。这样组成的一个简单机械呢,我们就把它叫做杠杆。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像撬棍这样一个简单机械,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杠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刚才这位同学他是怎样把这个大十块给撬起来的呢?他是怎么样把它撬起来的?大家想一想。来,这位同学。

S:用力压下,用力压下杠杆的另一端,把物体给撬起来。

T:另一端?在这个地方一用力,那么重物就?

S:就撬起来了

T:好的,谢谢。哎,那么大家来看看,在这个装置里面,有哪些点在起作用?

S:我觉得有支点在起作用

T:除了支点之外 S:(该生沉默)

T:不知道,没事,请坐。你说?

S:我觉得除了支点之外,还有阻力点

:你能到上面来点一点吗?(生上前指)

S:我点到上面的图行不行

T:行,可以

S:就是阻力点就是这个重物的中心,这个点就叫阻力点

T:好,重物这个中心点,就叫阻力点。好了,继续说吧

S:然后我觉得还有一个用力点

T:在哪里?

S:就是在这个人压的地方

T:这个点叫做?

S:用力点

T:好的,谢谢。那么看到这样一个杠杆,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你还有哪些想问?来,你说

S1:为什么用杠杆原理能把这么重的东西撬起来?

T:你想研究下这个,好的,非常好。还有,你还想研究什么?来,你来说

S2:支点在哪里这个杠杆才省力?

T:哦,想研究一下支点的位置。来,刘涛,S3:我想研究这个杠杆到底最多能承受多少大的力量?

T:也是一个不错的问题。那么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杠杆的科学(出示课题)。今天老师没有带那么多的石头和撬棍,但是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套模拟材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一根铝棒,它就相当于?

S:撬棍

T:这个三角铁呢?

S:支点

T:它就相当于支点。我们把它放到高点。哇,这是什么?

S:重物

T:它叫大螺栓,这个重物也就是要模拟我们的?

S:石头。

T:对,石头。那么这个重物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旋转,我们等一下可以把它固定在这个撬棍的一头,可以把它稍微旋开一点点,好,然后拧紧,稍微要用点力了噢,好,你看,就固定在我们的撬棍上,桌子上还有一块毛巾,做的时候就把它垫在下面,防止它等下砸下来的时候砸到桌面,听明白了吗?那么等一下我们就用这套材料来模拟下撬棍撬大石头。每个同学啊都来体验一下,体验完以后可以和同伴们交流交流看,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有哪些感觉,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可以和同伴交流一下。好,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分组来领取材料,好,每一组一袋,其他同学现在可以试着把桌面清理一下,有的东西可以放桌子里。好,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同学都要来体会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大螺栓撬起来。

T:好,1、2、3。刚才成功的把大螺栓撬起来的举手。哇,不得了,手放下,谁来说说看,你刚才是怎样把这个大螺栓给撬起来的。来,你说。

S:我刚才在撬棍上一碰

T:撬棍上一碰?再说明白点

S:就是在这边的撬棍上面一压,它就撬起来了

T:能不能根据这三个点来说一下,你是在哪个点压的?

S:我是在用力点压的 T:一压,然后?

S:然后然后,阻力点的重物就撬起来了 T:阻力点的重物?撬棍吗?

S:阻力点上面的重物就被撬起来了 T:那重物叫? S:嗯,螺栓

T:大螺栓噢,好的。谢谢,请坐。来,谁再来说说看,你还有什么发现?来,你

S:我发现就是那个支点放的越后面,嗯,就是越前面,越靠近那个那个大螺栓,这个就越容易撬起来

T:等一下,我们大螺栓用这个点表示,再说一次,支点靠近?

S:支点靠近阻力点,就容易撬起

T:大螺栓就?

S:大螺栓就容易被抬起

T:撬起来是吧,好的,请坐。来,还有。来,先这位吧

S:支点越靠近用力点,就越难撬起来

T:哦,越难撬起大螺栓来,好的。这可是我们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那么它能不能作为我们的杠杆科学,我们就把它记录下来?来,你说

S:我觉得还不行

T:你是怎么想的?

S:这是我们的自身感觉,当你感觉到以后,别人并非能够感觉到。

T:换句话说,也就是刚才在做的53位同学都感觉到了,还有后面这么多人都?

S:没感觉到

T:哎,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S:我觉得应该用一种能够比较的,固定的力,固定的重力,来做为在用力点上的 T:来作为用力点上的力,然后把大螺栓给?

S:撬起来

T:嗯,撬起来。那么撬起来以后,你还想用什么发现吗?

S:然后接下来要量一量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支点到用力点之间的距离。

T:这个远近可以通过量的方法来?

S:来确认

T:非常聪明,我们这位同学有科学家的这样一种思维在考虑问题。哎,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刚才有同学说到了,用一个固定的重物,比如说,吴老师这里有一个固定重量的一个垫圈,它可以作为这个重物吗?

S:沉默

T:你说,可以吗?

S:我觉得可以

T:好的,谢谢,那想不想知道这个垫圈有多重?

S:想

T: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称,我把它开一下噢,这代表是克,来一起读一下

S: 26.8g

T:好,26.8g,那你知道我们的大螺栓有多重吗?就觉得很重,是吧,来看看噢,来,大螺栓的重量是?

S:

T:它最终还是跳在了零上,对吧。来做一道简单的除法,几个垫圈大概等于一个大螺栓的重量?估算一下噢,来,谁已经算出来了,举手

S:垫圈多少?

T:26.8。来,那老师告诉你吧,大概35个左右,是不是这样,回去我们在算算噢。好,那么接下来,老师想给大家5个垫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接下来有这样几个实验任务,就跟刚才我们同学所讲的,我们是否可以用固定的重量把这个大螺栓撬起来,首先,我们先来完成5个垫圈正好撬起一个大螺栓。接下来用3个垫圈来做,完了以后再用1个垫圈来做。那么每次做完以后,有几个小建议,要跟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把我们这个实验的数据,我们要保存下来,那么,老师呢,给每一个组准备了一个记录单,我们来看一下,好,这样一份记录单,吴老师把它投影在这里,那么在这个记录单上我们要记录下一些重要的点的位置,这里已经有了哪个点? S:阻力点

T:阻力点,要记下支点,还有?

S:受力点

T:叫什么?

S:受力点

T:再读一遍

S:用力点

T:对,用力点的位置,来看看,吴老师这样画,你看懂了吗?

S:看懂了

T:来,谁来说?来,你说

S:我觉得那个三角形的是

T:你先说这个,这个垫圈乘以3代表什么?

S:这个垫圈乘以3的意思就是说有3个垫圈

T:来把这个重物给?

S:撬起来

T:好,谢谢。那么乘以5就代表是?

S:五个垫圈

T:对,五个垫圈。之后,我们还要量一量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好,那么注意,在量的时候,我们要量他们的一个,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离垫圈的距离也是两直线距离,那么这里有一个提醒,阻力点的,这个大螺栓的起点,我们以这个大螺栓的中间的这个点,中间正好有一个点为起点。好,那么最后老师还有几个友情提醒,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实验记录汇总单是在我们这个大的记录表的后面,完成这个记录表以后再来完成汇总单,看明白了吗?

S:看明白了

T:好,接下来请靠南面这个桌子的同学拿出5个垫圈,北门的同学来拿出记录纸等,还有尺,还有一只记录的笔,好,现在我们开始实验。(大约9分钟)。好了的小组把材料拿掉,然后请拿出2号任务书,2号任务书,我们来讨论一下(大约4分钟)。好,1、2、3,好,我们请几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先来这个组,速度比较快,这个女生,你来吧,来,拿上来

S:我们组的发现一:垫圈越少,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我们的发现二:撬棍向下,大螺栓向上,方向是反的

T:等等,撬棍是向下?

S:向下运动

T:而大螺栓是?

S:向上运动

T:他们运动的方向是?

S:反的

T:嗯。还有发现

S:我们的发现三:垫圈越多,支点越靠近重力点

T:好的,谢谢,拿回你们的记录单。我们再来请这一组,好么。对,这位女生。没关系,一条也行

S:我们的发现一: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越短,垫圈用的越少,越省力

T:好的,那,相反的再来说一下。看着吴老师这一边的,能不能给大家说一下,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T:等等,看这里

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垫圈用的越多

T:越多

S:不省力

T:不省力,好的,谢谢。这是我们这个小组的发现,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全班的发现是怎么样一个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5个垫圈来撬起大螺栓的一个状况,你看不到,因为吴老师把它藏起来了,好,现在看到了,这是5个垫圈,大家纵向的来观察一下各个小组的数据,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没有?好,下面红的,半遮掩的,也让它出来,它是我们求得的一个平均,我们这些小组的一个平均数,吴老师先把它写下来,5个垫圈,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是多少?平均数是多少啊? S:10.1

T:10.1,后面是?

S:44.6

T:单位?

S:厘米

T:都是厘米。来,大家说说看,你有什么发现?来,最后一位男生,大声的说

S:他们之间的距离每一个都不超过50

T:嗯,还有吗?

S:(沉默)

T:没事,做下去再想想。你说?

S:大家所记录的数据都很接近,没有太大的差距

T:嗯,在这数据里面,两边的数据你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S:(沉默)

T:来,你说?

S:嗯,就是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远远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T:嗯,这是你的发现,是不是这样的?

S:是

T:好,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3个垫圈的情况,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好,这是我们部分小组的噢,也电脑给我们算了一个平均数,吴老师先把他记下来,同学们可以看一下,来,这组数据。刚才这位男生继续

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从不超过8.5,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从不超过50,T:而且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怎么样?他们比较,都要怎么样?

S:大

T:都要大。好,谢谢,请坐。3个垫圈是这样,一个垫圈又会是怎么样呢?平均数同样。刚才第一个吴老师有没有写错啊,哦,12组的数据,吴老师找一找噢,哦,我们打错了,12组,你们报我一下,是多少?

S:是50

T:我们录入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纠正过来,是50。然后这一个,5个垫圈是50,我们再来看一看,3个垫圈,哦,原来在一个垫圈这里,一个垫圈,吴老师改一下噢,那我们口算一下,如果把这一个加上40的话,这样吧,还是请电脑帮忙吧。吴老师有一个想法,我们这12组,5个,我们再看看,好,出来了,是多少?

S:49.1

T:49.1,44.6,好了,电脑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玩笑。接下来请大家看吴老师这边的汇总单,我们再纵向的来比较一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来,你来说

S:垫圈数量越少,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短,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

T:那这样的话,再说一下,也就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S:越短

T: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S:越长

T:这样的,用的力可以?

S:(沉默)

T:用的力可以怎么样?你看,用一个垫圈,说明用的力可以怎么样?更少。也就是?

S:更省力

T:更省力。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我们来比较的时候,如果距离越大,那么也就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小,也就能够越?

S:省力

T:相反,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越近,可能?可能不太省力。但是你看,今天我们用的1个、3个、5个垫圈,你发现没有?来,你说 S:我发现,支点XXX(听不清楚)

T:越靠近阻力点就越能够?

S:越能够xxx(听不清楚)

T:也就是这个词

S:省力

T:但是,5个垫圈,我们省力了没有?

S:没省力

T:没省力?!

S:省力了

T:怎么省力了?来,你说

S: 5个垫圈的重量远远小于了一个大螺栓的重量

T:所以就?

S:所以就省力了

T:那么你能不能归纳一下,怎么样的状况就能够省力?

S: 用的力比大螺栓重量小,并能够撬起大螺栓,这样就省力

T:嗯,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样一种状况才省力?

S: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越短,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越长,就越省力

T:也就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只要?

S:只要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

T:这个时候就能够?

S:省力

T:请坐,非常棒。那么知道了杠杆省力这个原理,接下来我们再回过头来,用这根撬棍来撬一撬这个大箱子,你觉得怎么撬,能更省力?怎么撬?我们班谁个字最矮?来,出来,;来撬一撬。等一下,我把这里视频转播一下,好,个子矮的也撬起来了,你觉得你这样撬是最省力了吗?

S:是的

T:嗯,好的。来,有同学有不同,来,这位女生。

S:还可以更省力

T:那你来做。你还厉害,一个手就搞定了。谢谢。

S:还能更近

T:哦,还能更近。那么下课我们再来了,时间关系。那么大家想,是不是使用撬棍的杠杆一定就能省力呢?

S:不一定

T:怎么样的情况下可能就不能省力?甚至会很费力,来,你来。上来移一移,我这里有一个杠杆,上来给我移一下,你觉得怎么做会不省力?去吧

S:这样会不省力

T:你说说看,这样会是怎么样的?

S:支点靠近用力点,就不省力

T:支点离用力点要怎么样?

S:近

T:比支点离阻力点要?

S:

T:这样这样,就?

S:不省力

T:那么吴老师这里有这么一大袋垫圈,能不能把这样情况把大螺栓给撬起来?

S:不能

T:但科学讲究的是?证据。还得试一试才知道,你只是猜测而已。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吧。看看老师这里袋子里有多少垫圈噢,5个5个来,5,一起数,10,S:15、20、25、30、35、40、45、50

T:撬起来了没有?

S:没有

T:但是吴老师还是一定要在下课之前把它撬起来,怎么办?我一定要撬起来

S:把支点稍微远离一下用力点

T:这样就?

S:这样就可以让大螺栓撬起来了

T:去试试看,我陪你去。大螺栓我给你拿住。不行,还是不行,不行嘛,没感觉,掌声!那么大家觉得怎么样的情况下其实杠杆是费力的?来,我们来看这一边,望不见的可以往下面这个孔里望过来,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怎么样? S:大于

T:怎么样?

S:大于

T:那是省力,现在我们桌子上怎么样的情况下是费力?好,这位女生 S:小于

T:不,完整的说一遍 S:(听不清)

T:吴老师请你过来,眼睛不好有时候也真麻烦,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T:就? S:就费力

T:怎么样?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S: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T:就? S:省力

T:那怎么样就费力?

S: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就费力

T: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杠杆的省力和费力,你觉得哪个点在起最关键的作用?一起说 S:支点

T:好,下课!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那位同学勇敢的到前边来试一试?老师给他找一个对手,现在大家猜想一下谁会赢呢?(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赖依生存的美丽星球,它的名字叫什么?有一位老人却这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从科学的角度,你对这位老人的这一句话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吹牛,他有那么大的力气吗? 生:他是怎么撬的呢?

生:为什么要用足够长的杆子?)

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他是怎么撬的?)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模拟实验

(1)让我们体验一下,怎样来撬动物体呢? 请同学们利用自备筷子,文具盒,橡皮,试试如何撬动物体?

(2)汇报实验结果

你是怎样撬动物体的,说说你的发现?

2、科学知识。(课件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1)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 杠杆)

当用杠杆撬动物体时,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位置叫做重点。

(2)师: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刚才我们撬物体时这三点的位置,尝试改变橡皮的位置,撬动时感觉都一样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把你们的体验结果记录在<表格1>内。

学生汇报

小结:咱们的体验是否准确呢,我们今天就借助另一种工具来进一步研究----(3)出示杠杆尺,每个小组组装杠杆尺,并调节平衡。看那个小组行动最快。

3、探究性实验:(1)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方案: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老人使用工具是杠杆。

为了便于研究老人撬动地球的奥秘,我们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的钩码代表被撬动的地球,而这个位置是什么?谁能指出杠杆尺的支点在哪儿?力点呢?为了准确表示老人用力的大小,我们把右边挂上的钩码代表撬动时老人用的力。(撬地球的三种状态)

(2)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实验过程中,不要再调节调平螺母。

〃确定在左侧挂几个钩码来代替地球。在活动中,可以改变地球的位置。〃每次实验,可以改变杠杆尺右侧钩码的位置及数量。〃注意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4)整理数据:

通过实验我们收集了这么多的数据,请同学们按数据分析提示在备注栏用相应的符号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的数据,用☆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的数据,用Δ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的数据,用〇勾画出来;

小组内观察对比两边的钩码数,参照表格1,是否与你们的体验一致呢?如果一致,证明我们的体验完全准确,如果不一致,小组一起分析原因。

(5)展示交流,教师利用教具展示,总结杠杆的规律。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就省力;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就费力;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就等力。

同学们对杠杆的使用技巧研究的非常准确,想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他这句自信的名言,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杠杆可以省力的原理!

三、拓展延伸,创新应用

1、认识变形杠杆。(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

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天平、称、跷跷板、汽车的雨刷)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在使用中,为了更省力或更方便,经常对它们进行改造,这也是一种创造、发明。

A: 有的力点、支点、重点三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B:有的需要两根撬棍组合在一起。

C: 有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小棍那么简单。

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2、杠杆在生活中应用:(1)分组研究:

咱们同学自备了一些工具,它们运用了是杠杆原理吗?如果是,找一找它们的支点、重点、力点三点的位置,判断一下它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把你们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格3内。

教师巡视指导:(2)成果展示:

小组用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研究报告单(必要时携带实物)汇报结果。(3)教师适时提问:人们为什么会设计费力杠杆?(比如火剪是为了防止脏手或烧手)

3、人体中的杠杆

不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的许多活动也会用到杠杆,我们的前臂就是杠杆。

4、课堂小结:

在愉快的探索活动中,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科学第十一册 杠杆教学实录

《杠杆》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各小组将家中带来的各种工具,一一放在桌上,并简单介绍工具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

师:现在我有一件事,想请同学们帮着做一做,请大家把各组桌上那块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比一比哪一组最快?

生:行!

生:能不能用工具?

师:可以!

生:老师,我们把钉拔出来了!

师:好,最快,第一名。你们是怎样拔的?

生:我们用的是起钉锤。

师:你们是怎样使用起钉锤的?

生:老师,我们也拨出来了。

师:好的!第二名。

生:老师,我们也拨出来了。

师:好的!第三名。

生:老师,我们也成功了。

师:好的!第四,第五……

师:(走到还拨不出钉子的小组中启发)请你们再动脑筋,互相配合,再试试。

师:好!差不多我们各组都将钉从木板中拔出来了,最容易、最省力的拔钉方法是什么?

生:(齐)用起钉锤。

师:用起钉锤拔钉和其他方法有什么不同?说说起打锤拔钉时,力是怎样传递的。

生:起钉锤靠锤嘴钳住钉帽,锤身抵住木板,我们用力扳锤柄,钉子便很轻松地被拔出来了。

师:说得非常真切(利用多媒体播放拔钉分解慢动作)。

师:起钉锤是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么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想说,但又怕说不准,跃跃欲说。)

师:最简单的杠杆就是一根撬棒。(多媒体播放)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力点。

师:杠杆有什么作用呢?

生:人们能用杠杆来撬重物。

师:好处是什么?

生:能省力?

师:是吗?一定省力?那么会不会反过来不省力呢?

生:可能有的?

师:好的,今天这一课我们就着重来研究杠杆在怎样的情况下省力?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反而费力?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多媒体播放)师:同学们,课文第40页和41页有两个关于研究杠杆的实验方案:(l)假如给你一根结实的棒和一个可以移动的支点,你能通过“角力比赛”自己来发现杠杆的秘密吗?

(2)运用二年级曾学过的《平衡架》一课,借助平衡架通过“挂钩码”来发现杠杆的秘密。

师:各小组可以选择实验方案中的一两种或者自己创造新的方式自行研究。(教师巡视,别指导及进一步渲染研究气氛)

生:老师,我们的杠杆弯了,快断了。

师:这根不锈钢管壁太薄不耐压,好,用我为大家准备的自来水管。你们组谁的力气最大?(教师参与其中一组的实验研究活动)

生:他,大个子。

师:是吗?你们都没有他的力气大?

生:是的!

师:那么,都不敢和他角力比赛。

生:不敢!

师:不敢?想法利用杠杆原理也不行吗?

生:是啊!可以巧用杠杆嘛。大个子,让我移动一下支点,再跟你比。(一学生将支点移到靠近大个子一端,结果胜了大个子)

师:好啊!你的力气怎么变“大”了。

师:(指一弱小女同学)给你一个优先移动支点权,你敢和大个子角力吗?生:敢!

师:好,试试。

师:反过来,移动支点优先权,得给大个子一回,但他一个人得与你们3人“角力比赛”……(在巡视中,看到有几个小组“挂钩码”时,分别在支点的左右各个格上挂若干个钩码再比较,显得复杂化……)

师:同学们,为了容易寻找杠杆的秘密,我们可以先研究简单一点的情况,先研究在支点左右两边的某一个格上挂若干个钩码的情况。例如:将这4个一串钩码看作重物,把它挂在左边的第一格处。那么我们在支点的右边需要多少个力的钩码才能拉平,甚至反胜。(边演示,边讲述)

生:我可以用相同的4个一串钩码的力,挂在支点右边第一个格处,就可以了。(学生实验演示)

师:好的,为什么?

生:我用3个钩码就可以,你看,我把3个钩码挂在第2个格,或者第3格上,一下子就“反胜了”。(学生实验演示)

师:好的,你比她更聪明,少用钩码,实际上就是少用力,而且很轻松的“反胜”。

生:老师,我只需一个钩码就能达到了。(边说边迫不及待地演示)师:好的,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师:(面对全班)同学们,刚才第8小组,他们创造了只用一个钩码的力,就把平衡架拉平了。你们能行吗?为了更便于比较,我们就看将平衡架拉平,至少需要多少力就行了,暂不研究“反胜”因为反胜的力量比较起来较复杂,好吗?生:行。

生:我用一个钩码的力挂在右边第4个格上。

生:我用2个钩码,可以挂在右边的第2个格上。

师:假如将左边的“重物”代表的钩码移动至左边第2格处,我们在右边要用多少力才能使平衡架保持平衡,有多少种方法?请继续研究。

师:同学们,各小组研究热火朝天,并都发现了不少杠杆的秘密,下面请各组演示交流,让大家共享研究成果。哪一组首先汇报交流?

生:我们发现,角力比赛,一个人可胜过一个组。

师:真的吗?上讲台来试试,请最后一组4个大个男同学前来应战。生:我将把支点移至靠近对方一端,然后再比。

师:好!我做裁判,按你的说法移动支点。(将支点移至靠近4人小组的一边)

生:要把支点移至离对方近,而离自己远。(比赛开始结果一个人胜了4人)师:同学们,一个人胜4个人还不算棒,棒的是谁能用一个手指的力,就胜过对方4个人的力。谁能这样做。

生:我行。

师:好,请上台,当然,“支点”可以听你的话。

生:将支点移至对方刚好放手的地方(也就是离对方近得不能再近的地方,离自己远得不能再远的地方)。

师:开始,成功了。(全班学生频频点头、喝采)

师:有更棒的吗?有能胜过全班所有的同学甚至包括在场听课老师的人吗?

生:有!

师:好,请说说,你的方法,当然可以允许你提出更多的要求。

生:我要求水管更长一点。

师:为什么?

生:这样支点在我这一边就更长了,因为支点离我越长,我就越省力。师:他的设想能成功吗?

生:能。

师;同学们,关于杠杆,早在二千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曾夸下海口……生:是阿基米德,他说只要给他一根结实而长长的棒和一个支点,就能把

地球也撬起来。

师:对,同学们,我们从理论上评价阿基米德能成功吗?

生:能。

师:道理是什么?

生:杠杆越长越省力。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了杠杆能省力的道理,可杠杆有没有不省力,相反费力的情况,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呢?

生:有,只是支点离自己近,而离对方远的情况下,会费力。支点在中间,大家一样长的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同学们,在“角力比赛”中真发现了杠杆不少的秘密,研究很成功。那么按课文提示进行“平衡架”实验研究的小组也来交流一下好吗?也可以借用“多媒体计算机”上的示意图和表格。

生:我们组在研究中发现,当支点左边第2格上挂一串2个钩码时,要保持平衡,可以①在支点右边第一格处挂4个钩码才行;②在支点右边第2格,只要挂2个钩码就行了;③在支点右边第4格处只要挂1个钩码就成功。

生:我们组发现中发现,在支点两边只要“格数x钩码数是相等的”就能保持平衡。例如左边第2格处挂2个钩码,它们的乘积是(2X2=4)在支点的右边只要格数与钩码数的乘积也等于4,那么就能将杠杆拉起并保持平衡,因此在右边第4个格处,挂1个钩码就行了。

师:好!真是了不起的发现。我们已把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任务提前完成了。同学们,他们组的发现是否正确。让我们再来通过实践检验一下。

师:假如左边第2格处,挂4个钩码,要把它拉起来保持平衡,右边应怎么办?也可以先用计算的方法进行推测,然后实验证明。

生:有4种情况都能成功:①在第一格处挂8个钩码;②在第二格处挂4个钩码;③在第四格处挂2个钩码;④如果允许的话在第8格处只要挂1个钩码就行了。

师:他们说的方法我们都实验过了吗?正确吗?

生:我们做过了,是正确的。

师:关于第8格上挂1个钩码也试过了?

生:尽管没试,但我们相信是对的。

师:好,为什么这样自信呢?这就是发现规律后运用规律,搞科学就需要这样运用科学规律,认识自然,解释自然……

师:从以上的实验中,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杠杆的原理。那么你能用杠杆的原理来分析课一开始“用起钉锤拔钉为什么省力”的问题吗?

生:起钉锤的锤钳很短,锤柄很长,锤抵着木块处就是个支点,它只是把一根笔直的杠杆折了一下,但还是杠杆。我们用力在很长的锤柄处就省力多了,因此很容易把钉子拔起。

师:好的,分析得十分精采。

师:起钉锤的杠杆原理找到了,但“老虎钳”呢?它为什么能轻松地夹断铁丝,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生:也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它的支点在中心上,老虎钳柄长嘴短,也就是钳铁丝处离支点近,而用力处离支点远,因此是个省力杠杆。

师:好,分析得有道理,看这个工具是否应用了杠杆原理?(实物)镊子,是否应用了了杠杆原理、怎样的情况?

生:镊子是杠杆但不省力,因为它的重点离支点远,反而力点离支点近,是个费力杠杆。

师:既然是个费为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制造它、应用它。

生:有好处,用它可以拔刺或者夹起细小的东西,有的虽然省力,比如钳子,拔刺就不方便了。

师:有道理,它却实是个费力的杠杆,但它可以省距离使工作方便。师: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杠杆原理。运用杠杆原理来分析某一工具,关键是先……

生:先找支点。

师:对,找准支点,就容易分析了,请大家把所带工具的支点找出来,再来分析,当人们使用这些工具时是一个怎样的效果?从理论上或者从工作便利角度上找一找缺点,能否再把它们改进一下,设计一种新的更好的工具。下一课我们再来研究。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实录

《杠杆》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提出问题:“什么是杠杆?什么情况下使用能够得到巨大的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随后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杠杆的定义,并介绍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接着通过让学生做实验研究杠杆规律,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但须说明的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语言的原理。能够通过实验发现省力的原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务,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研究杠杆的功能与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铁棒,剪刀,开瓶器,镊子。

分组——尺子,硬币,橡皮。剪刀,开瓶器,镊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组装好杠杆的方法,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习惯。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支点到力点比支点到重点长,省力 支点到力点比支点到重点短,费力

支点到力点比支点到重点一样长,不省力也不费力

【课堂检测】

1、一根棍子,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2、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叫,承受重物的那点叫。

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第五篇: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杠杆的三个点;一是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生活中,学生其实对杠杆这种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或没思考过它的工作原理.因此,我在教学时,认识杠杆采用了讲述的方法,学生也很快明白了它的三个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研究杠杆的秘密时,采用杠杆尺作为研究工具,让学生大胆猜测,实验,不拘泥某个特定的结论.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但在数据的整理分析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结论显得有些仓促.这应当是我们新手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收放自如.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我多加注意.篇二: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

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

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这个问题出在哪?除了是因为许多科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高之后,还有就是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编者生造的概念名词,和通用的科学术语不一致。

比如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科学上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字多,学生常略写成不省力,导致表达不准确,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第三根刺:问题描述不严谨,有歧义!

书本第4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图,分别是:羊角锤拔钉、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棍擀面。

粗粗看,好象没问题。仔细分析,有4幅图仅仅出示工具的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螺丝刀,如果用来拧螺丝,那它就是轮轴而不是杠杆,可如果是用来撬盖子呢,那就要归类到杠杆了。再比如老虎钳,用来剪铁丝是杠杆,用来钉铁钉也是杠杆,用来夹拧螺帽就是轮轴。

延伸到我们的作业本和考卷,有些出题人小气的连图都不给,就提供一个工具名称让判断是不是杠杆,真的是很过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动难掌控,耗时!

书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用撬棍还会故意采用费力的方式吗?然后提出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作用,又说把“杠杆尺”当“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杆呢,还是研究撬棍?

算了,还是按小标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来理解吧。问题是我们的实验材料不够精确,比如两边都挂一个钩码,左边挂在第三格右边挂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还有的学生在杠杆尺的一侧选了两个地方挂钩码。看来这个探究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或更换。篇三: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另外,一下几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篇四:《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从认识简单机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接着,引导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最后,用杠杆尺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也不费力。教学时,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的。结果,每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特别是一班的学生做杠杆尺的实验时非常有序,对操作步骤也是一点就明。课堂提问中,也是一班的学生对杠杆和非杠杆的认识最准确。而二班的学生,四个组中有两个组的学生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有三个组在往杠杆尺上挂钩码时,竟然在支点两边挂了几处,相当于找出了很多个阻力点和用力点,没能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而且,在距支点的距离把握上,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每次杠杆平衡时支点两边的距离和钩码的个数都是一样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给接下来的探究规律带来难度。分析一下原因,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也与班级的教学环境有关。科学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大胆推测大胆动手,可是有些学生却习惯于啃书本,读死书,这样就不利于科学的学习了。另外,二班上课的时候竟然还有一个学生在人家做实验的时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当然,我以后也应该注意科学实验时的引导,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做实验,会做实验。最后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时,课堂结尾总结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时,下课了,没能把这个让学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节课。以后应该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篇五:《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 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们做实验,要求小组之间合作,其实也是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通过学生实验,我发现学生用的时间很多,应该怎样改进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下一节课。在给六年级一班上实验课时,我特意也强调了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同时为了节约实验时间,我特意提醒学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例如一组和二组、三组和六组、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九组和十组、十一组的同学可以自己想办法。这样一个小组从前往后做,另一个小组从后往前做,最后两个小组可以把实验结果合起来,我们看看哪个组做得快? 通过观察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没有做完。通过询问,我得知: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的同学通过协商进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之间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所以耽误的时间还是很长。针对这样的结果,我对全体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已经做了提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听到这个,没有合作的小组低下头。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他们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们能从这节课中能悟出点道理来。给两个班上完这节课,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学课尤其是在做实验时特别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小组内能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实验做好,而有的小组内却只有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在看热闹,坐享其成实验结果。小组之间都合作不成,何谈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呢?这恐怕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第二: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应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教育,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提出了一个难题。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下载杠杆的科学教学实录(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杠杆的科学教学实录(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荔堡镇小寨小学 李志兴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灵泉中心校 朱振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孙庆刚 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 杠杆......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