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

时间:2019-05-13 04: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

第一篇: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

临湘市仪器电教站 沈福鑫

摘要:杠杆是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科书都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如何把握好两个阶段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搞好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的教学,笔者提出关键是要以实验为突破口,一方面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另一方面是要鼓励儿童动手动脑。

关键词:杠杆的科学、动手探究、跷跷板实验、杠杆尺实验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教科书中也有《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课,两者虽然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要求却有较大的差别:第一、科学概念表述不同:小学阶段只提到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初中阶段却提到杠杆有“一点、两力、两臂”: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小学阶段对杠杆分类是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初中阶段对杠杆分类是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能省距离,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第二、科学探究要求不同:小学阶段只要求定性分析总结,初中阶段却要求定量分析总结。

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这一节课的教学呢?教科书共3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杠杆,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以实验为突破口,一方面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另一方面是要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对第一部分认识杠杆的教学,教科书选用撬棍撬木箱这个情景开始这节课的研究,并通过对教科书中这张示意图的观察,让学生来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笔者认为这个实例学生虽然可能见到过,但没有亲身的体验。然而,不少小学生在幼儿园中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如果课堂中设计一个跷跷板的实验或游戏作为学习桥梁,则既可帮助学生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点,又为学生过渡到探究杠杆的秘密激起兴趣,以便顺利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

另外,课本第四页跷跷板插图只是一种形式的跷跷板。仅仅看这幅跷跷板插图,学生会感到困惑:⑴这幅图结构繁杂,难于理解这个跷跷板与杠杆有怎样的关联?

⑵不容易找到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⑶图中的跷跷板是个等臂杠杆,不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杠杆省力与费力的秘密的兴趣。⑷小学生对自己玩过的跷跷板上升与下落的原因是什么难于理解

笔者认为,教学中宜增加另一幅跷跷板插图(见下面两幅图),化繁为简。

图A 图B 有长板凳时可以做一个板凳跷跷板游戏,或做一个跷跷板实验。

这里介绍一个蜡烛跷跷板的实验。

1、实验器材:矿泉水瓶子2个、钢针2根、橡皮1块、蜡烛2支、杠杆尺1把、支架1个、钩码1盒、弹簧测力计1个、打火机1个。

2、实验装置及制作原理:

在橡皮块上十字交叉处穿上2根钢针,将轻重 不同的2支蜡烛固定在1根钢针两端,另1根钢针(轴)作为蜡烛跷跷板的转动支点。整个装置用矿 泉水瓶作支撑,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3、实验操作的过程:

⑴、对比撬石头和玩跷跷板游戏的图片,用蜡烛跷跷板的实验来认识杠杆的三个重

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⑵、引导观察实验现象: 图1 实验装置 ①较重的蜡烛可以撬起较轻的蜡烛;较轻的蜡烛也可以撬起较重的蜡烛; ②当熔化的蜡烛下滴时,蜡烛的重量变小会影响蜡烛跷跷板两端的升降; ③较重的蜡烛与较轻的蜡烛离支点的远近不同。

⑶、提出问题:蜡烛跷跷板上蜡烛的升降与什么因素有关?

⑷、假设与猜想:与蜡烛的轻重有关;与蜡烛离支点的远近有关。

4、该实验的优点:

①、器材易取,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②、制作的蜡烛跷跷板结构简单,形象直观,操作方便,学生很容易模仿制作,通过实验,学生对杠杆上的 “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概念更容易理解。③、蜡烛跷跷板实验富有动感,趣味兴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产生多种疑问:为什么有时轻的一端能撬起重的一端?上升和下降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些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观察与探究欲望。

二、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对本节课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的教学,重点是创造条件鼓励所有学生动手实验,并引导学生动脑分析。

实验:用杠杆尺进一步探究杠杆的秘密

向学生介绍杠杆尺。杠杆尺上有均 匀的刻度,很方便在需要的位置挂上重

物,是科学研究的好材料,如图2所示。在使用前,先 应提醒学生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1.探究用力点与阻力点在支点两侧的情形 图2 杠杆尺

通过对比,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阻力,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中部的轴就是支点。这里要求在杠杆尺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便于学生掌握也利于交流讨论。

学生可先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两个钩码试用一下杠杆,然后分组讨论怎样用杠杆尺做实验,并计划一个合理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例如:先在代表阻力点的左端第2格处挂3个钩码,然后依次在表示用力点的右端的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挂上钩码,并作好记录。要求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并将各小组收集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来进行 2 研究分析。

2.探究用力点与阻力点在支点同侧的情形

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阻力,用细绳套在杠杆尺右边再挂上弹簧测力计的 挂钩,将向上提的力当成使用杠杆的力,支 架中部的轴就是支点。测量几组实验数据。

3.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图3 用力点与阻力点在支点同侧的情形

跷跷板的升降与物体的重量和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都有关系。

在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在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在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三、讨论、释疑与拓展:

⑴由上面的实验探究,请解释

跷跷板上为什么小孩能把大人撬起来?

图4

图5

图6

⑵找出课本第四页跷跷板插图中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阻力点。⑶跷跷板只是杠杆的一种,生产与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一些杠杆?

⑷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图7

四、教学效果

本节课从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杠杆原理,安排有3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借助跷跷板实现突破(一是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的位置;二是向标准的杠杆模型过渡,探究杠杆的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第二个探究用力点与阻力点在支点两侧的实验和第三个探究用力点与阻力点在支点同侧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杠杆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理解生产与生活中不同类型杠杆的原理。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实验的设计与安排,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了较巧妙的转化与迁移,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的深度,由于杠杆在初中物理中还要学习,没有提及力臂的概念和直杠杆与曲杠杆的比较,也没有具体提及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计算;跷跷板上升与下落的原因只提及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轻重有关,没有具体提及一端着地时会使这端实际作用于跷跷板端点的力会减小这种原因。

第二篇: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荔堡镇小寨小学

李志兴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记录好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为什么?

等会实验时如果听见音乐声响起,就请整理好实验材料,静静地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完成讨论题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最好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1、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杠杆,投影出示老虎钳和火钳,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程----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实验记录帮助分析实验现象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器材:重物、竹杠、方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秤、天平、玩具跷跷板等

2、学生实验器材:杠杆尺、铅笔、铅笔盒、螺帽若干、剪刀、白纸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问题情景引入

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比如,学校买来一箱实验材料。哇,好重呀。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搬动它?

请班上的大力士来。

师:为什么搬不动?太重了。

师:谁有办法? 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

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你来试试。(女生利用一根竹杠和一只凳子,把重物撬离了地面。)

师:成功了。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

生:不是。

师:谁帮了她的忙?

(二)研究杠杆的特点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杠杆

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像刚才这位同学撬重物的竹杠就是杠杆。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研究之前,应该带着问题来研究才有收获。你想研究杠杆的一些什么问题?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3、分组实验研究。

师:我们先来研究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方法:是实验、观察、思考。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铅笔盒、一根尺和一支铅笔,按刚才这位女同学撬重物的方法,用尺撬一撬铅笔盒。(生用尺撬铅笔盒活动)

4、交流、整理。师: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你认为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把尺垫在铅笔盒下,再把铅笔垫在尺下,在尺的另一端往下按,就能把铅笔盒撬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整理:在杠杆中,我们把铅笔顶住尺子的地方叫做支点,手指用力的地方叫力点,放铅笔盒的地方就叫重点。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三)研究杠杆的省力规律

1、在上面的实验中,谁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用力的大小不一样。

生:铅笔位置不动,手指在不同的地方按,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就发现了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手指用力的大小就不一样。支点移动,力点不动,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支点不动,用力点移动,也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归纳为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费力?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尺后。在一边放一重物,另一边不同的地方放螺帽,分别记下使杠杆平衡时的螺帽数,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次数 支点在中间,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数)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数)螺帽数

省力(划√)

费力(划√)

3、汇报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得出省力、费力规律。

在支点不动的情况下,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远,离用力点越近,越费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简笔画板书)师:当支点离物体和力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是省力还是费力?

师:像天平(师出示天平),它中间的刀口是支点,两边两个托盘,只有当两边的重量一样时,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就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四)应用与扩展

1、比比谁的力气大。

我们来用今天学到的杠杆做一个游戏,比谁的力气大。请班上的大力士上来,谁来挑战?选比较瘦小的女孩上来比。师:瘦小女孩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办?(支点离她要远,远到多少可能合适?这里也有规律,可以计算出来,我们以后再研究。这个问题留给爱科学的孩子。)

见机巩固支点、重点、力点以及省力规律。

2、挑战老师。

问小女孩儿,老师的力气比你们班的同学都要大,你敢和老师比试吗?

同学们给她出主意。支点尽可能离老师近点。

师:同学们用科学知识战胜了老师,真不简单。老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力气再大些,老师身上压很多重物,你能够把老师撬起来吗?(要把杠杆加长,即延长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如果把老师换成很重很重的重物,象地球一样重,你能用杠杆把地球翘起来吗?还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古希腊有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宇宙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看来杠杆确实很神奇,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

3、杠杆的应用。

你们知道哪里用到了杠杆吗?你还见过哪些杠杆或运用杠杆的地方?

公园里的撬撬板、天平、剪刀、老虎钳、开啤酒瓶盖的工具、指甲钳、老虎钳(铁丝)、裁纸刀、镊子、杆称。具体应用:把一张纸折4折以后,拿剪刀剪纸放在剪刀尖上很难把它剪破,放在剪刀口里面,就很容易把纸剪破了。

师:为什么放在剪刀尖不容易剪破纸,而放在剪刀口里就很容易剪破呢?

剪刀交叉的地方是支点,纸放在剪刀尖纸离支点远,就比较费力,放在剪刀口里,纸离支点近,就比较省力了。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使工作更省力或方便,发明创造了很多机械,杠杆只是其中的一种。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师:你们还可以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开展研究,比如,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人们用杠杆的省力规律制作了一些工具,像剪刀、老虎钳等,有没有用杠杆的费力规律制作工具的?如果有,制作费力工具有什么好处?欢迎你们继续研究,把研究过程及下来,我们到时候组织专门的科学探究实验研究成果汇报会。希望到时候看到更多同学的研究成果。

《滑轮》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3.认识滑轮组

(1)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2)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3)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不够,他们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接连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后来有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齿轮 教学设计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究专题及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齿轮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活动过程描述】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 我的发现 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21.齿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齿轮》一课是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吹塑纸、刀子、胡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知道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了解齿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

2、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齿轮、塑料齿轮模型、胡萝卜、吹塑纸、裁纸刀、细竹棍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投影图片)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一下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进行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学生猜想)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几句连贯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写下来。

2、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画画未来的交通工具,并从中培养分工协作的精神。

3、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并写下来。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今天你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的?

2、揭题:这些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都是我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

(二)、启发谈话

1、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艇、汽艇、飞机„„)

2、你最喜欢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3、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恐怕还没有,能给你喜欢的交通工具挑挑毛病吗?

(自行车:累、风吹日晒)(电动车:充电、电池污染、半路没电很惨)

(摩托车:速度太快、危险、冬天冷、雨天淋)(出租车、小车:贵、空间小、堵车、车位难找、晕车、尾气污染)(公共汽车:人多、挤、空气差、扒手多)(火车:定点乘坐不方便、慢、易误点)(轮船:慢、下雾停航、噪音、晕船、一旦发生水上事故不易抢救)(飞机:机票贵、晕机、噪音、关手机、一旦失事生还可能性极小)

4、教师小结:

以上的交通工具总的缺点是:

A、乘坐起来还不够舒适、方便B、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C、在陆地上行驶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车他就没办法D、在空中行驶的还不够安全 E、没几样是能让小孩子驾驶的

你们能不能发明一种即让人乘坐起来舒适、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不受海陆空限制的,特别是连小孩子都能驾驶的“未来的”交通工具?(板书:未来的)先2人小组讨论讨论。

5、指名交流: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创意、绘画

学生开始创意、绘画,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创意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学生评议,教师相机点评。

2、相互交流。

3、评选 “最佳创意奖”

(五)写话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无漏字或不通顺的地方,改一改。相互交流。

6、小结:

各位小朋友,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为现实

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1.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通过搜集、观察、交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培养创新精神。2.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的发展;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交流中的乐趣;能体会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知道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能设计心目中理想的交通工具。教学重点:

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交通工具”,并写下来。教学准备:

1、搜集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2、学生准备彩笔、画纸、稿纸。教学过程:

一、说说现在的交通工具

1、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现在谁愿意向大家说说,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呢?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我坐——去————。)

2、你还能说出我们都没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呢?

3、教师小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输业从古代的人力拖拽发展到今天的航空运输,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科学的不断发展。(1、陆地

2、水上

3、空中)在介绍汽车时,结合图片谈谈能源短缺问题和尾气污染问题。

4、在刚才的这些交通工具中,你最喜欢乘坐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自行车:小巧、灵活)(电动车:环保、方便)(摩托车:灵活、快速)(出租车、小车:舒服)(公共汽车:便宜)(火车:舒服、安全)(轮船:舒服、安全)(飞机:快速、舒适、不拥挤)

6、没有东西是十全十美的,那你觉得你喜欢的交通工具还有什么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吗?(自行车:累、风吹日晒)(电动车:半路没电很惨)

(摩托车:速度太快、危险、冬天冷、雨天淋)

(出租车、小车:贵、空间小、堵车、车位难找、晕车、尾气污染)(公共汽车:人多、挤、空气差、扒手多)(火车:定点乘坐不方便、慢、易误点)

(轮船:慢、下雾停航、噪音、晕船、一旦发生水上事故不易抢救)(飞机:机票贵、晕机、噪音、关手机、一旦失事生还可能性极小)

7、是呀,以上这些交通工具总的缺点,概括起来就是:

1、乘坐起来还不够舒适、方便

2、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3、在陆地上行驶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车它就没办法

4、在空中行驶的还不够安全

5、不够环保和节能。

二、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但科技毕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缺陷也将会逐渐得到改善。今天,老师收到一封未来科技城的信。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未来科技城的眼镜博士,我最近接收了一项任务,研究开发新型的未来交通工具。可我现在太忙了,一直抽不出时间。听说小朋友特别聪明,很有创意。所以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下,你们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如果你有好的创意,请画张设计图,并在图下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它的名字、样子、优点等等。我在未来科技城等你们的好消息。再见!

未来科技城 眼睛博士

2010年6月1日

2、小朋友,请细细读读这封信。

(1)、说说眼镜博士请我们帮什么忙?(板书:未来的交通工具)(2)、还有其他要求吗?(板书:画、话)

3、大家有信心完成吗?好,先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设想。

4、大家愿意把自己的设想变为图画和文字吗?那就快快动笔吧!生画图、写话。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三、小结

这节课,各位小朋友开动了脑筋,设计出了许多未来的交通工具,真不愧是未来的发明家。

其实呀,我们世界上的很多设计家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未来科技城眼镜博士的来信了,他们也设计了一些未来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幻灯片出示)无人驾驶车、代人蹬车的机器人、带“鳞片”的电动太阳能豪车、堆叠式电动汽车、飞翔列车、太阳能风能列车、磁悬浮车等等。

老师相信,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真的!你们会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图画得更具体,更美观。

2、把图旁的话写得更清楚,更明白。

3、动动手,为自己的设计做个模型。

第四篇:杠杆的科学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花山镇中心学校

李庭梅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 课时,本课分为两部分:

1、杠杆的认识,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起思维。调试杠杆尺平衡,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难的,希望学生在调试杠杆尺平衡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一些现象,并对此作出分析、归纳,在知识、思维、能力及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收获。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使用过杠杆类工具,例如螺丝刀、筷子、剪子等等,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也见过村民用铁棍撬石头的情景,但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认识,对杠杆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单。教师准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记录好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为什么?

等会实验时如果听见音乐声响起,就请整理好实验材料,静静地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完成讨论题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最好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1、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杠杆,投影出示老虎钳和火钳,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三个重要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杠杆类型: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之后,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具中的变形杠杆,出示部分生活工具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杠杆,再到生活中找杠杆;在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与费力的原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

二是重视在实验中学科学。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天平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在利用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使学生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

开展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俩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认识杠杆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二)开展活动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并发挥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规律揭示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 “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八)、板书设计:

下载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杠杆的三个点;一是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生活中,学生其实对杠杆这种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灵泉中心校 朱振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孙庆刚 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 杠杆......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