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4:2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第一篇: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暗示教学艺术,是教学启发艺术的一种,很有发展前景,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所以在此特辟专节论述。

一、暗示现象及其心理机制

这里所谓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人在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

暗示现象起作用的基础在于人具有可暗示性,虽然每个人接受暗示的能力不同。这正像暗示学家H.伯恩海姆说的: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化为行动”。他把这个原理称作“观念动力学的规律”。洛扎诺夫则说,“这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虽然“观念也能发生中和或者抑制运动、感觉、想象和情绪或某一功能的作用”;而人的这种可暗示性,正是人脑接受教育影响的潜能,也可称作可教育性或可塑造性。

暗示机制非常注意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因为个人的见解、动机、记忆,受感情这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影响甚大,而“心是有它为理智所不知的理由的”。想象力也在无意识活动中有它的源泉。理智的活动必然地是在无意识活动的合作下完成的。所以,洛扎诺夫说:“一切意识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所谓无意识知觉(或称外围知觉),而这种无意识的知觉可以成为以后的有意识知觉,外围的知觉可能进入注意的中心。因此,以这样的方式得来的信息可能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触及我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声光色味都可能构成外围知觉,因为它们触及的都是无意识领域,它们的影响方式和力量是形形色色的。另外,无意中对某个目标作出反应,称之为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它出自无意识的模糊的、非理性的知觉活动。它与特定的心理反应(出自有意识的、清醒的、理性的知觉活动)在心理活动中是始终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每一思想、感情、知觉或心理活动之中,除有一个清晰而居中心的经验总和外,总有一个居在背景的、模糊而外围着的经验系列与之平行存在。

不过,无意识心理活动,据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采夫研究,不是对任何刺激都自动反应的。而是通过“无意识心理倾向”做出选择反应。它是无意识的,但表现为意识的某些确定内容的某种储备。因此,乌兹纳采夫在1966年说:“无意识心理倾向的机制显然是暗示现象的基础。”洛扎诺夫认为与这倾向紧密组合在一起的,还有态度、动机、期待、兴趣、需要等。无意识心理倾向,从暗示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期待的程度,为某一活动类型所作的内心的和无意识的准备的程度。

此外,影响暗示机制发挥效能的因素有三:(1)暗示者的权威或威信。暗示有一种“信誉”效应,就是说声望高、有地位的权威,其暗示作用大。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此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2)暗示信息的价值。索菲亚1955年实验证明接受暗示的能力受信息的权威性的影响很大:作者的名气愈响,读者的接受力愈大。另据研究:学生在记忆权威作家的文句时,其效果较记忆无名作家的文句平均要高两倍。(3)被暗示者的地位和态度。暗示学的研究认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要求等特性谐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因为一般人都有三道反暗示的防线:其

一、逻辑防线。“对于它印象上认为不合逻辑动因的,一概挡驾。”其

二、感情防线。“对于不能达到创造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一概挡驾。”其

三、伦理防线。“凡与个人的道德原则相矛盾的暗示,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暗示法进行教学过程中,决不是要去强行突破这三道防线,而是相反,要取得与这三道防线的协调,从而克服它。“不是强制的方式,而是引起心理共鸣的过程。”

二、暗示教学艺术的特点与形式

所谓暗示教学艺术,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①即如洛扎诺夫所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目的在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使之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其实,“暗示教学”并不神秘,我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所说的“陶冶”,在心理学上的科学基础就是“暗示”作用,《老子》有云:“行无言之教”,其中就包括“暗示”作用。

一般说来,暗示教学艺术具有如下特点:

(一)含蓄性和启发性

暗示信息的隐蔽性,使得暗示教学艺术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有鲜明的“意会性”特点。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的劝告,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的。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富有含蓄的暗示,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这比“赤裸裸”的灌输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分析的:“造成教育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二)直接性和迅速性

在暗示教学艺术中,知识的获得是靠暗示直接获得,通过直觉迅速渗入大脑的。据实验结果表明,以暗示法进行教学,消化知识的速度,比老方法快1倍到50倍不等。因为它反对专门地去背诵记忆,要求教学活动直接、迅速地完成。本世纪60年代开始,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将暗示机制应用于英语教学,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他在一个英语教学实验小组经过31天教学,结果使学生学会1600个词汇。

(三)非理性和情境性

暗示相信感情、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力量,暗示教学能控制非特定知觉(无意识的、模糊的、非理性的知觉)质量,使之与特定知觉(有意识的、清醒的、理性的知觉)谐调,使受教育者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综合影响。同时,暗示教学艺术非常重视情境的重要作用。如洛扎诺夫曾把学习英语与音乐、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寓教学于娱乐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从而收到惊人的效果,他教学时要求每堂课记100个单词,学生们的平均记忆率高达93.16%。

(四)渗透性和持久性

暗示教学艺术利用位于无意识或极少意识的心理活动之中的、旧有的和情绪上起作用的机制,进行信息的渗透影响,以达到持久记忆的目的。在常规条件下,要记住11个句子的话,脑的活动量要比休息时增加6.3%;而在暗示的条件下,只需增加1.05%,何况这暗示条件下出现的记忆,要比一般记忆强14%(P<0.05)。所谓超级记忆就是暗示教学艺术激发出来的,它来源于人的潜力。而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特别适宜于作为开发人的潜力准备心理倾向的时刻。安闲、宁静和愉快态度,超级的内心活动在这状态下正以惊人的节约精力的方式展开。这就使得暗示教学艺术带上渗透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五)愉悦性和易接受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而且“凡是被受试者认为不愉快的事,总不如被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①在实验暗示教学的课堂上,由于“消除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无谓活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产生疲劳的事上”,学业的成绩迅速显示,学生的信心迅速建立,紧张从而消失。暗示教学艺术即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而自始至终是个愉快的过程,不出现疲劳的症状,倒反而常常伴有休息的效果,因此学生就易于接受教师的暗示信息。

暗示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所用手段和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语言暗示

指通过语言形式进行的暗示。如教学语言的声调就可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而每一种语调都可以使对方获得某种附加的信息。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好是多采用提示语言进行暗示性鼓励。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艺术水平,以适应暗示教学的需要。

通过言语讲授暗示,主要在于调整和改变语调和语速。比如言语讲授或朗读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语调和语速来强调和突出有关内容。一般人以为提高语调和加快语速能够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其实,降低语调和减缓语速也能产生强调和突出的效果。比如《荷塘月色》第五段描写月光有三个十分传神的动词:“泻”、“浮”、“画”。怎样突出这三个动词呢?方法固然很多,但是,如果这样来暗示看怎么样?教师朗读到这里,突然充满深情地降低语调,减缓语速读这三个字,学生就容易更认真地注意这三个字,以便于他们接受和思考。

(2)形象暗示

一是指教师形象暗示。这是师生之间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过程,包括多方面内容,如手势暗示、眼色暗示、表情暗示、体态暗示、服饰暗示等。二是榜样形象暗示。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就在于榜样形象能够起到行为方式的暗示作用。

(3)氛围暗示

暗示教学艺术的效果,有人评价就是氛围的作用。如在暗示教学过程中,采用音乐配合的艺术语调,教室的气氛始终充满了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实验表明,有音乐伴随的教材介绍,比没有音乐伴随的介绍,记忆率高2.17~1.50倍。可见,教学氛围的暗示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4)活动暗示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亦可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个性特点都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暗示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5)综合暗示

指综合了各种手段而实施全面的暗示教学形式。其中艺术是运用综合暗示最典型的例子。因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是通过非理性知觉打动人的全身心的。这通路要比理性知觉短得多、直接得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洛扎诺夫说“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就因为艺术是直接诉诸情感与直觉等无意识知觉的,是动员非特定心理反应的,所以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是暗示教学的技术。

(6)榜样暗示

榜样暗示即行为暗示。有些课文,不太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比如议论文、说明文之类。尤其在自读分析时,有的学生容易马虎从事,应付差事,教师可以寻找一个认真的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同学多了不起,已经连续给三段划了层次,而且划得很准确。”当然这个学生应该具备代表性,不能挑最好的学生,因为其他学生和他比有差距,起不到榜样的作用;也不能挑最差的学生,因为其他学生不一定相信教师讲的内容,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榜样的暗示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7)权威暗示

声望高,有权威的人,其暗示作用大。要想引起学生读某一本书的兴趣,最好请在班上有威望的学生作一点介绍。或者由教师自己“现身说法”,某某书非常感人,本来不想看,一看就不愿意放下来。不必要直接要求:“你们要读×××书,还要交读书笔记。”学生本身学习任务就很重,带着“多余”的学习任务去读书,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8)艺术暗示

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暗示。”当学生舒舒服服地坐着听音乐、听故事、听诗歌朗诵和看电视短片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容易沉浸音乐、故事、诗歌、和电视之中。

他们在享受艺术美的时候,身心处在松弛状态,并不在理解与记忆上特别用力。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学生这时的心理潜力受到激发:联想翩翩,情绪起伏,思维活跃,记忆深刻。上《雄关赋》,放一段董文华的《长城长》,教《一次大型的浪石流》,编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学《祝福》放一段《祝福》的电影境头。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创设暗示教学情境的手段。

三、遵循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要求教师有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表情,温和的语调,造成轻松愉快的氛围。

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一般说来,人们都强调有意识心理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忽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在一起,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意识可以控制无意识,无意识可以调节有意识,两者和谐统一时,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心理状态。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原则。

暗示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无目的”的,其实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教学行为,是有目的的。它能达到“无目的合目的性”的教学效果。

4、轻松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组织得轻松、自然、愉快。传统教学总是把学习看成痛苦的事情。“头悬梁,椎刺骨”,“映雪囊荧”的劝学苦读故事向人们暗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付出痛苦的甚至是鲜血代价。是不是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呢?恰恰相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总不如愉快的事记得牢。这其实是人们随处可见的事实。你可以回忆一下过去,返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记忆仓库中愉快的事情多还是痛苦的事情多,就会对这一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我们的生命的本来状态就是充满着知识和快乐的。学生感到学习紧张痛苦的根源,还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这也是传统观念与教学方法对学生长期进行消极暗示的结果,也有自我的暗示。这些消极暗示的思想观念内化学生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潜力,只能学那么多,只能学那么快,甚至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过去失败的体验,毒化了学生的信心,对学习采用消极退缩的被动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第一步工作:是清除学生头脑中的这些精神毒素和心理垃圾。

5、有意识和无意识整体统一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大脑两个半球,理智和感情都要协调统一地发挥整体作用。而人们的学习、认知过程,是大脑理性思维感情,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统一的作用过程。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越是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人的学习,认识活动便越有成效。传统的教学只看重人的理性的力量,过分相信意识的能力,教学方法只发挥了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严重忽视了感情对理性,无意识对意识的调节作用。无意识不仅仅是调节意识的问题,它本身是有意识的基础,意识的大厦是建立在无意识宽厚的基础之上的。按弗洛伊德的说法,意识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没在水面下的无意识。传统的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可以操作,控制的机械,或者是可以注入知识观念的容器,使得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严重失调。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理性和感情,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整体,在课堂上大量应用各种艺术手段-音乐会、短剧、游戏等,促进了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

6、师生关系的和谐原则

这条原则也称为暗示相互原则,它要求在课堂上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又是至关重要的。卡尔·罗杰斯在其《给学习自由》一书中说:“在学习的开初,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课的组织,视听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的排序,讲座质量的高低和参考书的多少,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种关系中的态度。”任何人都希望被人接纳、看重、欣赏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在课堂上的满足,靠的是教师、学生的相互给予,当然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给予。对教师来说,就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熟悉的心理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方式、程度与时机,善于建立与维护相互理解、尊重、信任、支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课堂中,始终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各种各样的暗示作用与信息交流。教师的威信、尊严、受课的艺术、精神状态甚至仪表,服饰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精神状态、课堂纪律等也对教师形成一种暗示,造成一种课堂气氛。为形成这种气氛,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学好,学生也要由衷地尊重信任教师。

四、暗示教学艺术的价值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见,暗示教学艺术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一)暗示教学艺术的价值

1、暗示教学艺术意在激发学生个人的学习潜能

即指通过暗示手段,使个人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引这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等相结合,以激发个人闲置而未利用的巨大潜力。可以说暗示是能激发个人潜力的因素。运用暗示教学的“最终效应是个人的一定潜力活化”。即,使个人的智慧潜力化为现实的巨大心理活动能力。

2、暗示教学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

因为暗示信息的含蓄性和启发性,就使得学生在接受、领会暗示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发展了相应的直觉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赢得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乃至培养其善于发现、敢于创造的良好的思维品质都是大有益处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直觉思维水平,就标志着他的智力水平和聪明程度。

3、暗示教学艺术可以促进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暗示教学艺术将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要求教育者通过协调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活动,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人的感情与理智总是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忽视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这正像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说的:“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感情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

4、暗示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成为轻松愉快的事情

怎样有效地解除学生由“苦学”带来的学习痛苦和现代教师的“厌教”情绪,而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这是目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领域内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暗示教学艺术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获得令人愉悦的反馈结果,使教学活动成为真正轻松愉快的事情。

暗示教学艺术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二)暗示教学艺术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

1、教师在说话中要注意将内容和身体各部表情相协调

因为在说与听这一交流活动中,说话的内容处在听者注意力的中心,而说话人的态度、表情处在注意力的外围,要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必须使中心和外围充分协调,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更多的暗示信息。同时,由于教师身体各部表情与语言不同,它主要诉诸学生的视觉,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真实的特征,并且由于它们大多属于无声的暗示信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来处理某些偶发事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不致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

2、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为暗示相互作用原理是指暗示教学在暗示者、受暗示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条件下实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暗示教学艺术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可以说,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可以造成趣味、欢快、轻松和舒适的教学气氛,甚至能“消除心理上、生理上的无谓示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产生疲劳的事情上”。

3、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暗示

学生要有效地消除紧张与焦虑心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就要靠必要的自我暗示来完成,教师就有义务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卓有成效地收到预期的效果。正如暗示教学法提倡者之一,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所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文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教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通过启发使学生相信这一点,然后实际加以证明,这就是这种方法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所在。”

4、教师要慎用评价性暗示

一般地说,教学中的评价性暗示有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之分。积极暗示指通过暗示给学生以肯定性的或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得以继续或加强;而消极暗示则是指通过暗示给学生以否定性的或压抑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得以抑制或停止。教师在使用这些评价性暗示时一定要慎重从事,力争做到及时而准确,掌握好火候与分寸感,同时要教育学生认真对待评价性暗示,以确保暗示教学艺术的成功!

五、教例评点

1、有位高一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从头到尾只有最后一个句号,中间都是逗号。

鲁迅先生倡导青年看一些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曾经有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把老年人腿上隆起的“筋”说成是动脉,试想,如果人的动脉隆起让你看见了那该是什么后果,也许这位先生在文学方面是有一定造诣的,但连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清楚或者自己不知道还要妄加断言的作家的创作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鲁迅先生说过:蜜蜂采自不同的花而酿成的蜜才是最甜的,“科幻之父”凡尔纳一生贡献给我们的优质科幻小说不计其数,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凡尔纳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文学家”。而另一位科幻巨匠阿的摩夫本身就是化学家,自第一部小说集《黄昏》出版以来,一直高产优质。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并且硕果累累呢?就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很高的科学素养,是科学为他们的文学七彩鸟添上了绚丽的翅膀,同样,对于我们这些尚在校园中拼搏的莘莘学子来说,学习不畸型,很直接的就是指不偏科了,我们这一代不应该只有数理化公式而没有丰富的情感,同样也不能只有浓烈的感情而没有逻辑思想能力。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要直接批评这种现象:“这样只能给读文章的人产生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但是,教学实践告诉人们,这样的话即使重复若干遍,学生也未必能纠正,这位教高一语文的教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也没有要求班上的其他学生要重视点好标点符号。只是讲:“有一篇文章的内容写得很好,现在我按照他写的格局从头到尾原原本本的读一遍。”接着这位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脸上都憋红了。刚一停下,全班哗然。接着师生交流:

师:你们觉得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 生:(不语)师:你们笑什么?

生:老师,您在中间为什么不停顿。

师:我们有言在先,尊重作者的原文格局。

生:作者原文怎样?

师:原文只点了一个句号,中间多是逗号。

生:原来是这样的。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好标点符号。

生:句号。

师:对!其实,从内容上看,这篇作文是一篇优秀作文。如果注意点好标点符号,那就更好了。

评点:学生作文从头到尾只点一个句号,中间全用逗号停顿;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缺乏标点符号的知识,而在于态度马虎,不重视标点符号。而且这是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所以,针对这样的认识态度及其存在的普遍性,教师不惜花费相当的教学精力,“尊重原文格局”、把作文读一遍,其目的在于凸现不认真点好标点符号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听老师读作文,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要点好标点的意识。这样,就达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效果。这位教师,还注意到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虽然采用暗示法批评了不认真点标点的学生,但是挑选的是一篇优秀作文;他又宣布了这是一篇优秀作文。这样使被批语学生心理得到平衡,自然会下决心在以后的作文中重视标点符号。

第二篇: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

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

班主任对学生施教中的暗示,是一种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态度的前提下,通过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的方式,巧妙的向学生发出积极的、暗示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和行为方式的教育方法。暗示的关键是“示”,即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与行为方向给予暗示期望,促使其领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们长期做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用正面说理的方法施教,学生可能会说:“别讲大道理,我不听!”。如果你用粗暴生硬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震慑住学生,但造成的逆反心理却很难消除;有时则会造成学生的“顶牛”,让老师无法下台。可是,如果老师巧妙地采用暗示的方法施教,却能够使师生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进而促使他们在思想上消除对抗情绪,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谴责;在行动上主动自觉地改过,实行自我完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暗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力呢?很简单,那就是暗示法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暗示效应。

一、切莫忽视暗示效应

提起暗示效应,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一个实验。他把同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两段作品交给学生,请他们进行评价。但却告诉学生说,第一段是狄更斯所写,这第二段是一位普通作家的作品。形成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应庭:对前者倍加赞美,而对后者则是百般挑剔。这个实验足以说明暗示的信息不同,产生的效应就不同。另外,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还证明,影响暗示效应大小的因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是与暗示者的权威性有关。权威越高暗示效应越大。教育工作者恐怕不会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塑像产生爱恋,期望能赋予其生命。后来,塑像果真变成了活人,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

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又利用这个神话喻义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又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告诉校长和老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但没有说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R·罗森塔尔又对全部学生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并与非实验学生和实验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20%随机抽取的学生的智商和能力有了显著的增长。众所周知,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现实,不过是一个神话故事,而R·罗森塔尔的预言却变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什么呢?就是因为R·罗森塔尔作为心理学家的权威性,使老师对来自他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并对自己的学生的发展寄予了同样的期望。从而,对这些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亲切的关注、热切的激励、耐心的帮助。无形中教师教育权威的暗示期望又作用于学生,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奋斗目标和方向,以及发奋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更加喜欢教师的授课。R·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暗示效应。当然R·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的“虚假信息”,如果由普通什么人传递给校长和老师恐怕就不是这个结果了。因此,有人称这些随机抽出的20%的学生是“权威性谎言下的幸运儿”。

二是与暗示者的年龄和阅历有关。一般情况下儿童要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记得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心理学与行为实验室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着一筐苹果,教师甲指着这筐苹果对依次进入房间的孩子们说:“这筐苹果不但不甜,而且非常苦,你不能吃!”每带一个孩子进来,他都说完这番话后自己出去了(他自己并没有动这些苹果),让孩子独自在房间玩了十分钟,然后带下一个孩子进来。事后经过检查,约有17.8%的孩子禁不住大苹果的诱惑,偷吃了苹果,并把果核装进衣袋里带出去扔掉。教师乙也做同样的实验,对每次进入房间的孩子说同样的话,只是他每次离开房间时都从筐里拿出一个苹果,大大咬上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了房间。事后调查,约有96.3%的被实验的孩子等老师走后,就去偷吃苹果,并把苹果核要么藏在筐里的苹果下边,要么扔在屋子角落里。为什么两位老师的实验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教师乙说完要说的话后,“拿起一个苹果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房间”的神情、行动给了孩子们一个能吃、好吃的暗示。(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但是,假如我们在高中学生中做这个实验,其结果就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判断能力绝不会相信两位老师的话,对教师乙的行为暗示甚至会提出批评。应该指出的是,有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却容易犯教师乙的类似的错误,给学生反复强调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然而,自己却有意无意地这样做,结果惹得学生一旦有机会,就非要尝尝“禁果”的味儿不可。学生这种接受暗示的心理,我们绝不能忽视。

积极暗示能够满足学生的积极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所形成的心理上的逆反和对抗情绪是很难化解的。积极的暗示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自尊、自重、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心理需要。

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多次都不见效果。一次,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开始他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回来。此后他改掉了偷窃的习惯。马卡连柯正是采用了暗示的方法(我相信你),使教育者的要求(让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取得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教育效果。

暗示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含蓄性、行动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这些特点的奇妙处就是通过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掌握暗示的技巧。这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二、掌握暗示技巧

暗示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运用好了也实在不那么容易,本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试作陈述。

1、语言暗示要体现含蓄

师生的心灵沟通要靠语言这一工具,语言暗示也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方法。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语言太直白了那就不是暗示了。当然,语言的含蓄也不等于含糊,让学生听了如入五里雾中,甚至会产生误解,这样不仅收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用好语言暗示,班主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你的暗示就没有什么针对性;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作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语双关、或“顾左右而言他”,都要考虑“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暗示效应。例如,小康平时写作业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任课老师多次批评帮助也不见效。一次,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张贴出去,小康十分生气,立即把作业撕了下来。课代表把情况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肯定了课代表的责任心。当班主任走进教室的时候,小康的情绪有些紧张,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可是,班主任却平和地说:“你们知道小康为什么把自己的作业撕掉吗?他是在为自己作业写得潦草而生气(暗示他应该自责),撕下来正是为了把作业抄写工整(暗示他抄写工整)。小康的作业是能写好的(暗示他要努力写好),我们应当相信他。”只见小康惭愧地低下了头,(取得了初步的暗示效应)可同学们的脸上却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样子。第二天,小康真的把一份抄得工工整整的作业重新贴在了“批评栏”内,并在作业下面写到:“请看我以后的实际行动吧!”看,暗示有多么大的“神力”。这位班主任把小康的错误行为具有的正确动机作为一种希望,提出来进行激励,并暗示他应该怎样做,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激励他去实现老师的希望,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暗示艺术。

语言暗示,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据说美国有一新兵训练营,招进一批素质很低,还沾染了不少坏习气的新兵,军官为这些新兵印发了一些家信,说他们在训练营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起刷牙、晚上睡觉前洗脚、衣服鞋袜放得有条不紊,让他们阅读后抄写。说也奇怪,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竟逐渐克服了不良习气。这个例子就是书面语言暗示的结果。我们班主任与学生用书面语言交流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评语(作业评语、期末的操行评语、学生周记评语)、有书信、有赠言等等。在这些方面许多优秀班主任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如,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刘晓婷说:“写评语要讲究艺术,闪光的地方要一目了然,缺点的提出要含蓄、委婉。人往往能够直接地接受优点,至于缺点最好让他对老师的评语细细品味。”因为含蓄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如下面这段评语:“国旗下讲话,你在两千师生面前展示了自己,也展示了我们这个班集体。‘第一’难得永远,好成绩永远力争。‘敢’字当头,是成功的宝贵条件。如果再‘敢’于叫‘谦让’和‘宽容’在自己心中成长,‘敢’于把他人放在心中更重要的位置,你会看到更完善的成功在向你招手。”

2、神情体态暗示要适度

班主任除要重视语言暗示外,万万不可忽视神情体态的暗示功能。神情和体态是师生交往沟通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更能体现暗示的示意性特点。我们应特别重视神情体态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暗示功能。一颦一蹙、一愠一嗔、一个手势、一种姿态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例如,有个别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开了小差,教师不必点名批评,可在讲课的同时向他投去专注而严厉的目光,学生自会从教师的目光中理解其含义,而停止思想开小差,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目光暗示,即通过教师目光的传递,示意学生立即纠正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的跟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头,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示意效果。

日本有句谚语:“能干的领导,就是喜欢听别人讲话的强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当成为这种强人。因为有的时候耐心倾听学生讲话所传递的暗示信息,可以代替甚至胜过向学生说话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这种暗示信息更为强烈。如果班主任再善于营造倾听的氛围,其效果会更好。营造这种氛围一是善于运用倾听的语言,把学生的谈话引向深入。如,“你的话我很理解”,“你说得对……”,“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等等;二是善于运用神情体态等非语言因素,向学生传达自己正在倾听的信息。如专注的目光,点头、取前倾姿势、微笑等都是卓有成效的。这些发乎自然的神情体态不仅能够形成班主任整体的气质和风度,而且能够传递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能够促使师生心理相容。神情体态只有发乎自然才适度,因为,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在作戏,作戏就容易夸张,就失去真情,就达不到暗示的效果。这种真情的流露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需要班主任有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3、环境暗示要营造氛围

环境对人的暗示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一个有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坏习惯的人,来到一个整洁、幽雅的环境中,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坏毛病,这就是环境熏陶即暗示的结果。暗示心理学的先驱H·泊思海姆认为,凡是来自环境——地理、种族、社会、家庭的刺激,都是对于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他作用于人的心理。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从多个方面,多渠道影响着人们,这种立体化的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立体性和情景性。这里边包括优美的物化环境的陶冶性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性,使学生在无对抗状态中,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达到教育目的。

环境暗示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为受教育者主体感知,从而产生一种相应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方法。可见,环境暗示是一种“无言之教”,需要班主任依据德育的任务。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以崇高情感为核心的心理环境和形象典型的班级物化环境,并通过组织以师生交往为核心的班级活动,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全班学生置身于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因为,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莫过于氛围,环境只有和氛围结合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使班级的每堵墙壁都会说话,都能发出积极的暗示信息。

第三篇:浅析《药》的人名暗示艺术(最终版)

浅析《药》的人名暗示艺术

陕西省清涧县折家坪镇中学惠晓燕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人物的名字包孕着丰富的信息,浸透着复杂的感情,传达着深刻的意蕴,体现了精湛的暗示艺术。

【关键词】人名暗示艺术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堪称暗示艺术的精品。这篇小说不仅在标题、线索、环境、景物描写上有暗示,而且在人物命名上也有暗示。

如果细细品味《药》这篇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绝不是一个个简单随意的标签,而是蕴涵着丰富信息,传达着复杂感情,最充分地表达人物特质,进而最充分地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具有标志意义的符号。那么, 小说《药》的人名具有怎样的暗示作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写作背景的透析。

本来夏瑜的“夏”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瑜” 指美玉,多用于人名,比如周瑜。可《药》中夏瑜的命名,鲁迅是用心良苦,意蕴无穷,有着真实具体的影射对象。在这篇小说中,“夏”除了指 “华夏”之外,还与 “秋” 相对,而“秋”也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瑜”字的解释是:《左传·宣公十五年》“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骸瑕”。“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 ﹙《楚辞·九章·怀沙》﹚。“瑾瑜也,世之珍宝。” 所以“ 瑜”对“瑾”,尤其是“ 瑜”和“瑾”都指美玉,都是比喻人的美德。由此我们得知,小说中的夏瑜,暗指真实的革命者秋瑾。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光复会成员,她在1907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遇害。作为同乡的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由此,他把这两件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它们发生联系,写成小说,并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从中开发出令人心弦颤动的强大思想和感情的冲击力。人血馒头以“药”的方式,给华小栓治痨病了,秋瑾已经艺术化为夏瑜。当然,夏瑜也代表着别的资产阶级革命人物,如比秋瑾早几天在安庆就义的徐锡麟等,所以夏瑜又作

为男性来写。

所以说创作于1919年4月的《药》,是鲁迅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药》中的主人公之一夏瑜这个人名,含蓄而巧妙地暗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病态社会的揭示。

鲁迅在《药》中塑造了一群病态社会中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他给这些人物命名时,并没有忽略那个时代、那个病态社会的揭示。

首先是“红眼睛阿义”这个名字。红眼睛就指红眼病,即我们农村人所说的,一个人的嫉妒心理到了失去理智的时候,就说他红了眼睛。阿义虽是一个监狱小卒,但他也是那么贪婪、那么放肆:仅仅因为在夏瑜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等夏瑜牺牲后,阿义剥光了夏瑜身上的衣服。“红眼睛”正是这种麻木不觉醒心理的真实写照,是凶残、贪婪、奸邪、卑鄙的象征。阿义长着一双红眼睛,这生理上的病症暗示他心理上的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其次是“驼背五少爷”。他每天总是在茶馆里过日,来的最早,去的最迟,过着一个少爷的生活。被称为“少爷”,该有一点地位,也有机会上学,见识也该比一般街坊邻居广些吧。但他不去求学上进,而是整日呆在茶馆里,无所事事。从他与茶客谈论夏瑜的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他是一个闲人,一个没有被唤醒的无聊看客的形象。他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但“驼背五少爷”这个名字的选用,有着发人深省的内涵:驼背的形体,空虚的灵魂。驼背——身体的不健全折射出心理的不健全,折射出他的麻木和愚昧。

还有《药》中的“华老栓”,他是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城市贫民。贫困拮据的经济状况,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对周围一切都漠不关心。他和老伴饱经沧桑,把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小栓身上。他希望爱子能健康成长,永远维系华家血脉。“栓”字的意思是缚或系,意在把孩子栓住。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偏偏不像华老栓希望的那样,小栓染上了痨病,华老栓和老伴的心思全在儿子的病上,一心想治好儿子的病。当华老栓从康大叔那里得到消息,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积攒的一包洋钱揣到杀害革命者的刑场,换回了一个令他满心喜欢的人血馒头。人血馒头终于让小栓吃了。但是,在贫穷、落后、保守的旧中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勤劳节俭、糊涂忍让等民族古训是栓不住华家血脉的。小栓的命最终没有被“栓牢”而夭折了,华家悲剧的深刻意蕴便通过老栓和小栓两代人取名为“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另外,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则暗示了从当时社会从老到少的群众的麻木不仁。

鲁迅通过《药》中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名暗示,让我们读者看到他们是心智不全、灵魂有病的患者。想到他们“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而揭示出一个畸形的病态社会。

三、丑恶灵魂的反讽。

《药》中康大叔和红眼睛阿义,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鲁迅对他们的激愤是可想而知的,但给这两个人物取名时,鲁迅是反其意而用之。

康大叔之“康”者,健康茁壮之意。康大叔亦是我国民间亲切的称谓。可本文的康大叔,文中介绍道:“满脸横肉”,“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可见身体很棒,精神也好得很。却凶残暴虐,贪婪无耻,体格的健全茁壮,成了野蛮和凶残的资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爪牙,他公开宣扬革命有罪,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阿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义”,正义;合乎正义或公益;情谊等。古人尊崇为人仗义的人。而本文的阿义,为了榨取夏瑜去盘问,听到夏瑜的革命宣传后,竞打他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剥光他身上的衣服。这一切都和“义”字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给康大叔和阿义者两个人物命名时,对他们丑恶的灵魂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四、主题意蕴的传达。

小说《药》叙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鲁迅对两家人名姓氏的选用同样颇具匠心。他赋予老栓“华”姓,顿时使夏瑜的“夏”姓具有了深刻的隐喻意义。在小说《药》中,华、夏二姓并置对立,且在情节发展的同时,传达出它深刻的主题意蕴。

华、夏是中华民族两支不同的祖先,后来融为一体,故华夏之合又指中华民族自身。这样,文本中的华家为儿子治病而索取夏家儿子的血,就不仅仅是华吃夏,即人吃人,而且是一种民族内部的自相残杀﹙革命者夏

瑜是因本家夏三爷的告官而被捕,又因刽子手康大叔而遇害。而那些愚昧麻木的群众,包括华老栓,对夏瑜被害,表现出的是冷漠、不理解,甚至是欣赏,而根据文本关于夏瑜身陷囹圄还劝牢头造反的告白可以看出,夏瑜显然是一个意在将包括华家在内的穷苦人解救出来的给民族以希望的救世者。这样,华之吃夏,就不仅仅是一种内部残杀,更是一种吃掉拯救自己的人、吃掉本民族希望的愚昧举动。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悲剧。

因此,小说中人物姓氏“华”、“夏”的选用,启迪人们:人血馒头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起来革命,才是救国救民的良药。

总之,《药》中的人名暗示具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作者用一个个意味无穷的人物姓名,暗示了严峻的社会现实,“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催人警醒。

联系地址陕西省清涧县折家坪镇中学

邮政编码718313

联系电话***﹙惠晓燕﹚

第四篇: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现代教学从本质上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过程。这里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有效二字,有效就是要做到在这一节课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要做到知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正确的理解现代教学的本质。

一、现代教学首先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是区别于以往传统教学的明显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也就是说只注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空间,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而活动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与探究;学生与书本或者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并且要在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二、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教学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所谓有效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和自己一定的课堂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尤其是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尤其要注意教法的设计,所设计的教法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有效学习的反馈不仅体现在学生考试的成绩上,关键是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尤其是要看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自主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多大难度的问题,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否较以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不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看学生是否会学了。我认为形成有效学习的五项条件是: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要宽松、学习形式要多样、组织过程要科学、评价要有包容性。

三、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是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交汇点,主要的知识在此汇集,所以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话,那么教学必定是失败的。而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特别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具体分析学生情况,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兴趣爱好

2、具体分析教材,新课改后,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如果还是按照原来旧教材的授课思路、方法去处理新教材那是万万不行的,所有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原来吃老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不认真详细分析教材,那么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具体分析教法。新课改的教材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的余地,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在课堂上他们可能提出任何我们预料不到的问题,因此,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而只是设计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发展,那么在课堂上陷入被动是必然的。

4、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所谓教育机智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突发现象的临时应变处理能力。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是不足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经验不足,二是课前的准备不足,我认为后者才是主要的原因。如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充分的全面地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至少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出现。

四、教师的组织活动要多样化:讲述、讲授;展示、演示;实练、实践;参观、访问。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知识的主要代表或主要载体,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成败,归根结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单纯看教师作了什么。教师要努力使学校和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教师的根本职责是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因此要求教师的组织活动要多样化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因为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五、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1、从重促教转为重促学

2、从重程序转为重结果

3、从重要素配置转为重要素互动

4、从重反馈调节转为重预先筹划(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

六、教学设计的要求:

1、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

2、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任务

3、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6、要研究和营造学习环境

7、要重点考虑师生互动方式

8、要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9、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处理

10、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七、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

下面重点谈谈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把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操作、探究、体验、讨论、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终身发展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伴随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丰富。在教学情境设计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学生单凭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造成了认知上的“失调”,于是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定会产生急切的“愿闻其详”的心理状态。

高一《经济生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师: 请同桌的同伴互换穿鞋子,站起来活动一下,谈谈自己的感受。生: 他的鞋比我的脚大,穿了走路很不方便,走不快。

生: 我的脚比他的脚小,穿他的鞋我的脚很不舒服、很难受,有可能被磨破。

师: 假如我们把“脚” 比作社会生产力,“鞋” 比作生产资料所有制,你能体会出一个什么经济学道理?

生: 多大的脚就要穿多大的鞋,如果鞋不合脚,就会误事。可见,一个社会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这个社会才会快速发展。通过学生换鞋穿的真实经历以及有效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可能遭遇的认识冲突中茅塞顿开,真切体验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抽象的经济道理,这是属于以身验为主的原体验,符合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原有经验。

这样层层提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在讲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时,涉及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自的职责问题。在此,教师没有直接提问学生三公各自的职责,而是引用了当时热门的几则时事新闻,提问学生:“如果这些案例发生在秦朝,应该各归谁管?”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生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概念,甚至还可以间接的熏陶学生的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意识。2.故事情境

教师通过讲知识发现的故事、有关知识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此基础上学习知识,并接受思想教育。

如教学“等比数列求和时,我在课堂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明和王永是高中的好朋友,张明学习成绩优异,而王永虽然很聪明,但对学习不感兴趣,毕业后王永做起了生意,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机遇,几年后成了大款。有一天,王永遇见了正在读博士的张明,对张明的清苦不屑,于是想资助张明,张明说,“你资助我一个月就可以,但要分期给,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2天给我2分钱,第3天给我4分钱,依次类推,每天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为止”,王永听了,立刻答应了下来,心想,这不太简单了。没想到还没有到30天,王永就后悔不迭,后悔自己夸下海口。同学们,你知道王永该给张明多少钱吗?”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激起了求知的欲望,要比上来就讲推导过程效果要好的多。例如《二氧化碳》一节,我们可这样导入: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就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实验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 “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碳。” 例如在《王水》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

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要将自己的诺贝尔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中,装在一个玻璃瓶中.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他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王水。

在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时,内容涉及到比较抽象难懂的剩余价值理论。教师把抽象的理论故事化,编了一则“汤姆创业发展史”的故事,把抽象的原理简化成生动的故事情节,结合到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状态中。故事1:很久很久以前,TOM家的祖辈们漂过大西洋来到北美大陆,辛勤的经营一家织布的小作坊。故事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TOM家的作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TOM的爸爸经营着这家有1000个工人的纺织厂,JACK是工厂里的老工人,每天都和其他的工人一起生产出大批大批的新布运到商场出售。TOM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足,JACK一家却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故事3:突然有一天,TOM发现爸爸将大批的新布放火烧掉了。他不解的问爸爸为什么,爸爸:“孩子,我们生产的太多,这些是卖不掉的。”TOM:“我们剩了这么多布,干脆便宜点卖给JACK吧,他们有了新衣服,我们也把布卖掉了。”爸爸:“孩子这样的话,你将来可就没有新衣服穿了。”故事4:最后,TOM爸爸破产了。很多企业和TOM家有相似的经历,纷纷破产了。这就是1929-1933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带领学生在分析故事的过程中,清晰的掌握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背景,由私有制下的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3.活动情境

教师注意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去发现、研究数学问题。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初步认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高一《政治生活》“民主监督”

第一幕:(学生若干扮演各种角色依次上场)甲、乙两名派出所值班民警正在打牌,听到敲门声。

农民老王: 有人么? 有人么? 民警甲: 谁啊? 真是麻烦!(开门)

农民老王: 警察同志,我的一大车西瓜在半路上被几个坏人抢走了,你们可得帮帮我!

民警乙(看表): 我说兄弟啊,现在可是下班时间,我们也无能为力啊。民警甲: 就是,你一车瓜才值几个钱!

民警乙: 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要下班回家了。说完两人扬长而去。(第一幕完,主持人提问民主监督是谁监督?监督谁? 民主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如果你是该小品中的农民,你会怎么做? 可以行使什么权利? 请同学自由回答。)

第二幕:

老王闷闷不乐回了家,把此事说与乡亲听。

乡亲A: 太没道理了!大哥,我帮你出头,把那两小子抽一顿,出出气得了。

乡亲B: 我看还是找人大代表反映吧,人大代表可以帮我们。乡亲C: 打个电话或写封举报信吧。

乡亲D: 找新闻媒体吧,现在媒体透明度高,时效快,威力大,影响广。

乡亲E: 算了吧,一车瓜而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当自己倒霉吧!(第二幕完,主持人提问小品中出现哪几种民主监督的方式?你知道当地有哪些舆论监督的方法么? 公民进行民主监督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你觉得此事应如何处理才比较合理? 请同学自由回答。)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让学生或检验现实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要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且对知识还有一个再理解的过程;另外,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提高。4.实验情境

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一条细绳和两个图钉,将图钉钉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细绳的两端固定在图钉上,用笔尖拉紧细绳转动,笔尖画出的图形就是椭圆。紧接着,提出问题,当调整绳长等于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时,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会很快给出正确答案。然后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总结椭圆的定义。

5.竞争情境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乐不知疲。若利用这一心理,在教学情境中设计一些竞争情境,可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通过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夺红旗、限时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小组对抗、擂台赛等”比赛形式,使枯燥的运算变成生动活泼的竞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讲一道习题,一班学生想出了两种解法,看我们二班同学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为了比别人多一种解题方法,二班学生们会立刻投入到积极地思索和讨论中;也可在一个班中创设竞争情境,可以在男女生之间开展,也可以在小组之间开展。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仔细的从平面镜的结构、材料、成像大小、远近上自我观察,然后让一个同学说出一个自己的观察结论,后边同学仔细倾听,不能重复,看“锣鼓”停时“花”落谁家。如此情境设计,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都得以调动起来。多创设学生人人能参与表现自我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激情,从而达到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

只要我们加强责任意识,用心进行课堂设计,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会生动活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多付出,才能体会快乐!

第五篇:暗示心理学

暗示对人体的作用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已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暗示还可以治疗疾病。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已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什么是暗示?暗示的种类有哪些?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是指自已使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顿疑自已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如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编一本自己的心理辞典

每个人都有一本心理辞典,即在自己的内心中对生活、人格等一些重要品质的定义和认识,如自信、独立、责任、勇敢、友。而每个人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取向和生活方式。

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糟糕?因为这些人的心理辞典中的词汇全是些消极错误的定义。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糊涂?因为他们心中的心理辞典、就是模模糊糊、含混不清的。

对于那些想全面提高自己人格和心理品质的人,给自己编一本积极向上、内容明确的心理辞典,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心理训练方式,其过程可概括为:

选择一些自己想提高的人格、心理品质,或是人生和生活中重要的品质,如自信、乐观、责任、勇敢、友谊、热情、聪明、独立、果断、自主等,——罗列在一个本子上,然后根据你的理解,分别给这些词汇下定义。

随时补充、修正、完善这些词汇的定义,这工作可通过下述三种过程完成:

(1)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

(2)看书学习;

(3)与人交流、向人请教学习。

重复上述工作,直到你对所下的定义感到满意和完善为止。

作为一个对未来怀有梦想的年轻人,你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本

这样的心理辞典。愿你编好这本辞典,也要用好这本辞典,它将是你获取成功与幸福的一本难得的人生指南。

什么是「催眠后暗示」

催眠师在催眠状态中暗示被催眠的人,要他在清醒之后的某个时间或看到某个讯号的时候,就要去做某一件事情。

譬如说,现在我在催眠中暗示你,等你醒来以后,一看到我用手摸鼻子,你就要去打开窗户。好,那么等你解除催眠,醒来以后,你可能在房间跟朋友聊天,但是,你一看到我在摸鼻子,你就会忍不住走到窗户旁把窗户打开!

注意喔!你已经忘记了这是我所给你的指示,你会以为这是你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去做的。这时,如果我问你:「喂!你为什么去打开窗户呢?」

你可能会说:「因为我觉得房间里的空气很闷,所以要打开窗户!」

所以,很有可能,许多你以为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其实,只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别人或社会或某些团体给催眠了!

以前还发生过一个案例,有一个人向精神医师抱怨,他老是觉得很紧张,总感觉到背后有一只大黑狗跟着他,好像随时会被它咬一口!他自己也知道其实后面并没有狗,可是这种一直强迫出现的念头,使他受不了。

医生帮他治疗了好久,都没有效果,后来,就用催眠,回溯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年以前,他曾经去参加一场舞台上的催眠表演,催眠师在舞台暗示他有一只又大又凶猛的黑狗正在背后追他,使得他在舞台上拼命奔跑,达到了非常好的戏剧效果。他自己在表演之后,睡了一觉,对於发生什么事情都毫无印象了!可是,从此以后,他就一直感到有一只黑狗在背后追他。

找到原因以后,医生就在催眠中暗示那一只狗走了,不再追他了,醒来以后,他才完全恢复正常。所以,有时候参加催眠的舞台秀,要小心一点,被催眠成超人跑来跑去还好,万一被催眠成一听到音乐就忍不住大跳脱衣舞,那你可要小心点儿„„

绘一幅自己的“画像”

----“我太胖了,得减肥!”身高1米56,体重52公斤的红叶这样看自己。

----“我长得又瘦又难看,同学们都叫我'柴火杆'”小基的心情也不好。

----“我做不到,一看到电脑,我就控制不住自己要玩游戏。”秦明对爸妈不让他打游戏很烦恼。这些都是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描绘。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画像”,那么这幅“画像”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每个人在看自己的时候,是通过两双眼睛观察的,第一双眼睛是在意识中把自己当做观察的对象,去看自己、认识自己。问自己“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能干些什么,应该干些什么”,当我们自言自语或者思考问题时,无一不是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无一不是把自己分成两部分,把其中的一部分对象化,去审视、评价它。这是一幅“自画像”

第二双眼睛是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也就是在别人眼中“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一幅“他画像”。我们将这两幅画像合在一起,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自己的画像。

自我的本质就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个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处理。使人们清醒而又完整地看到自己、理解自己。因此,我们每个人不但可能认识别人,也可能认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如果比较客观、正确、就表明其自我意识水平比较高,从而就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他

人的关系,一个人对自-他关系处理比较好,其社会适应性就比较强,心理的发展就比较健康完善。

我们在画像的过程中,不仅了解自己的物理特征(外貌特征)、还需对自己的内在特征,如情感、意志、能力、个性等等作出判断,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完整印象,并对自己的形象作出满意的自尊感和自信体验,或者不满意的自卑感,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改变和控制。所以我们给自己的画像不是一幅静止的形象,而是随时变化和修改的动态画。

相貌与心理

人的先天相貌缺陷生下来时已决定了,而出生后,人的青春却要靠健康心理来延迟衰老的降临。老年人常告诫我们:“不要生气,生气会变丑。”美国总统林肯的好朋友曾向其推荐一个人来任职,受到拒绝后不解问道:“怎么能凭相貌来判定人的好坏呢”?林肯则回答:“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相貌负责。

”不难判断,一个性格丑陋的人不可能相貌堂堂,反而会加速丑化速度,导致由美变丑。最近一位美国科学家所做的有趣实验也给人们提供启示。这位科学家发现,把人呼出的气体伸入一种液体,平静时液体无显著变化,伤心时则产生白色沉淀,而生气时液体浑浊;进一步实验就发现人生气时的分泌物甚至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他还据此计算出一个人如果生十分钟的气不亚于三公里长跑所消耗的体能。科学家因此得出结论;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气死的,由此可见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何等重要!应该象珍惜自已青春美貌一样去培养我们的心理素质,使之泰然自若,平静如水,那种处在外界巨风恶浪而仍然水波如镜的心理乃是世间最高的境界。

直呼其名也打动人心

常打招呼是赢得好感的秘诀

如果上司在众多同事中唯独对自己打招呼,每个人都会心中暗喜不已。

如果你刚搬入新居,面对陌生的环境正一筹莫展时,忽然听到一声:“您好,我是隔壁的某某。请多多关照。有什么问题请尽管提吧”,亲切之余,顿时你会觉得对方是个可信赖的人,日后很可能同他关系融洽。

打一声招呼,哪怕只是谈论天气或寒暄几句,都是把自己的心情或善意转达给对方的第一步,是为接近对方并了解其内心所作的重要铺垫。

直呼其名:打动别人的“自我参与理论”

在公司的走廊里,上司与下属擦肩而过时,简短地打声招呼显然比光点头示意显得更为亲切,而直呼其名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某某君,拜托把这件事办一下”和“给,把这个去办一下”相比,前者会更好地表达你的亲近感,并赢得对方的好感。想想自己被直呼其名时对对方产生的好感,便能领会其中奥妙了。

直呼其名的心理效应可以用“自我参与理论”来解释。因为在交谈中使用一些固有名词会使对方强烈地感觉到你和他关系十分密切。

在医院里护士常常以哄孩子的口吻对待老年患者,如:“听到了吗,老奶奶,该吃药了”。虽然这是出于好意,但比起用“老爷爷”、“老奶奶”这些泛指的称呼来,直呼其名,如:“某某先生(女士),该吃药了”,是不是更好呢?这样老人会认为你是真正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关心他,为他担忧。而被当作众多患者中的一个或下属中的一员的感觉并不好,谁都不愿被认为只是“众人之一”。因此,直呼其名是消除对方被忽视感、提高其自我参与程度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掌握别人内心的第一步是了解对方,而了解对方的第一步是记住并直呼其名。

“某某君是怎么想的?”

“某某,最近似乎情绪不错嘛。”

这样称呼对方的名字还会使谈话气氛变得轻松,谈话者自己的态度也会温和起来,但有实验表

明,初次见面便频频直呼对方的名字会产生负作用,让人觉得"故作亲密状,大概是别有用心”。自我暗示有着惊人的力量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普拉顿诺夫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肌体内部的皮层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现象,这种皮层过程与过去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有联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自我暗示的现象。例如,清晨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一下,如果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往往会心情舒畅,这是一种积极性的暗示。如果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好,眼皮略有浮肿,怀疑自己肾脏可能出了毛病,于是就感到了腰痛,这是一种消极的暗示。

每个人的自我暗示性高低不一样。有的人自我暗示性很高,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女士曾经观看过一位著名催眠家的表演,对他非常佩服。一天,这位女士和丈夫正在餐厅吃饭。碰巧看到那位著名的催眠师也走进餐厅,并朝女士身边的空座位走过来,这位女士心想:“看样子,他要坐到我对面了,就要给我催眠了。”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还没等到催眠师坐下来,女士的面部已经发生变化了,眼睛微闭了,头也低下了,很快就睡着了。

自我暗示性高的人,有时也可导致可怕后果。曾经发生这样一个事故,一个人偶然被关进了冷藏车,当时车中的冷冻机并没有开动,可这个人却被冻死了,这是自我暗示起作用的可悲结果。自我暗示运用得当,可以避免一些不幸后果的发生,还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的独特心理治疗法,称作“内视想象疗法”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让病人想象自己的白血球正在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患者靠这种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暗示疗法。这种自我暗示疗法被广泛应用。一些人到医院看病,听到别的病人讲,某某医生医术高,治他患的这种病特别有办法。碰巧他挂到了这位医生的号,于是就想,我真幸运,看来这个病很快就会好了。这种自我暗示和医生的治疗、服药一道发挥作用。

自我暗示的方法,也应用于运动员的自我训练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运动员往往由于比赛前与比赛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如怯场、紧张等,而不能很好的临场发挥。因此,对运动员进行自我调节的自我控制训练,对于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有重要意义,这种自我控制训练,采取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自我暗示训练。这种自我暗示能够达到自我调节,可以自我控制思考的内容,引起积极的情绪,消除紧张、慌乱的情绪,使运动员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

自我激励助你走向成功

著有《顾客只买赢家的东西》一书的汉斯·奥尔特曼说:“你需要自律能力、老板的信任和自信心。”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你怎样自律,赢得老板信任,并消除他的顾虑,如果事事都不顺,你如何保持对自己的信心?

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奥尔特曼认为:有许多自我激励的好方法,关键是你自己的态度。有一种看法,即自己永远也不行,那些在自己的孩提时代就把它定格化了的人有必要了解自己积极的一面,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你没有必要去上费用昂贵的激励课或者尝试一种新的疗法。奥尔特曼建议:有时,仅仅读一本好书就会帮助你保持一种积极的心境。你还可以尝试一项适度的体育和健美计划,以恢复良好的心情。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不是感到惬意,而是感到充沛的活力。”“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斯普林格如是说。

下载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中学教师教案编写的艺术

    中学教师教案编写的艺术 一、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施教方案,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动作等有序地......

    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

    初二心理素质训练课《积极进取的心理暗示》教学设计 一、训练意图 激励自己,保持自信。 二、训练目标 1.认识和体验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2.能够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调整心态,激发......

    心理暗示誓词

    心理暗示誓词 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将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我不会甘于平庸,碌碌无为,我将通过百倍努力,改变人生,创造辉......

    积极心理暗示

    对孩子充满信心和期待 自我心理暗示训练    2011-6-21 9:36:00我要评论(0)来源: 父母怀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对孩子充满信心和期待,这是孩子进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清泉般滋润......

    心理暗示演讲稿

    关于心理暗示的演讲 一般人只要相信做某件事他一定能成功,那么一般来说都是会成功的! 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当你的思想专注一在......

    心理暗示(该)

    学会心理暗示,培养健康心灵张掖二中心理教研室韩建华心理暗示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他人暗示是指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自身的心理过程,即别人使自己的......

    心理暗示教育(最终定稿)

    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其心理自我维护 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尔卑斯山的盘山公路有一处非常陡峭,并且是一个急转弯,许多驾车者由于车速太快而丧命于此。交通部门于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