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远的一课说课稿
《永远的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永远的一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版块“考验”一组课文的第一课,讲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欧阳老师带领同学们在空旷的操场上经历风雪考验,站立五分钟的事。这一课,在同学们心中成为了“永远的一课”,使同学懂得:“苦难不过如此”,要在现实的考验中锻炼自己。从文本的语言特点角度看,这一组课文共有三篇:《永远的一课》、《荒岛日记》、《哈尔威船长》,是一组具有小说色彩的文章。本文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方面都很突出,但是关于人物描写,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本课教学,我着重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学习。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阶段,与低年级孩子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主体转变,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通过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等。在心理品质方面,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表现欲强,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他们的大脑也处于逐步完善的时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看字理视频等方法,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削”;采用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风雪交加”“一反常态”等词语,积累“()()交加”式的词语;学写“仓、苍、呛、鼻”等生字。
2、多种形式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融情想像等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用“要素归纳法”和“重点词语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以“风雪交加”为线索,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天气的寒冷,学习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环境描写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5、抓住“一反常态”和师生表现的语句,体会欧阳老师的良苦用心,体会“永远”的含义。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
四、说过程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下面,我将分课时对本课的教学程序简要说明,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课时
一、以“课”引课,质疑激趣
课前,我出示“()的一课”填空,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谈一谈如果让你来填空,你会怎样填?然后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出示了两组词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一组是含有多音字的易错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第二组是一组以成语为主的重点词,在此,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风雪交加”,使学生体会到,“风雪交加”不仅仅是有风又有雪,它同时还有程度加深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拓展积累“()()交加”式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默读课文,学习概括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利用“要素归纳法”和“重点词语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适中年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阅读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讲,四年级的孩子的思维还成“点状”,还不能
做到很流畅的整合课文主要内容,即使能较全面的考虑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时,教师的引导便极为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期达到“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目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说却不说不出来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孩子们定能豁然开朗,欢呼雀跃,对知识的记忆也就格外扎实。
四、指导写字,感受文化
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字指导,我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的生字,交流发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几个有关联的汉字“仓——苍——呛”以及一个难字“鼻”。通过观看“仓”字的字理小视频,使学生了解“仓”字的由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这种理解对在写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辨析,达到不写错别字的目的,然后,通过形声字的方法学习“苍”和“呛”,并且拓展识字,增加识字量。最后,指导写字。
关于“鼻”字,由于它的字理比较复杂,学生不易听懂,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笔画的方法,旨在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记住这个字。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之一,其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会认会写,还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每个汉字,都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信息,在识字写字过程中,从汉字的文化视角出发,既能使学生牢牢记住这个字,又能更确切的理解汉字的含义和包含的文化意义,提升认知汉字的水平,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五、质疑问难,探究铺垫
这节课还有一个小小的环节,就是针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设计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的能力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顺承前言,导入新课
二、品读感悟,指向表达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六个层面的教学:
(一)、引出话题,紧扣主线,想象“风雪交加”。
读词语,你放看到了——,仿佛听到了——,仿佛感受得到了——,开启学生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二)、走进文本,圈画批注,研读“风雪交加”。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天气的寒冷,自主学习之后师生交流,在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转移视角,方法引领,体悟“风雪交加”。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
孩子们,你们看,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到了风雪交加,用自己的耳朵——到了风雪交加,用他切身的感受让我们——到了那是一场怎样的风雪交加!
(四)、融情想象,激情朗读,再现“风雪交加”。
(五)、辨析探究,理清顺序,写好“风雪交加”。
教师打乱文本的语言顺序,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继而顺学而导,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一般顺序。
(六)、学以致用,指向表达,内化“风雪交加”。
出示一幅夏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一说,并引导学生把自己说的话按顺序排一排,把自己刚才学到的本领运用到表达的之中,内化知识,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表达,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探寻人物内心,品味“永远”的涵义
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之下,欧阳老师却一反常态,分别找出描写欧阳老师和同学们反应的语句,引出欧阳老师语重心长的话,朗读并积累。
四、总结全课,铭记“永远”
之所以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三方面理念:
关于“理解”: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文字背后的涵义,在交流环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真正把文章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
关于“语用”:阅读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等到了高年级,我们还要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篇文章具有小说的语言特色,环境描写是它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把环境描写好的,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性当堂演练,这样,孩子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就会有法可依,有序可循了。
关于“读书”:课标强调,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要始终贯穿‘读’,朗读,默读,不是只言片语的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的落实到每个同学的读,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的读。——崔峦”这节课,我也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在无声中深入思考;个别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齐读——加深对文本内涵和语言特色理解。
五、说板书
永远的一课
风雪交加
希望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呈现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且加深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悟。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本着“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指向表达”的基本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力求为大家呈现出一节真实、扎实、朴实的语文课堂。
谢谢大家聆听!
看
远——近
听
高——低
感受
事物——感受
第二篇: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过程
一、说教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国主义为主题。本文通过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重难点
重点:
1、关键语句的含义;
2、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说学法
圈点批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检查字词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课后练习一)默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结合课后练习二讨论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找出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教师出示投影,供学生参考。(布告牌、鸽子、铁匠)
第五环节:学生质疑
每4人一组提出质疑,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四
第七环节:总结:
播放《国际歌》结束本课学习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在班内交流
第三篇: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黄港中学 周海燕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以上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交流意见。
2《最后一课》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本小说,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我从小说这个文体本身出发,采用小说四步阅读法——整体感知,情节,人物,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当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生字,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通过些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明确:(1)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2)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四环节:小说三要素
(一)情节
问题一: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问题二:今天上课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明确:(1)小弗朗士(以他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宣布散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分析,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找答案。
(二)人物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3)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三)环境
划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2)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小说这种体裁的文章,所以我认为这节课应当给学生引引路子,对今后学习赏析小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的分析应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五环节:协作质疑
全班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质疑问难,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
1、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投影展示课文主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四篇: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上午好: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贯穿“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的教学理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与《枣核》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的,表现一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以本文为范例,主要是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并强调“有效地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现行教育《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重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创新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认识爱国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探讨小弗朗士前后变化的原因。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也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二、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曾说:“好的教学方法应能培养学生深刻的、巩固的、自觉的知识,并能使学生听讲时,思维永远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好的教学方法,不在于能否把课本知识讲深讲透,而在于对学生能否做到相讥诱导,启迪思维。”古人也说:“思源于疑。”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有关教学理念,我觉得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心情是多么坦然,感觉是多么幸福。如果一边是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而一边是教室外侵略者的操练声,那情景会是怎样呢?如果这是最后一堂课,以后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同学们心情又怎样呢?下面我们就随小弗朗士走进这最后一课,感受一下法国人民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还有那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个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环节二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了解都德及其作品和本文的时代背景。
然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情节结构。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环节三:研读赏析 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用多媒体出示以下思考题:
1、作者塑造小弗朗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韩麦尔先生又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呢?
3、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感受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四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我启发学生: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环节五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8分钟。
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环节六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巩固。环节七 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认为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例子,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如果这最后一课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句话,请选择一个角色,以他的身份说几句话。(注意:人物的个性、身份、语言富有感情)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力求清晰直观和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难忘的一课》说课稿··
难忘的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本单元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文语言质朴真挚,感情色彩浓郁,是一篇优秀的爱国题材略读课文。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是新课标对五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相关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针对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实际,我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课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所以,我把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课标要求,把“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最深的事进行具体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运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讲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感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说学法。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意。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
(一)揭示课题,直奔主题。
首先请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阅读课文提示,寻找这节课的学习信息,明确本课的阅读任务,通过直奔主题能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包括初读课文、反馈交流、认识词语三个部分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认读生字新词,理解课文脉络,概括出课文大意。
这一步骤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深入课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解读文本中,我始终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内容和情感的主线,让学生来各抒己见。
(1)首先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那么它们每次出现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交流使学生对于文章层次有个大致的理解。
(2)然后抓重点词句,以读促解。
这部分我抓住学生提出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的不同场景来展开以下教学。第一次是台湾老师写在黑板上,第二次是作者跟着台湾师生一起来朗读,第三次是作者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得说出。
1、在第一次出现的场景中,我设计如下问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台湾老师一笔一划写在黑板上的,在这里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并且说说你这样读的原因。
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自我思考寻找文中关键词和句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并且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接着通过补充背景资料,进一步体会台湾师生们的爱国情。
鉴于学生对于台湾光复这段历史知识了解还不够清楚的实际情况,我适当地补充了日本在期间对台湾文化上采取奴化政策,加深学生感受,体会台湾师生对于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对祖国发自肺腑的爱。
3、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时的情景,我运用同样的“朗读—理解—朗读”指导学生学习。在这一部分学习中,“老师和同学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反而朗读得更起劲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我通过创设如下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假如这时候是你们坐在教室里认真地阅读,此时进来一个陌生人坐在了教室的后面,你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共同的爱国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而彼此亲近。
4、自学最后一次出现的场景。因为教是为学服务,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我要求学生先默读再分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看到中国伟人像,作者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已经落实了,那么工具性呢?在这一块儿,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
我是这样导入的:此时此刻,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千言万语凝聚成我们全体中国人心中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么你呢?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台湾师生和学生中的一个,面对即将告别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呢?现在将你内心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在这里通过小练笔来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感悟爱国情。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地展示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23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