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本论感想、收获
姓名:CM1008
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企业管理
学号:20110410141
学习《资本论》的收获
《资本论》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通史涉及的世界,统一在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之中;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统一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利益阶层之中;把与人们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物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类自身,统一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资本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统一在一起,从而把马克思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统一在一起。《资本论》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为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资本论》作为论资的经济学著作,深刻地提示了资本经营活动规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运营资本提供了有效武器。《资本论》作为坚持在发展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体系,还为我们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资本论》博大精深、入木三分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着我,老师独到深刻、风趣生动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我,同学们认真听讲、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深深地吸引着我。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资本论,让我收获了不少知识。这个学期关于《资本论》的学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于是,我像一颗春草,孜孜不倦的吸取着这些难得而又大有意义的营养,以下便是我本学期学习《资本论》的收获:
1、关于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和求学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资本论》的学习告诉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学习和科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充分把握历史的、逻辑的统一。记得老师在一次考试中,发现了试卷中的某一道题值得商榷,便在题目上划了记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表现,这是不维书、不维上的表现,这是在通过自主学习,大胆提出独创性见解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因此,对于我来说,《资本论》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在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求学精神。
2、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具有讨论意义的是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我们知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因此,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这里,姓名:CM1008
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企业管理
学号:20110410141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物质财富的生产的源泉是多元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的过程中具有贡献;需要保护和补偿使用价值的源泉,社会再生产应以使用价值源泉的再生产为前提。由于劳动的二重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的二重性,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我们所说的由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的商品的价值;商品有两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商品,比如说空气,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并没有人愿意为呼吸的空气支付货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人们的劳动去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人类的劳动逐渐凝结到物品当中,逐渐具有了价值,也就成为了商品,所以说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至于怎样创造的,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简单的例子:存在自然中的空气还没有加工成氧气之前是不具有价值的(你如果在危急的时候救治病人不会购买空气,而是会购买氧气),通过劳动者收取,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生成氧气,使其具备了价值,劳动者的劳动也就在这一个过程中凝结进去了。
关于剩余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牢牢把握好剩余价值的前提、过程、性质和方法,是学习好《资本论》思想精华的重要一环。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可见,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这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可见,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为我们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
关于资本家也劳动。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关于资本家是否也劳动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也是我们学习好、理解好和领会好《资本论》的关键。马克思在谈到利息所反映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他说:“生产过程同资本相分离,就是一般的劳动过程。因此,同资本所有者相区别的产业资本家,就不是表现为执行职能的资本,而是表现为甚至与资本无关的管理人员,表现为一般劳动过程的简单承担者,表现为劳动者,而是表现为雇佣劳动者。他创造剩余价值,不是因为他作为资本家进行劳动,而是因为除了他作为资本家的性质之外,他也进行劳动。”从马克思的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家在剥削工人的同 姓名:CM1008
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企业管理
学号:20110410141 时,本身也作为一个劳动者参与劳动。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资本家具有监工劳动。监督和指挥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劳动也是直接地和不可分离地同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交给单个人作为特殊劳动去完成的生产职能。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其次,资本家在雇佣职业经理人后也劳动。投资人即资本家对企业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决策,对企业资源整合的战略性的决策,对上层管理人员聘任和调整的决策等,是职业经理人不可代替,也不能代替的。所以在雇用了职业经理之后,资本家还是需要进行劳动的。最后,资本家在企业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他不仅投入了直接的具体活劳动,而且还投入了承载直接具体活劳动的生命量。其劳动构成包括: 资本家的直接具体活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他人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全民所有的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劳动;投入者直接消耗的劳动生命能量。
通过一个学期关于《资本论》的学习,让充分领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探索的精神。当然,一个学期的学习是不够的,让发掘它的伟大的之处,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第二篇:资本论收获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 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
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信念和信仰。《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一门具体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二、《资本论》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教科书 《资本论》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但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概念;《资本论》中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有交换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概念。我感叹马克思的前瞻性,在140多年前,他已经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规律,他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至今他提出的十大基本理论仍然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先进的指导作用。《资本论》一个提出了十大基本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信用理论、地租理论和收入理论。时隔140年后的今天,《资本论》在理论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仍然熠熠生辉。《资本论》虽然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但同时又阐明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等,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蕴涵的关于金融、管理、财政、贸易、产权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当今发展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当中蕴含的利益关系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这部倾注着马克思40年心血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而且在社会实践上,对全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三、《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六篇中,中心是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构成了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石。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这是这个绝对规律,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繁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为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
多地剥削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在剩余价值的追逐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稿中曾把人类社会形式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并给予第二时期即商品经济社会以很高的评价,第二个阶段是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建立在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正是商品经济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的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值,而在于这种价值增值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价值增值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人民生产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意味着资本家更多地剥夺人民生产的财富据为己有。而社会发展历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资本家直接剥夺的财富在逐渐减少,反馈为人民生产的社会财富在逐渐增加。社会主义社会则正在充分发挥第二时期物质财务积累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实现价值快速增值反哺人民生产。因为,社会的发展正在向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靠近,这样的融合和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篇二:《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理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耗费毕生心血所完成的鸿篇巨著。书中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严谨的数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与材料,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因而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自其问世两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已大大深化。但是《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出身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亲眼目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受教育的经历以及自身努力勤奋的性格又赋予了他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学术积累。因此,纵观马克思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核心。《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同样如此。马克思在完成唯物史观的探索之后,为进一步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劳动的火焰”中萃取武器。他得到的武器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本书的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书非常重要的一章,在本章中马克思阐发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他认为,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既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随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采用了这种观点并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认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马克思继承了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强调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劳动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揭示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他看来,形成 价值的人类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而是经过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这种理论解释了商品生产过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系,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具备上述的前提,就可以考察工人劳动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同时,商品中包含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根据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计算。这就为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供了手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全章脉络
马克思在全章的写作中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探讨资本主义生产之前,首先着眼于一般性的人类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需要三大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首先,人类劳动不同于蜜蜂采蜜或者蚂蚁搬家等动物的本能活动。它受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被意志驱使,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时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房子。”劳动的第二个要素是劳动对象,马克思将劳动对象区分为天然形成的和后天改造的两种,那些“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比如土地,水等。另一种是已经经过人类劳动改造过了的劳动对象,马克思称之为原料。比如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或者山林中砍伐的木材,这些都属于原料的范围。劳动对象的第三个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
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到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是劳动者身体的延伸,与整个生产过程紧密相连,它的改造和进步是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生产资料生产。”同时生产资料还反映了生产背后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借之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综合劳动的三大要素,劳动过程就可以抽象为人以一定的目的和意识为出发点,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产生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马克思重点论述了原料和产品在多个劳动循环中的发展变化,为随后不变资本的研究埋下了伏笔。马克思认为在多个前后相连的劳动过程中,使用价值的角色是变化的。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推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产品(比如原料),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比如车床是车床制造这个劳动过程的产品,同时又是制造其他机械的劳动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在新的劳动过程中,旧的劳动产品作为使用价值消失了,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新产品被消费掉了,但是它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一部分被保存下来。用一般劳动的要素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具备合目的性的特征,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整个生产过程是资
本家意志的体现。资本家将他购买的生产资料加到同样是他付给工资的工人的劳动力上,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归为己有,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劳动过程只是在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获得商品的交换价值。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还要保证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大于他为生产这种商品所付出的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货币。因此,“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把货币转化为商品,把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结合到一起时,就把价值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可以增值的价值。马克思以棉花生产为例,通过大量计算,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不单纯是生产过程,它同时也是价值增值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这个伴随着价值增值过程的生产过程主要是由工人来完成的,工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但有目的的把生产资料不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上并保存下来,还时刻不断的在创造着新价值。“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从保存旧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工人通过劳动将制造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入到新的产品当中去,“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加进价值??而是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抽象的社篇三:学习资本论的三点体会
学习“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以前读本科的时候,没有学习过资本论,只知道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知识是资本论中的理论。学习了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后,使我对资本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中期的经济学著作,那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完成了他的《资本论》,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将被新的经济体制取代。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1880年6月27日马克思致纽文胡斯的信中曾明确地说:“在目前的条件下,《资本论》的第二册在德国不可能出版,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恰恰是在目前某些经济现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学习《资本论》要注意学出新意。第一,要注意学出新的思维方式。学习《资本论》并不是让我们去死抠书本,把活的灵魂读僵了,而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先例可循,《资本论》为研究市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经济规律运动的知识。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学习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1、资本论明确了企业领导者的职能:企业领导层应该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大局,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生产方式。《资本论》原文: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企业的经营方向与经营目标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适时调整。现代企业要适应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拥有具备战略思维的领导层,由企业的领导层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能够获取利润的商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竞争者的技术革新情况,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以期最大限度的盈利。
领导层的职责要从大局出发,抓大放小,任人唯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做一个有信誉、有魅力的管理者。领导有信誉、有魅力就会让员工对他们充满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从而愿意在企业长期工作。可信赖的领导除了表现出富有才干,办事高效外,领导者个人的品质和诚实是必不可少的,即领导者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信誉,以个人的品德魅力吸引人才;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改变指挥、控制和利用人才的思维和行为,对所领导的人才尽可能地授权,给予必要的自主性,给予足够的信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才能。
2、资本论对现代企业聘用劳动者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有四历的劳动者并给其以相关的激励,才能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论》原文: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离不开劳动力的劳动耗费,只有通过劳动力的劳动,才能有效地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也是如此,现代企业中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如: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从事管理劳动者的中层劳动者,从事研发的劳动者,从事销售的劳动者等等。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劳动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胜任本职工作,才能使现代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不仅仅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更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能够有知识、有智力、有智慧,这样的劳动者可以称为现代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本,或者说人才。拥有了
这样的企业人才,才能在领导层正确的战略决策下最大限度的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经营的实质:重视商品经营活动,创建自已的品牌而非品名,实现资本经营目的。《资本论》原文: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我们的资本家关注下述两点??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企业所有者追求的并非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使用价值交换得来的增值货币,或者说利润。要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获得利润,首先:要重视商品的经营活动,要生产出符合商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特殊属性的可用于交换的合格产品,配合现代企业有力的销售方式,使商品能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并获利。其次:现代企业要注重商品的品牌建设,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品牌的作用及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品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占有市场,获取最佳效益和良好信誉的有力保证与象征。企业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市场上不败之地,实现商品经营的实质:利润最大化。
目前,我国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要搞好现代企业建设,《资本论》揭示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值得现代企业有选择地借鉴。篇四:资本论感想、收获
学习《资本论》的收获
《资本论》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通史涉及的世界,统一在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之中;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统一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利益阶层之中;把与人们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物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类自身,统一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资本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统一在一起,从而把马克思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统一在一起。《资本论》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为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资本论》作为论资的经济学著作,深刻地提示了资本经营活动规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运营资本提供了有效武器。《资本论》作为坚持在发展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体系,还为我们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1、关于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和求学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资本论》的学习告诉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学习和科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充分把握历史的、逻辑的统一。记得老师在一次考试中,发现了试卷中的某一道题值得商榷,便在题目上划了记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表现,这是不维书、不维上的表现,这是在通过自主学习,大胆提出独创性见解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因此,对于我来说,《资本论》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在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求学精神。
2、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具有讨论意义的是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我们知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因此,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物质财富的生产的源泉是多元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的过程中具有贡献;需要保护和补偿使用价值的源泉,社会再生产应以使用价值源泉的再生产为前提。由于劳动的二重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的二重性,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我们所说的由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的商品的价值;商品有两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商品,比如说空气,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并没有人愿意为呼吸的空气支付货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人们的劳动去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人类的劳动逐渐凝结到物品当中,逐渐具有了价值,也就成为了商品,所以说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至于怎样创造的,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简单的例子:存在自然中的空气还没有加工成氧气之前是不具有价值的(你如果在危急的时候救治病人不会购买空气,而是会购买氧气),通过劳动者收取,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生成氧气,使其具备了价值,劳动者的劳动也就在这一个过程中凝结进去了。
关于剩余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牢牢把握好剩余价值的前提、过程、性质和方法,是学习好《资本论》思想精华的重要一环。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可见,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这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可见,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为我们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
关于资本家也劳动。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关于资本家是否也劳动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也是我们学习好、理解好和领会好《资本论》的关键。马克思在谈到利息所反映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他说:“生产过程同资本相分离,就是一般的劳动过程。因此,同资本所有者相区别的产业资本家,就不是表现为执行职能的资本,而是表现为甚至与资本无关的管理人员,表现为一般劳动过程的简单承担者,表现为劳动者,而是表现为雇佣劳动者。他创造剩余价值,不是因为他作为资本家进行劳动,而是因为除了他作为资本家的性质之外,他也进行劳动。”从马克思的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家在剥削工人的同
时,本身也作为一个劳动者参与劳动。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资本家具有监工劳动。监督和指挥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劳动也是直接地和不可分离地同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交给单个人作为特殊劳动去完成的生产职能。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其次,资本家在雇佣职业经理人后也劳动。投资人即资本家对企业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决策,对企业资源整合的战略性的决策,对上层管理人员聘任和调整的决策等,是职业经理人不可代替,也不能代替的。所以在雇用了职业经理之后,资本家还是需要进行劳动的。最后,资本家在企业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他不仅投入了直接的具体活劳动,而且还投入了承载直接具体活劳动的生命量。其劳动构成包括:
资本家的直接具体活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他人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全民所有的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劳动;投入者直接消耗的劳动生命能量。读《资本论》心得体会
——有感于劳动价值论与和谐社会 摘 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代表了公平公正,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谐社会;
通过一段时间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经典名著之一《资本论》,我从中获益匪浅。《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劳动要成为价值实体,必须是有效劳动。“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是抽象意义上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消耗,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马恩全集》第23卷54页,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劳动的有用性,一要体现在使用价值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要体现在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使用价值是为社会和他人生产的,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三要体现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在量上与社会需要相吻合上,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超过社会需要,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过剩商品其使用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多余的,因此付出的劳动自然也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不形成价值。在谈到商品价值时,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页。)“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页。)“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36页。)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时,从未只强调劳动一个因素。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作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转移不变资本(即物质生产要素)价值的过程,没有不变资本,具体劳动无法进行;作为价值增值过程,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没有可变资本(活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无以形成。物质生产要素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劳动只有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来。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马恩全集》第42卷92页人民出版社)由此可见,物质生产要素是将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物质媒介,没有它,抽象劳动无法凝结成价值。所以说,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要素不是价值源泉,但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第三,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同样的劳动者,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不是越先进越好。
第四,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劣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或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恰恰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必要劳动,增加相对剩余劳动,从而提高剩余价值。”(《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80年版288 页)在劳动量不变或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使用机器可以比手工工具多创造出10倍、100倍、甚至千倍的物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实例,如走锭精纺机比手工工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0倍,机器印制花布比手工印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0倍,等等。(《马恩全集》第23卷429页,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得到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可以得到相对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其源泉来说,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和谐社会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样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也包括基本内容和展开内容,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和谐社会关于人与经济的全面和谐,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和谐 社会的建设,也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指导并不断发展与丰富其理论体系,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决定和价值“转形”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我国现实经济中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贯彻两个原则,即坚持和贯彻按照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的权益进行分配的原则和按照客体即资本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并且是前者制约后者。具体而言,劳动价值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便会产生了新的要求,即新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资本,其价值是劳动者在以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新、旧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是由广大社会劳动者创造的,他们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和社会财富生产的主体。因而,从这一理论规定性中产生出的社会要求是:为了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能够保障和不断增进全体劳动群众而不只是以部分人的权益为根本,不能够使城乡普通劳动者只承担改革和发展的成本而难以分享改革和发展的利益,这样所构建起来的社会才能是和谐的。其次,劳动价值论是宣扬“以人为本”的理论。因此,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我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就要求改变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增长率的指导思想,而形成以“富民”为根本特征的新型战略指导思想。为此,要树立能够获得富民绩效的科学理念;要及时进行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建立起新型的“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发展”的城乡发展新体制;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就业,搞好广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改善和提升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二)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并实行多要素参加收入分配的制度,这的确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的积极性,承认和保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是一回事。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的利润,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这是一切以资本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有制经济的共性。不能说西方的或历史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有剥削,我国现阶段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没有剥削,这是讲不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其基本理论就仍然适用,而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是商品经济下资本生产方式的实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这1.5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雇佣劳动关系,体现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是企业主无偿占有雇工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雇工所获取的只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维护劳动力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维护劳动力价值,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必须从包括劳动(劳资)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寻求答案。劳资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和谐,我国现今的“劳资”关系不能再以“谁战胜谁”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但也必须正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采用的是资本生产方式,雇佣劳动恰恰包含着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那么剩余价值就一定是属于资本的,但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公有制基本制度来调整劳资关系。
第二、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的过程中,要保证劳资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在劳资关系调整中,政府应当承担责任。政府的干预,不是行政式的,而是政策式的,即主要通过因势利导,培养企业主关注劳动力再生产的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第三、要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权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除了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及其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将逐渐拥有财产,摆脱“无产”状态。
三、结束语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劳动价值论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基石和支柱。根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价值规律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配置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的基础,它作用于经济运动的全部过程,既作用于微观,又作用于宏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资本论》 课后感想
《资本论》选读课后感想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所以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伟人对话的过程,以我目前的学识和思维能力,还不能完全地将书中所有的精髓吃透,但是经过老师一学期的耐心的指导,我逐渐掌握了一些经济学思维方法,经过反复研读、思考,终于对《资本论》这本书有了一定的理解。
一、《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归纳:
经过阅读教材,我将《资本论》这本书中我认为比较主要的线索提炼如下: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中,重点介绍的是:(1)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马克思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4、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
5、马克思地租理论
6、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7、马克思经济学核心: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马克思价值源点的要点是:商品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二.我对《资本论》的认识。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三.我的学习收获
1.通过本学期对《资本论》的学习,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对经济问题的抽象力,即抽离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学思维的培养。比如说由商品抽象到使用价值,再由使用价值抽象到价值。通过这种抽象,可以把纷繁复杂的经济事物,经济现象简化,归纳,最终得出本质而深刻的结论。2.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掌握了三大经济学对比学习的方法,即微观经济学(以《国富论》为代表),宏观经济学(以《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代表),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代表)三种思维角度,这不仅让我对《资本论》本身有了更为具象的了解,也通过纵向的比较了解了其他经济学著作的重要思想。3.养成把身边的事物、现象同经济学原理相联系的能力。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只有我们拥有敏锐的经济学嗅觉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奥秘。比如:由中秋节的月饼券可以联想到价值符号,即月饼券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变相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市场的安全。
4.养成用两个维度,双重视角看经济现象的能力。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并用来对比的两种经济学维度。比如从使用价值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件好事,它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分工,提高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从价值角度来看,各种劳动都可以抽象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分工的出现使得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得到不同的回报,所以是不公平的。
5.利用图表分析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往往很复杂,借助图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经济学学习中必备的素质。6.用创新的思维思考经济问题,比如碳排放权证券化,文化产品的经济意义等,因为只有不断主动地思考,主动创新,在学科的增长点上思考,研究,才能紧跟学术的前沿。
阅读和学习《资本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部当之无愧的经济学巨著,它值得我们一直学习,品味下去,也必然使我们终身受益。相信有了老师教给我的各种经济学思维和学习方法,我对《资本论》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也会越来越多地把资本论的思想精华用于经济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第四篇: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经济系 0812348 孙歌珊
题记: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他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他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他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1848年 自从资本主义诞生那天起,世界经历三次(也有认为是四次)巨大的变化,每次变化都对旧有的世界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创造了一个新世界,隐藏在这些变化之后的是那些存在于资本主义根本上的逻辑核心。
一.19世纪——一个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世界
19世纪世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化,由蒸汽机的全面应用,进而产生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并深刻的影响了世界的格局,更加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的生产工具大量出现;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蒸汽轮船使得世界第一次真正的“变小”;以机器为主的工厂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场;一大批新的工业城市迅速崛起,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人们的家庭生活、交往、观念也颠覆了传统的模式。但全世界的发展情况并不均衡,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西欧和北美刚刚起步,亚洲大部分地区还是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全世界呈现出一种互不相同的多元化。
发生了如此多,如此剧烈的变化,那么资本主义是否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同以前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中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他们会如何发展;如何在这些纷乱复杂的表象下,仍能把握住资本主义的实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描述了工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历程,工厂生产方式,以及他们的内在特点。透过当时各国的不平衡性和工业革命的历史资料,马克思通过对比分析,更好的透过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在大工业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就是从机器(劳动资料)的应用开始的,因此,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要从机器这种生产力的性质入手。“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 在大工业的起点上,马克思准确的看到新的工作机的发明引起的变化,工作机(如珍妮纺纱机)的效率增加需要新的动力机,进而推动了动力机(蒸汽机)的诞生,进而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之后分析了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之间的区别,“在这里,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又出现了,但这种协作现在表现为各个局部工作机的结合。各种局部工人的专门工具,„„现在转化为各种专门化的工作机的工具,而每台工作机又在结合的工具机构的体系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器官,执行一种特殊的职能。”马克思认为机器只不过是替代了原来手工工场中工人的地位,原有的分工与协作依然存在,本质上的生产方式与之前的手工工场没有本质区别。“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这种与原先分工相同的生产方式,也体现在工业革命的传播上。工业革命首先在最早诞生新的工作机的纺织业发生,然后通过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生产方式传递到几乎全部的工业部门。“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生产部门生产方式的变化„„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的革命。同样,另一方面,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棉机的发明,由于这一发明,棉花生产才有可能按目前所需要的巨大规模进行。但是,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交通运输业是逐渐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但是,现在要对巨大的铁块进行锻冶、焊接、切削和成型,有需要有庞大的机器„„”
但机器生产与工场手工业不同的是,机器体系构成的分工是按照科学技术的客观要求安排的,而工场手工业中,则是按照工人技能的要求来安排的。这也为机器排斥工人提供了可能性。
在机器工业发展对产品价值造成的影响上,马克思敏锐的观察到,“机器产品中,由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相对地说是增大了,但绝对地说是减少了。这就是说,它的绝对量是减少了,但它同产品(如一磅棉纱)的总价值比较的量是增大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价值的最终来源都是劳动,而资本家的最终利润来源都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这种本质的关系并不因采用了何种技术而发生改变。他发现机器转移的价值与劳动产品中的新价值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在于机器能够节省产品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因而机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机器所费的劳动和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反映了使用机器的节省程度。“因此,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的程度来衡量的。”从而改变了许多人一厢情愿的看法,即资本家一直以来都追求新的技术,来获得超额利润,由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论证道“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么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可是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 ;“因为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价值,所以,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 这解释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机器都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从而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因采用新技术迅速崛起,而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衰落的原因。
在机器对工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上,马克思认为机器生产首先降低了传统劳动力的价值,产生了对补充劳动力即妇女儿童劳动的占有,儿童不再有用于游戏和学习的时间,而且也夺去了家庭本身惯常需要的、在家庭范围内从事自由劳动的时间。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新生儿和儿童的高死亡率与高文盲率。另外,机器生产造成了工作日的延长:“如果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那么,它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中,成为把工业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方面,它创造了新条件,使资本能够任意发展自己这种一贯的倾向,另一方面,他创造了新动机,使资本增强了对他人劳动的贪欲。”当然工作时间无法无限制的延长,它受到人体自然能力的限制,从而会引起社会的反抗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但这种情况加剧了机器生产的第三种影响,也是最普遍的影响——劳动的强化。“资本手中的机器所造成的工作日的无限度的延长,使社会的生命根源受到威胁,结果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引起了社会的反应,从而产生了受法律限制的正常工作日。在正常工作日的基础上,我们前面已经看到劳动强化现象,就获得了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工作日缩短的第一个结果,是基于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即劳动力的活动能力同它的活动时间成反比。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内,力的作的持续时间上的损失,可由力的作用程度来弥补。资本也会通过付酬的办法,设法使工人在实际上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劳动的强化弥补缩短的劳动时间,从而使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加大许多,马克思预言了这种代替方式的发展趋势:“当法律使资本永远不能延长工作日时,资本就力图不断提高 劳动强度不定期补偿,并且把机器的每一改进变成一种加紧吮吸劳动力的手段,资本的这种趋势很快又必定达到一个转折点,使劳动时间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缩短。”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资本主义经历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但它的变化依然延续着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与协作方式,它对于价值的生产与对于工人的剥削并不因为技术的改变而改变其内在的规律。
二.21世纪——又一个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时代
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再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有人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他的技术基础最主要的方面是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与大规模应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都与19世纪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厂实现了大规模的自动化,亲自从事体力工作的工人数量大量减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的大规模提高与工作时间的缩短使这些国家看上去十分诱人;全球化的进程迅速推进,使得世界逐步成为一体,也有人称之为世界的“平坦化”;众多的新职业、新行业诞生„„这一切看上去是如此充满希望与生机,许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许多理论已经完全属于上个世纪了,不在适用于这个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时代。
然而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许多人会被眼前众多前所未见的新事物蒙蔽,思维也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变化的时代十分相似,我们也应该冷静的分析这些变化后面所掩盖着的本质性的问题。
社会的分工与协作依然延续着上一期的变化,并进一步的深化。如果说在马克思的时代局部工作机的结合体现了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分工协作;那么在新的信息时代,任何工作都可以依照一定的方式分解,交给不同的人或组织去完成,这些局部的工作通过互联网分别独立完成,最后进行整合。分工协作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将工厂里的传送带改为网络;工人或工作机可以不同时存在于一个专门的工作地点;旧工厂里的按一定客观顺序进行的生产现在被标准化的模块化生产取代,借助发达的交通通信设施,可以同时生产部分产品,然后再一起组装。然而这些表面现象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不同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加强了,相互依赖的程度也加强了,虽然在时间上很少受到其他分工的制约,但一旦其中一个模块生产出现问题,其他模块将成为无用物。
另外,资本在价值生产上依然最大限度的占有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同样在今天,只有在新技术和它所替代的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差额,资本家才会使用新技术。并且由于交通通信的极为发达,资本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劳动力。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外包。作为制造业外包基地的中国,与作为服务业外包基地的印度近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加强,正是资本的这种选择新技术的标准所带来的。
同样,资本在新的时代对剩余劳动力的占有更加普遍,同样由于强大的通信能力,个人即便是在家里也可以完成许多工作。这样,大量的老年人与许多未成年人就成为了新的劳动力,他们的价值大大低于已有劳动力,使得已有劳动力价值进一步下降。例如: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捷蓝航空公司,它将整个机票预定工作“家包”给犹他州的家庭主妇,其中大部分是退休的老人。2004年《洛杉矶时报》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公司雇员中有2350万人都有部分时间在家办公,相当于美国劳动力的16%,另外还有2340万的在家中工作的自由职业者。
家包和外包的共同特点就是:哪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资本就会去那里。这种基于新技术的生产形式造成了更多的失业压力和劳动力价值的更大程度的降低,使得隐性的工作时间加强,并且劳动强度更大。如果所有劳动都已所耗时间来计量的话,许多人自动的选择加班或者是兼职,来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资本家可占有的剩余价值更加丰厚。相较于马克思的那个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这些状况掩盖在各种神奇的技术和玄妙的说辞之下而不易被察觉。
这些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新技术给劳动力所带来的,从本质上依然符合马克思一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因为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一切行为都是资本的化身。它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无论它的外在形式发生多么奇特的变化。三.结语
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写于19世纪末那个出满激烈变化与冲突的时代,在那个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开始确立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开始充分暴露。马克思透过细致的观察研究与逻辑思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各种经济范畴的本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因、动力和趋势。那个时期是资本主义的早期,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比现在明显,马克思揭示了这些规律。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附着在这些规律上的衍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很多学者无法透过这些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因而他们提出的许多理论只能是应时应事之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的问题,而到了另外一个时期或另外一种情况则被完全颠覆。凯恩斯的革命是因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无法解释非完全竞争市场;而凯恩斯主义在遇到其无法解释的“滞胀”问题后也被严重颠覆;相似的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经济学领域内流派纷呈,而没有谁能完全阐释资本主义的问题。
有学者说:“世界将成为不受各国边界限制的全球市场,马克思是最早预见到这一点的人物之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描述了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发生改变的因素,并且预见了这些因素令世界不断变平的方式。”可见马克思的理论具有充分的预见性。正是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入剖析,并不拘泥于表面的现象变化,才能使资本论成为一部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伟大作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第一卷》,卡尔·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西方经济学说史》,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学习资本论感想
学习资本论感想《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列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毛泽东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本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即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驱和共产党员流血牺牲换来的......巴黎公社的失败、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之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国家公有制不断私有化的转变!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与膨胀。
私人资本的最大特征与本质---就是以最大能量掠夺劳动者的劳动剩余价值、是一只出笼的猛虎、象开闸的洪水没有回头的余地。当垄断资本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经济基础后,就必然要改变上层建筑的性质!这是任何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和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常识!
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类平等社会还是如此遥遥无期!如果客观地说: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只是人类向共产生义前进的一种尝试-----20世纪后期,科技的高速发辰,大大推动了资本世界的生产力、而民主的自由竞选、议会制度缓解了国内矛盾,资本主义正日若中天、在资本主义处於强势阶段,这种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