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实施方案
2012-2013年贾家峁学校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实施方案
一、选题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1)基于目前初中政治教育的现状:我国目前的中学政治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整天忙忙碌碌,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学生也学得很累,每天起早贪黑,紧紧张张,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对课堂有效性研究势在必行。
(2)基于新课改教学改革的需要:新课改后的初中学校教育师生有个共同的感受,即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学科比以前更多,课业负担比以前更重。要达到新课该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3)基于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学生是初中教育中的一个过客的话,那么教师则要终生坚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因为教学是教师的的职业。如何使得我们的政治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对课堂有效性研究也是每位教师不得不进行的必修课。
(4)基于政治学科在初中课程中的学科地位;政治学科在初中学习中属于小学科,不被领导和学生们重视,因此在新课改后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学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课余就几乎没有作业练习的时间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课堂效率,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对政治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有: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实现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学术价值: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尊重个性,发扬个性和张扬个性的教育。所以,以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和反思性为基本特征的有效性教学,实际上就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本质。
2、应用价值: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师教的艺术与学生学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法指导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起来。有效性教学的探索及运用,无疑将使中学政治教学跃上新台阶,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三、主要内容
1、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研究。
2、分析影响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①教师行为的有效性;②学生行为的有效性;③教学目标的有效性;④教学评价的有效性;⑤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探索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①有效的课堂教学准备策略;②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③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4、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①课堂重难点的突破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②问题设计如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依托;③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④对于课堂教学生成问题的应对及教学机智;⑤问题的反馈及时总结升华等。
5、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①学生自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②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③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归纳概括的能力;④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6、合作学习的实施方略。①研究学习小组的划分、合作方式、成果展示、活动效率;②如何做到让每一个问题在每一个学生手底下得到解决。
7、落实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①探究当堂反馈与矫正的手段;②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法。
8、探究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探究材料的搜集、选取、解读、呈现、设问等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四、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③培养一批能用创新理论与方法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骨干教师。
④通过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学理念、课堂行为、教学方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学生心智、学业得到新的发展,养成自主学习品格、意志和能力,形成有效教学理念和模式。
五、研究任务:
①构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使课堂教学的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识和发展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变为指导学生自己学。”
②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发展思维,建立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1)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案设计的管理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应提倡个性化、层次化。
(2)注重教师的教案实施: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两个转移。由以教师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为重心,既注重教师的教案实施,更突出学生的理解运用;由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重心,不仅研究传授知识的方法,更要探索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途径方法。
(3)要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科学理性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要积极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过程、习惯于效果,在持续的科学性反思中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七、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能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能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能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创新源于传统,又异于传统,创新不是对传统机理的简单的整容手术,更不是变性手术,而是对常态教学中经验型传统教学的反思和扬弃。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学界有识之士普遍关注的课题。
八、研究思路:本研究自2010年5月开始至2013年7月结束。在本课题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九、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十、实施策略
(一)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
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将课题研究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课题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再改进中提高。
(二)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和反思促进研究
课题研究需要合作文化,在研究研究过程中将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要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实现信息交换,共享经验,共同面对困难,彼此支持,促进问题的解决。
有效反思,做反思性实践者,是推进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要形成反思习惯,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或螺旋过程,通过积极反思,不断提高有效教学研究、实施的效果和水平。
(三)在活动开展中推进研究
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适时开展阶段性成果评选等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和成果,结合优质课评选和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评选,积极引导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
十一、预设的研究结果
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二变”、“三为主”的课堂教学特色。“二变”就是积极发挥学生整体素质较好的优势,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变“学会”为“会学”的要求。明确“教”的目的在于“学”,“教”的手段要落实到“学”上,教的效果要体现在“学”上,把注意着眼点从单纯的“教”转移到“学”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为主”原则就是立足确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创新为主线”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构建教育教学的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过程,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教师只有在有效的教学中,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学生被动接 受,不愿学、不会学、听不懂、教学效益低的教学状况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影响了学生 未来的发展。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如杜郎口模式、武汉二桥中学 模式。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无法照抄照搬,如何把课堂变成师生 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科学素养,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立足实际,突现主体,注重实效”的原则,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 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教学案为突破口,以分步导学、先学 后教、精讲点评为主要环节,以班级自主管理、小组竞赛、文化熏陶为激励,努力改变学 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兴趣的动起来,真正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想学、会 学、乐学、活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总目标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立足学情,让学生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会学乐 学,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五、“教学案”课堂教学改革细则
(一)备课模式:
“单元规划,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不断优化、成型学案”
1、单元规划、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单元或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集体定稿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教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提前一周进行集体研讨;备课组长将一周的“教学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并印刷。教师根据导教学案,并对学案进行个性修改。
3、课堂反思、整理成册
师生共用“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教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教师将“教学案”整理成册,备课组定期上交导学案电子稿(以年级为单位每周收集整理),以备检查和存档。
(二)“教学案”基本格式:【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明确任务、注意表达方式【学习过程】(分步导学)
1、预习导学(主干知识填空)——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课前完成,不超过20分钟,达到了解)
2、问题探究——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课堂主体,教师引入,学生探究展示,教师点评)
3、趁热打铁(训练)——自我检测·解决问题(可有可无)
【延伸拓展】——根据实际对部分学生使用或者对某些课使用,可有可无。【课时作业】——巩固训练,要求适量适度。也可重新布置。学生当天完成,教师当天批阅。【单元检测】——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每单元结束,以考试形式进行,必阅)
(三)“教学案”的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方便学、有利学
2、记忆性原则:体现主干知识,必记必背。
3、探究性原则:充分利用教材探究性示例,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每节课重点探究1-2个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最好为有梯度的小问题合成探究性问题,便于学生思考。
5、宜粗不宜细:要体现主干知识,不必刻意分割教材内容,要为教师留有个性空间。
(四)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的核心在于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没有固定模式。
1、精讲示范课:适合每单元第一节或者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后,由教师根据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讲解教学内容,体现内容的“真和美”,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学会思考。此课型不等于满堂灌,一定要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引着学生追寻最美境界。
2、分步导学课:主要实施的课堂模式。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内容;上课前5分钟检查(或者处理作业、处理遗留问题、复习提问等),教师引入新知并引导思考探究性问题;学生思考并合作讨论,然后回答展示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并引入下一问题,最后小结,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3、习题复习课:适合单元检测复习。课前考试形式独立完成,课堂先分组讨论,然后诊断答疑的形式完成。
(五)“教学案”的使用原则 ⑴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对学生是预习提纲。所有学生根据“教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必须自行解决“教学案”中填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按学案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任课教师课前检查。
2、课堂上对学生是学习笔记。要及时思考并做好记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3、课后要求学生应将“教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并对学习中遇到的东西进行反思积累。⑵对教师的要求
1、上课前一天教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前检查教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2、课堂教学时首先引入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展示,教师精讲点评。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六)几点要求:
⒈教师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破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教师少讲唯恐学生不明白的观念,要敢于降低难度,不刻意追求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坚定不移的进行课堂改革,用自己的巧妙“引导”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局面,最终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⒉教学案是学生的笔记和知识积累本,学生应当整理成册,妥善保存,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预习,会讨论、会质疑,尤其会展示,让学生有序参与课堂。年级要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落实。
3.建立健全班级竞争机制和文化氛围。各班形成班级口号、誓言等,健全并形成班级文化。班内学生按自然组分组,四或五组,小组间要学习能力公平。每组有组名、组内宣言、组长、成员等,班级内部有小组评比栏。
4、要求教师连续讲解不超过3-5分钟,每节课必须有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每节课至少有5-10名学生回答或展示问题,每节课有掌声并表扬学生2-5次。进一步落实教师“三讲”:即讲重难点、课前建模或课后总结、引入知识和小结问题。“三评”:即评学生展示或有序参与、评易错易漏易混点、偶发讲评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不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不讲。
第三篇: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后所镇中学
牛丽芳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方法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实施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日益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倡导新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体现教材特点,先学后教
新旧教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旧教材称为教本,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新教材就是学本,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许多教师将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位置颠倒,把学生当作自己课堂教学表演的工具。新教材倡导以人为本,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同学都变成为有理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先学,即课中、课前预习,生成问题。课前预习,即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学生先将下一节课的内容看几遍,并把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生成解决不了的问题,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课中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提纲再次自学课文,对看不懂的内容学生相互讨论,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
2.后教,即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在课前、课中预习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巧妙地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相互质疑、探究中不断解惑。
二、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中专业术语较多、抽象。个别术语教材中没有界定,而它又是打开某一章节课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科学地阐述概念的科学内涵,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例如,在上“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框题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教材中对什么是生产力没有做具体说明,生产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很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1)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干什么?(3)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达成了共识——(1)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问题。(2)从事生产劳动。(3)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最后我进行归纳小结: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而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结合教材中内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围绕主线,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中学《思想品德》每册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条主线是教材和教学的灵魂,也是教材和教学的重点。把握好这条主线并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四个单元贯穿“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价值观,凸显“承担社会责任 迎接希望明天”这一主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材共分四单元十课。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与第一单元承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三单元“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也是从责任与使命切入的,具体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三方面做介绍,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的结合在一起。
四、整合教学内容、教法,拓展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之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教材对涉及内容介绍简单。虽然教材中插有“相关链接”、阅读材料、图片,但学生要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将其应运于生活实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整合相邻学科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运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中国近代历史有关内容;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涉及到法律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等。如果教师不善于整合相邻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可能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要应运于生活实际很困难。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把多种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具有可行性。
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是为了服务学生,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学中一定要使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同学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扮演好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目标。例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节时,结合前面学过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针对在洮坪乡某些个人、集体无证采矿,造成森林大面积毁坏、矿渣堆积成山、河流和地下水污染,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件事对生态环境和矿区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对此事可通过那些渠道来行使我们的建议权和监督权。每位同学积极参与,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小组选择了准备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体验到自己是国家的小主人。
富源县后所镇中学 牛丽芳
2017年5月10日
第四篇:九年级思想品德
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类复习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
20、立国之本是四项基原则,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10、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奉献精神。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教育优先发展)
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和谐社会的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八、带有“二(两)”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3、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十九、带有“三”的知识点:
2、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P34
6、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9、三步走战略:P88第二段第3行---P89第一段。
10、“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城市“创三优”: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
11、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2、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4、新型民族关系的三个特点: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15、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二十:其他:
1、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伟大的民族精神有: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
4、国家发展战略有: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教兴国战略。
第五篇: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以课堂教材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紧紧围绕学校教务处工作的具体要求、年级组的具体情况,积极推进和贯彻“二期课改”的精神,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向课堂要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的教学效果等。
二、主要工作: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质量意识。继续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大会精神,提高政治素养;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关注国际国内的重要时事。用更扎实的的专业素养和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关注常态教学,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认真分析新课程实施情况,学习先进。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反思,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积极参加政治学科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活动,充分利用每一次外出听课机会,努力提升业务水平。
3.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的工作。要制定好改进教学五环节的具体要求。重视学法研究,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的集体备课
(附:进度安排)第一周 学生对初三政治的初步认识和准备工作 第一课 第一框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第二周 第二框 不言代价与回报
第二课 第一框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第三周 第二框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第三框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四周 第三课 第一框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二框 党的基本路线 第五周 第三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四课 第一框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六周 国庆假期
第七周 第二框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三框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第八周 第四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课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九周 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期中复习第十周 期中复习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 期中分析
第十三周 第六课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第二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十四周 第三框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第七课 第一框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第十五周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三框 学会合理消费
第十六周 第八课 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二框 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十七周 第九课 第一框 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二框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第十八周 期终复习第十九周 期终复习第二十周 期终复习第二十一周 期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