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总结
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总结
gzgyzjc
我对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两年了,认为教师要指导好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打好阅读基础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阅读基础呢?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积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1)运用多种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①提问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有针对性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②板书法。教师设计巧妙、有趣、有启发性的板书,也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③运用多媒体法。教师可用直观性较强的幻灯片放映课文其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疑”,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3)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也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4)课文阅读可延伸到课外,推荐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第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部分,由认读、感受、了解、记忆和速度等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在阅读实践中,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阅读水平的高低是由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的。阅读能力有四个层面:即:识记、初通,感受、理解,欣赏、质疑,迁移、创造。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用对照阅读法、读与思结合阅读法,分析阅读法,类比阅读法,联想阅读法和质疑阅读法等。
第三,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有:阅读理念、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要确立新的阅读理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理解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1)模仿。在初学写作阶段,模仿不但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不断地练笔,模仿各种类型的名家优秀作文,采集各家所长,广泛吸取多种营养,进而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2)借鉴。就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吸取他人文章的长处。是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创造能力必经的初级阶段,在阅读教学中,遇到适合借鉴的文章,要及时地使“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3)撷取、扬弃、创新。撷取是从别人的文章和著作中采集有用的材料,为我所用。扬弃,指自己写出的文章是对别人文章的精华部分的继承,筛掉糟粕部分。创新指在保留别人文章的长处时,勇于探索,写出文章的新特色、表达作者的新思想和心中的真实感情。
(二)阅读教学注重整体感知的原则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整体感知习惯。常用的主要方法有:①朗读法。在放声读课文时,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②概括法。学生通过默读对所读材料有所了解,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对话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并重的原则
(1)对话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可见对话阅读的重要性。有效的对话阅读,不仅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教师要发挥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取得成功的对话。(2)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必要时做好学生的阅读引导,使学生有个性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正确见解。
三、督促学生掌握阅读教学的方式
阅读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下的合作阅读、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阅读等三种。
(一)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自主阅读有什么作用?学生只有亲身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才有可能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审美情感,学到技能和发展智力。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阅读过程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当少讲、精讲,学生应当多读、多思。(2)进行体验性阅读。进行体验性阅读,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3)进行个性化阅读。所谓个性化阅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学生喜欢的书,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二是读学生读得懂的书,阅读没有了困难,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有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指导下的合作阅读
合作学习阅读方式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科学分组,在整个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加强管理。合作阅读活动的实施:课前合理分组,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预习。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要有组织纪律,并且讨论要紧紧围绕阅读材料进行。在合作阅读活动的过程的开始,教师要设计好促使学生进入状态的导语;在合作阅读活动的过程的过程中,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在活动结束时,要对学生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阅读
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围绕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活动的,而这个问题大多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学生需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通过分工合作的途径来解决。
在探究的阅读实施中:
1、要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变传授者为探讨者。
2、教师创设探究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问题才会有探究,在探究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在探究阅读活动中,虽然以学生自读为主,但是教师适当的点拨不能少。正确的点拨可以教给形式阅读的方法,也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加以表达。
4、个体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个体探究主要是学生独立思考,但不能过分注重。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有一句话叫:“多人智慧胜一人”,只有通过集体合作交流,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才会更全面、更透彻。
5、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的能力,但如果仅仅课内实施,那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课内探究阅读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课外探究阅读的能力。
第二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庄扶中学 徐香玲
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要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营造和谐、积极上进的教研氛围。要让学生“动”,教师就得先“动”。
如上好开学第一课,告诉学生我是谁?语文是一门怎样性质的课程?如何学好语文?等等。每堂课尽可能做到准备有效、练习有效。
课前的有效准备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清晰和简明,内容适量和适度。
预习课:积累字词、读懂文本、品析文本、小创作、质疑或设计题目。
展示课:抽测(学情预设、解决方案)、精讲、讨论、展示(学情预设、解决方案、专题分析、知识补充)、穿插巩固、检测。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课堂的有效组织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
课后的有效练习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可以分层设计题目。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效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我认为认真研读文本,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还要有所创建,要看到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开发别人看不到的有效资源。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会怎样学,对于一篇课文,想一想学生可能会读懂些什么,会获得什么,哪些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哪些地方的学习需要帮助等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教学《石壕吏》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之后抛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室中更无人”和“惟有乳下孙”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②老妇人的话是一口气说完的吗?还有谁在听她诉说?这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教师挖掘出了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信息,两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多给学生看书、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语文课要贯穿听书读写四种能力,不能只有问题、习题,要重视朗读教学。不能让政治与活动唱主角,要重视对文本的悟读、分析。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散文就要以情动人,说明文就要弄清写作顺序、说明方法。
要让学生动,首先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要让学生动,必须让学生在静下心来思;在充分“学”和“思”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大胆地“动”起来。
以学为主,师生互动、教辅结合、优差并重。
学案要注重落实、蓝笔做红笔更正。教师检查落实。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小组帮扶,小班制教学。
此外,应注意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个性阅读。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发现和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敢于表达,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第三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时候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是低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无奈与痛苦, 虽然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干劲,可大多时候换来的是无奈的高耗低能!有时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教师职业,更后悔自己选择了当一名语文教师。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对语文的有效教学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备好课。
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还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过去,我们老师备课一向离不开教参,但是许多教参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许多标榜“新课标教学设计”的教学参考书,其出发点仍然是“教教材”,仍然是侧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标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需要的是“用教材教”。另外要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保证教学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丰富、多层而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做到精讲精练,点到为止。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管什么课都设计成“整体感知——选点读析——拓展迁移——评价运用”,千篇一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我认为组织课堂教学,要以所授“知识点”为线索,密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温故”到“知新”,自然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以采用单元的整体教学,也可以是比较教学,做到课堂的丰富多样。
新授课是学生由旧及新,接受新知识的载体,所以我们要以授“点”为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复习课更应该是以复习和巩固“点”为主,可以说是课堂效率的一个杀手锏。我尝试了这样的环节:考点解读——知识归纳——巩固反馈。在教师解读完考点之后,要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制作出知识点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三、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十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周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 于漪曾说过: “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诚如是,假如学生的兴趣都被我们语文老师激发出来了,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何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行。
第四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基于以上学习心得,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例如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绍,回顾曾经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
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0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0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
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当然,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我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表达训练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初探初中语文专题的有效教学
初探初中语文专题的有效教学
摘要: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大亮点——专题,是一种全新的形式,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专题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呢?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开发和有效利用: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专题资料;在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专题,促进学生深层思维;学习专题不能局限于浅层,还要深入挖掘专题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使专题教学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专题 有效教学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一种崭新的“课文”形式——专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新设计,是综合性学习的大胆尝试,这种专题学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化与科学结合的美妙,也是苏教版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直接体现。每一册教材中设立了1~2个《专题》,7~9年级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 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这些专题可以分成四类:①探究式,如《狼》《长城》、《统筹方法》、《气象物候》;②情境式,如《荷叶》、《叶》、《鸟》;③言语实践式,如《广告多棱镜》、《汉字文化》;④主体感受式,如《我心中的语文》。这些专题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提高。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自我等方面,选择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容易激发兴趣的话题,进行专题学习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空间。
这些《专题》的文本结构一般分为几大板块,如《鸟》专题,安排了“观鸟”“咏鸟”“读鸟”“谈荷”“写荷鸟”环节;《长城》专题,安排了“阅读•参考”“讨论•研究”“写作•评价”三大板块;《广告》专题安排了“广告知识窗”“广告故事苑”“广告点评台”“广告创作室”“广告研讨会”五大板块。专题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专题内容和目标的设计,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养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着眼于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关系,着眼于语文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把语文与生活、自然、人文、历史、科学、地理、风俗文化等连接起来,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对专题进行有效教学呢?本人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专题资料。
1、善于挖掘教材。
专题的文本结构设计合理,信息量大,内容贴近生活,活动形式丰富。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把其变为更有利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
例如:专题《我心中的语文》是初中三年来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学习,很明显,它是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的一个小结,这个专题的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进行全面的回顾和理性总结,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的思考,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语文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回顾和整理,对语文的理解非常的深刻。
2、开发音像资源及信息化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语文专题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在专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上网查阅资料,并观看各种音像资料,通过媒体辅助进行文本阅读来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学习《长城》专题,很多同学虽然知道《长城》,但从没有亲眼见过,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他们不但可以看到有关长城的各种音像资料,对长城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了解,而且还可以知晓长城建造的历史和现状,有关长城的歌谣和故事,长城的构造及所用材料,长城的功能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对长城的情感。
3、拓宽校园资源和乡土资源
校园里有许多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用好这些资源可给学生增添学习专题的真实感,如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查所学专题的资料,也可利用校园内的其他设施来辅助我们的专题教学。如学习《叶》专题,就可以让学生关注校内所有花草树木的叶子的形状,颜色等,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专题并不深不可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领引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大胆放眼课外,充分开发乡土资源,熟悉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经验。如专题《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这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现代工业生产中要提高效率少不了统筹方法。
因此专题学习要求我们要把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某一个专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和同学老师家长讨论问题,甚至还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途径,学生可以收集到众多关于某一专题的资料,然后进行资料的汇总和筛选,从而达到整合专题资料的目的。这一活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探究专题,促进学生深层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专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与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无止境的,专题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专题学习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对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分析和归纳,对专题学习内容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专题的过程中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专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合作的力量。
三、深入挖掘专题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专题学习中,除了要把握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在逐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和提高,这就要求教者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专题的内涵的同时,要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它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平等博爱精神、艺术精神等等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专题学习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
专题的设计既注重学科知识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同时又十分讲究知识的凝聚性。比如,《荷花》专题,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花》是个聚焦点。“天地大语文”,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专题设计的跨学科、综合性,适合了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语文专题的有效教学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我们要探索的东西还很多。专题的教学越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越能得到提高,才能把语文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