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时间:2019-05-13 04:2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第一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奥尔夫的生平,及其对世界音乐教育的贡献;

2、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并能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内容;

2、结合实际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方法】:

1、【教学过程】: 导入:

一、新课导入

(一)奥尔夫生平

卡尔·奥尔夫1(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1914年,毕业于慕尼黑音乐学院,一战(1914年8月到1918年11月)期间曾在军队服役。2、1924年,受当时“舞蹈新浪潮派”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影响,他与舞蹈家军特开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针对成人)。尝试在音乐、舞蹈和表演中,以节奏为基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1930年,他开始编写《学校音乐教材》(针对成人),与1935年完成五卷。这一时期,他开始关注儿童音乐教育。4、1936年,他的第一部舞台剧《修道院里的歌声》完成,以后有陆续发表了《聪明的女人》、《安提戈涅》等原始风格的作品,从而奠定了他在专业音乐界的地位。5、1948年,由儿童在一组奥尔夫乐器上演奏的音乐被制作成系列广播节目播放后,引起音乐工作者的关注。1949年,他和好友K·贝克开设了专门从事设计、改进和坐直奥尔夫乐器的工作室——“第49工作室”(收集了亚洲、非洲的乐器)。6、1950——1954年,随着奥尔夫的五卷《学校音乐教材》的陆续出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7、1950——1961年,奥尔夫在慕尼黑音乐学院任作曲系主任、教授。8、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成立了奥尔夫研究所,此后发展成为奥尔夫学院。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六十年代未由苏恩也神父(比利时人)带入台湾,开始推广,1972年正式出版了以《学校教育--儿重音乐》第一册。之后台湾不断有青年学子赴萨尔斯堡奥尔夫学院或欧洲其他学院学习该教学法,特别是林荣德先生拜见奥尔夫先生之后,回来大力推广,在众多热心于此事业的同行们努力之下,在台湾,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师资培训方面已做出很大成绩,出版了大量的应用奥尔夫原理结合本土文 1我国台湾地区,一般翻译作“奥福”。化的教材,1992年还成立了奥尔夫教育学会的机构,团结其他同仁们又向前迈出一大步。他(她)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关注着大陆的儿童音乐教育发展,其中的陈惠龄、刘嘉淑、林芳谨、郑又意、史依理等老师均来大陆作过讲学,推动了两岸的交流。

七十年代末百废待兴的中国艺术教育界,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历程。

1979年我国著名学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国考察音乐,听说当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大师奥尔夫尚健在,千方百计找到贝尔夫先生的电话,此时84岁高龄的奥尔夫先生在慕尼黑郊外阿默尔湖畔自己的庄园住所里,基本是谢客在家,突然接到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求见的电话。后来奥尔夫夫人回忆到:他想象不到这位中国人怎么会找到这个电话,更没想到已经很少见客的奥尔夫先生竟欣然同意这位不速之客地拜访。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奥尔夫先生对遥远东方的中国文化怀有一种神秘的钟情,他们一见如故,奥尔夫先生对廖教授对自己及作品如此博学、深刻地了解感到惊讶不已.立即将自己全套的作品乐谱及音响赠于廖教授,包括他的《学校教育》五卷本。奥尔夫先生还对厚说,他这套教材在全世界已被五十多个国家翻译和使用,有十六种文字的教材出版,但让他最感到遗憾的是“至今就缺作为东方古老大国的中国版本-„·”。奥尔夫又亲自安排了廖教授到奥尔夫学院的参观。廖教授以他的敏锐、聪慧立即直觉到这个令他耳目一新的教育体系的强大生命力。1980年四教授回国,作为中国著名的西方音乐史研究专家 他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介绍、传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去,除翻译外,还亲自动手按照奥尔夫教育原理编写一批教材,举办师资培训班,到全国各地讲学„·特别是亲自联系了德国、奥地利的优秀奥尔夫教师来华讲学、培训师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使我国音乐教育在改革的起步阶段获得一个较高的起点,直面世界最优秀的教育体系,大大缩短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

星海音乐学院的李妲娜教授,是我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研究的专家。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2奥尔夫在他的《学校音乐教材》中指出:“我所有的观念,是关于一种元素性(elementary3)的音乐教育观念。”奥尔夫解释,所谓元素性,是指那些属于原始素材、原始起点,接近人本能的、自然的、适合于开始的,能为每个人体验的,适合儿童的基本要素。

“元素性的音乐,是以音乐中最基本的因素,即节奏为基础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是指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元素性的音阶,是最基本的五声音阶。

元素性的和声,是最基本的I、IV、V(甚至只能是I级)的和声。元素性的乐器,是指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打击乐器和“人体乐器” 元素性的动作,是基于生活的走、跑等动作等等。” 奥尔夫指出:“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2奥尔夫用“Elementary”来形容自己的音乐。“Elementary”意指“原始的”、“基础的”、“元素性的”、“自然力的”等意。还有“回到本原的”之意等。3elementary [,eli'mentəri] adj.1.基本成分的,必要成分的(=elemental)2.基本原理的,基础的,入门的;根本的,基本的;(问题等)简单易答的 初级的,最初的;小学的

3.尚未完全长成的;尚未完全发育的 4.(土、风、水、火)四大要素的 5.自然力的

6.【化学】非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的 由人们自己参与的音乐。”正是由于采用上述这些最基本、最原本的音乐素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中,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全体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人(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完成人格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中的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项必须、基本和奠基性的科目。这绝非完全是音乐教育的事,而是关系到培养人的事业。

奥尔夫的另一观念是更注重教学过程,即注重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按各自方式、意愿去做,去参与音乐活动,发挥其想象和独创性。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通过亲身体验,诉诸感性,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即兴能力——即兴伴奏和即兴创作。

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教育思想。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可以说,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不仅代表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也是他音乐教育思想的宗旨所在。那就是:在自然、原始的音乐素材中,给儿童一个综合性、自然性的音乐经验。在自由自然地参与音乐活动之时,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和学习音乐。

三、教学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综合了语言、动作、歌唱、演奏、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内容的综合教学。其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嗓音训练活动、动作练习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

(一)嗓音训练活动

嗓音训练活动是指运用人的嗓音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嗓音训练活动主要分为歌唱活动和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活动(这个是奥尔夫的独创,可分为单层次的语言朗诵活动和多层次的语言朗诵活动)。

富有节奏性语言朗诵活动是奥尔夫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一大独创,它使儿童首先在进行语言节奏的体验中,获得具有音乐节奏要素的概念。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既可以是谚语、词汇(甚至是地名和人名)的组合,也可以是儿歌、小诗、童谣。奥尔夫学院的专家指出,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最好选用本地儿童们熟悉的语言如:儿歌、童谣等;既可以是单层次的语言朗诵,也可以是构成多层次的语言朗诵。

(二)动作练习活动

动作练习活动是指运用人身体的动作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动作练习活动主要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其中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又一大独创。声势活动是指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的各种有节奏的声音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又称为身体乐器)。

具体应用:为语言朗诵即兴创作声势;为歌曲即兴编配声势;集体练习声势做速度和力度变化;采用“回声”的方式;卡农式节奏。

(三)乐器演奏活动

奥尔夫与乐器制作者合作,设计了一整套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包括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各类乐器。奥尔夫乐器演奏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又一大特色。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

“引导创作法”:是指在教学中,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如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式等),遵循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学习过程,在集体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进行音乐学习。

即兴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在其教学法中具有重要的更深的意义。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的形式。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五、奥尔夫音乐教材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是以奥尔夫写作的五卷《学校音乐教材》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成为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教材。

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没有具体规定教学过程和方法,按奥尔夫的说法,这套教材仅仅是提供一种“教育应该如何顺应儿童本性”的思路。它的目的是启示教师按照这种思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而不是生搬硬套奥尔夫教材。

六、对奥尔夫的评价

奥尔夫的贡献在于,他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儿童能够自然地进入、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使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成为发展和培养儿童创造力及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并使儿童活动共同交流、分享和共同创造积极而又愉快的音乐审美体验,为儿童发展个性、社会性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二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奥尔夫 在教育理念 上强调人类性、原本性、实践性、艺术性、系统性、挖掘人潜在的音乐性。在教学内容上从朗诵、声势、节奏、歌唱、形体、读谱、作曲、乐器、欣赏、戏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 通过元素的、原本的、综合的、探索的、即兴的、创造的等各种手段实现其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需是通过自己实际唱、奏来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感受。体验与尝试,在这里意味一切。奥尔夫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创新的、独特的,充分考虑发展个性的、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帮助孩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音乐,创造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创造,对音乐感受及再现音乐的方法。

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身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科学家认为: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音乐对于个性、情感、毅力等情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音乐教育因该是终身的教育。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

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① 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最后还可能用画笔来将这发生在他生活周围的经由他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这些故事视觉化„„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一种“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学会领导与被领导。譬如上面所说的那个指挥奏乐的游戏,它不仅让孩子体验音乐,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合作、服从的意识。② 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老师会经常地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也可以跺脚,可以拍肩膀,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用自己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与用语言一样得早!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③ 参与性

奥尔夫不同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室里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 需要的只是你一颗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心 ④ 适合所有人

哪怕是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也能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当孩子小的时候,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远远先于其表现能力,他们不会唱,也不懂得演奏,只能用稚拙的肢体摆动和含糊不清的儿语来表现他们听到音乐时的欣喜与兴奋。这就好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明白成人的语义要远远先于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所以,在宝宝的小嘴还不会唱,小手还不能演奏,身体还不会跳舞的时候,他已经能感受音乐了!你可曾尝试过,抱着你尚在襁褓中的小宝宝随着轻快的音乐轻轻旋转摇晃,他会快乐地手舞足蹈——虽然他并不能用语言抽象地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但从中得到的快乐却已全然“溢于言表”。我看到孩子们的妈妈们,也同样那么快乐地游戏着,丝毫没有大人的矜持和羞涩。倪老师说,她们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放得开的,是上了不少课后才克服了羞涩,现在已经是摸爬滚打毫不含糊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妈妈对音乐有热情,才能带动宝宝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3.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 ① 听力训练。

② 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

③ 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④ 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

⑤ 创造性能力培养。“为孩子们的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说白。内容取自本民族、地区的儿歌、童谣等。在实际教学中常把所学歌词以说白形式教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②唱歌。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奥尔夫教学法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读谱。它选择的歌曲多为五声调式,并采用听唱法教学,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视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从幼儿园刚走进小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合适。③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④打击乐器。这里所指打击乐器包括两种。即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沙球、三角铁、双响筒、手鼓、西斯特等和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奥尔夫乐器具有简单易奏的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是为主旋律伴奏。以一个低音或一个五度“波尔动”(通常为调式的主音与属音)或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是奥尔夫乐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⑤舞蹈。这里指的舞蹈包括律动、表演等。同时,又都不能等同于有关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而具有“元素性”的含义。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它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⑥音乐与美术。奥尔夫教学法经常把一首乐曲用美术图形表示。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几种不同的符号把乐曲的结构明确地显示出来,形成一个极易看懂的图形谱。根据这个图形谱或说白或运用打击乐就能极方便而有效地为所学乐曲伴奏了。此方法多用于欣赏音乐。⑦游戏。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知识。它所设计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都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⑧戏剧。奥尔夫教学法把本民族的民谣、童话、民间故事等编成音乐舞蹈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歌舞剧。当然,这里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欢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发展。⑩欣赏。奥尔夫教学法欣赏音乐的原则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它有时用不同的节奏乐或不同的声势表现音乐中某一特定乐句,有时则采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它提倡的欣赏是主动地欣赏,而不是被动地听,然后逐一地分析。音乐,就该是快乐的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音乐”是一座山,早早地,他们开始拽着孩子的手开始往上爬(学琴,学五线谱„„),一路的美景“不许看!”“没时间看!”,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山顶”,只有到了山顶,才是音乐。那一路烂漫的山花,叮咚的泉水,啾啾的鸟鸣都被忽略。然后,我们就看到很多孩子在这个爬山的过程中累了,乏了,家长们也倦了。于是,他们就停下了脚步。而“音乐”那座山还在那里,遥不可及。

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开始把音乐看作是一个花园。宝宝还未出生,妈妈就会倘徉其中,让我们的宝宝在安适、愉悦的母体中孕育成长。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会抱着他们在音乐花园中闻一闻音乐的“花香”,看一看“多彩”的音乐,摸一摸,尝一尝音乐的“肌理”和“味道”。他们开始了解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意思,他们要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奥尔夫教育理念——让孩子感觉节奏

奥尔夫(Orff)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专家卡尔•奥尔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创造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通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感觉音乐、触摸音乐,从而综合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带领孩子们接触音乐的同时,并进行认识、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对孩子的情商、智商开发大有好处。奥尔夫教育理念具体教学内容 音乐能力的培养 以节奏为基础,从游戏入手,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节奏感、即兴创作等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 采取歌唱、朗诵等形式,让孩子更形象地感受语言。动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游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以及奥尔夫乐器演奏以提高孩子的肢体动作能力。

以上这些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是综合运用的,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费是同时得到提高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特点

综合艺术教学

综合艺术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它以节奏作为连接各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各科目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音乐游戏课

奥尔夫音乐课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带领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带出学习方法,使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奥尔夫音乐课一反以往那种学唱一些歌曲、学习一些节奏或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的做法。它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并能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逐步调整教学形式和手段,始终让孩子在完全放松、心情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奥尔夫教学关键词原本性音乐教育 孩子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参与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以节奏性和旋律性的打击乐器为主、易于演奏、是一种简单而不简陋、简单而同样丰富的器乐演奏;奥尔夫的器乐以重奏、合奏和伴奏为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概述卡尔·奥尔夫(1895年~1982年)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1914年毕业于慕尼黑音乐学院。受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1924年,他与舞蹈家军特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开始进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实践探索,其中,节奏成为音乐方面训练的重点。为了进行新的节奏教育,奥尔夫设计出一套节奏性乐器,现在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尔后,奥尔夫开始考虑把军特学校的教学经验用于儿童音乐教育试验。直到1948年,由儿童们在一组奥尔夫乐器上演奏的音乐被制作成系列广播节目播放后,引起音乐工作者的关注。于是,奥尔夫开始了他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试验。1950年至1954年,随着奥尔夫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的陆续出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1961年,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成立了奥尔夫学院。由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及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观念“是关于一种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的观念”。奥尔夫解释“元素性”是指那些属于原始素材、原始起点,接近人本能的、自然的,适合于开始的,能为每个人体验的,适合儿童的基本要素。如元素性的音乐,是以音乐中最基本的因素——即节奏为基础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是指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元素性的音阶,是最基本的五声音阶。元素性的和声,是最基本的Ⅰ、Ⅳ、Ⅴ级(甚至只是Ⅰ级)的和声。素性的乐器,是指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打击乐器和“人体乐器”。元素性的动作,是基于生活的走、跑等动作等等。奥尔夫指出:“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人们自己参与的音乐”。正是由于采用上述这些最基本、最原本的音乐素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中,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人。因此,奥尔夫的另一观念是更注重教学过程,即注重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按各自方式、意愿去做,去参与音乐活动,发挥其想像和独创性。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内容与方法 1. 教学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综合了语言、动作、歌唱、演奏、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内容的综合教学,其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嗓音训练活动、动作练习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独立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常常是综合地有机结合在一起.(1)嗓音训练活动嗓音训练活动是指运用人的嗓音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嗓音训练活动主要分为歌唱活动和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活动。其中富有节奏性语言朗诵活动是奥尔夫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一大独创,它使儿童首先在进行语言节奏的体验中,获得具有音乐节奏要素的概念。富有节奏性语言朗诵既可以是谚语、词汇(甚至是地名和人名)的组合,也可以是儿歌、小诗、童谣。奥尔夫学院的专家指出: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最好选用本地儿童们熟悉的语言,如:儿歌、童谣等。既可以是单层次的语言朗诵,也可以是构成多层次的语言朗诵。(2)动作练习活动动作练习活动是指运用人身体的动作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动作练习活动主要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导和声势活动。其中的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又一大独创。声势活动是指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的各种有节奏的声音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其又称为身体乐器)。声势活动教学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①为语言朗诵即兴创作声势。通常采用当地儿童们熟悉的儿歌、童谣。②为歌曲即兴编配声势。③集体练习声势做速度和力度等变化。④采用“回声”的方法,即老师即兴做声势以示提问,而学生重复模仿或者也即兴做声势以做答。(3)乐器演奏活动

奥尔夫与乐器制造者合作,设计了一整套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包括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各类乐器。奥尔夫乐器演奏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又一大特色。人们常简称“奥尔夫乐器”,这些乐器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就可以直接演奏,对儿童来说是极易掌握的。奥尔夫乐器有: 奥尔夫乐器

无固定音高的乐器

人体打击乐器 捻指 拍掌 拍腿 跺脚

小型打击乐器

金属类 三角铁 钹 串铃 西斯特 沙球

木质类响木 双响木 木棒 响板 皮膜类手鼓 双面鼓 巴斯克鼓 小鼓 大鼓

有固定音高的乐器 定音鼓 音块 音条乐器钟琴金属琴钢板琴 铝片琴 木琴(整个合奏的核心)其他旋律乐器 竖笛 大提琴 吉他 波尔动有时加入玻璃杯琴 口哨 这些乐器色彩丰富,容易操作,它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像力,为儿童即兴演奏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奥尔夫的乐器演奏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演奏旋律,也可以演奏较为复杂的多声部作品,还可以采用“回声”方式(见声势活动“回声”方式)相互即兴问答式的演奏。奥尔夫乐器配奏极富特色,主要是采用固定音型和多声部织体的原则(即对于每一个学生只演奏某一固定音型,但把全体学生演奏的固定音型组合起来就具有多声部织体的音响效果)。运用固定音型并构成多声部织体的配奏应注意:

① 组合起来的各种固定音型的节奏应形成相互补充支持。②各种固定音型的音与乐器性能要相适合。③各声部同时发响的音在结构上应有主音、属音。2.教学方法及特点

(1)教学方法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创作法”。引导创作法是指在教学中,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如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式等),遵循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学习过程,在集体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进行音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作为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即兴创作,可以说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在其教学法中具有重要的更深的意义。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是十分重要的。(2)教材特点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是以奥尔夫写作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成为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教材。

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没有具体规定教学过程和方法,按奥尔夫的说法,这套教材仅仅是提供一种“教育应该如何顺应儿童本性”的思路。它的目的是启示教师按照这种思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而不是生搬硬套奥尔夫教材。

奥尔夫的贡献在于:他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儿童能够自然地进入、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使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成为发展和培养儿童创造力及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共同交流、分享和共同创造积极而又愉快的音乐审美体验,为儿童发展个性、社会性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三篇: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转贴)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廖乃雄(一)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现:

1、哲理性 音乐是一门人文的学科和艺术,极富哲理性,因此,往往伟大的、杰出的音乐家,尤其是作曲家和音乐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杰出的思想家。奥尔夫的名言:“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了表明一种理念编写的《学校音乐教材》,而是那个理念本身”。((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创作)第三卷,277页),就说明了音乐的根往往还在于它的哲理性。

2、艺术性 德国钢琴教育家玛尔亭生(Mar—ticnssen,CarlHAdolf)在他的论文<德意志钢琴学的基础)(1941)写过:“钢琴家的成就„„必需在心灵上追求达到三者和谐统一地为一个整体:艺术的意欲、音乐的意欲以及纯钢琴的意欲„„所以,首先要形成的是钢琴上的艺术家,其次是音乐家,第三才是钢琴技艺大师。”音乐教育,哪怕是普通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都必需首先是艺术教育,或换一句话说:必需是富于高度艺术性的、具有高度艺术质量的教育,从教材内容直到教学方式方法,概不例外,正如柯达伊一再反复强调的:只有最好的音乐,对儿童才刚够好!脱离开艺术质量也就谈不上音乐质量,更谈不上教育质量,在音乐教育中,一切滥竽充数,不求艺术质量,满足于平庸、甚至粗俗、低劣的想法和做法,都必然会扼杀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全部价值,甚至生命。

3、实践性 音乐是最人性的一门艺术,正如奥尔夫所说的:“音乐始自人自身,教学也正如此。”(《关于和孩子们及业余群众进行音乐活动的想法》,1932)他还指出:“于此,尝试和做正就是一切,因为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对已经体验过一切的人来说,才会是可以完全理解的,而他才会感到这些语言文字不过仅仅是他自己经验的证实。”(《原本性的音乐练习,即兴唱奏和业务群众的训练》,1932),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灵魂和成效,也正在于它们的实践性:一切首先要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以及在这之后,去进行和接受音乐教育。

4、体系性 奥尔夫最反感许多德意志学者每每盲目追求的“体系性”(德意志学者治学热衷于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不同的体系,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治学的严谨和对创造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却往往也体现了他们为创造而创造的个人盲目追求!),所以他对他创作的《学校音乐教材》说:“„„纯粹的体系学者大多对它没有真正的兴趣”。可是,这并不说明《学校音乐教材》就并不形成“体系”,正如奥尔夫本人196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讲演中所说的:《学校音乐教材》中的一首乐曲,“它们加起来,并不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通常意念的体系”,但是,“那是真的:《学校音乐教材》也是逐渐循序渐进的——从波尔动到平行和弦以及属关系的和弦;从用二、三或五个音的调式到用七个音的调式;从大调到小调„„。”——怎样正确地语解和领会《学校音乐教材》的“体系性”,确实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它的“体系性”不同于一般的、机械的“循序渐进”,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没有内在的“体系性”。它的体系性对我们创造和安排我们自己教学的循序渐进也很有启发和教益;但并不可能、也不需

要照搬。(二)为什么历史和现实业已证明:奥尔夫和柯达伊创建的这两大音乐教育体系,自从二、三十年代起直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如此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流传得如此广泛、深入;可是,这两位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建者,事实上却都并不是具体从事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音乐教育家,而首先是作曲家,这似乎有点奇怪!——这正等许多精辟的音乐见地和论述,并不出自音乐评论家,而出自哲学家和文学家之口或手一样,因此,那其实并不奇怪(参见拙文《审美的精神与精神的审美》)。如果不充分认识奥尔夫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戏剧家和语言学家,就无法深刻领会他们所创造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根本实质和许多具体细节的由来和本

质!(三)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一样,都必须逐一具体、深入地从三个方面着手:

1、为什么? 不从精神上、理论上探本穷源地对一切事物和对象,首先询问“为什么”,不首先从音乐与人类、教育与人类等根本方面着眼,来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或理论研究,充其量只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就事论事而决不能高瞻远瞩的“乐巨”,缺乏了把握住“为什么”的人,就难以有高超的、正确的思想指导,并难以成为一个懂得探本求源、升堂入室的真理寻求者。

2、什么? 只知道“为什么”,而缺乏具体的、足够好的东西去进行音乐教育,也是徒然的。如果奥尔夫和柯达伊只有他们那些高超的思想见地和种种设想,而没有具体写下他们那些能具体体现和实施种种理念的教材,也就不可能形成已“走遍世界”的奥尔夫和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尤其对学校音乐教育说来,教材是教师的药剂、学生的主粮。如何认识教材、剖析教材、使用教材、掌握教材的循序渐进以及建设教材,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关键,教育观点、教学方法等也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在教材使用上。古今中外的学校音乐教材形形色色、绝不统一,也毋须统一。但是,尤其对于尚未积累和形成有许多成功的教材的国家说来,教材的意义就更为重大,柯达伊一再强调要“使每一个孩子可以拥有打开好音乐的钥匙,并且同时有对抗坏音乐的护身符”,这主要也有赖于通过日积月累地哺以优质的音乐“乳汁”。

3、怎么? 不首先解决好“为什么”和“什么”,只关心或首先感兴趣于“怎么”的“教学方法迷”,也注定掌握不好教学方法的,尤其是在音乐教育这样一个再深不过地涉及人的心灵的领域上,但这并不等于说: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不重要。相反,不具体落实和贯彻到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去,再好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内容,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这三者是一个彼

此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四)1985年起在西德的斯图加特出版有一套小学音乐教材,题目是:<听、做、理解音乐),顾名思义:它强调的三者是听,然后是做(等于自己动口和动手唱、奏)以及理解(等于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构思也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沿袭的仍是一般传袭的轨迹,按照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理念和实际做法,似乎可以做以下不同程序的归纳:

1、热爱音乐本是人类的本性,生而俱有,这从人类发展史本身即可得到印证:人不会因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度高低,而对音乐热爱的程度有所不同,甚至相反;原始人类或民族对音乐的热爱要更为热烈、真切、本能得多,音乐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是要起发扬这一本性的作用;将原已点燃着的火光发展为熊熊的烈火,而不是象许多实际上是失败的音乐教育,将这火花扑灭或使之减温,没有对音乐的热爱,其他的一切都将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充其量只能使音乐教育沦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术操作。

2、做音乐音乐这门艺术的奥秘首先在于它有待于人们亲自去“做”,这个“做”有着多方面的含意,绝不只限于创作。“做”音乐最首先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去唱它,人声是天然的、最好的乐器,歌唱也正是人类(和鸟类一样!)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从事音乐的活动形式和方式。柯达伊的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其方式方法,集中地建筑在歌唱这个牢固的基础上,正是它强有力的生命的保证:一切通过自己去唱,不仅个人唱,而且参与集体分声部的唱去体验、去学习;不仅对于一首歌、一首重唱、合唱曲,对于和声结合的效果、和弦的连接、调性的转换、旋律线条和节奏的交织以及和声色彩的调配等等一切,首先都要通过自己参与歌唱去体验它、学习它和掌握它,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也绝不忽视歌唱的重要性,而在这同时,它更通过“奥尔夫乐器”(以节奏性和旋律性的打击乐器为主,但必须易于演奏,并无艰难的技术负担和障碍)的创制,为做音乐的人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简单而绝不简陋、简单而同样丰富(富于艺术表现力和可塑性)的器乐演奏;和柯达伊的歌唱不排斥独唱,但以重唱、合唱为主一样,奥尔夫的器乐也以重奏、合奏和伴奏为主,柯达伊有生之年,也曾为如何解决儿童易于掌握乐器的课题思索过,并亲自去试奏过吉他、木琴等简易的乐器,如今“奥尔夫乐器”已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小学和幼儿园中成为必备的儿童教具,成功地解决了音乐教育千百年来未曾解决过的难题,“奥尔夫乐器”中有许多渊源自亚非两洲,而且它的品种还在不断地扩大,如今,有些民族也已经或正在创制他们自己民族的“奥尔夫乐器”,中国也不例外,这些最适宜用于一般非专业的儿童、乃至成人的音乐教育用的乐器,打开了通向器乐天地的大门。如何进一步使这大门更扩大、更简单地打开,并引向一条条更宽阔的、直通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道,迄今还未被足够地重视和实践,“奥尔夫乐器”的使用有效性,决不限于儿童,它的丰富可能性,也决不限于只制造一定的音响效果或背景,所以,同样适合于成年人;不仅限于初学者,同样也可以用于程度较高较深的学习阶段;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还未曾被足够地认识和具体实践。除了唱、奏以外,指挥音乐或随着乐声翩翩起舞,也是“做音乐”的另一种形式,至于自己动手写一首旋律或配一曲伴奏,乃至编写整个音乐等等创作,则是更高层次的“做音乐”。

3、感受音乐 音乐是感人至深的一种艺术,所以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方才能被化为已有,基于天生的由衷热爱,通过亲自的实践(“做音乐”)取得的感受,远比只知道强调聆听音乐的主张,不知深刻和有效多少倍。不仅如此,奥尔夫更强调音乐与动作的结合,这就是说:单凭自己的口、手、耳的感受还不够,如果更通过自己整个身体的动作(“闻乐起舞”),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溶化人自己的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什么叫“乐感”?乐感就是对音乐能有高度的敏感,强烈的感受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通过自己的做以及整个身体的动作(自然的反应动作,不是那种风格体制化了的、神经质的或甚至歇斯底里的浑身扭动或造揉做作的动作!)去感受音乐,体现着一种最好的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

4、倾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怎么强调听觉对于音乐学习、表演及创作等一切的无比重要作用,都是不会过份的。可是,听音乐应当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被动的听,这种非自·觉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听,或者换句话说,也即是把音乐当作一种听觉的背景去进行无意识或下意识地接受,往往也有它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潜移默化一个人的乐感和音乐趣味,并促进对这种音乐的喜爱,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往往适得相反地接受了它的消极作用,即:在无法避免的的、铺天盖地式的强迫消费的商业音乐、流行音乐和形形色色的背景音乐的影响下,人生而俱有的音乐热爱、原有的健全的音乐敏感和趣味等,都有可能被冲得烟消云散,被磨得毫无棱角,而只剩下一种纯系动物性的闻乐而动;例如现代流行音乐中似乎少不了的固定低音节奏,通常由“架子鼓”用震耳欲聋的强音敲出,丝毫不理会整个音乐内容的表现需要,不理会与其他声部(哪怕主要声部——歌唱的旋律正唱着柔情!)音量的合理配合,而只旁若无人地自顾自地一味大声地敲击,以体现一种无限的任性、狂热和自我发泄,而这种音乐的迷恋者也会正为了它而激动,为得到任性的自我发泄而满足,许多人在不断持久的这种被动地听音乐影响下,对音乐的好与坏、对艺术的美与丑,对趣味的高与低、对价值的有与无,变得毫无界线,无从似乎也不必去区分了。另一种是:动的、有选择、有鉴别、有判断能力的听音乐,这种听音乐的能力,只有通过长年累月地倾听好的音乐,才可能培养得起来;不象上述那种被动的听音乐那样廉价。国民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也就在于能否教养出更多的人有这种主动的音乐听觉能力;这才是区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有高度的音乐文化的试金石。对于一个个人来说,也并不例外:他的音乐教育程度往往并不在于他持有什么学位、具有什么学历或达到什么音乐考试的级别,而在于他具有怎么样的音乐听觉水平。所以,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正在于使更多的人“拥有打开好音乐的钥匙,并且同时有对抗坏音乐的护身符”(柯达伊语)。

5、理解音乐 对音乐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音乐的读、写能力以及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各种知识;另一是理解音乐表现的真髓及其价值,后一种要比前一种艰难得多!前一种有助于后一种理解·,但绝不能保证;这也即是说:后一种理解并不一定需要前一种理解为前提。可是,大多的音乐教育体系和课本,都只偏重或甚至集中于前一种理解的培训,而忽视了后一种。殊不知后一种理解的培养,才是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奥尔夫和柯达伊这两个不同的音乐教育体系,有着不少根本的共同点,其中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充分重视并竭力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各种方式方法去培养这后一种对音乐的理解。

6、审美音乐 鉴于音乐毕竟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而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对音乐不能停留于理解,而必须更进一步去审美。理性的理解毕竟不能代替感性的审美。国民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前者不在于培训出专业的音乐家,而在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好音乐知音和听众。所以,国民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不断培养、净化和提高国民音乐普遍的音乐审美素质、能力和水平;尤其在我们这个现代文明日益异化、文化艺术日益非精神、甚至堕落的时代,这尤为重要。可是,音乐审美本身,是既具体、又抽象的对象,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而往往却又显得难以捉摸、难以界定,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高的一个境界和最终的目的。

(五)原本性(elementer)一词,并非奥尔夫所创用,但是,他将它发扬光大,使之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正如他所说的:“原本性永远是一个基础,它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在世界各国》纪录片的前言);“原本性意味着‘属于诸种元素的、根本材料的、最早开始的、适合于作为开端的„„原本性的音乐绝不单是(后来概念的)音乐,而是和语言及动作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去做的音乐,人们不作为听者,而作为参与唱奏者地涉及其中。原本性的音乐是先于精神的,它不用大型的形式,发展了的结构,它只用短小的序列性形式、固定低音和波尔动的伴奏、回旋曲式及其它简单的演奏形式,原本性的音乐是自然的、躯体的,每个人可以学会、可以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在柏林奥尔夫小学命名典礼上的演说,1966年11月24日》)。所以,原本性的音乐及其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基本的形态。可是不要小看它的外形简单和简易,它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正如“民歌是音乐中的原本性现象之一”(普雷斯纳,E.Preussnet,1899—1964,《普通音乐教育》,1959,75页),原本性的音乐也有着类似民歌式的音乐力量,只有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无知者,才会认为它“小儿科”,殊不知它毫无斧凿痕迹而渐然天成的单纯,正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潜在力;它小中见大、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并且趣味隽永。正如奥尔夫所指出的:原本性“这种素材必需以质感和形式感去应用,而决不能容忍廉价地操作和手艺式的生产”(同前)。我国古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许也可以借来形容这种浑然天成的原本性音乐。浅,但必须能够通过它由浅入深。同样在艺术上登堂人室;小,但必需能够通过它小中见大,有足以充分发挥和发展的余地。从事它,必需精益求精,而不致生产出柯达伊和奥尔夫都曾一再痛责过的那些一般的、廉价的(奥尔夫说:“恐怖的”)“幼儿园歌曲”。柯达伊不辞辛苦地专门在五音音域内写下一本《幼儿园歌曲》,以抵制并代替那些廉价的“幼儿园歌曲”,就为了从一开始必须保证艺术的高质量,因为原本性的音乐必需是源头活水,才足以作为儿童乃至成年初学者的精神食粮。

(六)尤其是从事国民音乐教育和一般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五方面的“接轨”问题:

1、儿童与成年人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和成年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所以,音乐教育有必要针对不同年龄的阶段去作专门的、适应性的调整,以适应发展心理学的需求。所以,如何在这两个阶段转换中成功地“接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不少人攻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只适宜儿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们主观上对奥尔夫体系的不了解或者至少了解不全面,另方面也由于客观存在着不少奥尔夫教师,只懂得在儿童阶段运用奥尔夫体系的缺陷。奥尔夫本人也曾说明过:例如《学校音乐教材》的第四、第五卷中的不少教材,就远远并非针对儿童所作,而对成年人才更为有效。事实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想和原则,不论对儿童或成年人,都同样有效,问题仅在于原本性的音乐当然尤其适合于儿童,所以,一般人就误以为那只能用于儿童了。因此,在应用奥尔夫体系时,如何做好从儿童过渡到成年人的这一“接轨”工作,尤为重要和必要(这次讲习班①在这方面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2、业余与专业 音乐艺术的价值和感染力,是不会受业余或专业从事而有本质的差异的,甚至往往是热爱或更热爱音乐的,正是某些业余从事者(如一些科学家、医师、文学家、哲学家、画家等)。作为音乐教育,当然必须区分出业余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这两个差异甚大的部门,可是,在这两者之间是不应当存在鸿沟的,如何填平这一往往似乎难以避免的鸿沟,并且将这两股不同的轨道连接起来,尤其在一些音乐和音乐教育(特别是国民音乐教育)不够发达的国家和民族,显得十分重要。在音乐和音乐教育(尤其是国民音乐教育)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业余从事和专业从事音乐的状况、水平等,并不存在天壤之别,甚至往往会使人难以区分彼此(这正是音乐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远胜过音乐国际比赛获奖者人数多少和名次先后的意义!),从事业余音乐教育的人,必须根除这样的观点:“对业余者,不能要求过甚”,从而甚至在音准,节奏、音量等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要素方面,存在着一种不应有的“宽宏大量”,对这些方面差错的容忍,就是对音乐生命的扼杀和对业余音乐学习者的最大贻误。在这些基本要素方面,在原本性的音乐方面,对业余和专业学习者及对儿童或成年人,不应当有什么不同;充其量仅在于要求做到的方式、方法和进度快慢上有所不同而已。同样,对于业余音乐教育的教材,也必须做到正如柯达伊所反复说的:最好的才刚够好,或者说:即使不能保证是最好的,也必须、力争做到尽可能地好。滥竽充数的“二等品”,或正如柯达伊所说的“渗了水”的代替品,应当在音乐教育中根绝。

3、学校与社会 国民音乐教育进行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尤其是一般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但是,单凭学校音乐的教育,仍然不能保证整个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而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氛围,就像养鱼一样,没有适当温度与水质的湖(池)水,再好的饲料和养鱼科学也无法养好鱼,而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环境和气氛,却只有通过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和全体社会人,才可能创造和塑造好的。让人民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音乐环境中,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大问题。是让整个社会变成噪音“交响”、庸俗低劣的音乐、商业消费的音乐充斥的空间,还是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整个社会各种场所、各种不同时间和对象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气氛;怎样尽可能通过现代的媒体和电声设备,向尽可能多的人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各种音乐,以尽可能多地占领社会空间与时间,让人民群众能在健康而高尚的音乐气氛和环境中生活和成长。在这个大前提下,同时改善和提高学校音乐教育,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学校也应当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敞开大门,不仅开设各种业余音乐学校、夜校,同时还应组织其子女业余学习音乐的家长们,也来参与音乐活动,尤其是合唱。合唱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一种音乐实践形式。参加合唱的人数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群众业余合唱的水平,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发达与否再好不过的标志。

4、民族与世界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一部分,它正是以它独特的民族特点是否浓烈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而在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占有一个独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尤其在现代科技、传媒以及国际交往已达到空前程度的今天,正如柯达伊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已经指出过的“世界正日益向我们开放。只与单一个民族有关的艺术,已变得没有意义。”(《五声音阶的音乐》第四册 《140首居瓦许族民歌》前言,1947),因此,在音乐的民族性始终不渝地永葆其青春的同时,音乐也正日益国际化、洲际化、文化际化以及世界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也日益把其它民族(尤其是音乐文化发达及具有光辉古典传统的民族)的音乐包括进来,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达和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首先基于他的故乡——南德巴伐利亚州的民歌、童谣和方言,但在精神上、渊源上却与古希腊、与整个欧洲乃至亚洲和非洲的文化、音乐等,都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柯达伊创作的音乐教材,更牢牢地建筑在匈牙利及其先辈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上,而在这同时,处处呈现出他对欧洲中世纪的格来戈里安圣咏、文艺复兴精神文化直到音乐(尤其是帕莱斯特里那,约1525—1594),对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巴洛克音乐(尤其约·塞,巴赫,1685—1750),对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古典、浪漫音乐,以及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某些现代音乐(尤其是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1862—1973)的广泛吸取和深刻领会。正如他的高足弟子萨波奇(SzabolcsiBenee,1899—1973)在纪念柯达伊八十岁诞辰(1962)的撰文《柯达伊与普遍的教育》中开宗明义地所指出的:“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他的人民对世界其余部分的使者,以及世界对他自己的人民的使者。”萨波奇还指出:“从一开始,柯达伊就是古典文化的门徒;他从古典文化中取得的原则,已成为他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以及智慧的滋养„„在把匈牙利的信息传给世界的同时,他把催化了人类心灵的理念的佳音带给了匈牙利。”——所以,我们立足于本民族来向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吸取教益的同时,也必需致力于怎样在我们自己的音乐教育中,体现和做到民族与世界的“接轨”。如今在世界上一些音乐教育先进的国度的音乐教材中,在强化本民族的同时,已日见增多地广泛、深入地吸收其它各民族的音乐;在这方面也值得我们深思。

(七)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艺术性和风格特色等等,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各种不同的、在共性中寓有个性的、在规律性中体现创造性的音乐语言上去。音乐语言首先体现在音响素材的运用上,如:

1、五声体系 以无半音的五声体系为基础,并在这基础上扩大到含有半音的六声或七声;以及甚至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扩大到也出现各级升、降的半音。

2、七声体系 以七声自然音阶为基础,并在这基础上扩大到包括各级升、降半音的十二个半音;但仍保持有调性、有中心音。

3、非调性的十二半音体系 十二半音于此已不作为自然音阶七级加上其升、降的变化音,而作为各自全然独立自主的十二个半音音级,并从根本上排除了调性和中心音。

4、非固定音体系 音响素材于此已不再局限于平均律(或纯律等)的十二个半音或固定音,而将自然存在或人工制出的一切声响均作为其音响素材。这四种不同的体系,又可归纳为不同的两大类:前两种属于传统的、人本的;后两种属于非传统的、物本的,而如今随着宇宙空间的征服和星球信息的开拓,航天、航空早已不再是人类的幻想,因此,即使脱离这个地球去寻求新的疆界和声音,也不是什么非人类的行为了;尽管对于习惯于地球生活的人类,有调性的声音毕竟始终会使人感觉到亲切得多。所以,既没有必要去谴责无调性违背人类的听觉习惯,也不应当象一些无调性音乐的信徒,认为一切有调性的音乐迟早将“属于场。”事实证明,无论五声音阶、七声自然音阶,抑或有调性的音乐,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天地和美还远远没有被发掘殆尽。同样,无调性的音乐以及竭力开拓新的音响源泉的各种现代音乐,也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前途,尽管也许在短时间内仍不会被广大群众的听觉习惯和审美兴趣所接受;这是不足为奇的。音乐教育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就必须更为开阔地兼容并蓄,不但不能只局限于本民族的音乐,也不能永远只从事有调性的音乐,虽然本民族的音乐以及有调性的音乐,毕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和主流。所以,上述的四种不同的音乐语言的体系、音乐教育均应逐步涉及,尽管基础和主流,今天、明天、后天、甚至永远,也不会离开本民族的音乐和有调性的音乐。

(八)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向多声部,无疑是人类音乐巨大的进步,如果至今仍抱着只从事单声部音乐的实践和教育的主张,无疑是落后的。问题仅在于如何从事多声部的音乐实践和教育。西方音乐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也经历了重点在于复调或和声的、或这两者相结合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音乐从单声部出发发展向多声部,早已是历史的必然和必要,而中国音乐基于旋律为主,也是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特色。因此,多声部的结合遵循复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某种意念上说,应当更胜于遵循和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奥尔夫和柯达伊均系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他俩的音乐(尤为教材)写作也有不同的侧重:奥尔夫更偏重于音响的结合,而柯达伊更倾向于线条的交织;奥尔夫突出地发挥固定音型和波尔动的作用。柯达伊则突出地发挥复调线条的塑造和结合。这两者对中国音乐(尤为教材)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他们二人的这些特点,也正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渊源:奥尔夫的音乐语言和写作手法,显然地继承并发扬了欧洲中世纪以及亚洲和非洲音乐的织体艺术,柯达伊则继承并发扬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旋律结构,以及帕莱斯特里那和巴赫的复调艺术。从这许多音乐历史的源头和这许多不同民族及地域的宝库中去汲取、去学习,尤其对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教材编写说来,是十分有意义的。要走出自己的路来,不等于说不需要看地图,或不需要知道别人走过的路。相反,这些会有助于自己走得更正确、更迅速、更广阔,也更有独特性和创造性,问题仅在于不要踏着别人的脚印行走,但也决不应当不看看别人所走过的路。

第四篇:奥尔夫音乐教育论文

奥尔夫音乐教育论文:魅力节奏

节奏是音乐构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首先就要感受节奏,通过节奏引起身体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所以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

小班上学期的幼儿,虽然没有经过什么音乐训练,但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能跟着老师钢琴的伴奏演唱歌曲,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是他们的这些动作都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自身的身体里,还有待于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在本学期的音乐活动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平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最敏感的,而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比如,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幼儿最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于是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将小动物的叫声配上不同的节奏形,如: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羊小羊咩咩咩,公鸡公鸡喔喔喔,小狗小狗汪汪汪等等,老师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已知经验,再加以引导:小鸡着急的时候还可以怎么叫啊“叽叽 叽叽”就变成了四分音符的节奏了。另外,在平时的课中,老师多留意内容,将节奏整合到其它内容中去,比如,起风了“呼啦,呼啦”,流水了“哗啦啦。开火车了“呜——呜——”,汽车“嘀嘀嘀嘀”等。快上课时,我喜欢拿一罐有糖的小瓶子用力摇出不同的节奏形,幼儿就用拍手来跟上老师摇出来的节奏,兴趣盎然,就这样,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幼儿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当幼儿寻找出了各种有趣的节奏时,就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如摇铃,用小棒敲打东西,玩响罐等等。通过寻找和模仿节奏,有的快,有的慢,近而开始模仿各种叫声,模仿简单的节奏,并对音乐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节奏打好了基础。

二、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节奏

(一)通过倾听音乐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熟悉的音乐是幼儿最喜欢听的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幼儿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教师可以经常有选择性的播放这些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猜一猜是歌名,如《彩云追月》是我们播放频率比较高的一首歌曲,每当我播放这首歌曲,有的幼儿马上会点头等做一些身体动作,有的幼儿则偏偏起舞,正因为是他们熟悉的,他们才愿意去感受,去表达,这为提高他们的节奏感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和引导的机会。在让幼儿用模仿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手,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走步等动作。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利用自己的言行和语言感染幼儿

幼儿爱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如果一位教师具有清脆的嗓音、那么他的学生唱出的歌是动听的;如果一位教师具有优美的舞姿,那么他的学生跳出的舞蹈的是有感觉的。要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每听到一首歌,教师先要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我们班级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播放一些歌曲,我就会跟着音乐做一些自然的身体动作,当听到了一首抒情的曲子,我就会说到:好优美的曲子啊;然后用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当听到一首节奏较快的歌曲时,我会说:这首歌听上去非常的有劲。然后带领幼儿一起来蹦一蹦,跳一跳。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有时候还不会使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语言给幼儿这个印象。

(三)通过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来教幼儿学节奏。

幼儿学习以兴趣为主,当幼儿感兴趣时就学得快,掌握得好。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有一次,我们小朋友散步的音乐游戏,首先是小朋友睡觉,然后起床,之后是散步,当打雷之后下雨时,要求幼儿跟上节奏小跑着回家,发现小朋友虽然很有兴趣,但活动时显得很乱,于是,我就对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一遍,我们学一学老奶奶散步”把节奏变慢,幼儿就有意识地把脚步放慢了下来,然后有改成“解放军叔叔散步”把节奏的速度提高,幼儿也能跟上去了,最后在让幼儿自己探索:还可以学谁走路,怎么走?就这样,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幼儿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也会很投入,在玩的过程中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掌握好节奏,从而使活动开展的更加有序。

(四)将节奏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节奏教学不但能巩固节奏,同时也为其它学科增加了一份乐趣,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舞蹈,律动时,都要让幼儿仔细听曲子,掌握曲子的节奏,掌握了节奏,幼儿学的就比较快了,而且会把握得很准,在语言诗歌中,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幼儿会朗诵的更有兴趣,如朗诵诗歌《幼儿园像我家》,让幼儿按节奏ⅹⅹ ⅹ︱ⅹⅹ ⅹ来读,发现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在故事教学中,让幼儿在故事中有节奏地学小动物叫跳爬,学小动物走路,还可以有节奏地为小动物喊加油,这样不但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且轻松愉快地进一步巩固了节奏,在体育活动,游戏活动中同样可以渗透节奏教学。节奏教学还能作为一种信号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三、创编节奏

幼儿掌握了一些节奏后,可以引导幼儿来创编节奏,为了既形象生动,又便于教具的制作,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符号。比如说每一个节奏音符可以采用苹果来表示,如大苹果表示二分音符,小苹果就表示四分音符;青苹果表示四分音符,黄苹果表示八分音符;二分之一的苹果表示四分音符,四分之一的苹果表示八分音符。这些符号简单易记,形象生动,而且幼儿自己能制作节奏卡,可以比较吸引住幼儿,当掌握好了以上的节奏符号后,就可以进行创编活动,如节奏乐《闪烁的星星》,我就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苹果图片,让幼儿进行创编节奏,幼儿可以按苹果的大小来编节奏,按苹果的位置高低来编节奏,按苹果的颜色来编节奏,按苹果分量的多少来编节奏。所以同样是一个苹果,按其特征的不同,有的把它当作四分音符,有的把它当作八分符,幼儿积极主动地创编出了自己喜欢的节奏。创编节奏,使幼儿的节奏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变得更主动,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觉得通过节奏教学,不但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节奏是一种最有力的音乐快乐的源泉,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多少都有过这种感受与体验,走步时忽然听见了轻快的音乐声,自己的步履也随之变得矫健起来,当围着圆圈集体跳舞时,会因动作的一致,合拍则感到集体的力量与欢乐,这正是因为人们的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的,动作与音乐的节拍同步了。由此可见,节奏能力的提高,不断能培养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有助于促使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总之节奏感的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各种方式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这些方法,并将这种训练持之以恒。

第五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其间。原本性音乐是接近自然的、源于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形式简洁,它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 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

1、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每个人都有音乐的本能,每个

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

2、以节奏为基础。

3、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 剧结合进行综合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原则:

1.综合性——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用耳听,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即兴性——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达到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的目的。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奥尔夫音乐教育还注重培养“情商”。通过视、听、触、嗅,能最大限度地 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

4.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文化教育——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开放性的,它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中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结合了本民族文化如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等因素。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具有通俗性,人们更容易懂和接受。

5.自生命开端的——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俱有的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 专利品,是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的。

通过为期三天的学习,让我对奥尔夫有了一个更为深切的体会,之前只是听说当我真正接触时,才发现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是我们现在所有音乐活动的一大飞跃,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通过小中大班的 展现,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贴近孩子的音乐。他通过老师的一个引导,主要在鼓励幼儿能够大胆自主的创造,没有局限性,体现了幼儿是“一切活动的主体”的理念,从现在的“寓教于乐”逐渐转换为“寓乐寓教”让孩子在感知表现中体现美与快乐。从小班开始就是一条扯不断的线紧密相连,训练幼儿能听口令看指挥,能都使用目光、表情、姿态动作与同伴交流等,让孩子初步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到了中班就要求孩子能够自觉体验创造性,能够分辨音乐中高低

快慢 强弱的变化,到了大班就要求幼儿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人团结合作默契感,并能根据音乐节奏,丰富自己的动作,并能用乐器进行演奏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有明显的特征: 一

具有完整的独特体系。

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学法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奥尔夫的教学中比如说走,走要求有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所有体动作要求都有音乐性。

综合性、创造性、即兴性。

他融合了语言、动作等相关内容,所以奥尔夫以一个人局限的东西特别综合的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活动,要求幼儿能自主的去创造发自内心的乐感动作。

我园在10月份进行了两次奥尔夫音乐活动观摩教研。在活动中,我和大班邓红艳老师以热情饱满的教学、新颖的方法、丰富的形式吸引了各位观摩研讨老师们的眼球,也使听课老师们纷纷参与体验了整个教学过程,师生置身于“玩”中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我们选取了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奥尔夫音乐中渗透游戏节奏练习,让本次研讨活动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音乐的美。课后我们全园老师集中在一起进行自评、互评等形式,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 我们的业务能力又得到了一次提升。

下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启示意义

    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启示意义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儿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注重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原则是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训练

    一、奥尔夫先生生平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儿童教育家,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以及世界上70多个国家被广泛采用,人们公认......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及其特点

    一、 世界三大著名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1、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1865年---1950年)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其体......

    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实践分享(模版)

    奥尔夫音乐www.xiexiebang.com 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实践分享 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孩子是教学的中心。奥尔夫说过:“走遍世界的是理念本身。”此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是最......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与《纲要》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与《纲要》 单位:山西省政府机关幼儿园 姓名:赵 楠 联系电话:0351-3090220 地址:太原市解放路79号 邮编:030002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与《纲要》 [文章摘要]......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 左尔坦(1882、12、16~1967、3、6)是20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一、左尔坦•柯达伊的生平简介 左尔坦•柯达伊( 1882—1967) 是著名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环境的家庭,少年时代学习过多种......

    奥尔夫音乐教育启蒙的几个关键

    奥尔夫音乐www.xiexiebang.com 奥尔夫音乐教育启蒙的几个关键 音乐的教学同样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一开始就要求孩子练习乐器技巧,会让孩子在枯燥中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奥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