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的成就、艺术特点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大全)
评赏诗经对我们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 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 魏风·伐檀》、《硕鼠》、《小雅·北山》、《十月之交》等。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汉代的郑众、郑玄,六朝的刘勰等人,对赋、比、兴都进行了阐释。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描述。
比:“以彼物比比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宋代有一个叫李仲蒙的,对“赋、比、兴”提出的一种解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李仲蒙解说的特点是将“赋、比、兴”与“情”紧密结合起来。诗歌是言情的,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李仲蒙注意到情的作用,可以说是独具慧眼的。
“赋”,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法。谢榛《四溟诗话》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统计虽有出入,然大体可信。《诗经》用赋大量,既可铺叙,又可抒情;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描绘,可写全景,也可写一个场面。如《七月》,八章全用赋笔,其艺术效果深刻、真实而感人。《静女》,写一个场面,表现了人物心理感情。此外如《君子于役》、《芣苢》、《十亩之间》,皆单纯用赋法之例。(关于“赋”,可参见《文史知识》89年第10期褚斌杰《论诗经“赋比兴”之“赋”》。)
比,即比喻。《诗经》中之比,有的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如《硕鼠》,通篇用比。再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象牙的切磋、美玉的琢磨,形容君子高雅的仪表。《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以雷霆比喻周宣王的军威。其余象《氓》《邶风·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兴,“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其作用,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杨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之 “谷风”、“燕燕”,《秦风》中“黄鸟”、“晨风”、“蒹葭”,等等。借物(景)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鸣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 一是起兴,一是譬喻”。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再如《周南·桃夭》、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渲染烘托了新婚的喜庆气氛,而且象征新婚女子也如艳丽的初开桃花。《采薇》看到薇菜的生长,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引发久戍不归的苦痛。所以,兴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可以在极短的篇幅里造成极有情致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除了音韵、节奏等形式要素之外,诗歌还特别要求把主观思想感情客观化、物象化,使主观思想感情与想象、理解相融合,从而塑造出主客观统一,物我相谐、情景相生的诗歌艺术形象。兴正是从 诗歌艺术的这种内在规律上 体现了我国诗歌艺术的本质要求,集中了我国诗歌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好的作品,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可说是起兴而后再用赋法,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写景来发端,描绘出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这样的景色,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章起兴之句以景物的细微变化,即“为霜”、“未晞”、“未已”,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由此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对方(“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之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宛在”二字,说明只是想象中的情景,但说明前面的跋涉同样是想象之词,这正好说明怀想之切。诗中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诗经》的语言,简洁朴素,精炼准确,绘声绘色。《诗经》用字非常丰富,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所用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生物名词非常之多。用词精炼准确方面,仅举描写手的动作来说,就用了“采”、“掇”、“捋”、“撷”、“按”、“握”、“拾”、“抽”、“折”、“授”、“携”、“执”、“拔”、“招”、“捣”“等各式各样的动词。《诗经》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运用了大量的重言叠字、双声叠韵词,重言叠字如依依、迟迟、萧萧、悠悠、凄凄、丁丁、嘤嘤 ;双声的如:参差、玄黄、踌躇、黾勉;叠韵的如:崔嵬、窈窕、沃若、经营、辗转、逍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所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就是指用少数字来概括复杂的情状,把情思和形状毫无遗漏地描绘出来。这就是 《诗经》 的语言艺术魅力。
《诗经》的句法、章法也很有特色。《诗经》的句式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主,形成一种自然的音乐美。当然,除为主的四言句之外,也出现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乃至七言等句式。多节拍的变奏,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诗经》的章法特点是回环复沓。《诗经》中的诗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每一篇被分为若干章,就如今天的歌词的分段。每章词句基本相同,仅换少数几个词,反复咏唱,这是民歌常用的形式,如《周南·芣苢》。它不仅是简单的重复,在艺术上还有强化作用,使所描写的事物,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此诗重点只换了“月”、“秋”、“岁”三个字,但正是这三个字的更换,体现了相思的递进,相见的迫切。在艺术上也收到了回旋跌宕的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四、《诗经》的深远影响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彪炳一代。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屈原吸收、发展了比兴手法只后,比兴手法经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已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以某物作比或触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籍、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第二篇: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中级,记录了西周初年至初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仅以笔者拙见分析一下《诗经》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文学体裁方面,《诗经》作品众多,内容驳杂,历史悠久,艺术风格虽然迥异,但是他们有着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写实性强,朴实 自然的文风紧贴百姓生活,感情纯真朴实,很多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情调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例如《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清晰的展现了一个男孩子为见心爱的姑娘,以布换丝为由去见心爱的姑娘,两人两小无猜的感情在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可以说是其一大鲜明的特色,主要变现要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大胆而又委婉含蓄的表达对爱情的向往。笔者所熟知的当属《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了以为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自然朴实的感情流露,勾勒出诗中男孩儿从心中涌出的浓浓爱意,纯真的感情让读者为之动容。而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早已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最后,《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是个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模板。赋的手法在后世不仅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影响深远。而比兴之法影响也较为深远,竟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成为了世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
第三篇: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本站推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 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 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 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 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 伟辞,卓绝一世”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一)、诗经特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关雎》、《蒹葭》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二)、《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事诗。诗歌描写了周族早期的农业社会生活情况,是现存最古老的农事诗。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向有争议,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初期社会等说法。诗歌形象地描写了三千年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真实地再现了农民们的农业劳动生活。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
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伇;八章写储冰、祭祀、收获、宴会。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赋的表现手法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尤其是以朴素的白描手法描写景物和生活画面相当出色。其艺术结构以节令为经,以衣食住行为纬,纵横交错,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画面。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正笔与闲笔、时景与本事相生相映,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卫风·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全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此诗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起兴中兼有比喻。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秦风·蒹葭》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诗歌以赋法写成。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第一章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三章则换为“穗”、“实”,这既是实写眼前的景物,也是以写景来起兴,而且“苗”、“穗”、“实”的变换暗示着时间推移,配合悲愤的感情,起到了步步深入的作用。然后是行为和心理描写:“行迈糜糜,中心摇摇。”最后是直抒胸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如果说前两句还是低回婉转地自我倾诉心中的忧愁,那么后两句则以一反诘句,把悲愤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诗歌也就此戛然而止。写得极其自然而又别致。此诗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心灵的巨大痛楚,也来自高超的艺术手段。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层层深入的艺术结构和写景、述行、心理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妙融一体,创造了一种低回婉转而又悲痛欲绝的情境。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
《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动词、形容词的恰当的运用,用重言迭字拟声状貌,穷形尽相,声情毕肖,双声叠韵使声调更趋谐美。《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诗歌以思妇的口吻表述了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在于内心独白和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使典型环境与心境情绪妙融一气。黄昏的意象与日常生活的画面烘托着思妇孤独寂寞、焦虑凄清的心境和意绪。此外,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几近口语,却极富于表现力和形象性。此诗开启了后世闺怨诗的先声。总结如下:
1、《诗经》的一大特色就是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这种质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启示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
4、《诗经》中的叙事诗、劳动诗、恋歌、战歌、祭歌、哀歌、颂歌、讽刺诗等,为后世提供了多种诗歌形式。
(三)、《诗经》对毛泽东和琼瑶的影响:
他们两人,一位是国家领袖,一位是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由此可见,《诗经》对文人的影响是广泛的。诗圣杜甫提倡“别裁伪体亲风雅”,指去伪存真,要归依学习风雅,可见杜甫把《国风》和《大小雅》作为诗歌的最高典范。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有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名字出处是《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但是为什么选择李姓呢?
这里还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呢!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7年的3月,蒋介石对延安发动进攻,企图达到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红军的目的。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中央决定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主动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那时候,毛泽东为了安全和不惊扰老百姓等原因,化名李得胜指挥作战,李得胜是离得胜的谐音,即中国革命不久就会胜利了。所以当时毛泽东给女儿选择了李姓。他的好多诗作都受到《诗经》的影响。如《沁园春 雪》等等。“琼瑶”这个笔名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她为剧本《在水一方》填写歌词,就是学习《诗经·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而《诗经· 蒹葭 》全文则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四、《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诗经》的一大特色就是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这种质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启示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
4、《诗经》中的叙事诗、劳动诗、恋歌、战歌、祭歌、哀歌、颂歌、讽刺诗等,为后世提供了多种诗歌形式。
诗圣杜甫提倡“别裁伪体亲风雅”,指去伪存真,要归依学习风雅,可见杜甫把《国风》和《大小雅》作为诗歌的最高典范。
明·方孝孺《谈诗》:“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
第四篇:庄子散文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庄子》的艺术特色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一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而“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重言和卮言也都可以视之为“寓言”。《庄子》一书中寓言有二百多个。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用大量笔墨、寓言来铺张渲染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衬托、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庄子》一书虽然看似是断断续续的一个一个独立的寓言,然而寓言之间并非没有关联,而是存在着内在结构上的联系的。《庄子》文章以明确的内在主旨作统领,通过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的寓言进行说理,使文章充满浪漫色彩,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庄子》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的数量庞大,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形象可人,可物,甚至可以是无生命的意念,各种各样,特征鲜明。其想象虚构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大胆夸张,恢诡谲怪。如《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化而为鹏;《至乐》中骷髅论道,《齐物论》中庄周梦蝶。想象奇特恣肆,伟大丰富。《庄子》用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表达其哲学思想,使其形成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艺术特征,构成了瑰玮奇谲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的艺术效果。
《庄子》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它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上,即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如《齐物论》中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歌语言的特点。《逍遥游》的末段,堪称抒情诗。
二、《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都和庄子思想及庄子散文艺术有渊源关系。从曹植、阮籍等人的文章中可看出《庄子》的文风。唐代大诗人李白奇特的想象,豪放飘逸、意象奇特、大胆夸张的诗风,与《庄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刘熙载评苏轼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最得庄子散文神韵。苏轼的文和赋也多从《庄子》中来。古代小说戏曲创作也深受庄子散文影响。具有浪漫幻想特色的《牡丹亭》、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中都可以看到《庄子》散文艺术精神的表现。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据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和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上卷整理)
第五篇:《诗经》对后世文字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南阳市三高中高三文科班《诗经》研究小组
指导老师 王万强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从口头创作到有文字记录的创作,大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原始歌谣、原始神话、诗歌和散文。其中诗歌主要指《诗经》和《楚辞》,而《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总计305篇。其特点是诗、乐、舞密不可分。有“乡土之音——风,朝廷之音——雅,宗庙之音——颂”。来源地域广阔,不能名一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内容反映生活广泛。形式上: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赋、比、兴手法的普遍使用,灵活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丰富的词汇、和谐的韵律,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总之,从内容的开拓到形式创造,对后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
《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后世文字: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晁错《论贵粟疏》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汉·梁鸿《五噫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观刈麦》
“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王磐《咏喇叭》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 发。二之日栗烈,无
衣无褐,可以卒岁”。
——《豳风·七月》
这是一幅奴隶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画面,反映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虽终岁勤苦,仍不免饥寒交迫。
后世文字: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的尝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
宋代王安石《河北民》中反映了人民丰年无衣无食,荒年不免于流亡的惨状。
当然,现代作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样反映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丰收却成灾。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自古以来,是文学抨击的对象。
(2)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邶风·式微》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凤·君子于役》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若,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小雅·小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监,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唐风·鸨羽》
后世文学中,反映兵役之难的作品很多。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美羹一时熟,不知怡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遲”。
——王粲《七哀诗》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七哀》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和唐代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都反映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反映恋爱、婚姻。
这一类在《诗经》中占很大比例,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歌颂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爱情。
如:《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舍法追求,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用锺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邶风·静女》写的是一对情人在城隅幽会的情趣。后世文学中:
汉乐府诗《上邪》,主人公自誓: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苏轼的《江城子》思妇之中,透出妇人生前生活的温馨。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望眼欲穿的等待,心花怒放的邂逅相见,增强了情韵。
第二类:反抗婚姻的不自由。
《卫风·氓》,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
《邶风·终风》、《邶风·日月》、《邶风·谷风》抒写了女子对狂暴的丈夫的怨恨。《王风·中谷有 》写弃妇悲苦无告。后世文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同样体现出这些思想。
第三类:妇思游子。
《周南·巷耳》写一个采卷耳的妇女怀念她远行在外的爱人,想象他在外的各种困顿情况,抒发了离愁。《郑风·风雨》写一个女子在想念她的爱人而爱人就回来了的喜悦之情。后世文学中,选这种题材的很多。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通。”《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此物何足赏,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唐代王昌龄有言:“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温庭筠《更漏子》“一叶一叶,一声一声,空阶滴到明。”《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更精彩的是元人张可久写道“云松螺髻,香暖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作美,呸,却是你。”这些思夫诗,感情真挚,绘声绘色,耐人寻味。追其本,当属《诗经》。
(4)揭露统治阶段荒淫无耻。
《邶风新台》刺卫宣公筑新台强要儿媳的丑事。《齐风南山》揭露齐襄公兄妹私通丑行。后世文学,以其为本的如:汉乐府《陌上桑》,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可耻。王安石《明妃曲》咏王昭君之事,讽刺皇帝的昏庸,《封神榜》、《唐明皇》抨击一代
帝王误国为红颜的卑劣。
(5)《诗经》中的一类诗篇,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如:《豳风·七月》、《小雅·甫田·大田》、《周颂·载芟·良耜》以及《鲁颂、宫》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已相当发展。《小雅·无举》、《鲁颂· 》等,反映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其中乡土气息,地方色彩相当浓厚。
我们认为这也许是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渊源,从古至今,特别是现当代,“农村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创业》、了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无不显出清新的泥土气息,地方色彩极其浓郁,再现了人民的斗事和生活的画面。
二、《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段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现实事物。更为可贵的是《诗经》对现实事物的反映,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采用了比兴艺术手法。宋代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相当于现代文学上的叙述方法。比兴相当于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
《诗经》用“赋”写的篇章,多是较长篇的。如《卫风·硕人·氓》、《魏风·伐檀》、《豳风·七月》,虽是叙事,并不排斥细
腻的描写。如人物对话、人物内心活动和事件过程,都写得形象鲜明,意境深刻,感人极深。
(1)、先就刻画人物形象说。
“手如 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这一章,前五句写静的身体形象,已经非常美了,加上后二句,真是呼之欲出,把诗中人都画活了。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秾纤得中,修短合度„„。”“青丝为笼亻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长恨歌》、《洛神赋》、《陌上桑》的范本,开启后代刻画人物的先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思之,躬自悼矣。”《氓》
文章写出结婚、勤劳持家,生活渐裕,被遗弃,为兄弟所讥笑,感到无限哀痛的事件过程和内心活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上山采靡芜》、《乐府·孔雀东南飞》及杜甫的《佳人》等,都是由这脱胎出来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如我哀”——《小雅·采薇》
这章用写景物、时令来托出内心活动,意境高妙,引人入胜,是由典型环境刻画典型性格的千古范例。前人称赞评它是《诗经》中的压卷,名符其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通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 矣,其适归?”“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我独何害。”——《小雅·四月》
《蒹葭》意境亮丽如画,《伐檀》山清水秀。《四月》夏日酷暑,秋气肃杀,冬季严寒烘托时代离乱,人民无家可归的痛苦生活。写景为写人,写人的丰富感情。今人琼瑶,文字底蕴源自《诗经》,其小说《在水一方》干脆直接出自《蒹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文学作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可谓多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誉为“秋思之祖”,浪迹天涯而归的游子呼之欲出;四大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尽极借景抒情之妙。这些寻其“祖宗”来,怕《诗经》莫属。
(2)《诗经》比兴手法,更是大量运用。
“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以硕鼠比喻剥削者与压迫者,不
但形象生动也极贴切。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大雅·召 》
这是用天旱成灾和水中枯槁的浮草,来比国家的**。令人想到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句。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
用高山、日月、松柏比国家的安定稳固,让我们又想到陶铸《松对的风格》来。
“中谷有,其干矣。有女仳离,唧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夭》
《中谷有 》是用山谷中的益母草,山洪来时被淹没;水退,又被风吹,太阳晒干。任那风雨摧残,干温不由自主。比喻妇人被遗弃,无家可归、各处流离。《桃夭》则以当春桃树,红花盛开,鲜艳绚烂,喻初嫁少女,光艳照人。
比兴手法,陕水民歌“信天游”最善运用,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脍炙人口,与此不无关系。
(3)《诗经》的语言极其精练,以四言为主,对魏晋六朝、唐宋诗词、现代新体影响很大。《诗经》的押韵格式是多样的,无
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新诗,都受益于此。
总之,(4)《诗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确立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启发推动后世进步作家自觉从《诗经》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
作者:南阳市三高中高三文科班《诗级》研究小组 成员:曾庆芳、钱大立、范雅楠、邢玉雪、叶青、李艺、陈聪、张珍慧、王免、王伟雪。
执笔:曾庆芳 指导教师:王万强
评:《诗经》是一部文学和历史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藏,后世作家都可以从中挖掘出自己所需要的矿床。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自今年8月中旬开始,在我的指导下,经过大量阅读积累和反复分析研讨,对《诗经》有了较高认识和理解,写出如此较高水平的论文,实在可喜。我很赞成蔡元培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中生搞研究性学习,增强了语文学习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确实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漫漫教书路,吾将继续实行之。
王万强
2003年10月26日
参考文献:
一、《诗经全译》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2版。
二、《中国古代文论史》李铎著,贵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1993年7月版。
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版。
五、《唐诗鉴赏》周汝昌、萧涤非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