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直以来我对《诗经》总是怀着一种类似于敬仰神灵的感情,总觉得它不仅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还蕴含着深奥的意义,不是我们轻易能理解的。就像远古时期的祭文,拗口而生涩;又像那些跳着祭神舞的巫师,永远蒙着神秘的面纱,让人看不清楚面具之下的真实面孔。
到了中学时,从课本中接触了几首《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关雎》、《蒹葭》,之后又陆续读到了《子衿》、《木瓜》,便以为《诗经》中都是描写爱情的诗歌,是古人的爱情诗总集。即使是到了现在,对于《诗经》的认识任然是停留在非常模糊的层面,于是对于《诗经》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随着“《诗经》导读”这门课,我深入地走进了《诗经》,走近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生活,对《诗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诗经》按照音乐曲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有160篇。多半是民间歌谣,拥有每个地域不同的民俗特色,甚至在诗歌中有时含有地方语言,非常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淳朴、亲切。诗歌所描述的内容也是乡民的日常劳动、爱情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到嫁娶、丧事,到平常的小小的油盐酱醋,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这些诗歌中却是栩栩如生,甚至能显示出一个人脸上的喜怒哀乐之情。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相对于风而言,政治色彩更浓。其中会有尖锐的阶级矛盾,奴隶主吃喝玩乐的奢侈生活和人民疾苦生活,如《何草不黄》、《渐渐之石》、《采绿》构成了一幅奴隶和人民疾苦生活的图画,表现出人民对当时政治的不满。除此之外,雅中还有描写周王朝及其祖先兴起经过的一些篇章,具有神异色彩,有些又是夸耀功德的。另有一些描写战争的诗歌,歌颂这些战争,赞扬将士威武,夸耀赫赫战功,气氛昂扬。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祭祀乐歌。篇幅较“风”和“雅”长,多为对祖先的赞颂和夸耀,音乐曲调较缓,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对于后世诗人的创作,无论是在诗风,写作手法、技巧,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极大的影响。1.《周颂·桓》: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古诗十九首》: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3.《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陶潜《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苏武《别妻》: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5.《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李白《越女词》: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6.《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7.《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8.《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曹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9.《齐风·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李商隐《无题》: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10.《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牍。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诗经》对历代诗人影响有多大。我最先接触的是《诗经》中的爱情诗,而爱情诗是《诗经》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至今都为人称道,甚至引用其中的语句作为海誓山盟。这些爱情诗大多表现了人民健康的感情,他们的相思慕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对爱情的坚贞。
爱情诗中最为人知晓的莫过于《关雎》和《蒹葭》了。《关雎》是一首男子思慕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的恋歌,描写了景物和男子的心理,将男子相思的心境表现地淋漓尽致,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少了后世诗作中的做作与浮艳,难怪乎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则成为了男子追求女子时的常用语,沿用至今。《蒹葭》描写了一幅朦胧唯美的画面:蒹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记得我们当初上这篇诗歌时,老师曾说这可以拍成一个电影镜头:由远及近,在一片朦胧水汽之中,见到水中央的伊人,想要顺着河流追,追不到,逆着顺着河流追,也追不到,距离似乎丝毫没变,美人依旧在水中央。
《木瓜》写了男女相互赠答,含蓄地表现出情深意长,叠章易字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特别是从表现艺术手法上,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淇奥》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击鼓》写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诗经》中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向往,也有对始乱终弃的批判,如“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读着这些美好的诗句,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了心头,爱情是人类一永恒的话题,海枯石烂,山无棱,天地和,不敢与君绝,爱情长长久久。而真挚率真的情感又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思念,多少动人的泪花。
爱情诗中表达的对爱情追求、坚贞固然美好,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是谈不到什么爱情自由的,相反的是受到压抑和阻挠,而受压迫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但她们反抗也最坚贞,于是《诗经》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内外皆修的淑女,令无数男性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淑女,远古至现在都被人们追崇的美丽健康、自然清新的形象。千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人们对美丽不懈追求的明证,也让人内心泛起无限的憧憬与想像,那是一副多么美丽的景象。乡村,清新空气,邻家女子,不矫揉造作,无须胭脂水粉装点,美在劳动中,美在自然中。
单纯而顽皮的静女,少女的天真烂漫凝集着一种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位静雅温柔的女孩子,与情人相约在城隅,男子赶到时,她偷偷地藏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这时她出来,赠给那男子一根野草——“彤管”,这爱情的信物,令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小女孩顽皮而羞涩的形象跃然面前,一份浓浓的情意静静蔓延。女子的恬静、典雅、活泼、羞涩都让人感知她的纯朴。
一部诗经,多少美丽的女子穿梭其间,当然少不了漂亮的新嫁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了,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喜气从悠悠的远古飘来,浸染着洪荒,红妆薄粉的女孩在那一刻完成生命的蜕变,艳若春桃。而后的岁月,相夫教子,伺奉长辈,其乐融融。幸福的种子在春天播下,迎着夏的雨露悄然开花,在秋结蕾,在冬蕴藏,周而复始。
诗经中的女子,是深深砌在灵魂里的,那些月光下、稻田中、芦苇旁、水中央的精灵,穿越千年依然是最美的风景。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即使经历过千年的风霜依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香气,在不同的时间观赏,它又有着独特的风姿,越是接近它,越难以捉摸它的美,却又会情不自禁地被它的神秘所吸引。我对于《诗经》的了解才刚刚开始,便已经发现它的博大和无与伦比的魅力,相信随着我对《诗经》的更深入的认识,我定会迷失于它的世界中。这朵奇葩是无人能够真正采走的,仅仅只是吸取它的一丝香气,就获益颇丰了。
第二篇:《诗经》对后世文字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南阳市三高中高三文科班《诗经》研究小组
指导老师 王万强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从口头创作到有文字记录的创作,大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原始歌谣、原始神话、诗歌和散文。其中诗歌主要指《诗经》和《楚辞》,而《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总计305篇。其特点是诗、乐、舞密不可分。有“乡土之音——风,朝廷之音——雅,宗庙之音——颂”。来源地域广阔,不能名一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内容反映生活广泛。形式上: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赋、比、兴手法的普遍使用,灵活的句式和复沓的章法,丰富的词汇、和谐的韵律,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总之,从内容的开拓到形式创造,对后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
《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后世文字: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晁错《论贵粟疏》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汉·梁鸿《五噫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观刈麦》
“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王磐《咏喇叭》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 发。二之日栗烈,无
衣无褐,可以卒岁”。
——《豳风·七月》
这是一幅奴隶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画面,反映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虽终岁勤苦,仍不免饥寒交迫。
后世文字: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的尝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
宋代王安石《河北民》中反映了人民丰年无衣无食,荒年不免于流亡的惨状。
当然,现代作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样反映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丰收却成灾。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自古以来,是文学抨击的对象。
(2)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邶风·式微》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凤·君子于役》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若,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小雅·小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监,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唐风·鸨羽》
后世文学中,反映兵役之难的作品很多。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美羹一时熟,不知怡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遲”。
——王粲《七哀诗》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七哀》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和唐代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都反映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反映恋爱、婚姻。
这一类在《诗经》中占很大比例,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歌颂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爱情。
如:《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舍法追求,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用锺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邶风·静女》写的是一对情人在城隅幽会的情趣。后世文学中:
汉乐府诗《上邪》,主人公自誓: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苏轼的《江城子》思妇之中,透出妇人生前生活的温馨。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望眼欲穿的等待,心花怒放的邂逅相见,增强了情韵。
第二类:反抗婚姻的不自由。
《卫风·氓》,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
《邶风·终风》、《邶风·日月》、《邶风·谷风》抒写了女子对狂暴的丈夫的怨恨。《王风·中谷有 》写弃妇悲苦无告。后世文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同样体现出这些思想。
第三类:妇思游子。
《周南·巷耳》写一个采卷耳的妇女怀念她远行在外的爱人,想象他在外的各种困顿情况,抒发了离愁。《郑风·风雨》写一个女子在想念她的爱人而爱人就回来了的喜悦之情。后世文学中,选这种题材的很多。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通。”《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此物何足赏,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唐代王昌龄有言:“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温庭筠《更漏子》“一叶一叶,一声一声,空阶滴到明。”《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更精彩的是元人张可久写道“云松螺髻,香暖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作美,呸,却是你。”这些思夫诗,感情真挚,绘声绘色,耐人寻味。追其本,当属《诗经》。
(4)揭露统治阶段荒淫无耻。
《邶风新台》刺卫宣公筑新台强要儿媳的丑事。《齐风南山》揭露齐襄公兄妹私通丑行。后世文学,以其为本的如:汉乐府《陌上桑》,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可耻。王安石《明妃曲》咏王昭君之事,讽刺皇帝的昏庸,《封神榜》、《唐明皇》抨击一代
帝王误国为红颜的卑劣。
(5)《诗经》中的一类诗篇,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如:《豳风·七月》、《小雅·甫田·大田》、《周颂·载芟·良耜》以及《鲁颂、宫》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已相当发展。《小雅·无举》、《鲁颂· 》等,反映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其中乡土气息,地方色彩相当浓厚。
我们认为这也许是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渊源,从古至今,特别是现当代,“农村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创业》、了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无不显出清新的泥土气息,地方色彩极其浓郁,再现了人民的斗事和生活的画面。
二、《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段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现实事物。更为可贵的是《诗经》对现实事物的反映,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采用了比兴艺术手法。宋代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相当于现代文学上的叙述方法。比兴相当于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
《诗经》用“赋”写的篇章,多是较长篇的。如《卫风·硕人·氓》、《魏风·伐檀》、《豳风·七月》,虽是叙事,并不排斥细
腻的描写。如人物对话、人物内心活动和事件过程,都写得形象鲜明,意境深刻,感人极深。
(1)、先就刻画人物形象说。
“手如 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这一章,前五句写静的身体形象,已经非常美了,加上后二句,真是呼之欲出,把诗中人都画活了。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秾纤得中,修短合度„„。”“青丝为笼亻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长恨歌》、《洛神赋》、《陌上桑》的范本,开启后代刻画人物的先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思之,躬自悼矣。”《氓》
文章写出结婚、勤劳持家,生活渐裕,被遗弃,为兄弟所讥笑,感到无限哀痛的事件过程和内心活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上山采靡芜》、《乐府·孔雀东南飞》及杜甫的《佳人》等,都是由这脱胎出来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如我哀”——《小雅·采薇》
这章用写景物、时令来托出内心活动,意境高妙,引人入胜,是由典型环境刻画典型性格的千古范例。前人称赞评它是《诗经》中的压卷,名符其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通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 矣,其适归?”“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我独何害。”——《小雅·四月》
《蒹葭》意境亮丽如画,《伐檀》山清水秀。《四月》夏日酷暑,秋气肃杀,冬季严寒烘托时代离乱,人民无家可归的痛苦生活。写景为写人,写人的丰富感情。今人琼瑶,文字底蕴源自《诗经》,其小说《在水一方》干脆直接出自《蒹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文学作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可谓多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誉为“秋思之祖”,浪迹天涯而归的游子呼之欲出;四大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尽极借景抒情之妙。这些寻其“祖宗”来,怕《诗经》莫属。
(2)《诗经》比兴手法,更是大量运用。
“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以硕鼠比喻剥削者与压迫者,不
但形象生动也极贴切。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大雅·召 》
这是用天旱成灾和水中枯槁的浮草,来比国家的**。令人想到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句。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
用高山、日月、松柏比国家的安定稳固,让我们又想到陶铸《松对的风格》来。
“中谷有,其干矣。有女仳离,唧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夭》
《中谷有 》是用山谷中的益母草,山洪来时被淹没;水退,又被风吹,太阳晒干。任那风雨摧残,干温不由自主。比喻妇人被遗弃,无家可归、各处流离。《桃夭》则以当春桃树,红花盛开,鲜艳绚烂,喻初嫁少女,光艳照人。
比兴手法,陕水民歌“信天游”最善运用,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脍炙人口,与此不无关系。
(3)《诗经》的语言极其精练,以四言为主,对魏晋六朝、唐宋诗词、现代新体影响很大。《诗经》的押韵格式是多样的,无
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新诗,都受益于此。
总之,(4)《诗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确立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启发推动后世进步作家自觉从《诗经》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
作者:南阳市三高中高三文科班《诗级》研究小组 成员:曾庆芳、钱大立、范雅楠、邢玉雪、叶青、李艺、陈聪、张珍慧、王免、王伟雪。
执笔:曾庆芳 指导教师:王万强
评:《诗经》是一部文学和历史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藏,后世作家都可以从中挖掘出自己所需要的矿床。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自今年8月中旬开始,在我的指导下,经过大量阅读积累和反复分析研讨,对《诗经》有了较高认识和理解,写出如此较高水平的论文,实在可喜。我很赞成蔡元培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中生搞研究性学习,增强了语文学习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确实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漫漫教书路,吾将继续实行之。
王万强
2003年10月26日
参考文献:
一、《诗经全译》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2版。
二、《中国古代文论史》李铎著,贵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1993年7月版。
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版。
五、《唐诗鉴赏》周汝昌、萧涤非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第三篇: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中级,记录了西周初年至初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仅以笔者拙见分析一下《诗经》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文学体裁方面,《诗经》作品众多,内容驳杂,历史悠久,艺术风格虽然迥异,但是他们有着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写实性强,朴实 自然的文风紧贴百姓生活,感情纯真朴实,很多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情调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例如《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清晰的展现了一个男孩子为见心爱的姑娘,以布换丝为由去见心爱的姑娘,两人两小无猜的感情在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可以说是其一大鲜明的特色,主要变现要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大胆而又委婉含蓄的表达对爱情的向往。笔者所熟知的当属《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了以为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自然朴实的感情流露,勾勒出诗中男孩儿从心中涌出的浓浓爱意,纯真的感情让读者为之动容。而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早已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最后,《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是个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模板。赋的手法在后世不仅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影响深远。而比兴之法影响也较为深远,竟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成为了世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
第四篇: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本站推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 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 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 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 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 伟辞,卓绝一世”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一)、诗经特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关雎》、《蒹葭》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二)、《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事诗。诗歌描写了周族早期的农业社会生活情况,是现存最古老的农事诗。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向有争议,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初期社会等说法。诗歌形象地描写了三千年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真实地再现了农民们的农业劳动生活。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
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伇;八章写储冰、祭祀、收获、宴会。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赋的表现手法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尤其是以朴素的白描手法描写景物和生活画面相当出色。其艺术结构以节令为经,以衣食住行为纬,纵横交错,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画面。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正笔与闲笔、时景与本事相生相映,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卫风·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全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此诗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起兴中兼有比喻。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秦风·蒹葭》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诗歌以赋法写成。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第一章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三章则换为“穗”、“实”,这既是实写眼前的景物,也是以写景来起兴,而且“苗”、“穗”、“实”的变换暗示着时间推移,配合悲愤的感情,起到了步步深入的作用。然后是行为和心理描写:“行迈糜糜,中心摇摇。”最后是直抒胸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如果说前两句还是低回婉转地自我倾诉心中的忧愁,那么后两句则以一反诘句,把悲愤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诗歌也就此戛然而止。写得极其自然而又别致。此诗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心灵的巨大痛楚,也来自高超的艺术手段。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层层深入的艺术结构和写景、述行、心理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妙融一体,创造了一种低回婉转而又悲痛欲绝的情境。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
《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动词、形容词的恰当的运用,用重言迭字拟声状貌,穷形尽相,声情毕肖,双声叠韵使声调更趋谐美。《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诗歌以思妇的口吻表述了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在于内心独白和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使典型环境与心境情绪妙融一气。黄昏的意象与日常生活的画面烘托着思妇孤独寂寞、焦虑凄清的心境和意绪。此外,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几近口语,却极富于表现力和形象性。此诗开启了后世闺怨诗的先声。总结如下:
1、《诗经》的一大特色就是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这种质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启示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
4、《诗经》中的叙事诗、劳动诗、恋歌、战歌、祭歌、哀歌、颂歌、讽刺诗等,为后世提供了多种诗歌形式。
(三)、《诗经》对毛泽东和琼瑶的影响:
他们两人,一位是国家领袖,一位是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由此可见,《诗经》对文人的影响是广泛的。诗圣杜甫提倡“别裁伪体亲风雅”,指去伪存真,要归依学习风雅,可见杜甫把《国风》和《大小雅》作为诗歌的最高典范。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有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名字出处是《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但是为什么选择李姓呢?
这里还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呢!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7年的3月,蒋介石对延安发动进攻,企图达到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红军的目的。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中央决定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主动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那时候,毛泽东为了安全和不惊扰老百姓等原因,化名李得胜指挥作战,李得胜是离得胜的谐音,即中国革命不久就会胜利了。所以当时毛泽东给女儿选择了李姓。他的好多诗作都受到《诗经》的影响。如《沁园春 雪》等等。“琼瑶”这个笔名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她为剧本《在水一方》填写歌词,就是学习《诗经·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而《诗经· 蒹葭 》全文则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四、《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诗经》的一大特色就是写实的手法和浑朴自然的风格,这种质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启示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
4、《诗经》中的叙事诗、劳动诗、恋歌、战歌、祭歌、哀歌、颂歌、讽刺诗等,为后世提供了多种诗歌形式。
诗圣杜甫提倡“别裁伪体亲风雅”,指去伪存真,要归依学习风雅,可见杜甫把《国风》和《大小雅》作为诗歌的最高典范。
明·方孝孺《谈诗》:“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
第五篇:《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中服饰描写概况及意义
纵览《诗经》,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优雅秀美的文字中隐藏着如繁星一般璀璨但又佶屈聱牙的文字。让人难以理解和琢磨,同时也给诗义的赏析带来很大的障碍。但细看之下,却发现他们是那样的生动可爱,每一个都有意蕴深长的解释,且每一个词都会为你脑中所想的优美画面添上清丽的一笔。这些词就是服饰,应该说每一个服饰名称后都会有一个奇或特或美艳或沉静或温婉或俊伟的故事人物。《诗经》中涉及到以服饰为标题的文章就有十二篇之多,这些还不包括诗文中极少出现的服饰篇幅。如邶风中《绿衣》郑风中《羔裘》、《缁衣》、《褰裳》、《子矜》、《葛屦》,唐风中《羔裘》、《无衣》桧风中《素冠》《羔裘》及秦风中《无衣》齐风中的《著》。这些篇幅中包含的服饰达32个种类。服装名称包括:巾、裘、褐、袍、展衣、锦衣、缁衣、縞衣、衮衣、素衣、羔裘、翟衣、当然,古人写诗画意中如此浩如繁星一般的服饰,绝非是为了向后人展示他们的衣着打扮,并非一场服装T台秀。有着其更为深远的意义,《诗经》中写人物十有八九会描写到人物的服饰。这几乎成为《诗经》塑造人物最主要的艺术手段。以琼玉配美人,以玉剑配俊生,以子矜寓学子,以羔裘衬儒臣雅士,以缁衣来视朝服。无不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宛如在眼前。真可谓丰富多样色彩斑斓。可以看出周人对礼度、仪态的重视,对服饰搭配颇有研究,而描写服装配作为古典文学中一中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段,简明准确的为我们揭示了人物的形象,透出了人物的心声,描绘出了轮廓清晰的人物形象。同时,为后世历代文人所借鉴、继承并发扬。通过描绘人物服饰“状难写之景,抒难发之言”。她就像衣服标签一样把每个人的思想,经历、一一展现给后人。
二《诗经》名篇服饰浅析
《子矜》中那位日思夜想期盼恋人来看自己的女子,用“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简单就勾勒出自己所想的那位青年俊朗的形象。细看那位星眸皓齿,剑眉如梭的青年,翩翩独立在眼前,穿青白的衣服,佩戴者葱绿的领巾,腰佩青玉,环佩叮当作响向我们慢慢走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寤寐思服的男子。但在城阙挑兮达兮终不见那位才子,心中有该多么着急,愁怨他的失约。但只要他可以出现,女子也定不会在埋怨,只留下娇嗔责怪罢了。青青子衿,子佩瞬间就为我们画出一个俊逸非凡、明智淡泊、清新有为的男子形象,岂非《子矜》中的妙笔,生出如此让姑娘倾心的美男子形象!
《缁衣》中郑武公为人爱戴尊崇,国人,便以“缁衣”代指武公,进而美其德,夸其政,善之爱之。《毛诗序》曰:“《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毛传: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而《周礼·春官·司服》:“冠弁服,郑玄注:冠弁,委貌,其服缁布衣,亦积素以为裳,诸侯以为视朝之服”。缁衣本是一种制作精细,颇费工时的衣服。染缁,即以三染所得之朱红,四染以黑,便得紫,五染,得青紫,六染,成紫黑,即玄,七染,方为缁,工艺既繁,其色自为尊。因此以缁衣表示对明仕文公的赞美,得应是最为高洁的赞。通过人物服饰描写,反映出人格的高尚与忠直,同时,“缁衣”亦成为后世文人描绘有得君子的代称。
因此而衍生出许多人物的代称,如戏剧里有一个旦角唤作“青衣”,古人对平民的代称“布衣”等等。这可能也是从《诗经》中的服饰描写中得出的社会价值感觉。但我们可以肯定这确实是开代称之先河。
三《诗经》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我们的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
从《诗经》我们可以看出以服饰描写为先河的诸多诗文带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勾勒,个人精神的抒发以及人物地位、生活处境、人物性格的点示,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同时为人物刻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眼明了。无疑成为文人墨客惯常用的人物刻画方法,真实屡试不爽。
(一)对秦汉文学的影响
对服饰配饰的描写更多的被离那个时代最近的诗人所继承,特别是诗歌作为一种想象的语言艺术,若以正面描写人物外貌,则显得太过粗陋,无法给人一种朦胧想象的魅力。因此汉代诗赋便更早的发扬了刻画人物以服饰佩饰描写的艺术手法,作家通过想象,再创造,细致生动的把握诗歌艺术形象烘云托月最能体现诗歌的这一特征。如《汉乐府》之《陌上桑》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龙钩,头上为堕髻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儒。
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品性高洁自恃、美丽智慧的女子形象。以其衣着佩戴烘托出其美貌。对她容貌虽未着一字,却从侧面映照出其美丽,含蓄而生动让人遐想连翩,可以看出作家通过想象再创造,细致生动的把握诗歌艺术形象。烘云托月出女子的美貌这一艺术手法技巧娴熟,俨然对《诗经》有着比较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衣着描写亦可以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内在品质及思想内涵。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道,“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不仅仅是对刘兰芝穿着的描写,更从一个 侧面反映出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知书达理的女子。即使面对婆婆的刁难与责罚,仍然可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镇定自若的向公婆辞行。并非蓬头垢面、期期艾艾、泪流满面,这就把她的倔强、镇定娴静的性格表现出来。诗人采用排比、比喻、夸张铺陈的手法将女子服饰描绘得如此精美,就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温柔贤淑的内在品质。诗人将人物内心的波动,心灵深处的情感通过外在服饰描写,表达了诗人诚挚强烈的情感。
(二)对秦汉以后古代文学的影响
汉乐府中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抛砖引玉的手法也体现在《红楼梦》中: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穿花大红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帛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细致独到的就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权赫显势、聪明伶俐、率性泼辣、八面玲珑的深府少奶奶形象。王熙凤的形象映然出现在眼前。从侧面描绘的淋漓尽致,从其夸张炫耀的配饰,”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帛褂”,以其珠光宝气的穿戴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地位及性格特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惯常用衣饰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在《红楼梦》中有几百个人物,但对他们的描写却有迥然不阿门鲜明的性格凸显在字里行间。最为重要的主角人物,却经常从侧面来勾勒。在首次出场时经常先从服饰佩戴上来着眼。曹雪芹亦十分注重并擅长用这一手法来描绘人物。显然,这一描写手法已然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影响至 清代晚期,后人发扬光大,渊源流淌于文化长河中。
(三)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观望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虽然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受到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中西交融中也更多的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方面更多的继承了古代文学艺术手法的衣钵。受到夏志清热情称赞的中国现代小说作者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发扬者。“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夏志清一度称赞。甚至将他与英美现代女文豪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并称赞他在某些地方比他们更高明一些。张爱玲的作品中,人物都有一袭华美的袍,掀开一角却满是虱子。文章中的人物通常通过色彩斑斓的衣饰烘托,仿佛是在描写一件旗袍或洋裙,却有让读者对主人公的长相想入非非。如一团五彩缤纷的线包裹在身上,无法看到人体上任何一部分,却又让人一目了然。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宝无意撞见烟骊在浴室:他提着裤子,弯着腰正要站起身,头发从脸上直披下来,已经换了白地小花的睡裙,短衫楼的高高的,一半压在颌下。睡裤臃肿的堆在脚面上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
污秽的画面让人不由生出厌恶,把夫妻间欺骗、肮脏、虚伪纠合在一起爆炸开来。可以看出烟骊平庸,俗气、苍白、单调无味的性格,更添加了振宝对他的厌恶与反感。《金锁记》中: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工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侍着两个身材高大的女仆。
由„一个矮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顿时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可怕的情思油然而生。特别是联想到迟暮的黄昏,一团黑影朝你走来,却看不清模样,不又得让世舫毛骨悚然。这个意象配合着“青衣团龙工织缎袍,双手捧大红水袋”封建遗老的古物与现代文明的产物发生强烈的对比,成为一对尖锐矛盾。强烈的反差由空气中弥漫出狂躁、不安、紧张、骚动的气氛。将曹七巧孤寂、妒忌、变态的心理暴露的惨烈悲壮,让人由害怕恐惧中生出对他的无比悲悯。仅仅通过“緞袍”与“热水袋”两种材质不同物件就透露出操畸形扭曲的心理。在张爱玲小说中,服饰从款型、佩饰、材质各个方面都承担了一种功用,即反映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通过服饰打造人物轮廓。虽未从正面描写相貌、品格,却又让读者清晰明白人物特征而又遐想联翩。
服饰是一种奇妙的东西,经过《诗经》中缁衣、羔裘、子矜在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断洗涤发展,沉淀为今日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人物表现精灵。包含着几千年历史审美意识的变迁,却永远活跃在人物艺术形象之间。不得不感谢古人在《诗经》中对它的大量采用,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文学艺术发展之路,也很庆幸的是后人不负前人之志,在这条道路上踽踽前行的不屈探索与开辟,才可以将中国文学中传统精华发扬让世人瞩目,服饰描写作为《诗经》中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成为当今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最为灵活闪动的艺术手法。无愧为《诗经》留给我们精华瑰宝中的明珠!四 注释
①“缁衣”出自《诗诗经别裁》:“染缁,即即以三染所得之朱红,丝染以黑,便得紫,五染,得青紫,六染,得紫黑,即玄,七染,方为缁。工艺繁,色自尊。”突显出穿此衣者地位尊贵与不凡。②《论语·乡党》:“缁衣羔裘,黄侃疏:“染黑七入者也,玄则六入色也。羔者乌羊也,裘与上衣相称,则缁衣之内故曰羔裘也。缁衣服者,玄冠,十五升缁布衣,素积裳也。” ③出自《汉乐府·陌上桑》 ④出自东汉末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⑤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舆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斯菲尔得·泡特(Katherine.AnnePorter),韦尔蒂(Eudora1 Weliy)、麦克雷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要更高一筹。⑦出自《张爱玲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描述振宝一生中遇到的女人,对纯洁爱情的无限推崇,却有掩饰不住现实中的肮脏与苍白。妻子变得单调乏味、肮脏无趣,只留下对梦幻爱情的期待。⑧《金锁记》出自《张爱玲全集》写曹七巧悲惨而又荒凉的一生,继而引发的畸形变态心理。讽刺了一个为了钱财富贵追求物质的传统旧社会妇女形象。
⑨选自《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莎士比亚,揭示衣着之于人的影响在话剧中的体现。参考文献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
扬之水《诗经别裁》(中华书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