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16:3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篇: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12106049 姓名:黄智霞 班级:12语教(1)班

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起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而真挚。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模式”载体。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强烈,两千多年来一直给后世重大的鼓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楚辞

诗歌

浪漫主义

屈原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个时代。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一方文学人士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方面的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屈原是楚辞创作的第一人,其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离骚》为代表,骚体的意韵更加显著,之后又著有《九歌》、《问天》、《九章》等作品。楚辞及其作者因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

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发展到汉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楚辞体。风、骚并称,由来已久,是诗歌创作的典范。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爱国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汉初,遭遇与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奋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司马迁艰辛的写作过程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灵魂的再现,精神的闪光。汉初的赋,受楚辞影响较多,如楚辞的华美辞藻、放射性思维方式、反复的铺陈的艺术手法、设喻问答的篇章构筑形式,尤其是楚语方言“兮”字句的使用等,因而我们称汉初的赋为骚体赋。汉代的赋不光是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骚体赋,还是从描写都邑繁华、物产丰饶、汉天子的声色犬马来歌颂在国威势,专以铺采为能事的散体大赋,以及反映现实、讥讽时事、咏物抒怀的抒情小赋,赋在汉代四百余年间十分兴盛,产生了大批作家和大量作品,经历了从骚体赋到骚体大赋到咏物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过程。汉赋不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继承楚辞风格的拟骚之作。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班固的《两京赋》、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等等,无不与楚辞一脉相承。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楚辞的接受情况

1、楚辞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楚辞不仅对汉赋影响深刻,对建安诗赋也有一定的影响。位居“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他的《登楼赋》情景交融,具有浓郁诗意,在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上颇具楚、汉辞赋之遗风。另外,楚辞中的浪漫手法和幻想仙境的表现手法也影响曹植的创作,他的《洛神赋》是最佳的代表,作者以浪漫的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最终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神奇色彩,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此外,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美化女神的形象,华丽的语言中充满生气,给人没得享受。

2、楚辞在楚辞在两晋时期的发展情况

如果说建安文坛力主“文虚质实”,大体依然延续汉代质朴文风的话,那么从两晋开始,提倡“丽美”之文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张华的作品讲究对偶、用典、注重词藻,正如钟嵘所说的“其体华艳,兴托不奇”。陆机多才善文,工于诗赋,在其作品《文赋》中就系统的提出了言贵妍、澡欲丽、诗绮靡的文学主张。潘岳的辞赋长于抒情,其作品《秋兴赋》写得精美而婉约,表现一种清丽的风格。

3、楚辞对南朝的诗歌影响

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声律说的出现,南朝文人大多自觉地追求艺术表现的精美,讲求声韵格律、排比对偶、辞采典故,注意体制的精巧创作,风格浮华轻艳,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新的拓展。南朝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李煜等,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共同创造了南朝的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唐诗的繁荣做全面准备。

三、楚辞对唐代的影响

楚辞对唐代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许多的唐代的著名诗人都继承了屈原所开创的楚辞韵味。李白曾说:“屈原词赋悬明,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认为屈原是永远不朽、流芳百代的。诗人杜甫继承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思想,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的喜怒哀乐全都系于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著名的“三吏”、“三别”也是其爱国诗篇,在唐代中,杜甫是屈原精神的真正继承者。

四、结束语

《文心雕龙·辨骚篇》概括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屈原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与现实于一炉,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端,楚辞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南北文化多层次地相互交融的文化结晶,是丰富前代典籍和绚丽的宗教文化会聚而成的结晶。屈原和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代有深刻的影响,给予后代巨大的文学能量。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钟嵘;《文心雕龙·辨骚篇》。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20。

第二篇: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屈原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在所有知道或者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中,第一个反应是――诗人。更进一步则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可是若再问下去,这位诗人做了些什么诗?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或者有知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离骚》的人,而尽管《离骚》地位如此之高,但其中有哪些著名的诗句估计是真没有什么人知道了,至少不像“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之类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直到进入大学前,我对楚辞依旧是陌生的,记忆的名句无外乎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并将之作为座右铭以自励。在历史书上我能够了解到,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的产生与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即使如此,因未领略楚辞的原作,对其理解,也怕是肤浅的。

通过课堂中对屈原及《楚辞》的学习,现在我已对《楚辞》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并对其中的《离骚》《天问》《九歌》这三种屈原作品类型的代表有所认识。

相比于《诗经》较为克制、温和的情感表达,与《诗经》并称“风骚”的《楚辞》,其创作显示了作者情感的解放,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在《楚辞》中,屈原借用了大量的神话材料,用瑰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表现出恢宏绚丽的特征。而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楚辞》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句式,创造出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句式,因此相较于《诗经》,我认为有着细腻情感与激烈感情的《楚辞》有着更强的可读性,更易于被现代的读者们所接受。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九歌》、《天问》中所采用的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也体现出了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兼备着巨大创造性的《楚辞》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篇: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专题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楚辞》参考书: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先录王逸注(《楚辞章句》),又采取晋郭璞一派方法,增加了许多新奇的材料.《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有独到见解.古籍出版社

《屈原赋校注》,姜亮夫校注, 常用甲骨文金文材料解说文句词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楚辞注疏长编》,游国恩主编,这套书共分《离骚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中华书局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为楚辞入门之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屈骚探微》,赵逵夫著,博采慎辨古代文献,利用考古出土资料,解千古疑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甘肃人民出版社.《楚辞诗学》,杨义著,挖掘楚文化背景,深入探究诗人心灵世界,颇多理论创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楚辞的名称

楚辞:产生于楚地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作品集,集部之首.楚辞作家,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二,楚辞的文体特征

在形式上的明显标志是每隔一句,都有个“兮”缀于句末,篇幅较诗长,文辞繁丽,感情丰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悲剧特征,有不歌而诵的发展趋势.名楚物,纪楚地,作楚声.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三,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一)多种文化的交融

1.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孟子·离娄上·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中很普遍,而且还影响到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2.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

“楚人信巫鬼,重淫犯”.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男巫)“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如《楚辞》中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各地民间祭神的歌曲加工创作的.《离骚》中的巫咸降神,《招魂》中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属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质的象征,如峨冠博带,荷衣蕙缃,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都是受巫风影响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具体表现.(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战国后期,七雄逐鹿,秦,齐,楚呈西,东,南鼎足三强,连横与合纵两大势力此消彼长,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楚国内部以屈原为代表的革新派难敌亲秦的保守贵族集团的明枪暗箭,内外夹攻而成为逐臣被挤出了国家政治中心.这不只是屈原和以他为代表的政治集团的悲剧,也是楚国的历史悲剧.这种情形,为成就屈原的楚辞提供了深广而又十分残酷的社会政治背景.当时的纵横家游说诸侯,推波助澜加速了楚国内部矛盾的分化.记录其游说活动和说辞的散文,汪洋恣肆,对楚辞的产生和发展不无启发.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___________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约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关于他的生卒年,众说纷纭,屈原在《离骚》中说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但先秦的历法并不很准确,且有夏历,周因混用之乱,故后人都是用自己的方法推算的.郭末若推出屈原生于前340年,卒于前278年.浦江清推出屈原生于前339年,卒年同上.(此二说生年只差一年,卒年相同,现在倾向性的意义是郭说.)故念贻推出屈原生于产前353年.卒年同上.林庚,吴小如认为屈原生于前335年,卒于前296年.2,屈原的思想

主张选贤任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振兴祖国,进而统一中国.二,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没交代具体篇名,可能还是根据王逸的说法录入的.王逸,东汉人,他把刘向编的《楚辞》作了注,叫《楚辞章句》,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最古的《楚辞》注解.一,《离骚》解题

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

第三节 《离骚》

二,《离骚》的写作年代

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同是这个太史公,他在《报任安书》中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是相合的.三,《离骚》的内容 四,《离骚》的思想内容 1,忠君与爱国

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坚持正义而顽强斗争的高尚精神,即使被疏远,流放,也始终不渝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在叙述中,诗人将他的思想,感情,想象,人格融合为一,通过高度的艺术手法和瑰丽的文采,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一个伟大的灵魂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感到幻灭的悲剧.五,《离骚》的艺术成就 1,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翁的形象.诗中用诗人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伟大诗人塑像.2,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1),丰富奇特的想象.屈原的想象力似横驰骋,超越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后半部诗,把现实跟曲折奇丽的神话境界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恍忽迷离,变幻多姿的画面,宏伟壮观的场景,以此来表现诗人寻求知己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理想的顽强斗争精神,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源头.(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如以求女象征追求“美政”,以“美人”比喻君王,把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以众女妒美喻群小嫉贤,(众女嫉余之娥眉兮),以规矩,绳墨喻国家法度,以香兰恶草比喻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种不同的品质,构成一种象征,使人透过兰草的气息联想到政治斗争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品质,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作品绚烂多彩,产生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一手法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3),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离骚》虽是政治抒情诗,但故事性很强.第一部分以自传体形式叙述自己的身世和不幸遭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穿插了女媭劝告,南征陈辞,上叩天阍,追求上女,追求下女,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远游西海等八个叙事性故事情节片断,使后半部分诗波澜起伏,千回百转,一会儿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倏忽间却又柳岸花明,转出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及强烈的感情波澜表达得淋淳尽致.3,形式和语言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二句一韵,二韵一节“合一字用在一,全句末”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最短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言为主.偶句如: “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之坠霪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了民歌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聘”,“陆离”(双声),“逍遥”,“偃蹇”,“顑颔”,“骐骥”,“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翼翼”,“婉婉”,“邈邈”,“曼曼”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美.《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伟大作品.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离骚》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段话对《离骚》思想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高度评价是很准确的.一,《九歌》:巫祭文化

1,《九歌》的篇目(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国殇,礼魂)2,《九歌》的性质: 《九歌》是古乐曲名.屈原的《九歌》是袭用这一古乐曲名而根据楚地民间神话,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经加工,润色,提高而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其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是对天神的热烈礼赞.《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是神与神,人与神的恋歌,而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世间普通男女间的爱情生活.《国殇》是悼念为国牺牲将士的颂歌.《礼魂》是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进行永久祭祀愿望的送神曲.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二,缠绵哀婉的风格——《九歌》的艺术特色: 1,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根据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把人的生活与理想中神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对神的思想感情及其性格的刻划,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愿望.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眯着眼远望透过清秋候人的场面,可以感到深秋的凉意和感情上的寂寞,又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惆怅凄迷情调,为全诗写爱情的不顺利创造了悲凉的气氛.3,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如《少司命》中“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语言自然流畅,情味隽永._ 4,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首先是歌,乐,舞合一,《九歌》中有不少对舞的场面.其次是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三是巫觋与神分角色演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中国具有原始戏曲色彩的作品.三,《九歌》选讲: 国 殇

《国殇》是《九歌》第十篇,是屈原取材于秦楚战争而直接创作的一首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的乐歌.它不同于《九歌》的其他篇目,既不是根据民间祭歌改作,也没有奇幻缥缈的神话色彩和缠绵悱恻的曲折恋情,而是直赋其事以歌颂殉国烈士的英雄气概的,全诗感情激昂慷慨,风格刚健质朴.全诗通过对楚军将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经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将士的庄严礼赞和深切哀悼,寄托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激情.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如下一些特色:

1,在具体描写中抒情.爱国精神是本贯穿全篇的灵魂,而作者的爱国热忱是通过描写楚军将士为国牺牲的悲壮场而和赞颂其英雄气概来抒发的.诗中既有将士们操戈披甲死后带剑挟弓的外貌描写,又有义无反顾,志不可夺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既有短兵相接,争先杀敌的正而描写,又有战马伤残,擂击战鼓的侧面烘托;既有尸横原野,身首分离的逼真的现实主义写照,又有敌军若云,天怼神怒的浪漫主义夸张,尽管描写与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始终充溢于字里行间._ 2,选材精当,中心突出.诗中重点选取了初战,高潮,结局三个典型的战斗场面,集中表现了全体将士不屈不挠,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使赞颂死难烈士的主题十分突出.(背诵这首诗)四,《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九章》中的作品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后人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似,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所集并命名的.除《桔颂》外,其他八篇约为诗人流放期间所作,诗多纪实之词,真实地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其精神和《离骚》一致,不过在表现手法上,《离骚》偏重于浪漫主义,而《九章》作偏重于现实主义.五,《天问》和《招魂》

《天问》中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臆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盲目从的态度;对于一些古史传说中的问题提出怀疑,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思想和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批判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纵观《天问》全篇,屈原对天问难,是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那些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思想,旧道理,全部扫清,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胆气.《招魂》的主旨是请人为楚王招魂和自招(另有宋玉为屈原招魂一说)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描绘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这与《离骚》中上下求索,眷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宋玉是屈原后楚辞的主要作家,但其生平,除《韩诗外传》,《新序》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书有零星记载外,不见于别的史传.据《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宋玉的作品,收入《楚辞》,《文选》的有《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十三篇,其实,只有《九辩》一篇可靠,其余多是后人伪托.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因宋玉出身低微,仕途不得意,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越的感情,调子很低沉.《九辩》在艺术上有一定的独创性,作为抒情诗,不是以直抒胸臆来感染读者,而是通过描绘自然风物来抒情,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情因景生,使萧瑟苍凉的秋景与诗人失意悲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荡气回肠的意境.形象刻划的细致入微,语句音节的错纵多变,尤其是联绵词和叠字的广泛运用和近义词的连用,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和谐流畅,情味悠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典范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敬仰.汉初贾谊作《吊屈原赋》以表达他对屈原的崇敬和悼念,并寄托自己的感慨.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表推崇,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在用屈原精神激励鞭策下完成《史记》的写作的.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之为人,他在《江上吟》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杜甫诗歌中,也十分尊崇屈原,《戏为六绝句》云:”不薄今人爱古人,诗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其他知识分子,不读屈骚的极少.每当民族危亡关头,总有爱国志士以屈原为先贤榜样,慷慨悲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思.三,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自屈原始.他的高贵的品格和光辉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2.在文学创作手法方面,屈原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与《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3,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国民歌形式,创造了新的诗体,即”楚辞体“或叫”骚体“,这是诗歌格调形式的第一次大解放.4,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诸如兰草,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影响极大.曹植《美女篇》:”容华 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仪,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 中夜起长叹.“ 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传婢卖珠回,牵罗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整掬.天空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翻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假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_ 屈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崇高地位,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数得着的文化名人.据不完全统离骚计已有英,法,俄,德,意,日文译本,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第四篇:罗马继承法对后世影响

罗马法继承制度及其对当代继承制度的影响

[ 麻广 ]——(2005-4-17)/ 已阅13825次

罗马法继承制度及其对当代继承制度的影响

罗马法的继承制度历经数代,其原则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由身份继承演变为财产继承

“继承”一词的拉丁文是successio,其原来的意思是指继承人在法律上取得被继承人的地位,即继承被继承人的人格,使之得以延续。到了法律昌明时期后期,罗马的继承,已经由身份继承演变成为财产继承了。当然,即使在这时,继承被继承人的人格以绵延家祀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只不过继承的主要对象已经是被继承人的遗产,而不再是被继承人的人格了。

二、由概括继承发展为限定继承

罗马的继承制度最初是采取概括继承主义(successio per universita),即除了与被继承人之人身相联系的债权、债务或其他权利义务之外,继承人要总括地继承被继承人的一切财物和财产上的一切权利义务,而不问资产、负债的多少,纵使死者遗产中的负债远远超过资产,继承人仍然要全部继承下来,替死者还清负债。

概括继承制度与罗马古代的身份继承制度相联系。随着身份继承逐步演变为财产继承,概括继承制度便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根据,而显得对继承人过份苛刻。为了保护继承人的利益,适应继承制度变革的需要,罗马法逐步废除了概括继承制度,赋予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债务仅以其遗产为限负清偿责任的权利。限定继承制度确立,并为后世各国继承法所采用。

三、以遗嘱继承(successio secundum tabulas)为主,法定继承(successio ab intesta)为辅

《十二表法》确认以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两种继承的关系可具体归纳如下:

第一,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凡遗嘱有效时,就不适用法定继承。对同一项遗产,除军人遗嘱之外,亦不得以遗嘱处理其一部分,而按法定继承处理其另一部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被继承人用遗嘱的方式指定继承人,但只给他一部分遗产,而对其余遗产的处理没有表示意见,或者明确表示其余的财产按照法定继承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就视为被继承人用遗嘱处分了他的全部遗产,他的全部遗产就由他指定的继承其一部分遗产的继承人继承。至于被继承人将自己的特定财产遗赠给受遗赠人,其余财产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处理,则为法律所许可,因为遗赠和遗嘱继承是不相同的,在长时期内,罗马的继承是继承被继承人的人格,而遗赠则仅仅是涉及特定的财产,同继承被继承人的人格没有关系。第二,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就是说,只要死者生前立有有效遗嘱,就要按照遗嘱来办理。只有在死者生前没有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不合法律规定,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或者遗嘱上所指定的继承人已经先于遗嘱人死亡或拒绝继承时,才可按法定继承办理。故法定继承一词的拉丁文原意即是“无遗嘱继承”。第三,法定继承最初是由宗亲来继承,到后来,法定继承由宗亲继承演变为以血亲继承为主的继承。到了优帝一世时更明定法定继承也以血亲为基础。这样,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基础就一致起来了。不过遗嘱继承是被继承人明白表示把自己的财产交由他选定的人继承,而法定继承则是按照一般被继承人的意思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由此可见,这时的法定继承也可以说是一种法律推定的默示的遗嘱继承。

四、两种法定继承长期并存,但后来以血亲为基础。

从共和国末年起至公元6世纪中叶,罗马并存着两种法定继承制度,一种是市民法的法定继承制度,一种是大法官法的法定继承制度。市民法的法定继承以宗亲为基础,不是宗亲即不得继承。大法官法的法定继承则是以血亲为基础,只要是血亲,不管是不是宗亲,一律享有继承权。后来优帝一世于公元543年和548年以第118号和第127号新敕,把罗马法的继承制度作了彻底修改,完全以血亲作为继承的基础,宗亲继承制度从此废止。

五、罗马法的法定继承人分当然继承人(heres suus)、必然继承人(heres necessarii)和任意继承人(heres voluntarius)

当然继承人是指直接在家长权下而在家长死亡后便成为自权人的家属,他们由于古代继承家祀和家产公有的关系,即理所当然地继承家长的遗产,所以也称当然和必然继承人(heres suus et necessarius);必然继承人是指奴隶被家主解放,同时被立为继承人的,他们和当然继承人一样,不得拒绝继承,因而在家主死亡时也直接取得遗产;任意继承人亦称外来继承人(heres extraneus),是指那些在被继承人死亡前不处于家长权下的法定继承人,他们有接受或拒绝继承的自由。

六、法定继承是均分继承

当继承人有数人时,按照他们同被继承人之间亲等的亲疏顺序,依次继承。同一亲等的,不分男女长幼,按人计算,一律平均分配遗产。子女的后裔,则按支计算,共同继承其直系尊长应继承的份额。七、一为继承人,永为继承人(semel heres semper heres)

继承人接受继承后,一般不得中途反悔,因为继承人要继承被继承人的人格,而人格是不能由个人意志而使其因时间的经过而终止的。其后,法学家们认为,在不违背“一为继承人,永为继承人”这一原理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在指定继承人时附加期限或条件。因此,虽然不得附加终期和解除条件,但可以附加始期和停止条件。

八、罗马法适用代位继承(successio in locum)

根据罗马法,不仅限于直系血亲卑亲属可以代为继承,兄弟姐妹的子女(被继承人的侄儿侄女等)也享有代位继承权。罗马法继承制度对当代的影响:

一、在罗马法的体系中,继承最后演变为财产继承,所以继承法归于物法,后世各国大都将继承限于财产的继承,但在体列上有所不同,如法国民法典将继承法归入财产取得方法一编中,而后的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中,继承单独成为一编。继承法逐渐独立。

二、当代各国承袭了罗马法继承的基本制度框架,规定了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代位继承以及在遗产分配时的特留份制度等等。

三、罗马法法定继承中的继承人的范围是以血亲为基础的,后世的诸国民法典在规定法定继承时大都从罗马法,以血亲为基础。

四、罗马法继承制度以遗嘱自由为其原则,之后各国大都从罗马法之规定,规定了在继承法中以遗嘱自由为基本原则,而且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五、对特留份的保护。为了限制遗嘱自由的滥用,罗马法规定了特留份制度,特留份制度的设立,乃是自然法平等、公平、和谐诸理念带给罗马法的影响,旨在限制完全的遗嘱自由,保护近亲的继承权,衡平遗嘱人意愿及近亲权益两方关系,以达到家庭及社会秩序的和谐。在特留份范围外之财产,为遗嘱人得自由处分之部分,对此部分财产,遗嘱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情感好恶,或遗于其喜爱之特定人,或通过遗赠方式授予慈善公益事业,谋求社会公益。后世各国在此问题上也大作了相似的规定,如瑞士民法典第471条、德国民法典第2303至2338条,并赋予相应的诉权予以保护。

六、罗马法继承有遗产信托制度,这可以说是现代信托制度的一个雏形。总之,作为包括了资本主义时期大多数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其基本精神和绝大部分内容,逾千古而犹存。而作为罗马法重要部分的继承制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国,直到今天,在我们现代的各国继承法中,还是能看到罗马法的影子。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民法典制定活动同样也不能不考虑罗马法,只有这样才能制定一部及科学又顾及传统的继承法。

第五篇:罗马法律对后世影响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古代世界各国中,罗马法是内容最完整、体系最完善的法律。它既是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的工具,也是罗马人对人类文明的最卓越贡献。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 产,罗马法无疑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对近代世界,尤其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罗马法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现实,它却成为现代西方的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以及大陆法系的立法基础。1804年3月21日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采用了《民法大全》中四种法律文献之一的《法学阶梯》(又称《法理概要》)的结构体系,并确定了所有权绝对化、契约自由、过失责 任三项基本原则。这样,它与德国民法典一起,共同构成了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和源流。欧洲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因为《法国民法典》而与罗 马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外,《法国民法典》对后世的《日本民法典》以及《六法全书》《中华民国民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虽然普通法系(不列颠法系)看起来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与罗马法之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包括英国、英联邦国家、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也 从罗马法有关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内容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事实上,不论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它们都吸收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以及诉讼原则。所以,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

第三,如果说现代化的法治国家以“宪法至上,民法轴心”为理念,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马法正是现代西方民法的源头。今天,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就是 以罗马法为基础而确立起来的,它们从法源上继承了罗马法的许多概念、术语、理念和原则。例如,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以及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系,一直成为大陆法系各国民事立法的依据和当代国际私法的起源。

第四,罗法学家的思想、学说以及罗马法的发展成果,正是现代西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塞罗指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 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体系涉及自然理性、现实实践、法律与正义、人作为人的权利、法律与道 德等基本问题,构成现代西方法学的重要内容,而罗马人所秉持的自然法思想对后世信奉的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天赋人权观,以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 理念,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正如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19世纪德国伟大的法学思想家耶林甚至做了这样的评价:“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武力因为罗马帝国的 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政府世界是最为永久的征服。”

下载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诗圣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圣”乃至高无上者,这足以说明杜甫的诗坛地位之高。杜甫在世时应该是像圣人般享受着崇高的礼遇、为世人所......

    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

    白居易的作品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诗歌特点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关于楚辞 “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基本知识......

    8 屈原 楚辞 教案

    屈原《楚辞》 教案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

    古希腊音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大全

    古希腊音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刘艺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本文概述了古希腊音乐在织体、调式、音阶、记谱、节奏、乐器等方面的特点,并着重论述古......

    《诗经》对后世文字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南阳市三高中高三文科班《诗经》研究小组 指导老师 王万强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从口头创作到有文字记录的创作,大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贝多芬的感人事迹 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

    贝多芬的感人事迹 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 贝多芬的感人事迹 贝多芬是个不一般的天才,他虽然一生专注于音乐,但是他的许多事迹非常触动人心。贝多芬的悲惨身世让他的脾气变得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