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叙事2
教育教学叙事
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方兴中学
张余家
身为人师,在教坛上演绎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感悟至深。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从事教师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也已二十年了,在这些年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回首细想,虽然我的学生们不一定都成为语文拔尖的孩子,但起码会成为有语文涵养的孩子。
在偏远的农村初中,由于农村小学教育现存的一些客观问题,导致我接手这些孩子时,他们的小学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居然还有语文拼音不过关的孩子,这一点是我所不曾想到的。面对这一让我挠头的问题,我曾经试着用下课时间给班级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孩子辅导拼音,但收效甚微,一是因为学习拼音是个很枯燥的东西,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二是课余时间毕竟有限,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学习一年的东西真的很困难,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于是,满腔的热情被当头一盆冷水泼下,把我浇了个透心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级中拼音基础最差的学生吕亮的拼音水平竟然突飞猛进,我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和他的谈话我知道了并不是因为我给他“吃小灶”使他的拼音进步,而完全是因为我的一句即兴发挥的话。
记得那是十月份的一天,我正在讲台上讲课,双眼无意间瞥向窗外,当时正直一阵秋风吹过,校园内的树叶随着瑟瑟的秋风四处飘洒,于是我情从中来,对学生们说:“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它们活跃在诗人们灵动的笔尖,镌刻在读者们的心怀中,在杜甫的眼中,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而在刘禹锡的心中,秋天则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可以说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情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吕亮对我说,就是因为当时我的这番即兴讲演,使他知道,原来描写秋天的句子可以这么美,不再是只有小学时的“丰收的秋天”,“金色的秋天”那些枯燥干瘪的字眼,他说他第一次领悟到语文的魅力。于是自己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语文,让自己也能写出那些美好的句子供后人传诵。但他也深知拼音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想要在语文上有所见地,总不能连拼音都不会啊,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志的研究起拼音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他的进步也映在了全体学生的心中。
吕亮的进步并不是因为我的课外辅导,而是因为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文的魅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教授知识虽是老师的职责,但培养兴趣才是老师教学真正的成功。
经过这件事情后,我慢慢的将我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上。让我忧虑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像吕亮同学那样仅仅因为一句也许很多
人都耳熟能详的诗词就对语文产生兴趣,要知道,班级中语文成绩拔尖,日常积累丰富的学生大有人在,我深知,这些优等生们的成绩好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学科,而是只是想要有个美好的前程才捏着自己的鼻子逼迫自己学习的,我不希望他们在语文学科上也是纯粹的为了考高中升大学而机械的学习,我要让他们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因为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真谛并不只局限于教授语文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语文,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塑造他们的灵魂。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学习越好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越活跃,个性越强,越难于引导,更何况是强迫他们去喜欢自己本不喜欢的学科呢?而且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考卷的设计形式,让优等生们随随便便考一考就可以得到好成绩,但相对于数学等理科,学生们可能要绞尽脑汁,苦战题海多日才能收获一点点的可怜分数。长期下去,很多同学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学习的重点转移到了其他学科上,而把对语文的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不得不算是语文教育者的悲哀。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知道如果想让他们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学习语文也许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但做到这点又谈何容易呢?
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同样,培养语文兴趣也要如此。对于基础差些的孩子,我可以采用从吕亮同学身上总结的经验,即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语文知识的广博,时常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简单说来就是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但对于语文知识相对丰富的孩子,这套方案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第二套方案:“品品学习语文的苦头”。
例如我们班有个公认的才子——李鹏程,据学生说他家的书籍有上百册,这在一个农村家庭中可不多见。也许是受家庭书多的影响,他的课外阅读量很大,尤其喜欢毛泽东的诗词,一次上语文课,我正在讲《新闻两则》,发现他根本没有听我讲课,而是自顾自地在看别的书,我走下去一看,发现看的是《毛泽东诗词选集》,于是我微怒地对他说:“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讲,还看课外书?”谁知,他竟表现得很无辜,说:这不算是课外书,因为本节课我讲的文章和毛泽东有关,而他看的也是和毛泽东有关的书。当时,我真是火冒三丈,真想好好教训一下他,但转念一想,对于他这样口才甚佳的学生,不能让他钻了空子,于是我镇定地说:“嗯,有道理,既然你对他这么感兴趣,那我就随堂留个作业给你吧!回去认真地研究一下毛主席,两周后上交一份对他个人经历及作品的品评文章来”。不知是我小觑了他的能力还是他小看了我的作业,竟满口答应了下来。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在课间看他拿出种种课外书籍,《毛泽东传》、《毛泽东生平研究史》、《毛泽东家风》等书认真品读,时而微笑,时而蹙眉,时而动笔写上两句,心中不禁想到,这小子还真把这作业当件大事儿办了。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两周时间到了,当他把厚厚的一篇文章交到我手上时,我真是惊讶万分,我感叹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样深远的见解,更让我吃惊的是他写在文章后面的一番话:“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前的我太自以为是,总是依仗着自己比别人多读一些书,就骄傲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更没把语文放在眼里,直到您给我留的这个作业,我认识到,像毛主席那样多才多艺的伟人都如此谦虚,我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孩子而已,有什么资格小瞧语文呢?语文世界浩如烟海,我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也终于知道了原来语文中
有这么多美妙的东西,从前因为我的狂妄竟将他们忽视掉了,通过这次作业,也让我喜欢上了语文,我会认真学习的,老师,请看我的行动吧!”
从那以后,我不仅看到了他在语文课上认真听讲,而且发现他和别人讨论问题时再也不会高昂着小脑袋,只会用鼻孔对人了,而是态度谦和地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正如赵本山老师小品中的一句话:“还有意外收获!”也许正就是语文的魅力吧,教人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灵。随着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和学生做一个文学游戏——对对联。我认为,一方面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进行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对对联的过程中还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眼界;第三,因为采用的是师生比赛互动的方式,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试想,如果有幸打败语文老师,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啊!殊不知,这也是我培养他们语文兴趣的一个方法呢!
记得一次学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后,我即兴让学生进行对联练习:结合本文内容,写一副对联。要求:上联首字为“生”,下联首字为“死”。我自己也试写了一副:“生虽逍遥乐短暂,死为大义名千秋。”本以为自己写的很好,没想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同学们的发言积极踊跃而且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大有让我惨败的势头,一节课中掌声不断。真是让我不得不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这堂课中,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雀跃的笑、自豪的笑,正是从这些袒露心扉的笑容里我实现了我的目标,那就是让语文真的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语文。
当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任重而道远,其中的欢乐痛苦也会不断交替上演,但如果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坚定负责的心态去教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语文,喜欢语文,不难发现,我们在教授给他们语文知识的同时,也重塑了他们的灵魂。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点亮学生心中的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辅导学生要有耐心,教育学生要有诚心。只有用耐心善待每一位学生,才会引领学生走进七彩的语文世界。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
我通过学习《上好课——教学策略》这一内容,使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的学习,真正做到实效。这就需要教师有教学策略。
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我在课堂提问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一少部分学生都低头不语,我很纳闷,有时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时还是能够叫到他们的名字。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心里很害怕,答题的声音很小。课下,我询问了这些同学原因,他们说:“不知道自己能否答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因此不敢回答,因为这种害怕导致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甚至结巴口吃等。
后来,我发现,为了不再体验那种难以承受的尴尬和羞愧,这些学生想方设法地也弄来各种教学参考书,并将上面的问题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由此可见教育上的很多失误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教学管理的很多失误也大都源于对“错误”的处置失当。一旦处置失当,受伤的将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只有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理念,坚守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凭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基本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修炼从容应变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说不定还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呢!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个问题请学生思考:‘“我‘撕毁弟弟的风筝,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一个学生马上把手举起来,迫不及待的说:“对,这体现了我对弟弟的爱护。”我接着问:“撕了他的风筝,为什么反而是‘爱护’”?这个学生天真地回答说:“因为弟弟贪玩,玩风筝不好。”我接着又问:“玩风筝有什么不好呢?”这个学生微笑着回答说:“耽误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就没有好工作,就要出去打工。”我没有否定他的答案,而且我也微笑着说“噢。看起来这确实也能体现哥哥对弟弟的爱护。你请坐下。”
很明显,这个学生的发言与《风筝》一文所要表现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完全反了。但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学生对文本解读有明显的不妥之处时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样处理是恰当的,体现了课堂教学机智。因为阅读对象是刚入初一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达不到课文的深度,不如鲁迅对社会、人生理解得深刻,没有必要勉强他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深度。随着生活阅历增广,他一定会想通的。另外一方面,当初“我”撕小弟弟的风筝确实也就是基于“爱护”,只不过对爱护的理解不对,方法不当罢了。再说,像这位同学的看法在当前社会确实很有市场,如果想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会出现偏移,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言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为他们培育一个敢于说话、敢于发表意见、有自信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生成的—个情境、—个问题、—个信息、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我们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确定一条最为适当的处置策略,既基于教师的爱,也取决于他的教学智慧。
让诗歌走入学生的生活——七下《诗两首》教学叙事
上传: 喻曼 更新时间:2012-5-23 16:50:09 让诗歌走入学生的生活——七下《诗两首》教学叙事
在讨论《诗两首》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备课组的一致意见是这两首诗对学生均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却又是现在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或根本不会有这种阅历。但正如我们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一样,现在虽不理解,但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觉得教学这两首诗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内容,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延伸,这才可以让诗歌的精神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我们教学这两首诗歌的初衷。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多拉近一些,可以对诗歌产生亲切感,尽量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我觉得,余映潮老师所设计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方案抓住了这一课教学的关键,可以成为我教学的主要方案,我也是基本按照这一方案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增加了一些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我着重解读了“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我要求学生把诗歌中所说的三个不同的时间及其所代表的生活状态列举出来。“现在”——忧郁、令人失望;“未来”——充满希望。而我们满怀希望地走向未来,最终获得成功时,“现在”就成为了“过去了的”,而那段充满了忧郁与失望的经历也就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为帮助学生认识,我先出示了另一种译诗:“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在那忧郁的时光/还有一份守望/因为我们相信/快乐终会来临/今天/不过是暂时的阴霾/一切/将会在瞬间消逝/而那逝去的/将会变得亲切”,让学生比较两种译诗中对“现在”与“未来”的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以及诗人如何描述人生中暂时的阴霾。而在引导学生理解“亲切的怀恋”一句时,我让学生又一次朗读了《丑小鸭》的最后一段,让他们思考一下丑小鸭会如何看待自己还是一只丑小鸭时的经历。此刻再联系另一种译法中的“亲切”一词,学生对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清楚了。此时我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都会有不顺心的事,都会有烦恼,也许我们不会象丑小鸭一样经历过如此巨大的磨难,但烦恼是不可避免的,而这首诗就是让我们在烦恼中去读的。诗人劝告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但到达未来仍然离不开现在的努力,由此我出示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让学生们明确如果你现在犯了错误应当如何纠正。
而在引用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后,我补充了《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让学生从中找出与宫诗的相同之处,进而补充普希金写诗的目的不是让人们不注重今天的努力,而是不要为今天的忧郁所累,将目光放长远,但要想得到真正美好的未来,仍然离不开我们今天脚踏实地的奋斗。通过补充的诗歌,我尽力让学生们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我觉得,如果再有时间,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可能会更好一此地。
在教学《未选择的路》时,我仍然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穿插了我对诗歌的解读。在解读第一节时,我特别指出了“黄色的树林”这一环境,学生注意到这是秋天的景象,我引用《蝉》中的语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强调了这一环境预示了时光匆匆,人生已禁不起等待,因此必须要做出选择。在解读第二节时,我出示了飞白的译诗:“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并结合原文,指出了课文对原诗的删节。我要求学生们比较两者的不同。学生们发现课文强调了诗人的冒险精神,而原诗则强调了选择的艰难。我追问,选择为什么如此艰难?学生们就自然从第三、四节中发现,一旦选择就无法反悔,而且一切都将改变,我由此过渡到第三、四节的解读。
在解读第三节诗时,我再次出示了飞白的译诗:“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与课文译诗比较:“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我同样提问学生,两者强调的内容有何不同,学生也注意到了飞白的译诗强调了人生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选择。我就在此引用了《列子》中杨朱“歧路亡羊”的故事,指出几千年前,中国的哲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了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不同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走向。而杨朱是主张不做出选择的,但如此一来我们人生的价值又如何能体现?因此我在此总结,选择是必然,谁也无法认清选择的后果,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否则只能在匆匆的时光中浪费我们的人生。在解读第四节诗时,我同样强调了选择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我向学生出示了原诗的最后一句:“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对照课文就可以发现,诗人所说的话可以直译为“一切都不一样了”,可以理解为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理解为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物,这就说明了选择对我们的生命的重要意义。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做出选择,我们的人生就不会缺少光彩。人生的终点在哪里我们无法得知,但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尽量没有遗憾。
对于哲理诗,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只需要主要的思想不发生偏差即可。因此,我出示不同的译法,引用原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尽可能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一下,能够尽可能地多联系自己的经历想一些,这样就能够多熟悉一些诗歌的内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拓展新思路,找准教学落脚点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体验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林《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往往是将重点放在文章中人物和情感的领悟上。其实,这篇文章从结构角度去切入也是极其精妙的。也正是由于其精彩的结构,才很好地撑起了文章的内容,才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仔细研读,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绝妙的地方:
一、别致生动的插叙。
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又由礼堂的钟声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可见,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有现实又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
二、双线并行,交相生辉
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错而不凌乱。)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张百栋语)
三、文章写得含蓄,处处有伏笔。
文中没有正面写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多处作了暗示。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④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校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四、多角度的相互映衬
这篇文章多处采用了相互映衬的结构,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离别的烘托。一个是“我”毕业典,和老师同学们的离别,一个是爸爸永远离开了“我”。前一个是生离,将来也许还可以再见;而后一个则是死别,是永远永远的阴阳两世的隔离。这一对的“生离死别”的相互烘托,让读者读起来不由得不为之深切悲伤。
2、不想长大与不得不长大的衬托。在毕业典礼上,我是多么怕长大啊!然而在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后,“我”在心里默念:“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个才十几岁的小女孩,正是充满天真的幻想,正是应该四处玩乐的时候,可是爸爸的辞世和残酷的社会却使她不得不用幼小的肩膀去挑起沉重的生活负担,使她不得不马上“长大”,如此鲜明的对比,教人们读了这篇文章怎么会不感伤,对小英子的长大怎么会不予以深切的同情呢?
3、“小英子”的镇定和弟弟妹妹的无知的对比。在“我”默念着我已经长大的话语时,“我”的“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两相对照,这种“长大”是多么的无奈,是多么令人酸楚啊。
可以说,林海音是个高明的“建筑家”,正是她为《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间“房子”设计了这样一个精美的架构,再加上始终洋溢在文章里的深深爱意和浓浓的感伤,我们作为读者怎么会不受到一次心灵的强烈震撼呢?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叙事
撰写教学叙事的流程
(1)选取课例
学员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备选研修主题中选择一个研修主题。根据选定的研修主题,选择与之相应的讲授课例。(2)介绍授课情况
利用这次国培中学习到的理念或方法进行授课后,将实施的课例教学与以前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前后差异。
(3)总结反思
反思这次教学过程,并将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整理和提炼。
注意事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教学叙事样例
《小石潭记》教学叙事
作者:佚名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要点:研修主题的切入点和课例】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要点:课前预设】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要点:课堂实际效果】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要点:教学反思】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要点:理论支持】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要点:感悟与收获】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通榆县第二中学校 邵娜
那是一个星期三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按照我课前的教学计划与安排,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课文《麦琪的礼物》的总结与课后练习的解答。走进课堂,简单地导入之后,我就请学生们从小说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写作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并交流。学生们很投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我也顺势及时地进行了补充与归纳。正准备转入到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课后练习的解答上去。于是顺便问了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没有。”可突然有一个学生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同学,然后红着脸说:“我有一个问题,但不知道问得对不对,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我鼓励他说:“没关系!”他说:“我对这课里面的数字很感兴趣,总觉得有点奇怪,会不会是作家有意设计的?”“哦!”叫他坐下以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迅速查看了一下书中的数字,无非是一些表示时间、年龄和价钱等方面的数目,一时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奇特之处,再加上课前我也根本上没有在意这些数字,于是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问题探讨的价值可能不大,为了不挫伤这位学生的积极性,还是留给学生们课后去思考吧!正准备要这么说时,我突然注视到了那位学生有些迷惑而又充满了期待与渴求的目光,一下子把我给震住了„„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提问,注意培养和发 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不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新理念吗?我突然改变了想法,不管结果如何,不妨试一试,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又发动全班学生一块来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试探性的启发他们:这些数字如果有什么“特别”的话,应该与主题有关!
接下来,学生们马上陷入了沉思之中,几分钟后,突然有一位女生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尖叫了起来:“圣诞节„„历史书中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13!”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教室里面炸开了花,我也隐约意识到了一些东西。在一阵激烈的商讨之后,我收集并整理了一个又一个的发现:
——《麦祺的礼物》开宗明义就说“1.87美元”,其奥妙在于:通过暗藏的数字“13”(100减去87为13,这个数字至今西方人仍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及其明显的数字“1”(1美元——基督为13人中之1人),使读者联想到基督其人及其所谓的“自我牺牲”精神(传说基督为了拯救人类而殉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课文在此就埋下了伏笔:德拉和杰姆为了对方的幸福,为了爱他人而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
——德拉一家总收入一周为20美元,金发卖得20美元,而德拉做成咖啡是在7点钟,反复出现的数字“20”与“7”之间的差又是“13”。
——德拉原有1.87美元,卖金发换来20美元,买金表链花掉21美元,最后剩下0.87美元。即买金表链之前他共有21.87美元,如果加上不吉利的数字13(美分)总额为22美元,这又与男主人公杰姆的年龄(22岁)正好为同一数字。在这圣诞来临之际,各自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德拉牺牲了自己的金发为心爱的人换来了金表链,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为妻子买来了发卡。
我一边沉醉于学生们的发现的喜悦之中,一边也在暗自惊叹学生思维的灵敏,智慧的丰富。同时我也不甘落后,顺势也补冲了一点:小说开头就有数字“3”,德拉数钱数了3次,而它前面已经出现了数字1,这也与基督教及其《圣经》有关:基督教的原教旨教义中,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者和成一个神(即上帝),这就是三位一体,上帝化身为圣子,即为基督。小说的标题为“麦祺的礼物”,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记载,“麦祺”就是指“带着礼物从东方来朝圣初生基督的三位贤人。”文章以麦祺的礼物比喻德拉夫妇在圣诞节时互赠的礼物,作者说“他们就是麦祺”。
和学生探究了这些数字之后,我回过头来补充介绍了作者的身世:欧·亨利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对在贫困中挣扎的普通人的命运了解颇多,作者自喻自己为纽约四百万贫民的代表,自觉为小人物立言。在这位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品中,以“圣诞节故事”为背景的占较大的比重。既然是“圣诞节故事”,就难免会涉及到《圣经》中记载的有关耶稣基督的典型故事和传说,在他的作品中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个信仰就包含着作者信奉的基督教教义,即:“耶稣精神”中宣扬的“爱”和“自我牺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这些数字试图使读者在不知不觉 中,潜移默化中联想到耶稣及“耶稣精神”,从而达到宣扬“爱”及“自我牺牲”的目的。因此,小说不仅描写社会下层人民的贫困与疾苦,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纯真圣洁爱情的热情赞美,而且也是一篇充盈着浓郁的宗教情愫,有着宗教的内涵,宣扬基督教教义的故事。
课后我很庆幸,虽然这堂课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与安排,但学生的发现开启了我们思维拓展的空间,发展了我们的审美素养。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数字,帮助了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小说的题旨和小说中宣扬的西方宗教文化——“耶稣精神”。我更感到欣慰的是:是我的学生给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莫让智慧的火花停留、消失!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对话。殊不知,学生的问题意识正被我们的课堂教学抹杀,课堂不应该是消灭问题的战场,而是解决问题的阵地,是滋生问题的沃土。一节课的圆满并不能说明这节课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应当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使学生的困惑得到阐释,学生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从而产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不断的经历“问题——结论——问题”的学习过程,达到学生源源不断地产生有价值的新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不断地探索问题的理想境界。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一)那一年暑假后,学校安排我直接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当时,我动了一个小手术,不能立即上课。一周后回到学校,老师们说到这个班,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啊?听完科任老师的一纸纸诉状,我真是着急。可急有什么用,得想办法啊。
初三刚刚并班,学生思想动荡,不稳定,班集体缺乏凝聚力,以往的老师全换掉了,学生心理也要有个适应。而且,最关键时,我这新班主任不露面,群龙无首,岂能不乱。可是面对这乱,不能乱发脾气,不能向希特勒那样实行高压政策。初三的学生,有思想,有主见,高压不成,恐怕会适得其反。思考再三,我决定使用我特殊的通行证。第一天上完课,面对乱脏脏的教室,我说:“值日表还没安排妥当,今天谁来自愿值日?”话一出,教室内鸦雀无声,没一个人响应,我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一丝失望,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我笑嘻嘻地看着他们,停顿片刻,说:“我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班集体,这个家,今后,我们将与她荣辱与共,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别忘了,我也是其中的一成员,一分子。今天,你们全部回家,值日由我做。路上骑车要小心!”说完,我走出教室,等学生出来。不少学生拿出书包,放在自行车上,但并没有回家的意思。几分钟后,我走进教室,里面还有几个人,磨磨蹭蹭地整理着书包。我拎起水桶,打水,泼地,清扫??渐渐的,我发觉扫地的笤帚不止我这把,而是两把,三把,四把?移动的脚步,越来越多。
整理完教室,擦擦脸上的汗,看着周围近一班的学生,一种叫感动的情感在内心涌动。正在此时,不知是哪个调皮鬼喊了声:“王老师,你的花脸真可爱!”学生们笑了,我,也笑了。
人,可以拒绝冷漠和虚伪,却无法拒绝真诚和真情。我知道,我用“爱”这张通行证,已走近了学生。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经常这样对学生说。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只要求学生,忽视了自己。这个家,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与经营。携一片阳光进课堂。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感到教师亲切,才会愿意和你亲近,才会相信你说的话,甚至是爱屋及乌,才会乐学你所教的学科。而让学生乐于亲近你,你必须在上课之前准备好阳光,带阳光走进课堂。
记得一次上课,刚走上讲台,从学生中就传出了一声摔炮响。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空气也随之紧张起来,不少学生有些担心的盯着我。凭心而论,我判断出了炮声的源地,知道是小A,也想批评他几句。可那样的话,小A这节课都会心神不宁,更不用说专心听讲了。其他学生,也会因我得满脸乌云而影响上课情绪。但是,又不能置若罔闻。于是,我笑着调侃道:“我知道大家愿意让我来上课,有同学都喜欢到我一来,就拉鞭放炮了。”学生们一听,都笑了,轻松的氛围,也随之扩散,漫开在整个课堂。
课后,小A主动找到了我,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还表达了对我的谢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的课堂总是很轻松,学习兴趣也很高。尤其是小A,对语文课,更是热情高涨。
走过了十多年的教学之路,我总觉得,在课堂上,老师的音容笑貌,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哪怕是一含笑的﹑鼓励的﹑期待的眼神,都会让课堂充满灿烂阳光。在这样阳光遍地的课堂,学生的内心也会是一片敞亮,心会被温暖润湿,学习效果会很好,并且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果老师面无表情,甚至是满脸冰霜,训斥声不断,学生就会处在阴云笼罩之下,紧张包围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灵里,又怎么不会有阴霾,又怎么不会有叛逆呢?所以,聪明的你,不要太吝啬,即使你遇到了不快,即使不幸降临在你身上,进教室前,别忘了为学生携一片灿烂阳光。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二)把我的真心放在你手心
爱,是春风,可以融化心灵的冰霜。
爱,是春雨,可以滋润干涸的心田。
爱,是阳光,可以照亮黯然的眼眸。
爱,是桥梁,可以让真情尽情流淌。
爱,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很多奇迹。
但工作之余,同事前来小坐,说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学生太难管,太不懂事了。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课上听讲,见了老师问声好都做不到,更不用说爱老师了。末了,免不了几声无奈的叹息。感叹:学生爱老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是啊,学生难管,这是普遍问题,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因素。可是,静心而思,有没有我们老师的责任?你,爱你的学生了吗?
苏霍姆林斯基早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
不要过多地去责怪学生,还是问一问我们自己吧,有了“知识”这粒种子,有“情感”这块土壤了没有? 有“爱”的雨露了没有?
作为一名教师,应把自己的真心放在学生手心,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你的心盈满的是对他们殷殷的希望,浓浓的爱意。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三)我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农夫住在山坡上。他一年四季都用两个罐子挑水,其中一个水罐买来时就有一条裂缝,而另一个则完好无损。好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回家,而有裂缝的水罐回到家时,水就只剩下半罐了。因此,那个可怜的有裂缝的水罐总为自己的天生缺陷而感受到惭愧。农夫知道后,就对它说:不要难过,在我们回家的路边开满了美丽的鲜花,难道你没有注意到这些花只长在你这边,并没有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吗?这是因为我知道你有裂缝,就在你这边撒下了花种。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从你的裂缝中渗出来的水就浇灌了这些花。这山上的小路很多,却没有哪一条像我们走的这条一样,有一边开满鲜花。有裂缝的水罐听了,高兴的笑了。这位农夫“宽容的爱”让我很有感触。他想用自己的“偏心”帮助有裂缝的小水罐丢掉自卑,树立自信、自尊,从而使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它的这种“心计”谁能说不高明呢?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又何尝不需要这种“宽容的爱”呢?我们的学生当中,那些学习有困难、性格有偏差的学生,他们不就是一个个有裂缝的“小水罐”吗? 我现在当老师快两年了,凡是见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总忍不住立即就当面批评教育,还觉得这是自己工作做的及时、认真负责的表现呢!
我以后要尽量与学生处好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用自己的师爱打动学生。我记得前年我新带了一个班级,主任说你一定要多想些办法,这个班的孩子比较顽皮,平均成绩是学校最差的……
我通过两周的教学观察以后发现,这个班的孩子都很有个性,新换老师了,我了解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了解我的性格,一部分同学不爱写作业,作业老是交不上来,我在交来的作业上写上对他们的评价(比如:你的作业写的和你人一样漂亮。小帅哥,你的表现真不错。还画他们爱的笑脸等等)。第二天作业发下去以后,同学们看着我对给他们的评语高兴的不得了,不交作业的同学看到这种情形,把作业也交来了,我当然也是个个表场,写上他们喜欢的评语,画上他们喜欢的笑脸。作业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哪一天我作业布置的迟了,他们会主动问我,老师作业是什么?我要让他们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每一个的,没有偏爱谁,也没有冷落谁。
有一个女同学特别爱打扮就是不爱学习,同学们都笑她。有一天她哭着找我说,一个调皮的男生在那么多同学面前说她光知道外表美,是个大笨蛋,我安慰她说,你不用哭,我会替你出口气的。在一节课的后三分钟,我和同学们打了个赌,你们说某同学不爱学习,只知道收拾外表,我觉得你们错了,其实这位同学特别有天赋,画画的很美,舞也跳的很美,是咱们班难得的人才。如果她期中考不好的话,我请大家吃好东西。这位同学没有让我失望,期中考试中成绩有很大的进步,英语是班上第二名。这位同学在教师节还给我送了一束鲜花,上面还写了这样的话:谢谢老师对我的信任,原来我并不比别人笨,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祝老师节日快乐!
当我们能真正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并做学生的朋友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和学生的关系处好了,就要更好的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用自己深厚的学科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