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04:3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三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第二篇: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网上通读了他的巨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很大触动。这本书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个人合格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取百家之长。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爱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素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更加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我们班有一些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经济条件很差,学习习惯不怎么好,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我更加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从教十多年来,自己一直尽量让孩子喜欢自己,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所以孩子比较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孩子就能比较认真听课,他们就能积极认真完成你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乃至几十倍。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我们教出一批大学问家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能为祖国培养一批批各级各类的建设人才那更是可喜的。我们要教书更要育人。

第三篇: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聂燎闽 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35分钟?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老师迷茫困惑。当我与再一次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让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读书过程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不是说教,而是谈话,是作者与读者的倾心交谈。它说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热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他提出学校不是存取知识的仓库,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新课程倡导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他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又写到:正像医生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医生吗?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人生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如果别人都能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它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它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生活中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生活道路,不仅有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欢乐,有自尊感。” 谈到教师如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他形象地指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

在谈到教学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一些片面追求智育发展的人不啻是一帖清醒剂:“教学,这只是称作教育的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在具体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坦诚告诉我们:“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宁愿让孩子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要让明天预示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水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望和好学精神……”

在谈到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需要“精神纽带”,如果教师感受不到孩子“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没有竭力从思想上把自己臵于孩子的地位”,那么,教学过程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残酷的斗争”。他认为,“刻意挑选一些尖刻的字眼”刺激学生,也是“缺乏最起码的教育常识的表现”。他精辟地指出:“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想用呵斥来压制少年的倔强,迫使他们处于一种颤巍巍的俯首贴耳的听话状态,这就如同是挤压弹簧,我们愈是用力挤压它,危险就愈大,因为它会压断或是反弹起来击中那个挤压它的人。”

掩卷沉思确是灵魂洗涤之旅。阅读他的著作,就似一位虔诚的教徒重踏礼佛之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他是一位导师,他是一本教科书,他也是一面镜子。

第四篇: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涧头集镇高山后小学姬长太

传统上,中国儒家将“天、地、君、亲、师”五者相提并论,认为教师的地位堪比天地、君王和至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这种对教师怀有特殊情结的观念历经千年积淀和传播,俨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可尊重并不代表重视,重视也不代表问题都能解决。现实是,教师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的经济地位究竟如何呢?尊师重教这么多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究竟有无提高?教师还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吗?教育是高尚的事业,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是教师即不是神也不是圣!教师需要生存,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教师还需要养家,还需要自我发展。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也是万万不能少的,工资待遇从某方面也是一个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

今天,教师自己要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很难。说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吧,可是他的待遇比公务员差,比农民工强不了多少;说它是“一个吃亏不讨好的职业”吧,可是社会偏偏对它的期待颇高;希望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应该是圣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师的身体状况在下降:教师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工作琐碎繁忙,经常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还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体质明显下降。因此,教师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我们的心理疾患成隐忧:升学、工作、家庭、子女„„多重压力之下,教师的心理也受到上述多方面的压抑,不堪负重,一些教师出现“畸型心理”,或者存在心理疾患。教师的人格尊严受损多:教师被打骂事件时有发生,但往往是不了了之,教师人格尊严受到损害,希望法律能为教师维权。事实历历在目,真的令我们很心寒。今天教师竟然成了弱势群体。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 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30分钟?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老师迷茫困惑。当我再一次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让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读书过程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不是说教,而是谈话,是作者与读者的倾心交谈。它说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热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他提出学校不是存取知识的仓库,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今天,我们台儿庄的高效生态课程改革倡导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他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 种 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又写到:正像医生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医生吗?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人生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如果别人都能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它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它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生活中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生活道路,不仅有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欢乐,有自尊感。” 谈到教师如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他形象地指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 在谈到教学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一些片面追求智育发展的人不啻是一帖清醒剂:“教学,这只是称作教育的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在具体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坦诚告诉我们:“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宁愿让孩子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要让明天预示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水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望和好学精神„„”

在谈到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需要“精神纽带”,如果教师感受不到孩子“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没有竭力从思想上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地位”,那么,教学过程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残酷的斗争”。他认为,“刻意挑选一些尖刻的字眼”刺激学生,也是“缺乏最起码的教育常识的表现”。他精辟地指出:“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想用呵斥来压制少年的倔强,迫使他们处于一种颤巍巍的俯首贴耳的听话状态,这就如同是挤压弹簧,我们愈是用力挤压它,危险就愈大,因为它会压断或是反弹起来击中那个挤压它的人。”

掩卷沉思确是灵魂洗涤之旅。阅读他的著作,就似一位虔诚的教徒重踏礼佛之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孜孜不倦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他是一位导师,他是一本教科书,他也是一面镜子。现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好久了,我们教师如何去适应时代,适应学生?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师?

近日“知心调查”组 发布调查数据,让我们从孩子们的真心话中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的期待。调查组历时三个月,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8347名中小学生参与问卷调查,283个孩子接受面对面采访。面对不同环境,孩子们都渴望被当成一个极大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东西的瓶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最期待什么样的教育。一,渴望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人

在学校里,最让你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很久以来,学习成绩一直被当作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硬指标”。“当学生的,首先就得学习好。”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但在孩子们眼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46.19%的孩子表示,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有一群好朋友。只有21.07%的孩子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或在竞赛中取胜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在学校里,你最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 25.52%的孩子希望被评价为“人品好,值得信任”;22.54%的孩子希望获得“积极热情,热心为大家服务,有公益精神”的评价。相比之下,只有11.21%的孩子希望成为“学习能力强,让人仰望的学霸”。通过为集体服务,帮助自己的同学,孩子们能够在伙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觉到:“我是一个有用的人。”这种价值感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源泉,也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最宝贵的收获。二,渴望有情感的老师

孩子们的心目中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近半数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只有1.01%的孩子喜欢态度认真,不苟言笑,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的老师。孩子们呼唤着有情感的老师。

少年儿童正处在情感认知的成长阶段,对他们来说,讲情感比讲道理更有用。老师不能把孩子当成瓶子,想装什么就装什么,而是要把孩子当成有生命的种子,用情感去培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心育人,才能培育出有情有感有创造力的人。渴望启发思考互动式课堂。79.22%的孩子表示:他们喜欢能够启发自己思考的互动式课堂,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实践,有分享和提问的机会。7.66%的孩子最喜欢“老师侃侃而谈,从头讲到尾”;10.08%的孩子最爱课堂上的“各种多媒体手段”。

调查结果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心声,他们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孩子对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很多孩子却不能真

心爱上学习这件事,因为孩子们缺少的并不是求知的热情,而是发挥主动性的机会。长久以来,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由老师主导,孩子们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这是造成孩子们学习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渴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在今天,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孩子们可能更加忙碌,补习班、听讲座、逛博物馆、网络课堂„„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扩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压力。

但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抵触课外时间去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24.8%的孩子表示,希望“与父母和朋友到处旅行,开拓眼界”;20.46%的孩子希望“多看自己喜欢的书和资料,拓展知识面”;18.32%的孩子想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成年人应该反思,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各种“被安排的学习”已经足够丰富,或许,他们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去积累一些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知识。这些经历和知识,会让孩子们走下“流水线”,成为真正的自己。

四,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希望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过上怎样的生活?在调查中,48.71%的孩子表示希望将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相比之下,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而有前途的工作”;6.19%的孩子希望“过上有钱而富足的生活”。我们时常听到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前途。”或者“你不努力,以后没有好工作,别人都会瞧不起你。”殊不知,富足、有前途、受人尊重这些很多成年人眼中的成功标准,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在意的教育结果。比起别人眼中的成功,他们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许,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会选择一条与儿时梦想截然不同的生活之路。但梦想始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路者,因为梦想而付出汗水泪水、经历的磨难考验、学习到的知识经验,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老师们,同仁们,现在你还在抱怨吗?还在彷徨吗?还在为不被社会理解而得过且过吗?明确了孩子最喜爱什么样的老师;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你就会耳目一新,你就会斗志昂扬。你就会为你是一名教师而自豪.高兴,幸福。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是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使人幸福。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是唤醒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反思我们的教育,被功利迷惑了视线,忘却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的实现,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真谛。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却处处散发出忽视生命、扭曲生命、窒息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从过去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关注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乃是精神成长,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给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然而,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学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场景中展开。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启动职业幸福的按钮,建构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学生有时候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通过每一个内容的学习,真正地是从思维训练,从规律方法的高度来对待,那么相信他是在变得聪明、变得优秀。我们只能全力以赴地把孩子的大脑变得聪明变得优秀变的严谨,让他用过硬的实力,去打一场又一场的胜仗。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五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兴文县共乐镇鱼跳小学校 罗勤

近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触颇多,里面的内容深深地触动了我心灵最深处的那根弦,让我思考、沉思,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建议中的多少,以及我这几年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真的有待改进提高。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越品越有味。它能让你思考,让你提高,让你有很大的收获。这本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最让我钦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让我学会了关爱孩子。我以前和一位有20年教龄的老师同时教一年级,下课了,她班的学生随时和她聊天、说话,很亲切,把她当成妈妈一样。而我班的学生和我却很冷淡,不主动问我问题,更不用说和我话家常,我想我对他们又不是很凶,为什么会对我敬而远之呢?我现在明白了,我那时没用爱心来关爱孩子,没有去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我应当把自己的爱心分给每一个孩子,要关心每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如果抱冷淡的重理智态度,对发生的一切都进行非常仔细的斟酌,遵行各种各样规定时生怕不准确,就会引起儿童对教师的戒备和不信任态度。过于重理智的教师,儿童不仅不喜欢,而且在他面前绝不会吐露自己的心思。但我们老师也经常抱怨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呀?孩子不懂得好话……我对他爱抚、关爱,而他却不领情。”遗憾得很是有这种事情发生。这种铁石心肠的根源在于缺乏情感教育,在于幼年时期没有学会用心灵来认识人。所以从最基础的教育就要抓起,老师要用爱来启迪爱,爱是可以传播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确实如此,尊重是对学生价值的肯定,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看待。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让学生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从而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阅读的重要性也让我感悟很深,我教中低段语文教学已有几年了,我的思想里一直认为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我还是开展,却忽略了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这样教下去,有些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靠着死记硬背还考得好,一到高一点的年级学习就有困难。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教会所有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使他们会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的能力应当达到自动化程度,使通过视觉和意识领会含义比发出声音早得多。前者提早得越多,阅读时思索的 能力就越精细,而这是顺利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我坚信,中、高年级的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自觉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这种迅速阅读的能力并不像初看起来那么简单。会边读边想的人的脑力劳动中,没有死读书习气。他阅读教科书或其他书籍,和不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是完全不同的。他读过书以后,能想象出完整的事物及其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建议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所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环节也很清晰,但在课堂上往往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是不同的。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呢? 他让我记住:“老天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跑在时间前面的就是财富最大拥有者。”所以,老师们,不要再抱怨:“我忙,我没有时间啊!”我想老师们包括我都认为每天在上班的时候,根本没有空余的时间,要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差生等,回家又要照顾家里,时间排得满满的。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挤出时间,阅读一些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其实也让你节约了时间,你想,为什么有些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准备的时间很少,却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那就是因为他们是用一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如果你也经常读书,充实自己,你就会觉得教书是越来越好教。

书中还给我们提出了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向他们请教。他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教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青年们可以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心里学方面的书。我想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这不仅对你的教育有好处,而且对你的人生都有帮助,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是啊,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如果你想走在别人的前面,就要读书。就像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以后,收获就很大,我就知道以后在教育这条路上该怎样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也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下载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我最近又一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

    读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在我的眼里,陶行知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是乌克兰的陶行知,大家的心灵相通,思想共融。我们在中国苏南的一个小镇践行着乡村教育的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胜天镇福和希望小学校李雪梅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些美誉在带给教师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因为我......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边河中学冯春美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期间,我读了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有感

    杂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 朱旭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略知一、二,深感他的每句话都是那样精辟、准确。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后,觉......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鲁剑锋 自从接触教育以来,我久慕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听说过他很多的教育名言。如今手捧着它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头竟掠过一......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吸取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彭州市葛仙山镇楠杨九年制学校晏宗文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