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语文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论从教育观念还是从操作技术都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它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改的新曙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下面,仅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谈谈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古诗教学模式,仅以管窥之见,求教于方家。
我们所探索的这个模式,命名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其流程是:网上查询识诗人→介绍背景释诗题→质疑讨论探诗意→吟背想象品诗味→迁移拓展悟诗质。也可用“查—释—探—品—悟”五个字来概括。
一、网上查询识诗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网上查询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网上查询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利用新浪、搜狐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或利用本校校园网建立一个主题网页,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介绍背景释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从网络上搜集来的信息,以“走近某某”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并有效落实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时,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质疑讨论探诗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将全班81人分为八组,每一组中至少含一位使用电脑熟练的同学,一位上网条件成熟的同学和一位语文成绩优良的同学,并且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平衡。之后,每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组际交流。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解答的问题输入电脑,在全班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通过人机对话,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四、吟背想象品诗味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入情”身历其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在学校教学资源库里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4.用课后思考题引路,让学生再读古诗,并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感情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同时使用键盘输入古诗,看是否能打出正确的汉字并存盘。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一边监控学生的输入情况,一边针对学生输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改。
五、迁移拓展悟诗质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特意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一般都设计这样的
第二篇:浅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阅读。
一、合理、恰当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第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认识到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第二,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是否活跃?p兴奋、激动,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在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抓住知识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构建
阅读教学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它是一个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过程,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词语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候,我让学生讲述他们知道、了解的英雄故事,并让他们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面向全体,让每位学生都能读有所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因材施教。让那些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让那些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让那些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教师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面向全体,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让语文的阅读教学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五、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与尝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脑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1)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好阅读笔记本,“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要做好记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读后感悟。(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参与,使阅读不至流于形式。(3)激发兴趣,结合口语,强化思维训练。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语表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4)拓宽阅读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生活中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如网上资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阅读教学的成功,丰富了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第三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三溪中学 陈甫华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诞生是人们对教育长期实践摸索的结果,目的就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推陈出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个新事物的分量是格外沉重的。这一次课程改革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的学科性质一下子定位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要知道“统一”二字,其实是把多年来一直蒙在语文学科脸上的面纱哗然撕毁了,这一举动也结束了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性质争论不休的局面,而这个喧哗的局面,也确实该结束了。因为它是影响语文学科改革深入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它不仅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扩大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突出了它的德育教育功能。性质这个最核心的东西被重新定位了,其它一系列诸如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之类的东西又岂能不变。因此,我在新课标要求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扎根于生活,着眼于学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密切联系生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其本身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让课堂充满生活情趣,不能再让学生生吞活剥地死记硬背一些词语或解释。让我们虚心地接受苏霍姆斯基的批评:“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后几天起,就在他们眼前把通往周围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于是,他们再也听不到小溪潺潺地流水声,听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声……”
二、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活波地进行语文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上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想象力,充满着探索精神,我们必须珍惜、发掘和利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能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迅速发展
新课标、新教材把语文课外活动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波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实践活动既是从外部激发学生学习目的的方法,又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方法,因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使学生在兴趣中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学生创造美,培养其审美创造力的主要途径。在课程标准要求下,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
1.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大自然,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气势美、和谐美、形态美、色彩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情感活动,以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给予他们美的启迪和思考,以培养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更好地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如:校园中的环境美、教师的育人美、学生行为的心灵美等,都可以要求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书法、美术、集邮等活动,激发学生寻找和追求美。
3.引导学生自己创造美。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墙报、手抄报,自办校报,每逢节日让学生动手创造“美育角”内容尽可能丰富多彩。这既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生活,又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创造美的锻炼,巩固并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运用辨证的方式促进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又很直接地反映在“学生的作文和阅读上,一个人的思路总是狭窄些,几个人的思路就开阔得多;一个人想问题,容易单方面想,几个人凑起来,每个人就想到了几个方面,并且还感到总未能穷尽似的,求新、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同学
语言富有创造力,才会丰富语言的宝库。教师应指导学生能比较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各种语言形式的技巧和要领,形成自动化的技能,以利于学生在新的言语情境中迁移。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鼓励学生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而生动的文字;以造句的形式组织精练而生动的句子;将几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组合成一段文字;将几句富有表现力的短句应用于习作中,组合成新的意境。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鼓励其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多思考,随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五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尹怀菊)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黔西县太来中学:尹怀菊
作者:尹怀菊,通讯地此:贵州省黔西县太来中学,单位:黔西县太来中学 邮编:551513,电话:***。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中语文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还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欣喜之余,很多语文老师又陷入了深深的担忧:语文课时少了,教材的难度没有降低,而且,在很多考试中,试卷真正涉及教材内容并不多。语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由此可见,语文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语文时,作为老师,我们应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例如,我在上《吆喝》一文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谈对本文的理解,并让学生走进生活,把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景象(特别是在赶集时商人们的叫卖)描绘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课内外的联系,也便能更加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也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学习语文的意识。再如,在上“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事先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再把自己搜集整理的内容和大家共同分享。通过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
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其重点不在于我们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然而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很多老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贯的做法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恨不能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都倒给学生;然后在利用课余的时间很“负责”地监督学生去死记硬背课文。可结果发现,往往事与愿违,虽然我们(学生和老师)都很努力了,可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费力却并不讨好。还记得有个学期考试,试题完全吻合教材的题才不到10分题,结果当然很糟糕,于是我和同事们一起感叹:语文到底应该教些什么,怎样教?感叹之余,我又不得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才深深感到,原来不是学生错了,而是自己错了,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逐渐地放开了手,不再老是担心怕学生哪个具体的问题不懂,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渐渐地,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现在,我也不再担心,哪个具体问题还没有弄懂,哪个词语的意思还没有明白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与其我们在教学时强迫学生去记一个字的音,一个词语的意思,不如让他懂得如何去弄明白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活的,对于老师来说,我们的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是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语文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阅读一篇课文,了解一种文体,背诵一首古诗,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师的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解读各种文学体裁的一些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懂得一类文体的解读方法,而不是某一个题的具体答案。
三、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课堂的时间是与老师在一起外,大部份时间是自由的,我们只有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复习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
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发现,学生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主要的有这几点如下: ①我的建议是上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再多些有时感觉时间有些仓促;②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得到肯定或否定;③我们好多不懂的,经过小组讨论,也能有所了解,不用怕被老师叫到而又回答不出,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④讨论时如果能得到老师帮助,参与讨论,但不要打断我们的思路更好; ⑤如果多设计些题目,可以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甚至让我们拿到课外去完成也行„„
总之,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语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这不能一概而论,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大语文观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小部份,更多的需要我们去拓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为我们提供学习语文的机会。而且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走进语文学科的“神圣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