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忠县汝溪中学
刘光海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我认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针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即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 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师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那么,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了。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 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 《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 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也许这些话题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 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 学对语文教学而言是无效的。
三、强调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就不得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增加课 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给予同学品味与揣摩语言的尝试。例如,教师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 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更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
四、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往往 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把着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能讲”、“善讲”的习惯,——而且语文老师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会讲,越来越能讲,越来越善于讲,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拖堂,有的确实忘记了“是谁在读书?”,“是谁在学语文?”这些基本问题。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 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到了高中,学生仍不能像模像样、独立、顺畅地阅读分析理解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突出“讲授”所带来的恶果。
五、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将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去整体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 “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力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突破。
第二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法”探究 1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法”探究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然而,语文课堂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以教师为主角的语文课堂已与当今时代不相容,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新模式。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观摩、体验并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通过课内外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已成为当今课堂的主旋律,这便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
肖川博士曾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文化的创设者。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动人的“故事”发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新教育浪潮的推进。老师们成为了“故事”中的研究者与探索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为语文教学的推进而努力,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下面就自己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亲身体验谈谈个人的体会,与大家一同探讨。
所谓“五步教学法”,即“启、探、思、结、练”五大环节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启:即开启动机、激发兴趣
布鲁纳曾说:“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探究。而兴趣的产生,源于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学习情景。它包含许多方面,如猜谜、讲故事、播放音乐或影片等。在新课伊始,教师巧妙的几句导语,也可以是学生产生兴趣和积极探索的诱因。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和意识上予以高度专注,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王几何》时,可以以谜语方式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请听:今日栽桃明种李,照亮学生燃自己。头戴眼镜手握笔,清早就来晚才离。(猜一位职业人---教师)。从上例可以看出,谜语导入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充满神秘的话语,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新课。
二、探:即合作探究
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因合作学习是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过程,从而成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合作探究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能从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习作“刻骨铭心的爱”时,可以先这样导入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10月3日,贵州马岭河峡谷发生一起缆车坠毁事故,当载有上百人的缆车突然下落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紧紧向上托住自己年仅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双亲身亡,而孩子获救了。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当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时,我想,这次作为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难了。让他们分组探讨、合作交流,得出生活中类似的有关刻骨铭心的爱就在我们身边,最好,让学生动手实践,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流露出来,让习作内容更有情感。从学生的探究及习作过程中,我感悟到: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我们当老师的也应该让情感融入课堂。在课堂上孕育着情感的种子,催发情感的幼苗,形成情感的潮涌,使学生被真情浸透,获得高峰的体验,从而完成心灵的装备。
三、思:即思维的活动 苏赫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的方向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智慧教育。而作为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的舞台。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中,兴趣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被激活,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中,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因此教师要改变以示范、讲解、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可能隐含的教学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合理分组。一般来讲,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结:即归纳总结 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善于总结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既然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是学生之间经过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的有关语文规律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比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再小结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天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告诉我们具体如何看云识天气。这样从动脑、动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改变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味包办小结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练:即巩固训练。
这是让学生通过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相结合的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活动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实践,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从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出发,从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教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布置让家长参与的作业:
1、小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片段或短文。(学生做)
2、回去后请家长阅读这篇课文后写读后感(目的是让家长明白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引导方式,这也可以让家庭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外延,让学生更能有效地得到课后的巩固训练。)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把握“层次性”原则,做到“基础型”、“能力型”、“提高型”三结合:“基础型”、可保证双基的落实,使全体学生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面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型”、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型”为部分优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可得到很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启、探、思、结、联”的有机结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交往的互动过程。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合作、交流、总结,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乐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去创新与实践,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肖川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02-06-01 版
:《教育过程》出版社:作者:布鲁纳 出版社:文化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年出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者:苏赫姆林斯基 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0年1月
第三篇:浅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阅读。
一、合理、恰当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第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认识到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第二,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是否活跃?p兴奋、激动,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在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抓住知识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构建
阅读教学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它是一个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过程,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词语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候,我让学生讲述他们知道、了解的英雄故事,并让他们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面向全体,让每位学生都能读有所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因材施教。让那些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让那些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让那些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教师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面向全体,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让语文的阅读教学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五、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与尝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脑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1)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好阅读笔记本,“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要做好记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读后感悟。(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参与,使阅读不至流于形式。(3)激发兴趣,结合口语,强化思维训练。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语表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4)拓宽阅读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生活中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如网上资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阅读教学的成功,丰富了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第四篇:写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
写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
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呢?
一、感受到感动:以情感教育为基点
学生在长个子长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在成长,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蔓延的杂草占据主要空间,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观察、引导、帮助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他们有一颗高尚善感的心,使他们具有对生活最基本的感受能力到为生活而感动,从而能经常性地产生带来写作欲求的情感冲动。“有一颗善感的心”,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情系亲朋,在感恩中感动关爱感恩教育,已经引起了广大的关注。感恩心的培养从亲情开始。要让我们的学生带着一份感激情,揣着一颗受恩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去理解经历的事,不要把被爱当作理所当然。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从母亲端来的一杯牛奶中感知温暖,能在饭桌上挟一筷菜以作回报;能从父亲沉沉的公文包中读出家的责任,能在父亲进门的时候递上当天的报纸;能从父母依然挺拔但日渐柔和的身形中体会岁月的痕迹,能在个头越长越高的时候帮忙取下头顶的东西……有了这样一颗孝心,此生的作文已经有了不会丢失的主题。情随时事,在爱憎中感动人性爱憎心人皆应有,爱憎分明才有高尚的人格。爱憎心的激发从是非观开始。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颗雪亮的心去看世界,看周围的人和事,而不要年幼无知的时候就学会了明哲保身、难得糊涂,放任自己本应纯净的心在浑浊的世事里沉浮漂泊。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渡轮上为摩登人士对残疾人的唾弃而愤愤不平,能在看丛飞的纪录片时潸然泪下,能为大郅的勇敢道歉而表示尊敬,能因超女的黑幕而畅谈公正……有了这样一种分明的爱憎,此生的作文已经有了不会失落的精神。
二、训练到天成:以思维培养为导向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相应的思维优势和弱势。深刻的思维能够使笔下的文字平凡处见真知,细小处见深情;广阔的思维能使手中的笔神游八极、纵横驰骋,有写不完的素材。
如何增强思维优势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维培养。顺向思维这种思维在作文的立意上一般表现为正面地理解题意。
比如达,芬奇画蛋这样的一个例子,要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随想。可以从做事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来立意。又比如《跑步》这个命题作文,就写一次跑步的经历。这都是顺向思维的方法。因为里面阐述的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道理,所讲述的是人们对词语常规理解想到的事情,对这些道理进行阐述,是正常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求并思维即从思维的顺向性和常规性出发,对事物的某种现象、某种结论进行反向分析,从而得出某种独到新颖的看法;或对命题进行他向理解,从而挖掘某种独到新颖的题材。类比推理即举一反三。孔子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对所教的内容要能够举一反三,否则就不教了。要做到举一反三,就要善于对所学的“一”进行深入思索,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发散思维这里特别要提到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想像与联想能力。
面对“秋”这个话题,联想到秋风、秋叶、秋花、秋思,进而联想到红枫、海棠、李清照的词,如此思维一打开,写作的灵感将是源源不断。又如,“失败与成功”这个老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失败带来成功,失败后继续失败,成功导致失败,成功后继续成功。由此联系相关的人、事,个中的原因,还愁没有自成一体的文章出来吗?
三、自得到共事:以个性生活为载体
作文教学中的一大头痛问题就是学生作文中的虚假题材,雷同题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摒弃自己最可贵的生活积累,而去为一些所谓的作文题材而奋斗着。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了假冒伪劣生活的制造商。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学生的生活划分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兴趣爱好三个大块。这三大块的生活看似每个学生都有,而且大同小异,但实际上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领域。学校生活学校里的生活虽然单纯,但毕竟是在群体中。不同的性格会带来不同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感受;不同的品行表现、学习能力,也会带来不同的处境、评价。好好坏坏,都是一种经历,都是学生生涯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带来内心的千变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交际观,价值观,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定位。家庭生活每个父母都关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样的爱有着千变万化的表达方式,民主的或严厉的,沉默的或唠叨的,衣、食、住、行的安排……出门时的一句叮咛,生气时的一个眼神,守在校门口的一个身影,都包藏了父母无私的爱。兴趣爱好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课外活动,打球、听歌、看小说、做实验、集邮票等等,如果不仅仅停留于爱好,而是去努力挖掘它们所带来的快乐、思考,挖掘它们所关联的一系列意义,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的应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其写作个性,完善其情感类型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的长期的过程。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快乐语文教学法
新课标下的快乐语文教学法浅探
湖口二中屈亚宇
快乐是一支神奇的魔棒,能点化出无限的奇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学习的最高境界。从教十余载,我也深知“乐学”的重要。故从多方面作了浅浅的尝试,应该说,效果不错。下面我将它列举其大概,与大家共勉。
第一,课堂中穿插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故事。故事,孩子们最感兴趣。在讲课当中,如果牵涉到我脑中存储的故事,我就给他们讲出来。例如,有一次,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但声音太小。于是我就把粉笔一放,给他们来了一个“19岁女生当选村支书”的故事,学生听后,很多人都有所思地笑了。有一次,在试卷讲评中,有一道关于刘禹锡的诗歌鉴赏题,当我把这道题分析完之后,接着把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这两首诗呈现给同学们,并讲述了与诗相关的背景,学生们听后,不自觉地鼓起了掌。我知道,这掌声是对刘禹锡人格的赞美,也包含了对我的感谢。古代的经典趣事和现代的生活感悟是我讲课的常客。这样,学生们在快乐中既丰富了知识,又提升了境界,对老师而言,则赢得了学生的“芳心”。
第二,利用好课前3~5分钟的时间。我们学校规定,课文课必须开展课前3~5分钟的活动,内容老师自定。我认识到这是抓住学生的心灵的重要一环,于是我的内容定在了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方面,如“最让我难忘的„„”、‘“我的梦想”、“我最喜欢的人(或物、书、文章„„)”等等,学生们按学号轮流到黑板前,面对全班同学讲述,这个活动既让同学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他们的能力,而且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互相学习。有的学生讲到“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时,恨不得把其中好的段落篇章都给一一念出来。有的同学唱自己最拿手的歌,甚至有同学玩起了魔术„„丰富的内容,融洽的氛围,互相竞技的表演,让我的课堂成了孩子向往的的时段。第三,美文欣赏。课堂不仅是要气氛活跃,更要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除课文内容外,我自己经常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美文。如上完《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我把蒋和森的《林黛玉赞》和《葬花吟》送给大家,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当与学生谈到余秋雨时,我就把《道士塔》这篇文章念给大家(老课本有,新课本已删),学生眼睛一亮,不禁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个道士真可恶!试想:学生们经常徜徉在这样的文笔和思想俱佳的美文中,能不快乐吗?同时,这不仅仅是快乐,更是精神的洗礼。
第四,收集学生的佳作。作文是教学的重头戏,而大多数学生对此是皱眉头的。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善于激励他们。我的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展示优秀作文并收集成册。以前我是叫学生将自己好的作品再用纸重誊一遍给我,那样,因每个人的纸不一致,所以不大整齐,后来,我干脆在每个学期伊始,买个很厚的好本子,让学生将好作文统一抄在那一个本子上。这样,学期结束,不用再做整理,而且老师也留有学生最好的纪念品,更重要的是,激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规范了学生的写生,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们教师要多想办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一个快乐、宽松的课堂氛围将使语文学习绽出无穷的魅力,学生也一定受益匪浅,难忘终生。以上是我的一点点拙见,还请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