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诞生是人们对教育长期实践摸索的结果,目的就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推陈出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个新事物的分量是格外沉重的。这一次课程改革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的学科性质一下子定位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要知道“统一”二字,其实是把多年来一直蒙在语文学科脸上的面纱哗然撕毁了,这一举动也结束了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性质争论不休的局面,而这个喧哗的局面,也确实该结束了。因为它是影响语文学科改革深入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它不仅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扩大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突出了它的德育教育功能。性质这个最核心的东西被重新定位了,其它一系列诸如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之类的东西又岂能不变。因此,我在新课标要求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扎根于生活,着眼于学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密切联系生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其本身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让课堂充满生活情趣,不能再让学生生吞活剥地死记硬背一些词语或解释。让我们虚心地接受苏霍姆斯基的批评:“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后几天起,就在他们眼前把通往周围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于是,他们再也听不到小溪潺潺地流水声,听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声……”
二、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活波地进行语文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上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想象力,充满着探索精神,我们必须珍惜、发掘和利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能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迅速发展
新课标、新教材把语文课外活动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波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实践活动既是从外部激发学生学习目的的方法,又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方法,因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使学生在兴趣中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学生创造美,培养其审美创造力的主要途径。在课程标准要求下,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
1.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大自然,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气势美、和谐美、形态美、色彩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情感活动,以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给予他们美的启迪和思考,以培养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更好地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如:校园中的环境美、教师的育人美、学生行为的心灵美等,都可以要求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书法、美术、集邮等活动,激发学生寻找和追求美。
3.引导学生自己创造美。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墙报、手抄报,自办校报,每逢节日让学生动手创造“美育角”内容尽可能丰富多彩。这既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生活,又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创造美的锻炼,巩固并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运用辨证的方式促进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又很直接地反映在“学生的作文和阅读上,一个人的思路总是狭窄些,几个人的思路就开阔得多;一个人想问题,容易单方面想,几个人凑起来,每个人就想到了几个方面,并且还感到总未能穷尽似的,求新、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同学
语言富有创造力,才会丰富语言的宝库。教师应指导学生能比较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各种语言形式的技巧和要领,形成自动化的技能,以利于学生在新的言语情境中迁移。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鼓励学生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而生动的文字;以造句的形式组织精练而生动的句子;将几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组合成一段文字;将几句富有表现力的短句应用于习作中,组合成新的意境。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鼓励其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多思考,随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三溪中学 陈甫华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浅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阅读。
一、合理、恰当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第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认识到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第二,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是否活跃?p兴奋、激动,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在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抓住知识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构建
阅读教学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它是一个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过程,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词语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候,我让学生讲述他们知道、了解的英雄故事,并让他们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面向全体,让每位学生都能读有所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因材施教。让那些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让那些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让那些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教师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面向全体,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让语文的阅读教学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五、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与尝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脑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口语表达、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步进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1)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好阅读笔记本,“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要做好记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读后感悟。(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参与,使阅读不至流于形式。(3)激发兴趣,结合口语,强化思维训练。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语表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4)拓宽阅读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生活中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如网上资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阅读教学的成功,丰富了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第四篇:写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
写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
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呢?
一、感受到感动:以情感教育为基点
学生在长个子长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在成长,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蔓延的杂草占据主要空间,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观察、引导、帮助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他们有一颗高尚善感的心,使他们具有对生活最基本的感受能力到为生活而感动,从而能经常性地产生带来写作欲求的情感冲动。“有一颗善感的心”,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情系亲朋,在感恩中感动关爱感恩教育,已经引起了广大的关注。感恩心的培养从亲情开始。要让我们的学生带着一份感激情,揣着一颗受恩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去理解经历的事,不要把被爱当作理所当然。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从母亲端来的一杯牛奶中感知温暖,能在饭桌上挟一筷菜以作回报;能从父亲沉沉的公文包中读出家的责任,能在父亲进门的时候递上当天的报纸;能从父母依然挺拔但日渐柔和的身形中体会岁月的痕迹,能在个头越长越高的时候帮忙取下头顶的东西……有了这样一颗孝心,此生的作文已经有了不会丢失的主题。情随时事,在爱憎中感动人性爱憎心人皆应有,爱憎分明才有高尚的人格。爱憎心的激发从是非观开始。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颗雪亮的心去看世界,看周围的人和事,而不要年幼无知的时候就学会了明哲保身、难得糊涂,放任自己本应纯净的心在浑浊的世事里沉浮漂泊。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渡轮上为摩登人士对残疾人的唾弃而愤愤不平,能在看丛飞的纪录片时潸然泪下,能为大郅的勇敢道歉而表示尊敬,能因超女的黑幕而畅谈公正……有了这样一种分明的爱憎,此生的作文已经有了不会失落的精神。
二、训练到天成:以思维培养为导向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相应的思维优势和弱势。深刻的思维能够使笔下的文字平凡处见真知,细小处见深情;广阔的思维能使手中的笔神游八极、纵横驰骋,有写不完的素材。
如何增强思维优势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维培养。顺向思维这种思维在作文的立意上一般表现为正面地理解题意。
比如达,芬奇画蛋这样的一个例子,要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随想。可以从做事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来立意。又比如《跑步》这个命题作文,就写一次跑步的经历。这都是顺向思维的方法。因为里面阐述的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道理,所讲述的是人们对词语常规理解想到的事情,对这些道理进行阐述,是正常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求并思维即从思维的顺向性和常规性出发,对事物的某种现象、某种结论进行反向分析,从而得出某种独到新颖的看法;或对命题进行他向理解,从而挖掘某种独到新颖的题材。类比推理即举一反三。孔子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对所教的内容要能够举一反三,否则就不教了。要做到举一反三,就要善于对所学的“一”进行深入思索,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发散思维这里特别要提到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想像与联想能力。
面对“秋”这个话题,联想到秋风、秋叶、秋花、秋思,进而联想到红枫、海棠、李清照的词,如此思维一打开,写作的灵感将是源源不断。又如,“失败与成功”这个老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失败带来成功,失败后继续失败,成功导致失败,成功后继续成功。由此联系相关的人、事,个中的原因,还愁没有自成一体的文章出来吗?
三、自得到共事:以个性生活为载体
作文教学中的一大头痛问题就是学生作文中的虚假题材,雷同题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摒弃自己最可贵的生活积累,而去为一些所谓的作文题材而奋斗着。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了假冒伪劣生活的制造商。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学生的生活划分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兴趣爱好三个大块。这三大块的生活看似每个学生都有,而且大同小异,但实际上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领域。学校生活学校里的生活虽然单纯,但毕竟是在群体中。不同的性格会带来不同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感受;不同的品行表现、学习能力,也会带来不同的处境、评价。好好坏坏,都是一种经历,都是学生生涯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带来内心的千变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交际观,价值观,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定位。家庭生活每个父母都关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样的爱有着千变万化的表达方式,民主的或严厉的,沉默的或唠叨的,衣、食、住、行的安排……出门时的一句叮咛,生气时的一个眼神,守在校门口的一个身影,都包藏了父母无私的爱。兴趣爱好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课外活动,打球、听歌、看小说、做实验、集邮票等等,如果不仅仅停留于爱好,而是去努力挖掘它们所带来的快乐、思考,挖掘它们所关联的一系列意义,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的应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其写作个性,完善其情感类型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的长期的过程。
第五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广东省韶关市第十一中学 马文凯
[摘要]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而且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所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如阅读的教学总是片面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等。文章对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等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而且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所提出的新要求。阅读是语文教学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语文阅读观认为,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阅读既是学生从文字符号中获取信息积累知识的活动:也是学生通过接受以语言为媒介的情感教育与文学熏陶,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个体品格的活动。
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由于语文考试方式对语文教学产生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学总是片面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一味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的掌握应考解题的技巧。而这样的教学指导方向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伤害了 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们还看到: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模式。也就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无论哪个版的教材,与其相配套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就是典型例证。其“参考”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另外传统的语文阅读还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长期以来,课本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写什么文体的作文。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课文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的怪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首先,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应该选择贴近学生实际且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并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舞台。此外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要让学生①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其次,阅读教学还应更多的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这样强调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重在开展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联系文化背景对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对文本中感人时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对文章精彩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等进行形象空间的再现,从而产生如见其景,如聆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阅读教学常常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也改变 了过去以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使教师在教学中撤去对作品中人物、环境等定格好的框框,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培养他们思维探索的多向性,实现真正的探究性阅读。
第三,阅读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掌握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勇敢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交流和谈论中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培养的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它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样合作探索型组织形式的课堂上,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抓住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具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然后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进而可以分小组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最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评价,在反馈中提高阅读质量。当然教师的评价也要充分体现平等协商的特点,实现由过去的主宰课堂向主导课堂的转变,做好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三、结语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使阅读成为学生与文章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使阅读成为一种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2] 阎立钦: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3] 胡明道:阅读教学现状探因,语文教学通讯,2004(2)[4] 张友慈:熏陶渐染、厚积薄发,语文教学通讯,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