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

时间:2019-05-13 04:0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

第一篇: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

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试探

吴俊鸿

自从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探究性学习”之后,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整节语文课,朗读的声音比以前少了很多,教学中没有立足文本,而是花样百出,专搞什么小组讨论,并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违背古诗文特点的教学倾向,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背离了古诗文教学的本质,而且是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诵读的古诗文教学,就如同陷入沼泽,一切的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古诗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警句,丰富的积淀和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蕴涵在文本中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智慧,不屈不挠的精神。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岁月褪不去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孕育出多少人间精英、群星闪烁、耀眼长空。诗文中描景状物,令人心驰神往;写人记事,叫人回肠荡气。这里有秀丽瑰奇的自然景致,也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有披肝沥胆的劝世良言,更有刻骨铭心的警世忠言;有立志为学的高谈阔论,又有坦荡忠诚的身体力行 ;有功成名就的豪情万丈,还有官场失意的人生叹息。徜徉在古诗文天地,神游于知识的殿堂,会让学生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文要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重诵读。诵读是我国学习古 诗文的传统经验。宋代理学家说过:“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俗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诵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古诗文,特别是古诗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外在的形式美、语言美、节奏美和内在的情感美。诵读恰好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必经之路。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既有思想层面的内涵美,又有艺术层面的形式美。接触这些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品,犹如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古诗文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朗读和背诵。古诗文是一块炽热的红煤,只有好的朗诵或朗读却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古诗文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贯彻到诗歌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东西,先不要提出太多读的要求,不要求理解很多,读了 再说,有什么体会可以写一写,说一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多可少写了就行,不想写也可说说。对于方法,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自由选择,细吟慢读也可,高声诵读也可。一节好的古诗文教学课,教师应该在读的态度、情感、价值、方法等方面,都要潜心研究,精心布局,让学生读的层次分明,读的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来。比如七年级上册《三峡》(语文版)这篇课文,全文仅150余字,可谓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花一节课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带着各种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的当中交错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看看注释,结合思考练习,想一想,听听老师点拨,学生是能够理解课文的。至于文中三峡美到什么程度,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等等,不用太多讲述,学生会知道,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基本内容”和背诵了。如果用两节课时间教学,翻来覆去的讲解课文,反反复复挖掘义理,不厌其烦的讨论简单问题,就是不让学生熟读,到下课了才要求背诵,恐怕学生觉得越听越糊涂,早就失去了兴趣。在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要继承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走上讲台就讲得“深入细致”,讲得“字字落实”,也不会搞句子分析,字字对译之类。只要文章读得多,背得熟,有一定的语感,又是通过自己诵读来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己思考,粗通大义,明白主旨的,不是通过老师反复强调,硬塞进头脑的。自己感悟理解的就记得牢,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理解的东西也就越来越 多,因为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过去不理解的也能理解了。这样学习古诗文来,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所以,不论哪一类文言文,在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诵读。这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诵读应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应贯穿文言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一篇新课文,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还是陌生的,那么他们就要通过反复地读去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

因此,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时间让给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不要担心学生不理解,我们要相信他们将来读的多了,会理解的。即使有些不能理解,甚至读了大学都不能理解也无妨碍。我们的语文教师,谁敢说能理解所有的文言文呢?通过朗读、诵读,学生才能被所营造的意境和所传达的情感深深地震撼,才会发现原来古诗文竟是如此美妙、如此迷人,从而被引入一个奇妙的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既然朗读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朗读技巧与方法。对古诗文的朗读,应首先根据其内容把握好基本情调和情绪,或慷慨激昂,或低回悲滞,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情感格调适配,不能违背。其次要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有力,抑扬顿挫、重音、停顿、速度要适当;再次,要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引导学生听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 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我们要以“读”为线,创造姿态各异的教学形式;要以“读”为线,形成优美高雅的教学品位。古诗文的整个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解读——把握课文大意”、“研读——感悟作品情趣”、“品读——赏析评价文章”、“回读——总结学习收获”和“扩读——迁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是思想的真正主人,还学生的主人意识,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思接万千,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古诗文才能真正学好。在实施语文新课标教材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再次响亮地提出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口号,这无疑是一剂良药。只有让学生多读,会读,在读中细细品味,从读中体味人生,才是我们读透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的切入点。唯有如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文背诵(范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文背诵

【摘要】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能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古诗文;背诵;文化熏陶;精神品格;精神底蕴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注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为适应这一时代需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从而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就成了我们当前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古诗文背诵谈谈看法,就教于大家。

—、回归传统

长期以来,古诗文背诵一直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读文章、析字词、译文句”的教学模式,把背诵的任务交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古诗文应用的时代早已灰飞烟灭,古诗文本身又具有非口语特点,因而同学们对其不感兴趣,加上又没有良好的检查落实手段,因而出现考试中古诗文填空不会做、生活中看到古诗文不解意、作文中无古诗文来添文采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他们是片面地把“背诵”理解成“死记硬背”,认为“背”只能使学生成为书呆子、废物。实际上,理解固然可以帮助记忆,但记忆同样可以促进理解,理解的东西仍然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他们是把理解和记忆对立起来了,忽视了“背”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背”是学会语文的先决条件。有人曾做过一则有趣的统计: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等40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学、文学书籍等。他们并不对学生奢谈理论,而是充分地让学生模仿、积累、训练、自悟、老老实实地读、抄、默、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几年之后,腹中渐富,直至最终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古代的诸多先贤圣人,何尝不是从“背”中始步而逐步辉煌的?因此,从这一点讲,我们必须要从战略意义上,充分而合理、有效地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或许有人会疑问,光靠背诵能够落实新课标中有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教学任务吗?其实,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后,才能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读到《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阅读鉴赏第二单元。注:以下所举课文篇目除注明外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一句中,“曾”字怎么讲,即使课文没有注释,也马上会联想到《愚公移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字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以用现代汉语中“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明显。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自如的状态。久而久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层的东西,更多的是通过语感的形式内化为语言规范。

二、明确作用

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是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古诗文对学好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能把所诵读的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样,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反复诵读又能加深理解。同样,背诵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有重要作用。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感性材料,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读、写的能力。许多同学都对作文深感头痛,其实背诵就是医治此病的良药。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蚕饱食桑叶,才能吐出雪白的丝;蜜蜂广采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熟读成诵,消化吸收,作文时则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称心如意。巴金也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字的调子。”所以我们应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多读多背,对语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要不折不扣地熟读成诵,甚至“凡是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篇幅不太长的,均要熟读成诵,背诵全篇”(叶百丰《熟读成诵》)。

第三篇:浅淡新课标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探索

浅淡新课标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探索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而传唱千年不衰,古诗词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陶冶了人的审美和情感。成为学生接触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而随着新课标改革下的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含量增加,并且长时间以来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处于教师主讲,然后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翻译原文,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模式。导致直接扼杀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你讲我学”“你问我答”的模式下被动学习。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教出应试的高分学生,却无法培养出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方面高分的学生。

那么该如何跳出这个圈子去品析研读古诗词呢?于是我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再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和课堂教学要求,借助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预习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那么预习需要“读——画——思”。

在当今书籍流行网络横行的年代,我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也好,去书店也好,自己先查阅关于这两首古诗词的资料,比如背景,作者,内容,解释等等,然后再提出问题质疑。这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

古诗词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反其道而行之,大胆尝试同时教授两首相同内容的田园诗《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打破传统以“你讲我学,你问我答”的模式,因为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古诗的大意有了一定的理解,于是我上课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两首古诗词的理解,目的是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掌握能力,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己寻找答案,可以前后桌进行讨论。这样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和集体协作的能力。然后我再慢慢从“赏、品、悟、诵、忆”几个方面去引导。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我思我学,我问我答”,的创新模式,这样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让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课堂他们做主。

当然,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但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今后,我还继续努力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丰富他们的情感积累和感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身的教学能力。

第四篇:2018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书目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屈原列传

谏太宗十思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答司马谏议书

赤壁赋

项脊轩志

(二)选择性必须(10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难为俗人言也)

马迁

过秦论(上)

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并序)

种树郭橐驼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登泰山记

司马迁 魏 征 韩 愈 杜 牧 苏 洵 王安石 苏 轼 归有光

贾 谊

李 密 陶 潜 柳宗元 欧阳修 苏 轼 姚鼐

《论语》

《礼记》

(三)选修(12篇)

《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歧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礼记》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宜修身为本)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谏逐客书 兰亭集序 滕王阁序

《庄子》

李 斯 王羲之 王 勃 王禹偁 苏 辙 黄冈竹楼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古诗文论选段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是之蹈之也)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声、实义)提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

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

曹 丕 钟嵘 白居易

诗词曲(40首)

静女 无衣

《诗经》

《诗经》

屈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原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拟行路难(其四)

春江花月夜

山居秋暝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燕歌行

蜀相

客至

登高

登岳阳楼

琵琶行(并序)

李凭箜篌引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锦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望海潮

桂枝香·金陵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登快阁

鹊桥仙(纤云弄巧)

苏幕遮(潦沉香)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古诗十九首》

曹 操

陶 潜

鲍 照

张若虚

王 维

李 白

李 白

李 白

高 适

杜 甫

杜 甫

杜 甫

杜 甫

白居易

李 贺

温庭筠

李商隐

李 煜

柳 永

王安石

苏 轼

黄庭坚

秦 观

周邦彦

李清照

陆 游

陆 游 念奴娇·过洞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弃疾 青玉案·元夕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朝天子·咏喇叭

张孝祥 辛弃疾

辛弃疾 刘克庄 姜 夔 王实甫 王 磐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教材的编排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学生初始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教材中,每单元5篇阅读课文中有一篇为古典诗文,八、九年级教材中有二个以主题为线索的古诗文单元,每册教材在附录中推荐课外背诵古诗词10首。这种编排形式改变了以前以文言文知识为线索编排、集中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体验上推陈出新。

由此可见,新课程中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又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

二、“自主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古诗文教学中,本人进行了“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这种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1、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旨在扫清语音、句读障碍。

这一步骤可采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学生再读课文——教师纠正语调、句读——学生顺读课文(效果检测)”的教学流程。

2、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在读懂课文注释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可采用学生个人自读自译、小组内读译听评的形式。

这一步骤只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不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文白对照,否则又落入了传统的文言演绎白话的费时费力的窠臼。

3、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理解课文大说明书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这一步骤开始时教师要对课文中有关作家作品、文体特征、创作背景等内容作简单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场景或景物)、笔法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每组由一主讲人谈出理解,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4、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词汇的学习,用“整理”的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这一步骤旨在学生对所学的文言词汇进行清理、梳理、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提高积累的效率。教师可提供提纲供学生参考。

5、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一步骤是学生最终形成积累的关键。前面四个步骤到位后,这一步骤似乎水到渠成,但要对学生的诵记读背作精要的指导。这一步骤要尽量避免单调枯燥,可采用个人表演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各组之间比赛背读等多种形式。

6、移读。

所谓“移读”,就是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利用所积累的语言和掌握的方法阅读课外难易相当、意趣相近的古诗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一步骤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掌握程度。

“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这一教学流程,不仅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新型课堂模式,而且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臻于更高境界。

三、“自主阅读”教学的指导艺术

“自主阅读”教学,以“对话”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大密度地直接接触文本为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如何做到课堂活而不乱、大而不散?这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教师在课堂的指导艺术主要体现如下:

1、设计合理。

首先,教师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每一步骤的读提供一个准确的目标性框架,如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的具体化。

其次,教师要从学科思维训练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深浅难易相宜的方法性框架,如朗读、默读、通读、精读等方式的选用,对比、交流、归纳、概括等方法的选择。

再次,“移读”的内容,教师要作精心的设计。设计既要有梯度、难度,又要使学生在已有语言积累和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顺利进行,从而有成功阅读的体验。

2、调控有度。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呈一种无序状态,随意性很强,每一步骤都需要教师作好实时调控。教师在实时调控时,要做到三个“有度”:文言知识要难易有度,问题探究要深浅有度,思维训练要收放有度。总之,既要肯定学生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发现,又不能偏移既定目标,费时费力过多。

3、点拨到位。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会遇到困难和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作精准的点拨,如《木兰诗》中对“互文”句的理解,学生往往有知识上的障碍,教师就要作出适时的举例点拨,让学生充分了解句式特点而去寻找相应的文句加深理解。

总之,在“自主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由以讲析解译为主转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尤其是如何作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下载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的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当今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要想培养学生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使他们善于学习,实践和创新......

    新课标下的教学艺术

    新课标下的高中美术教学艺术 湖南省龙山皇仓中学:曹首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这几年的美术教学变革是有目共睹的,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多元化转变......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期待是梦境掠过的思念,乍寒还暖;期待是清风抚摸的瞬间,扰人心田;期待是泪水滴落的刹那,丝丝恼人;期待是阴霾里的笑靥,扣人心弦; 期待是擦肩的邂逅,美妙难言;期待是春风和雨的温暖,缕......

    关于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

    关于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 【摘 要】长期以来,初中美术教学受传统以教师为课堂核心,以绘画为中心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课堂效果不明显,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推荐5篇]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其所处的学科位置不同,因而老师对该学科就另眼相对了,在实践不列入中卷总分范畴,在高中又是一门高考科目,因而......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我市的新课改革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已进行了10多个年头了,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 摘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做到观察、猜测、推理、实验、验证以及交流等,这是《数学课......